|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517|回复: 17

◤◢◤◢◤◢◤◢清代王府全介绍[图库] ◤◢◤◢◤◢◤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12-3 04: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片都在我的网易相册里 分为四部分:

1 北京王府

约十几个王府,其中睿、醇、肃、豫、庄、礼、庆、怡、郑、顺承、克勤是铁帽子王,还有一些郡王府、贝勒府、公主府。

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108053968/

2 蒙古王府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有喀喇沁亲王府、奈曼旗郡王府、阿拉善王府等。

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108053521/

3 恭王府

恭亲王是铁帽子王,王府位于北京 是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清代王府 其前身是乾隆的宠臣和绅的府第,曾作为十公主的公主府

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108053121/

http://photo.163.com/photos/aappaapp1/108052784/

% v6 X: @9 v5 M1 j o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3 4:37:40编辑过]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04: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背景小知识----清代的爵位制度

清代的爵位有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

(一)宗室爵位

共分十二级,只授予爱新觉罗的子孙们,分别是

1和硕亲王(年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以下爵位依次减半)Ho?o i Cin Wang
  2多罗郡王Doro i Giyūn Wang
  3多罗贝勒Doro i Beile
  4固山贝子(以上四种为高级爵位,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亲王郡王补服为前后胸加两肩共四团龙,贝勒为前后两团正蟒,贝子为两团行蟒)Gūsa i Beise

  5奉恩镇国公Kesi be Tuwakiyara Gurun be Dalire Gung
  6奉恩辅国公Kesi be Tuwakiyara Gurun de Aisilara Gung
  7不入八分镇国公Jakūn Ubu de Dosimbuhakū Gurun be Dalire Gung
  8不入八分辅国公Jakūn Ubu de Dosimbuhakū Gurun de Aisilara Gung
  (公爵以上为超品,补服均为正蟒方补。所谓“入八分”是八种标帜,表示其显赫的身分。如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其中皮条是指车上有皮鞭可驱散挡路的人,背壶是指车上可带暖壶,护眼指双眼雉翎,不入八分不用在京当差,也不必在京里住)

  9镇国将军(相当于一品武官,补服为麒麟)Gurun be Dalire Janggin
  10辅国将军(相当于二品武官,补服为狮子)Gurun de Aisilara Janggin
  11奉国将军(相当于三品武官,补服为豹子)Gurun be Tuwakiyara Janggin
  12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补服为老虎)Kesi be Tuwakiyara Janggin
  (上面四等爵位每一种又细分为三等,如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仅俸银和禄米有差别)

固伦公主:居京师则俸银400两,禄米40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000两,俸锻30匹;Gurun i Gungju
和硕公主:居住京师则俸银300两,禄米30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400两,俸锻15匹;Ho?o i Gungju

郡主:居住京师则俸银160两,禄米16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60两,俸锻12匹;Ho?o i Gege
县主:居住京师则俸银110两,禄米11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110两,俸锻10匹;Doro i Gege

郡君:居住京师则俸银60两,禄米6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60两,俸锻8匹;Beile i Jui Doro i Gege
县君:居住京师则俸银50两,禄米5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50两,俸锻6匹;Gūsa i Gege
乡君:居住京师则俸银40两,禄米4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40两,俸锻5匹;Gung ni Jui Gege

六品格格:居住京师则俸银30两,禄米30斛;下嫁外藩则俸银30两,俸锻3匹。

固伦公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300两,禄米300斛;外藩则俸银300两,俸锻10匹;
和硕公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250两,禄米250斛;外藩则俸银255两,俸锻9匹;
郡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100两,禄米100斛;外藩则俸银100两,俸锻8匹;
县主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60两,禄米60斛;外藩则俸银60两,俸锻6匹;
郡君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50两,禄米50斛;外藩则俸银50两,俸锻5匹;
县君额驸:居住京师则俸银40两,禄米40斛;外藩则俸银40两,俸锻4匹。

宗室封爵一般每传一代 就要自动降低一级,如亲王死了 其子降爵位为郡王 其孙降为贝勒等等 低于奉恩将军的 称作闲散宗室 视四品官待遇 但因开国军功或特别受宠等原因授封的王爷们则可以世袭罔替,世代保有王爷的爵位 称作铁帽子王 有清一代 共有12家铁帽子王 分别是礼、睿、豫、郑、庄、肃、怡、恭、醇、庆10个亲王和顺承、克勤两个郡王。

另外,福康安本非宗室却授封贝子,死后追封郡王。 其子德麟,袭贝勒,递降至未入八分公,世袭罔替,这是清朝历史上唯一的特例。

(二)异姓功臣9等爵位:

公爵Gung
侯爵Heo
伯爵(以上超品)Be
子爵(正一品) Jingkini Hafan
男爵(正二品)Ashan i Hafan
轻车都尉(正三品,以上爵位俱分三等,如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Adaha Hafan
骑都尉(正四品)Baitalabure Hafan
云骑尉(正五品)Tuwa?ara Hafan
恩骑尉(正七品)Kesingge Hafan

世爵俸禄为:

一等公岁支俸银700两,二等公685两,三等公660两,一等侯又一云骑尉635两,一等侯610两,二等侯585两,三等侯560两,一等伯又一云骑尉535两,一等伯510两,二等伯485两,三等伯460两,一等子又一云骑尉435两,一等子410两,二等子385两,三等子360两,一等男又一云骑尉335两,一等男310两,二等男285两,三等男260两,一等轻车都尉又一云骑尉235两,一等轻车都尉210两,二等轻车都尉185两,三等轻车都尉160两,骑都尉又一云骑尉135两,骑都尉110两,云骑尉85两,恩骑尉45两。还有不列等的闲散公255两,闲散侯230两,伯品级官205两,子品级官180两,男品级官155两,轻车都尉品级官130两,骑都尉品级官105两,云骑尉品级官80两。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银1两,兼支给米1斛。

例如 和珅原袭三等轻车都尉,后晋爵至一等忠襄公,曾国藩授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授封一等肃毅伯,左宗棠授封一等恪靖伯,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赐号骠勇巴图鲁,授封一等男爵。

清代的公爵、侯爵、伯爵均分三等,地位都是在一品之上。雍正以前,爵位没有名字,雍正之后 开始赐予封号 公爵封号最多四个字 整个清朝只有四人 且全都是在乾隆年间,分别是:一等诚嘉毅勇公、一等诚谋英勇公、一等嘉勇忠锐公  、一等武毅谋勇公。

(三)蒙古爵位

蒙古地区的旗分为总管旗和札萨克旗两种。总管旗设总管,由中央派遣的将军、都统、大臣直接统辖,其中包括内属的察哈尔八旗、归化土默特两翼以及热河都统所辖厄鲁特一放,科布多参赞大臣所辖明阿特、扎哈沁各一放、阿尔泰和阿尔泰诺尔乌梁海九旗、定边左副将军所辖唐努乌梁海五旗、驻藏大臣所辖达木蒙古八旗等。

其余大多数蒙古部之旗,称为札萨克旗,清廷在这些地区建札萨克旗,受中央监督。札萨克旗又分为内札萨克(漠南蒙古,亦称内蒙古,6盟49旗加上阿拉善、额济纳二旗,有兵权)和外札萨克,由喀尔喀蒙古(亦称外蒙古) 4盟86旗,青海蒙古29旗,阿拉善厄鲁特1旗,乌兰乌苏厄鲁特2旗,额济纳土尔扈特1旗,杜尔伯特16旗,以及渥巴鍚率领回归的土尔扈特部等所建的旗组成,无兵权。

内蒙古共有二十四个部落。分别是:科尔沁部、扎赉特部、杜尔伯特部、郭尔罗斯部、敖汉部、奈曼部、巴林部、扎鲁特部、阿鲁科尔沁部、翁牛特部、克什克腾部、喀尔喀左翼、喀喇沁部、土默特部、乌殊穆沁部、浩齐特部、苏尼特部、阿巴噶部、阿巴哈纳尔部、四子部、茂明安部、乌喇特部、喀尔喀右翼部、鄂尔多斯部、这二十四部被组成六盟、分四十九个旗,这六盟四十九旗分别为:

1哲里木盟(哲盟):统辖十旗、是这十旗的会盟地,东临吉林和黑龙江辖区,西接昭乌达盟和锡林郭勒盟,南至奉天府,北到黑龙江。哲里木盟4部10旗(亦称嫩江十旗),其中科尔沁1部6旗,扎赉特1部1旗,杜尔伯特1部1旗,郭尔罗斯1部2旗;十旗分别是:科尔沁左翼前旗、(1636年,崇德元年设。“科尔沁”一词源于鲜卑语,意为带弓箭的侍卫),科尔沁左翼中旗(崇德元年设),科尔沁左翼后旗(1649年,顺治六年设)、科尔沁右翼前旗(崇德元年设)、科尔沁右翼中旗(崇德元年设)、科尔沁右翼后旗(崇德元年设)、郭尔罗斯前旗(1648年,顺治五年设)、郭尔罗斯后旗(顺治五年设)、扎尔伯特旗(顺治五年设)杜尔伯特旗(顺治五年设)、扎赉特旗(顺治五年设)。

2卓索图盟(卓盟):统辖五旗、是这五旗的会盟地,东临锦州府、西接昭乌达盟,南至宁远边墙,北到昭乌达盟。卓索图盟2部5旗,其中喀喇沁1部3旗,土默特1部2旗;五旗分别是:土默特左旗(崇德元年设)、土默特右旗(1645年,顺治二年设)、喀喇沁左旗(顺治五年设)、喀喇沁右旗(崇德元年设)、喀喇沁中旗(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设)。

3昭乌达盟(昭盟):统辖十一旗,是这十一旗的会盟地,东临哲里盟和卓索图盟,西接锡林郭勒盟、南至承德府,北邻锡林郭勒盟和哲里木盟,昭乌达盟8部11旗,其中敖汗1部1旗,奈曼1部1旗,巴林1部2旗,阿鲁科尔沁1部1旗,扎鲁特1部2旗,翁牛特1部2旗,喀尔喀(左翼部)1部1旗,克什克腾1部1旗;十一旗分别为:敖汉旗(崇德元年设),翁牛特左旗(崇德元年设)、翁牛特右旗(崇德元年设)、奈曼旗(崇德元年设)、巴林左旗(顺治五年设)、巴林右旗(顺治五年设)、扎鲁特左旗(崇德元年设)、扎鲁特右旗(顺治五年设)、阿鲁科尔沁旗(崇德元年设)、克什克腾旗(顺治三年设)、喀尔喀左翼旗(1664年,康熙三年设)。

4锡林郭勒盟(锡盟):统辖十旗,是这十旗的会盟地。东临哲里盟和昭乌达盟,西与北接喀尔喀蒙古、南至察哈尔八旗。锡林郭勒盟5部10旗,其中乌珠穆沁1部2旗,浩齐特1部2旗,苏尼特1部2旗,阿巴嘎1部2旗,阿巴哈纳尔1部2旗;十旗分别为:乌殊穆沁左旗(顺治三年设)、乌殊穆沁右旗(崇德六年设)、浩齐特左旗(顺治三年设)、浩齐特右旗(顺治十年设)、苏尼特左旗(崇德六年设)苏尼特右旗(崇德七年设)、阿巴噶左旗(顺治八年设)、阿巴噶右旗(崇德六年设)、阿巴哈纳尔左旗(康熙四年1665年设)、阿巴哈纳尔右旗(康熙六年设)。

5乌兰察布盟(乌盟):统辖六旗,是这六旗的会盟地,东临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旗,西接阿拉善厄鲁特蒙古,南至归化城和鄂尔多斯,北邻喀尔喀蒙古,乌兰察布盟4部6旗,其中四子王1部1旗,茂明安1部1旗,乌拉特1部3旗,喀尔喀(右翼部)1部1旗;六旗分别为:四子部落旗(顺治八年设)、茂明安旗(顺治六年设)、乌喇特前旗(顺治五年设)、乌拉特后旗(顺治五年设)、乌拉特中旗(顺治三年设)、喀尔喀右翼旗(顺治十年设)。

6伊克昭盟(伊盟):统辖七旗,是这七旗的会盟地,东临归化城土默特,西接阿拉善厄鲁特蒙古,北至乌喇特界,南邻陕西长城,伊克昭盟1部7旗,即鄂尔多斯部。七旗分别为:顺治六年,分封鄂尔多斯部为左翼前旗(准格尔)、左翼中旗(俗称郡王旗)、左翼后旗(达拉特旗)、右翼前旗(乌审旗)、右翼中旗(鄂托在旗)、右翼后旗(杭锦旗)。六旗共建一市,会市地点在伊克昭(王爱召),故名“伊克昭市”。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又增设一旗为右翼前末旗(扎萨克旗)。

在内扎萨克蒙古四十九旗中,除喀喇沁三旗和土默特左旗的首领是非黄金家族成员外,其余皆为黄金家族成员,这四旗贵族称塔布囊(驸马的意思) ,而其余四十五旗贵族皆称台吉,在这二十四部中,以科尔沁部地位和俸银为最高,汗和科尔沁亲王年俸银2500两,一般亲王2000两,科尔沁郡王1500两,一般郡王1200两。这四十九旗中,盛京将军监督科尔沁六旗,吉林将军兼辖郭尔罗斯前旗,黑龙江将军兼辖杜尔伯特、扎赉特郭尔罗斯后旗、绥远将军兼辖乌盟六旗和伊盟七旗,热河都统兼辖卓盟五旗和昭盟十旗,察哈尔都统兼辖锡盟十旗。

清廷授予蒙古封建主王公爵位,任命为札萨克(旗长)。札萨克世袭,根据清廷的规定和法令处理旗务,并接受清廷的监督。札萨克之下设协理台吉、管旗章京、梅伦、笔帖式等僚属,协理旗务。旗内的土地和属民由札萨克支配,旗下设佐,为基本军事单位,每佐设佐领一人,辖旗丁一百五十人,在旗札萨克领导下,审理丁册,征收税课,排解纠纷,传递信件及征发人丁。佐领之下设骁骑校、领催,协助位领办理军政事务。每六佐复设一参领统辖。在佐之下,每十户设一什长,为最低一级行政单位的管理人。清统治者为了不使旗札萨克享有独立权力,订出会盟制度,在旗之上设盟,合数旗而成。盟不是实质性的管理单位,只是一种实行监督的组织,一般不设办理盟务的衙门。只是在盟内各旗会盟时“简军实、阅边防、理讼狱、审丁册”。盟设正副盟长各一。每3年会盟一次,各盟均有固定的会盟地。盟长由理藩院于盟内各旗札萨克中选人赛清帝任命兼摄。盟长的主要任务是充当会盟的召集人,不能直接干预各旗内部事务,也无权擅自发布政令,只是对各旗札萨克起监督作用,并充当旗札萨克与清政府的中间人。蒙古旧有的部,只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任何行政职能。封爵为:
  1亲王
  2郡王
  3贝勒
  4贝子
  5镇国公
  6辅国公
  7札萨克台吉  
  8一等台吉(塔布囊)
  9二等台吉(塔布囊)
  10三等台吉(塔布囊)
  11四等台吉(塔布囊)
  12固伦额驸
  13和硕额驸
  14郡主额驸
  15县主额驸
  16郡君额驸
  17县君额驸

外蒙古四部:土谢图汗,赛音诺颜,车臣汗,扎萨克图汗,下辖旗八十六个,计:土谢图汗部20旗,属汗阿林盟;三音诺颜部22旗,厄鲁特2旗,属齐齐尔巴克盟;车臣汗部23旗,属克鲁伦巴尔和屯盟;札萨克图汗部18旗及辉特部1旗,属札克必拉色钦比都哩雅诺尔盟。

青海蒙古共置西蒙古和硕特、绰罗斯、辉特、土尔扈特等部28旗、喀尔喀部及诺门罕1旗,为1盟,由西宁办事大臣兼任盟长。

土尔扈特部编旗设盟:在今新疆巴音格楞蒙古族自治州境内的旧土尔扈特部4旗,为南路乌纳思索珠克图盟;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境内的3旗,为北烙乌纳恩索珠克盟;今乌苏县境内的2旗,为东路乌讷恩素珠克盟;今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境内的1旗,为西路乌讷恩素珠克盟。此外,新土尔扈特2旗,为青塞特奇勒图盟;和硕特3旗,为巴图塞特奇勒图盟。

在西套蒙古地区也建立了旗制。阿拉善地区和硕特蒙古,于康熙年间建立札萨克旗;额济纳地区亦建立了札萨克旗,皆不设盟。乾隆年间,杜尔伯特三策凌率部南附清朝后,于1754年(乾隆十九年),建左翼1旗,辉特1旗,为赛因济雅哈图左翼盟;又建右翼3旗,辉特1旗,为赛因济雅哈图右翼盟。

封爵有汗,王、贝勒、贝子、公。无塔布囊,有台吉。

# o' \2 h0 m) x4 v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3 4:45:59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04: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蒙古贵族的分封, l. l) a7 B( B

漠南蒙古藩封:六盟四十九旗

    科尔沁六旗,亲王四人,郡王四人,贝勒二人,贝子一人,镇国公二人,辅国公六人;扎赉特一旗,贝勒一人;杜尔伯特一旗,贝子一人;郭尔罗斯二旗,镇国公一人,辅国公一人,一等台吉一人:四部十旗为一会盟于哲里穆。敖罕一旗,郡王一人,贝子一人,辅国公一人;奈曼一旗,郡王一人;翁牛特二旗,郡王一人,贝勒一人,贝子一人,镇国公一人;巴林二旗,郡王二人,贝子二人,镇国公一人;扎鲁特二旗,贝勒二人,镇国公一人;喀尔喀左翼一旗,贝子一人;阿禄科尔沁一旗,贝勒一人;克西克腾一旗,一等台吉一人:八部十一旗为一会盟于召乌达。
    喀喇沁三旗,郡王一人,贝子一人,镇国公一人,辅国公二人,一等塔布囊一人;土默特二旗,贝勒一人,贝子一人,附喀尔喀贝勒一人:二部五旗为一会盟于卓索图。乌珠穆秦二旗,亲王一人,郡王一人,贝勒一人,镇国公一人,辅国公一人;阿霸垓二旗,郡王一人,贝子一人,辅国公一人;蒿齐忒二旗,郡王二人;苏尼特二旗,郡王二人,贝子一人,辅国公一人;阿霸哈纳尔二旗,贝勒一人,贝子一人:五部十旗为一会盟于锡林。
    四子部落一旗,郡王一人;喀尔喀右翼一旗,贝勒一人,贝子一人,辅国公一人;毛明安一旗,贝勒一人,一等台吉一人;乌喇特三旗,镇国公一人,辅国公一人:四部六旗为一会盟于乌兰察布。
    鄂尔多斯七旗,郡王一人,贝勒二人,贝子三人,辅国公一人,一等台吉(各)一人,自为一会盟于伊克召。每会设盟长一人,副盟长一人。惟归化城土默特会盟,不设盟长,均集于本城,听简命大臣裁定。

漠北蒙古藩封

    喀尔喀后路土谢图汗二十旗,汗一人,亲王二人,郡王一人,贝勒二人,辅国公七人,一等台吉八人,为一会盟于汗阿林。
    东路车臣汗二十三旗,汗一人,亲王一人,郡王一人,贝勒、贝子各二人,镇国公三人,辅国公三人,一等台吉十四人,为一会盟于克鲁伦巴尔河屯。
    西路扎萨克图汗十七旗,汗一人,贝勒一人,镇国公三人,辅国公六人,一等台吉九人,为一会盟于扎克毕赖塞钦毕都里也诺尔。
    南路赛音诺颜大扎萨克亲王二十二旗,大扎萨克亲王一人,郡王二人,世子一人,贝勒二人,镇国公二人,辅国公八人,一等台吉九人,为一会盟于齐齐尔里克。每岁各以副将军考核,间岁以参赞大臣前往会核,统听于乌里雅苏台定边左副将军裁定。

青海蒙古藩封

    厄鲁特二十一旗,回特三旗,土尔古特四旗,喀尔喀一旗,亲王一人,郡王三人,贝勒一人,贝子二人,镇国公一人,辅国公五人,一等台吉六人。以上四部落皆散处,不分畛域,听于西宁办事大臣统制。

河套等部蒙古藩封

    贺兰山厄鲁特一旗,贝勒一人,镇国公一人。
    乌兰乌苏厄鲁特二旗,贝子二人。
    推河厄鲁特,一等台吉一人。
    额尔济内土尔古特一旗,贝勒一人。
    都尔伯特十四旗,特古斯库鲁克汗一人,亲王一人,郡王一人,贝勒二人,贝子四人,辅国公二人,台吉五人。以上各部落,悉听定边左副将军裁定。察哈尔游牧一旗,听治于察哈尔都统。

西藏蒙古藩封

    辅国公二人,一等台吉一人,噶布伦四人(内一人用辅国公兼之)。戴奉五人,第巴三人,堪布一人,听驻藏大臣节制。

清代有爵位的皇族成员大表系


肇祖而下,世系始详,事迹未备,四传至兴祖。

○清兴祖(清太祖之曾祖父,名福满)诸子,均号“宁古塔贝勒”

   德世库(兴祖第一子)
   刘阐(兴祖第二子)
   索长阿(兴祖第三子)
   清景祖-觉昌安(兴祖第四子)
   包朗阿(兴祖第五子)
   宝实(兴祖第六子)

○清景祖(清太祖之祖父,名觉昌安)诸子

   武功郡王-礼敦(景祖第一子)
   慧哲郡王-额尔衮(景祖第二子)
   宣献郡王-斋堪(景祖第三子)
   清显祖-塔克世(景祖第四子)
   恪恭贝勒-塔察篇古(景祖第五子)

○清显祖(清太祖之父,名塔克世)诸子

   清太祖-努尔哈赤(显祖第一子)
   诚毅勇壮贝勒-穆尔哈齐(显祖第二子)
   庄亲王-舒尔哈齐(显祖第三子)
         二贝勒-阿敏(舒尔哈齐第二子)       
         郑亲王-济尔哈朗(舒尔哈齐第六子,铁帽子)   
         靖定贝勒-费扬武(舒尔哈齐第八子)
   通达郡王-雅尔哈齐(显祖第四子)
   笃义刚果贝勒-巴雅喇(显祖第五子)

○清太祖(名努尔哈赤,年号天命)诸子

   广略贝勒-褚英(太祖第一子)
         安平贝勒-杜度(褚英第一子)
         敬谨亲王-尼堪(褚英第三子)
   礼亲王-代善(太祖第二子,铁帽子)
         克勤郡王-岳讬(代善第一子,铁帽子)
         颖亲王-萨哈璘(代善第三子)
                顺承郡王-勒克德浑(萨哈璘第二子,铁帽子)
         谦襄郡王-瓦克达(代善第四子)
   镇国勤敏公-阿拜(太祖第三子)
   镇国将军-汤古代(太祖第四子)
   三贝勒-莽古尔泰(太祖第五子)
   辅国公-塔拜(太祖第六子)
   饶馀郡王-阿巴泰(太祖第七子)
         温良贝子-博和讬(阿巴泰第二子)
         端重亲王-博洛(阿巴泰第三子)
         安亲王-岳乐(阿巴泰第四子)
   清太宗-皇太极(太祖第八子)
   镇国公-巴布泰(太祖第九子)
   和硕贝勒-德格类(太祖第十子)
   镇国将军-巴布海(太祖第十一子)
   英亲王-阿济格(太祖第十二子)
   辅国公-赖慕布(太祖第十三子)
   睿亲王-多尔衮(太祖第十四子,铁帽子)
   豫亲王-多铎(太祖第十五子,铁帽子)

○清太宗(名皇太极,年号崇德)诸子

   肃亲王-豪格(太宗第一子,铁帽子)
   辅国公-叶布舒(太宗第四子)
   承泽亲王-硕塞(太宗第五子,后改号庄亲王,铁帽子)
   镇国公-高塞(太宗第六子)
   辅国公-常舒(太宗第七子)
   清世祖-福临(太宗第九子)
   辅国公-韬塞(太宗第十子)
   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太宗第十一子)

○清世祖(名福临,年号顺治)诸子

   裕亲王-福全(世祖第二子)
   清圣祖-玄烨(世祖第三子)
   荣亲王(世祖第四子,未命名,二岁薨)
   恭亲王-常宁(世祖第五子)
   纯亲王-隆禧(世祖第七子)

○清圣祖(名玄烨,年号康熙)诸子

   直郡王-允禔(圣祖第一子)
   理亲王-允礽(圣祖第二子,废太子)
   诚亲王-允祉(圣祖第三子)
   清世宗-胤禛(圣祖第四子,初封雍亲王)
   恒亲王-允祺(圣祖第五子)
    淳亲王-允祐(圣祖第七子)
      廉亲王-允禩(圣祖第八子)
      贝子-允禟(圣祖第九子)
      敦郡王-允礻我(圣祖第十子)
      履亲王-允祹(圣祖第十二子)
      怡亲王-允祥(圣祖第十三子,铁帽子)
       宁郡王-弘皎(允祥第四子)
      恂郡王-允礻题(圣祖第十四子)
      愉郡王-允礻琵(圣祖第十五子)
      果亲王-允礼(圣祖第十七子)
      简靖贝勒-允祎(圣祖第二十子)
      慎郡王-允禧(圣祖第二十一子)
      恭勤贝勒-允祜(圣祖第二十二子)
      诚贝勒-允祁(圣祖第二十三子)
      諴亲王-允祕(圣祖第二十四子)

○清世宗(名胤禛,年号雍正)诸子

      端亲王-弘晖(世宗第一子,八岁薨)
      清高宗-弘历(世宗第四子,初封宝亲王)
      和亲王-弘昼(世宗第五子)
      怀亲王-福惠(世宗第七子,八岁薨)

○清高宗(名弘历,年号乾隆)诸子

      定亲王-永璜(高宗第一子)
      端慧太子-永琏(高宗第二子,九岁薨)
      循郡王-永璋(高宗第三子)
      荣亲王-永琪(高宗第五子)
      哲亲王-永琮(高宗第七子)
      仪亲王-永璇(高宗第八子,八十八岁薨)
      成亲王-永瑆(高宗第十一子,七十二岁薨)
      贝勒-永璂(高宗第十二子)
      清仁宗-颙琰(高宗第十五子,初封嘉亲王)
      庆亲王-永璘(高宗第十七子,其孙奕劻封为铁帽子王)

○清仁宗(名颙琰,年号嘉庆)诸子

      穆郡王(仁宗第一子,未命名,二岁薨)
      清宣宗-旻宁(仁宗第二子,初封智亲王)
      惇亲王-绵恺(仁宗第三子)
      瑞亲王-绵忻(仁宗第四子,其孙载漪改号端郡王)
      惠亲王-绵愉(仁宗第五子)

○清宣宗(名旻宁,年号道光)诸子

      隐郡王-奕纬(宣宗第一子)
      顺和郡王-奕纲(宣宗第二子,二岁薨)
      慧质郡王-奕继(宣宗第三子,三岁薨)
      清文宗-奕詝(宣宗第四子)
      恭亲王-奕䜣(宣宗第六子,铁帽子)
      醇亲王-奕環(宣宗第七子,铁帽子)
            清德宗-载湉(奕環第二子,过继给咸丰帝为嗣)
                  清末帝-溥仪(奕環子摄政王载沣的长子,过继给同治帝为嗣)
      钟郡王-奕硉(宣宗第八子)
      孚郡王-奕譓(宣宗第九子)

○清文宗(名奕詝,年号咸丰)诸子

      清穆宗-载淳(文宗第一子)
      悯郡王(文宗第二子,生未命名,薨)

○清穆宗(名载淳,年号同治)无子

○清德宗(名载湉,年号光绪)无子

○清末帝(名溥仪,年号宣统)无子

参考资料:

《清史稿》本纪 一至二十五  诸帝
     列传 二至八    诸王

6 F4 r2 C; h& t% |: o; k; 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3 4:43:56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04:4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醇王府
 

  后海北沿。前身是清初大学士明珠的宅第。乾隆五十四年封其十一子水理为成亲王,并将明珠府赐永理。随即按王府规制改建。此府传至毓橚时,被赐予醇亲王奕譞。奕譞的原王府在西城区太平湖东里(今中央音乐学院)。因光绪帝生于此府,成为潜邮,故光绪继位后醇王必须迁出。为区别,醇王原在太平湖的王府称南府,后海北沿的新王府称北府。北府坐北朝南。西部为王府花园,1949年后,进行了整治,是宋庆龄在京的住所(见宋庆龄故居)。东部是王府本身,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是其主体建筑,自南而北,街门5间。进入外院后有二门,此门才是王府正门,面阔5间。此后为正殿银安殿,面阔五间,东西有配楼各5间。正殿后是一组自成院落的屋宇,自3间过厅入,正面是正房5间及其配房,按规制此处应属后寝。最后为后罩楼,面阔9间,各种庆典时在此举行仪式。后寝成为供奉神、佛和远祖的神殿。东路建筑主要是家词和佛堂及一些从属建筑。东墙外院落为王府马号。西路有两组院落并列,是醇王府的活动中心。主要建筑为宝翰堂,即大书房。其后的院落,正厅名九思堂,是太纪居处,再后名思谦堂,是王妃住所。另有儿辈读书的小书房任真堂及其它从属建筑。北府是本市保存最完好的王府之一。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奕譞(1840一1891),道光第七子,光绪生父。同治十一年(1872)受封醇亲王。载沣(1883-1951)奕譞子,光绪十六年袭醇亲王。宣统帝父。
 
南府位于西城区太平湖东里,原为荣亲王府。府坐北朝南,分中路和东、西路及花园。现中路府门3间,两侧有八字影壁,内有东西二门至东西院。中路新建礼堂一座,尚保存二进四合院。东路院落保存较好,西路古建筑大都拆除。现由中央音乐学院占用。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建国后对醇亲王府进行了大规模修缮,使之成为北京保存最为完好的王府。

喀喇沁亲王府

 内蒙古自治区喀喇沁旗王爷府镇的喀喇沁亲王府被文博界专家誉为“中国最大的蒙古王府博物馆”。它始建于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占地面积130余亩,房屋490余间。其建筑规模之大为内蒙古49旗蒙古王府之首,集塞北地区、蒙古民族、藏传佛教三大建筑特色于一身。王府的建筑仿制北京故宫,气势恢宏,殿宇森严,是内蒙古地区目前年代最早、规模等级最高、建筑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清代亲王府邸,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和社会价值。王府内藏品丰富,仅明清时期的文物就有1400多件。
 
 后花园依山而建,仿北京苑林式。花园内十一座院落,一百三十七间房舍,有老爷祠、马王殿、土地祠。建有五座凉亭、三座低栏平桥,人工堆筑假山一座。山上修有神仙洞,山顶建亭一座,供登亭远眺,观王府整个宏伟建筑。 王府门前九棵古榆,上长绿冬青,结满红豆。门前广场上立十三座敖包,附近建有福会寺、生乐寺、龙兴寺、文慧寺、善通寺、咸英寺、延庞寺,香火不断,昼夜缭绕。

喀喇沁亲王府虽然经历了近三百年的风雨侵蚀,但主体建筑尚存,是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后经政府儿次修缮,现占地30余亩,大堂、二堂、仪门、大厅和承庆楼等200余间房屋仍保存完好。院内苍松古柏,幽雅恬静,楼阁殿堂,相映成辉,一条长流不息的锡伯河水在王府门前潺潺流过。

发生在王府内外的重大历史事件

喀喇沁第十二位王贡桑诺尔布在任期间,致力改革,以求振作,在改革税收办法,整顿财政,遣散梨园子弟,摒弃王府奢靡风气,改革吏制,限制蒙古人当喇嘛等举措的同时,开展内蒙古地区的“五个第一”;第一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办起了“崇正学堂”;第一个办女学堂:光绪三十年夏,贡王至日本参观考察,回来后,随即创办了毓正女学堂和守正武学堂,并请日本女子教师河源操子来任教;第一个办报纸:贡王通过学习考察创办了内蒙古最早的石版印刷的报纸“婴报”;第一办邮电:贡王亲自指挥放树架线开通了喀喇沁旗至围场的电话线路,并用快马传递信件;第一个派留学生:贡王从崇正学堂、毓正学堂和守正学堂,先后抽大批骨干到日本和国内保定、天津、北京、上海等城市求学深造。清王朝覆亡后,袁世凯政府摄于贡桑诺尔布的声户,严令他进京就任蒙藏事务总裁,加亲王衔,但他并未因旧王朝的显贵而自甘自弃,而是在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帮助下,参与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筹建工作,并且与黄兴等人被选为国民党中执委党委。

府门 
府门为喀喇沁亲王府的第一进建筑,体量庞大、等级极高。门上镶有横7纵9,六十三个门钉,按《大清会典》属亲王品级。府门平时紧闭,遇有贵宾莅临,府门、仪门大开;以显尊贵。府门内东西壁画为清代画家郎士宁所作:一幅描述了:乾隆皇帝在承德万树园赐晏给蒙古王公的情景,名为《赐宴图》另一幅描述了“木兰秋狝”时喀喇沁部为皇帝表演马术的情景,名为《马术表演图》。

过府门,四株苍榆两侧而立枝叶繁茂,有树上树之称,据说,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皇帝东巡,途经喀喇沁见此地山明水秀,榆杨遍野,冬青满枝,不由脱口而说:“喀喇沁川真是风水宝地,冬夏常青,树上还长树。”于是,冬青便有了树上树的美名。

 轿厅 
 “欲平天下岂鞍马,须问轿前是路人:轿厅面阔三间,硬山式建筑,为王府存放骡轿、轿具之所,又有”过厅“之称,后檐墙为板壁,与其他建筑形制有所不同,现已辟为喀喇沁旗旅游景区风光板壁,轿厅前置月台与仪门之间甬道相通,是迎送贵宾礼仪的主要地段。

回事处 
回事处正厅面阔五间,硬山式建筑,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早期为郡王府议事厅,第六代郡王晋亲王爵位后,另建议事厅,此处设为王府回事处,为王府官员签到秉事及协理等处理旗务的场所。

署印协理

回事处西配房,画阔三间,硬山式建筑,原为王府署印协理办公之所。现已辟为清代喀喇沁右翼旗王府历史陈列(一)厅。展示了:蒙旗王公政治,军事鞍马武备,经济生产生活,文化艺术宗教等内容。

管旗章京

为回事处东配房,面阔三间,硬山式建筑,与回事处属同时代建造。原为王府管理旗务的章京办公之所。现已辟为清代喀喇沁右翼旗王府历史陈列(二)厅,内容展示了贡桑诺尔布的政绩:“革除前朝弊政,倡导民俗新风,赞成共和革命,维护祖国统一,注重农牧改良,兴办商贸实业,开办新式学堂,建立报馆书馆,支持蒙文印刷,创建蒙藏学校”。

议事厅  

    议事厅,又称“银安殿”,王府大堂,前置月台,面阔七间硬山式殿堂,以丹陛桥与回事处连接,本址原为郡王时寝殿,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后,第六代郡王晋爵为亲王,依制改建为七间大堂,成为王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即亲王理政处理公务、接待主要宾客的场所。

客厅

属议事厅东配房,面阔三间,硬山式建筑,早期功用不详,清晚期为王府接待宾客的客厅之一。

书画厅

议事厅西配房,面阔三间,硬山式建筑,早期功用不详,清代晚期后为旺王,贡王的写书绘画之所,并于此处收藏大量古今书画名作。现展出于文藻书画折扇、慈禧皇太后牡丹图轴、礼亲王世铎对联、肃亲王隆勤对联、旺王兰草屏条、贡王集篆屏条、王府集藏画册、[日]吉井荣二母子虎图轴等书画真迹。

印务处

属议事厅西厢房,面阔五间,硬山式建筑,原为王府主要行政机构印务处办公之所。现已辟为内蒙清代王府历史陈列(二)厅。陈列内容分别为:

1文化艺术
清代蒙古王府是一旗的文化中心,不仅是文人荟萃之处,也是蒙古族民间文化艺术精品的集藏之处,有效的保存、创造和发展了蒙古族传统文化,近代以来,思想活跃的蒙古王公,倡导新学创办教育,重视文化艺术,对蒙地社会发展进步起了推动作用。

2王府建筑
清代蒙古王府,依制而建,布局严谨,气势恢宏,工艺精湛,既有中国古典建筑特征,又富有草原民族的艺术风格,是汉、蒙、藏等清代建筑艺术的结晶,又是民间建筑工艺匠人的艺术杰作。

3礼仪风尚
清代蒙古王公位尊权重,声名显赫,王府之内保持着蒙古族传统的封建生活礼仪并依日、月、季、年祭祀天、地、山、火等,自然神灵和尊奉喇嘛教,每逢岁时节令,重要寿诞等吉日除隆重祭礼外,还要举行那达幕等全民性娱乐活动。

客房

属议事厅东厢房,面阔五间,硬山式建筑,早期功用不详,贡王时为王府接待宾客的客房。现已辟为内蒙清代王府历史陈列(一)厅。陈列内容分别为:

1王权政治
清代蒙旗皆由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和勋臣家族后裔任扎萨克(旗长)他们坐镇王府,对蒙地实行统理之责,同时多位居高爵是世世承袭,威福无比,这是清代蒙地特有的政权。

2军事武备
清代蒙旗王府,武备器械精良,蒙古骑兵骁勇善战,不仅有效地维持旗内社会治安,也是清王朝问鼎中原统一天下,巩固北疆的重要武力,这是清廷重视蒙古族,礼遇蒙古王公的重要原因。

3蒙旗经济
清代蒙旗以传统的畜牧业经济为支柱,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多种经济作为补充。近代以来蒙旗王府学习国内外先进科学和生产技术兴办采矿、纺织等实业振兴蒙旗经济,这一切构成王府的经济。

承庆楼

王府后罩楼,面阔五间,建于康熙年间,曾多次重修,为硬山式单檐二层建筑。东西配房与其联建成一字形组合布列,此楼又称佛堂。一层为王府秘藏古玩珍宝、御赐物品之所,二层供养千手千眼观音造像,现奉供王府历代王爷画像。

王爷居室

属承庆楼西配房,面阔三间,硬山式建筑。看墙门可通承庆楼。早期为斋房,为王爷礼佛修经之所,后改为王爷居室。

膳食厅
属承庆楼东配房,面阔三间,硬山式建筑,为亲王,福晋等用膳(饭厅)之所。

福晋居室

属承庆楼西厢房,面阔五间,前置檐廊,大木硬山式构制。清代早期功用不详,清晚期间为福晋生活起居之所,室内装修十分考究。喀喇沁右翼旗扎萨克与清室累代联姻,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第三代郡王葛尔臧尚圣祖第五女和硕端静公主。第十一代亲王旺都特那木济勒娶清室礼和亲王全龄之女(世铎之妹)为福晋。第十二代亲王贡桑诺尔布娶清室肃良亲王隆勤之女(善耆之妹)为福晋。

侧福晋居室
属承庆楼东厢房,面阔五间,前置檐廊,大木硬山式构制。清代早期功用不详,清晚期为侧福晋生活起居之所。室内装修十分考究。


西跨院 

揖让厅
面阔三间,为前后勾连结构,硬山式建筑,原为王府“馆驿”正厅一度为王府度支局,后为崇正学堂使用。揖让表示宾主相见时的礼仪。

书斋
又称书塾,面阔三间,周施迥廊歇山式建筑,清晚期为书塾,后为崇正学堂办公之所。

4 I, g3 d( C5 p3 J: M; Q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3 4:47:4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04: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阿拉善王府

    位于阿盟盟府所在地巴彦浩特镇,始建于清康熙36年,主要建筑为明清风格的古老建筑群体。20世纪30年代为第十代王爷达理扎雅的府邸。曾在历史上威赫一时,现已改建为博物馆,游客可一睹昔日霍硕特王府的全部风貌。
  
    延福寺
       阿拉善王府的“家庙”,也是阿拉善八大寺之一。建于1742年,建成之后乾隆皇帝亲笔为该寺赐名“延福寺”。寺内保存有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的大钟一个,每击一下,整个巴彦浩特镇余音缠绕经久不绝。

  拐过一道弯,便看见了路边红墙灰瓦的阿拉善王爷府,延福寺紧靠在王府西面。但王府门口挂的牌子却是阿拉善博物馆,走进大门,并没有人卖门票,也没有有关的介绍。我知道王爷府曾在文革中遭到极大的破坏,现在院中的房屋看起来基本上经过近年的大幅整修,没有多少岁月的痕迹,但我想建筑式样不会改变吧。几乎所有的大门都关闭着,我只能在窗外看室内的展品陈设。虽谓博物馆,但所藏之物的确不多,其中颂扬党、政、军发展成就的展室就有好几个。其实只要将原先的王府保留下来,就是一个真实且宝贵的博物馆,但建国后屡遭浩劫,现在显然已经晚了。

  最先有一展室讲述阿拉善盟的历史。由于额济纳旗在历史上与阿拉善旗区别较大,展室中主要介绍的是阿拉善旗的历史:在西夏时为贺兰山防区坚军,元代隶属于甘肃行中书省,清康熙24年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移牧此地。室中有民国前定远营(巴音旧名)的立体图,显示其时巴音的盛况。有一个“民间艺术”展室中挂着唐卡,还有一些宗教仪式上的用品,诸如跳布扎(藏语是跳“恰穆”,意为“凶煞舞蹈”,俗称跳神,由喇嘛们戴着假面具装扮成各种牛神、羊神、金刚等,节目较多,时间较长,目的是驱邪迎新,平安如意。北京雍和宫每年正月有跳神节,整个过程分十三幕,连续三天)的面具,衣物,都是藏传佛教及西藏风格的物品。略作的改动就是多了一个阿拉善佛,属地方性的佛。藏传佛教是印度、中土佛教和原始多神宗教─苯教结合的产物,所以地方神的出现我能理解。一处偏殿中介绍了阿拉善的戈壁奇石。戈壁奇石属于风凌石,主要为硅质岩。室中所列,无奇不有。紧邻一殿是曼德拉山的岩画。该山属于阿拉善右旗的根布拉格苏木(苏木,居于旗与嘎查之间的一级行政单位,其级别与乡同),阿右旗太遥远,我肯定没有机会亲自去看。宁夏境内的贺兰山岩画也是很著名的,但我没有去看,因为马先生说交通甚为不便。中国其他地方也有许多的岩画,如阴山、新疆的呼图壁等。在历史上有许多游牧民族在阿拉善生活过,这些岩画反映了那些游牧民族的文化。阿盟的额旗在中国航天史上有重要地位,著名的东风航天基地即在额旗境内,有一间展室中略有介绍。中国预备在今后几年内发射航天飞机,东风航天城的地位当然就更显要了。

  后院一间较大的展室中陈列着原先亲王府的用品。阿拉善旗属四厄鲁特之一的和硕特部游牧地。但若详论厄鲁特四部渊源,我的游记难免成蒙古历史之时空之旅了。厄鲁特最初居于蒙古高原北部贝加尔湖地区,忽必烈与阿里不哥、海都争雄时,厄鲁特逐渐徙至额尔齐斯河上游。到了明代,厄鲁特已是拥有数万铁骑的蒙古精锐,屡屡纵横塞外,傲视天下。明末时,分为厄鲁特四部,即准噶尔、和硕特、土尔扈特、杜尔伯特,但依旧有一个“四厄鲁特联盟”维系。清初之时,由于准噶尔势力日益强大,各部也面临人口剧增、牲畜增多,而草场却有限的实际困难,其余三部遂向外迁移,其中和硕特部的首领之一和罗理带所属到阿拉夏山(即今之贺兰山)西北驻牧,即成今日的阿拉善和硕特部雏形。自和罗理任第一任扎萨克以来,已历九世十王,以其历代功勋而在满清政权中地位显赫。阿拉善旗历由中央的理藩院直接管辖,故称特别旗。历任王爷所娶,多为爱新觉罗氏的公主、格格,末代王爷达理札雅的夫人即是溥仪的堂妹,载涛的女儿。蒙古各部因其所属部落不同,地远人偏,交流并不多,所以各部文化均有其特点。和硕特部的蒙古袍窄而长,男子系各色腰带,配鼻烟壶、蒙刀、火镰,女子不系腰带,外套各色坎肩,头饰也与其他部的蒙族不同。

  阿拉善历代王爷中,第三代扎萨克王─罗布藏多尔济的确是位有才干的王爷,但他给家族和阿拉善旗带来的荣誉却有一部分建立在撒拉族哲合忍耶的鲜血之上。乾隆四十六年甘肃省循化厅(今青海省循化县)撒拉族苏四十三带领的起义军攻兰州未果,全体穆民执意殉教,遂退于华林山。清廷命罗布藏多尔济率500亲兵到兰州,会合清军进攻华林山,以其军功乾隆帝将其亲王爵位定为世袭。我每念及那二百年以来数十万殉教的穆斯林,心中不免肃穆。但罗布藏多尔济乃是奉朝廷之命,又为国家之统一,亦难责怪。

  王爷府中的建筑多是灰筒瓦的卷棚顶,少有棱角,感觉十分和顺。最大的一殿阔五间,殿前有廊。阑额上绘有五对金龙,斗拱纤细,是完全的典型清代风格。墀头雕刻精美,所刻动物中有羊。所用颜料为红、蓝两色,十分稳重大方。院中全以青砖铺地,与砖墙同色。紧邻即是延福寺,寺院中吟诵鼓乐之声不时飘来,增添了几分意境。

奈曼旗王府

是自治区仅存的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王府,位于奈曼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大沁塔拉镇。整体呈四合院格局,正殿和配殿前放着一排红漆明柱,上托滚龙脊瓦,形成方形回廊,再加上门窗上的雕刻彩画,雀替木刻,金碧辉煌的殿堂与回廊衬以庭院中的青松翠柏,奇花异草,参天古木,显得格外清静幽雅。奈曼王府是清代奈曼部首领札萨克多罗达尔汗郡王的府邸,建于清同治二年,距今约一百一十余年。

奈曼旗王府博物馆建于1985年,1987年正式对外开放,是内蒙古自治区现存的一座较为完整的清代王府,为清代奈曼旗的最高统治机关,现为自治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奈曼旗为内扎萨克蒙古二十四部四十九旗之一,奈曼部为一旗,从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起,奈曼旗历经十二世十六任王爷,现 存的王府是清代道光皇帝之乘龙快婿奈曼第十一任扎萨克德木楚克扎布于1863年所建,距今一百三十余年。原有房屋一百四十余间,为一方形院落,占地面积二万二千多平米,现王府唯一幸存的主体建筑回廊四合院和佛堂、串堂门,现占地面积九千九百多平米,整个建筑全部使用青砖、青瓦,前有檐柱,内有金柱,滴水瓦当,丹青彩绘,雕梁画栋,博物馆馆址就坐落在这座清静幽雅院内。

奈曼旗历史悠久,文物丰富,全旗境内大约有三百多处历史文物遗迹,其中有史前自然文物 ── 古生物化石;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 红山文化等文化遗址;夏家店下层、上层文化遍及我旗大部分地区;战国、秦汉时期的燕长城、古城、城堡、关隘、烽燧、居住址;辽金时期的城址,居住址、墓葬;元、明、清的遗迹、遗物,真可谓源长广博,奇丽多彩。一九八六年,旗文物工作者配合自治区考古队,在奈曼旗南部山区发掘辽代“陈国公主与附马合葬墓”出土一大批文物,包括国内首次发现的银丝网衣、鎏金刻花,银靴,轰动了考古界,被列为建国以来考古十大发现之一,这批珍贵文物的出土,是我国考古工作者的又一重要发现,它对重新评价我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在缔造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历史贡献,及深入研究辽代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奈曼旗王府博物馆现馆藏文物4800多件,有固定展厅九个,临时展出面积60平方米,每年举办三次大型展览特别是1995年建立的“奈曼旗革命烈士纪念馆”和98年举办的“奈曼旗改革开放二十年成就展”、“奈曼旗老干部历史功绩展”,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每逢清明节,7月1日、10月1日等重大节日都有学生、机关、团体来此参观,还有很多重要仪式如入党、入团仪式在馆里举行。九八年被命名为盟、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6年由旗级文明单位晋升为盟级文明单位,95年被评为全国地县级十佳博物馆。

多年以来,奈曼旗王府博物馆积极利用王府这所全区现存最完整蒙古王公馆邸和被列为全国建国以来考古十大发现之一的“辽代陈国公主附马合葬墓”等重要文物和文献资料,多渠道多角度开展各种活动,几年时间先后举办了各类展览57次,接待国内外游客近29万人次,其中学生占三分之一,为全旗改革开放,为两个文明建设,为广大青少年教育做出了贡献。旗所在地一个十足4 万人口的城镇,每年要有3万多人次,许多都是有组织的团体、学校,也有来自日本、德国、俄罗斯、韩国和亚太地区的客人,国内客人则遍及全国各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曾两次前往奈曼王府博物馆,称誉它为“科尔沁草原的一颗明珠”,并热情的填写了馆名。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04: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孚王府


    孚王府位于东城区朝内大街137号,原为怡亲王府。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怡亲王允祥,系康熙皇帝十三子,以功封亲王,世袭罔替。雍正八年(1730年)王逝后,其故邸改建贤良寺以祀王,故赐第二代袭王弘晓建新府于此。至怡亲王第六代世袭王载垣,在"北京政变"中,被赐自尽,府第被收回。同治三年(1864年)将该府赐道光皇帝第九子孚郡王为邸,十一年后晋升亲王,称孚王府,因其排行第九,故俗称九爷府。
该府占地面积广阔,原外垣大门设在朝内北小街,现在大门为后建。府内布局分为三路,中路主要建筑又分前庭、后寝两部分,布局均衡对称。正院西侧是由几个四合院组成的生活居住区,东侧属府库、厨厩及执事侍从房舍。两侧已难窥旧貌。
整个王府布局严谨规整,主次分明,与《大清会典》所规定的王府形制完全吻合,是清代王府中的典型建筑,对研究清代建筑提供了宝贵资料。


顺承郡王府


  顺承郡王府于清顺治初年建府,府址在北京市西城区锦什仿街东侧,旧赵登禹路三十二号。顺承郡王府的第一位主人勒克珲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曾孙,系礼亲王代善第三子萨哈林第二子。顺治五年(1648)晋封顺承郡王,成为清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后获得了“世袭罔替”殊荣。
  府邸布局自外垣以内分三路,中路是主要建筑,和其他王府形制一样,也是前殿后寝,有正门(宫门)、正殿和两侧翼楼、后殿、后寝(原后楼现已无存)。东西两路为生活居住区。民国六年(一九一七年)讷勒赫去世,其子文葵仍被已逊帝位的溥仪封为顺承郡王,但家境远不如前,不得已将府卖给了入据北京的张作霖,成为大帅府,张学良与赵四小姐也曾在其中居住数年。1949年后,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设机构的办公地点。于王府正门外建起政协礼堂,中路主要建筑基本保存完整。东路前后数层院仍保存原有格局。1984年定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1994年,顺承郡王府迁建至北京市朝阳公园东隅。如今郡王府外花坛紧簇,绿草成荫,花园式的布局被人们称为休闲、散步、娱乐的“世外桃园”。

  顺承郡王府,清顺治初年建府,第一位主人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曾孙勒克珲,为清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第二代主人是民国进驻北京的张作霖,他将王府变成了大帅府,张学良与赵四小姐也曾在其中居住数年。1949年后,顺承郡王府成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设机构的办公地点。1984年定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1994年,顺承郡王府迁建至北京市朝阳公园东隅。原因是要在王府正门外建一座政协礼堂。

  这座威严的王府原本在北京市西城区锦什仿街东侧,旧赵登禹路32号,如今这个门牌已消失整十年了。

  “有一天被人请吃饭,稀里糊涂地拉进了朝阳区的一个大宅子,非常豪华的宴席,吃完了一问,才知道这就是从西城区迁建来的顺承郡王府!王府何等威严,竟然在北京城外沦为一个酒肉饭店!”一位文物保护工作者向记者描述他的惊诧。

  7月16日,记者前往朝阳公园东侧的郡王府,正欲进门,被保安挡住,“这里不是参观场所”。记者见挂着某某大酒店的招牌,即假托订餐。立即出现一位着旗袍的小姐,给记者引路。

  大红的地毯从院门的高大台阶一直铺向北屋、东西厢房,大门高悬着启功题字“郡王府”,金字匾下立着一块牌子,上书“衣冠不整恕不接待”。大红大绿的彩绘,深长的廊子,幽闭一个又一个的包间,陈列各种名酒的厨柜。领班小姐向记者介绍,除了用餐,这里还有部分房间用于住宿。

  当年联名上书国家领导人的6名专家已有2人辞世: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张铂和故宫博物院顾问单士元。另外4人是董光器(北京市规范院副院长)、李准(北京市规划局总建筑师)、赵冬日(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侯仁之(北大教授)。

  “它是历史,八大铁帽子王,后来又是大帅府、少帅府,不光是建筑,就是里面的古树都是百年以上的,我们当时算了算,古树有12棵。”董光器说,“我们就不知道当时为什么这么决定,大概是把规划局、规划院、文物局的第一把手都叫去了,宣布在这儿盖,把顺成郡王府挪走,宣布完就完了,就开始启动,这是一种非正规的做法。”

  当时政协礼堂的建设地点并不是别无选择,董光器、李准两位老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果按照法律来执行规划,那这个政协礼堂就盖不成了,规划局,文物局,园林局,三个主管的局都没有同意。文物法有一条说重大建设的时候可以迁移文物,当时我们认为应该是不可抗拒的力量才能算,比如长江三峡要把张飞庙迁走,尼罗河阿斯旺大坝要迁神庙。政协礼堂算什么不可抗拒的呀,北京那么大的地方你选啊!”

  “可能是其他的方案都没有拆顺承郡王府来得快来得省吧。那时候社会呼吁的力量也没有现在这么强烈,就是在规划界和文物界我们六个老头叫唤了一下。”李准、董光器无奈地表示。

  在北京市文物局,记者问到迁建后的顺承郡王府的价值,文保处副处长王玉伟说他当年参与了拆建,整个迁建还是比较严格和专业的,“全部都录了像,主要构件都是一件件搬过去的。不光是文物工作者,还有十多个大学生来帮忙,搬迁总是比拆了要好一点。”

  但王玉伟也承认,迁建后的顺承郡王府在价值上还是大打折扣。

  “它现在不叫顺承郡王府,只叫郡王府,是文物局不让它叫的,我觉得作为一个历史文物来说,顺承郡王府已经消失了。”董光器、李准还在为十年前的决定遗憾。

恭王府

  位于西城区前海西街的恭王府是北京保存最完整的清代王府。其前身为清乾隆时的宠臣、大学士和珅的宅第,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获罪,宅第入官。清咸丰帝将其赐予六弟恭亲王奕䜣,是为恭王府。恭亲王奕䜣是道光皇帝之子,咸丰皇帝之六弟。在同治、光绪两朝时,综理国家大政及外交事务,为清代后期重要历史人物。
  恭王府分府邸和花园(花园叫“萃锦园”)两部分,占地46.5亩。其设计富丽堂皇,斋室轩院曲折变幻,风景幽深秀丽。

恭亲王府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醇亲王府、孚郡王府、礼亲王府、庆亲王府、克勤郡王府、郑亲王府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郡王府、惠亲王府被列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恭亲王府是目前保存最好的王府。1982年由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王府花园已经对游人开放,成为第一个对外开放的北京王府。恭亲王府坐落在北京前海西街,是清道光皇帝第六子奕訢的府邸。


  恭亲王府有正门两重,均朝南。大门面宽三间,前有石狮子一对;二门面阔五间。整座王府分中、东、西三路建筑。中路建筑,进二门为正殿和东西配殿,后面为后殿和东西配殿,后殿称“嘉乐堂”。这些建筑在层顶镶有琉璃瓦、脊吻兽。东路建筑,正厅称“多福轩”,后院厅称“乐道堂”,是恭亲王起居处。西路建筑,正厅称“葆光室”,后院厅称“锡晋斋”。在三路建筑之后,有50多间、全长160多米的两层后罩楼,东部称“瞻雾楼”,西部称“宝约楼”。楼中间有一过道,直通后花园。花园称“荤锦园”,正门为西洋式石拱券门。左右有假山,迎门立一座刻有“独乐峰”的柱形太湖石。石后有一小水池。水池后有一面宽五间的“安善堂”,其东有配房“明道堂”,其西有配房“棣华轩”。堂后有一方形的水池,并有一组假山。中路最后建筑为正厅五间,厅两侧各有耳房。除此之外,在院内还有大戏楼、怡神所、韬华馆、天香庭院、妙香亭、秋水山房等一系列建筑。


  光绪二十四年(1898)奕訢薨,溥伟袭恭亲王,继续住在府中。民国后的20年代,溥伟将恭王府及其花园押给了西什库教堂。后因博伟无力还押款,1937年由德国人代为偿还,办起了辅仁大学,并得到了恭王府的产权。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由艺术师范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使用。为适应办学需要,先后拆除了一些建筑,如花洞、花神庙、前院的四合院等,盖起了几座楼房,其他建筑基本上保存了下来。现除了王府花园对外开放外,其他建筑仍被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占用。

恭王府花园

(一)历史简述

恭王府及花园早年曾是乾隆朝大学士和珅宅第。嘉庆四年(1799),和珅获罪,宅第没收,改赐与庆王永麟。咸丰元年(1851),才改赐给恭亲王奕䜣,此时始称恭王府及恭王府花园。光绪二十四年,奕䜣死后,其孙溥伟继承恭亲王,但长居此府花园者,是溥伟之弟溥儒先生,即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溥心畲。 辛亥之后恭王府及其花园,几经沦桑,幸存至今,弥足珍贵。
(二)景观介绍

恭王府花园又名萃锦园,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170余米,占地面积28万平方米。全园有古建筑31处,面积4800平方米。全园布局分中、东、西三路。

1中路

中路的建筑是花园主体。花园的正门与前部王府建筑由一过道相隔,是一座具有西洋建筑风格的汉白玉石拱门,处于花园中轴线的最南端。进门后"独乐峰",是一块高5米余的太湖石,虽是园中点缀,但起着屏风的作用。过了独乐峰,正北是"海渡鹤桥",过桥为"安善堂"。这是一座宽敞大厅,当时恭亲王在此设便宴招待客人。越过安善堂,来到"韵花鋎"。这是一排堂阁小屋,过此即是全园的主山"滴翠岩"。山上有平台名"邀月台",台上三间小室,额曰"绿天小隐"。山下有洞,曰"秘云洞",著名的康熙"福字碑"即在洞中。中轴线的最后一组建筑是"倚松屏" 和"蝠厅"。这里是消夏纳凉的好地方。

2东路

东路的主要建筑是"大戏楼",建筑面积685平方米,建筑形式是三券勾连搭全封闭式结构。厅内南边是高约一米的戏台、厅顶挂着宫灯,地面方砖铺就。这里除了演戏之外,还是当年恭王府中举办红白喜事的地方。大戏楼南为"怡神所",是当年赏花行令之所。此外,"曲径通幽"、"吟香醉月"、"踨蔬圃"、"流怀亭"、垂青樾"、"樵香经"等景点,均属东路范畴。

①花园正门

②独乐峰

③蝠池

④安善堂

⑤福字碑

⑥邀月台

⑦蝠厅(画展)

⑧梧桐院

⑨工艺品部

⑩芭蕉院 

B11戏楼 B12荷花院 B13竹子院 B14明道斋 B15垂花门 B16书房 B17书画社 B18小菜园 B19流杯亭 B20龙王庙 B21狐仙庙 B22榆关 B23妙香亭 B24渡鹤桥 B25韵花鋎B26湖心亭 B27棣华杆 B28秋水山房 B29益智斋

3西路

西路的主要景观是"湖心亭"。这里以水面为主,中间有敞轩三间,是观赏、垂钓的好去处。水塘西岸有"凌倒影",南岸有"浣云居",北岸轩馆五间叫"花月玲珑"及"海棠轩"。南岸山上有一段城堡式墙垣,长约50米,雉堞、洞券俱全,石额书曰"榆关",山径石碣书"翠云岭"。榆关东北有一座海棠式方亭,名妙香亭,二层八角式。西路中还有"雨者岭"、"养云精舍"、"山神庙"等景观。

郑亲王府
    郑亲王府位于西城区大木仓胡同。是清代开国元勋济尔哈朗的封邸。
  
     王府创建于清代进关之初,清代王公大臣的宅第营建,均有定制,如基址过高或多盖房屋皆属违法。郑亲王济尔哈朗就因建府殿基逾制,又擅用铜狮、龟、鹤,于顺治四年(1647)遭弹劾后而罢官罚款。府邸建成后,历代袭王有所修缮或扩建。民国后,先是将王府抵押给西什库教堂,1925年复赁给中国大学为校址。
  
     郑王府坐北朝南,原布局自东而西分3部,东部前躯突出,是王府主要殿宇所在;中、西部概因随街势退缩,中为另一院落和西部花园范围。该处最为著名的是它的花园,园名“惠园”,是京师王邸花园中的最佳者。
  
     现存建筑,只东部残留,有街门,面阔3间;正门面阔5间,前出踏步之间,浮雕丹陛犹存;正殿面阔5间,台阶间亦存丹陛;并存东配楼面阔5间,西配楼只剩靠北面阔3间;最后为正寝,面阔5间。中国大学使用时改名逸仙堂,今尚延用。原有后罩楼和一些附属建筑被拆除,西部花园现另建二龙路中学。
  
     郑王府今为国家教育部址,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3 V {% V' i/ I# K* E, z4 d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3 4:54:5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04:5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北京是清代王府的集中地

 
清朝从入关前的景祖(觉长安,努尔哈赤之祖)算起,至末代宣统溥仪为止,有十四代帝王,其中十代帝王之子封了王位。历代皇子虽然很多(有亲王、郡王封号者七十位),但是北京王府的遗址仅有五六十处。因为有的皇子早殇或死后追封王爵者,不会有王府;王府本身之产权属朝廷所有,随爵而易,王爵无嗣或被废黜,府邸上缴,朝廷再将其赐给别的王爵,从而出现多王一府的现象。

清朝的统治者已经觉察到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分封藩王的弊端。为避免各路王侯独霸一方发展自己的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局面出现,而不再采取封藩领地的制度。但是清代的统治者又认为王爵的头衔不能丢掉,因为各位贵胄如无利益,同样也不会与朝廷很好地合作。于是清廷采取了"建国之制不可行,封爵之制不可废"的政策,只给"美称"而不分封土地。这样一来贵室宗亲们虽然没有独霸一方,却有了高帽子戴,仍旧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和显赫尊严。

清朝的王府基本上都设在内城,一来给各位王爷以地位殊荣之感,二来朝廷便于管理。因而,北京就成了王府的集中之地。

 
二、清代封爵的规制

清代的封爵制度,在典章中有明确规定。这是一项极为复杂繁缛的等级制度,也是一种微妙的人事关系,因而不可能列出一个包罗各项内容的公式。今就等级分类和世袭方式根据典章规定分述于后。

(一)清代爵位等级

据《大清会典》中记载,宗室封爵的等级有十二级,最高一级称和硕亲王(以下递减一级)、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多罗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本节只讲与其有关的府邸宅第。

(二)清代分封爵位方式

清代封爵有四种:功封、恩封、袭封、考封。 功封,宗室中因勋绩显著而封爵者; 恩封,宗室近支或皇子成年,按例封爵者; 袭封,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在其子嗣内,选拔一人承袭爵位者; 考封,亲王以下,除一人袭封之外,其他诸子至20岁,亦按规定得到一定爵位。

(三)清代封爵的有关规定

典章规定,一般王爵获罪,只归咎其本人,并不削谪家中其他成员的爵位,一般准由其子嗣承袭。还规定,一般爵位均为降级世袭,即子嗣承袭父爵要降一级。如果承袭者本人无甚功勋,不能晋级,那么三代之后,原为亲王者,就不再是亲王或郡王了。王府亦随之易名,不再称王府。有特殊勋劳者,则可特恩封为"世袭罔替",即子袭父爵不降级。清初入关有功的八家王爵,封为世袭罔替,俗称八家"铁帽王"。清中叶以后,乾隆时,封康熙的第十三子怡贤亲王允祥;同治时封恭亲王奕忻;光绪时封醇亲王奕澴和庆亲王奕匡亦为"世袭罔替"。自清以来,共封了上述12家世袭罔替之王爵。

不同爵位居住着不同等级的府第。清代北京的王公府第有规定的标准,但不是千篇一律,在布局或地形条件上,亦可显出各自的特点。但规定标准不得随便更改,否则(超过标准)即为逾制(获罪)。因而,北京的王府一般达不到标准(低于规定)者居多。

 
三、清代王府的格局

清代王府的格局,在《大清会典》中有明确的规定。北京的王府一般都坐北朝南,最"前沿"有东、西阿斯门,门外有"辖喝木"、上马石、拴马桩,对面有照壁。阿斯门内为狮子院,当中为宫门,左右石狮子对称。亲王府宫门五间,中间三门开放(即三明两暗)。王府围墙基高三尺。正殿--银安殿七间(郡王五间),基高四尺五寸,两翼配楼各九间。正殿前丹墀护以石栏,台阶高七尺二寸。殿内设宝座,基高一尺五寸,广十一尺,后列屏风三扇,高八尺,绘金云龙。后殿五间,基高三尺。再后寝殿,七间,基高二尺五寸。该殿亦叫神殿,东间是王爷结婚洞房,西间是满族风俗祭祀场所。后楼七间,也叫遗念殿,是供奉祖先遗物处。佛堂、祠堂都在这里。最后有罩房(楼)若干间。

以上是王府中路格局。东西跨院是花园和住房(有的花园在中路后部)。正宫门和殿宇顶部覆绿色琉璃瓦,房脊上安吻兽。门柱漆红色。主建筑可用五彩金云龙纹装饰,但禁止雕刻龙首。门钉纵九行,横七行。楼房和旁庑用筒瓦。其他附属建筑,如库、仓、厨、厩等用板瓦,门柱漆黑色。

以上为亲王王府的规制标准。但是北京王府全部达到各项标准者不多,尤其是清代前期所建之府邸,不是间数不足,就是应起楼处只建平房。当时符合标准的王府只有裕亲王府。此府系顺治皇帝之次子,康熙皇帝之兄,福全的府邸。逾制者有郑王府一例。据记载,其府殿基比规定高,又用了不应用的铜狮、龟、鹤等装饰物,故对郑亲王济尔哈朗除"罢辅政"外,还罚银2000两。 上述规定着重于王府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至于东西跨院的花园和住屋,限制就不甚严格,因而出现了各种风格的王府花园。花园中有"御赐引玉河水入庭"者,不仅点缀风景,还是一种殊荣。如诚亲王府(今积水潭医院),醇亲王北府花园(今宋庆龄故居)。 护了牌楼。

 
四、北京现存清代王府遗址

(一)"铁帽王"及其府邸

所谓铁帽王,就是清初战功煊赫,受封"世袭罔替"的六家亲王和二家郡王。因这八家依代世袭时,不按规定递降,故称铁帽王。

1西城铁帽王府五处

礼亲王府

这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次子代善的府邸。礼亲王传9代14位王爵,用过3种封号。其府址在西安门外,东斜街酱房胡同口(今西黄城根南街路西)。该府址在民国时期曾为华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为内政部,现为国务院办公机关。

郑亲王府

第一代郑亲王是庄亲王舒尔哈齐第六子济尔哈朗。传11代26位王爵。郑王府在大木仓,原是明初姚广孝的赐第。王府花园名惠园,有叠石假山、清池瀑布,很富情趣。王府基址,现为高教部、教育部、联合国科教学会所在地。

庄亲王府

代王爵是清太宗皇太极第五子硕塞,始封承泽裕亲王。其长子博果铎袭爵后,改封庄亲王。传11代12位王爵。府址在"西四牌楼北毛家湾"。该府"庚子之变"时,毁于洋人。辛亥后又被军阀拆迁。现在老建筑基本无存。

顺承郡王府

第一代郡王勒克得浑是颖毅亲王萨哈瞞之次子。顺承郡王传了9代15位王爵,府址在西城麻线胡同,今全国政协处。 克勤郡王府 第一代克勤郡王岳托,是礼亲王代善之长子。传13代18位王爵。府址在西城区石驸马大街(今新文化街),今新文化街第二小学内(后院为托儿所)。

2东城铁帽王府三处

睿亲王府

首代睿亲王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府址在南池子(明代南内洪庆宫)。削爵后府邸改为玛噶喇庙(今普度寺)。乾隆年复爵后,又于石大人胡同(今外交部街)赐新府。府址即今124中学(原大同中学)处。

豫亲王府

第一代豫亲王是多尔衮的同母弟多铎。豫亲王传9代13位王爵。府址在东单三条,今协和医院处。

肃亲王府

第一代肃亲王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极长子。传了9代10位王爵。府址原在"南玉河桥东",据《荃察余斋诗注》载:"庚子和约,肃府圈入使馆界,今日本兵营(现正义路东侧)"。后来,王府迁往北新桥南的船板胡同(东四十四条西头路北袜厂处)。

(二)城区内尚有一定规模的王府遗址

1东城

(1)目前殿宇外观尚好的王府

安亲王府

第一代安亲王岳乐,是饶余亲王阿巴泰第四子。府址在台基厂南,后来叫庆公府,今东交民巷15号院内。

淳亲王府

第一代淳亲王允皊,是康熙第七子。府址在"玉河桥西",今正义路5号院内(后为梁公第)。

怡亲王府

康熙第十三子允祥,封怡亲王,是除铁帽王之外,又一"世袭罔替"亲王。王府初在煤渣胡同,后迁朝阳门内大街。同治初年,怡亲王府改赐孚郡王(道光第九子奕),今科学出版社处。 

諴亲王府 

諴亲王是康熙第二十四子允秘的封号。府址在"大佛寺北路西"。后为荣寿公主府。今美术馆后街,中医院处。

雍亲王府

即今雍和宫(见第三章第十三节)。 循郡王府 乾隆第三子永璋封循郡王。府址在"方家胡同"13号院内,今外交部宿舍。牮

(2)尚有部分遗址的王府

恒亲王府

康熙第五子允祺封恒亲王,府址在朝内烧酒胡同路北。嘉庆朝之后,改王府,俗称五爷府(道光第五子奕)。

履亲王府

康熙第十一子允衶封履亲王。府址"在东角楼宽街",据《燕都丛考》载:"今胡家园有四爷府"。因乾隆第四子永过继袭爵,故俗称四爷府,在今东直门内,前苏联使馆以西,针线胡同。

和亲王府

雍正第五子弘昼封和亲王。府址在铁狮子胡同,即今东四十条,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其他还有饶余亲王府、温郡王府、裕亲王府、礼亲王府、廉亲王府、惠亲王府等,均已无址可寻。

2西城

(1)尚有一定规模的王府

愉郡王府和钟郡王府 康熙第十五子允封愉郡王(世袭递降辅国公);道光第八子奕封钟郡王。前后二王同一府址。其址"在三转桥西,龙头井"。现在柳荫街,北京十三中处。

新旧醇王府

光绪皇帝之父奕擐封醇亲王。府址原在西城太平湖。该府原是荣亲王府,今中央音乐学院。光绪登极,原府为潜龙邸,按例上缴。在后海北岸另赐新府。今卫生部和宋庆龄故居处。

两位恭亲王,两处恭王府

顺治皇帝第五子常宁封为恭亲王。府址在铁狮子胡同。后称承公府,今东四十条。

另一位恭亲王是道光第六子奕。咸丰二年(1852)将原庆王府转赐奕,即今前海西街17号。此处原是和糰宅,后为庆王府,又为恭王府,是目前王府中规模最大,保护最好的一座王府。经过修缮,花园部分已对外开放。

(2)尚有部分遗址的王府

诚亲王府

康熙第三子祉封诚亲王。府址在諴蒋养房,今新街口东街,积水潭医院处。

恂郡王府

康熙第十四子允,封恂郡王。府址在半壁街,后门在西直门大街。

庆王府

原庆王府转赐给恭亲王之后,于光绪十年(1884)将定阜大街西头路北,原琦善宅改建为庆王府。

3有名无实的王府

目前仍有名称已无建筑或仅有部分残余遗迹的王府是很多的。

慎郡王府和质郡王府,均在葡萄园。

果亲王府在宫门口(今育幼胡同西)。

端亲王府是原果擐王府府址,今少年活动中心一带。

仪亲王府是乾隆第八子永璇的府第,在西长安街双塔寺东(今电报大楼东)。

敬谨亲王府,是太祖曾孙尼堪的府第。府址在民族宫南东铁匠营胡同。

谦郡王府,是代善第四子瓦克达的府第。府址在五王侯胡同(今西四北八条)。

巽亲王和定亲王府邸。巽亲王满达海是代善第七子;定亲王永璜是乾隆长子,二人府第在同一处,即今西四南大街路东甲62号("九三"学社占东部)。

除上述亲郡王府外,北京城内还有两处蒙古亲王府。僧忠亲王府,即僧格林沁亲王府邸,在今东城炒豆胡同。超勇亲王府,即那王府,在东城宝钞胡同。

 
 
 
五、已辟为旅游景点的王府
北京城内众多的王公府第,是一项相当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固山贝子弘景宅(摘自《乾隆京城全图》)康亲王府(摘自《乾隆京城全图》)是作为旅游点公开开放的却没有几处。其他未开放的原府第也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从侧面显示出,北京的文物古迹太多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原府第已作别用。其中有成为名人故居者,虽仅一二处,但现在已修整开放,成为旅游业中的明珠。如原醇王北府花园,现以"宋庆龄故居"开放;原恭王府前附属院落,现以"郭沫若故居"开放;真正作为原王府开放的,仅恭王府花园一处而已。

 
 
 
六、多数王府遭冷遇

北京城内众多的王府建筑,是一项相当丰富的旅游资源,可是这些资源不但没受到重视,反而遭到冷遇,原因是多方面的。纵观中华民族大清朝200多年的历史,既有丧权辱国的一面,也有绚丽多彩的一面。涉及到这些历史内涵的案例情节,在诸家王府中,可得到不同程度的证实。在府邸中反映出的历史内容,更接近当时真实情况。

如恭王府中记录了庚子事件之后,奕与洋人谈判的情况。 来京旅游的回头客,其游览内容应是多层次的。首次来京参观了故宫,再次来京时,即可参观王府。可以肯定地说,北京城内的任何一处王府,如果在外地任何一座城市中,都会受到非比寻常的重视,然而在北京却遭到不同程度的冷遇。我们应该从保护珍贵文物和丰富旅游内容的角度对王府建筑给予必要的重视。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04:5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的王府 8 e3 f9 E; G$ q; V

元世祖问鼎中原,定都北京后,并没有采用唐、宋时的"有名号而无国邑,空树官僚而无莅事"的分封制度,而是将宗室子弟散置各行省,镇守一方,赐建王府,设置陪臣。基本与周、汉时的封建置藩制度相同。所以,当时北京城内没有王府。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命中书省制定分封宗室制度,"居长者必正储位,其诸子当以封王爵。"制爵八等。诸宗室列爵派驻边疆以拒外患、卫王室。洪武三年封朱棣为燕王,改元大都内殿为燕山府,洪武十二年燕王府营造完毕。这是明朝北京最早的王府建筑。

朱棣发"靖难之变"后,登上皇位,逐步将一些边塞亲王迁封内地。王府建筑的规制有详细规定,在《明会典》中有具体记述。但在京城里没有这类王府。永乐十五年在北京建造十王府,是为召诸王来京师朝见的临时住所。府址即今天的王府井南段。它无论是从基本功能还是从建筑形制上来看,与各地的王府均不相同。

清朝的封建统治与明朝一样都是中央集权制。为了使权力集中于中央,因此清代遵循明代"封而不建"的原则,认为明代的"分封而不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是长治久安的良策。

基于这种想法,清代将明代表面上存在的郡国形式也给取消了,而仅给诸王以封爵的美名。由于清代诸王爵无"国"可就,因此,诸王在分府后,只能呆在京城建邸,于是王府便集中于北京了。北京现存的王府建筑大多是在清朝顺治至乾隆年间建造的。

根据清朝定制:"太宗以下支派称宗室,用黄带;其疏者,称觉罗,用红带。"凡皇帝所生子均称为皇子,待赐名后才开始按位次称皇长子,皇次子,皇三子等。皇子长至十五岁就由宗人府题请封爵,所封爵高低由皇帝钦定。清宗室爵位,崇德元年定为九等,顺治六年定为十二等级,据《大清会典》记载,最高一级称和硕亲王,以下为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多罗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其中镇国将军至奉国将军又各分为三等。再往下,则为闲散宗室,用四品顶戴。 典章规定,一般爵位均为降级世袭。而在乾隆四十三年,高宗为了褒扬八家入关有功的王爵,恢复礼 、肃、郑、睿、豫、承泽六亲王,克勤、顺承两郡王的原封号,并决定其子孙可以"世袭罔替",俗称"八家铁帽子王"。

八大铁帽子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清中后期,乾隆封康熙十三子怡贤亲王允祥,同治封恭亲王奕 ,光绪封醇亲王奕 和庆亲王奕 ,亦为"世袭罔替"。所以清朝共有十二家铁帽子王。

清代分封爵位方式有:一功封,宗室中因勋劳显著而受封,如太祖、太宗诸子中大部分人。二恩封,宗室近支或皇子成年,即皇帝兄弟子侄。三袭封,亲王以下,奉恩将军以上,病故或因罪革爵,由宗人府从其子嗣中,选拔一人承袭。四考封,亲王以下,至辅国将军中,除有一子袭爵外,其余诸子年及二十岁经期考后,亦可减等授爵。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设和硕亲王、多罗郡王等九等爵位的时候,对亲王的府第就作了明确的规定:"正屋一座,厢房两座,台基高十尺。内门一重,两层楼一座,及其余房屋,均于平地建造。楼、大门用筒瓦,余屋用板瓦。"但是当时清统治者正忙于战争,这些规定,不可能实现。

在进入北京之后,满洲贵族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府第,有的人甚至置定制于不顾,随心所欲。清统治者不得不宣布:"王府营建,悉遵定制。如基过高,或多盖房屋者,皆治以罪。"顺治九年(1652年)对亲王王府的规制又作了修改。其余世子府、贝勒府、贝子府等规制在《大清会典》中也有详细记载。 清朝对宗室的封爵和府第建筑有严格的等级差别,并且作了详细明确的规定。如果逾制是会受到制裁的。所以大多数的府第在建造时都有一处或数处低于规制。

在京城中有一座"标准王府",即是裕亲王府。此王府的修建时间为康熙六年,距离新颁布的分封制度不久,所以有意建成王府建筑的范例。 清朝从入关前的努尔哈赤算起,至末代宣统溥仪为止,有十四代帝王,其中十代帝王之子封了王位。有亲王、郡王封号的约70位,而王府仅有五、六十处,究其原因,大概如下: 一是未入关前的王爵,北京城内当然无王府,如颖毅亲王等。

二是历史变迁,朝代更替,勋贵无常,府邸也随之递续相沿,若王爵无嗣或被废黜,朝廷则将府邸收缴,再赐于别的王爵,从而出现多王一府的现象。如恭亲王府,是清晚期咸丰六弟恭亲王奕 的府邸,其前为庆亲王府及和孝公主府,再前则是乾隆年间大学士和 的宅第。

三是被追封的王爵。由于封号是死后封的,当然无自己的王府,如隐志郡王奕伟,礼亲王锡春等。

四是有的皇子早殇,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取名字就死了,在死后追封王爵,没有府邸。如顺治皇帝追封董鄂妃所生的尚不满周岁就夭折的皇四子为和硕荣亲王,雍正帝追封八岁去世的长子弘晖为和硕端亲王等。

五是有的王府地名早在晚清时就没有了,如直郡王府,据《京师坊巷志稿》载:"在丁家井"。可是据《燕都丛考》载:"此处左近已无丁家井之地名"。可见王府早已不存在了。 清朝除宗室王府之外,在北京的王府中还有少数蒙古王府。一般来说,蒙古王爷自有"内蒙"、"外蒙"地区的本旗领地,京城不赐府第,只有极少数例外。

如超勇亲王策凌府,僧忠亲王僧格林沁府等,但这些王府是不能按照宗室王府的规制修建的,只不过是几个规模较大,质量较高的四合院组成而已。

1644年十月初十日(甲子),顺治帝于皇极门(太和门),颁即位诏于全国,定鼎燕京。并提出"合行条例",共五十五款。其中有满汉分内外城而居,内城由八旗分据,包括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统称"旗人",不一定仅限满洲人。正黄旗,在德胜门内;镶黄旗,在安定门内;正白旗,在东直门内;镶白旗,在朝阳门内;正红旗,在西直门内;镶红旗,在阜成门内;正蓝旗,在崇文门内;镶蓝旗,在宣武门内。汉民及回民则迁居外城,并因迁徙之劳,将其田地租赋蠲免三年。

因此,北京王府的座落位置,差不多都在内城,外城几乎没有。特殊的是康熙的儿子中有一位理密亲王,其府第居然在德外郑家庄。直到乾隆四年(1739年),他的子嗣袭爵后才迁进城里来。

到目前为止,北京城内王府大部分已不是原貌了,有的只留有殿堂或院落,有不少做为民房或改作他用。只有少部分保存尚好,有个别的王府甚至具备开放游览的条件。


王府井的由来

  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号称“中华第一街 ”。其街之所以如此有名气还因为她沾王府的光。元大都那时候,王府井大街这儿叫丁字街。到了明 朝,朱棣皇帝迁都北京时,在此地修建了10座王府,才有了王府井大街的名字。这也是北京修建王府之始。到了清代,明朝的10座王府已经没有影子了,只留下了王府井这个街名。

  清王朝在北京建都,沿用了明代的紫禁城,并且开始了诸王的分封和王府的修建。清代宗室封爵分为12等。也就是说,凡是清代宗室爱新觉罗氏的子孙都有资格封爵。清太祖努尔哈赤有子16个,皇太极有子11个,顺治帝有子8个,康熙帝有子35个,雍正帝有子10个,乾隆帝有子17个,嘉庆帝有子6个,道光帝有子9个,咸丰帝有子2个。后代几个皇帝没有儿子,这样加起来清代一共有皇于113个。这还仅仅是直系,加上旁系就更多了。从道理上讲,这些皇于皇孙都能够得到不同等级的爵位。但能够被封为亲王、郡王的必定还是少数。我们所说的王府也特指亲王府与郡王府,那些众多的贝勒府。贝子府、镇国公府、辅国公府等,不在其列。


  清代北京王府大都集中在内城,从前三问到永定问一带的外城基本上不建王府。根据一些史书记载,乾隆年间有王府30座,其中包括19座亲王府,11座郡王府。嘉庆年间有王府42座。随着时代的变迁,因那些“铁帽子王”的王府可以世代相袭,一些王府易主进行重新分封,一些皇子没有被封为亲王、郡王等原因,出现了王府数量不断变化的局面。到了清末,北京的王府大约还有50余座。


  清代封王成为定制之后,也有相应的王府定制。这些定制比较详尽地规定了各级王公府邸营造的规模。譬如:亲王府,正间五间,启间三,缭以崇垣,基高三尺。正殿七间,基高四尺五寸。翼楼各九间,前墀护以石栏,台基高七尺二寸。后殿五间,基高二尺。后寝七间,基高二尺五寸。后楼七间,基高尺有八寸。共屋五重。


  正殿设座,基高一尺五寸,广度十一尺,后列屏三,高八尺,绘金云龙。凡正门殿寝均覆绿琉璃瓦,脊安吻兽,问柱丹镬,饰以五彩金云龙纹,禁雕刻龙首,压脊七种,间钉纵九横七。楼房旁庑,均用筒瓦。其府库、仓凛、厨厩及典司执事之屋,分列左右,皆板瓦,黑油间柱。


  这些规定等级分明,差别明确,区别详细,不可逾越。据记载,康熙年间曾修建了众多的王府,其规模与王府定制大体相同。譬如,廉熙六年的裕亲王府。大门一座,五间;正殿一座,七间;东西配楼二座,每座三间;左右顺山房二座,每座八间;后殿一座,五间;左右正房二座,每座三间……仓房二十三间;围房二十三间。周围墙一道,长一百一十五丈三尺,高一丈六尺,厚五尺。其正殿正门,覆以绿色琉璃瓦。又家庙,正殿三间,东西配殿六间,大间三间。周围墙五十九丈。花门一座,燎炉一座。


  这座裕亲王府,有正殿、后殿、寝殿、配殿、后楼、正房、厢房、仓房、围房等,还外带家庙。其建筑规模相当可观,粗算起来人小房问足足有150多间。在清代,有的王府还带有花园,其占地面积也就更大了。可以说,在京城之中除了皇上的宫殿之外,无人能比。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05:0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王府大调查

  醇亲王府:室内装修全部现代化

  已是初冬季节,后海北岸已经有很多老人倚在墙边晒着太阳,但在醇亲王府正门口的后海畔,记者却看到了一群穿短裤在冬泳的中年人。“冷不冷?”记者好奇地问。“开始有点,游一会儿适应了就好了!走出水后,用毛巾擦一会儿,浑身发热!”一位姓石的中年人笑着回答。

  这位姓石的老北京告诉记者,以前显赫一时的醇亲王府已经是国家宗教事务局的办公地点,西花园已经成为国家荣誉主席宋庆龄的故居。“没有经过批准不能进到府中,到宋庆龄故居要交20元门票费,我们老北京都没机会进去。”说完这句话,他又补充说,“当然,现在的王府经过大修后,更漂亮了。你看那鲜亮的油彩,清代的时候可调不出来啊。”

  醇亲王府位于后海北岸,府邸分为正院、住院、花园及马圈四部分。康熙年间,明珠的府邸花园正是坐落于此。后来明珠获罪,这府花园又被和所占,嘉庆即位后,花园和附近的府邸一起被赐予成亲王。光绪年间,这座府邸又赐给了光绪的生父醇亲王,建成醇亲王府。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先生故居就建在醇亲王府的西花园,她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8年。

  作为北京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等级最高的清代王府建筑,2003年12月8日,醇亲王府维修工程全部完工。暖卫工程更换给排水系统、采暖系统、排雨水系统,新增中央空调及消防系统,电气工程全面改换配电系统、电话系统,新增计算机局域网、卫星接收及有线电视系统,该维修项目曾获得2003年度“全国建筑工程装饰奖”。该院修缮后将成为国家宗教事务局的办公地点。

  克勤郡王府:朗朗读书声声声入耳

  距离克勤郡王府老远,就看到了府门口的两个石狮子挂着的大绸红花,虽然大修完工已经一年多了,但竣工时套在石狮子脖子上的大红花却依然鲜艳,有些让人惊异。

  记者进入王府的请求被门卫严词拒绝。“是为了保护建筑吗?”记者问他。“不是,里面有上课的学生,我们得保证他们的安全。”门卫回答。记者看到有几个家长进入大门时,也必须出示特制的出入证。值班的刘老师向记者介绍说,在这里上课的是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二年级的同学,共有12个班级,“条件很好的,古色古香的教室里都装有现代化的空调等设施。”

  克勤郡王府位于西城区新文化街(原石驸马大街)西口路北。克勤郡王系礼亲王代善的长子,克勤郡王是死后追封的,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此府是顺治年间所建。民国后售给了熊希龄为住宅。克勤郡王府去年11月初完成了大修,基本保持了清代王府建筑的原汁原味。

  和亲王府:被李鸿章改成西式建筑

  令记者纳闷的是,在张自忠路打听“和亲王府”时,附近的人指的方向都是“和敬公主府”的位置。直到记者来到东城区张自忠3号即段祺瑞执政府旧址,才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和亲王府遗址。记者从正门沿十几米长的路走到尽头看到一座欧洲古典式灰砖楼,挂有“人大书报资料中心”的牌子,门上贴有封条。楼前有位妇女专心地守着自家的水果摊。

  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尚宝亮向记者介绍了该王府的变迁历史。和亲王府的前身是贝子府邸,雍正十一年(1733)世宗五子弘昼改建为和亲王府。清末李鸿章专门请来法国建筑师,在王府旧址上重建几组砖木结构的楼群。1919年后,这里改为总理府,1921年为段祺瑞执政府所在地。

  目前王府旧址分属两个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国社科院。尚宝亮说,修平安大道时,曾有人计划将正门整个往北退后九米,以让路为直线,但最终遭到专家反对,反复论证一年后,为保护建筑原貌改变了原计划。

  老睿亲王府:变为普度寺院

  位于南池子路的普度寺建在两米高的石阶上,通往山门的石阶被网子拦住,挂着“谢绝参观”的牌子。周边的居民告诉记者,这块牌子已挂上一个多月了,寺里正在修缮。若不是经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刘如仲老先生事先指点,记者无法从外观上判断出这座普度寺的另一个身份——老睿亲王府。

  记者进入该寺后,看到了山门、大殿以及几间偏房。殿外墙壁下侧所砌琉璃有所剥落,殿内的柱子有的刚上漆不久,有的正待刷漆,工人即将为大殿安装消防、安全设施。除了这些原料,大殿内几乎空无一物。坐北面南的偏房里摆放了圆桌与十几把椅子,室内墙壁贴着“首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睿亲王即清初的摄政王多尔衮,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晋封睿亲王,是清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1694年,康熙下令将睿亲王府改建为玛哈噶喇庙,1776年,乾隆皇帝将该寺赐名为普度寺。

  1984年,普度寺被定为北京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9月,普度寺高台上的186户居民全部搬迁,撤并了占用普度寺大殿的南池子小学,基本恢复了原有的范围和规模。

  礼亲王府:院里盖起楼房

  有关资料记载,礼亲王府位于西城区西皇城根南街,大酱坊胡同东口路北。记者昨天下午来到西皇城根南街,一进北口,就看到路西侧被一道古老的高墙包围,里面隐约露出清砖灰瓦、雕梁画柱。从西皇城根南街南行大约200米,就是礼亲王府现在的正门,门口有解放军站岗。记者上前询问这里是什么单位,站岗哨兵告诉记者,这里是军事管理区。

  记者从门口向里望去,发现礼亲王府院内已经盖起了不少楼房,院内地面已经硬化,辟为停车场。大酱坊胡同东口路北原来的王府正门,现在变更为侧门,大门紧闭。

  文物专家介绍,礼亲王府原来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二子、清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代善之府。现在是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庆亲王府:用做办公场所

  从德胜门内大街南口向北,驱车大约5分钟,路东能看到定阜街胡同的牌子。定阜街胡同与德胜门内大街的交接处,有一圈高大的灰色砖墙。这圈院墙里就是当年清朝庆亲王奕劻的府邸。记者注意到,门口只有一块军事管理区的红字铜牌,门口有解放军站岗。

  一位哨兵告诉记者,庆亲王府现在是解放军的办公场所,不能接受记者采访。站在庆亲王府门口,记者只能看到某古建筑的一角,上面的雕梁彩绘颜色灿烂,金光闪耀。沿庆亲王府外墙行走,记者看到,外墙边的人行道上,安置了不少红、黄色的社区健身器材,与灰色的古老高墙显得不大协调。墙上有些地方已经破损,是用普通红砖补齐的,有些扎眼。

  记者了解到,庆亲王府为清末再封庆亲王奕劻的府邸,现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近半数王府已成大杂院

  北京的王府有很多并没有恭亲王府那样幸运,由于种种原因,它们有的变成大杂院,有的变成了饭店,有的已经被高楼吞噬,更有甚者,只剩下一些残留的遗迹。它们能留给人们的只是一个背影,也许再过一段时间,它们的一些就只能在人们的记忆中残存。

  孚郡王府:沦为大杂院

  孚郡王府位于朝阳门北小街附近,孚郡王府门口有一对特大号的石狮子,多年来孚郡王府因此享誉京城。昨天记者来到孚郡王府门口,发现这对石狮虽然保存比较完好,但有些细微文饰之处已经有风化的迹象。

  孚郡王府的建筑规模很大,其主体建筑精美且保存较好,但至今仍被多家单位占用。王府院门的柱子因为年久失修已经腐朽,外面的红漆剥落,露出里面的朽木。王府院内除了办公单位外,还有不少民宅,一位老大妈告诉记者,她已经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了,最近没听说要拆迁的消息。孚郡王府的西院墙还被改建成一家餐厅,生意不错。

  孚郡王府最初是怡亲王的新府。道光皇帝幼子奕譓道光三十年(1850)封为孚郡王,同治三年(1864)迁出皇宫居住于此称孚郡王府。建国前曾为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校舍,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恒亲王府:仅存几间偏房

  恒亲王府处在二环路朝阳门段西侧,一片高层建筑的包围中,记者沿朝阳门北小街向东搜寻了半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该王府现存的二进院落。

  记者看到,这座院子东西两侧高大的灰砖院墙基本保存完好,院子中私建房都已经拆除,现存王府旧房间为明末清初建筑,都被搭上了脚手架,屋顶被大塑料布罩住。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柱子和檩子中有不少也已经腐朽,但仍然可以修复;恒亲王府现存建筑的地基都仍然完好。

  记者看到,王府现存建筑被高楼包围,北面仅一墙之隔是一个居民小区;东面是几栋正在建设的高档写字楼;东南面是正在施工中的新闻出版信息中心大厦;南面是名雅会馆;西面王府原来的建筑早已被拆除,现在是外交部和海关总署漂亮的宿舍楼。站在院子中,有一种被包围的压抑感。恒亲王允祺是康熙第五子,故恒亲王府也称五爷府。

  循郡王府:被劈成两半

  记者来到位于安定门内大街的方家胡同,胡同的深处,循郡王府已经被割裂为13号和15号两个门牌号。记者看到,方家胡同13号院的门口,循郡王府的匾额上方挂着“东城区老干部活动中心的牌子。王府门口的墙上,还挂有东城区老干部大学、东城区老干部党校的牌子。

  走进13号院,这里的地面被铺上水泥方砖,院内停放着小轿车。看门的大爷告诉记者,这里的建筑都是新的,没有老房子。13号院内原来是府学小学的校办工厂,1998年校办工厂搬出,房子都进行了翻修,然后作为东城区老干部活动中心使用。记者又来到15号院,住在这里的一位老太太告诉记者,这里是外交部的宿舍。

  有关专家介绍,循郡王名永璋,是乾隆皇帝第三子,死后追封循郡王爵。循郡王府按贝勒府的级别修建,现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敬谨亲王府:王府变实习饭店

  按有关资料显示,北京市西城区教育街1号,就应当是当年的敬谨亲王府。但当记者来到这里,却发现昔日王府已经成为了饭店。门口的铜牌上有“北京市外事服务职业高中实习饭店”字样。大门有翻新的痕迹,门卫说,这里曾经装修过,但这个不是正门,该王府的正门早已不存在了,王府仅存的旧址大多在这个小院里。

  记者看到院内有一间正房、两间偏房,在大门东侧小园子成了茶楼,而门西侧的房屋上又添了一层同样用来招待客人。王府的旧址上,除了这家饭店还有某武警招待所。

  有关专家介绍,敬谨亲王府为清太祖之第一子褚英之第三子(努尔哈赤之孙)的王府。光绪年间这里改为学部,民国时期为北洋政府教育部,鲁迅先生当年曾在此任职。

  郑亲王府:被众楼吞掉的王府

  按照有关资料记载,郑亲王府位于西单大木仓胡同35号,正门虽然朱漆有所剥落,但仍能彰显出深宅大院的气派,迎门的建筑是王府正殿,正殿与大门之间摆放着刻有“中国华育发展总公司”字样的石刻。门卫告诉记者,这是教育部办公所在地,拒绝外人进入参观拍照。

  从门外能够看到,紧挨着大殿正北,有一栋崭新的办公楼。当记者绕到当年郑亲王府的北面,进入该院的北侧。抬眼净是现代化的办公大楼,除了正门与正门所见的“和乐堂”的正殿与后院“逸仙堂”,王府里的建筑所剩无几了。有位居住在此的北大教授告诉记者,这些办公楼立身之地是郑亲王府的后花园,“当年的园中园、厢房、假山全没有了。”教授站在自家楼前指着昔日景点所在地叹息。

  有关资料显示,郑亲王府是清代开国元勋济尔哈朗的封邸。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三弟舒尔哈齐之子,顺治九年(1652)加封叔和硕郑亲王,是清初著名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郑亲王府今为国家教育部所在地,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淳亲王府:变成私人住宅

  虽然东长安街的周围居民不少人知道附近有王府的旧址,虽然他们叫不上王府的具体名称。经求证,淳亲王府仅存的一角就在位于东长安街四号公安部家属院内,戒备森严。

  值班的武警核实记者身份后,仍旧放心不下,陪记者参观。这几间古建筑位于家属院的东北角,从围墙外就能看出造型的不凡。其中靠近大门的大殿用作老干部活动室,单独被圈到一个小院子里,从窗户里看到摆放成会议室模样,窗台后随意摆放着自行车与建筑用的三轮车。

  挨着大殿的一排古建筑都是私人住宅。可以看到雕花木窗上挂着窗帘,有的窗下安装着空调,顺着一扇打开的门往里看,室内完全是现代化的装修。东北角的二层楼阁已经搭好了脚手架,工人正在进行修缮。“这是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住在这里的居民即将搬离。”武警对记者说。

  淳亲王府原系康熙帝第七子淳亲王允佑的府邸。

  惠亲王府:已成寻常百姓家

  在富强胡同打听惠亲王府是件容易的事情,这边的居民知道他们现在所住的地方就是惠亲王府的原址。“但你们可能看不到正殿,不太好找。”一位大妈善意地提醒说。一番周折记者还是成功地看到了正殿,虽然在试图进入的时候被一位工作人员阻止了。在周围高高的居民楼的压迫下,破旧的殿身让人感到它有点奄奄一息。在居民区的大门口,“惠亲王府”几个白色的字不是很鲜明,但和周围的现在建筑的接合还是给人很大的冲击力。

  惠亲王府位于现在灯市口西街路北的富强胡同六号、甲六号及二十三号,是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惠亲王名绵愉,为嘉庆皇帝第五子。据了解,该府正门及后部现在均已改建楼房,正殿、后寝尚在,其余多被改建,现为机关宿舍。

  英亲王府:只剩几块无名石礅

  19日,北京27中学。下课的时间到了,学生们飞快地跑到校门口内的一块矮石礅旁边,在石礅上的红色塑料筐里翻拣着书信,拿到信的,就高高兴兴地跑回到教室。但他们中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平日上课的地方就是以前的英亲王府所在地。

  这也难怪,盛着学生们信件的塑料筐下的矮石礅,现在已经成了英亲王府原址的惟一见证。27中的一位老师告诉记者,这些矮石礅肯定是英亲王府的,“但具体是做什么的,没有人能知道”。记者看到,在学校门口一共有3块矮石礅,直径约一米,高约半米。门口里面的两块在柱面雕刻着精美的花纹,门外的一块花纹不是很明显,显得有些粗糙。为什么留几块石礅在这里呢?这位老师说,“太沉了,根本挪不动它们啊”。他说,从学校刚开始办的时候,这三块石块就在这里。

  英亲王府现位于东华门大街路北,现为北京第27中学所在地。英亲王始王阿济格为清太祖第十二子。

  定亲王府:无人再识的王府

  据资料显示,定亲王府应位于西四南大街缸瓦市的砂锅居饭庄一带,但记者前去打听,却发现即使在砂锅居饭庄呆了三十多年的老服务员也不清楚定亲王府的位置。记者在周边胡同里询问了许多老人,仍未得到确切的说法。无奈之下,只好沿着砂锅居饭庄的北侧的胡同往东寻找。

  按照资料的说法,这里分明应当隶属王府。记者沿着胡同往里走,意外发现胡同的一面灰色墙壁俨然是王府大院里气派,其间有被封死的明清建筑的大门,门前的台阶坑坑洼洼显露历史的沧桑,但他们也弄不明白这里原先是不是王府,记者的推断无法得到核实。定亲王府以类似的形式在周边百姓的记忆中逐渐淡去。

史学家:要保存历史“物证”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道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清代,王府在地位上是仅次于皇宫的建筑,它的主人在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地位的,譬如八大铁帽子王,在当时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作为建筑,它在建筑规制、建筑艺术等方面给历史学家和建筑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物证。但现在很多王府都不完整了,比如醇亲王府等被占用,所以对这些‘物证’进行保护更显得迫切。”

  王教授说,王府对于史学研究的价值,可以拿恭王府来说明。恭王府曾是乾隆后期大学士和珅的宅邸,后改赐为恭亲王奕的王府,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奕的评价,以前学术界基本是否定的,但近年来他在洋务运动时期所作的工作受到了很大肯定,恭王府的研究价值也就相应提高很多。另外,在文学界,据红学专家多年的研究,它的花园很有可能是《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创作蓝本。“所以说,无论对于史学还是文学,王府的研究价值都是非常大的。”王教授强调说。

  建筑学家:王府建筑价值极高

  有关建筑专家介绍说,四合院的建筑是典型的北方建筑,也是传统的北京建筑。四合院以其“四合”为主要特点,门房、正房、东厢房、西厢房组成了一个建筑单元。其实王府的建筑基本上就是四合院式的建筑,也可以说是多个四合院的组合。王府的多进院落,实际上就是一套套四合院落的组合。门房正面是正殿,正殿两边是东西配殿,再往里走又进入一个大体相同的院落。有人说,北京到处都是四合院,故宫本身就是一个大四合院。那么,王府也应该是一座座仅次于皇宫的大四合院。

  专家介绍说,清代王府中所居住的王爷大都是满洲王爷,其王府建筑也不免带有一些关外满族建筑的特点。满族建筑大都砖木结构,房屋一般为三间或五间,富裕人家有四合院式的单元建筑。其屋内南、西、北三面皆炕,烟囱单立于房屋两侧,门房外影壁墙及神杆是满族建筑的独特风格。在满族早期的沈阳故宫建筑、王府建筑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建筑特点。“这一切使得王府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这位专家表示。

  明代王府荡然无存

  记者在几天的采访中发现,能够找到的王府都是清朝的,北京明代的王府在哪里呢?有关专家介绍,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号称“中华第一街”。其街之所以如此有名气还因为它沾王府的光。元大都那时候,王府井大街叫丁字街。到了明朝,朱棣皇帝迁都北京时,在此地修建了10座王府,才有了王府井大街的名字。这也是北京修建王府之始。到了清代,明朝的10座王府已经没有影子了,只留下了王府井这个街名。

北京有多少王府?

  清代北京王府大都集中在内城,从前三门到永定门一带的外城基本上不建王府。据史书记载,乾隆年间京城有王府30座,其中包括19座亲王府、11座郡王府。嘉庆年间有王府42座。随着时代的变迁,因那些“铁帽子王”的王府可以世代相袭,一些王府易主进行重新分封,一些皇子没有被封为亲王、郡王等原因,出现了王府数量不断变化的局面。到了清末,北京的王府大约有50余座。

  北京尚存府邸22座,如果去掉一座公主府、两座贝勒府,共有王府19座。其中亲王府15座,郡王府4座。保存比较好的有8座,即恭亲王府、醇亲王府、老醇亲王府、孚郡王府、雍亲王府、礼亲王府、庆亲王府、淳亲王府。这些王府大都有比较完整的府墙及府门、正殿、配殿等主要建筑,昔日王府的面貌基本上保留了下来。

  仍然有点王府样子的有7座,即克勤郡王府、宁郡王府、惠亲王府、郑亲王府、和亲王府、敬谨亲王府、循郡王府。这些王府或存府门,或存正殿,或残存一些其他建筑,已经不完整了。

  残存的王府有4座,即仪亲王府、定亲王府、恒亲王府、老睿亲王府。这些王府已经面目全非,只剩下残垣与几间旧房舍了。

专访

  市政协常务委员王灿炽建议:应立法保护王府

 
  对北京王府的现状如何评价?王府有没有保护价值?应当如何保护?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政协常务委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灿炽。王先生对记者发表了他个人的一些见解。

  记者(简称记):对北京王府的价值应该怎么认识?

  王灿炽(简称王):北京是驰名中外的文化名城,王府,特别是清代王府是这座名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王府大部分有200年以上的历史,少的也有100多年了。它们是清代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清代政治制度、建筑规制的见证,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同时在建筑艺术上的价值也很高。

  记:这些王府的现状如何?

  王:有很多王府被大修过,有的王府被一些单位占用了。还有的王府多年久失修,破败不堪,甚至有的只剩下残址而已。可以说,王府的保护已经很迫切了。

  记:那应该如何保护?

  王:要进行保护,首先有关部门必须花大力气对北京的王府地址、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究竟有多少座王府?目前现状怎么样?被哪些单位占用?为什么不对公众开放?这些情况都得搞清楚。其中有一个问题就是产权问题,王府产权到底属于谁?这个在有关部门普查时必须解决,做到产权明晰。摸底以后,要立即开始抢救工作。要制定规划,做有效的保护,而不是口头上的,有关部门在资金上也得进行支持。

  记:对那些被单位或个人占用的王府,应当怎么处理?

  王:有的王府在民国的时候被卖给了一些个人,后来他们的后代就一直住在王府里。对于这种情况,能不能想办法让他们从王府里迁出,住到别的房子里?有些占用王府作为办公地点的政府单位,首先应该对公众开放一部分,不应该对公众紧闭大门。从保护古建筑的角度出发,这些单位最好能重新寻找办公地点,把王府腾空出来。只有这样,才更利于王府建筑的保护。

  记:对那些已经腾空的王府,闲置是不是最好的保护方法?

  王:当然不是。对王府要合理地利用,发挥它在历史、文化、制度、建筑等方面的价值,比如可以考虑建设王府博物馆,把清代王府的风貌原汁原味地展现出来,向广大公众开放。所有的王府都有自己的特色,也都应该设立一个历史展存室,展现出它的历史性。包括它的由来、主人的变迁、维修记录等都要展现出来,这就增加了王府的文化内涵,真正做到了“古为今用”。这个展存室必须对公众开放,向大家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而不是现在有些占用单位的大门紧闭做法。

  此外,有些遗址可以改造成文化设施,像青少年活动中心、老人活动中心、慈善事业基地,让它们成为北京人文奥运的新景观。

  记:可以开发它的商业价值吗?

  王:当然可以,恭王府就是很好的例子啊!首先可以开发它地旅游价值,让大家来参观。此外也可以有别的招数,比如可以考虑把王府改造成高级宾馆,先期可以试验一家。如果你向一个外国旅游者介绍说,这家宾馆以前是中国古代一个王爷住的地方,再给他讲讲王爷的故事、王府的文化,他能不感兴趣吗?肯定很火啊!

  记:这样会不会造成对王府的破坏?

  王:所有这些开发有个前提,就是必须“有效保护”。以我的个人观点来看,保护王府有个原则,就是“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永续使用”。王府闲置是不合适的,建筑老不用自己经历风雨也会坏啊!要把王府的保护深入进行,必须把它纳入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体系中,有关法律法规中对王府的保护也应该有相关条例。文物有关部门应当公布王府作为文保单位的级别,以使它的保护有法可依。

 楼主| 发表于 2006-12-3 05: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大家喜欢[em07]
发表于 2006-12-3 14: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严重感谢!!
发表于 2006-12-4 13: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
发表于 2006-12-4 15:4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西城大院 胡同多罗贝勒府(北部还有两个院子)多罗是那个王爷.  
发表于 2006-12-4 16: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收藏了,容我慢慢的看
发表于 2006-12-5 22: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下载了慢慢看,太好了,感谢!
发表于 2006-12-6 12:5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长知识,感谢楼主提供
发表于 2009-12-17 11: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好贴子!-------长知识,开眼界。楼主辛苦!
发表于 2009-12-17 20: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完美工具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30 02:56 , Processed in 1.19187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