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章宗"八大水院"史迹与现状调查报告>>(节选) 北京是一座有着八百五十三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如此长时期的作为封建王朝的首都,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仅见的,也正是这八百多年都城史的积淀,才造就了北京不同于其他城市的如此浓厚的皇家文化。 皇家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皇家建筑来体现的。如今,北京的皇家建筑主要是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元代以前,特别是金代,保存下来的建筑实体已经是凤毛麟角,它们或沦为遗址或经过拆改变迁,已经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作为北京封建王朝建都的肇始朝代,金代在北京史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在建筑方面,金代建筑具有相当的开创性。我们研究北京,研究北京的皇家建筑,进而更加深入的探究北京的皇家文化,就不能拘泥于明清建筑的局限,要追根溯源,大胆对金代建筑遗存进行深入挖掘,这对丰富我们的研究视野,印证北京皇家建筑的传承关系是大有裨益的。 金章宗“八大水院”包括:圣水院、双水院、灵水院、金水院、香水院、清水院、潭水院、泉水院。它们是北京地区建立皇家行宫与园林的第一次成功尝试,为以后北京西郊历代皇家园林的大规模建设起到了开山的作用。其后身也大多发展成为了著名的寺庙、陵寝、园林。它们的兴衰与发展,贯穿了北京的整个建都史,具有相当巨大的研究价值。“八大水院”更应当作为“燕京八景”同时期的著名风物而与后者相齐名。 第一部分: 圣水院 金章宗建之圣水院,又名黄普寺。位于海淀区聂各庄。由车儿营村西北进山,上行5、6里即是圣水院旧址。圣水院坐落在白塔山下一条东西向的山涧之中,山涧半坡处恰好有一处地势平坦、视野开阔的空地,其四面被山石、林木包围,参天的松柏把本已阳光稀少的山谷遮盖的更加阴翳,山色空灵,引人入胜。在这片空地的中段位置,平地之上突起一巨大岩石,高约15米,略向东北倒扑,异常壮观,被称为“金刚石”。金刚石北有山洞,此洞外广而内收,旧时山泉自北面山中聚集到此,从一直径三十厘米的泉眼喷涌而出,名圣水泉,一时传之为胜。这里一石、一洞、一泉南北呼应,形成一圈独具特色的山地小环境,这也是金章宗在这里兴建避暑宫苑的主要原因。 圣水院在金元时期称为黄普寺,元明之际毁废,旧址上的金元遗存已经看不到了。明朝英宗时,尚善监太监尹奉在黄普寺旧址西南兴建了一座庙宇,英宗御赐“敕赐妙觉禅寺”。庙宇建筑一直保存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来被侵华日军占领并焚毁。妙觉禅寺遗址上现存成化年间“敕赐妙觉禅寺”碑,已断裂倒扑。趺座也已经残缺不全。另有正统年间花岗岩石碑一通,碑阳勒刻尹奉书“敕赐妙觉禅寺记”。此碑素面无雕琢,较完整。该寺大雄宝殿还有遗存,台明柱础都完好的保存了下来。其中,大殿中央曾经供奉过佛像的花岗岩须弥座也比较完整。 尹奉于寺之东北又建瑞云庵,其地就在金代圣水院旧址上,庵前金刚石下有山门一座,额曰:“明照洞瑞云庵”,过山门原有钟鼓楼一座,现已无存。原先的那座山洞被命名为“明照洞”,并被雕凿成上、中、下三层,中层石洞作为僧舍面积最大。此洞光绪年间仿窑洞样式开洞门五孔,中间三孔相通,并有石制门眉、门框,洞中墙体用白灰砌平,洞顶绘有“云龙”图样,旧时两旁供奉十八罗汉像。洞底有造像一尊,最初供奉释迦牟尼,后改为南海观音。原先洞中的圣水泉泉眼还可以找到,只是已经被填埋,不再涌水了。“明照洞”东西有石阶可以登顶,最上一层向南可以俯瞰瑞云庵全景。 瑞云庵建筑之最奇者,非金刚石塔莫属。金刚石塔又称“千载寿塔”。此塔就建在那块高15米的巨大山石之上,是尹奉圆寂后的葬身塔。金刚石塔青砖缦砌,六角七层密檐式,塔高2.5米,是北京地区不多见的建筑奇观。该塔民国年间被人拆毁,后补葺,但塔刹已毁,已经不是原貌了。
. H6 C% Q2 h7 P2 n2 V' ]"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1 13:58:36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