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七月在2007-1-6 0:00:06的发言:2004年的冬天,我窝在家中看《迷失东京>> 2007年的冬天,我坐在地铁里一次次的想起这部电影.
片名:迷失东京; G4 d1 o+ ]& |3 Y
英文名:Lost in Translation 编剧/导演:索菲亚·科波拉 Sofia Coppola 主演:斯嘉丽·琼森 Scarlett Johansson 比尔·默瑞 Bill Murray 安娜·法莉丝 Anna Faris 乔瓦尼·瑞比西 Giovanni Ribisi 类型:剧情/喜剧/爱情
3 G' n& g7 X0 ?0 c 级别:R 片长:105分钟 发行:Focus Features 上映日期:2003年9月12日
影片的最后一幕,坐在出租车上的哈里斯看见人群中独自行走的夏洛特,哈里斯终于决定与夏洛特道别……8 L2 V3 N8 K3 G8 V) p
两人深情相拥在茫茫人海……# V; Y P8 \( g# {
只在那一刻,他们彼此才不孤单,而故事的结尾充满了伤感的离愁别绪。 整个影片的风格似精致,似华丽,似伤感,似流动……
+ L7 a% S9 X) y7 \+ d 故事的编者仿佛在用一种柔和的方式努力讲述着一种含混不清的孤独状态:独自在家的少妇和陷入中年危机的男子。并用一种克制的引而不发的情绪表达着一种梦呓般的电影语言:比如人物肖像的描写(蜷缩在窗台上的夏洛特:无依、苍白、迷茫;游走在陌生城市各个角落里的夏洛特:孱弱并小心翼翼地探寻着周围的一切的落寂);反复出现的场景:庙宇、酒吧、游戏厅、酒店房间;人与人之间的强迫沟通障碍等……无一不试图强化这种浮华背后的孤单与落寞。 而就这样,怀着各自孤单相遇的两个人更多表现的只是一种礼节上的“友谊”。也许,作者想通过表现一种坚持一种操守,在内心深处给自己或者给观者留出一片清净的空间?也许,一旦失去,灵魂和生命将被永远淹没于东京这片奢华而妖冶的土地上了。 有人说,这是编剧兼导演的索菲亚·科波拉自身生活的写照,所以,这个故事是编故事和拍故事的人的故事,和演员无关。时值2003年,科波拉32岁,《迷失东京》是索菲亚·科波拉执导的第二部剧情长片(第一部导演处女作:《处女之死》(The Virgin Suicides 1999年),此片一出就获得了电影界的认可。 科波拉的父亲是《教父》的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那年,科波拉在《教父》中演一个受洗的婴儿。也许是生活环境或者是表演、创作道路的一帆风顺,使得作者即使刻意运用朴素清丽的语言风格,但仍无法掩藏在影片中无意表现出的摇曳、空洞、不安与奢华,没有看到应有的成熟和对主人公情感刻画的精准表现。也许是因为镜头语言过于单一,细节表现过于冗长并毫无新意,且表现痕迹太重,虽然呼声很高却并未获得预期的奖项。
不过,整个故事中以独特的手法所表现出幽默依然可圈可点……
以上文字仅代表个人观点,也许过于偏颇…… [em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