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225|回复: 33

动人心魄的燕京八绝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06-11-29 15: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燕京八绝----漆器

    漆器的历史悠久,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4200多年前的夏禹时代已见使用,战国时期更加发达。在汉代,漆器被作为日用器具,日渐普遍。唐代的漆器实物制作也有明显的发展。宋、元、明朝之后,漆器的制作有20多种。

    北京雕漆和一般的漆器不同。一般所说的漆器,主要的表现手法是把漆涂在漆胎上或是在漆器上刻花之后再涂一层漆,也有的是镶上或用漆色画上图案、花纹等,产品的品种主要是室内家具。北京雕漆则不然,它是以雕刻见长。在漆胎上涂几十层到几百层漆,厚15—25毫米,再用刀进行雕刻,故称“雕漆”。在史书上雕漆又可称为“剔红”,这是习惯性的称法,因为在古代的雕漆制品中,主要是以红、绿颜色为主。

    雕漆工艺和其他的传统艺术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和风格演变过程。史料记载,北京雕漆始于唐代,兴于宋、元,盛于明、清。据我国目前仅存的一部历史漆书,明代名漆工黄成著、杨明作注释的《髹饰录》记载:我国唐代已有“剔红”的制作,刀法快利,古朴可赏。当时“剔红”是主要的品种。此外,还有剔黑、剔黄、剔绿等,均属于雕漆范畴,只是所涂颜色和表现方法有所不同。

    宋、元的雕漆工艺,在唐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逐渐形成刀法藏锋不露、磨工圆滑的风格。宋代雕漆实物留世极少,不易见到。元代有名漆工张成、杨茂两家的作品,我国现有珍藏。他们的作品是元代雕漆风格的代表,并对后代雕漆艺术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宋、元的雕漆一般为锡胎和金银胎,品种以盒为主。刀法灵巧,刀口圆滑,花卉图案多为“死地花”(即不雕刻锦纹图案的花卉),富有浓厚的装饰趣味,给人以浑厚古朴的印象。

    至明代,雕漆工艺发展很快,是我国雕漆艺术成熟的时期,并以明永乐、宣德两世为最盛。当时的雕漆名手,都是世代相传,如张成之子张德刚,杨茂的后代杨埙,都成为技艺高超的名匠。明朝统治者为了享乐,于明永乐年间在北京设有果园厂,是当时宫廷制造雕漆工艺晶的大型官办手工业作坊,制作出的工艺晶供宫廷使用,生产的数量很大,技艺制作在继承宋、元风格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提高。当时的雕漆制品,仍以红为多,朱红含紫,稳重沉着。品种也以盒为多,盘、匣次之;小件较多,大件较少。制胎则以木胎、锡胎为主,也有金银胎。在图案方面,山水人物、花卉鸟兽的题材较多,这与元代花卉、锦地的做法大不相同,其刀法流畅,藏锋清楚,较宋、元两代的刀法变化要多,雕刻工细,表现形象生动。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在北京故宫、上海和南京博物馆都有珍藏。

    明代建立的果园厂,集中了全国各地雕漆艺人,为雕漆工艺在北京地区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北京雕漆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漆器品种兴盛起来。据考证,除当时的果园厂官办雕漆生产外,民间的雕漆制作行业也有所发展,有的已作为一般商品在民间出售和流传。

    清代的雕漆工艺晶,大多数是在乾隆和嘉庆年间所制。在乾隆年间,由于皇帝本人喜爱雕漆制品,因此,大力提倡生产,宫廷所用的雕漆品种繁多,这样便使雕漆生产在乾隆时期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当时的雕漆制品,品种丰富,大屏风、桌椅、小盘、小盒、小瓶、小罐都有。以木胎、锡胎为主,也有用脱胎的,造型精致,富于变化,颜色也增多,并且还有与玉石镶嵌结合而成的产品。图案方面,除花鸟、人物外,开始有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在构图上绵密多层次,以多见长,和明代不同的是不注重磨工,但是,具有严谨、精致、华丽的特色;以花卉题材为多,有穿枝过梗、自然灵活、层次鲜明、立体感较强等特点。

    但是,繁荣一时的北京雕漆,在乾隆以后却逐渐衰退,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已无官营作坊,技艺几乎失传。后由于清官内需要修理雕漆工艺晶,北京的民间雕漆又兴起。当时有油漆彩画艺人萧兴达、李茂隆等,他们从清官内需要修理的破损雕漆品上得到启发,并合作创办了雕漆作坊,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下半年,在北京剪子巷开业,取名“继古斋雕漆商会”。“继古斋”的意思就是要继续中断了的古老的雕漆事业。他们自己动手研究制作和仿制清代雕漆,并招收徒弟,经过几年的努力,将清代雕漆的风格继承下来,并有了一些提高,其技艺超过了乾隆时期,并有明显的北京地方色彩。刀法棱角清晰,题材以花鸟龙凤、山水人物、吉祥图案为多。萧兴达、萧乐安、李茂隆等人制作的“群仙祝寿”大围屏,曾在1914年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一等奖,受到国际友人的好评。从此,北京雕漆扬名国内外,一度又出现繁荣的局面。对于北京雕漆的恢复,清末时期的“继古斋”在雕漆历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并对近代北京雕漆技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民国时期,北京雕漆开始有了比较大的发展。1920—1934年之间,雕漆作坊发展到几十家,大都设在崇文门、前门及朝阳门一带。从业人员达500多人。产品以造型大方、胎型规矩、漆色鲜艳、雕刻精细、锦纹多样而著称。当时有代表性的较大作坊仍是“继古斋”。“继古斋”的发展是从招收第一批徒弟开始的,接着又招收第二、第三批徒弟。第一批徒弟是“永”字辈,第二批是“宝”字辈,第三批是“增”字辈。由于“继古斋”的生意兴隆,相继又发展起来一些别的字号,如“德成雕漆局”、“中和雕漆局”等,一时从事雕漆的作坊竟有五六十家之多。“德成雕漆局”专门制作仿明产品,使雕漆工艺更加丰富起来。

    从清末到民国,以及解放初期的雕漆名艺人,大都是由“继古斋”雕漆作坊学出来的。“继古斋”开始是工商业经济,后来发展到专搞生产,依靠国内商行推销给外商。这些商行有“仁立洋行”、“德兴商行”、“华真洋行”以及专门经销古玩的“青山居”等。由于工商分开,一时促进了雕漆生产的发展。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员也不断分化,由大的老作坊分出小的新作坊,也有的艺人觉得自己单干更合适,就成了专给商号或作坊做“包活”的独立劳动者。所以,”继古斋”虽然一度发展很快,但始终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工厂,最兴盛时也不过是50人左右。其他作坊有的十来个人,有的三五个人。

    1.设计

    根据客户需要或设计师的创作进行。具体设计又分两种:一是造型设计,如瓶、罐、盒、盘等,现在又发展了实用品,如家具、立体兽类等。二是图案纹样设计,根据造型特点,设计出山水人物、花鸟、龙凤等外观图案。

    2.制胎

    根据造型设计制成胎型,称为制胎。解放前的北京雕漆,继承明、清两代的传统工艺,一般都用木胎、锡胎和脱胎。解放后北京的雕漆多以铜为胎,内壁用珐琅釉作里。家具和立体兽用木胎或脱胎,而且用黑退光漆作里。这样不仅美观,而且可防止胎型受潮和变质。

    3.光漆

    在做好的胎型上反复涂上漆层,称为光漆。第一层漆涂上阴干后,再涂第二层,如此反复,达到工艺所需要的厚度为止。一般产品涂漆数层,厚约6毫米。

    4.画工

    将设计好的图案和纹样画在光漆后的胎型上,称为画工。画工的主要用具是毛笔,画时要求线条流畅,图案清晰,力求符合设计原样。较大批量的产品采用制版复印的办法,但还需进行补画才行。

    5.雕刻

    图案纹样画好后就可以按照所画图案进行雕刻。雕刻是制作雕漆产品的一个重要环节,雕漆产品的艺术性是通过雕刻技艺体现出来的。雕刻的主要工具,是各种大小形状不同的雕刻刀,雕刻的基本刀法很复杂,它不像画家的笔那样“龙飞凤舞”,泼墨撒彩,挥毫自如。雕刻必须做到:层次分明,刀法利落,底要平整,线要规矩,锦纹均匀,一丝不苟。

    6.烘干、磨光

    将雕刻后的器皿放人干燥室内烘干,使其坚固。磨光要求色泽光润,藏刀不露。经过磨光,     一件完整的雕漆工艺晶即告完成。 雕漆的品种有上千种,主要有瓶、罐、盒、盘、烟具、茶具、酒具、家具、灯具、文具、挂屏、围屏、插屏、壁画、炉、鼎、熏、壶,以及立体鸟、兽、佛、仕女、现代人,还有小件首饰、珠子等。 .

    北京雅漆的风格是:雕工细腻,造型别致,古雅大方,品种丰富多彩,富有变化。它仆人现人物形象、室内室外景物的层次深度上,都有独特的效果。

/ |" T5 D5 }/ B% Y2 X8 l2 E" s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9 15:43:36编辑过]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9 15: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燕京八绝----宫灯

    宫灯原是封建时代宫廷御用照明工具,文献记载,在春秋时期公输班(鲁班)营造宫殿时,曾用木条做支架,四周围帛,燃灯其中,虽然构造极其简单,但可以说是原始宫灯的雏形。

    战国时期(前475一前221)错银回纹灯、战国时期(前475一前221)错银回纹灯、长信宫火丁等以青铜为原料的各种灯具不下几十种,据资料记载,秦王朝宫廷内已经有了富丽堂皇的彩灯,公元502年梁武帝时,在浙江钱塘龙华出现了藕丝灯(藕丝是纹饰华丽的上锦)灯上绘画,以人物为题材。明朝崇祯元年(1628),宫廷灯匠包:f:L行曾用矾绢制成殿宇车马人物等宫廷御用装饰灯,现北京故宫的养心殿、坤宁宫、长春宫以及颐和园存留的宫灯大部分是明代制造的,明永乐年间(1403~1424)定都北京,征调苏杭工匠人京为宫廷制造灯具。到了清代,宫廷内务府造办处下设灯库,专司宫灯、花灯的制造修理。清朝嘉庆四年(1799)杭州民间艺人用红木雕刻灯架,分上下两层,四周糊绢,制成精美宫灯,造型基本上与现代宫灯相似。

    宫灯本是宫廷皇家专利,只有宫廷里才能使用,后来由于皇上高兴,使赏赐王公大臣,始传出宫外,清末民间才有仿制品。在电灯尚未发明的年代里,既有照明实用价值,又有宫廷建筑装饰之功能,供帝、妃、大臣们赏玩。

    宫灯起初由于只限于宫廷和少数王公大臣观赏,所以制作宫灯的原材料多用紫檀、红木、花梨、楠木或结合黄杨木镶嵌镂空花牙以求变化,用高档木料制成,用手工磨光,采用烫蜡涂饰宫灯表面,不但防潮湿而且有种柔和自然的光泽,木质不易变形,且经久耐看。

    北京宫灯艺人们有几句顺口溜:“大靠架子小靠扇,钉灯(即组装)当然也关键,龙头龙脚要活现,镂空花牙牢固有神态,灯画雅气远近都能看得见。”艺人们通过长期劳动,不断总结,描绘出自己眼中龙的形象:“鹿角牛头眼似虾,鹰爪鱼鳞蛇尾巴,有人要写真龙像,三弯九曲就是它。”

    有人认为红灯笼就是宫灯,实际是一种误解。标准宫灯的造型应该是木制六方形的,分上下两节,两节间以链相连。上节名灯帽(宫廷御用灯具都有灯帽,民间仿制晶无),下节名灯身,分上下两层,每层各装有灯窗六扇,每扇糊绢画或镶嵌玻璃,以漆绘制图案,如五福捧寿吉祥内容,山水、走兽、花鸟、人物,都是颇受人们欢迎的。

    宫灯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传统六方宫灯,它的造型端庄,肃穆、稳重,与古建筑艺术相得益彰,十分协调,仿佛感到帝王的威严及宫殿的庄重。宫灯虽小,但其风格独特,通过它映出中国古代文化、文明及灯具造型和建筑艺术之美。

    六方宫灯的灯体最高和最宽部分,经测量,是正方的。可是我们却有一种错觉,认为是瘦长的,原因是灯的上端探出去的龙头和上面有画的部分占的面积比下面小得多,再加上灯中间顶端安装的木葫芦以及龙口中衔着下垂的真丝穗,好像显得六方宫灯造型细长。宫灯的画面分两部分,上面叫上层围子,下面叫下层围子,再加上前后上下镂空木花牙图案,上面部分探出来,下面部分缩进去。很像古建中的垂花门。生动的整体造型,上扇顶花,下部花牙,下扇下部花牙,六根灯柱上的花牙图案及上面龙头下的小柱上的花牙图案,玲珑剔透,独具匠心的镂空雕刻,有着比中国剪纸艺术、铁画艺术更加立体、厚重的感觉。一种工艺美术晶能从古流传至今,是有它诱人的魅力的。细看传统六方宫灯的顶端弯梁,真是美极了!欣赏六方传统宫灯应该是一种享受,去品味它才能体会其中奥妙。除高超的木工、?木雕、镂空艺术之外,传统中国绘画更是增加宫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画面内容、水平如何是选择宫灯和其他灯的重要根据,一只灯从设计到制作,最后达到一个圆满的整体效果。将灯挂在环境协调之场所,微风吹拂,丝穗摇曳,仿佛龙头在抖动,更增加宫灯的美感。灯架顶端每根横梁的前面都雕有探出的龙头,口中衔着大红丝线流苏,流苏上端饰有宫壁和手工编织的“万字不到头”、“盘肠”及各种蝴蝶结,再加上耳穗的秀巧,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六方宫灯的弯梁和探出龙头的动感及宫灯骨架与古建般的神似,不觉使人联想到唐人杜牧《阿房宫赋》中名句“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传统六方宫灯骨架从力学角度观察与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四梁八柱何其相似。宫灯顶端最长的一根梁和其余几根短梁都是弯的,妙就妙在这“弯字”上了,它弯出了动势也弯出了美感,增加了活力,从龙头到龙脚,从飞角到亮角(这里指宫灯花牙名词,飞角指小柱和大柱上面的镂空花牙),从上扇到下扇,从中间最上面的葫芦头到中间最下面的独穗,都是在对称中找平衡,一根纯丝的独穗装点着传统的六方宫灯,使人有美玉无瑕的感觉。宫廷御用灯具除六方宫灯以外,壁灯、台灯、戳灯也是最常见的。壁灯能够直接镶在墙壁上。这种灯制作非常巧妙,一般外形都是三面,如同六方宫灯的一半。上面挂着各种颜色的穗子,十分秀丽、高雅。台灯外形小巧,工艺也很精细。如华表台灯,灯柱和灯座是红木的,上面雕有一条游龙盘旋而上,四周还有朵朵的浮云,再配上秀丽的纱罩,给人以舒适的感觉。戳灯是竖立在坐椅两旁和床头的,如配有龙头吊杆的球灯等。后来,艺人们还制作出一对百花戳灯,这对戳灯每只高两米。灯头部分是一只用红木雕成的大花篮,整个花篮从上到下都雕镂着各种各样盛开的花朵,仅花篮提梁上就有兰草、玉兰、菊花、松柏、梅花、海棠、竹叶等十几种。花篮上还安装着6只高高翘着的勾子莲图案,戳灯上配有红色和淡黄色的穗子和流苏。这件作品造型之新颖、结构之复杂、工艺之精湛,是过去的作品不可比拟的。另外还有砌末灯(旋转供赏玩的作品)、新式灯(有电灯帽罩)等,形状有方形、圆形斗形、心脏形、葡萄形、亭形、葫芦形、钏形、球形、杂矩形等。此外还有各种造型的花灯,制造工艺以雕刻镂花为特点,分为挂灯、壁灯、戳灯、桌灯、吸顶灯五大类。从积累的资料看花灯在千种以上,同样彩绘有山水、走兽、花鸟、人物画。其结构特点与宫灯不同,宫灯造型固有一定规格,能拆卸、组装,而花灯的造型却无一定规格,造型随意变化,其中大部分花灯不能任意拆卸和组装,甚至有的灯完全是用镂空花牙和不同形状的木板组装。粘死,有的花灯是部分可拆卸、组装。其中以大、中、小球灯最有代表性,一只复杂的大球灯竟用了1000多块花牙板黏合而成,最普遍的球灯也要200多块镂空花牙板组成,制作工艺十分精湛。花灯大部分是用红木、紫檀、花梨、楠木等贵重木材制成,此外还有雕漆的、骨刻的、象牙的、铜镂的、珐琅的、陶瓷的等等,都是宫廷中的装饰陈列品,为民间所罕见。民间作坊分为不同行业,以木制者为小器作,以铜制者为铜器作,而以铁制者为铁花作。灯穗则为绦带店所出。链、灯钩出于五金店。因铁花作日间照料门市,晚间编铁丝、糊纱帽,完成灯之配件,为习灯业之本能,所以惟铁丝制者属于本业。制灯所用木料,以花梨、檀香和紫檀为上选(均由粤来),梨、枣次之。其雕刻法,是以铁丝锯穿,再用刀刻,然后用铁丝磨其空隙。所用之绢,悉为南来之矾绢,所用之纱,则为本地产之生丝粗纱。

    宫灯不同于现在任何灯具,它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灯具与工艺美术晶相结合的产物,既有实用价值,又表现出东方艺术和我国民族风格,因此驰名中外。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我国宫灯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奖。清末,民间制作宫灯的工匠多由宫内匠师传习而来,他们以精湛的技艺在灯画业驰名,也是解放后灯业重新发展的骨干力量,被尊称为“球灯韩”的韩子兴就是其中的一个。韩子兴(1887—1975)北京人,12岁学木雕,出师后在皇宫里修理宫灯,后来从事宫灯制作。辛亥革命以后,宫灯大量出口,韩子兴把在皇宫里见过的样子改革出新,再加上他手艺巧,灯一上市深得国内外人士好评。他设计创作了很多种宫灯、花灯,最有代表性的是球灯,球灯悬挂在雕刻好的龙头灯杆上,那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解放前,他居住宣武区南横街,在居住门脸上挂了一块小牌子“韩记小器件”,一直是一个人单干,没有徒弟、伙计,文化水平很低,不会画图,也不会看图,就是会做灯。1956年公私合营,他被吸收到北京市宫灯壁画厂。1g57年被国家授予“老艺人”的称号,同时被人才聚集的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特聘为研究员。在给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学生讲课时,他身教胜于言教,拿起工具来,很快制出一盏球灯,大家赞叹不止。韩子兴老艺人70多岁时,动作虽不快,但十分出活。他把球灯分解,每个局部为一体,分别粘好,然后拼成球灯整体。而别人却是零碎地拼粘,手忙脚乱地忙出一身汗,就是不出活。老艺人做的球灯外观严丝合缝,十分牢固。别人做灯用刨子刮角度,而韩老艺人用锉锉出角度,然后往一块粘,方法对头,自然又快又好,就是做官灯的能手也不得不叹服。老人说在做 宫灯或球灯时特别怕干直线活,只要不是直线活,多难都不怕。韩子兴老艺人在球灯基础上又创作了精美的鸡心灯,其造型似倒垂的鸡心,由若干弧形弯曲相互对称的镂空花板组成。制作难度大,对接起来不能差分毫,否则装配不严。在鸡心灯的启示下又设计制作了钟形灯、桌灯、壁灯及各种各样的花灯。1975年韩子兴与世长辞,遗留下来的作品及创作经验为宫灯事业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北京传统宫灯所用材料主要有:木材、丝穗、玻璃、绢、清喷漆、少量铅丝、圆光用铁片、乳胶、死弯梁变活弯梁的铁标准件及螺钉、糊绢浆糊。宫灯分高档及一般档次,高档木材有紫檀、乌木、红木、花梨、楠木等。一般宫灯木材有杜木。

    制作宫灯的工序过程:1备料,2开料,3开扇料,4盖面,5打槽,6盘头,7打眼,8冲料,9截肩,10括榫,11修毛刺,12钉粘扇木模制子,13粘扇,14修肩,15平扇背后,16刮上口,17开豁,18打活肩眼,19配活扇,20打卡扇槽,21粘牙子(大脑牙子、亮角牙子),22开宫灯架子料,23盘头,24打眼,25冲料,26刮拼头,27截拼头,28柱子开榫,29打顶眼槽,30拉鸭口,31锯舌头,32头眼,33磨石头圆,34粘拼头,35平拼头,36锼铁片样子,37刷龙头纹样,38锼龙头等。

" W- V; i" l' w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9 15:36:2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9 15: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燕京八绝---- 花丝镶嵌

    花丝镶嵌是我国传统的手工艺晶,它将金银等贵重金属加工成细丝,以推垒、掐丝、编织等技艺造型,并在金银丝上錾出花纹,再镶嵌上色泽美丽的珠、玉、宝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这类精美的产品,当时只是比较普通的金银工艺晶。花丝镶嵌工艺可分为两大类、即花丝工艺和镶嵌工艺。花丝是在方寸饰片上,用银丝掐制出各种不同的图案,花丝工艺晶是用不同型号的金银或铜丝,经过加工制成的。镶嵌则是把珠宝翠钻、精石美玉镶在金银饰品上,再把金银、水晶、白玉和彩琉璃等组合在一起,镶嵌到带钩、壶、樽、灯、车轴等器物上。镶嵌的活要求镶好、镶平、镶俏,同是一块宝石、翡翠,安放的角度不同,就会直接影响外观俏丽与否,就能够导致在价格上的悬殊。早年多为“抱镶”。饰品底胎采用“开金”配方,取其质地坚硬,做成把爪将石面抱住。以后钻石砾兴,抱镶不能胜任,则改为采用白金(铂)凿挤镶固,名为“挤镶”。到了明代银作局制作的金冠、凤冠和各种首饰,都达到了很高艺术水平。1772年在江西南城明益珠祜槟夫妇墓中,发掘出一对明朝银作局制造的金凤钗,凤高10.5厘米,钗脚高12.5厘米,重2两2钱。金凤钗都是用粗细不等的金钱、金片缠绕。金凤的脚趾有力抓住的一朵云彩,也是用粗细不等的金丝编织而成的。从云彩中伸出的钗足,造型生动,技法纤细秀丽,显示了明初金银工艺的水平。明代艺人用极细的金丝编织成的万历皇帝金冠,高24厘米、冠身薄如轻纱,空隙均匀,金冠上端有龙戏珠图案,造型讲究,堪称一代杰作,其复制品如今陈列在北京定陵的展览室里。

    清代时期,金丝镶嵌业分工更细,逐步走向专业化生产。全行业分为实作、镶嵌、錾作、攒作、烧蓝、点翠、包金、镀作、拔丝、串珠等11个专业。其中实镶和攒作是行业的主要部分,有独立产品和完整的生产过程,其余行业均属加工类型,但是协作关系非常密切。清代宫廷里的金银工艺、风格与明代不同,较深厚,以錾、嵌为主。如故宫珠宝馆陈列的“金枝玉叶”大盆景,“点翠花鸟”大挂屏、银质烧蓝“鹤鹿同春”等,艺术形式是创新的,工艺制作则把实錾、攒炼、镶嵌、点翠、烧蓝等技术手法结合起来。金银工艺和玉雕工艺也相互结合,运用自如。至此,中国的金银工艺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大量金银外流,尤其是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很多贵重工艺晶被掠夺出国。金银工艺因而停滞不前,特别是日本军队入侵中国,使花丝镶嵌行业处在岌岌可危的境况中。在1949年以后,人民政府对工艺美术行业采取低利贷款,供应原材料,统购、包销等一系列措施,组织起生产合作社。产品种类、表现手法、造型等方面都有了较快的发展。产品的种类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首饰品类,包括手镯、项链、耳坠、胸针、吊坠、袖扣、领带卡、领花等;第二类是陈列晶类,主要是室内装饰物品,如小挂屏、花瓶、炉、熏、建筑、动物各种造型等;第三类是实用品类,以中小件产品为主,比如平镜、烟盒、烟灰缸、粉盒、糖罐、药盒、灯台、酒具、盖碗、牙签盒、小刀等。解放以后出现的杰出人物,如张广和、王金翱、毕尚斌是花丝行家,现保存着用金丝、银丝编制起来的“天安门”、“九龙壁”、“长江大桥”、“故宫角楼”、“蝈蝈篓子”、“花丝纪念碑”、“龙凤插盘”十分引入瞩目,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金光灿烂,巧夺天工,给人一种别致富丽之感,这种手工艺晶中国人叫“花丝镶嵌”,外国人称“掐丝珐琅”。在白孔雀艺术世界展览室里,珍藏着这些作品。

    1956年北京召开保卫世界和平大会时,张广和、毕尚斌为大会精心制作了花丝纪念碑,并请郭沫若题词:“保卫世界持久和平”。接着他们又做了一件银座龙宫灯,方型透空银花丝,龙嘴刁宫灯,龙盘旗杆柱,精致、古雅、美观、大方,此作品在英国展览时受到了好评。毕尚斌、张广和从事花丝工艺60余年,不仅有高超技术,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被北京工艺研究所聘为研究员,他与满族艺术家白静宜设计过上百种工艺晶。其中“凤鸣钟”是以我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为题材的花丝镶嵌产品,在设计上,用金光四射的钟代表太阳,以珍贵的青金石制作成缭绕的祥云托太阳,一只金凤凌空啼鸣,形象多姿、生动传神,在制作上采用掐丝和镶嵌相结合的工艺,以细如发丝的黄金、白金编制出凤的全身,凤头镶有18块红、绿宝石和88粒钻石,羽毛上镶嵌着110粒钻石,凤尾嵌有9块红、绿宝石,作品金光闪耀,宝石映辉,巧妙地把艺术欣赏和生活实用结合起来,是一件优美的工艺佳品。     大型作品“南京长江大桥”,在花丝镶嵌工艺史上第一次采用主体带透视的表现方法,在1.13米的尺寸内,表现出了桥头堡、铁路桥身、米字的桥架、桥墩、两端公路行桥及大、小衬景建筑物20个,还有江中客、货轮8只,汽车7辆,火车两列,成功地表现出大桥雄伟的气魄和精密的结构。从前金银制作人物,只能用素坯錾作,工艺较差。工艺美术师反复研究,大胆试验,克服头、手、体形、外衣等造型难点,采用象牙做头、手,黄杨木做内胎(体形),花丝做衣服,用分部位组合、花丝实镶结合等技术,成功地制造出花丝人物产品“方百花点将”,既表现出人物的质感,又有细致玲珑剔透的特点,艺术上也是上品,为花丝制作人物闯出了一条路子。1985年9月北京工艺美术作品展览会展出的珍品“龙的传人”以独有的艺术魅力,征服了观众。一条巨龙和龙体上的5个孩童,全部采用22K金为材料,龙身镶有1600余颗各色宝石,每块宝石都用一个小金碗牢牢托住并接在一起。飞龙吐出的火球则是一块块红宝石镶嵌的。据设计师白静宜讲,此火球就用了200多块宝石。孩童身上披的彩带采用花丝工艺制作而成,龙底下是五彩祥云,金彩带随风飘曳,煞是逼真。“龙的传人”以紫晶原石做底,与作品整件浑然一体,表现了中华民族和当代炎黄子孙腾飞向上的风貌。构图造型,惟妙惟肖,堪称佳作。                                 

: e' R3 T' v( n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9 15:37:27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9 15: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燕京八绝----金漆镶嵌

    北京地区在元代就设有油漆局,属工部领导,配备副使一员掌管髹漆之工。元代开创了软螺钿新工艺,漆器主要品种有雕漆、戗金,螺钿镶嵌等。到了清代,在内务府造办处下设42作中专门有“漆作”。产品主要有车小船、轿、仪仗及皇室,贵族所用的日用家具和器具及各种装饰摆件,随着战乱不断,漆器业也随之凋零。到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漆器业才陆

    续恢复,并发展了仿旧断纹,雕填、刻灰产品、立体镶嵌、矫嵌和虎皮漆等工艺技法。继承和发展了明清宫廷艺术,形成了端庄华贵、古朴典雅的北京风格,主要生产有屏风、牌匾、柜厨、桌椅、盒盘,摆件等计3000余品种花色,在1982年,1986年和1990年举办的第一,二、三届中国工艺美术晶百花奖评比中,北京金漆镶嵌厂的屏风类产品连获金杯,并成为出口免检产品,1988年到1989年,北京金漆镶嵌厂设计制作了大型立体镶嵌产品《九龙壁》。长。6.65米,宽0.76米,高2,46米,重约二吨,完美地再现了北海九龙壁之神韵。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晶百花奖国家级珍品。北京漆器用料讲究、做工精细,选用上好木材经烘制定型处理制成木胎,然后披麻或裱糊布,纸,刮灰;再施以天然大漆或合成大漆,制成漆胎,具有不变形,不脱落,防潮防腐,耐酸耐碱,经久耐用等特点。在造型方面,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在装饰手法上,不同工艺各有千秋。

' L. D* A7 G3 R5 I( N$ z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9 15:35:03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9 15: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燕京八绝----景泰蓝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但这一工艺并非始于明朝景泰年间(1450—1457),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元朝或更久远的时间。
    关于“铜胎掐丝珐琅”的起源问题,由于现有文献记载不足,缺少早期有可靠年款的制品作为断代依据,所以至今没有定论。迄今所知,我国现存最早的一件珐琅工艺品是珍藏在日本正仓院的唐代银胎金掐丝珐琅镜。但唐以后三四百年间的珐琅制品未曾有见。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最早记录金属胎珐琅制品的文献仅见于明初洪武二十一年(1388)曹昭所著《格古要论》。书中所记载的“大食窑器”亦通常所称的“铜胎掐丝珐琅”制品,已被很多学者所共识。据此,中国元代后期已出现掐丝制品,应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且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兽耳三环樽、勾莲鼎式炉、缠枝莲象耳炉等,应是我国元代晚期作品。在《宋史?外国列传》中记载:“大食国”本波斯之别称。“大食”,是宋、元时期中国对西亚阿拉伯地区的称谓。有关专家根据史料分析,“铜胎掐丝珐琅”大约于13世纪末,由阿拉伯国家传人中国。传人之初,被称作“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1935年中华民国北平市政秘书处编辑的引日都文物略》在谈到景泰蓝起源时,援引《陶说》写道:珐琅,在过去叫“佛郎”,又叫“发郎”、“发蓝”,产于“拂菻”。唐书称拂菻即大秦。大秦即中世纪罗马帝国。据有关史料记载,13世纪下半叶,元蒙军队远    征,横跨欧亚大陆入侵西亚,俘虏了大批有专业技能的工匠作为工奴输往后方,专为蒙古贵族生产豪华日用晶。此时,阿拉伯地区流行华丽的金属胎珐琅制品。在这种情形下,烧造“大食窑器”的阿拉伯工匠带着烧造技术和主要原料来到中国。
    中国有句很有哲理的老话,“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即使这种以金属为胎填敷珐琅釉料烧制而成的作品是舶来晶,但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艺术土壤上,也很快就融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景泰蓝”这个称谓最先见于清宫造办处档案。清雍正6年(1728)《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五月初五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本月四日,怡亲王郎中海望呈进活计内,奉旨:……珐琅葫芦式马褂瓶花纹群仙祝寿,花篮春盛亦俗气。今年珐琅海棠式盆再小,孔雀翎不好,另做。其仿景泰蓝珐琅瓶花不好。钦此。”这一记载,把仿景泰蓝时期的珐琅制品称作“景泰蓝珐琅”,这是目前所见“景泰蓝”称谓的最早文字记录。
    景泰蓝见于实物,以明宣德年间(1426~1435)为最多。这个时期,工艺的风格特点已经形成,技艺精湛,接近成熟时期。品种有瓶、盘、碗、炉、圆盒、香熏等。后来出现了鼎之类的欣赏晶。制作胎型的物质材料有金、铜两种。纹样多为蕉叶、饕餮,狮戏球、西番莲和大明莲。釉色多为天蓝(淡蓝)、宝石蓝(青金石色)、浅绿(草绿)、深绿(菜玉绿)、红色(鸡血石色)、白色(车渠色)和黄色。故宫所藏宣德年间的番莲大碗,花形饱满、色调鲜艳、釉质坚实,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景泰年间的景泰蓝制品,从故宫等地陈列过的实物来看,工艺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宫廷内的御用监(皇家厂坊)设有制作景泰蓝的作坊(《日下旧闻考》)。这个时期制胎水平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胎型有方有圆,并向实用方面转化。除了瓶、盘、碗、盒、熏、炉、鼎之外,还有花,花盆、面盆、炭盆、灯、蜡台、樽、壶等器物,有龙戏珠、夔龙夔凤等寓意吉祥的题材,有云鹤、火焰等表现道教、佛教内容的题材。大明莲的纹样也日趋丰满,枝蔓形状活泼有层次,釉色也出现了葡萄紫(紫晶色)、翠蓝(天蓝、宝蓝的中间色)和紫红(玫瑰色)新色,这个时期的釉色具有内涵的亮度和纯度,放射出宝石的光芒。在以后任何时期也没有达到这种水平。在装饰手法上,非常重视金工的处理。器物的顶、盖、耳、足边线等部位,多有錾活装饰。朱家缙先生说这个时期的制品“‘掐丝’整齐、‘磨光’细润,‘镀金’匀实”,“是在宣德时代基础上的又一步提高。”(《文物》1960年第一期)。
    明代景泰蓝的造型大都为器皿,多数为历代陶瓷及青铜器的传统造型。其装饰纹样以大明莲为主,也有少数串联花卉和青铜器纹样变形的装饰,其色彩以二蓝(湖蓝)为主色调,配以少量红、白、绿、黄等色。色调统一、讲究、装饰得体,装饰铜活造型优美,粗细结合,重点突出。景泰蓝工艺成熟于明朝,以其绚丽多彩、富有民族气息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清代是掐丝珐琅工艺发展的又一高峰期。由于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繁荣,皇宫养心殿设立御用工厂,称为“造办处”。康熙三十年(1691)“造办处”的御用工匠多至几百人。康熙三十二年(1693),设“作”来制造各种御用器物。珐琅作也是其中之一。但这个时期的制作水平较之明朝无大发展。到了乾隆时期(1736~1796)景泰蓝与雕漆、金漆镶嵌等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乾隆四年,从广州招来珐琅艺人梁绍文,邀扬州艺人王世雄进宫制作珐琅器。这一时期,景泰蓝制品在皇宫内处处可见。小到床上使用的帐钩,大到屏风,甚至高与楼齐的佛塔(故宫珍宝馆乾隆花园内,承德外八庙小布拉宫内的大殿都有陈设),以及日用品,桌椅、床榻、酒具、砚、匣、笔架、建筑装饰、宗教用品等等,无所不备。这个时期所采用的物质材料“分上、中、下三等,上等者金胎金丝,中等者银胎银丝,下等
    景泰蓝生产工艺,是一门综合艺术,是美术、工艺、雕刻、镶嵌、冶金、玻璃熔炼等技术知识的结晶。它制作工艺精细复杂,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主要有设计、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活、镀金等工艺。
    1,设计
    景泰蓝设计,包括造型设计、纹样设计、彩图设计。由于景泰蓝纹样的线条受胎型、丝工工艺和釉料的限制,过稀过密都不行,所以设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绘画能力,还要熟悉景泰蓝的制作工艺,了解各种原材料的使用性能,以便在创作构思时,充分考虑到制作工艺的特点,使产品具有整体和谐的美感。作为现代的景泰蓝设计师,能博采众长,将其他艺术用于景泰蓝的创作中,既要了解传统的民族、民俗文化,又要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具有创新意识。这就需要设计师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创作出不负众望,流芳百世的佳作。
    2.制胎
    胎型是工艺晶创作过程中的第一步。造型是否美观,首先决定于制胎工艺。制胎是根据产品胎型的要求,将加工过的紫铜板按图下料,裁剪出不同扇面形状或切成大小不同的图形,用铁锤或压力板打制成形状各异的铜胎。以景泰蓝瓶为例。不管瓶子的尺寸大小,它都是由瓶嘴、瓶肚、瓶座三部分组成。根据各部分的特点,制胎工人用铁锤或压力板打制成所需的形状。如瓶嘴、瓶座要先把铜板拉成扇面,然后再敲打出喇叭口的形状。瓶肚部分要打成中间大、两边小的圆筒。最后将三部分的对口处抹上焊药,焊接在一起,配上瓶底经烧焊,制成完整的胎型。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有些传统产品的初胎,可部分使用机械加工,但也是手工攒胎。新产品胎型基本上都是手工敲打。有些特殊的产品,还要在胎上錾出凹凸的图案或花纹。
    3.掐丝
    掐丝用的材料是一种很窄的扁铜丝。它是将一般的铜丝放到硫酸液中浸泡咬去铜锈,再按照所需铜丝型号的要求,将铜丝穿过丝机上的不同“板眼”,由粗到细一次一次抻拔,直到符合丝号为止。然后经轧丝机把拔好的圆丝轧成扁丝。再用猪鳔把几根同样宽窄的扁丝经鳔丝机黏合在一起,待工人们根据产品尺寸选择使用。掐丝是一种绝妙的艺术,它是景泰蓝制作工艺中难度较大,不易掌握的一道工序,也最赋诗意。掐丝工人用掰活的镊子将柔软而有韧性的扁铜丝,按照图纸掐(掰)出各种美丽而形状各异的花纹、图案,然后蘸着白芨(一种有黏合效果的中药)一根丝一根丝地嵌在铜胎上,组成景泰蓝产品的基本图案。就像绘画中的线描,但它不是用笔勾线,而是用丝表现。一个光秃秃的紫铜胎经过艺人们“心运其灵,手熟其巧”的加工,使亭台楼阁,山水人物,四季花开,百鸟朝凤,龙腾虎跃,苍劲松鹤跃然胎上。俨然一幅没有上色的画卷,真是神工巧匠。从事这道工序制作的工人,要具备一些美术绘画知识。解放前,掐丝没有图纸,纹样都在艺人们的脑子里。由此,也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艺人。如1957年由国家命名的老艺人汪宝成,擅长掐菊花。他运用“菊花投影”的方法,观察菊花各种形态的变化,然后加以取舍用在产品上,把菊花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使行内的艺人对他掐的菊花佩服至极。老艺人于兆贵擅长掐花鸟,他的“百鸟朝凤”在行内很有名气。他掐得各种鸟类千姿百态,形象各异,生动逼真,大有呼之欲出的感觉还有擅长掐龙的王青元,他的“九龙闹海”气势宏大,各式各样的牛头龙,马头龙混然缠绕,这一技艺后人无人可比。杜庆春的虎头兽面,特色鲜明,很有名气。他们超群的技艺,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4.点蓝
    为了固定住胎上掐好的铜丝,要在胎的表面撒上银焊药,放在炉内进行烧焊,然后将焊好的丝胎放在稀硫酸液中加温浸泡,再用清水冲刷干净,以防止胎上不洁,点完蓝后造成崩蓝和砂眼,影响产品质量。所以点蓝工序的环境非常讲究,要严格防止灰尘的侵入。点蓝用的釉料,是以石英、长石、硼砂及一些矿物质为原料熔炼烧制而成。如果把掐丝比喻成绘画中的线描,那么点蓝就如同绘画中的着色,所不同的是,点蓝不是用画笔,而是用蓝枪、吸管;不是用色彩,而是用固体的釉料。如果细说点蓝,就是工人们用蓝枪、吸管(点蓝用的专用小工具)将碾成40目至100目的釉料填满丝间,并与丝相平,还要经过高温烧结。但由于釉料为膨松的粉末状,经烧结釉料凝固后就会坍陷下去,所以还要二次点蓝,再往丝间填人釉料烧结。如此反复三至四次,方可完成点蓝。一件完美的景泰蓝作品,点蓝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比拍一部成功的电影,光有一个好的剧本还不够,还需要演员的二次创作。点蓝就相当于景泰蓝设计的二次创作。所以从事点蓝的职工需要具备一定的美术色彩知识,具备较高的色彩审美能力。为了使点蓝工艺更具表现力,使色彩的处理更具感染力,艺人们在长期工艺实践中创出了许多点蓝方法,如渲染法、衬染法、罩染法、剔染法等,进一步扩大点蓝工艺的表现技法和艺术效果。渲染法,即由深到浅,使颜色逐渐变化,釉色衔接处柔和过渡,不留界限,一般点花卉时用得最多。衬染法,按一定的光源,将物体的受光部分由浅到深,由深到浅地点,以加强立体感,衬托主题。一般立体感较强的图案用此方法,金地产品就属于衬染方法。罩染法,在点第三次蓝时,根据产品纹样的需要,罩上一层或红、或黄、或蓝、或绿、或紫的透明釉料,使纹样,图案能呈现出古色古香的龙蒙咙感,有如雾里看花或变化莫测的光泽。剔染法,用钢针将烧结的釉料剔出雪花形状,再填进晶莹的白色或其他颜色的釉料烧制。使雨、雪、霜彩色斑点等景物,表现得更形象、更艺术、更逼真。这些表现手法和工艺改革,突破了景泰蓝创作的原有水平,使之更具有色彩的感召力和艺术效果。
    5.磨光
    经过点蓝、烧蓝后,釉料已固定在胎上的丝间,很不平整,花丝间的釉料一般比较厚,磨光就是将釉料的大约三分之一磨去,使产品表面平整、光滑。
    磨光工艺,行内俗称“磨活”。它分为刺活、磨光、上亮等程序。第一道程序是用金刚砂石把产品表面高出花丝部分的釉料磨平,使花丝显露出来,叫刺活。然后用黄石磨去釉料上的火亮、黑丝,再用椴木炭蘸水横、竖再磨,直到产品发出均匀的亮光为止,这叫磨光。最后,产品还要用面轮抛光,使产品更加光亮。磨活工序,是景泰蓝整个生产过程中最苦最累的一道工序。清朝光绪年间(1875一1909年)就有了人力磨活机,即用人力脚踏带动圆轴转动式磨活设备。1960年出现了电动磨活机,即用一台电动机带动一个简单的床子,但仍是以人的两肩和手腕的力量,用磨石,木炭去磨旋转的产品,而且只限于磨圆形,如瓶、罐等产品。异型产品仍是使用历史上沿袭下来的手工磨活。
    6.镀金
    镀金是景泰蓝生产工艺中最后一道主要工序,为了防止产品的氧化,使之更耐久、更美观,需要在产品表面镀上一层黄金。产品经过磨光后,露在外面的铜丝易在空气中氧化生锈,还有产品在检验和转工序过程中,避免不了落上一些污渍和手触摸过的痕迹。所以,在镀金前必须经过严格的特殊处理,否则会影响镀金的质量。镀金溶液,是按照所需材料的一定比例配制而成。镀金时,将产品挂人金液槽中通上电流。在正负极电流的作用下,使之形成一定的电流密度,产品镀好后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锯末蚀干。金灿灿、亮闪闪、雍荣华贵、端庄典雅的一件景泰蓝艺术晶就这样诞生了。

7 C5 X3 C4 o% x/ }9 E3 H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9 15:38:30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9 15: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燕京八绝----木雕

       我国木雕工艺历史源远流长,商代墓葬出土文物中就已发现木雕工艺晶。北京木雕工艺于元代形成一定规模,至明清时期更为宫廷不可缺少的一门技艺,专门由“御用监”(明代)和“造办处”(清代)经营,为皇室生产高级的实用和观赏木器,以及大型建筑木雕,如桌椅家具,圆型柱、腿,台座等。

      北京木雕是吸取了南方苏广一带名工巧匠的精湛技艺,结合民间技艺发展而成。清代除“造办处”外,更有以崇文门外“鲁班馆”为中心的木器制作区,使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北京木雕独具一格的明、清风格——前者朴质简洁,隽秀典雅;后者细腻雍容,华贵凝重。在鲁班馆仅百米长的小胡同内就有同兴和、义和盛、兴隆号等大小木雕作坊10多家,素有“硬木家具街”之称。同兴和家具店开业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开始时只生产硬木马鞍,绰号“马鞍程”,后增加硬木家具,在20世纪20年代生意兴隆时,职工达200~300人。从东晓市向东延伸到东唐洗泊街,前门外的戥子市,也分布着一些制作小器作的作坊,主要为玉器、象牙、景泰蓝、雕漆等物件配制几、座、架、台,20~30年代旺销国内外。“七七事变”后,逐渐衰落。

      解放初期,木雕行业开始复兴。1953年,北京饭店、中央民族学院、西颐宾馆等带有民族特色的大型建筑工程相继动工,木雕工艺亟待恢复发展,以适应建设发展形势的需要。当时便把在京仅有的几位艺人张玉宽、陈希林、谢洪安、苗广青、刘汉臣等聚齐起来,并又召回已经返籍的艺人多名。1954年,41户小器作手工业作坊联合组成了“北京宫灯生产合作社”和“北京第一文仪生产合作社”,1958年7月两社合并组建了“北京市工艺木刻社”,1960年4月又与北京宫灯壁画厂合并组成“北京宫灯木刻厂”,1966年1月“北京宫灯木刻厂”一分为二,即现在“北京市工艺木刻厂”和“北京市美术红灯厂”。

      木雕分大木雕、硬木雕、旋活等,其重要特点之一是用料考究,如名贵的紫檀木、红木、花梨木、楠木、鸡翅木、樟木、胡桃木、黄杨木等等,尤其以紫檀木、红木、花梨木、金丝楠木等最为珍贵,它们质坚纹细,色泽绚丽,其身价常可与纯金相匹敌。

       北京木雕基本上以硬木雕和小器作为主。硬木雕指对家具的雕刻和维修。小器作是指小件器皿、台座、器物等,历来有楠木作、广木作、梨木作之分。它与硬木雕产品相异,但所施技艺相同。主要为玉器、牙雕、景泰蓝、雕漆、烧瓷等配制各种几、座、架、台,以及少数首饰盒、多宝格等。在技艺上分为:镂空雕花、镂空结合起地雕花、镂空与嵌金银丝、镂空与镂象牙、骨花等。工序上有画、刮、拉、挖、旋、镂、凿、铲、锉、磨、色、蜡等,尤其讲究花活,即强调雕刻技艺活,又有木工技艺特点,大小件均可制作。在纹饰上常见的有西番莲、夔龙、夔凤、勾子莲、拐子莲、八道马等;一些精致高雅的台座中,腿足部位的造型有:雕刻豆瓣、立腿、力士腿、金刚腿等。
    北京工艺木雕风格是器重、简洁、质朴、端正,多年来它既是一配件,又是一种独立的工艺品,不少人专门收藏各种木座,以备观赏陈设。

 

[em02][em02][em02][em02] 8 `, m$ }. a4 o+ ?% N! C; o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9 15:40:32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9 15: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燕京八绝----象牙雕刻                                  

        中国象牙雕刻历史是极其悠久的,从考古资料看,在山东大汶口出土的距今5000多年的文物中就有象牙梳子,镂空的象牙筒。(这是目前能见到的最古老的象牙工艺晶)。20世纪70年代在广东佛山河岩地区出土的4000多年前的象牙环、象牙梳形首饰和一件形如喇叭、薄如蛋壳的象牙制品,说明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开始雕刻象牙制品了。

        在河南安阳的殷墙遗迹中,不仅发现了专门的制品场所和大量的骨制品,而且发现了一些用象牙制作的杯、筒、梳子、尺子和祭祀用的礼品。在商代王五丁妻子的墓里有两件象牙酒器,从造型上看是青铜器的复制品,上面镂刻浮雕、兽面纹和方雷纹,还镶嵌了许多绿松石作为装饰,这说明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制作工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了周朝,象牙雕刻已作为正式的手工行业被记载下来。据史书记载,周朝的手工业称为“八材”——珠、象、玉、石、木、金、草、羽,其中“象”是象牙雕刻和骨制工艺的泛称。各个诸侯国向周天子进贡时,象牙也是主要贡品之一。鲁国的诗歌就有“谁夷”“贡元龟象齿”的记载。象牙本身没有观赏价值,周天子要诸侯进贡象牙,其目的也是为了制作观赏的象牙工艺晶。在春秋战国时代,象牙雕刻的工艺技巧和制作规模都达到很高的程度,据荀子《王制篇》记载,象牙和珠宝、玉、石作为商品在各国市场上出售。在韩非子《喻志篇》里记载有一个宋国人用象牙雕刻楮叶,:年刻成,放在真楮叶里分不出真假。在《战匡策》里也有象牙床的记载:“孟尝君出巡国至楚,献象床……象床之值千金。伤此若发漂卖妻子不足偿。”在李斯的《谏逐客令书》里曾提及各地输入秦朝的贵重特产中,就以“犀象之签”泛称象牙工艺晶,并和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夜光之壁……相提并论,足见象牙工艺晶的名贵。从出土文物来看,河南省洛阳中路州出土的一柄象牙剑鞘,就是春秋时代工匠用整块象牙雕刻而成的。

        在汉、魏、晋、北朝时代,封建统治阶级崇尚奢侈,牙雕工艺晶更成了炫耀财富的象征。据《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以象牙簟赐给李夫人。”《格致镜原》记载了象牙席的制法,《鄴中记》记载了象牙染色工艺。在唐代五晶以上的官员上朝见皇帝时要手持象牙笏,一般的文化人也以象牙为贵。《图画见志》记载了精微的象牙雕刻绝技,唐德宗刺史王琦家有笔一管,上刻“从军行字画精绝,似非人工,必向光明方可辨之。”到了宋代已有专门的手工作坊制作观赏用品的象牙珠。《格古要论》记载:“尝有象牙球一筒,中直一通一窍,内车二重,皆可转动谓之功毯,或云宋内院作者。”文中所指的内院是指宋代官府的专门手工作坊——文思院,当时文思院下设象牙作坊,这是专门制作象牙工艺晶的地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一次从国外进口象牙7795斤,大批进口象牙,说明象牙雕刻已有了相当的规模。总之,象牙雕刻发展到宋元之后,由于城市经济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已经开始从封建帝王、贵族独立的狭小圈子中解脱出来,开始具有一种商品的性质,这为明清以后的象牙雕刻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北京牙雕已有2000多年可考查的历史,在北京黄土坡出土的战国墓中就发现过象牙梳子。辽、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把象牙列为皇家贡品,明代的果园厂和清代的造办处都是为皇宫做牙雕制品的。象牙名作“月曼清游”是乾隆年间牙雕艺人陈视章、常存、顾彭年、陈观泉、肖汉振等根据画家陈政的画稿,用了几年的工夫雕刻而成的。画稿共12幅,反映了一年12个月里自然景色的变化和宫闱中的嫔妃、宫女们的生活情景。作品以象牙为主,辅之以玉等珍贵石料,构思巧妙,技艺纯熟,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景色斑斓协调,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这一时期的作品还有龙舟、楼阁、蟠佛、《西厢记》册页等。

        清代光绪年间,北京的象牙作坊,在封建贵族和帝国主义列强欺压下,面临绝迹。其后有一些象牙雕刻艺人和一些专门为房屋建筑雕花装饰的艺人,为古玩铺修补残旧的象牙雕刻工艺晶。在清末民初,北京已有十几家这样的象牙作坊,主要分布在花市大街以南上、下堂子胡同,上、下唐刀胡同及珠市口一带。

其中最有名望的是耿润田(1890—1940),当时人们称他为“耿子”。他擅长雕刻立体圆雕,仕女和罗汉艺术造诣也很高。据他的徒弟说:他的作品因为质量好出口时都“免税”。另外,还有专门雕刻深浅浮雕的刘苍身和专门制作刀马人物的李立宝。到了20世纪30年代,一些小器作坊和玉雕的匠人改行雕刻象牙。当时有牙雕艺人180人,其中较有名望的是王彬、杨士惠、曹彬、杨士忠、崔华轩、胡风山、李洪义、邓文利、丁玉亭、同玉周。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关怀下,改行的艺人归了队。1952年牙雕艺人孙志清等13家手工业者共42名牙雕艺人成立了北京象牙雕刻生产合作社,社址设在珠市口附近的留学胡同和鹞儿胡同19号(宣武区)。

1953年7月1日成立了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成员有:孙志清、杨士惠、王文庆、张俊、王国瑞,孙志清任理事会主任。监视会成员有马连元、崔华轩、王旭、张东升,1955年,该社发展到132人,到1956年有社员187人(包括非社员7名),自有资产29464元,固定资产10003元。生产的著名产品有大型牙雕“毛主席和斯大林”、“毛主席和胡志明”、“强渡金沙江”、“井冈山会师”、“万寿山”、“北海全景”、“百花齐放花篮”等,其中3件产品在国内外参加展出。建社初期没有中共党组织,1954年崇文区委派去一名中共党员,1955年又派去一名中共党员干部,同年6月社里发展了一名中共党员(孙志清),1955年10月建立于中共北京第一象牙雕刻生产合作社党支部。

        1956年1月13日在崇文区花市南羊市口珠营1号由26家个体手工业者,共45人组成象牙生产合作社二社。此外,当时在东单外交部街还有一个只有40多名工人的公私合营的象牙雕刻厂,资方代表是专门经营牙雕产品的资本家唐敬业。

        1958年5月10日,由北京象牙雕刻生产合作一社、二社和公私合营的象牙雕刻厂3个单位合并成北京象牙雕刻厂。以后象牙雕刻厂又抽调部分艺人到北京工艺美术厂和北京骨制品厂。  

- Y$ G7 w: h2 c7 z4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9 15:39:21编辑过]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9 15: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燕京八绝——玉器

    北京地区生产玉器历史悠久,元代时大都官营手工业已有专门制作玉器的玉工司。据说元初有道土邱长春在大都民间传授琢玉技术,这一说法以碑记形式铭刻在白云观玉器业公会善缘碑上,至今,北京琢玉匠师仍以邱长春(处机)为祖师。北海公园团城承光殿前石亭中陈列的“渎山大玉海”,传为元世祖忽必烈储酒器物,可储酒30余担,是元代北京玉器的一件代表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保护支持下,北京玉器行得到恢复,至1995年零散的琢玉艺师组织成立了六个玉器生产合作社,人数发展到415人,发展至今,全市以琢玉谋生者近两万人。
     北京玉器讲究量料取材,因材施艺,巧用俏色,素有“工精料实”的信誉。北京玉器生产品种主要有人物、鸟兽、花卉、器皿、首饰,盆花等。北京玉器业曾涌现出不少稀世珍品,如20世纪50年代的白玉《东方巨龙花熏》,翡翠《三秋瓶》,碧王《西厢记》,珊瑚<<广臂佛锁蛟劢),70年代的玛瑙《五鹅》,玛瑙《龙盘》, 玛瑙《虾盘》,玛瑙《蟹盘》等堪称祖国珍宝,尤以20世纪80年代末由北京市玉器厂艺师集体设计琢制的4件翡翠大型具代表性山子《岱岳奇观》、花熏《含香聚瑞》、花篮《群芳揽胜》、插屏《四海腾欢》,是用国家珍藏的共重808.6千克的4块厚料分别琢制的,被定为国家级珍宝永久收藏,这4件珍品琢制的成功,受到国务院和轻工业部的通令嘉奖,参与制作的41位艺师获得了奖励,被授予“五—”劳动奖章。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9 15:3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燕京八绝-绣花

      北京手工刺绣被人称为“京绣”,由于在历史上京绣主要供奉宫廷帝王侯爵服饰之用,自明清以后风摩一时,国内外誉称为“宫绣”。北京地区丝织业在唐代开始兴旺,辽代时进入高峰,当时的燕京专门设有“绣院”。从辽墓出土的衣物上可看到大都绣有精美的花鸟,尤好绣全枝花、大牡丹花,绣工细腻,花样新颖,《契丹国志》述燕京‘:锦绣组绮,精绝天下”。
    自明朝以后,京绣的针法技艺,用工用料、纹样图式等呈现出的特色日趋鲜明。从宫廷到民间,从城镇到乡村,从事刺绣的人员日趋扩大。清时京绣更为兴旺,光绪年间,京绣更是名扬海内外,京城涌现出几十家绣花庄,在前门外的荷包巷西湖营的绣花街,成了京绣制品的荟萃地。
    京绣有着极为鲜明的地方和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工料的瑰丽豪华,历史上由于其制品主要是为宫廷贵爵所用,所以讲究精选材质,针工细腻,豪华富丽,不惜工本。自元代开始,京绣将金银线用于刺绣,以显示金碧辉煌,贵重珍奇。明黄色调在中国传统是表示权势的。金线是用黄金锤箔、捻线,材质贵重,工艺复杂,把金银线盘成花纹后,用色线绣固在纺织平面上,叫做“盘金”,这种绣法在其他地区的绣品中是很少见到的。
    京绣在品种规格上多式多样,尤其是有些绣晶纹样在其他绣种中是不准许使用的,如龙袍、诏书等。京绣在图案纹样的运用上更讲求丰富的吉祥寓意,绣面丰富充实。绣品上的纹样“图必有意,纹必吉祥”,哪怕是一草一花,一鸟一兽,一人一物,都赋予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处处有着饶有趣味的“口彩”。                            

发表于 2006-11-29 16: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还特意学过呢

家里现在还有绷子呢

都忘记了,怎么绣

发表于 2006-11-29 17: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冬日的好贴:)

    若大家想亲眼一睹这些绝活绝品,老北京网可以组织大家去位于北京市崇文区龙潭湖路北侧路1号的京城百工坊。

发表于 2006-11-29 17: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漆镶嵌技艺和历史


    京城金漆镶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期间设有油漆局,开创了软螺钿新工艺,漆器主要品种有雕漆、戗金,螺钿镶嵌等。至清代,在内务府造办处下设42作中专门有“漆作”。产品主要有车小船、轿、仪仗及皇室,贵族所用的日用家具和器具及各种装饰摆件。到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漆器业在恢复中发展了仿旧断纹,雕填、刻灰产品、立体镶嵌、矫嵌和虎皮漆等工艺技法。继承和发展了明清宫廷艺术,形成了端庄华贵、古朴典雅的北京风格,主要生产有屏风、牌匾、柜厨、桌椅、盒盘,摆件等计3000余品种花色,京城金漆镶嵌作品屡次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金奖及国家级珍品,并成为出口免检产品。京城漆器用料讲究、做工精细,选用上好木材经烘制定型处理制成木胎,然后披麻或裱糊布,纸,刮灰;再施以天然大漆或合成大漆,制成漆胎,具有不变形,不脱落,防潮防腐,耐酸耐碱,经久耐用等特点。
    在造型方面,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在装饰手法上,不同工艺各有千秋。

发表于 2006-11-29 17:3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玉器技艺和历史


    玉器是精雕细做过的、坚硬美石器物,为我国著名的特种工艺品。京城玉器历史悠久,元代时已有专门制作玉器的玉工司。据说元初有道土邱长春在大都民间传授琢玉技术,这一说法以碑记形式铭刻在白云观玉器业公会善缘碑上,至今,北京琢玉匠师仍以邱长春为祖师。北海公园团城承光殿前石亭中陈列的“渎山大玉海”,传为元世祖忽必烈储酒器物,可储酒30余担,是元代京城玉器的一件代表作。京城玉器讲究量料取材,因材施艺,巧用俏色,素有“工精料实”的信誉。品种主要有人物、鸟兽、花卉、器皿、首饰,盆花等。京城玉器曾涌现出不少稀世珍品,如20世纪50年代的白玉《东方巨龙花熏》,碧王《西厢记》,70年代的玛瑙《五鹅》,等堪称珍宝,80年代末由京城玉器艺师集体设计琢制的4件翡翠大型代表性作品,山子《岱岳奇观》、花熏《含香聚瑞》、花篮《群芳揽胜》、插屏《四海腾欢》,是用国家珍藏的共重808.6千克的4块厚料分别琢制的,被定为国家级珍宝永久收藏。

玉雕大师
李博生
1941生,1957年毕业于北京七中,1958年入北京市玉器厂工作,先后从师于老一代玉雕行业“四大怪杰”中的何荣、王树森二位艺术家学艺。曾任第七、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工艺美术大师联谊会副会长,北京工艺博物馆馆员。高级工艺美术师,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北京工艺美术总公司特级工艺美术大师,授世界拳击联合会名誉会员。其作品以人物见长,构思精巧,刻意求新,取材广泛,既有典型的传统风格,又有崭新的超前意识;雕琢细腻,生动传神,小中见大,大中求精,在中外玉器行业中颇有影响。玛瑙俏色“恨福来迟”获全国玉雕人物评比第一名。翡翠“春夏秋冬扇石”。玛瑙俏色“无量寿佛”,百花奖金杯奖等。传略辑入《中国人物年鉴》、《中国工艺美术名人录》、《当代中国工艺美术群星谱》、《当代中国英才》。

郭石林
1944年生于北京。1959年考入北京市工艺美术学校(现北京艺术设计学院)学习工艺雕塑,1962年到北京市玉器厂从事玉雕产品生产、创作设计工作。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特级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郭石林从事玉雕创作设计40年来,师从王树森玉雕老艺人,进修深造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高级研究班, 郭石林创作的玉雕作品,题材广泛,技艺全面,造型讲究,、结构严谨,雕琢细腻,呼应传神,极富艺术感染力。1980年创作的珊瑚《宝莲灯》,获全国玉雕行业评比第二名。1988年创作的玛瑙俏色《坐相降龙观音》、《蚌仙》,在全国玉雕人物类作品评比中,是获总分第一的部分作品。1990年设计兼制作的大型国宝翡翠云龙浮雕插屏《四海腾欢》、山子《岱岳奇观》、花熏《含香聚瑞》、花篮《群芳揽胜》,获国务院嘉奖和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珍品”金杯奖,现陈列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

! n9 p' N9 J, W5 p Z% M) \2 i6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9 17:40:32编辑过]
发表于 2006-11-29 17: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花丝镶嵌技艺和历史


    又称细金工艺,是以金银或铜为原料,制出各式造型,再镶嵌珠宝玉石的手工艺。京城金银制品在辽金时代得到显著发展。至元代,大都(北京)设置银局。北京成为手工艺师的荟萃之地,花丝镶嵌工艺得到发展。当时生产的金银器具以錾花为主,先用锤子将金银片敲打成器形,再用錾子錾出凸凹花纹,上边用花丝围成石碗,镶嵌进各种宝玉石,或以数种宝玉石用金银丝联缀起来制成器皿。明朝京城花丝镐嵌工艺中的堆、垒、织、编,掐,填、嵌,錾等技法已样样俱全,尤其是编织和堆垒难度较高的技术运用巳十分纯熟。到了清代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行业走向专业化生产,分有实作,镶嵌作;錾作、烧蓝作、点翠作、包金作等十多个小行业。辛亥革命后,宫廷艺术散落民间,金店,银楼纷纷开张,据统计达一百多家,花丝镶嵌行业极为兴旺。京城花丝镶嵌大体分类有器皿、建筑造型、动物造型,人物造型,此外还有各种首饰等。如故宫角楼、九龙壁、瓶、熏、狮,龙、“麻姑献寿”、耳钳、领针,袖扣,戒指,手镯,项链等。

发表于 2006-11-29 17: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雕漆技艺和历史


    在七千年的中国漆文化历史中有一种以大漆为主要原料制做的杰出的工艺——京城雕漆,由于颜色的不同也称为剔红、剔黑、剔彩、剔犀。一件雕漆器的制做首先从设计开始,对作品的造型、功能,纹样而形成的整体艺术效果进行安排。进而制做胎型,雕漆器胎型有木胎、生漆和夏布为原料的脱胎、铜及金银等为原料的金属胎、亦有紫砂陶瓷胎。髹漆就是在造型上涂漆,雕漆所用的漆由生漆、银及桐油制成,名为罩漆,其干燥须在专用的温湿适度的窨房内进行,每天髹漆1叫道漆,6亳米厚度需髹漆100多道漆,耗工百日。髹漆达到一定厚度后将设计好的纹样描画上去进行雕刻。元、明、清三代是雕漆艺术极大发展的历史时代,雕漆作品传世数量也很大。建国后,在北京市政府的组织领导下,雕漆艺术再获新生,其中“镂空花篮盘”作品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获国际金奖。半个世纪以来,京城雕漆产生了一批雕漆艺术家,创作出大量的现代精品。

雕漆大师
文乾刚
生于1941年10月,男,北京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主要简历: 雕漆厂总工艺师职务。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珍精品、新品(新成果)鉴定评估委员。北京工艺美术大师评估委员。北京工艺美术质量标准委员会委员。北京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大师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作品:弥勒,北京工美公司精品奖。哼哈金刚,北京工美公司优秀奖。福禄寿三星,北京工美公司精品奖。雕漆“千年一品”酒瓶,第三届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全国奖(2001年)。高60CM雕漆天球瓶,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金奖。

发表于 2006-11-29 17: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绣花技艺和历史


    称为“京绣”,由于历史上京绣主要供奉宫廷帝王侯爵服饰之用,自明清以后风摩一时,国内外誉称为“宫绣”。京秀在唐代开始兴旺,辽代时进入高峰,当时的燕京专门设有“绣院”。明朝以后,京绣的针法技艺,用工用料、纹样图式等呈现出的特色日趋鲜明。清时京绣更为兴旺,名扬海内外,京城涌现出几十家绣花庄,成了京绣制品的荟萃地。京绣有着极为鲜明的地方和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工料的瑰丽豪华,历史上由于其制品主要是为宫廷贵爵所用,所以讲究精选材质,针工细腻,豪华富丽,不惜工本。金线是用黄金锤箔、捻线,材质贵重,工艺复杂,把金银线盘成花纹后,用色线绣固在纺织平面上,叫做“盘金”,这种绣法在其他地区的绣品中是很少见到的。京绣在品种规格上多式多样,尤其是有些绣晶纹样在其他绣种中是不准许使用的,如龙袍、诏书等。京绣在图案纹样的运用上更讲求丰富的吉祥寓意,绣面丰富充实,绣品上的纹样“图必有意,纹必吉祥”,都赋予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处处有着饶有趣味的“口彩”。

发表于 2006-11-29 17: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象牙雕刻技艺和历史


    中国象牙雕刻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始于新石器时代。在北京黄土坡出土的战国墓中发现过象牙梳子。辽,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把象牙作为皇家供品,明代的果园厂和清代的造办处都有为皇宫做象牙制品的作坊,其中最具代表的是象牙名作“月曼清游”。建国后,京城象牙雕刻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牙雕艺人杨士惠,郭沫若先生亲笔为北京象牙雕刻题词“国之瑰宝”。京城牙雕作品多次在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比中获金杯奖,如“天女散花”、“遵义会议光辉照前程”等一大批牙雕作品被列入国家艺术珍品永久收藏,同时远销五大洲7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0年,我国加入了“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京城象牙雕刻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同时,传承着这门民族传统工艺。近几年,由年富力强的工艺大师制作的“日月观音”、“韩熙载夜宴图”作品鉴定为工艺美术珍品,获2002年世博会的金、银奖。同年国家博物馆收藏了“八十七神仙卷”牙雕作品。

牙雕工艺大师
孙森
生于1936年3月,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市特级工艺美术大师。轻工总会珠宝评估
委员评估员。北京工艺美术协会理事。北京工艺美术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工艺美
术博物馆馆员、顾问。北京工艺美术博物馆鉴定评估委员会委员。主要作品:牙雕“二十四
天神像”,二轻局三等奖;牙雕“人比黄花瘦”,全国百花奖一等奖。

发表于 2006-11-29 17: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景泰蓝技艺和历史


    “景泰蓝”又称“铜胎掐丝珐琅”。由于明代景泰年间的掐丝珐琅是以蓝色为主,于是“景泰蓝”逐渐成为这种手工艺品约定俗称的名称。据史料分析,大约在13世纪末传人中国。被称做’大食窑器”、“鬼国窑器”和“佛郎嵌”。清代“景泰蓝”制作达到高峰,皇宫养心殿设立了御用工厂-“造办处”,康熙三十年工匠多达几百人。乾隆年间的珐琅作坊集中了全国各地最优秀的能工巧匠,当时生产的“宝鼎炉”于1904年世界博览会获得一等奖。20世纪60年代后,北京景泰蓝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变化,形成“京北派”“京南派”创作风格。“京北派”逆传统风格,创作出“钢花瓶’,“碟花瓶”等精品,同时利用多种工艺,创作出以景泰蓝为主的多种工艺结晶“孔雀屏灯”、“鸟杯”等高档作品;“京南派”提出了“紧跟时代,贴近生活”的设计思想,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创作出大批崭新景泰蓝产品。代表作品有:“渡海观音”、“北京街头景象”系列挂盘、普天同庆大瓶(市政府送港的礼品)等。

景泰蓝工艺大师
张同禄
生于1942年2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京市特级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中共十四大代表,获得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他是景泰蓝“京北派”代表人物。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北京市工艺美术学会副会长,北京工艺美术大师联谊会副会长,北京市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工艺美术珍品专品鉴定委员会委员。《莲寿瓶》获得百花奖金杯奖。《花冠万年灯》获得百花奖优秀作品一等奖等。

发表于 2006-11-29 17: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琉璃起源

    远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初,世上本没有生灵,女娲诞降之后,抟黄土以造人类之形。后来水神共工与火神祝融为争夺帝位而爆发了异常激烈的战争。人类面临着空前大灾难。女娲目睹人类遭到如此奇祸,于是决心补天。她从汾河捞起了许多五色石,用火烧炼把坚硬的五色石烧炼成熔浆,然后把一块一块的色彩缤纷的熔浆将天上窟窿补上,挽救了这场浩劫。当太阳再次出现时,天边出现了美丽的彩虹的时候,就是我们伟大的女娲的补天神石的彩光。而当时补天从女娲手里散落人间的五彩神石……据传是如今最早琉璃起源的说法。

收藏文化

    如此具有神灵气机的宝物,温润光华的琉璃,后来更被佛教引为镇教七宝之一。《药师经》里的理想世界是琉璃净土。药师琉璃光如来在行菩萨道之时曾发愿,愿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暇秽;并以此焰网庄严之功德,度化众生之病苦。其他记载关于七宝琉璃之经典还有如《妙法莲华经》、《阿弥陀经》及《妙法莲华经》卷四、《无量寿经》卷上等等。 琉璃如同太阳光芒一样,可包含着各种光色,是所有颜色、能量的综合体, 对于供佛、辟邪、挡煞、镇宅都拥有相当强大的正向能力。充满着丰富的能量,能趋吉避凶、安定情绪,代表着如意圆满,是吉祥之圣物。

工艺文化

    目前所称的琉璃作品,事实上是结合现代工艺技术以脱蜡铸造法创作, 融合各种内含稀有氧化金属水晶混合烧制的,再加入创作者的巧思而使得造型千变万化。琉璃更深的价值体现,首先需要对历史传奇有所体认,其次对如今琉璃制作工艺有所了解,认识制作流程中面对的艰难,每件作品实属“得来不易”,以脱腊铸造而言,跟其他工艺技法不一样,一模一件,经历数十道工序,过程繁杂极其细腻,流晶溢彩如同神迹再现。9 S/ [# B% w% T4 }

 

 

喜杯

纵横名片座

发表于 2006-11-29 17: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印章篆刻艺术简介

    印章篆刻是书法与雕刻艺术的结合,故前人称刻刀为铁笔。前人谈刀法,名目繁多,近乎玄虚,实际上运刀法不外冲刀和切刀两种。[冲刀]以刀角须要刻之线条推刀向前,并用无名指紧抵石章边缘,以控制运速度,但这“冲”并非一冲了事,而要一节一节地冲,可免直冲不够凝重之弊,冲角度较小,约30左右。 [切刀]执刀角度较冲刀直,至60左右,切刀所切线条较短,依靠角一起一伏,将长线条分段,以若干重复动作完成。因纯用切刀缺乏气势,一般宜冲切兼用,依靠全身之虚劲,通过肘腕运到指间,而不是靠手臀大动作来完成 。
    远继秦汉玺印之后,明清两代的流派印章是中国篆刻史上又一高峰,产生了许多开宗立派、风格迥异的篆刻大家,印章面目多样,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而其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文人化”。首先,一改以前主要靠印工制印的局面,一批有金石癖的文人成为篆刻界的领袖和主体力量,一般文人、书画家几乎无不喜欢用印、藏印;其次,中国书画所谓“四绝”,即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模式在明代愈益兴盛起来,四者相互渗透,相互滋养,印章常常成为文人写意画和书法作品中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再次,印章内容不再局限于官印和姓名印,更有大量的印文是摘自经史典故、诗词佳句、名言警语、书画理论,或反映他们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人生态度,或发表他们的各自的艺术主张,其中充满了哲学的、美学的、文学的色彩,耐人寻味。

 

 

 

体育印章

载人航天纪念印

萃文阁印谱

发表于 2006-11-29 17: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漆线雕的工艺介绍

    漆线雕是用精细漆线,以特殊的制作方法缠绕出各种金碧辉煌的人物及衣饰花纹。它汲取了闽南民间艺人雕琢绣饰的传统技法将中国民俗艺术、宗教艺术、宫廷艺术中礼器、祭器、贡品兼收并蓄,镏金饰银,富丽堂皇,每一件作品均为纯手工制作,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与新兴艺术之结晶,被誉为“中国艺宝”。

入坊工艺师简介

    沈锦丽,女,出生于厦门,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系,从小受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对传统工艺有着浓厚兴趣,擅长于漆艺和绣艺,一直潜心于传统工艺的开发和创新。个人作品多次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获奖。曾受命为国爱领导人设计制作出访礼品,并于2002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个人作品推介会和鉴赏会,作品已被数十个国家的元首收藏。2004年10月获“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十大杰出个人”殊荣。) s* ^6 P, d" z( M

 

 

世纪龙

五龙瓶

九龙球

发表于 2006-11-29 17: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紫砂壶艺术的源流

 
    宜兴紫砂壶起源于北宋,兴盛于明代。主要原料是江苏省宜兴市鼎蜀镇黄龙山出产的砂岩矿。砂岩矿经过风陈后练制成泥,制成器形,经烧成后属陶类,所以具有透气性强的特点。随着泡茶使用日经月久,显现出质朴的庄重,光华内敛如古镜般的深沉,如古玉般圆润的一团和气,为历代文人雅士所追捧。

工艺大师简介

尹霄荣,字光远,号石虬,男,于 1961 年 9 月生于江苏省,宜兴市鼎蜀镇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北京市工艺美术协会个人会员,主要经历: 1981 年入宜兴紫砂工厂学徒后又接受了良好的高等学院的美术教育。及书、画、刻于一壶。 1995 年首创细浅沙地和单刀浅刻相结合的紫砂陶刻装饰新工艺(已申请国家专利),并在当年被台湾专业杂志《茶与壶》自三十八期连续报道。作品被收入《当代壶谱》、《中国当代紫砂艺术》等专业书刊。《紫砂壶上的文人气》一文被《中国艺术报》 2003 年 12 月 5 日 发表,其书法作品被邀请参加( 2003 年度中国文联主办)秦皇岛之夏《中国书画名家邀请展》并收入该展精品集 (p28) 2005 年 2 月 16 日 中央电视台二套做过“壶艺精湛”的专题报导。 2005 年五月创作的《圆珠壶》获全国十大名壶评比展银奖,撰写的《紫砂壶的玩、赏与藏》一文被多家刊物发表:其中有《中国文化报》( 2005 年 .4.18 )中国文联的《民间文化》杂志(第 147 期)。北京市《工艺美术家》杂志( 2005 年秋季刊)撰写的论文《光华内敛,无为而治——试论紫砂壶艺术的文人文化内涵》一文被《民间文化》杂志发表( 2005 年第 149 期)。自 2005 年 1 月起所制紫砂壶不论素器还是花器,一律是以全手工抟坯成型制成,绝无模具壶混杂其中。而且每年只有五十把成品壶出世(因全手抟坯成型的工期较长,工序复杂的原因)。

 

 

 

发表于 2006-11-29 17: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毛绣工艺特点
    毛绣工艺是中国北方蒙古族工艺饰品,曾在蒙古贵族中盛行一时。它使用动物皮毛中的锋毛(退绒),在传统大经纬线料上绣制。其作品真实、立体、逼真、鲜活,更能表现动物原生状态,被称为平面标本。

金蝉猴工艺特点

金蝉猴俗称毛猴,是北京独有的民间手工艺品。它采用蝉蜕的头和爪及辛夷有机的粘合在一起,形成了貌似猴子的独特工艺,惟妙惟肖,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

工艺大师简介

肖掌柜,男, 55 岁,满族,经济师,自 1968 年起从事民间工艺美术的研究和制作。 主要作品:《五虎图》毛绣——获北京外贸产品洽谈会金奖;《八骏图》毛绣——获内蒙古民族艺术博览会金奖;《亚洲狮》毛绣——获内蒙古群众艺术展览会创新奖;《西洋乐队》毛猴——获大连进出口产品博览会金奖;《百猴图》毛猴——获包头市民间艺术大赛金奖;《杂技之花》毛猴——获北京乡村艺术大赛银奖。

发表于 2006-11-29 17: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工艺大师简介

徐阳,男,汉族, 56 岁,北京民间工艺二级大师。徐阳自幼喜爱美术,曾长期从事中学美术教学和文化馆美术培训工作。七十年代开始学习创作剪纸作品,并在报刊上发表作品。八十年代初拜中国著名剪纸艺术家 何作霖 先生为师,学习创作剪纸,从此徐阳创作日渐进步。他从艺三十多年,参加展览五十多次,获奖三十多次,在中外报刊上发表剪纸作品一千余幅,曾两次举办大型个人剪纸展,曾赴韩国、加拿大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台湾电视台、加拿大电视台采访。许多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对外展览中心收藏。叠彩剪纸《赛龙舟》入选第五届全国体育美展、参加香港两岸四地“团圆”剪纸展,荣获中国文联“山花奖”。叠彩剪纸《喜迎澳门回归》、《踩高跷》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荣获“华夏风韵”全国剪纸展金奖,两幅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叠彩剪纸《福娃》入选中、加、韩、日四国工艺美术展,在 里瓦克市展出。此作品获“神州风韵”全国剪纸展金奖,本人被授予中国“十大神剪”称号。 . Y- c! y% B: e* f% R# ^7 }. c

 

 

十二生肖——鼠

神农炎帝

十二生肖——蛇

发表于 2006-11-29 1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剪纸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相郊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新兴的剪纸,首先是切合新时代人的心里与审美需要,投其所好,画面饱满不避繁琐,反受欢迎。

工艺大师简介

彭秀慧老人,现年 91 岁,河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她少年时幸运地成为当地乡村中第一个彻底放脚的女孩,也是村上唯一有幸进入女学堂读书的新女性。她的特长还在于一把剪刀得心应手,牡丹、荷花、鸳鸯、喜鹊信手剪来,是四乡五里有名的巧女。

第二代传人赵才萱(教授,剪纸大师),庞建华(高级工程师),幼年各自随自己的母亲学习剪纸。上大学期间,因剪纸而结良缘。他们爱乐文史,兼及美术,尤以剪纸作为业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项目。

第三代传人庞晖、庞渤,自幼由外祖母耳提面授习学剪纸,颇得神韵。庞晖由此步入艺术殿堂,庞渤则将民间剪纸引入电脑绘画领域。他们有缘读到研究生,修习美术。: d) n3 W2 w7 V' s

 

神龙千禧

高卢雄鸡

红楼梦人物——薛宝琴

发表于 2006-11-29 17: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铜器技艺和历史


    中国铜器已有 5000 多年的历史,在这 5000 多年中明清铜器独树一帜,成为中国铜器历史中非常重要的一页。铜器坊主要制作文房用具如铜砚、铜墨盒及仿制明清时期的铜器,尤以铜质香炉为佳。铜器的技艺主要采用失蜡铸造工艺,包括: l 、设计制模。 2 、制造蜡模。 3 、修整蜡形。 4 、涂制模壳。 5 、熔化蜡模 ( 失蜡 ) 。 6 、熔烧模壳。 7 、熔炼金属。 8 、脱壳与清理。

入坊工艺师简介
尹国胜,男,汉族,生于 1955 年 3 月。现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北京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北京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会员;崇文区书画研究会会员。从事铜器制作 20 余年,主要作品有仿明清铜炉,个人创作有铜摆件及文房用品等。
/ c( @: r; I1 ]# i) o8 `; N

 

竹节炉

双耳三足乳炉

鱼耳三足乳炉

发表于 2006-11-29 17: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料器的技艺和历史


    料器又称“琉璃”,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古代宫廷独有的一种工艺象征和文化现象,有天工第一坛的盛名。明清两代十分繁荣昌盛,清康熙二十五年间,北京出现大规模的琉璃厂,生产皇室享用的料器,很受皇室人员的喜爱。料器以石英等为原料经高温熔炼成五光十色的玻璃棍,再用喷灯把料棍溶化,用铁镊子把软化的玻璃雕烧成各种玲珑经营的工艺品,全凭手工操作。

工艺大师简介

刑兰香 ,女,生于 1945 年 5 月,北京市民间工艺三级大师。主要简历:料器厂技术科搞创新设计工作。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北京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主要作品 : 料器磁盘获厂比武大赛一等奖,料器花、鸟获二等奖,料器“同命相连”获北京工美公司优秀奖。8 y+ h1 J9 y, ?: W+ [7 A

 

 

 

发表于 2006-11-29 17: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丝绢技艺和历史


    丝绢坊主要作品是以北京绢人、绢花为主的丝绢工艺制品。该工艺起源于我国盛唐时期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代贞观七年即公元 633 年)。工艺特点:作品全部为手工制作,原材料选用上等蚕丝织物,工艺为软变型、即绢塑工艺。建国以来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周恩来总理曾用资金的工资 300 元、邓颖超也拿来一大包裹丝绸布,支持鼓励创业工艺大师葛敬安等发展绢塑工艺。

丝绢坊大师简介

滑树林,男、汉族、 55 岁、北京市民间工艺三级大师。从事绢塑工艺三十余年。 90 年代末期代表作品 36公分绢塑《宝钗扑蝶》获国家旅游局颁发的旅游产品银杯奖。 2001 年其代表作品 46公分绢塑《杨贵妃》在第二届中国工艺美术作品大赛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被评为金奖。

 

杨贵妃

穆桂英

出水芙蓉

发表于 2006-11-29 17: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工小张泥人坊

      张毓隽,满族、生于1961年。自幼喜爱中国传统文化,钟情于笔墨丹青,金石篆刻。土生土长在京城四合院的他,得益于胡同中的生活积淀和民间文化的滋润。热爱老北京民俗文化,潜心对北京民间技艺进行创作、研究,尤以“泥人”和“门楼”制作见长。在创作中,力求人物与景物的有机结合,展现古都人文风貌,形成“小张泥人”的独特艺术风格。所塑人物,形态各异,生活气息浓厚,所制作的老北京民间玩具令人爱不释手。
代表作品主要为:
《老北京民俗》,集聚景观、人物,作品长达100米。

发表于 2006-11-29 17:51: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葫芦烫画的技艺和历史


    源于明清葫芦器的加工制作和民间无证可考的古老火绘艺术相结合演变而来。在葫芦上烫画又叫烫花、火画、火绘等始于清末民初一个叫“白二”又称“白老头”的艺人,原始初衷是用于“遮丑”,即“掩盖阴皮——霉斑、伤痕等,后逐渐形成一种工艺美术门类,发展到今天,已呈现实用工艺品和纯艺术品并存的形式,其制作工具方法也由传统的”燃香火绘“或”子午香煨热的铁扦火绘”改为电烙笔、电烙铁烙绘,此项技艺虽未失传但远没有普及和应有的发展,从纯艺术角度讲,它还是一块处女地。

入坊大师:

续清(续雪竹)女,生于 1954 年 11 月 26 日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北京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工艺美术师、实力派画家,师从中国工笔花鸟大 师田世光 先生入室弟子——毕业于国立艺专(中央美院前身)的续永康先生(其父),曾就职于北京市美术红灯厂(文盛斋),东方电化教育制厂,长城书画社等。续清女士出身书香世家、艺术之家,年少时曾多次随父一起聆听田大师教诲,刚参加工作时临摹复制的《宋人画册》等名人名作就已达到几可乱真的程度,她在画界默默耕耘几十年,一生不尚虚名,以其深厚的绘画功利为人们所折服。代表作品有高仿《瓦雀栖枝图》、《寒雀图》、《赵昌蛱蝶图》等若干,其作品风格特点或传统工细、古风古韵,或惟妙惟肖、生动鲜活,娴熟运用传统工笔绘画多种技巧,深受各界人士喜爱收藏。特别是她把国内一流的工笔绘画引入中国传统手工艺制作,如“火绘葫芦”、“真丝手绘”、“灯彩制作”等作品频频出彩,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事迹作品散见多种媒体。

季顺(牧云),男,生于 1955 年 7 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北京市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葫芦烙绘艺术家。自幼酷爱文学艺术,从事新闻工作 15 年,广泛涉猎诗歌、小说、剧本、摄影、油画、国画、书法等,其葫芦烙绘艺术无师自通,自成一家,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别出心裁,标新立异,把传统的葫芦工艺品创作成中西合璧的纯艺术品,代表作品有《烟民》、《女人是老虎》、《老鼠爱大米》、《悄悄话》、《妈妈的吻》、《勿忘我》、《对话》、《长吻》、《六六顺》、《该你发了》等,众多媒体广为报道。

李邦华,男,生于 1950 年 7 月,中国灯彩艺术名家,被联合国授予民间艺术家称号,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师从天安门红灯制作者李冬雪师傅,就职于北京市美术红灯厂,一生完成众多高精尖灯彩制作,代表作品有《龙舟》、《雉鸡》、《球灯》、《金鱼灯》等,众多媒体广为报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2-23 23:22 , Processed in 1.205382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