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会馆是北京最大的会馆,为接待在职州、县以及副、参将以上级别的实权人物的重要场所。位于后孙公园胡同3号、17号、19号、23号、25号和27号,时称“京师第一会馆”。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 据《京城安徽会馆存册》记载,清同治五年(1866 年)正月,75 位安徽籍京官共同签署了一份关于修建安徽会馆的《倡议书》,得到了淮系官员的普遍支持。同治七年(1868 年),在李鸿章和其兄李瀚章的倡导下,皖籍官员合力集资,先后购得后孙公园胡同路北司氏砖瓦大房和后孙公园胡同路北李张氏住房各一所(馆址原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孙承泽的别墅北部故址),经修建后形成了安徽会馆中路和东路的建筑。同治十年(1871 年)八月,安徽会馆落成,后又于同治十一年(1872 年)五月和光绪十年(1884 年)五月先后两次扩建,最后形成“地处后孙公园中间,系子午向。北界八角琉璃井,南通前孙公园,以东达琉璃厂南夹道(万源夹道),以西出十间房”的规模,总面积约9000平方米,在京城可谓首屈一指。安徽会馆现存东西长56米,南北长74米,面积为4100平方米左右,不足会馆极盛时期的一半。 安徽会馆大门位于中路最前面,面阔五间,过垄脊灰筒瓦屋面,梁架尚好,装修已改,馆内分为东、中、西三路庭院,每路皆为四进,共九个套院,各路庭院间以夹道相隔,最北部曾为一座大型园林,花园面积约两亩余,面积一千三百余平方米,有假山、亭阁、池塘和小桥等,现仅存一座碧玲珑馆。东路为乡贤祠、思敬堂、魁光阁等建筑;中路为节日聚会、议事、酬神、演戏的场所,主体建筑为“文聚堂”和戏楼;西路为接待居住用房。整组建筑除花园已无存外,基本格局保存尚好,只东路建筑残破拆改严重。 会馆中院为五进院落,第一进为“文聚堂”,共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三间;第二进,“中厅罩棚”,正楼五间,东西套耳房一间;第三进“斯文在兹”,即神楼,供奉着闵子、朱子神像;第四进为“碧玲珑馆”及戏楼;第五进则是后院大花园,园中置有假山、亭阁、廊榭、池塘、小桥等。 东路为乡贤祠。东院第一进为“奎光阁”,供魁星神像,前列藤间吟屋。后廊前立有李鸿章撰写的《新建安徽会馆碑记》一方,墙后立有石碑四方,镌刻有会馆捐资名姓。第二进为思敬堂,面阔五间,左右厢房各有三间。第三进为龙光燕誉堂,用以接待“朝觐税驾者”。此外东路夹道还设有供习射的箭亭。 西路为留赁之用,主要用以寓客的接待和居住。从大门内对厅共三进,皆五间,每进院内左右各三间,共有房舍三十九间。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安徽会馆因西侧的泉郡会馆燃放鞭炮引起火灾,灾后仅剩思静堂、魁光阁、藤间吟屋等建筑。次年六月重建完成。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中国近代史上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在北京安徽会馆创办。康有为等人在北京安徽会馆内还创立了早期组织---强学会,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当时众多维新派的仁人志士云集于安徽会馆内集会演讲、共商国是,安徽会馆也因此成为戊戌变法的策源地之一。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安徽会馆被八国联军侵占,成为德军司令部。 民国八年(1919年),安徽会馆取消,租给市民。 民国十五年(1926年),安徽会馆西路创建安徽中学。北洋军阀段祺瑞在其权力鼎盛时期,向全国各省皖籍军政要员劝募了一笔巨款存放在银行里,按月取息作为北京的安徽中学常年办学的基金.并组织了一个校董会管理学校.曾任京师步兵统领,安徽会馆馆长的江朝宗(旌德人)任校董会董事长,所有行政,教学,人事大权都在他一人手中。现为北京43中东校区。四十三中位于后孙公园胡同37号,而东校区位于后孙公园3号。 1958年,椿树整流器厂在此组建,后来该厂规模扩大,厂房迁建,安徽会馆成为库房。1994 年,安徽会馆拟被拆除改建为托儿所,后经相关方面呼吁,该会馆才得以保留。 1996年,政府对此进行腾退。安徽会馆于 1996 年开始对中路的文聚堂、戏楼、神楼、碧玲珑馆进行修缮,2001 年修缮完成。但整体保护与利用的工作仍任重道远。 安徽会馆位置在后孙公园胡同3号(43中东区)、17号(大戏台门)、19号(东侧内部未修缮)、23号(东侧内部未修缮)、25号(会馆中路正门)和27号(会馆西路门) 2014年,安徽会馆经修缮后曾对公众开放,以展览为主。2020年,徽班进京260周年之际,安徽会馆又一次全新亮相。目前这个百年老馆成为了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教育部教学实践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椿树街道传统文化共享空间,有演出时(免费)可入内参观。 已修缮部分的主入口位于会馆的东北侧,进入主入口后是一处院落,院落西侧为修缮一新的碧玲珑馆,碧玲珑馆的南边为原神楼部分,再往南是原戏楼部分,戏楼的南边为原文聚堂。 碧玲珑馆位于后楼北面,面阔五间,进深六凛,悬山顶,梁架为原物,装修已改,李鸿章曾在此接待过朝鲜使臣。花园内的其他建筑,如子山亭、拜石山房、云烟收放亭等均已无迹可寻。碧玲珑馆与戏楼、神楼一同修缮完成,现用作安徽会馆的“会馆徽韵”展厅,展示安徽会馆的历史变迁。 神楼位于戏楼之后,面阔五开间,进深五檩加前廊,大式硬山顶。神楼分为两层,一层用于供奉闵子、朱子及历代名儒名臣的牌位;二层用于供奉文昌帝君和关圣帝君像。神楼部分也已修缮完成,用作安徽会馆的“梨园雅韵”展厅,展示京剧知识。 文聚堂位于中路,面阔五间,七檀硬山顶,过垄脊灰筒瓦屋面,前出廊,装修已改,堂内悬挂书有皖籍中试者姓名的匾额。其功能主要是用于聚会、议事等活动。 后楼位于戏台北侧,面阔五间,进深五凛,前出廊,清水脊灰简瓦屋面。 完成修缮的建筑由东侧的一条通道串联起来,这条通道原为会馆的中夹道,连接会馆的中路和东路院落。通道以东目前均为民居,在正对戏楼侧门的位置有一处旁门,通往外部,为已修缮部分的侧门。 戏楼是中路规模最大的建筑,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双卷勾连搭悬山顶,东西两侧各展出三米重檐,形似歇山;前部进深六穰,后部进深八禳,合瓦顶屋面。戏台在南面,后接扮戏房五间,其余三面为楼座,围有朱漆栏杆。戏楼形制与湖广会馆相近,只是占地略小于湖广会馆,北京安徽会馆的戏楼与正乙祠、湖广会馆、阳平会馆戏楼被合称为“四大戏楼”。戏台上横匾“清明钟鼓”,尚存两副对联,其中一幅为李鸿章所做:“依然平地楼台,往事无忘宣榭警;犹值来朝车马,清时喜赋柏梁篇”。清末三庆、四喜等徽班在京都立足,曾借助北京安徽会馆。同治、光绪年间,著名的徽班三庆班及名角程长庚、刘赶三、谭鑫培等也曾在此登台献艺。 思敬堂位于会馆东路中部,面阔五间,主要用于宴请宾客。据王世仁先生 1997 年出版的《宣南鸿雪图志》所绘思静堂平面,当时的思敬堂已被改造成四开间,西侧的一开间变为通道。现在的思敬堂已经彻底失去了原来的面貌,变为大杂院,未得到修缮。东路院落和中路文聚堂以南的部分原为居民所用,私搭乱建严重,难辨其旧时格局,目前已腾退,尚未修缮。安徽会馆未来将变身会馆文化博物馆,对公众开放。
4 \% N) f1 y6 s- B) ?( };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