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86|回复: 12

转贴:满汉饽饽南北糕点,谁才是旧时大人物的心头好,漫话老北京点心史[含24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24-2-2 10: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满汉饽饽南北糕点,谁才是旧时大人物的心头好,漫话老北京点心史首发2023-12-11 10:36·文史百宝箱, l% r8 s) I0 f2 ~) ^5 t3 x
[url=]#来点儿干货#[/url]
旧时北京人把糕点叫作“饽饽”,古已有之。这里有清代姚元之的《竹叶亭杂记》为证:“饽,蒲没切,面饽。”蒲没切是香气很大的意思。可见“饽饽”一词,并非满语,在清代以前就有了。时至今日,“香饽饽”仍是使用得相当广泛的一个高频词。

. f0 ~$ J1 {" a/ X) {& f9 g. I9 l" k' h
饽饽虽不是满语,但饽饽一词确实是从满族入关以来才开始在北京盛行。满人习俗称满式糕点为“饽饽”,不仅糕点类,有的主食如水饺也叫作“煮饽饽”。满族人把吃早点也叫吃饽饽。北京的满族人吃早点有吃糕点的习惯,两块大油糕,一碗热腾腾的香片茶,就是一顿早点。

炸油糕


3 l0 B' X8 U5 h2 P, p8 M6 g+ Z
吃完早点,上街遛弯儿,熟人见面,互相请安问候:“您喝茶啦?” “您吃饽饽啦?”。满族家庭主妇,在午后招待来访的女客,通常在小炕桌上摆四碟满汉饽饽,沏一壶香片茶,宾主脱鞋上炕,围坐桌旁,饮茶吃点心,叫作“摆大饽饽”或“吃大饽饽”。
/ p3 L9 n0 i! Q1 {' i' E

5 r, v0 v+ R) w; t" P
旧时糕点店统称饽饽铺,饽饽铺的名字都叫某某斋。饽饽铺门面正中悬挂着某某斋的匾额,两旁横匾写着“满汉饽饽”、“龙凤喜饼”等字样;矗立的冲天招牌上也写着“满汉饽饽”等字样。
京城饽饽原来分为南案和北案两类。南案多由江浙商人经营,主要以制作南味糕点为主,稻香村就是南货店的代表,北京城的南货店也正是自稻香村开始;北案由京畿、直隶商人经营,主要制作北式点心,且以京式为主,满汉饽饽铺都属北案,京城的清真糕点铺一般也都属于北式。

饽饽铺门脸旧照

: k9 ^& S. L" F! [6 l- E6 b) O
最大的饽饽铺要属前门外煤市街的“正明斋”了。“正明斋”开设于清朝同治年间,属于汉民饽饽铺,该店物美价廉,闻名遐迩,鼎盛时期在京城开有七家分号。旧时留存下来的老字号里面,延续至今的正宗北案唯正明斋一家。

正明斋旧照

! h6 v4 k/ D' _2 {
正明斋最出名的当属玫瑰饼,誉满京城。它以玫瑰花瓣做糖馅,清新雅致,馥郁满口。上世纪30年代张学良将军在北京居住时,就特别爱吃玫瑰饼,一到春天时就派人来正明斋定做。

正明斋的玫瑰饼


0 o% [! l, k, k" ^( M* Y
除“正明斋”外,同时比较有名的饽饽铺,还有西单的“毓美斋”,西四的“兰英斋”、“兰华斋”,东四的“桂芳斋”、“芙蓉斋”,地安门的“桂英斋”。

桂英斋旧照

7 M4 w, v* p  m  P. z$ g( \+ t
清真饽饽铺,则以前门大街的“祥聚公”和通县的“大顺斋”为最有名,“大顺斋”清朝就有,它的“糖火烧”,今已远销国外。“芙蓉斋”制作的黄白蜂糕,在北京享有盛名。“桂英斋”的糕点经常供应宫廷和王府,慈禧太后就非常爱吃“桂英斋”的糕点。

大顺斋的糖火烧


* g+ [, [8 c9 W3 L3 i" g
这些著名的饽饽铺,都以制作和出售满汉饽饽相标榜,那么满汉饽饽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我国糕点在明代已能大规模地生产了,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就曾创制出著名糕点——“光饼”和“征东饼”,作为行军干粮,大量生产,至今福建地区还有这两种糕点出售。明朝灭亡,满族入关,把满族糕点带到了北京,与北京原有的糕点融合在一起,从此,北京就有了满汉饽饽之说。

征东饼(左)和光饼(中)


( c3 ^( F5 H6 t) A1 p
满族入关以前,在东北就已经有了自己民族的糕点,并且品种还很不少,如苏叶饽饽、淋蒸糕、洒糕、打糕、盆糕、搓条饽饽等,这些糕点的主要原料大都是黏秫米、糜子、江米等。

苏叶饽饽


$ b" v4 R9 u0 m7 Z. J* p
清初,满族在糕点方面,取长补短,吸收了汉族糕点的特点,使本民族的糕点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以满族糕点萨其玛而言,就是在搓条饽饽的基础上,参照汉族糕点芙蓉糕的制作方法,加以演变而制成的。

萨其玛的前身搓条饽饽


1 H' l2 q  h9 J. I5 V" @1 v' U7 r' J1 w
萨其玛译成汉语,就是糖缠的意思,当诸多满洲饽饽都因历史原因销声匿迹之际,萨其玛硕果仅存。不只成了京式糕点中代表之作,而且还跻身于各省糕点之林,几乎没有哪一省的糕点中没有萨其玛的。经过现代化包装之后,萨其玛已经成为一种深受大众喜爱的休闲食品。

蜜供(做成塔状的甜味供品,可以食用的)

) J: J. Z0 p& R% S9 u/ r( K$ V
除萨其玛外,现存的满洲饽饽只有奶油光头、巴拉饼、蜜供、馓子等寥寥数种了。现在北京小吃店出售的小枣盆糕(也叫小枣切糕),也是满洲饽饽的一种,只是比满族的盆糕增加了辅料——小枣。

小枣切糕


& k! J) J2 x# D# I7 l# u$ Y
随着时代的变迁,满汉两种糕点已经融为一体了,如今年轻的糕点师恐怕也很难说清,哪种糕点是满点,哪种糕点是汉点了。“饽饽”一词也早已被“糕点”或“点心”替代了。“饽饽铺”也都早已改称为“糕点店”了。

& y2 V. [( ~1 \# `1 H' O6 k& g0 }0 f
上世纪30年代左右,北京人就不大把糕点叫作饽饽了,也不再把水饺叫作煮饽饽了。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与时代变迁和在北京的南方人日益增多有关,也与南方糕点在北京逐渐受到北京人的欢迎有关。
这里所说的南方糕点,广义上应包括广式糕点、潮式糕点、闽式糕点、湘式糕点、黔式糕点等许多种,虽然其中不少可能曾在北京昙花一现,但未能在北京生根发展,只有苏式糕点在北京逐渐壮大,影响至今。

葱香火腿烧饼

4 I( u, b2 _9 n% \0 Y  ~& G/ D0 R
苏式糕点与北京原有的京式糕点区别在哪呢?苏式糕点的特点主要是油糖偏重,味兼甜咸,喜用白油(即猪油)和肉类做馅,如眉毛肉饺、肉松饼、火腿烧饼等。

稻香村的眉毛肉饺

/ x: k% s4 h0 T4 s. _, w# c
最初苏式糕点的销售对象,只限于在北京的南方人士,北京人却不欣赏,认为这种糕点吃不惯,后来喜爱苏式糕点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苏式糕点终于赢得了北京人的欢迎。
解放后苏式糕点店在北京比较知名的有:西单的桂香村,西城复兴门大街的桂香春,东风市场的稻香春,东城灯市口的稻香村和东城北新桥的稻香村等。

北京稻香村(左边三禾标志)

% _& A5 U- }5 G
苏式糕点大约是在民国初年进入北京的。民国初年,江苏常州朱有清等共十位糕点师傅,从南方来到北京,在北京推销苏式糕点,以朱有清为首,在前门大街开设稻香村南味食品店。当年稻香村带来的冬瓜饼、姑苏椒盐饼、猪油夹沙蒸蛋糕等姑苏风味,刚一上市,便迅速风靡京城,大文豪鲁迅先生一直对稻香村糕点推崇备至,经常前来购买。
  F% ]- C) S; {! O, l

+ L, ]3 ~2 M" u. C
稻香村店名是袭用苏州稻香村的。朱有清等人都有很好的糕点技术,他们制作、销售的苏式糕点,很受顾客欢迎。1916年,朱有清脱离了稻香村,在西单白庙胡同口上开设桂香村南味食品店,即后来西单桂香村食品店的前身。

桂香村现卖的糕点

( l: y$ v* y% E
苏州稻香村位于苏州市观前街,是最早的品牌创立者和使用者。相传乾隆南巡时,曾微服私访苏州。他品尝了稻香村蜜糕后赞其“食中隽品,美味不可多得”,蜜糕特点是甜而不腻,松软可口,入嘴即化,麦香浓郁。乾隆龙颜大悦,特御赐一块葫芦招牌,苏州稻香村也因此名闻天下。

苏州稻香村(开设于1773年)

8 R7 T$ T& M1 e. ^
1917年,原在老东安市场摆摊出售眉毛肉饺等南点的江苏丹徒人张森隆,集资在东安市场内开设一家也卖苏式糕点的南味食品店,店名也叫稻香村,对此,前门稻香村大为不满,认为盗用了自己的店名,由前门稻香村经理汪凤卿出面,与张森隆打官司。后经人调停,张森隆最终让步,将稻香村改名为稻香春。

稻香村重阳花糕


2 w& n0 D8 K4 p: L. u" Y5 Q
张森隆和朱有清都是最早将苏式糕点及苏式小食品(如玫瑰酥糖、南糖、桃仁云片糕、玫酹粽子糖等)引进到北京的人,对北京食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张森隆为人精明能干,富有进取心,除开设稻香春外,还开设森春阳食品店和森隆饭庄,森隆饭庄鼎盛时期,还兼卖西菜和素菜。

森隆饭庄招牌菜松鼠桂鱼

( V4 n: M) X: E: }
北京目前有两家稻香村,一家是苏稻,一家是京稻,。老北京人比较推崇带“三禾”标志的京稻。

稻香村点心礼盒


: P0 M) V  V6 s: @
若论正宗程度来说,苏州稻香村属于薪火相传了200多年的老字号招牌。但一些老北京人和来北京旅游的朋友可能觉得带“三禾”标志的北京稻香村更符合他们心目中对传统糕点的理解和定义。尤其是他们家的牛舌饼,被许多京稻粉奉为yyds。因此,苏稻与京稻孰为正宗,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了。

北京稻香村牛舌饼

6 w8 b7 ]- l/ D4 r* f
结语:老北京点心史其实就是一部满汉融合,南北汇聚的历史。时至今日,延续传统美味的老字号糕点依然是人们欢度节日和馈赠亲友的佳品,也是我们在大饱口福之余常留舌尖的美好记忆。
6 L8 h9 q! A" ]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24-2-2 10: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稻香村这仨字,现在的人不懂应该怎么写,您图片上新匾是自左至右,老匾就是自右向左,这就是规矩。
 楼主| 发表于 2024-2-2 10:4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妙龄童 发表于 2024-2-2 10:38/ S& [; A2 J2 @, \" W" R# U
稻香村这仨字,现在的人不懂应该怎么写,您图片上新匾是自左至右,老匾就是自右向左,这就是规矩。

2 q" R# b2 [2 z$ a DSCN2322_副本.jpg 2 H' `. U/ v5 T4 Q+ U3 `( h

, C) Q' j  k# ~; a  V7 d4 v: S& a
$ `% h0 m7 d8 I9 _- A
发表于 2024-2-2 12: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就爱吃蜜供。
发表于 2024-2-2 13: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就爱吃蜜供。
发表于 2024-2-2 13: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妙龄童 发表于 2024-2-2 10:38
& _' S* Z; j. d' ?# D% ^稻香村这仨字,现在的人不懂应该怎么写,您图片上新匾是自左至右,老匾就是自右向左,这就是规矩。

2 |$ R" p1 |2 {8 F8 d7 o/ c: T
有人认为,饽饽出自蒙古语,明代杨慎在《升庵外集》中说:“北京人呼波波,南人讹为磨磨。”也有人认为饽饽出自满语,学者李自然提出,在满语中点心的词为“efen”,与“饽饽”相去甚远。他认为,饽饽源自汉语。饽饽的说法可以追溯到宋代,陈彭年在《广韵》里头说,“饽,面饼也”,辽代的《龙龛手镜》则在此基础上更扩展出配茶点心“茗饽”的含义。
: U9 Q' U- x: K3 P/ u% G
 楼主| 发表于 2024-2-2 20:19:02 | 显示全部楼层
董瑞征 发表于 2024-2-2 13:01) ]) x0 M3 r* _! v
小时候就爱吃蜜供。
- |2 [% |, N- t, I& g
IMG_20200404_164146_副本.jpg + a# P  Z; S2 S% O: [) U2 f' y

) i: S/ w9 a& [6 R; h9 t1 \+ s- Q0 }* D4 w
发表于 2024-2-2 21: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 l3 p" R: _: B
爱吃的时候没钱买,有钱买了又没牙了。
 楼主| 发表于 2024-2-3 09: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董瑞征 发表于 2024-2-2 21:59
* y+ \8 o; G* m1 u' V) b爱吃的时候没钱买,有钱买了又没牙了。
( K" \, C2 L  t( x
太甜了!不敢吃喽!
发表于 2024-2-3 10:5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片 发表于 2024-2-3 09:22
3 q( @; r* C' D+ v# P7 T太甜了!不敢吃喽!

! w; h4 J9 I  ~8 R1 b- b& I: l9 x5 m 稻香村有一种“杠饼”,可以当烧饼吃。
 楼主| 发表于 2024-2-3 11: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董瑞征 发表于 2024-2-3 10:55
  Y7 A. }6 o4 i% M3 U稻香村有一种“杠饼”,可以当烧饼吃。

; n/ i9 K& Q0 A" ?3 H& @) U没见过也没吃过
发表于 2024-2-3 11:5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片 发表于 2024-2-3 11:01
1 C; o; B7 }% M( `7 _' i3 s# _没见过也没吃过

0 m( ]- T4 [3 U2 K- C3 u, @ 买一回尝尝。
 楼主| 发表于 2024-2-3 12: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董瑞征 发表于 2024-2-3 11:52
' B9 |& w/ y. J$ q0 X) m* v0 J4 C买一回尝尝。
8 |* A0 c9 ?8 ^* f( v% {) _
没见过,长得啥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6 14:35 , Processed in 1.168170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