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N& @6 K6 C- { B5 ]北影(小资料) 1949年4月20日解放军接收北平后,从延安及各革命根据地抽调了一批从事电影工作和文艺工作的干部,在新街口原来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中央电影企业公司第三电影制片厂的位置,成立了北平电影制片厂。新中国成立后,北平电影制片厂改名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即北影厂,第一任厂长为田方,1951年由汪洋继任。自那时起,北影厂厂址历经三次搬迁。 第一次搬迁 1956年 为了适应拍摄长故事片的要求,厂址从新街口搬到了安定门外小关的位置。1956年1月,苏联建筑师库德里舍夫等4人来到北京,协助北影规划新厂建设。1957年底,汪洋通过苏联专家向电影局推荐、选定北京北郊的小关,计划征地一千多亩,完全按照莫斯科电影制片厂的规模施工。前面是生产区,后面是外景场地。这个方案是听了苏联专家的意见,经电影局报国务院批准后施工。” 第二次搬迁 1969年 由于安定门外小关的厂区位置偏僻,地势低洼,边上货车经过时噪音很大,影响录音,因此将北影厂搬至北太平庄的原铁道部党校,也就是现在“中央新影”的位置。 第三次搬迁 1970年 经周恩来总理等领导批示,由原国家计委批复,利用北太平庄原总参测绘学院旧址重建北影厂,列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这就是现在人们所熟悉的北影厂所在。据老艺术家介绍,20世纪70年代,北太平庄一带还算是郊区,周边还有农田,比较适合影视剧的拍摄。搬到北太平庄后的北影厂,北三环中路77号,生产出的第一部电影是样板戏《海港》。拍摄完2009年新版《红楼梦》电视剧之后,北影厂的三个摄影棚即停止使用。 厂区内的建筑采用的是苏联建筑风格,从高空鸟瞰,主楼、录剪楼、洗印楼三栋楼围合出八一的形状,故合称为“八一楼”。 修缮后的“八一楼”将重新成为电影创作与交流的中心。此外,北影厂主区136亩的土地上,还要规划建设电影文化雕塑公园、电影博物馆区,电影文化长廊等。未来的北影厂,将成为集结电影创作、电影交流、电影传承等六大功能于一体的首都电影文化新地标。
; g& S- {& N( b;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