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287|回复: 12

[A] 转贴:1954年:街拍北京——东德共产党代表镜头里的新中国[含36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23-5-6 09: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54年:街拍北京——东德共产党代表镜头里的新中国2023-05-05 17:09·云志影藏
. I! p. S1 b% Z$ P9 S/ I! v8 ?, D# s' Y1 t
" b) }* w# m; o( y  q4 K

1954年10月1日,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周年,中共中央邀请了9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代表团前来北京参加庆典。这本相册的主人就是东德共产党代表的一员,相册里保存着几件难得一见的实物,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筹备委员会”的大红请柬,请此人于10月1日上午10时“光临”天安门参加阅兵式和群众庆祝游行;再如国庆观礼台上的绿缎胸条,上面标明其座位在“左台,贰陆捌叁號”;还有中国军情部门最高首长招其于“西历九月廿五日(星期六)下午五點半鐘”到“西长安街全聚德饭庄”的请柬。虽无从知晓相册主人的姓名与官职,但看这几件实物,即可窥知此人与新中国的某种特殊关系。

1954年的德国共产党,亦即1946年以后的德国统一社会党。在1990年10月东德并入西德(联邦德国)之前,统一社会党是社会主义的德国的唯一执政党。


8 A! B3 F3 X" `1 W/ D/ g! B+ ^$ p' C& M- R8 _! G  w- O/ y& \
0 ]* z9 j8 A6 f2 j

0 T% T2 ], A9 w2 _/ i1 q

在北京颐和园,相册的主人(左一后立者)与本代表团的人合影留念。


' {. ?: n3 Y  Z) C3 Q9 i

东德和我国一样,都是1949年10月才建立的新国家,而且是在废墟上重建的国家。但是建国仅四年,每个出访者就有一部照相机了,而且相册的主人还拥有一部mini型相机,可见同属社会主义国家,东德的物质文明已经远超兄弟国家。

难能可贵的是,在华访问期间,相册的主人还用他的袖珍相机,无所顾忌地在旅游景点和大街上随手拍照,把中国最大的两座城市的真实风貌定格在了胶片上。从专业角度看,他的照片说不上有多考究,而且洗印和保存得也不够好。但是,从记录真相、保存历史的意义上翻阅这些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共和国初期京沪市民的真实生活状态。这里展示的是北京的部分照片。

位于长安街和王府大街交叉口的北京饭店,当年是中国最高档的宾馆。


, I  n5 h9 [- I1 `4 i# S% }/ b

1952年,为了迎接两年后的国庆5周年大庆,接待空前之众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国家的贵宾,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审定了北京饭店的扩建工程。1954年上半年,北京饭店扩建工程竣工。金秋,前来参加共和国5周年庆典的各国来宾,就住进了焕然一新的北京饭店。

那时的长安街,还跑着民国时期的有轨电车。北京饭店前,有个车站。饭店前的长安街上,骑行者众,步行者稀,行驶中的汽车只有远远的一辆。骑行者又分骑自行车者与蹬三轮车者。看骑自行车的男子和坐三轮车的女子的穿戴,个个都像是“公家人”。唯一的步行者是个军人。

那时的交通信号灯,就立在马路边上,而且,三色灯下还有两个警铃,一个是人拽的吊钟,一个是电控的警铃。那会儿的交警,既要根据车辆的方向手按电钮以决定红、黄、绿灯的变化,又要敲钟或按铃提醒行人注意车辆。城市里行人看信号过路口是近几十年才有的事儿。从前,只有驾驭员才按信号灯行止。好在那会儿车很少。

照片上的这些人,现在若仍在世,都已是耄耋长者矣,他们当年能想到六十多年后的长安街,会被汽车堵成什么样吗?

行人走到北京饭店主楼正门前,可以随时驻足围观,等着看贵宾们的出现。


3 I7 C/ N- w" m  r+ e" B7 k* _

对照近日报纸的报道和图片,他们或会看到几个熟悉的面孔。彼时虽然从“旧社会”走进“新社会”仅5年,但社会稳定状况可窥一斑。从这些人的衣着看,他们多是上班一族,而非无业的胡同串子。

0 d, L; ~$ k) E" H" [
5 y6 e% z- L7 S, E8 b% f/ l# i

初抵北京的外人,哪有不先看天安门的?这位摄影者和他的同志们当然不能例外。从他们下榻的北京饭店,到新中国的政治中心天安门和中南海,步行只需十几分钟。

天安门是中国明清两代新皇帝继位、册立皇后等国家大典时颁诏的天下第一城楼。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从此,天安门成了新中国的最具政治意义的标志性建筑。

注意到了吗?天安门城楼正门之上,只悬着国徽,没有毛泽东的画像。而且,城楼上的红柱之间,也没有垂着灯笼。看来,拍摄者来天安门拍照的这一天,是9月下旬的某个日子,当时,节庆的布置还没开始。


) E5 X: Q, @1 N( z# `' u
7 m3 _5 l, o. t' y! I( q

在某个景区里,他们遇上了一个劳动的场面,一群男子正在打夯。画面上那么多的古树表明,这里曾是北京城里的某个皇家禁苑。

5 [. n/ s2 _/ w; [/ P# i7 e( n
; }6 F' F1 w1 J' w7 O# ~/ U" W4 T; x

三个僧尼走过镜头前。至于其中的两位以扇遮面,是遮挡阳光,还是挡外国人的镜头,不好说。

拍摄者在街头抓拍的一张共青团员们合影前的照片。

8 {1 ]2 M! Y( o4 Y

前排已经就地坐好的和立着的女子们,大都笑逐颜开。她们都剪着时尚的齐耳短发,身穿制服,上衣口袋都别着钢笔,显示出是新时代的知识分子。

看到了吗?有个正对镜头的女子,即上装翻出白领的那位,她穿的就是时尚的“列宁服”。该款女装是“一边倒”的新中国城市女性最心仪的时装,都说是革命导师列宁生前经常穿的一种双排扣并带腰带的西式上衣。到了60年代,随着中苏关系迅速冷却,“列宁服”也不再有人穿。

此人的身边,是一位烫着头发、穿着旗袍的少妇,她的神情与装束与其他人并不相融,倒是颇有民国范儿。这倒不免让人想起傅作义将军的女儿傅冬菊一类的前地下党员,1949年以后,她们融入了体制内,但生活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后排是举着团旗并立的男青年们。看这张照片,难免想起小说家王蒙写于同时期的成名作《青春万岁》。

2 Z9 H- i+ T8 T* W4 N

; M2 C6 e, c/ E. O' U. K! ]) _

看得出相册的主人非常喜欢孩子,不然,他的相册里不会有那么多少年儿童的照片。这似是在一个被有安排参观的幼儿园拍摄的照片。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正在为外宾们表演舞蹈。看幼儿园的楼舍、凉亭、草坪,再看孩子们和阿姨的装束,你就会知道,这是一所高等级的幼儿园。现在,出现在他照片上的这些孩子们,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矣!


0 n  S; i& @) {3 q
8 ^& Q$ G  b2 M$ c3 y( E2 u

这应该是拍摄者路遇的一队幼儿园。这家幼儿园,无论保育员还是孩子,都是统一服装,而且,保育员居然还穿着皮鞋!要知道,六十多年前,大部分人穿不起皮鞋。

+ j8 S- Q; P; r0 q2 [

$ F) L7 v3 t' s6 ?

在昔日的皇家园林里,他们又遇上一队可爱的孩子。还是统一着装的小朋友。他举起了相机对准了孩子,孩子们则朝他举起了小手,不知是在模仿少先队员向他敬礼,还是在向这位外国爷爷挥手说再见。

6 o4 f9 q4 ~  e. u
; y  {# A. p5 v, k

竹制小推车里的男孩儿要喝牛奶,坐在门口的女童则口含冰糕。这位大姐姐,和两个幼童的年龄差得太大,似是带孩子的保姆。看这家门口的标识,可知这或是鞋店老板的两个孩子。姐姐的发式,正是中国少女几十年不变的标准发式,即中分或斜分,两边各梳一条长辫。中国少女的长辫子,一直要保持到结婚,才可以剪掉并盘发或烫发。直到1970年代末期,改革开放以后,少女们才让自己的发型与服装一样多样起来。


/ O0 x8 G3 P4 j6 l$ ]5 I; O$ g2 |( M5 B2 @; s8 P, ~
) o4 W3 b6 P3 N6 R9 @
! p; }! x' |7 R, N

男童与女童,从穿戴与所在地看,应该是老北京城里普通百姓的孩子。瞅着长相奇怪的外宾,面对瞄向自己的照相机,他与她都有些羞涩地笑了。让半个多世纪后的笔者颇感意外的是,镜头里的中国儿童,无论是在幼儿园的小朋友,还是上不起幼儿园的居家“散养”的孩童,个个都是衣着整洁,营养良好的样子。


. ]0 \% L3 {+ }! ^  C
7 k% z0 E) t% }* Z+ X$ @4 @# m; O- X

观察北京,不能不去逛大街,尤其是前门。那儿,才是老北京人气最旺的商业街。而且,逛北京,还不能不去串胡同,胡同才是体察古都民情的最佳地点。好在北京饭店身后就有最地道的北京胡同。一条条胡同次第排列,除了有几座紧闭不开的“广亮大门”乃旧时富豪与今时高干的住宅之外,其余的那些“如意门”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百姓。相册的主人前前后后转了大街转胡同,拍了很多市井掠影。从北京饭店,到东单大街,拐弯就是。去前门大街,也方便得很,出门南行,不到2公里的路,步行的话,溜溜达达,半个钟头足够。

1954年9月刚刚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文写上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亦即“三大改造”——用15年的时间,把农业国改造成工业国;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镜头里的“三大改造”实施前夜的前门大街,确实要用“繁荣昌盛”来形容。

) j- E6 ]. k  i. c( d3 H) w  a

1 f1 z9 }/ F; ?7 J

街上有公交汽车,也有载了客的三轮车,但都很难前行,因为街上密密麻麻的全是行人。近景处,这位刚买了新暖水瓶要回家,那位白胡子老爷子则拉住报贩在选买报纸。

国庆节前,新中国首都的商业街的人气,旺得能让老外懵圈儿吧?


+ H$ i0 s/ r5 g0 b" F& o
% c0 d: [+ [$ K. n) C0 D- u
招幌栉比鳞次,顾客摩肩接踵。各色人中,多是穿中山装的“公家人”,也有佩戴胸章的军人,当时,军人的白布胸章上印着两行黑字:“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形色色的商店。

+ i, v* A4 Z) D6 |# ]+ j

“公私合营”之前的沿街商店,大都由私人居家经营。

% [7 f& u0 I2 `% u+ d1 Y

大街上有看不完的光景。


3 Y7 r: F( D1 R/ u. U; M
+ n- t, d# ~, i- @  `# R/ \* c/ t

三轮车即当时的出租车,有高低档之分。高档的是三轮自行车,座椅和靠背是皮革包裹的软席,座席之上有可收放的遮阳(雨)篷。低档的是人力车,是硬板座椅和背靠,而且,四轮是铁轮外裹一层胶皮,可想而知,坐在上面,并不舒服。


+ l- F/ f5 h+ v2 d+ U% K' ^5 b7 _
/ A% ~: ?0 K$ S& v8 z8 h6 ^

比三轮车更低档的出租车,是两轮的人力车,旧称洋车或东洋车,因系清末从日本传入而得名。老舍的名篇《骆驼祥子》,写的就是一个叫祥子的北京两轮人力车夫的苦逼人生。

三轮车普及了以后,两轮车逐渐退出城市街头。但相册的主人告诉我们:至少在1954年下半年,两轮的人力车还在京城的街头运营着。


4 k( D+ l7 w, E( v: Y6 `7 G1 d4 A
& \" p% s* i, F( D% i& ]  }% m$ z/ {4 U3 d, ^3 i

8 L& x, O6 t+ O& e1 ], Y5 ^

北京城里的民间运输工具,分为牲畜拉的牲口车和人拉的地排车。牲口,是汉语对被驯化并役使的骡、马、驴、牛的统称。不过,人们习惯上把在城市役使的家畜拉的车,都叫成马车。这是因为有的车伕为了提高本车的动力,常以骡、马、驴混搭。图24即是骡与驴搭配的马车。牲口车也分高低档。好的马车,是胶皮充气轮,通常配备一至两匹,有时甚至是三匹牲口。低档的马车,则是木轮+铁箍的旧式马车,配备的是一头马力较小的驴。车把式行走于闹市的神态,也因自家车的档次而表现出来。

  G" ]4 w9 B: [, h: H, ?

9 U+ E/ E  W5 O% Q6 r

在没有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工程的时代,居民的粪便都是靠专业的掏粪工和运粪驴车上门处理的。

6 b! @% {, t% [3 @; X' s! G
: `/ D" k6 F/ v# ~) t/ e: a5 K

北京城里,还有比雇用牲口车更省钱的运输工具是人拉的地排车。地排车,因其车身有一排木楞而得名,俗称大车。

从这张照片可以窥知,无论大街上还是胡同里,人拉大车都是一道风景,不过,这是一道让人感到辛酸的风景——在劳动力低下的六十多年前,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拖拉着如此沉重的货物跋涉在京城的大街小巷。

+ T  S1 \% {" ^3 @5 R, z% }+ r
- `" @" {6 R+ T' x6 y! N

中国人的吃,也让德国人大感兴趣。相册里,就保存着不少与吃有关的照片。一帮北京爷们儿在街头吃饭,大锅里也许就是让外人看目瞪口呆的卤煮火烧吧?

这个鞋匠身后,就是一家肉饼铺。肉饼是北京人爱吃的主荤合一的食物。


. k# \2 p4 M& B, ~4 F' W! n: C

在粮食欠缺的时代,糖炒栗子一直是城里人补充体能的重要辅食。

6 z* [" N/ `2 z/ q1 ^$ E

6 e$ U6 S: _2 l' O
2 \: t# }' x) ?* f2 d- D

相册的主人,还拍摄了许多北京市民的生活场面。街头剃头,是城市最常见的风景。比之门外旋转着两个螺旋型上升的红蓝色带的理发店,收费很少的剃头摊儿更受市民的青睐。彼时的剃头匠,不仅会剃头和刮脸,而且还会按摩脑袋和肩膀,堪称一专多能的专业技术人才。

0 {! Y7 _5 X* W$ }4 ~& D

; k9 y4 g! C% u6 w

那时候,每个城市人家过日子,都离不开铁匠的帮衬:磨剪刀、镪菜刀、做烟筒、锻打火钩子和煤铲子,哪样儿离得开铁匠?至于沿街游走的铁匠的那一声“磨剪子来——镪菜刀——”的揽活儿叫喊声,更是城市街头交响曲中最嘹亮的一支短曲。

推着小车卖货的小商贩。


+ i7 b# A: z6 f. s4 D4 Q+ L% r

黄昏中,闲坐在大街上的京城老爷们儿。

; H8 p0 @6 L" Z. Q3 K3 p
# V" W  \  J0 @- L5 ^

' \9 r8 J- t: }' m& [9 T

从穿戴上看,这是一位进城的河北省的农民。在没有严格的户口管理的时代,农民进城生活与定居是寻常之事。

相册里的北京照片还有很多,笔者只能选出部分照片予以诠释。

德共代表团离开北京之后,去了上海。

不过,那是另一种风景和另一个题目了。

作者:李洁

图片收藏:云志艺术馆

- r3 \- S- q) f& U$ |: L! a
& t3 @' j* Y! }# N
  K% {8 O1 [. `+ R- S6 ^
% Z1 W8 o4 N- y$ x$ r* I5 p: W2 U) g, o
' A  y) t  U8 h
% t3 ]7 k+ I, z  X3 l, G  n) {& ]

. g0 \  }8 K) L0 M

2 H1 O9 @3 e" _  [9 z, C
3 W5 ]/ H9 @+ ?; Y* [+ M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23-5-6 11:35:3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转贴!
- e$ Y% X% o" y9 T1 ] 五十年代的北京,清静、祥和。令人怀念! 26555300.jpg
) f  L# ]  N5 H
 楼主| 发表于 2023-5-6 12: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董瑞征 发表于 2023-5-6 11:355 ^; g& x/ ?% b  k
好转贴!
/ X' ^4 Y9 |3 d7 }) y6 V- [! g 五十年代的北京,清静、祥和。令人怀念!

8 c+ U0 T; ^/ Q3 X+ F( h您切身体会!
发表于 2023-5-6 18: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片 发表于 2023-5-6 12:00& }- N6 d% v7 I& d! f8 A4 D, N
您切身体会!

& X# U' ^5 s/ k. X3 w1 g% t 五十年代的北京,略显脏乱,不如现在高端整洁,但那就是我们每天生活的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23-5-6 19:4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董瑞征 发表于 2023-5-6 18:235 S( ~& {6 v) i1 M$ l
五十年代的北京,略显脏乱,不如现在高端整洁,但那就是我们每天生活的地方。
& P. i- a3 C. Y% A5 t. Q
现在到是干净了,一天撒八回水!
发表于 2023-5-6 20:0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怀念!
; A* L0 @5 \- n% h6 A
 楼主| 发表于 2023-5-6 20:12:14 | 显示全部楼层
光明 发表于 2023-5-6 20:033 N, G% c+ Q0 q  }& y- U! w
好贴,怀念!
) F% R; i: u0 ^" @+ P7 ^- v
发表于 2023-5-6 20: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片 发表于 2023-5-6 19:45
, A- d, H! R8 M" _' n现在到是干净了,一天撒八回水!
7 Z0 A' g) @. _4 j0 ^4 [
城区空心化,百姓都跑到四环外了。“美丽”的四合院、高楼大厦跟咱们没关系了。
 楼主| 发表于 2023-5-6 20:43:48 | 显示全部楼层
董瑞征 发表于 2023-5-6 20:232 _8 l/ |: W( X6 T) \7 h# p$ I% t( r
城区空心化,百姓都跑到四环外了。“美丽”的四合院、高楼大厦跟咱们没关系了。
! y: `. s8 k6 x% h
四环算近的!
发表于 2023-5-6 21:36: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些照片真实的记录了近70年前的北京,这位老外应该是一位通信专家,邀请单位是军委通信局,请客的王诤是后来的四机部部长。
- ^& l  y4 Q2 d. ^) {  r
 楼主| 发表于 2023-5-7 08: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片 于 2023-5-7 08:29 编辑
2 Y( F+ k( g. ?
g9061 发表于 2023-5-6 21:36
, I3 i" l! d0 h3 ^1 u7 b$ B这些照片真实的记录了近70年前的北京,这位老外应该是一位通信专家,邀请单位是军委通信局,请客的王诤是后 ...
5 H* ^! c6 P  h
“中国军情部门最高首长”您观察的仔细!
发表于 2023-5-7 11: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1954年国庆节给梅格拉先生的请柬是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9月发的,几天之后的9月28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成立。" z* R4 e. Y' Q9 g( N
 楼主| 发表于 2023-5-7 15: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京小白 发表于 2023-5-7 11:10
  n2 F1 ^7 S4 n9 e  ?1954年国庆节给梅格拉先生的请柬是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9月发的,几天之后的9月28日——中共中央 ...

& ?& M6 B5 e. J( 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7-19 19:51 , Processed in 1.15166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