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单路口曾有天福号,藏着老北京最地道的酱肘子原创2020-09-30 12:43·北京西单传统文化联盟
% S8 s G! C. b8 A0 h% v3 B3 t% K西单路口的天福号
) o/ S1 a3 [. c2 u- ^2 X( s8 M北京人说话爱用歇后语,有很多就和老字号有关,像“会仙居的炒肝——没早没晚”“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候”“王致和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鹤年堂讨刀伤药——死到临头”“天福家的酱肘子——真烂”……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这些老字号大多和美食有关,不仅京味儿十足,说起他们的来历也是十分有趣……今天咱们要说的,就是西单路口这家酱肘子铺——天福号。 这是家282年的老字号了,且一直以“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浓香醇厚”的特点享誉京城。 吃着肘子,天福号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说道:像店主刘凤祥从旧货摊上捡来“天福号”的牌匾,给小店带来了“天福”,生意逐渐红火起来;还有刘凤祥的孙子半夜守炉子不小心睡着了,结果炖出来的肘子却意外地好吃,甚至还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青睐,成为贡品。 # {' S+ f# L3 X t! G) G
“捡”来的牌匾老北京的屠宰业及所开的肉铺,多是由山东掖县人来操作经营。天福号的老板刘凤翔就是掖县人,清乾隆三年(1738),他来到京城后,在西单牌楼的东北角开了家“刘记酱肉铺”。 1955年西单路口的天福号
- t! o5 @* ?7 q0 d: }7 a这家铺子原本是一间门面、上有一层小楼的猪肉铺,同时也经营酱肘子、酱肉和酱肚等熟肉制品。因为老板制作精心,酱出的肘子肥肉不腻,瘦肉不柴,外皮色泽紫红发光,肉烂到入口即化,但因为没有名号,生意总是做不大。 据传,清乾隆五年(1740),刘凤翔某天去永定门外集市进货,路过一个旧货摊时,见到一块旧匾,上书“天福号”三个大字,颜体楷书,十分苍劲有力。于是,刘凤祥便将其买了回来,稍加修整装饰,就悬挂在小店的门楣上了。自此,“天福号”便成为了酱肉铺的字号,有“上天赐福”之意。 % E/ ]+ ~8 `) m4 t# j* h {3 }
看炉子睡过头 却意外得了慈禧的赏不知是不是跟“天福号”的牌匾有关系,刘家的运气来了。酱肉铺一般是夜间秘制,早上出售,保证酱肉新鲜可口。一次,刘凤祥的孙刘抵明夜间守灶,因为睡着了,肘子煮过了火。 次日清晨,一位宫中宦官买走了这只肘子,刘凤祥担心引起祸端,不料当天下午这位宦官打发专人到天福号,说今天的肘子特别好吃,让以后天天做这种品位的肘子。 此后,刘抵明在自家祖传手艺上苦心钻研,总结了一套独特的制作手艺,酱肘子的质量越来越好。满朝的达官贵人都喜欢吃,口耳相传,天福号声誉渐隆。到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天福号的酱肘子已经名满京城,成为达官显贵所钟爱的一道名吃。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天福号 / C8 R" N# L1 i C4 d# F1 O( A
清同治十三年的状元陆润庠对天福号的酱肘子赞誉有加,为天福号书写了“四远驰名”的横匾。清光绪年间(1875-1908),三朝重臣、两代帝师翁同龢(音同合),也曾为天福号题写了横匾。 光绪十七年(1891),慈禧太后特赐天福号进宫腰牌一块,下旨每日按量供应,从此天福号酱肘子成了庆功宴必备的一道名吃,享有“乾隆酱汁传百年,慈禧腰牌通天下”的美誉。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就写到,他在1959年特赦后的第二天,就骑车到西单买天福号的酱肘子。 3 w' D: r0 Y( H9 L) M- Z% `7 C8 Q
天福号 天福斋 天福春 西单路口曾有三家酱肉铺?清末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西单有酱肘铺名天福斋者,至精。其肉既烂而味醇,其他肉食类毕备,与其他诸肆不同,历年盖百余矣。后因内容复杂,有伙友出号,于其旁开一号,亦名天福,因之涉诉数年,今始改名天福春记。” 需要注意的是,有人认为这里的天福斋即天福号,但据资料显示,天福斋与天福号两家酱肘铺在西单牌楼附近同时并存。 天福斋位于西单牌楼路东,且在东安门大街开有分号,在北新桥还有一家天福斋猪肉酱肉铺;天福号的地址是宣内大街一四四号;而天福春就在天福号以北的西单北大街三号。 1923年,为了开通有轨电车西单牌楼被拆,天福号也跟着一起拆了重盖。1935年,为了拓宽西单十字路口,天福号“遵照退让,并依线建造楼房”。 据邓云乡、张中行等人回忆,三十年代时天福号位于西单路口东北部的把角处,“一间门面,西向,质朴无华” ,另有位老北京也写道,“天福号酱肘铺过去只有一间门脸,里面的切肉墩子足有一人高”。 图为上世纪四十年代的西单路口,其中可见永增银号、晋发祥、震通烟庄和天福号。
4 h: S8 s% @9 z/ E, Q8 H1954年因拓宽西长安街,天福号迁到西单头条甲二十四号。9 c% `8 l& ]3 I, u( O
据天福号第七代传人王守祥回忆,“天福号老店的原址在西单头条与西长安街的交界处,1953年扩建,把长安街北面的旧刑部街和南面的报子街拆了。天福号的门脸正好在扩建的线儿内。于是利用原来的堆房又重新开了个门脸,面积比原来的更小了。” 天福号,1955年。
- e3 Q( J# X9 y! f在这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天福号都只是惨淡经营,并于1969年停业,直到1979年才在复兴门内大街12号重新开张。
7 Q$ x9 H* I# [# w' Z, @2 n 可惜的是,原本“拣”来的牌匾和文化名人翁同龢、董寿平曾为天福号题写的牌匾,在六七十年代被破坏殆尽。
% j3 O5 n; X4 A, C# B1 D: e 改革开放后,天福号迅速恢复生产,生产车间就在桂香村生产车间的后场。 1994年,天福号被并入西城区肉食加工厂,生产车间仍在西单,将原有的门市部门面进行了装修。
5 P+ \$ z' [) G* n8 Y2 L' A
% I m7 Z0 M. ?; g8 v2 q! i* n8 \+ e6 A0 d4 P; r& v5 a8 y8 N; m
1994年底,生产车间因城市改造而拆迁,转入西直门内马相西巷。1995年又在安福胡同设置了生煎,占地2600平方米。自此,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 c1 h6 A4 j5 T& D0 u6 q 1998年,西单路口改造,天福号门市部被拆,离开了呆了数百年的西单路口。 2000年,西直门内天福号分号改为天福号门市部。 ; }; F1 f o% z) ?5 v- L
不过,如今我们还能在西单购物中心、西单商场等商场里,还能看到天福号的身影。 4 e6 |) h H" q0 q%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