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5 G, Y. }9 S7 d0 z 外金水桥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初为木桥,景泰三年(1452年)换成石桥,清康熙二十年曾修缮此桥。关于金水桥的建成,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据焦竑 (明)所著的《玉堂丛语》中记载:“金水河桥成,(明代宗朱祁钰)诏宣有德行者试步。”廷臣公推礼部尚书杨翥,为第一个试步过桥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再度修缮,此后虽几经修整,但整体建筑格局没有改变。 金水桥自南桥头起距离天安门城门洞62米,桥与桥之间距离5米。桥面稍微拱起,而且桥身中间窄,两端宽,呈“工”型。这种变化多姿、起伏曲折的线条,似“蹑玉桥之长虹”,更增添了天安门的华丽、端庄和周正。 正对着天安门中门的石桥称“御路桥”,属于天街御衢的一部分,是明清两代皇帝出入皇城的必经之地,只允许万人之上的龙靴游走。因是皇帝御行之桥,所以桥的栏杆望柱上雕刻的是云龙纹。皇帝每年冬至往天坛祭天,夏至去地坛祭地,孟春赴先农坛耕耤田,均要经御路桥出入天安门。 御路桥左右两侧的石桥称“王公桥”,也称“皇族桥”,正对着天安门中门左右的旁门,供皇室成员、亲王大臣通行。 “王公桥”东西两侧的石桥称“品级桥”,正对着天安门五座大门左右最外侧的门,是供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通行的。 而在太庙和社稷坛南墙前的两座桥比“品级桥”还窄,且为单孔,称“公生桥”,是供四品以下官员、兵弁(士兵和低级武官的总称)、夫役、太监来往的。 清代皇帝到天坛和先农坛祭祀时,其仪仗和辇轿,王公大臣和兵役、太监等先按五路纵队齐出天安门,然后按等级分七路纵队通过外金水桥,到大清门时又合并成三路纵队。 这种引路上的等级,明清两朝称“扈从仪仗”。但按等级经过金水桥的规定只是随皇帝出入时使用,平时不管是几品官员上下朝,一律走天安门两侧的“公生桥”。 西公生桥正对着西千步廊的北出口。
* `+ ? R5 f8 l3 `* I1 G4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