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显庙(雷神庙)位于北长街71号(老门牌26号)的昭显庙敕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俗称“雷神庙”,为故宫外八庙之一。我国远古时代就有对雷神的崇拜。《山海经》云:“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首,鼓其腹则雷。”为防内城频发的雷击,工礼二部遵旨勘察,认为京城雷电多发自西北方向,而位于宫廷西北方的北长街为京城之龙脉,龙生水而水克火,故启奏皇帝拟在北长街修建雷神庙。昭显庙规制仿中南海时应宫,赐号雷师曰:“资生发育”,庙曰:“昭显”。 昭显庙四周有红色庙墙,墙顶覆灰色筒瓦。昭显庙街门为大型随墙门,坐西朝东,外垣门是后来改建(见图1、图2)。 昭显庙坐北朝南,东山门前是一道一字影壁墙,位于寺庙中轴线上。长22米,高约3.5米,厚0.95米,绿琉璃瓦硬山调大脊(见图3)。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前殿、中殿、后殿。在影壁之北,庙南端东、西两侧原各有一座牌楼,早已拆毁,形制无法考证。牌楼向北为山门,山门三间,券门石额书“敕建昭显庙”,两旁有八字墙(见图4、图5);门内有钟鼓楼;前殿三间,为灵官殿(见图6),绿琉璃瓦歇山大脊顶,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官;中殿三间为雷神殿,宽18.5米,进深8.45米,歇山调大脊,五彩充昂斗拱,和玺彩画,黄琉璃瓦绿剪边,前有踏步带御路5级,上雕饰二龙戏珠,有清世宗雍正皇帝御书“导和轩逸”匾额(见图7),殿中供奉“资生发育雷师”。两侧有寮房,中间院子较为宽敞;后殿面阔五间,歇山调大脊,黄琉璃瓦绿剪边,有左右配殿各三间(见图8),大殿两边还有青瓦大小东西罩房各五间。昭显庙有一铁磬,铸有文字,“…居住奉道,普应雷坛,铸磬保安信士,万…。(见图9)”原建筑仅存影壁、中殿和后殿(一说仅存后殿),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时期曾在此建立北京教育会。初期会址为西四大街路西,1917年2月由前内务府拨给北长街26号(老门牌)昭显庙为会址。1923年春,老舍辞去天津南开教职,回北京,在北京教育会做文书。当时年轻的老舍就在昭显庙后罩房中办公并住在庙中,在他后来创作的《微神》等作品中,不乏昭显庙的影子。1925年3月10日至4月15日在此召开 “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到会代表200多人,代表20多个省120 多个地区。代表中有工农群众、知识界人士、教员、学生、商人、实业家、新闻记者、律师等。李大钊担任大会的领导工作,中共北京区委宣传部长兼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赵世炎作为会议党团书记,具体地组织领导这次大会。恽代英、向警予、邓颖超、王烬美、石道睿、夏之栩、张锡瑗等都参加了大会。大会否认善后会议,揭露善后会议的反人民性质,通过了国际、国内、财政、宪法等问题的重要决议案,强调“废除不平等条约”、“打倒帝国主义”和“打倒军阀”的主张。这次大会会期长达1个半月,大会讨论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包括国内问题、国际问题、财政问题以及国民会议的方针问题等。 会议举行期间,恰逢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协和医院逝世,1923年,孙中山曾在中国国民党恳亲大会上的题词“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会议组织者将这两句话写成纪念对联,横批为“天下为公”,贴在了雷神殿供奉的雷神像“资生发育雷师”两侧和上方(见图10)。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一月又在此成立小学,原名为北平市教育会附属小学,后改为北长街小学,解放后叫过二区中心小学、西单区第二中心小学、西城区第二中心小学,后来改称北长街小学,这所学校曾是北京市重点小学(见图11、12、13)。刘少奇、朱德、陈云、胡乔木等同志的子女也曾在该校就读。1984年划定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包括北长街小学的使用范围,东至规划红线,南、西、北至学校围墙。后又曾改名为第一六一中学附属小学。 * O }, Z5 {) w' f; a& B; R$ B
`# m% T3 W: n" q1 ?&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