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古寻幽记》丈量北京足迹之十四:通惠河古河道重见天日原创2022-12-21 17:43·开心一笑之探古寻幽$ U) ]1 n' }, F5 I0 O c
通惠河古河道重见天日 京杭大运河开凿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是历经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中国的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途径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个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我们要探寻的是京杭大运河北段终点到北京城内的通惠河遗址。通惠河位于京城的东部,是元代由郭守敬主持挖建的漕运河道,最早开挖的通惠河自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经瓮山泊(今昆明湖)至积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门(今崇文门)外向东,在今天的朝阳区杨闸村向东南折,至通州高丽庄(今张家湾村)入潞河(今北运河故道),全长82千米。元世祖忽必烈正从上京回来,在万宁桥上看到水面全是粮船,“过积水潭,见舻舳蔽水,大悦”,亲自命名从万宁桥到通州的河道为“通惠河”。 通惠河开挖后,行船漕运可以到达积水潭,因此积水潭,包括现今的什刹海、后海一带,成为大运河的终点,商船千帆竟泊,而积水潭的东北岸成了大运河的最终码头,所以积水潭十分繁华,特别是东北岸,的烟袋斜街一带。岸上是旅馆、酒楼、饭馆、茶肆、各种商店等遍布,两岸也是店铺酒肆林立,宛如江南秦淮,成为大都城内最热闹的地方。在元朝中后期,每年最高有二三百万石粮食从南方经通惠河运到大都。 在元明清三代,京城人民吃的粮食也大多来自南方。这条河道在明朝和清朝一直得到维护,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叶。元末明初时,由于战乱和山洪的原因,通惠河上段废弃了。明朝大将徐达修建北京城时,北京城的南城墙向南移,从万宁桥到崇文门外的河道已不便漕运,漕运只能到东便门外的大通桥下,因此通惠河当时又叫大通河。到清光绪二十六年,因铁路海运等新的运输方式输入,通惠河的漕运停运。现通惠河一般指从东便门大通桥至通州区入北运河这段河道,全长20千米。而从万宁桥到金闸河的一段因在都城内,并流经元代的皇城根,故称为“玉河”,又称为“御河”。1956年后城内的部分全部改为暗沟。 北京市东城区政府从2006年开启“北京玉河历史文化恢复工程”,2007年,在复建挖掘玉河的过程中,发现了元代时通惠河的河堤遗址,玉河庵的山门和东西配殿的地基。我国著名的文物考古专家徐苹芳先生说,玉河是通惠河的一段,并在河畔的卧地巨石上亲题“通惠河玉河遗址”。 今天位于什刹海东万宁桥到地安门东大街路北的玉河古河道已从暗沟变为明河,从见天日,更是引水入河,恢复了七百年前的古玉河河道480多米,两岸也修建成美丽的公园,并在河道上修建了雨儿桥(东通雨儿胡同,西通拐棒胡同)和福祥桥(东通福祥胡同),因这两座桥是白玉石栏板,和清澈碧绿的河水相映相辉显得古香古色,使此处又呈现出元明时古都风貌。而河道两旁的建筑则主要以清代的古建四合院为主。 东皇城根处古河道遗址
2 k3 b5 O2 E3 T' p$ U东皇城根处古河道遗址 1 ?4 n" j. b9 W+ |5 a' p* Z
玉河古河道遗址 % G* Y6 {, B+ f5 ?9 s0 F
古河道两岸
8 X- ~. g+ d4 S# j' _# N玉河庵遗址
3 c+ D1 k- V8 V2 t$ p, e; p通往紫禁城的古河道 # |8 N: I" W* K$ S5 O: H' H# Z
玉河庵和古河道
K/ a+ z* B, w; Z1 w7 h! x万宁桥 6 n6 U7 q. e! R3 G( D) ~) C
玉河两岸 * t* M5 f- `- n" b9 @
玉河两岸
- r8 A3 i; e* P8 H古河道重见天日,既说明了我们对古迹保护的重视,也能让我们寻找和见证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让城市前世今生的根脉得以具体的展现,更能让我们在钢筋丛林的都市中有个心灵寄托之所。 . ~( @# f( Z$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