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驹桥再回首 曾是古运河渡口原创2022-12-19 19:27·通州纪事
( N8 w% l7 I8 p5 T9 B: p▍作者 左岸 最近有好多“没想到”。笔者的新书《通州纪事》即将出版,前一阵,通过友人请著名作家王梓夫先生给写个序,没想到与王老通电话时,没说几句话,就让笔者“破防”了。 70多岁的王老思维敏捷,底气十足,连问两个问题:你小时候住在哪里?你的母亲叫什么?待笔者回答完毕,他直截了当地说:你的父亲我不但认识,还是很好的朋友!然后电话两边都说,没想到。 他和笔者父亲的交集,源自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马驹桥。那时王老刚二十岁出头,我的父亲也不过三十上下。几十年过去了,没想到王老还记得此事,唯盼着疫情早点结束,好跟王老好好叙叙。 海子墙公园奔马造型 摄影 左岸
" u$ [/ F$ J' T9 `% x马驹桥在那个年代属于一穷二白的苦地方,但是没想到后来的好几位大家,都有过在那儿砺炼的经历。除了王老,还有咱们通州著名的文史专家周良。还有一位老辈人都知道的著名女作家谌容,也在这儿“下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用近十年间的生活积累,写作第一部长篇小说《万年青》。说起她来,年轻人也许不知道,但是提起她是笑星梁天的妈,也许就会有印象,不过,其母在当年可比其子还有知名度。 无论怎么“盘”,马驹桥都是通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畿南边镇,与通州城、张家湾城,三足鼎立,共同组成北京东南水陆要冲、防御重地和通都要路。但是,马驹桥之于通州,不似张家湾与通州之间唇齿相依、犄角相连的政治和经济关系紧密,更多时候相当于一个独当一面的大将,分兵把守着京师的南大门。特别是明、清时期,因其位于皇家园囿南海子东门外,无形中成了皇家倚靠的军事和商贸重镇。 【马驹桥曾是运河古渡】 马驹桥地名的来历源于桥,有桥必有水,马驹桥的来历源于水,和古运河有关。 隋大运河示意图(资料图片) ) U! A7 g5 ^6 c" T5 [9 D) q
马驹桥最早是古运河的渡口。《资治通鉴•隋纪五》记载了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挖掘永济渠发生的事:“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军五百余万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治所蓟城,今北京城西南角)。”永济渠是隋代的大运河,其中,借用了蓟城东南的一段桑乾水(永定河支流,今凉水河),溯流而上,将大量物资运抵蓟城,马驹桥恰控永济渠咽喉。据《日下旧闻考》记载,大业七年 (611年)二月,隋炀帝自扬州乘船沿大运河到涿郡,四月,行至涿郡治所蓟城的临朔宫,并在该宫的怀荒殿分兵命将举行东征军事仪礼。 凉水河北岸的古渡回望牌坊 摄影 左岸 ! ^2 }! ]2 ~- [, [) J8 Z8 u
凉水河与新凤河交汇处 摄影 左岸
0 x9 ^: U. O! u' ?# ^辽、金时期,因这里水域辽阔,水草丰美,当时的朝廷便于此处放养大量军马,并且为了便于管理,对公马、种马、仔马(幼驹)分开进行牧养。而牧养仔马草场的军民慢慢聚居在渡口附近,形成村落,初名为“马驹里”。而村依凉水河,虽有行船之利,却对南北往来造成阻隔。于是便于河上建起木桥,桥名“马驹里桥”,以后又被简称为“马驹桥”,于是村名依了桥名,也变成了马驹桥。 斗转星移,到了明天顺年间,马驹桥已发展成商贾云集的畿南重镇,明《李贤敕建宏仁桥碑记》记载:“凡外郡畿内之人自南而来者,东西二途胥出此渡。车之大而驾者,小而挽者,物类之驮者,人之有肩负者骑者步者,纷纷络绎,四时不休。”而桥屡坏屡修,仍不免有冬寒涉水、夏涨覆溺之苦。 此事引起明英宗朱祁镇的注意,他侧然轸念曰:“此先务也,尚可缓耶?”下诏将木桥改建石桥,派吏部尚书李贤前来勘察。李贤夙行“宽恤之政”,故此建议:“工程浩大,莫若用军士一月,人给银一两,则力齐而功易完。”也就是不用征用民夫,不给社会添麻烦,而是从军队中调集些军人当成“基建工程兵”把桥修了,英宗从谏,改石桥“所需悉出内帑,一毫不干于民”。相当于皇帝掏的私房钱,把马驹桥改建成了石桥, 桥长二十五丈,宽三丈,并起名“宏仁桥”。 清乾隆御制重修马驹桥碑 摄影 左岸
) T4 n9 T5 [2 g Z清 乾隆御制重修马驹桥碑局部特写 摄影 左岸
4 K+ F+ j0 F3 H# a, L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春,因宏仁桥年久失修坍塌,而不能通行并造成河道淤塞,洪泛成灾,乾隆帝发帑重修,并有御制诗文。是年冬桥成,将九孔桥改成七孔,南北长70米,宽7米。侧设石栏杆,有18对莲花望柱头,19副雕纹栏板,条石铺面,方石纵砌。分水石犁耕碧水,斧刃石仰望蓝天。纵砌雁翅,浪迹斑斑,车水马龙。因宏仁桥的“宏”字与乾隆皇帝的名字“弘”字读音相同,为了避讳,又把桥名改为“马驹桥”。 由于马驹桥历来都是京师交通要道,担负着繁重的运输任务,也曾为守卫北京发挥了巨大作用,因此与京东八里桥,京西卢沟桥,京北朝宗桥,被称作拱卫京师四大古桥。 【马驹桥与南海子】 马驹桥的繁荣离不开南海子这片皇家园林的兴起,因为马驹桥就在南海子园囿的东南围墙200多米处。 1886年《顺天府志》北京内外城、南苑和马驹桥区位示意 6 {* Z k. G, F& u$ Y" X
历史上的南海子皇家园林包括了今天的亦庄、旧宫、大红门、南苑、西红门、黄村等地区,其围墙就长120里,面积是北京城的近四倍。 《隋书•炀帝纪》记载:“大业七年征辽东,炀帝遣诸将于蓟城南桑乾河上筑社稷二坛设方,行宜社礼”,这是最早有关南海子地区的记录。辽代,于此处建行宫“建春宫”。明永乐十二年,建南海子皇家园林,修筑土墙,且开设四门:北门为北大红门、南门为南大红门、东门为东红门、西门为西红门,后又陆续增建了殿宇、行宫与行署,且派官员进行管理。清代沿袭旧制,建南苑皇家猎苑,其土墙也被改建成砖墙,苑门也增加至9处,且又增建行宫、庙宇数处。 南海子郊野公园内的明清南海子图 摄影 左岸 % a8 q/ \8 }+ l" [4 Z$ O
临近马驹桥的东红门,乃是明代南海子所辟四座苑门之一。由于此门规制仅为一个门洞,所以又被称为东小红门。东红门被修建在凉水河的南岸,后因遭洪水冲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由朝廷下令:在海子墙“土墙易砖墙”之时,将其移至凉水河北岸半边桥北侧里许的位置。 南海子郊野公园南门的牌坊 摄影 左岸 * c! V$ t" @* m/ W9 y' {
马驹桥古镇不属于南海子,但是,据《大清会典》记载,负责南苑行宫事务的南苑奉宸苑不但主管南海子内皇家苑囿的相关事务,还包括海子墙以外周边的重要寺庙、桥梁。因此,马驹桥和其旁边的碧霞元君庙,这一桥一庙,也归奉宸苑管辖。 碧霞元君庙始建于明成化元年,明英宗朱祁镇建完宏仁桥后不久,即于天顺八年正月去世,其子朱见深继位。随即发帑银于宏仁桥南之右,建碧霞元君庙,借以镇桥,以保永固。到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帝在重修马驹桥的同时,又发帑银重修碧霞元君庙,乾隆帝还御笔题各殿联。 【曾经的繁华无数】 马驹桥地处京津要道,明、清修建桥后,又在桥头建造了碧霞元君庙,香火之盛也促进了商业发展。 “碧霞元君”又名“泰山顶上天仙圣母”,故其庙简称为顶。明清时,京郊有五座碧霞元君庙,被称为“五顶”,马驹桥碧霞元君庙位于京城之南,规模又大,其名称“大南顶”,乡民又俗称为“天齐庙”。从庙宇建成开始,马驹桥镇每逢农历四月十五至十八日,都会举办大型庙会,以纪念碧霞元君诞辰。由于建筑规模巨大,远近朝拜者、香客如云。 “元君宫接马驹桥,香火遥分岱岳高。龙凤旗翻翠羽盖,山河影动亦鹴袍。”这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屠隆的诗《泰山夫人》中描绘的马驹桥碧霞元君庙庙会的盛景。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描绘了三百多年前的盛况:“岁四月十八日,元君诞辰,都士女进香。先期,香首鸣金号众,众率之,如师,如长令,如诸父兄。月一日至十八日,尘风汗气,四十里一道相属也。舆者、骑者、步者、步以拜者,张旗幢、鸣鼓金者。舆者,贵家、豪右家。骑者,游侠儿、小家妇女。步者,窭人子,酬愿祈愿也。” 因为南海子在京师之南且占地广阔,南来的陆路被阻挡,商旅入京只能由南海子围墙东西两侧经过,马驹桥就成了东南方向进京的必经之地。凉水河南岸有一条京畿古道,是当时从天津、廊坊到北京最近的一条路。 1894年《北京近傍图》中的马驹桥古镇(资料图片)
. m7 V7 D9 J( `( c# n笔者儿时记忆最深的就是马驹桥镇南北走向的这条街,记忆中这条街太长了,笔者小时经常和大人从凉水河北的海户屯小学校东门附近出发到镇上去玩,顺着街道一直向北走,走过石桥,就到了镇里,然后继续向北走,反正从来没走到过最南边。
, s* G: w4 a# L8 ]9 c' A4 a6 p& a9 W% i, M2 T
马驹桥镇南北狭长,南北走向形成一条长约五里的老街,镇周边有十四五个村庄紧紧相连相靠。街道两侧,旅馆驿站、斗行、烧锅、中药铺、铁匠铺、清真寺、教堂、会馆,上百家店铺临街而建,古典和现代、中式和西式建筑交相辉映,每逢集市和庙会,愈加热闹。笔者小时候虽然有些行业、商铺消失,部分老建筑被拆毁,但是基本格局未变。比较遗憾的是“四眼井”在笔者出生那年被填没了。 【没有城墙的秘密】 不同于通州古城、张家湾古城,马驹桥虽然也是一个京畿重镇,但是没有城墙,却有四座城门楼。这是怎么回事? 答案是:完全不必。 自古以来,京师所受到的外敌袭扰,主要来自北部、西部和东部,因此在这几个方向,朝廷都部署有重兵,同时修建有长城及各类关隘、城堡进行防御。而马驹桥所处京南方向是一马平川的中原腹地,且马驹桥又紧邻南海子皇家猎苑,北倚凉水河,是皇家把守要地,进可攻退可守,根本就无须劳民伤财修建城墙。 即便如此,马驹桥于明代也设有把总,清代设有绿营兵马驹桥营,明清均设有巡检司,一方面维持治安,一方面也能抵御小股敌人的袭扰。为了防患于未然,马驹桥镇的设计布局,就体现了一定的军事防御功能。到了民国,为防匪患,在镇内建东、南、西、北四座街门楼,分别起名为:“警醒万民”“太平门”“畿南重镇”“冀北繁冲”,既有壮大声威和震慑作用,也是古镇制高点。 古街丁字路口右侧为“四眼井”遗址 摄影 左岸
( \) k0 O+ H6 r0 b马驹桥镇主街中间有个“四眼井”,始凿年代可追至辽金时期。井水甘冽,一年四季水量充沛,既保障了镇内居民饮用生活,还是整座镇防御体系的定位核心。 古镇的南北老街并不是一根直线,而是呈弧形略向东侧弯,这样能阻隔敌人视线。东、西门之间距离很短但不在一条直线上。东门正对着“四眼井”,南北门之中轴线与东门的连接线,正好交接成汉字的“丁”字,这个交接点就是“四眼井”的位置。从古代军事防御角度说,丁字路口使敌军进入城中后,兵力、车子都不能直通,有利于截击敌军。 千年马驹桥古镇形成的独特的历史地理格局,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勤劳。然而,马驹桥后来衰落了,变成了一个又偏僻又贫穷的农业乡村,也留下我的童年无数“记忆杀”。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老邻居”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让马驹桥的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但是,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城市功能没有跟上,大量外来无固定职业者涌入,前几年还变成了非法职介的滋生地,在北京出了名。笔者当记者期间,曾经过去探访,还遭到过非法中介人员的围攻。 白岩松说: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这句话,也对也不对。最近笔者的一篇《海户屯与南海子有关,也留下我的童年“记忆杀”》文章火了,引发了不少网友的跟帖回忆,也让我新结识了许多有过类似经历的朋友。幸福,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自己的以往相比。幸福,不是过去,而是未来。 编辑 柒玖陆十三 — END — 【参考文献】 [1]通县地名志编纂委.北京市通县地名志[M].北京出版社,1992 [2]通州区政协,马驹桥镇政府.京畿古镇马驹桥[M].团结出版社,2015 [3]周良.周良文史选集(上)(下)[M].漓江出版社,2015 9 J" Z- C) V8 C: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