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怀柔官署及部分公共设施原创2022-12-09 10:46·浩淼WD$ w& ~) P& s P( @& `. Q! F
图文/王海 + M i* p- C' M; P% X
q7 j0 m: s1 b% U5 y
7 n7 s& L. b1 S L7 n! N+ @
; A2 v; z; l2 X: U8 H; T官署,是旧时代一个地区包括行政、司法、文教、工商、农业、治安、兵役等管理机构的统称。 其中的“县署”,也称县衙、县治,是一个行政县的政务管理中心。明初怀柔设县之后,怀柔县署以及相关机构随之出现,至今已有六百多年。 由于每个历史时代社情的不同,其官署职能或侧重点也不一样。 怀柔县设置于朱姓王朝刚刚立国之际,其地域历经战乱,百废待兴,治安混乱,加之朝廷为迅速巩固政权,不得不在新建的行政县,实行军政管理。 尤其是明朝的东北防线内缩至长城一线以后,整个怀柔县域就尽属边塞之地了。因而在后来的边防建设中,怀柔之地几乎成了军事防御重地。所以,有明一代,怀柔县官署的军事色彩就比较浓厚。 兵部、顺天府、蓟辽总督署先后在怀柔设立了察院、兵备道、守备衙、军粮仓、晒米场等与军事戍守直接相关的官署。 清代,怀柔多数具有军事色彩的官署被撤销,但由于皇庄、官庄大量出现,致使旗、民杂处,争讼不断,加之御路过怀,差役繁杂,官署的人员设置以及职能有了很大变化。 民国初期,民国政府推行新政,怀柔始有议会。怀柔县署改称“县公署”,并对旧的行政机构进行了裁并更名。 同时也设立过“处分旗田官产处”等临时机构。日伪时期,日侵略军不但在怀柔设立军部,还成立了奴化怀柔的“新民会指导部”。 伪县政府的各个机构,在配合日寇征民夫、征车马、修道路、挖壕沟、销日货、改文化等方面孝尽了犬马之劳。 - o; K9 Y6 S0 z, m6 T
$ P+ [: R' r+ g: X$ e- D4 Y" S7 e7 C/ N6 r
' H% U* C" h9 I5 f
一、县署 怀柔县署大院在怀柔旧城西门内,今为怀柔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旧县署始建于明初,县署大门在民间俗称“县衙头门”,大门经历了六百多年的岁月沧桑,至今保存完好。 明代县署院内建有大门、仪门以及门房、寅宾馆、大堂、二堂、三堂、圣旨坊、东西两库、幕僚厅、书办房、六房办公厅、典吏厅、预备仓等各类房屋120余间。 明末清初,院内许多厅房已破败坍塌,用于知县问案的“考中堂”也岌岌可危。曾有过选择性的翻建,和维修。清代的县署用房一直保持在60间左右。 县署大门有门房、门道三间。条石基坐、四梁八柱、前廊后厦,螭吻大脊、插飞椽出檐,琉璃瓦接滴水,房脊有角兽对称排列。门前石条墁进门坡,门外左右置石狮一对。 明后期,大门外建有“彰善”、“殚恶”、“申明”三亭;设门岗。清末曾置铁炮两门,增建影壁一座。 县署院中,最具文化意涵的当属“三堂”。三堂是县署大堂、二堂之后的主衙堂,明代号为“考中堂”,是案件三堂会审之所。 明代“考中堂”为三间,至清康熙年已经颓败,康熙五十三,时任县令吴景果在原址翻建,共建房五间。更名为“黍春堂”,并请霸昌道陈鹏年(号沧州)撰写了大堂匾额。 堂前曾有县令吴景果于康熙五十六年八月撰写的《黍春堂记》石刻一通。 关于黍春堂之名,《日下旧闻考》记述道:“其额曰黍春堂,盖以斯邑,地小民贫,有待于吹暖律而布阳和也”。 根据“黍春堂记”,大堂匾额源自“黍谷回春”的典故,吴景果将捐俸翻新的县署大堂取名为“黍春堂”,以此警醒自己要时时关注百姓的冷暖,并理想地祈望后任者在入住黍春堂的时候,不忘对“苦寒之地”的怀柔,“膏之以阴雨,扇之以仁风”。 d9 `8 s/ X/ b* ~# v# a/ k% A. q
: R) D) a: a/ K M
" e9 |6 f+ h" E Y* l" ~% ?' V( Q1 a& G5 N2 U3 N
明代县署院内除了大堂以及幕僚厅、库吏财务、文书、典吏等机构外,还有吏、户、礼、兵、刑、工六房等行政机构。 吏房,掌官吏任用;户房,主要负责赋役、户籍民政;礼房,管文教、祭祀;兵房,管兵役;刑房,主刑狱诉讼;工房,管路桥官廨建设。 院西南交大有监所、马房、吏役住房。 清代在县署大堂、仪门东侧以及马房后建三处粮仓11间。仪门东南角建有藏冰窖,每岁冬月,奉工部命令,采藏洁冰三千块,以备上用。 二、察院 是明代都察院的分支机构,作为监察御史前往各地巡察、督理边务政务的办公机构,各州县都设有察院。 怀柔明代察院在县署东侧,建有大门三间、仪门及东西角门。有厅房五间、东、西皂隶房各三间、后厅五间、穿堂五间、东书房三间、西厨房三间。 怀柔察院建于明正德年间,嘉靖三十三年、三十五年重修。后厅、穿堂房为重修时增建。 三、兵备道 明代兵备道始建于嘉靖四十年。最初,兵备道衙门在县署大门路南。其设施包括大厅、后厅、茶厅、书房、厨房等四十间房屋。 万历年初,兵备道迁往文庙东侧新建的兵备道衙门。新兵备道的规模较原来有所缩小。 明代的兵备道,主要是为整饬地方备战戍守、兵马钱粮、武器调配、兵额足缺、值守训练、城垣修筑、接待处置关外投诚人员以及抚赏属夷等事务。 怀柔兵备道首任官员是张邦彦。张上任以后,一方面抓紧修建道署衙门,一方面积极巡察通州、黄花、渤海、田仙寨、贾儿岭、大小水峪地方的练兵及后勤保障情况。 他在调研过程中曾发现影响军队建设的严重问题。并及时向顺天巡抚徐绅进行了报告。 徐绅接报即以《抚赏钱粮疏》奏报给内阁。朝廷及时调整了戍边政策,为加强军队建设、妥善处理边地蒙汉关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万历年间的怀柔兵备导员白栋在职期间,不但整饬得法,而且“绝馈赠、改粮头、裁大户、免重役、节供应、归里甲、征奸宄、禁科敛、因民利导”很得人心。“仅一两年,垦地增加,民归若流,怀柔民不能忘者也”。 明兵备道于隆庆元年撤销。
; h2 J% a4 B% O* D. E0 t2 e7 ~
2 i1 F$ F, _$ Y
; s& @( B- b8 Z4 n+ \3 _4 c: W
% c% i" t& j* c- B7 s7 d/ m* s四、守备衙 怀柔的守备衙门在县署大院后,建于明万历初年,有厅房二十几间,此前怀柔仅有驻营把总一员,营兵200。 隆庆元年,兵备道裁撤后,怀柔设守备一员驻扎,首任守备为张绍忠,守备官暂住兵营。万历元年新任守备刘龙等创建了守备署。怀柔设守备后,自密云拨营兵230名驻扎怀柔。 明代怀柔的驻军以及兵备机构,是蓟辽边防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嘉靖四十年蓟辽总督署迁驻密云以后,怀柔城的军事功能得到了加强。 县署前建有粮仓,东有晒米场,历年由潮白河漕道运抵的部分军粮储于怀柔,以便亓连口、神堂峪、河防口、大水峪驻军就近领取。 另外,怀柔北部四个隘口之外就是蒙古部落的驻牧之地,所以,明廷在怀柔筑城、建敌台、驻军是必要的。 怀柔守备院内除了守备署外还有中军厅、演箭厅,而营房分别建在守备衙东、西两侧,有营房130余间。 草料场,在县署西北,有围墙保护,明代曾在此蓄养官马,积储草料;教军场,在南门外。 清初,裁撤守备。康熙十八年,再次设守备,有兵马83名。皇帝历年往返京师和避暑山庄路经怀柔时,怀柔的驻防守备都须与知县一起到南门外行宫朝见。 五、粮仓 粮仓是怀柔城内重要的公用设施。明代的“预备仓”在县署大门内东侧,所收储的粮食为本县支配。 “学仓”,在县学大门内,属于县学自设仓,明万历后期废。 “广济仓”,在县署大门前,为商粮军粮合用仓,该粮仓在平时招商买卖粮米,嘉靖年间,驻城军队的军粮亦在此支放,至清代仓房皆废仓院内建有廒神祠。 康熙二十九年,县设“平常仓”,最初没有专用的仓房,借屋或露天而储,康熙末年建仓三处。
5 U0 Z0 d5 P6 H# f8 k6 B/ i8 T+ C& z- A* @6 t4 d( @
六、文庙、县学 文庙即孔子庙,唐贞观年间,皇帝敕命各州县按照统一规制设立孔子庙祭祀孔孟。明初修建怀柔城时,孔庙和县署是首批城内建筑。 文庙并非一般意义上的佛道的寺观,而属于文化教育机构。由于孔孟创立了儒学,所以各地在建官学时,一般都将学宫与孔庙相邻而建。 明代,怀柔文庙与县学分设,至清代合二为一。明永乐年全国将“孔子庙”改称“文庙”。民国时期复称孔庙,但民间仍习惯以文庙称谓。清代以后,怀柔的文庙就是县学的代称。 怀柔文庙、县学在县署东,即今怀柔第三小学所在地。文庙的主体是大成殿,殿堂内正中供奉孔子画像,上方悬“万世师表”金匾。殿下为石条台基,三尺多高,殿前大院宽敞,用于春、秋两次祭祀活动,清代的年祭祀用银为40两。 大成殿前有古柏三株,殿后为启圣祠。院左右石碑上镌古代儒教家的事绩。大殿前东西两侧各有厢房六间,内设72贤人的牌位。 稍南有“戟门”三间,中为门道。往南即为泮池,建有汉白玉两孔小石桥。清末民初,桥两侧仍有莲花池,池游有大小红鱼。 文庙正门建为牌楼式,彩绘鲜艳,中门上方书“棂星门”三字。 文庙东院是文昌祠、明伦堂。明伦堂是县学的主体,有正殿五间,仪门一座,大门三间,存心养性斋五间。 敬一亭在文昌祠后,亭北建木质两层戏楼一座,两侧各有耳房一间。 县学亦称“儒学”,是国办学堂。民国初年,文庙和文昌祠、县学合并称为文庙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曾设师范和初级中学。 除此,明代还办有一所“社学”,清初已废。清康熙六十年,时任县令曾在县署前创办义学,号为“温阳书院”,雍正三年举人杜贞生被聘为书院长。 怀柔文庙、县学自建成后,曾多次修缮。明成化六年,重修明伦堂;万历二十一年,增建泮池、天启三年重修;崇祯二年重修棂星门、龙凤壁;崇祯四年又大规模修葺、增建,扩建了东西厢、戟门、重修了启圣祠、明伦堂、敬一亭、仪门等设施。康熙六十年,再次重建了明伦堂。 本属于文庙重要设施的“魁星楼”在明代一直未建,直至清康熙中期才建起了魁星楼。各地文庙的魁星楼一般都建在棂星门的对面,不会远离文庙大门。可怀柔文庙的魁星楼却建在了怀柔城东南角的城墙上,魁星楼的门朝西北方向,与棂星门遥遥相望。 另一处与文庙相关的建筑,是与棂星门隔路相对的“桂杏连云坊”,用以劝示、鼓励、学子登科、平步青云。此坊牌楼三间,横跨街口,瓦木结构,飞檐斗拱,颇为绚丽。 民国时期,传教士曾在城隍庙内创设“辅仁小学”。
8 t) {' C+ |, g( |9 @七、邮递、通讯 明代,怀柔设有邮递铺。总铺在县署院内西侧,分铺在县域沿驿道分布。各铺均设铺兵、递马,负责邮传。 清康熙年,额定递马七匹,马夫五名。但因皇帝常在避暑山庄理政,邮递繁忙,怀柔县在额外又增备递马十余匹,但仍是不足。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怀柔设邮政代办所,所址在署前街伪新民会西侧。民国成立后,邮政业务日多,后改称邮局。 怀柔电话通讯始于1928年建电话站,装电话机一部。 1933年县城内架设电话单线,设置了河北省长途电话局怀柔分局。电话局位于怀柔县城西门大街路南,与国民党部斜对。西邻伪警备队队部,今系京北大世界商场东北角,在怀柔园林绿绿化局对面。 1935年11月架设怀柔地方电话线并兼营交换台。 1936年9月,怀柔为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属县之一,日伪为统治怀柔地区,将通讯线设新改旧。 1937年日本侵略军在怀柔建电信营业所,装磁石交换机30门。怀柔电话局有局长1人、雇员2人、线工2人。县城内的伪新民会、商会、警防队、县公署以及设立伪政权的乡村实现了电话通讯。 1945年国民党统治时期,怀柔设长途电话局,装有25部磁石交换机。
% g+ ^8 B5 J6 ^8 Y
0 {6 F9 {, Y3 C5 G
. l. Z+ ~* w6 ~# J2 z$ K
1 w$ p/ U! b& T. e+ N八、教会、医院 民国初年,怀柔出现两家教会医院。清光绪十一年(1885),美国一牧师来怀柔县传播基督教。 民国初,在县城南大街(今商业街),西段路南(今人保公司)建立教堂,即福音堂。“卫理公会”教会机构有院房屋四十多间,临街房用于基督徒礼拜之所,院内设 “保罗医院”。 1949年,在保罗医院基础上建立“怀柔县中西医药社”。1950年改称“怀柔县卫生院”。不久卫生院北迁府东一条。1956年,更名为“怀柔县医院”,即今怀柔区医院之前身。 1931年教会在路北又增设了“雪芹诊疗所”,后称“雪琴医院”。
, A; w- X! k* f6 x0 U( E+ P
; R* V7 k @* [8 K' P. d- v( T! s% z% n4 ]
* S. Z3 ?& D% B# Z! C- ?: Q: \+ \8 n! s9 A6 v+ _8 \
* @ Z1 V+ ~4 |, k
九、山西会馆 怀柔“山西会馆”在金会馆胡同北端路西。会馆包括南北两个院落。 北院有正房三间,室内塑置关帝、赵公明像用以供奉。正房两侧有东西耳房,院内还有东、西厢房各三间。 南院主体建筑是坐南朝北的一座大戏楼,戏楼亦有东、西耳房。 山西会馆由在怀经商的山西人公议集资兴建。最初用于山西同乡商人聚会、共议行规、交流经商之道、通报商品信息、讨论商业情形之所。 随着怀柔商业日渐繁荣,为避免恶性竞争,协调各商家之间的关系,以免因进销价格差距过大而出现矛盾。因此,清咸丰年就有山西籍在怀商人效仿其他城镇的做法,联合城内商户建立了商会组织,商会包括同乡会和同业会。 商会设正副会长、秘书以及董事,会长由董事推举。商会活动地址就设在山西会馆。 日伪时期,怀柔商会曾被日伪利用,1933年5月,驻怀日本人开始控制商会,在商业经营中,一方面宣传推销日货,一方面查控销往抗日游击区的物品。 1945年至1947年,国民党政府两次改组商会,设理事长1人,常务理事2人,理事6人,此时期共有会员585人。 会馆的戏楼,既有为商人服务的功能也兼具回报社会和引领商业发展的功能。 一些走南闯北的成功商人,多受传统文化熏染,他们在业余很喜参与欢文娱活动,久之便无师自通成了水平颇高的票友,无论年节平日,一有时间便粉墨登场。 新中国建立之初,县工商联合会亦设在山西会馆,联合会成立了“商联剧团”,很多过去出身商人的演员都成了剧团的骨干。 上世纪六十七年代,会馆一直作为怀柔县城关公社或城关镇机关的办公地,八十年代初拆除消失。 , C; s2 v3 J" X5 ^ p+ I9 D
2016年8月13日 为李祥《图说怀柔古城》整理的文案 & O* o# F+ _- N' X&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