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的力量 | 张家湾:用工匠精神再现“大运河第一码头”风貌2022-11-25 11:14·北京交通广播: Q4 @9 y# W0 T0 H: A! ^' Q
近日,通州区张家湾城墙遗址及通运桥文物保护与修缮工程实现主体完工,进入收尾阶段,预计明年和市民朋友见面。此次修缮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用“工匠精神”重现“大运河第一码头”的历史风貌。请听北京交通广播记者苏宁的报道: 用工匠精神再现“大运河第一码头”风貌.mp34:04; n8 n) U3 z+ g& `$ K
来自北京交通广播
G9 H1 e( s8 i$ K/ e3 T: A! z) x8 ^' `- k% E5 v/ n% F
7 ~7 \! F' e+ A" _9 K {& h1 i* D( ?% @- C: N7 j3 t5 X
* G% m# M9 I, X! B0 h( }9 H 通运桥/记者拍摄
& M8 x1 [# l P- y通州区张采路和张台路交叉路口东北方向约400米处就是张家湾镇城墙遗迹,穿过城墙就是通运桥。下午2点多,覃师傅坐在桥栏杆下方,一手拿着锤子,一手拿着凿钉,在桥面上的地伏石上雕刻纹路。 记者:您干这个多久了? 覃师傅:快40年了。我爸爸和爷爷都是石匠,我们家是传承的手艺。
 覃师傅在地伏石上剔凿/记者拍摄
' P; H1 ~% Y5 h8 k- E这活儿看着重复且简单,真正要做好却不容易。记者上手试了试发现,角度、力度和眼力的配合一个都不能少,其中的“匠心”不言而喻。 记者:这个凿钉角度也得注意,这真是得一点一点剔凿,没力气还砸不下去,力度太重了纹路又不好看……
北京首华建设经营有限公司张家湾遗址及通运桥修缮项目负责人吕欣介绍,目前雕刻纹路的石板是18年前的那次修缮填补的,表面一直很平整。但根据老照片,这里的石板以前是有纹路的。为了再现历史,工人们要进行纯手工雕刻。 吕欣:古老的工艺就是手工剔凿,如果要是切割机切一道缝是好切,但是它不好看,而且跟这个古老的工艺对不上。
 墙上新添的石板和打磨的车辙/记者拍摄
) L/ F$ ~6 q& g( i- \' M这还不是最复杂的一步。吕欣表示,最耗时的是寻找匹配的石材。这座长约40米的3孔石拱桥前身是座木板桥,万历三十三年也就是1605年正式改建为石桥,历经400多年的风雨侵蚀,桥面石板已是坑洼不平。填补坑洼处的石材要和桥面原本的石材材质、颜色、样式都接近,才能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 吕欣:全国各地去找这种相似的石头,像山东、山西、河北省、最近的咱北京的房山都跑了,跟石头有差异的咱们都没用。这个石头大概找了一个多月两个月,工作人员自己去现场去跑、去看,拿残存的旧石片去比对。
 城墙遗址/记者拍摄
( j/ V j! j. S3 s2 U% t5 ]漕运时期,张家湾是各种物料到达北京城前集散的重要枢纽,素有“大运河第一码头之称”,桥面上深深浅浅的车辙道出了当时的车水马龙,石板填补好后,还要打磨出匹配的车辙。吕欣介绍: 吕欣:要找出这个车辙的模样来,按那个车辙两边顺过去,这个比较困难。因为这个桥面的车辙因为年代久远比较杂乱,不好找,对石头的打磨加工要求比较高,都是人工去打磨的。
 未修缮前桥面的坑洼处/受访者供图
. v0 Y0 [9 I% H* T' {7 u 填补后的桥面/记者拍摄
" C* {: O1 Q& c; |( y8 p q在城墙遗址修复方面同样充满了匠心。吕欣回忆起第一次看到城墙遗址时场景说: 吕欣:当时上头树、草什么的都有,因为它上面有一层土,那层土它会长树长草,这次做的是掺灰泥勾缝,还有一个灌浆,灌完浆之后这里边全都是白灰,白灰会抑制草籽再生。
 通运桥上的石狮子/记者拍摄 ( Q& g9 c2 n4 G4 t2 f& W, V# \ `
为了墙体不再渗水,此次修缮将墙顶进行导水,使雨水不能渗入墙体内部,墙体外侧增设散水及渗水槽,避免雨水侵蚀墙体。东侧城墙基本保留原有风貌,进行除尘、保养。西侧城墙墙芯采用近2万块与原城砖同规格的手工青砖包裹进行维护。 吕欣:都是用的青砖,古法做的砖和现在机器做的不一样。机器做的砖表面太光滑,手工砖表面就是凹凸不平的。
 张家湾城墙遗址和通运桥/记者拍摄
7 q- Q5 ~0 l/ y+ [0 M通州区文物管理所文保部主任金海竹介绍,此次文物保护与修缮工程自2019年就开始筹备,方案再三细化,就是为了最大程度保护古建原貌。 金海竹:咱们张家湾城墙遗址和通运桥其实是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现在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最大的特点就是“修旧如旧”“最小干预”。文物修缮保护基本主体已完工,明年开春再进行一些包括文物周边环境整治等收尾工作,大概在明年上半年可以和市民正式见面。
如今的张家湾早已不是漕运重地,但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张家湾古镇地区的新规划,古老的历史遗迹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带动周边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老张家湾人对此充满了期待。 市民:小时候来过,这边原来全都是粮库,现在不是已经维修了吗?挺好的,越恢复原样越好。 市民:修好了大伙看着更好,把老物件又给纪念起来了是好事。 / k5 h- F, G0 U6 E
记者:苏 宁 编辑:李天一 主编:朱凌翔 " S' D- @: m& _)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