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骡车2022-05-10 21:01·jd758
; v& z5 D) L, ]) a# L4 K老北京的骡车
骡车以骡子驾辕的车。为老北京主要的交通工具素有“京车”之称。骡车是北京旧时在城里出行常用的交通工具,清末北京城内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主要有两种车;骡车与马车。旧时私人乘坐马车的不多,据说太监出行喜欢坐马车,所以很多人不屑于与太监用一样的交通工具,因此乘马车的不多。乾隆初年时骡车仅为市侩代步,京官则乘驴车。嘉庆年官车率用毡帷,飞檐后档车。道光年大半从俭,坐布帷圆篷四六档车。而驴的体力不足导致驴车的速度慢,乘者多便会翻车,并常将乘者颠下。再者驴的形象猥琐,不及骡子有气派更通人性、力气大经训练后驾车是小跑一路轻快稳当,驴车随之少而骡车则越发的多。城内出行真正使用方便的是骡车。骡车很舒服像个小房子,或像顶轿子那时也称骡车为“轿车”。
8 V$ j0 A6 r; v$ ?
/ _% L5 L. @" p% E# L: `, H- ?& I骡车的构成由车身、车轮、车轴、车围、套具四部分。车身分车辕、车前盘、车厢、车后尾四部分,车厢为主体。车身为木质结构;前面为辕俗称车杆、后面坐人的地方称车厢、车厢与车杆之间的地方为驾车把式坐的称车前盘、车厢后面有二横梁称车后尾。车厢有穹形顶棚、前有门柱、门柱后即为开窗处向后有两根柱后为方形窗棂、车厢下部为栏板。
车厢有穹形顶棚、门、窗。官用骡车的车轮高,辐条细、车毂凸形、车轴稍长,骡车为长途跋涉的磨损,车的木轮外缘要包上层铁瓦。官车的车轮多用十钉瓦称之“陕西脚”。百姓骡车车轮粗用平瓦俗称“笨脚”,毂作平面形,跑车车轮则特别重,以防止翻车。骡车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轴承部分称“车箭”,京匠装置的车箭有特殊技能,装的车在行动之时能发出一种清脆的声音非常悦耳,使人一听便知是京城车。京城骡车的车轴很有讲究,行车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响。车子跑快时仿佛听到京剧鼓板“单皮”在“放丝鞭”。(京剧舞台鼓板所用的鼓俗呼单皮。“放丝鞭”是单皮的一种打法, 即用两鼓槌连续作较长时间的打击亦称“放穗子”)旧时只有北京的工匠能制造这样的车轴。
车围有内围、外围之分。外围用蓝布,在距车底盘约半尺的地方向上翻卷,卷起的部分;用杂色缎,镶以黑缎边缘称挽手。内围;下部用杂色缎、镶黑边称卧厢。上部与车顶多为白色与淡蓝色。
8 h' G$ b3 ]6 s- z! e7 W* K' H( ?9 d' P5 r9 {* v! c1 z4 e
夏天外围两侧各开大小不同的纱窗。纱窗之上加蓝布遮阳,下熏黑绸飞瞻称小帐子。车前有遮阳称大帐子。车厢外面加两种设备:两旁都支着个不到一尺宽小帐篷挂着绸子称旁帐;车前面用两根竿子支出个蓝布篷子,与车辕长短相同骡子也刚好遮在下,太阳过去可去掉的。但坐在车里面并不凉快,所以坐骡车是夏不如冬。夏天也常有阵雨,就用油布做个套子把车厢整个罩住,另车帘上也罩有层油布不怕淋雨。
夏天车厢通风,撤去里围、只留卧厢及车顶,周围遮以熟罗帘子防晒。雨天车外加油布。道路泥泞时, 用拖泥布加于挽手之上。当时非三品以上官不能用红色拖泥布。
冬天车上罩灰色、黄色的氆氇雪顶。雪顶以灰色或黄色氆氇制成, 黑色绒缎镶边。贵胄的骡车围子用灰鼠皮或鹿皮,门前挂车帘。车围子镶玻璃;最讲究的镶十三块玻璃称为“十三太保”。冬天骡车里倒很暖和,多大的风雪也打不进来。
6 R5 b4 P2 s$ }/ p4 _' _( n
- o8 s2 I2 u+ F: A+ c4 t套具;驾辕骡子用的鞍子、夹板、笼头、缰绳等。套具为车的重要部分, 鞍鞯铺与车铺( 制骡车的铺店)、车围铺都有关系, 而鞍鞯铺又与制各种套具的木工、皮件工、绳工、制毯工、铜铁工等。使用的缰绳;多用白色、蓝色, 王公贵人用紫色的但那必须“上赏”始得, 多用于大鞍车。
鞍子大称大鞍车;为王公贵人、满族贵妇乘用。朝官所乘为大鞍车为自用专车称“拴车”。大鞍车的把式须用三人;都步行,两人扶车杆俗称“拿辕”, 一人牵骡。有缰绳但备而不用, 另以小绳系于骡之下颏, 以手高举小绳, 使骡首高昂起。三人步伐须一致, 骡行迅则人亦随之。御者皆着深蓝色布大褂, 长与膝齐, 腰系搭包, 内着白色小布褂, 翻两白袖于外,宽几半尺。夏日戴凉帽, 缀极少而长的羽缨。走起来虽快如飞, 而上身却不动,只衫袖、帽缨随步伐而飘扬, 故有“风摆
, K. A# q. X, `' y9 I) A) D
: B5 ^7 z: F9 Z& t, [9 S. G
荷叶一柱香”之称。清代还有“前引”、“后从”制度即官员外出时,无论是乘车坐轿还是骑马,若干仆从骑马前导后随俗称“顶马”、“跟骡”。
小鞍车用途较广为百姓乘坐。三面闭置不透风,放下车帘,就四面不通气。车厢内两侧也有两面方方小窗,大约十平方厘米大小。装有小方块玻璃,只能窥不能看。车高跨上要借助于车上备用的矮条凳。驾车的把式半只屁股跨在车沿上,两脚悬空,可以随时跳下。跟车的人如从前妇女出门要带女仆、或婆媳二人,车厢内只容一人,必有一人和驾车人并排坐在车外,半只屁股占另一面称“跨车沿儿、跨沿”。坐在车厢内的人须双腿盘坐。长时间后下车时,半身麻木双脚根本不能着地,必须木立良久。清末纨绔子弟在小鞍车的制作与装饰上颇费心思。
此外还有种“后档车”;本身的尺寸与车后的档子都加大,只限于王府贵妇乘坐。
骡车沿底下常挂条漆得很讲究的长凳子,是预备女眷们与老年人上下车时接脚用的。附带用处是骡车不用时;把骡子卸下车来,拴在一边。这长凳用做架车辕。如不架起则把两根车辕朝天竖着。女眷们坐车在车还架在凳上时她们就最先坐进去,后再由车把式拉着车去就骡子上套,或是牵骡子倒退来套上车辕。
旧时京城骡车所用的骡子多来自陕西称“西口”;毛色以“缎子黑”、“野鸡红”、“菊花青”、“墨里藏针”、“香青”等为上。陕西骡驹要预先订购, 毛色可以指定。而“兔鹘”则须黑脊线、黑丝缠腿者(但须只缠单圈 全缠则不贵)为上乘。其余“茄皮”、“栗色”则为下色。鉴别骡的优劣与相马大致相同,以颈长、胸宽、腰瘦、胫细者能出快。骡高须四尺半以上。驾大鞍车、大官车者则非五尺以上不可。好骡子首先要善“走”。“走”是指骡马的一种步法;是前后腿同时向前迈进、后蹄着地处超过前蹄印甚远。此种走法马有的是本能地就会,骡子则必须要训练才得。一匹好的走骡要经艰苦的训练俗称“压”;将一碗水放在鞍上,让走骡疾速奔走若碗里的水一滴也未溢出,即算一匹上乘的走骡。比赛时人与骡先都要装饰一番, 鞍辔全新扎红戴绿。后划定距离或追逐赛、或同起步。要求过步大、重心平稳、四肢交替频率快等,不得有腾空奔跑。骡马的四蹄交错前进时,四肢重心起伏不大,以快稳为准。会走的马一般是低头、碎步、高频高速前进;走骡则抬头高速碎步前进谓之“抬头骡子低头马”。
骡车中有“红托泥布大鞍车”,是有爵职人家的关防车,还有“十三太保山西口”是玩跑骡车人的自用车,这两种车都是没有出赁的。
老北京的风俗每个季节都有种应时点缀,尤以跑马赛骡车为最盛行。元宵节白云观、三月三蟠桃宫、端阳节南顶永定门外都是跑马的地方。跑道是经选一条宽阔平坦旷地;一里长宽约两丈、用土垫平。跑道两旁搭有席棚,内设茶桌。看台为两层,上层专设妇女座席,下层皆为男人座席。上看台不用买门票,只需付高价茶钱。
旧时跑马单骑下场;讲究的是要马走如飞。车马皆由参加者自备;车为“十三太保式”轿车、高头骏马鞍鞯鲜明、马尾装饰各色彩带。骑马人姿势腰杆笔挺不倾斜,从起步到终点贯串始终。马步伐须要单腿迈步大走,如双腿搂窜则不合要求,观众必报倒彩。参会的大都是社会名流;王公贵胄如涛贝勒、肃王、钜商中同仁堂乐家、名伶界谭鑫培均是此中高手。下趟子参赛的都是精神抖擞飘逸;头带黑缎小帽缀红结帽正钉碧玉、上身穿梅花鹿皮坎肩、下穿皮套裤、脚上荷叶袜子(双层布袜袜口锁黑花)蹬快靴、腰系搭膊稳坐在鞍上。梅兰芳年轻时常去参加赛马骡车的比赛。当时他年纪小不太会驾驭骡车,跨在车上扬鞭奔驰,虽尘土飞扬但也是种乐趣。
旧时的赛骡车分两种:一是车夫执鞭,车主跨沿;一是车主执鞭,约请名流跨沿。骡子的步伐与跑马相同讲究大走,不得搂窜。戏剧名伶界里的好车都齐集会场显身手;如王楞仙、杨小朵、陆华玉、朱素云、俞振庭等均是赛骡车跑马的行家里手。
骡车是有钱人家自备的车。旧时大户人家都有车门是停私用骡车的。车门平常人不进出只入车,主人回来;人走大门(正门)进来,骡车则进车门保养,停在车门的门洞内,何时候走则套车出去,这是私用的骡车。骡车多为敞蓬,私家的骡车装饰比马车讲究;普通骡车用榆木、柳木、桦木制作,贵胄人家特别是八旗王公的骡车甚至用红木、硬木制作。八旗贵胄的骡车的车底铺木板,木板上再铺上毡垫,冬季时要铺上棉垫;骡车车篷为花格木架;顶部用竹篦编成圆蓬状,上面糊布。用桐油里外浸透,不渗雨水;贵胄人家有的还在车篷外面套上车围,车围子两侧以及车前帘上开窗,夏天蒙砂纱、冬天镶嵌玻璃形状似轿子,故骡车称轿车。
雇佣骡车;要提前派人去雇,老北京有几十家可以雇佣骡车的车厂。骡子有时也不听话需要专业的赶骡车的把式,因此雇骡车是连人带车一起雇,没有单雇骡车的。赶骡车也必须是有经验的把式。赶车的把式的技术高超,在最繁华的大栅栏,路仅容两车击毂而过,京城的赶骡车把式既能避人又能避车,绝少事故。旧时雇佣骡车营业是专门拉送客人但只“站口儿”,是骡车营业白天在固定的一处胡同口等乘客赁坐。起初多车主赶车,待收入渐厚,便再拴一辆,则雇人执鞭代赶。
赶车的鞭子;鞭杆是三根细竹编成、手执处粗为一握、顶尖处细如毛衣针,总长约一米四、五;鞭稍由皮革编成,上粗下细,长达一米八、九,稍顶缀红缨,把式扬鞭声脆亮。好车把式很少用鞭,怯把式才靠鞭赶车。
老北京骡车中的“驾”早时为赶车、赶马的口令术语,后发展成敬语;如“驾到”、“大驾光临”等。据传最初把“劳”与“驾”合成客气话的是老北京赶车跟赶马的把式,后推广成日常用语。加重语气表示更为尊敬称为“劳您一驾”、“劳您大驾”。
8 O4 S- m- b' B; Z" W! U
& ~, B" X+ }. G$ S. i" t' j
还有骡驮轿,是用两头骡子驾驮的一种轿。这种交通形式实质上是坐轿,但这种轿不是前后两人、肆人、八人抬行,而是前后各有一头骡子驾驮着轿杆而行,故称骡驮轿。这种轿比普通轿子略大,可坐两人。轿内备有寝具,可以躺卧,是适于长途旅行的一种交通工具。一般可日行百里。行途中有两人赶骡,一人徒步,一人骑驴。
蒋 东
2 {. A9 ~/ ^2 N( b% P" }
; `. |! ~! D! p# ^) g* C/ ^' Q7 w+ O# Z& a( k# Y3 f'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