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历经风雨剥蚀的古城墙,见证了顺义百年变迁原创2022-03-28 13:48·北京纪事
! a$ D: y% J7 p$ |: t9 A5 Q0 ?3 F, r. E8 p/ ~" ]
( H. y) V4 X0 F T( W7 Z9 r$ N原标题《顺义古城墙》 顺义旧城北侧,还保留着一段长约6米、高约4米的城墙。比起长城壮观的景象,不可同日而语。这段城墙外形虽不壮观,但资历可不浅。志书载:唐开元四年(716年),位于内蒙赤峰、通辽的弹汗州移至今顺义区境,并改名为“归顺州”,是为了安置归附的契丹人。归顺,本指外部势力归附投诚,所以取此名。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归顺州为归化郡,并辖怀柔县。 $ X$ L% h2 h$ O! }$ G) ?
5 L/ M5 e) V0 v9 d1 S
修建城池归顺州的衙署在顺义旧城内,怀柔县衙署也在城内,说俗了即是一个城里两座衙门。而怀柔县,也非今日之怀柔区,应是今顺义区,但疆域要较今顺义大。查阅《怀柔县志》:今怀柔庙城、杨宋镇均列其中。 有了建制后,统治者就会遴选官员,规划疆域,建立户籍制度,设置街道,安排农事等,但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应是建筑城池。志书上说,顺义城:南昂北俯,东北突出一隅。臂背四折入于河滨,宛如龟背形。城周围1025.9丈,连堞城高2.5丈,根阔1.5丈,顶阔0.8丈。护城河周长1052丈余,深1.5丈,口阔4丈,底2丈。城内以石幢为中心,距4座城门各约1里。古时制度,城谓城垣,池谓城河,顺义古城有城有河,可称城池。 古人修建城池讲究方位,但最初修建顺州城时,应当考虑到了取土的问题。根据建国初期地形地貌推测,顺义未建城时,当是一高阜处,选在此地建城,即有施工取土方便之意。顺义城墙,周长7里有余,要修建这样规模的城市,需要大量的黄土,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当时的生产力,劳动工具,劳动效率不会很高。而把县城建在高阜处,可以就近取土,节省大量资源,提高工程进度。不过,当年修建的城墙为土城墙,是把黄土掺上白灰加适量水,而后一层层摊开,夯砸,称为“横土”。20世纪50年代初,四面城墙还存在,地形地貌无大的改变。顺义城中心为最高点,四条街都向下延伸。顺义城始建至今,至少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 四个城门顺义城的四个城门,东门称“朝旭”,南门称“阜财”,西门称“庆城”,北门称“挹翠”。民间又有自己的称呼,以天干“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为之命名。南门为“火门”,南门外建有火神庙;北门为“水门”,北门外建有龙王庙;西门称“鬼门”,旧时死人埋葬要出西门;东门称“喜门”,民间婚嫁接迎亲的队伍要进出东门。 四个城门内外都有两个城门,称瓮城,是出于军事防御上的需要。南门内城门朝南,外城门朝东;东门内城门朝东,外城门朝南,瓮城之内还有一座老爷(关帝) 庙,据说是祈求老爷保护城池而建;西城门内城门朝西,外城门朝南;只有北城门两个城门相对。四个城门上都有城楼,又有箭楼,只是城楼的形制要比大城市的要小。解放初期,东门的箭楼还在,但已残破不堪。 四座城门左侧都有马道,马道为一斜坡,是为上下人员、搬运物资而备,上面墁砖。西城门留有水道,是为夏季雨水大走水而设,称为“水关”。水道在城门南侧,地面以下,有5尺宽,多半人高,人在里面可以稍弯腰行走,两侧和顶部用条石砌就,北城墙也设有水关。东门和西门高于地面许多,故出城门有坡,为防雨水冲刷,坡上铺满条石,两侧稍高,称“水簸箕”。城内低洼处,也留有水道,城内水大,城门处的水道排不开,水便从其他水道排出,以防城内积水。形势紧张时,水道口用条石堆住,防止有人从水道偷进城。 依农耕社会习惯,四个城门早晚关闭。天亮时开城门,称“开闸”;天黑关城门,称“关闸”。但开关城门亦人性化,有人因事外出不能回来,或是有人进城有事不能在关城门前出城,晚9点要开一次城门,11点再开一次,11点以后不再开。有人有事外出太晚或夜晚想进城,也有从水道进出或爬城墙进出城的。 春天的顺义潮白河畔美出了新高度 . l4 P9 U: d- X" B) V+ L; C$ ~$ ~7 V
城墙修建与修复城墙外墙为城砖码砌,城砖长约1尺2寸,宽约6寸,厚约3寸,重约25斤。因当时资金等原因,全部用城砖成本太高,故内墙用土砖,土砖之间用白灰勾缝。土砖约6尺长,宽约3尺,厚约8寸,用黄土和白灰掺杂夯砸而成,极其坚固。我们看当年的照片,仍可依稀窥其全貌。城墙的修建,是把黄土掺上白灰加适量水,而后一层层摊开,夯砸,称为“横土”。 城墙修建完工后,要在建筑上勒刻施工、工程监督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名字,称“物勒工名”。烧制城砖时,必须写明烧砖的时间、地点,以及制砖者、烧窑匠、监造官、提调官的名字。以后出现问题,这些人要被追究责任。所以我们看到的城砖,有的就有制砖者的名字。我们看有关修城墙的介绍,质量验收人员对新修的城墙进行检查,检查人员的检查办法是,用锥子扎夯好的土城,锥子尖不能刺入一寸,称“锥不过寸”。如果锥子尖刺入超过一寸,即为不合格,负责监管筑城的官员就要被问罪,十分苛刻。 康熙十八年(1679年),北京及周边地区发生地震,震中在三河、平谷。当时,顺义“民房全部倒塌,村庄被夷为平地,地面翻沙冒水,裂缝宽度达1尺左右,城内县署大堂及城垣倾倒净尽,百姓死伤无数,许多人无家可归。”这是有记录以来,北京地区最大的地震。地震后,清政府又对城墙进行了修复。同治年间,又一次修复。 2014年,顺义区文物管理所现存古城墙进行修缮,古城墙外围着围栏
q# K+ g! I2 z! x/ _. N4 ]0 f有城墙,就有故事‍1948年12月8日,顺义解放,解放军进驻县城。当时,北平还未解放,被人民解放军团团围住。驻守顺义的解放军就在北城墙演习攻城,解放军制作木梯,全副武装,演习登城攻坚;还有的战士演习爆破,他们在城墙下挖洞,投送炸药包,以便和平解放无望,就实行武装登城。 1956年正月初三,时正值经济建设阶段,国家号召各行各业支援农业,驻顺部队给仁和镇捐赠双轮双铧犁以及喷雾器等农具。时顺义主管农业的副县长、县里农业农机部门以及仁和镇的领导参加了捐赠仪式。背景就是顺义北城墙,那时的城墙还较为完整。 20世纪50年代初,顺义古城墙因年久失修,已有多处残破倾圮,破败不堪。建国初期搞经济建设,旧城墙的城砖都被扒下来修了建筑。当时拆一块城砖,去掉上面的灰渍,码好,每块砖1分钱;把城砖运到建筑工地,每块2分。顺义的烟酒公司、轧花厂的外墙,县委大院的礼堂,用的都是城砖。因此,只留下裸露的土城墙,至20世纪70年代当地人取土,古城墙大部消失。 现顺义旧城区留下的北城墙,是因为城墙上原有一测量塔,才幸运地得以保留。这段城墙外墙用条石作基础,上面砌砖,内墙用土砖码砌,历数百年经风雨剥蚀,基本保持了原貌。2014年,政府出资对这段城墙进行修葺,现为顺义区保护文物。 7 `$ _! I! H; q; O8 _)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