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丨北京城拆除图鉴原创2022-01-14 17:30·北京脉搏
2 M) S' K! j: H4 g- C% |2 U- a按:本文是《北京城拆除图鉴》,不是《拆除北京城图鉴》,这是两个意思!
' P" ] z) m9 U自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国变开始,北京城一直处在拆与建的过程之中。历史上北京城建筑的拆除大体分两种:一是战争、天气、地质、失火、自然破败等不可抗或不易控的客观因素;二是改朝换代的气象、发展建设的需要、时代认识的局限等主观因素。第一种随着国力的强盛与科技的发展,应该是可以避免。第二种争议较多,且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在此不做讨论,只是采用图片和文字进行客观陈述。
" H* @$ e* X# U. P4 m在选取照片时,力求体现“拆除”的痕迹,如:搭建的杉篙、拆下的砖瓦、干活的工人、施工的现场等,否则也体现不出”拆除“二字,北京老照片网络上很多,但是其中关于建筑拆除的非常少,这也很好的限制了本文的篇幅。照片中对时间的描述,只能说尽量精准,历史照片的描述会有偏差。因个人阅历有限,还请大家补充,请方家指教。此外,北京城外建筑的拆除照片也在汇总之中。 , P& `' a3 s7 l3 b
- 景山围墙 J% M- b9 ]( B3 v7 u% {
景山位于西城区的景山前街,西临北海,南与故宫神武门隔街相望,是元、明、清三代的御苑。曾是全北京城的制高点。在元、明、清三代,景山及其附属建筑不仅是一座供游赏的皇家园林,还具有习射、停灵、祭祖、官学、躬耕、戏曲、宗教等多重功能。 & p) P2 b$ @5 F, _- m# a
9 E/ D5 R$ u8 ?
1900年,景山东墙被拆开一个豁口
0 d& r% Q G' f1 a* a: E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景山受到严重破坏。烧毁辑芳亭,其他四座亭子的门窗,也被拆了当柴火,景山五亭内的佛像中,四尊被掠走,各殿陈设宝物也被洗劫一空。同时为方便进去,景山东墙被拆开一个豁口。等帝后回銮,景山已风华不再。 # U0 i8 |' @! ~
- 普宁寺$ _5 `" Z) u. N! F1 Q% C, W! K
普宁寺,俗称回回营清真寺,原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中段南侧,新华门正南,是伊斯兰教清真寺,现已无存。该寺始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二十八年(1763)竣工,与西苑宝月楼隔街相望。这是由乾隆帝降旨御批,使用内帑并专人督工建造的敕建清真寺。当时附近的回部穆斯林均在该清真寺礼拜。 
+ i, ~3 R9 J* }$ l! {5 P) a
% l" H$ h% {; m4 v: q# | U0 m3 x. Y1900年,庚子国变,普宁寺遭到拆毁,仅剩邦克楼 " f4 y, s5 H" T. w. y
民间曾经误传该寺为“香妃寺”,说宝月楼是乾隆帝为香妃而建,香妃的父母思女来京,不能入宫,只好登上清真普宁寺邦克楼,与宝月楼中的香妃隔街相望。所以民间俗称宝月楼为“望家楼”。实际上该寺从未称过“香妃寺”,但回回营、宝月楼确与容妃有关。回回营中居住的多是她的族人。宝月楼虽建于容妃入宫前两年(1758),但从乾隆帝多次吟咏宝月楼的诗文可知,容妃应多次登临或入住该楼。1900年,庚子国变,清真寺遭到拆毁,1913年在朱启钤主持下,将新华门对面的清真普宁寺的寺门、礼拜殿等建筑拆除,修筑了灰色的花墙,以遮挡街南的民居。当时的民国政府以拓修新路为名,派出管理人员,将清真寺寺门、礼拜殿等建筑拆除。 2 W7 Y2 e K9 B' ^( T4 S; }5 o
- 永定门附近城墙
" I1 Q' g" R- v5 `2 X3 F
1900年,庚子国变,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英国军队首先攻克外城,扒开永定门西侧的外城城墙,并在天坛内设立了英军和美军司令部,将京奉铁路的终点由城外马家堡延伸至天坛西门外。这是北京城墙第一次被扒开豁口。1901年,修建前门火车站时又在城门东侧增开豁口,铺设新路轨。 
4 _5 _, F6 w5 p$ H
$ o, P6 M5 X; j1900年10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外城后,在永定门偏西外城南垣拆开一个豁口,护城河上架起临时铁路桥,把铁轨铺进了城里 
) i2 ^, K* H2 s/ h5 e2 a7 ~6 Q7 f5 P# Q0 n
1900年,永定门西城墙豁口的临时铁道 
8 B: Q0 |7 m/ r% }/ y. ^" z4 i; y1 }+ }( z7 E, q
1900年,永定门西城墙豁口的临时铁道 & k( s! Y& ^3 J5 B) s3 e4 x
* e" [! {' V" G, n) t+ _. y1900年,永定门西城墙豁口的临时铁道,火车由城里开出 
; q( | W. X3 ~7 D$ u3 z0 n% b
8 {8 x/ f7 X: G( [& g1900年10月,火车经过这个永定门豁口可直达设在天坛西门外的“北京站” 
2 @- H% d. {0 T$ X8 Q) u3 j f9 B* B ]' m4 [( s2 h; ^3 ~
1901年,外城南垣永定门西侧城墙,被八国联军拆开的临时铁道豁口内侧 6 E+ U9 l- z( G7 k
北京古观象台,旧称观星台,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之一,是明朝、清朝及中华民国初年的国家天文台。以建筑完整、仪器配套齐全、历史悠久而闻名。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古观象台上的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象限仪、地平经纬仪、明制简仪被法国拆除抢走,存放于法国驻华使馆;明制浑仪、清制天体仪、玑衡抚辰仪、地平经仪和纪限仪则被德国拆除掠至波茨坦离宫。光绪二十八年(1902),法国驻华使馆归还了全部天文仪器。1921年,根据《凡尔赛条约》,德国将先前掠走的天文仪器归还。 1 p: @% I* U* a: u ]
" u# N1 x' o0 \5 {" C. o
1900年,八国联军中的德、法军拆除古天文仪器,观象台上的围墙也被拆毁 : X1 k6 Z& O/ @% b% W5 j
# V- N* \4 j) o3 f2 K x$ t7 L
1900年,八国联军中的德、法军队在观象台上搭起支架,拆除古代天文仪器 % [2 i f, g$ o7 ^: u ~
- w; c9 ?5 b. o& W+ x: \* l1 t0 H1900年,八国联军中的德军正在拆除天体仪 
0 E( |, B* l7 H( Q4 }- B6 S+ q5 A! [/ c5 G" D' U% V6 x2 _
1900年,八国联军中的法军正在拆除黄道经纬仪 
% k: d. X/ x6 T2 P; W
. a, e; y! a/ v5 N- h( I0 c" h- \1921年4月12日,《顺天时报》刊登经过二十一年由德国运还之天文仪器抵京现正搬入观象台
% _6 o; s+ u: S" c- 崇文门附近城墙
. X& P! x& j0 z1 y v* s
1900年,庚子国变,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崇文门箭楼被英军开炮击毁,1902年,在英军主持下打通崇文门瓮城,闸楼被拆除,闸楼门洞被改造为铁道双向券洞,东月墙另辟双向铁路券洞,铁路穿瓮城而过。行人、车马进出内城则改走箭楼城台下开辟的门洞,崇文门内外则是穿过城门洞、箭楼城台门洞,取直线通过。 3 d" y- o% b- W9 C
; `* [6 O5 O% O+ F1902年,崇文门瓮城东侧,瓮城已被英军拆开一个豁口,正在修建铁路券洞 & x. Z R/ W( p
! O9 m c" U9 F2 a+ {; e6 {1902年,崇文门瓮城内,拆除闸楼旧券洞正在进行,准备改建成双向铁路券洞 % }* G* W; f! P( O8 B- W* O
/ g! R1 | ^/ F8 p
1902年,崇文门瓮城内,拆除闸楼门洞后的豁口,英军已经扒开西豁口,铁道穿瓮城而过 , b4 _, i& D# c. N
: m" k- | p, Q+ \& l" l1902年,崇文门瓮城内,箭楼已毁,城台被扒成豁口,后砌成券洞,与崇外大街联成一线,铁道横贯瓮城而过,这个角度是摄影师在崇文门城楼上向正南拍摄 
1 }8 ?5 `' ~1 J+ N, |+ ~
& J0 T5 E3 n+ t; r- o5 D! L1902年,崇文门闸楼已拆除,准备将瓮城门洞改建成双向铁路券洞
3 s- `" I' B u+ B1 F' Q& A- 贡院
- s# _, T! K2 \* ]& Y" H' R* q
贡院原来是会试的考场,各地举人来此应试,向皇帝贡奉自己的智慧,故名贡院。1900年,因德国公使克林德在贡院附近被击毙,此处被德军管理。德军每日拆房,将建筑材料变卖,数月间并成一片断壁残垣,以致此后的会试只能在河南开封举行。民国初年,百废待兴,政府无暇顾及此地。至1921年,在贡院遗址上建起楼房式“模范商场”,但因生意不兴隆,商家逐渐离去,大部分改成民居。 
( @% s L8 L5 C3 E1 f) J
8 T! Z; C% D0 d6 M9 p$ K1900年,被拆毁的贡院考棚
1 R9 s0 T) ]+ P, j( F1 A6 p1927年,张作霖的最后一届北洋政府为了筹集军饷,将残存的贡院“商街”拆除拍卖物料,留下了一片空地。1941年,日伪政府在此空地上建造“神社”,供奉亡灵。为方便进出“神社”,在东南旧城墙上开凿启明门(今建国门)。如今,当年的古代考场贡院已矗立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大楼等多座大楼,明清时代的北京贡院已经看不到原貌。 / p5 t, x5 o# z) o, K# C
* D8 H8 b7 S' k$ \
1901年,贡院中考棚被陆续拆除,明远楼尚存,拆除考棚的砖头堆放在院里 . E1 v, M/ Y5 S9 e! \1 S& j+ w; E1 i
' R W" q* G8 c6 G' v1907年,贡院中考棚被陆续拆除,明远楼尚存 
j& q: n- t2 S1 q" l. N" D8 J
0 k+ A* ]" s; I' ?1909年,正在被拆除的贡院,拆除考棚的砖头和木料码放在两边 
8 \* U) l( E' N9 \6 X% ^4 c8 z" E6 t1 i9 K8 [" @2 d; L+ T) x) q
1909年,正在被拆除的贡院,明远楼尚存,拆除考棚的砖瓦堆放在院里 ' U) d7 i8 \" m
+ D& d- k1 M( x! _1 f8 r
1909年,正在被拆除的贡院,明远楼尚存,拆除考棚的砖瓦堆放在院里 
4 y. \" g, P; Y
9 a5 m# u! s/ l! V1909年,正在被拆除的贡院考棚 / f9 M z& q; I) d# b5 _- E) ]' k
+ |- m/ @' v. Q7 k1925年3月10日,《顺天时报》刊登出售东总布胡同旧贡院地皮广告
( N6 b+ u5 x' ~9 T- 正阳门附近城墙
: q$ r' d0 f3 s" K
民国初年,前门火车站修建之后,为了缓解交通,1915年,北洋政府内政部长朱启钤为改善正阳门附近的交通状况,下令拆除了正阳门的瓮城,原东西月墙各被开出两扇门,原有城墙基址被夯筑成马路,自此正阳门箭楼与正阳门城楼分开,成为一座独立的建筑。同时朱启钤委托德国人罗克格改建正阳门箭楼,在其城墙断面上增加了西洋纹饰,在箭楼齐城墙平台外加设了汉白玉栏杆和突出跳台,并给部分箭窗上加设了半弧形遮阳华盖。 
) u; T# D* d2 \0 h/ W7 W1 |4 H1 k. E/ g! [! q- r. F0 V& W
1915年,开工仪式上,内务总长朱启钤刨下第一块城砖 
( Z6 F- \1 L- Z r7 M
j) X: }$ A; r; D" k/ Z0 ]1915年,拆除正阳门城墙 + j7 ?' y( [( f Q( Q* U! X
5 p# v: R; c; N6 V/ a$ O& \( j1 \1915年,拆除正阳门东瓮城,后方可见前门火车站 
+ S9 s( ^, O6 x& j, \( i9 v* z0 h# i% a4 l
1915年,拆除正阳门瓮城,城楼和瓮城内西侧关帝庙已无存,左侧可见券洞 + B+ f7 G! f3 p6 q X4 k7 ~
n2 l3 w; Y% a* b' ]1915年,拆除正阳门西马道 
2 t( X3 t! b% ~: W# x" ?, }5 m& X* D. }( z# Q9 i; ~1 \
1915年,正阳门瓮城被拆除后,城楼两侧各开门洞两座,铺成两条宽阔的马路 
! h0 y" R' _' X" L$ b, `& z' a7 g# K3 O( C+ [
1915年,正阳门瓮城被拆除后,城楼两侧各开门洞两座,铺成两条宽阔马路 
9 }4 T3 k8 V0 O
0 L* Y5 s: F* o- D! Z9 E1915年,正阳门瓮城正在拆除中 ' A/ G: A3 T/ t. [
K1 ^3 D3 k/ r
1915年,动用京铁路,装运拆除清理的砖土 + p. ^/ s& h0 k. K
- 皇城城墙
6 ?5 G9 Q8 p0 a o" H3 }' O
北京皇城城墙修筑于明朝永乐年间,是在元大都皇城的基址上向东、北、南三面扩建而成的,是北京宫殿城池建设的配套工程。皇城城墙周长18里(北城墙2506米,南城墙1701米,东城墙2756米,西城墙3724米),平面呈长方形,西南角因避让道衍和尚为住持的庆寿寺而维持元代南皇城墙故缺一角。一说西南为内鬼门留庆寿寺镇守鬼门故避之。墙高约7至8米,底厚2米,顶厚1.7米,外刷红赭色泥灰,上覆黄琉璃瓦。 + V# u, |8 ^* j8 x
, K8 ^$ K/ ^6 x0 ?5 V+ f- Q1900年,皇城墙的南墙被拆开了一个豁口
7 t" P8 [# E3 t% Y2 R民国元年(1911)打通东长安街、西长安街,拆除了长安左门、长安右门两侧的围墙。1913年,皇城南墙拆出了“南长街”和“南池子”两个街口。后来又拆出了南河沿街口。1912年北京兵变时,东安门被焚毁,只保留了三座门式的东安里门。到1927年,除皇城南墙及千步廊东西墙外,皇城墙全部拆完。 % q5 b0 k9 t) O6 Y- u- a7 {9 z
" C) N$ d4 t' E1 }% ]' S6 r
1915年,打通皇城南垣御河水关处的南河沿豁口 |0 Z' G9 ~- z5 W
! a! j8 B5 S- Z# I, Q: [: b1918年,拆除新堂子东侧皇城墙 & g3 Y7 c( J9 Y! V% F% c) s
; p R# X8 d) D9 f, a
1915年,拆除皇城墙 
& {" u. c+ R5 L) Y; N
8 x4 X) Y( T: i. n3 {( i+ d1915年,拆除皇城墙 
8 C* t' f/ {# v4 a! R, ^) a' s0 V; A- i; s
1921年6月8日,《顺天时报》刊登市政公所决定拆卸皇墙情形 6 x, Z4 d7 A; N! @/ }
2 K1 y O. v R8 H3 X
1927年,拆除地安门东皇城墙 5 W: A7 w& }2 K* B- J
1915年,在末代豫亲王端镇其母佟佳氏主持下,将豫王府卖给美国洛克菲勒慈善基金,全家迁入王府大街路西一处私宅。1917年,美国人在原址上修建成协和医院。 ' m1 z1 B* Q8 h( | m4 C6 ^5 i) ?5 u9 t
4 u) @5 p( r3 {) G0 V- h* m; [1917年,拆除中的豫亲王府 
# O( R1 o8 \+ o [8 E2 ?4 W+ W' [& O1 ?$ y8 C T9 w; g
1917年,拆除中的豫亲王府
F" J5 R8 c& b- ^1900年6月20日上午9时许,时任德国驻华公使的克林德男爵,行至东单北大街西总布胡同西口处,被巡逻至此的清军神机营队长恩海开枪击毙。恩海于12月31日在东单牌楼克林德身亡之处被处斩。 * w7 }4 P3 Y6 Y. S2 r, l
. N8 T0 v* p7 ~4 v% x4 I4 X1918年11月13日,“克林德碑”正在拆除,明楼已卸 7 H1 i w& V3 i; l
根据《辛丑条约》第一款规定清朝要派遣亲王赴德国就克林德被杀一事向德国皇帝道歉,并要求在克林德被杀地点建一座纪念碑。克林德纪念碑于1901年6月25日开工建造,1903年1月8日竣工,位于西总布胡同西口的克林德毙命之处,横跨在东单北大街上。在落成典礼上,醇亲王载沣代表清朝前往碑下致祭。 9 [) ~( y+ v! W# p- E" Z
1 H5 n9 u G6 z7 S+ q5 p1918年11月13日,“克林德碑”正在拆除,明楼已卸 - ?$ z5 Z8 T, h# U3 ^
在克林德牌坊的三块坊心石上分别镌刻着用德语、拉丁语、汉语3种文字书写的以光绪皇帝名义下达的对克林德之死表示惋惜道歉内容的谕旨。牌坊之所以叫“碑”,是因为牌坊上挂有一额,上书“克林德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由于参加协约国集团对同盟国作战而成为战胜国,而德国则成为战败国,北洋政府下令于1918年11月13日拆毁了克林德牌坊。 
7 p1 I- b' v3 P6 p) c! t6 R4 ?. v8 L
1918年11月13日,“克林德碑”已拆除,搬运石构件 * b% V% K3 k- o6 i( t% L
1919年,法国驻北京外交代表会同中国方面,以战胜国的身份命令德国人将堆放在东单北大街的克林德纪念碑散件运至中央公园(现中山公园),重新组装竖立,并将原有文字全部除掉,另外镌刻了“公理战胜”四字,以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的纪念。这四个字由钱能训题写。从此这座牌坊被称作“公理战胜坊”。 ~+ l! L. S z6 I0 ^! @9 e8 ^
/ c* m% v9 E; f k4 L4 r1918年11月13日,“克林德碑”已拆除,搬运石构件 2 n3 E' y, y. S7 _ r B0 q* d
由于在拆毁牌坊的过程中,部分构件损坏遗失,所以重建后的牌坊只有四柱三间三楼。1952年10月2日,在北京召开了“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会议期间确定要将“公理战胜牌坊”改为“保卫和平坊”。“保卫和平”四字由郭沫若题写。这就是现在的保卫和平坊。
" L& f5 u; `" l- @, d5 {" J0 T a和平门位于北京内城南城墙,正阳门和宣武门之间,并非北京传统城门。1926年,为让南北新华街连成一线,方便内外城之间的交通,市政公所拆除了正阳门与宣武门之间,化石桥位置的城墙,开辟了“和平门”。该门无城楼、瓮城,而只是在城墙上开的两个拱形券洞,并将该处墙体略增高增厚。和平门初名“新华门”,1927年改名“和平门”,以区别于中南海新华门。张作霖时期此门曾改名为兴华门,后改回。门洞高13米,宽10米,各装两扇铁门。1958年将门洞拆除,改为豁口。 
. H! I. c* g7 X& L+ y+ B l& k
& d, G/ M* N- @9 x# E+ L7 [5 L: F- b1926年,在正阳门和宣武门之间拆开一个豁口,成为日后的和平门 
: p8 i& ^9 i& W' D9 K9 |4 o' y! z9 a" ~9 p; A$ e2 E
1926年,在正阳门和宣武门之间拆开一个豁口(北面),成为日后的和平门 
) I" {1 Q7 ^3 P/ O
: }/ o' H% G: P) {. q1926年,在正阳门和宣武门之间拆开一个豁口(南面),成为日后的和平门 6 E2 a# \9 A. v+ {
- A2 }9 p' {7 f
1926年,在正阳门和宣武门之间拆开一个豁口(北面),成为日后的和平门 . ~1 E* X8 t0 K6 }+ n1 V3 I
: W. ~6 q) w3 m! @7 J# ^# \$ J1926年,在正阳门和宣武门之间拆开一个豁口(南面),成为日后的和平门
$ r* R; O/ n2 n; I- q" v$ `4 d- 宣武门瓮城1 Z3 d& I* G! R, m) J4 ~& y
宣武门,原称顺承门,俗称顺治门、顺直门。位于内城南垣西边,永乐十七年扩建北京南城墙时修建,沿用元大都城顺承门之名,民间谐音俗称为“顺治门”。正统朝时重建城楼,增建瓮城、闸搂、箭楼,并取张衡《东京赋》“武节是宣”改称宣武门。清代在宣武门外菜市口设杀人刑场,故宣武门多走死囚囚车,在城门洞顶上刻有“后悔迟”三字,民间称作“死门”。明清北京通往南方的旱路走外城广安门,向南过永定河上卢沟桥向南。故宣武门外地区是外地来客聚集的地区,会馆林立,信息灵通。1927年拆毁宣武门箭楼,1930年拆除宣武门瓮及箭楼城台,1965年拆除宣武门城楼。 
. P: c. o% e$ j! z0 f( |8 g' w. e4 ?) @+ M. @5 J4 r: u+ u
1930年,正在拆除中的宣武门瓮城 " O# o/ ~5 w, Q# i! ~9 \
- 复兴门附近城墙4 _ p( ]5 ~, `1 m7 w$ ?
复兴门是北京内城于1939年新辟城门,不属于北京城内九外七老城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占领北平之后,为了东西方向运输便利,于1939年将邱祖胡同、卧佛寺街西口附近的北京内城西城墙扒开豁口,未筑城楼,当时取名为“长安门”,意为长治久安。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接管北平,将长安门改为复兴门,寓意国家复兴。 
& y' Y# e7 K: H4 p3 v# s, c7 G+ V! W% |2 I, g9 E
1939年10月,日本人在北京西城墙拆开一个豁口,成为日后的复兴门 
/ r% I |( B. S4 r' n! Y* D' c$ r; V7 {) n+ H
1939年10月,日本人在北京西城墙拆开一个豁口,成为日后的复兴门 
8 X/ X2 W, x6 m. ~# D! v
' ]1 ]. [/ H7 W2 Q( A1939年10月,日本人在北京西城墙拆开一个豁口,成为日后的复兴门 
8 X+ \$ Q+ D5 I" H* p5 J5 O/ t+ k8 Y2 @) J' I: t; ~5 {4 q
1939年10月,日本人在北京西城墙拆开一个豁口,成为日后的复兴门 2 b* G+ t2 E+ F, b& x# M
: r ~( w4 f4 k: O1939年10月,日本人在北京西城墙拆开一个豁口,成为日后的复兴门 $ D1 b8 H' c4 B9 D: ?9 Z
: @7 m6 P U) v- r0 c& \
1939年10月,日本人在北京西城墙拆开一个豁口,成为日后的复兴门
, p' m, n0 |) v5 h! y; ?' ?; n, E- 东三座门& z. [0 Q- a. ^5 @4 H7 s
东三座门,原址位于今东长安街上,现已无存。“三座门”是”三座随墙门“的简称,是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东长安街上的东三座门原址在今南池子大街南口以东的东长安街上。清朝北京皇城的正门是大清门,南门是天安门。大清门内是纵长形的“千步廊”广场,到天安门前向东西延伸,平面呈“T”字形,两端是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乾隆十九年到二十五年又在东西方向上向外延拓,两端设三座门,分别称东三座门和西三座门。 s8 [& ?$ K ~( C7 S5 J
0 \( u! \9 Q' g6 F7 |8 }
1950年7月,为迎接第一个国庆节,北京建设局和卫生工程局,对长安街进行清理改造,图为工人正在拆除东长安街三座门(东向) t( H) Y. K7 g: C8 D/ I
《日下旧闻考》称:“乾隆十九年,于东西长安门外增筑围墙,各设三座门。”乾隆三十二年(1767)徐扬绘的《京师生春诗意图》上可见长安左门外已有东三座门。东、西三座门原先均为砖石琉璃门,辟三方门。1913年,为开通长安街,将东、西三座门改建为红墙、黄琉璃瓦歇山小式顶的三孔券门,仍称东、西三座门。1951年,东、西三座门被拆除。 3 H% J5 z# ]5 q( \+ G4 g) f2 @
- 西安门
$ k# ~( [- _9 B$ U8 ]9 ~2 |9 L
西安门位于北京皇城西墙中段偏北处,为皇城西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北京皇城大明门、天安门、地安门在同一条直线上;而东安门、西安门则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东安门同紫禁城东华门相对,西安门同紫禁城西华门不相对。明朝紫禁城西面有西苑、太液池等金朝、元朝的苑囿,有大片的水面,所以自西华门无法向西直线行进,只好在皇城西墙中段偏北处设西安门,由北海与中海间的陆地通道通行。 # S' s: P: Q: l9 x+ {4 m$ a
% t+ [2 V) @3 d' V
1950年,工人对烧毁后的西安门进行拆除
5 V- b2 Y# x; u5 I i, p1950年12月1日凌晨,西安门失火,火扑灭后,一片残垣断壁,当天下午,随即对西安门进行拆除(原计划当年11月对西安门进行拆除)。12月2日凌晨六时,主体拆完,上午又将台座拆除,因为冬季不能铺筑沥青路面,暂时铺筑土路。 
. X! e: q9 P6 r8 o J7 J& K# B
* W* n+ D, M7 J1 m& T( j* X1950年,工人对烧毁后的西安门进行拆除
. N$ j$ h0 x7 |- M- 长安右门 G9 N. ^& E; u! v# P1 I) Y& F3 |
长安右门,又称西长安门,位于今西长安街上,是北京皇城城门之一,与长安左门相对,长安右门原址在天安门前西侧,今中山公园(社稷坛)南门前的西南方,与长安左门东西相对,是皇城通往内城西部的通道之一。长安街即因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而得名,取长治久安之意。现已无存,原址为现地铁天安门西站。 & V2 Z0 k- x1 [5 e$ U
: Y, b, \8 P1 x: v6 D
1952年8月,正在拆除长安右门
T4 T' q( V, @! P7 f长安左门、长安右门的形制与大清门(后更名中华门)略同,此二门南各与千步廊东西两端相接,构成封闭的“T”形广场,禁民通行。1912年12月将长安左、右门的汉白玉门槛拆除;1913年1月1日长安街正式通行。1952年8月,长安左、右门被全部拆除。 2 d7 p) I8 ?! h& D
3 Y, n1 s8 g6 D1 R0 X
1952年8月,正在拆除长安右门 9 B, I8 S! X# q+ ?4 x- N* w
- 东四牌楼
5 Q% v" `/ F, O9 |0 ]: w
东四路口在元时称十字街。永乐皇帝定都北京后,在崇文门至北新桥南北大街与朝内大街相交的十字路口,共修建了四座四柱三楼冲天式木牌楼,因位居皇城之东,故称“东四牌楼”,南北牌楼额书“大市街”。东侧牌楼额书“履仁”,西侧牌楼额书“行义”,1954年,牌楼拆除,剩下“东四”二字地名。 6 M X0 g2 q0 r3 }' _ p4 U# g/ p
! a, F7 t, R$ f/ w* `) v) X
1954年,准备拆除中的东四牌楼,脚手架已经搭上
& C& r5 S& g( F4 _6 W% c* v- 景德街牌楼* D2 J% X$ X' h0 s0 _/ M) }
景德街牌楼共两座,分别位于历代帝王庙门前东西两侧的阜成门内大街上,跨街而建。因为匾额上有“景德街”三字,故通称景德街牌楼。建筑学家梁思成评价:“北京的古牌楼数这两座构造形式最好,雕作最为精美;牌楼装点着街市景观,从它的东面向西面望去,有阜成门城楼的衬托,晴天时可看到西山,尤其傍晚日落时特别美。” 
H4 D! r% o" S, L# v7 a$ r- Y+ _
1 Y% [1 J1 d# m5 {1954年,景德街牌楼正在拆除,景德街牌楼一直到被拆除前,仍保持着木柱结构,未改建过水泥柱
8 a+ o- b# ~" A五十年代初,北京城市建设及市政改造掀起高潮,有关部门对街市牌楼进行勘测时,发现景德街东牌楼南侧柱子下沉。交通部门也反映:“女三中(历代帝王庙)门前牌楼影响交通,仅1950年12月一个月就发生交通事故3次,造成人员伤亡和牌楼被撞损。”最终决定拆除景德街牌楼。 5 W0 I! V+ ?- ]4 l' @
7 p/ ]4 [) A/ A P' N7 ]1954年,拆除中的景德街牌楼 ) c. _8 o* W" U( M' J6 _
1939年,日本人为方便运输,在北京内城西城墙扒开豁口,取名为长安门。抗日战争胜利后,长安门改称复兴门,并修筑城门洞。1955年,拆除城门和两侧大约100米的城墙。 6 D m4 k; R" h9 j2 g/ w
2 K" X8 d7 X" s: W6 q' b
1955年,正在拆除复兴门
/ y+ K* N9 o/ x+ H) `% P- 庆寿寺& D4 E! }8 m' o9 F/ N0 ~5 X' f
庆寿寺,俗称双塔寺,位于今北京电报大楼处,《元一统志》载,该寺的前身是金朝的庆寿宫,创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至元四年(1267),寺内建两座砖塔,故该寺俗称“双塔寺”。双塔是两位僧人的灵塔,东侧是海云和尚塔,西侧是可庵和尚塔。1955年4月,一为拓宽西长安街,二为战备设防,双塔被拆除。在拆除双塔前,梁思成曾建议保留双塔,建成街心环岛,未获采纳。今日,电报大楼南侧的道路特别宽,就是双塔寺的遗址。 9 {" d' Z7 r$ t
; p% o3 }! p* v# E1 ~+ o% m! W
1955年,拆除中的庆寿寺 
" w/ \9 U2 h7 T1 g# ?
! E4 L; o4 C& ~) n$ |1955年,拆除中的庆寿寺 . i, N0 J: o/ K6 X+ E
北上门位于故宫博物院神武门以北、景山公园景山门以南,坐北朝南。《明宫史》记载,崇祯帝游禁苑的路线为:出东华门和东上门,沿东卫城与东禁城之间的驰道向北,过东上北门,到东长街(今北池子大街)北口,折向西至北上东门外,再折向北,进入山左里门。游毕,皇帝过北上门,进入玄武门回宫;其他人则按来时原路回宫。可见当时北上门仅供皇帝通行。清朝定都北京后,继承了明朝的规划并继续沿用北上门。 0 C6 ^0 Y) J4 ?
& J: f9 F8 s; W0 j. I) u- a$ K1956年,拆除中的北上门,可见景山万春亭 8 t$ \/ N3 F: A; n% l; D1 H+ |
1956年5月底至6月上旬,因对北长街北口至北池子北口道路进行扩建,对北上门及其两侧朝房进行拆除,故宫博物院委托道工局拆除,道工局将此项工程分派给养路工程事务所综合技术工程队。故宫博物院与道工局商定,北上门拆下来的旧料,全部运到故宫博物院指定地点,朝房的旧瓦件运到神武门内往西的空地上。 
% [3 y2 s- Q& H: t( p* T2 K+ y$ G4 R% N
1956年,外宾身后,正在拆除中的北上门 
8 h; l9 F8 F: x9 A1 [, Z4 h5 O5 s1 U7 h$ [! [
1956年,拆除北上门的材料清单 6 ?7 i" z: b- G8 z* {
, R7 f+ C/ L) l+ Q1956年,工人正在处理拆除北上门的木料 
5 P9 M" Y0 E+ q$ h, ~$ L$ {" e r0 f
1956年,工人正在处理拆除北上门的木料
9 d, }2 D. X6 k( e北京城墙的拆除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外城城墙被彻底拆除;内城城墙从1953年开始陆续拆除,至修建北京地铁,内城城墙被彻底拆除。北京地铁开始建设。当时修建地铁采用开挖明渠然后加盖覆盖的方法,施工路线所经过的地区,地面建筑全部需要拆除。考虑到居民拆迁、占路施工等问题,因此地铁东段(城区之内)的路线大部分沿着北京内城的城墙基址。 9 p$ D) a4 m! t
' n: r2 f7 a: x% h& a* h. X1957年,城墙被拆除后所剩的夯土 1958年,城墙拆除现场纪实影像 3 B& l" ]( I7 L. Q& Z
北京的内城城墙最早拆除的是东城墙,到1959年5月,东直门与建国门之间的四公里城墙被率先拆除。此后进入三年困难时期,城墙拆除工作停止。 
2 J; N9 f: h2 v. j0 p
9 V9 A+ A; T2 L9 P. Y1958年,东直门城楼两侧城墙刚刚拆除(自东向西拍摄) 
n/ r) J7 L# ]/ {& s O! {+ \! I. V; R. @0 d( j, W) u0 a1 l R
1960年,东直门以北城墙被拆除
8 P# u1 Z: N6 l0 y1 n1 X- 正阳门观音庙及关帝庙
& j! [9 v. i6 }; B& A' b. B, d% W' S
1955年,都市规划委员会成立,1957年委员会提出《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初步方案》,根据该规划,1958年,正阳门的观音庙和关帝庙被拆除。 
8 x1 z# D! x" V: A& \* D/ @$ ~( o5 {% W3 L
1958年,修建环城地铁,正阳门观音庙即将被拆除 
; }) |- p$ r& F) I: Y
& I, C1 [" P2 ~" P1958年,正阳门关帝庙被拆除
; J8 j/ o( Z6 Q+ q& A- 长安街电车轨道, ]! c6 Y$ ?+ @$ d
早在1924年的时候,北京就已经开通了有轨电车,其中三条线路通过广场及东西长安街。1959年3月,在修建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的过程中,北京内城区停止行驶有轨电车,并拆除了有轨电车的轨道。长安街也不能架设线路,原来的线路改走地下,于是有了北京第一条地下管线走廊。 $ ^$ ?: E$ c5 D) Y# k: } u
1 a7 K3 i: e$ i7 G& e3 E
1959年,正在拆除长安街上的有轨电车道 F* }1 t) `/ v% r' P! c! [0 h
& |- @: [" v7 c( g# g' O
1959年,正在拆除长安街上的有轨电车道 / X$ V- |3 B1 C) O) a" k0 U
- 安定门4 t3 W# G! i$ ^+ c' u2 S( h- P) r
安定门是北京明清城墙的北门,意味安定之门。原城楼宽31米,深16.05米,城楼连同城台通高36米。瓮城宽68米,深62米。瓮城西侧辟闸楼、券门。北京内城其他七座城门的瓮城内都建有关帝庙,唯独安定门和德胜门瓮城内修建的是真武大帝庙。军队班师回朝从此门入城。 
8 u; I6 Q, O" U2 U4 w+ O* I
1 |3 y: e" S* u2 b: }) x1969年6月,拆除中的安定门城楼 7 {: q# S' L$ `3 e; V& d" B
因为安定门外的粪场比较多,因此粪车多从安定门出入。1915年拆除瓮城。1969年拆除箭楼、城楼。在拆除安定门前,曾对城楼建筑作应力测试,用钢丝捆缚城楼大木支柱,然后用绞车拖拉,楼体倾角至十五度仍未倒塌 `8 _# Z- d, I; i
, h0 [3 u' j) u" e
1969年6月,拆除中的安定门城楼 . R5 ~, o1 G3 }8 E3 s D$ t0 V' H
- 崇文门0 M) c3 P& r; Y8 J2 F e6 g
建国后,因修建环城地铁,于1950年拆除崇文门瓮城。1966年拆除崇文门城楼,发现该楼为明代所建的大木结构,木料为金丝楠木。其中部分木料后来用于故宫和天安门的翻修工程。 
$ E, d$ z3 L' J# ^) a$ [& e$ U3 i2 f# h- H2 a9 |+ Y' K
1966年,崇文门城楼北面(城里),即将被拆除,城楼上搭着脚手架 
r4 t' b+ O7 I! {! Z, v2 b& x8 v5 O
1966年,崇文门城楼南面(城外),即将被拆除,工人备料中 , T) P' D% n# m
西直门,元代称为和义门,明英宗正统年间重修城门时将老门包砌入箭楼城台中,并改名西直门。在北京内城九门中,西直门的规模仅次于正阳门。西直门是北京城门里离玉泉山最近的一个,每日供应皇宫的水车出入此门,因此在古时也称为水门。其标志也就是瓮城的一块刻着水纹的石头。 ( f/ B' }; z* ^
: J* `6 l5 t; I
1969年,拆除中的西直门城楼
1 e# v4 E+ @9 A* x+ m西直门是北京最后一座保存完整的城门,1969年修建北京地铁时仍将瓮城、箭楼、城楼全部拆除。其间曾在箭楼城台中发现元代修建的和义门瓮城门洞,随后也被拆除。 6 w6 n* w: T3 _ J
$ H* s) h/ r) C7 \% y% S6 @
1969年,西直门城楼已经拆除,城台上还剩十根柱子 3 S; {8 _/ s o. T; B7 Q
: E& W: E/ O0 F* l& K1969年,西直门瓮城南侧闸楼被拆除,露出千斤闸 $ u: ]2 g+ F0 N# x' K U' S
! _ C1 r; J5 h8 I
1969年,拆除西直门时,发现包砌在箭楼中的元大都和义门瓮城门 " n$ R) C, z+ l0 q& w$ n! q
, `' Y8 n8 Z0 |2 L1 C D% D- N, Y1969年,拆除西直门时,发现包砌在箭楼中的元大都和义门瓮城门 
2 h' g. ^6 c Q. O. ` b5 v3 s$ t0 A7 S" r* P& [: {
1969年,拆除西直门时,发现包砌在箭楼中的元大都和义门瓮城门
n7 D. _! C8 ^0 W: m2 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