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城中旧河2021-09-14 10:32·梁溪河畔
l0 ~) h! ^, b4 Y+ r9 L无锡旧城原有弓河、弦河、箭河等河。这是以河的形状似弓、弦、箭比之。无锡旧城呈龟背状,南北向的城中直河穿城而过,将城划分为东西两半,弓河沿东城而行,两头通城中直河,从弓河分出东西向的9条支流,称箭河。 弓河,又称东里城河。元《无锡志》称:“弓河,本旧县之罗城濠也,岁久无可验,但称东河,故老相传云。弓河自闸口湾由东门而南出渡僧桥,通运河,河如弓之背,故号弓河,以运河比之弓弦也。”据《越绝书》等记载,罗城应在城中直河之西,至北宋渐废罗城后,弓河可能成为外城濠,非罗城濠。闸口湾即莲蓉闸口。唐末杨行密将城东南拓建,弓河形状也随之外拓。1954年填没, 成解放路一部分。 城中直河,即弦河,古称邗沟。古邗沟即古运河。南宋咸淳《毗陵志》称此为运河。在记载桥梁时,“大市桥,跨运河”,等等。清光绪《无锡金匮县志》载:“城中直河,自北水关入,直行出南水关,亦名弦河,以有弓河、箭河而名之,故运河道也”。宋单锷《吴中水利书》已有“无锡县城内运河”之称。汉建县城依河而建。大运河开凿时,城中直河即为城内运河,从北水关入,出南水关。该河既可供城内居民用水,又可作航运之用。清康熙《无锡县志》记载:“唐鹤征《河渠说》锡城久圯,漕艘贯县而行。后因倭警长冉,运道乃绕城而东出,是改从东路在嘉靖甲寅后也。”说明在明嘉靖前通漕运,嘉靖时,知县王其勤筑城抗倭,封闭南水关,舟船改道到东城河羊腰湾航行。清以后,因河道狭窄,仅作供水之用,原宽10余丈,至解放时,仅宽八九米。 元《无锡志》记载:“城中河凡十有八,皆运河之支流别脉。曰斥渎,在北仓泥桥西堍。曰胡桥河,在州治后。曰州桥河,在州治前。曰营河,在州东,与州桥河、胡桥河并通。由胡桥河东出运河,曰水獭河,在大市桥南。曰束带河,河上即宋尤端明之故宅,河绕其居,故以束带名。自斥渎而下,皆引西溪水东入运河。曰仓前新河,元大德间凿,水通漕运。曰弓河,曰九箭河,皆县之古河,运河旧通焉,今多堙塞,二河并疏……自仓前新河而下,皆在运河东”。 1929年,薛明剑编《无锡指南》记载城中直河及其分支,为:“城河……其分流而西者,第一支出留郎桥西行,循城而南,为留郎河;第二支出泰定桥,西合留郎河为斥渎;第三支出胡桥,东行为胡桥河,经驻总桥分二道,一南行为营河,转西经老县前为玉带河。一由驻总桥绕老县前后阜民台,合留郎河南行,折而东归与玉带河合,今塞;第四支出水獭桥西行,为水獭河,经城隍庙前抵西溪,过迎溪桥,与前西溪合为荷花荡,转而南入玉带河;第五支出虹桥西行,为束带河,经学宫前过将军堰桥,纳荷花荡水,去西水关,其分流而东者,一出打铁桥,东行为沙盆潭,循城而南,过便民桥,是为弓河。一出盛巷桥,经县前转北,绕锦树里会於沙盆潭入弓河,是为仓前新河。别有箭河九道。其次第自南而北。” 上述旧河在解放后逐渐全部填塞。 1958年,惠山开凿映山湖,将开挖之土填没城中直河。稍后,河上自南向北的致和桥、南市桥、和平桥、欢喜桥、凤光桥、大市桥、中市桥、新市桥、仓桥、迎祥桥等10座桥梁被拆除,辟为中山二路。 中山河附近旧影 $ m, y+ v' P. j2 a, ^8 i
箭河,早已有之。元《无锡志》记载:“故老云,无锡有九龙峰,下有九涧,城中有九箭河,应之。谚云:九箭通,出三公。”即9条箭河通了,无锡地方一定要出3个大人物,所以历任地方官,无论如何不准条条开通。 一箭河,在南门内大井头花园弄以东,大井头花园弄旧称边巷,元代已涸塞,清代康熙县志已无标记。 二箭河,在置煤浜(元称庄巷,清称朱卖煤浜),清代仅通10余丈,解放前填塞。 三箭河,在槐树巷(元代名染泾,后名冉泾河,以冉泾桥命名)。明正德、嘉靖年间,无锡人邵宝准备重新开通此河道未成。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冬季,知县许令典浚冉泾河,邑人龙时纯(一说为尤盛明)负责,花两年多时间,将河道开通,称“新开河”。同时,在河的西段建一座石桥。当时东林党领袖高攀龙为此桥题名承贤桥,意即继承先贤邵宝之志,并写了一篇《承贤桥记》,连顾宪成、刘元珍及县知事许令典的文章,一起刻石立碑于桥南。至清代尚可通,1954 年填塞,辟为新开河路,现有新开河小学。1960 年初,二下塘扩建为中山路,填河拆桥。 无锡城中河道旧影 1 r# R- G# L* i% Y8 T
四箭河,在留芳声巷(亦称刘芳声巷、集贤坊巷、杨家巷),稍可停舟,1954年填塞,为留芳声巷。 五箭河,在东河头巷( 旧名董家巷、茹家巷,又名东河浜),元代已只是一大沟,1956~1957年填塞。 解放前无锡城中河道
2 v$ P: ?0 E) K! e, M/ ~8 A- O4 a0 V0 z/ {1 B* J; |4 t- ? E3 I W
六箭河,东通东水关,西出弦河通西水关,明代丈量长330丈(1070米),宽2.7丈(9.315米),为各箭河中最长,是横贯城中区的主要河流。光绪时,北有善智尼寺,故又名师姑河。民国时,以新生河为界,东曰小河上,西曰大河上。唐代,跨六箭河先后建凤光桥、斜桥。至解放初尚通。1954~1955年填河拆桥,筑崇宁路。 七箭河,在福田巷田基浜。河上有将军桥、神仙桥(又名承先桥),据说曾经有过一座蛤蟆桥。 元代只是一条长约三四 旧时无锡河道纵横
' Y x/ D9 o# }- j/ o( s& y( ]5 \十丈的沟。1957年填塞筑路。 八箭河,自东门桥北而入,西接观前街,民国时以石驳岸,俗称驳岸上。元代尚可通小舟,清代已涸塞,河上有克堡桥、环秀桥、青石桥、护德桥、营桥。1958年填河拆桥,连同河道南侧的熙春街、营桥巷、观前街成人民中路的一部分。 九箭河,在盛巷东,映山河以南。元代仅存一二丈河口,清初已湮没。 仓前新河,又名亿丰仓河。现崇安区政府所在地在元代曾是一个大粮仓,称亿丰仓。元代《无锡志·艺文》“亿丰仓记”记载:“常(常州)之为郡沃壤多,而税石伙,于是置仓无锡州,以便海漕,合是州及义(宜)兴、溧阳之粮凡为石四十七万八百五十有奇,悉以此输纳焉。”常州府专派官员负责此仓。为通漕运,于元大德年间(1297~1307) 在亿丰仓前开凿河通城中直河,称仓前河(清称仓前新河)。到清代,亿丰仓废,原址为驻无锡守备营守备署。雍正二年(1724),无锡县析置金匮县,雍正五年,将这里改建为金匮县署,守备营署迁到八箭河上。因有别于西门内的老县前,将这里称新县前。门前河已填塞,县衙前成为一片场地,人们俗呼“县场”。辛亥革命时,在金匮县衙旧址建立锡金军政分府。1912年5月1日,改为无锡县政府所在地。解放后,1949~1953年为无锡市人民政府驻地,1953~1955 年为无锡市劳动局所在地,1955~1958年为市兵役局所在地。自1958年8月后,又变为崇安区政府驻地。
+ N3 |; g0 X# ?8 Y+ K%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