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胡同谣,从老北京的彰义门说起原创2020-08-13 12:46·北京西单传统文化联盟
+ E8 }6 \1 t, n6 \: f4 o 1902-1905年,广安门全貌。
3 R, q# }8 s# c5 f- h8 B$ r“一进彰义门,银子碰倒人。” ' W8 A4 X7 d( J) l
彰义门本是金中都的城门,因明代建起的广宁门和它距离很近,且在一条直线上,于是坊间便有了“彰义门”这一俗称。  《金中都图》中的彰义门和如今的广安门 0 ^8 U$ N4 e) d \
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人口流动,新居民大量涌入,文字标牌成了地名的依据,仅在北京人口语间流传的“彰义门”逐渐消失,广安门则是终于正了名。  1921年,广安门城楼东面。喜龙仁/摄
0 O( E' `9 {% {- J明清时期,彰义门是北京外城西垣上唯一一座城门,也是当时陆路进京是必经之门,有“京师咽喉”之称。各州县官员举子以及商贾大亨,走陆路,都要经卢沟桥,沿官道,直达彰义门,方可进城。  1922-1924年,广安门西南面全貌,可见护城河和石桥。
9 ]0 k$ i3 G8 O" w清人汪懋麟作诗《彰义门行》曰:“彰义门西日色变,十丈烟尘人不见。高车宝马纷纵横,两道门旗马前转。车中端坐何郡郎?新授南方好州县。”彰义门一带的繁华,可见一斑。  1921年,广安门箭楼,喜龙仁/摄。 6 F- N: C+ \: U, j' j# M* a
时至今日,广安门内、外大街一线属于G4京珠高速,贯穿南北,连接着北京和广州、珠海、香港、澳门等南部大城市,依然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近日,找到一个关于彰义门的胡同谣,涉及了从彰义门到珠市口这条通衢大道两旁的胡同和风物。今天,不妨跟着这首歌谣,走一趟彰义门。 - K. c( H* `+ @0 [! ^; A
彰义门 往里看 彰义门,往里看,南北两街连成线。 北边看见西便门,南边白墙连成片。 南线阁,北线阁,南北线阁多大院。 顶好的买卖高台阶,顶好的姑娘不戴花。 广义街,歇歇脚,报国寺里看墨宝。 土地庙的花市品种好,牛街回民小吃手艺高。 往东走,坐花轿,法源寺街看古庙。 烂漫胡同多会馆,绳匠比丞相的辈分高。 菜市口,再往东,死市活市要分清。 骡马市上祭马神,湖广会馆把戏听。 往东走,珠市口,晋阳饭庄历史久。 清华池里泡个澡,基督堂里去祈祷。 3 U$ h2 J8 l& G! w3 a

8 k/ p' k8 r/ v$ s2 b7 \( _- i" @$ ^* }: v* `3 I# j8 n+ a& s
彰义门,往里看,南北两街连成线。 京师咽喉彰义门 一尺道路五两三彰义门这一名字得名于金代,而彰义门大街却要早得多了,可以说是北京城里“最老”的胡同之一了,据传前身是幽州城的檀州街,辽改幽州为南京,檀州街东起安东门,西至清晋门。  《辽南京城图》中的檀州街
( }- C( p8 t/ Q) E, p2 _在明清时期,彰义门大街更是商铺林立热闹非凡,三教九流皆汇集于此,平时还有晓市、庙市、菜市、集市、广安市场,从鸡毛小店到大车店,应有尽有,一派繁华景象,极富生活气息。  上世纪30年代的广内大街。 9 g$ B3 r+ F5 ^+ i' x) T; _
明清时期,彰义门只是俗称,最初官方定名为广宁门,和广渠门建制相同、位置相对。清乾隆年间,因城门地处咽喉要道,边疆战时频繁,班师凯旋的军队多从卢沟桥的官道经广宁门回京,于是提高城门规格,仿永定门城楼加以改建,于是,便有了后来照片中恢弘的广安门,形制上比永定门略低,却比广渠门要高大。  1940年前后,广安门大街俯瞰。
1 l# Z! i4 a3 ] u0 E: K值得一提的是,清代北京城里总共就5条石板路,广安门到卢沟桥就占了其中一条,另外4条则分别是朝阳门到通州、西直门到颐和园、前门到永定门,以及朝阳门北小街。 这条石板路修建于清雍正年间,耗费巨资,仅从广安门到小井村,总共1500丈的路段就花费了白银八万两,平均下来,每修一尺长的道路就要花去白银五两三钱三分。  1921年,广安门城楼,脚下的石板路已是坑坑洼洼。 ; ^+ n) \6 b$ a+ s9 ~# S
广安门的大条石路面,据传到上世纪80年代的甘石桥还有残留,如果骑自行车经过,都要“一颠一颠的蹦着朝前走”。而这些条石上的坑坑洼洼,据传都是当年的骆驼踩出来的,毕竟,“拉骆驼跑城儿”可是广安门一大盛景。  1920年,广安门城楼北城墙下的驼队。
. {3 `3 |; U" z& Z4 B6 F歌谣里说到:“彰义门,往里看,南北两街连成线。”这里的“南北两街”,笔者猜测应该是东边的南、北线阁胡同,胡同整体位于一条直线上,被广内大街拦腰切断,据传这里有辽代古城“燕角”遗址,胡同也是因此得名。 
3 }* v9 r3 q4 g2 k% J1 w; H% h8 Y3 S( }/ j+ ]4 \
北边看见西便门,南边白墙连成片。 西便门 是偏(piān)门 便(biàn)门 还是便(pián)门?从彰义门往北看,在外城西段北侧,有一座西便门,与东段的东便门相对,最初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是为了防御蒙古骑兵的骚扰,和外城一起建起来的。 
4 H4 `% M% P+ x' ]& t/ S( }2 C/ {: M2 C, [% w
1900-1910年,西便门城楼南侧。
8 t( ^' h$ H! {; V, |" e4 `西便门,有人认为其中的“便(biàn)”是方便人出入和城门工程简便之意。
6 m5 `9 u$ u; ~& P* a/ x但仔细想来,所有城门都是为了方便人出入,另外工程简便有自揭其短的意味,这种理解有些不合时宜。 2 `3 x9 f- S/ ]) e1 S
也有人认为,西便门偏居北京外城的西北角,可能是以“偏”来命名,即“西偏门”。后因偏(piān)和便(biàn)读音相近,才有后来的西便门。 
2 i' |5 ?# b( w+ r( f5 ?6 \5 |: S
《1921年北平市全图》中的西便门 ' @8 H$ [* W D& w* E5 ^3 y
还有的学者认为,这里的“便”是个多音字,应该读作“pián”,有安适之意。
: C3 E i/ O+ n* w( }! z1 u《说文》载:“便,安也。”《墨子·天志》载:“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宋苏轼的《和子由寒食》中也有“绕城骏马谁能借,到处名园尽意便”的诗句。
" M1 C; V* }+ K1 ^' }这里的“便”,和永定门、广宁门(广安门)、左安门、右安门、安定门中的“安”“定”“宁”等作同义理解。
- E+ {' m: P9 M6 _这样一来,除广渠门外,外城6座城门的名称都和“安定”“安宁”挂了钩,这和之前所说的为防御蒙古骑兵骚扰建外城的初衷就对应上了。 2 p8 [- t& H: ~ C- P& g+ `4 K
比较后两种解释,还是第三种与当时国情更为匹配,内涵也更丰富。 O1 Y& O+ r5 ]4 h+ u$ K; c5 t3 ~
因此,西便门最初可能是西偏(pián)门,随着人们口口相传,久而久之,便读成了西便(biàn)门。 ! ?6 ~) F w) v$ [3 u
5 P1 |- J# V% A1 E: W* L4 g1 ?
1920-1921年,西便门箭楼门洞,可见“西便门”石匾。 3 r% G, y6 R% @8 m! g/ N% j! O
西便门规模较小,初建之时只有11米高,嘉靖年间曾修补外城及其城门,增筑了瓮城,清代时才在瓮城上修筑了一座宽9米、高4.7米的箭楼。
1 I- a" F! V3 h0 y, Q3 ?- ^# V瑞典学者喜龙仁曾在上世纪初多次来北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和测绘图,以及十万多字的工程勘察记录,在他眼中的西便门,“城楼的称呼有些名不副实:只是一个简陋的长方形屋子,抹灰的墙,四面有门,既无窗也无廊,除了望兽和脊兽,以及瓦缝之间茂盛的杂草外别无一物”,还不如街道上的店铺吸引人。 
: a/ d* N& A; s
/ X! d( s0 s: o" _+ O6 U1901年,西便门城楼南侧,上插德军国旗。
/ b) `( e9 A0 U/ C1 \瓮城内部也极为狭小,除了一间小哨所,一棵洋槐的树冠几乎覆盖了一半的空地。 
0 y1 c% x# u" l- C) i, L/ g9 Y. c4 R0 S6 p4 l# H- S1 B
1921年,西便门瓮城内。喜龙仁/摄
2 k( I* z8 a/ ?2 q9 q' w! D4 }旧时出西便门,过护城河的小石桥后,向西通向跑马场,每年正月开放半个多月,在京的外国人经常来此跑马参赛,乐此不疲。 ) y3 ]* W4 e# ~+ G( t( \( r
跑马场马道往西不远便是白云观,所谓“白云观里会神仙,窝风桥下掷铜钱”,每年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九燕九节,这一连19天的庙会可谓别具风格、热闹非凡:每年都有“会神仙”“摸石猴”“打金钱眼”“赛骡车”等诸多保留节目。单看这石猴光滑滋润的“包浆”,可见这几百年的“盘功儿”。 - e3 o3 u! I0 a) Y* c8 F
6 c4 T; b- r0 p1 J' E白云观 
( ~4 k7 _! M: h2 I9 C$ n
" @ [, g) G5 I' L0 w8 d' T) l7 _/ n白云观庙会 % Q* H* i+ L9 ^7 H0 `
: ?! x9 t, d9 w, Z7 s2 Z0 x白云观门口的石猴,已经盘得黝黑发亮了。
0 O8 F! u' Z! a6 s% R1952年,西便门城楼、箭楼和瓮城被拆除,文革中城墙年久失修逐渐倾塌,大部分城砖被拆除,仅留下100多米的残迹。 + z, B! Z) m- W" w
1987年,市文物局和西城区政府拨款修复,在夯土墙外包了一层城砖,保留了7处断面遗迹,并复建了一座城楼。在车水马龙的二环边,能有这样一处街心花园,实属难得。
: h. m% V5 }% n' f7 O白纸坊 北京唯一一处坊制地名歌谣中提到,从彰义门往南看,“白墙连成片”,这里的白墙便是白纸坊地区晒纸用的大墙。老百姓俗称“纸墙道”。 ( ?5 c8 a% q, ?8 G9 e
+ p: d; ?/ \1 Y/ K1 [. a
白纸坊最早来自元代,也是如今北京唯一一处还保留着坊制地名的地方了。
: d7 ~! P' b z4 {& W; `' ^3 |但值得注意的是,此“坊”非彼“坊”。《元一统志》中大都六十二坊,并没有白纸坊,也就是说,最初的白纸坊并非街区地域划分意义上的坊巷,其实是掌管“诏旨宣敕纸劄”的官署,属从八品。其官署的位置大概位于今天白纸坊胡同、造纸胡同一带。 
$ {: {% q7 K8 ]+ Q5 P5 p! q
; h6 d0 d; K$ l. O# k《最新北平大地图(解放版)》中是白纸坊街和白纸坊胡同
2 z/ _* l) C- r6 P3 `7 A除坊巷、衙署外,“坊”也可指作坊。也就是说,造纸的工厂作坊,其实也叫白纸坊。 - E; n! s! n! A! f7 ?# c: ]$ L& p
到明嘉靖年间,随着外城的修建,白纸坊成为坊巷地名,也是外城8坊中唯一一个不按方位设置的一个。 0 y$ w1 I2 s o+ ]! r4 s% G% A: `
e8 t1 I* q2 `! ~2 v9 ^
明北京外城8坊 . _( K, w9 |% ^; @4 o0 {) G, n
白纸坊造纸行业由来已久,至晚在元代,此地就已经有了造纸的作坊,且元代时还曾有专门掌管制造诏、旨、宣、敕等纸扎的部门。直到清末,朱一新编纂《京师坊巷志稿》之时,仍称“今居民以造纸为业”。 鼎盛时期,大小造纸作坊星罗棋布,几乎家家户户都以造纸为生。
& ]7 b, G, c! K5 }; H7 q# [+ x' m/ s“公公抄,儿媳晒,大伯子去跑外。”建国之前,白纸坊有着几十家造纸作坊,多为家庭小作坊,规模小,且多以姓氏为记。 - {1 `) o7 g- N$ _% I1 g) |
' {$ C' o+ Y5 _) h4 b8 Q% k: r抄纸,造纸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
% A) `) \- e6 e; G据了解,当时造纸的原料大多是较易得到的废纸、蒲棒绒等。制作工艺也比较简单,轧麻、淘麻、抄纸、晒纸,全部都是手工操作。其中,最后一道工序晒纸都去“纸墙道”,这墙都是版筑的土墙,白灰和青灰抹面,东西走向,长度有20米,墙两侧有菜地或者坟头。据传如今崇效胡同北侧,白纸坊北里、中里、南里,过去都是纸墙道,可比住房的面积大了多了,因此也就有了歌谣里“白墙连成片”一说。 
! l8 o0 b) f$ J7 b$ Z) W+ a2 C. X3 a; f6 U( r( s% ^
晒纸,造纸过程中的最后一步。 - \# C1 q' u1 }+ f" ]* {, {
清朝末年,国门大开,列强在我国大开银行,甚至还印制发行纸币,国内币制混乱,金融无序。为“统一圜法,挽回利权”,白纸坊一带曾建起一座度支部印刷局,用的是工部火药局的厂房,1908年开工,1915年才全部完工。建厂之前,清政府还先后派银元局总办周学熙、度支部郎中萨阴图,到日本考察工商币制以及纸币的制作流通过程。
7 g& R2 N* h: p7 D0 U+ B辛亥革命后,印刷局改为财政部印刷厂,1912年改名国民政府财政部印刷局,1928年改名财政部北平印刷局,1945年改为中国印刷厂北平厂。1949年改为中国人民印刷厂。1955年改称国营五四一厂。1988年改现名北京印钞厂。2008年,北京市政府对该旧址进行重新修葺。 
7 I% ~) ?1 P0 }8 Q3 P
* t. ]) q9 N* [3 X在此期间,这里一直作为印钞厂使用,培养了大批钞票设计、雕刻、制版、印刷、油墨、机电等专业人才和高级人才,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管理和安全保密制度,先后参与了第一套至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印制生产工作,为保证国家货币发行做出了很大贡献。 . X; z2 Y1 u& N3 v" L8 j
尤其是1911年印出铜版雕刻凹印钞票(即大清银行兑换券),属中国首创,这套纸币在如今可是十分稀有的藏品。 
- }. y. M$ A, d0 z. h" s8 f# \" I; F9 f& |( N
大清银行兑换券载沣像(左)一元和李鸿章像一百元
# f. o4 D- R4 c Q* ?5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