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道明、英达、葛优、吴贻弓……30年前《围城》的“神仙选角”是怎么来的?2021-09-04 10:09 | 上观新闻* V' Q& ?& f2 k' m
作者:张熠 钟菡
. p+ C; F$ {% r/ S- D% p1 Q“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伴随着配音艺术家毕克的旁白,今年8月,1990年拍的10集电视剧《围城》经修复后在东方影视频道重播。几十年前的老剧再次走入观众视野,令人感叹当时在演员选择上的形神兼备。 实际上,《围城》可以说开创了中国电视剧史上从未有过的最隆重的演员阵容。陈道明饰演的方鸿渐、英达饰演的赵辛楣、李媛媛饰演的苏文纨等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由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扮演,著名导演吴贻弓一家三口都在剧中出演了角色。 1990年浙江春晖中学《围城》拍摄现场,王志华与英若诚 30年前,《围城》的神仙选角是怎么来的?本剧执行导演、上影演员剧团国家一级演员王志华向我们揭开了《围城》拍摄背后的故事。 72个角色个个不马虎 《围城》里,有名有姓的人物有72个。从法国到上海的船上、去内地途中、三闾大学校园内,最后再回到上海,方鸿渐一路碰到各式各样的人,他们就是社会众生相。导演黄蜀芹把他们称作“七十二贤”,要求全剧72个角色个个不马虎,优先考虑具有幽默感的演员,“全盘演员的选择要做到几十年后不后悔”。 黄蜀芹是根据书上所描写的人物特点选角的,“一方面是外貌,还有就是在聊天中感受到的演员内在情感和人物之间的联系,她定得特别准”。 最早定的角色是陈道明,他是黄蜀芹铁了心要的“男主角”。她看过《末代皇帝》,从陈道明演的溥仪身上看到了类似方鸿渐的气质。 王志华还记得《围城》是1990年4月20日开拍的,“网上有人说陈道明1990年夏天在家里穿长衫找民国的感觉,讹传了,我们那时候正在拍船上的戏呢”。 1990年《围城》黄蜀芹导演说戏 陈道明曾经三度辞演的事情倒是真的。“《围城》不像一般小说,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用各种细节来展示人物,他开始担心完成不好,不敢接,但黄导和他说,你不演,我们就不拍了。” 陈道明是个很认真的人,既然接了,他就想把这个人物演活。除了琢磨人物性格,他在语气、语调上也有想法。陈道明是个北方人,但在《围城》里,他把南方口音模仿得惟妙惟肖,黄蜀芹常常在现场被逗得哈哈大笑。 王志华和陈道明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熟识了,那时都在长影拍电影。陈道明在《今夜有暴风雪》剧组,一到晚上,他第一个坐在会议室里,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因为电视上,有他的夫人杜宪。之后,他们还在电视剧《茉莉花》中有过合作。 说起陈道明,王志华赞不绝口。拍《围城》时,陈道明是所有演员中名气最大的,但从不摆架子。“他没觉得自己是名演员,你和他开玩笑绝对没事。当然,平时他说话不多,能聊得来的才聊。” 英达在《围城》里扮演方鸿渐的朋友赵辛楣。黄蜀芹在物色这个人物时,将陈道明作为参照。英达白白胖胖,正好能在形象上和陈道明形成对比,他本人也和赵辛楣一样,是一位从美国回来的留学生。 葛优在当时名气还不响,为了争取李梅亭这个角色,还通过担任文学编辑的母亲找黄蜀芹推荐。黄蜀芹看了照片,又特别去看了葛优在《顽主》里的表演,觉得合适,便定了下来。唯一稍显遗憾的是,李梅亭是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的同学,当年葛优出演这个角色有点年轻了,但他把这个文人中的小人气质拿捏得很到位。 1990年《围城》宁波天童寺外景,王志华与黄蜀芹、郑长符合影 “一个个角色要提前对上号,不能等开始演了再去找。”筹备期间,他们一有空就坐下来聊选角,王志华一直在外拍戏,熟悉的演员很多,常常想到谁,就向黄蜀芹推荐。“上海青年话剧团的任广智不错。”“可以演汪先生,赶紧联系他看看。”演小寡妇的徐金金也是王志华合作过的,知道她适合这类小女人的角色。黄蜀芹把她找过来聊一聊,就定下来了。 小说里的第一美人汪太太由上影演员剧团的于慧扮演,当时她已经拍过上影厂的戏,黄蜀芹对她比较熟悉,定得也早。 饰演鲍小姐的盖丽丽是王志华推荐的,在拍《围城》前,他们刚刚合作过电影《断喉剑》,“我觉得她适合,能演出那种感觉来”。盖丽丽本人皮肤较白,为了接近书里的描写,化妆师加深了她的肤色。 敏感而工于心计的孙柔嘉由吕丽萍出演,她也是黄蜀芹合作过的演员。钱锺书笔下颇多讽刺的苏文纨,让李媛媛演得入木三分,尽管她本人远比书里描写的人物漂亮。曾有一种说法,提到吕、李两人起初有意对调角色,后被黄蜀芹拒绝。王志华否认了这种传言,“演员们看过书后,会对角色产生形象思维,知道自己合不合适。而且,黄导也有自信,她决定你来演了,就会坚信到底。” 让方鸿渐念念不忘、近乎完美的唐晓芙,选角中经历过波折。王志华回忆,最早陈道明向黄导推荐了杨澜,当时她还未大学毕业,清纯形象符合书中人物,但黄导去看了她主持的节目,仍然犹豫不决。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跟黄蜀芹提起了史兰芽,当时她还不到二十岁,没怎么演过戏,但黄蜀芹找来她出演的电视剧一看,立刻拍板。“影视剧更看重眼神,黄导从她的眼睛里看到了唐晓芙的感觉。” 黄蜀芹在选角时还有一个前提,小角色最好是上海演员。因为这是部“上海出品”电视剧,反映的是上海的风土人情。最后,整部戏大约百分之八九十的演员都来自上海。 上海人艺的宋忆宁和吕凉这对话剧演员夫妻,在剧中出演三闾大学的女生指导员和穷酸哲学家褚慎明。宋忆宁打破形象,往嘴里塞了棉花,又架起了老花眼镜,把头发剪得又短又平,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三民主义老小姐”形象有了。 上世纪40年代就出名的“袖珍小生”顾也鲁被请来扮演口吃并心怀叵测的教授韩学愈。上影厂编剧李天济在剧中客串了只有几分钟戏的教育部专员。知名作家沙叶新演了苏文纨的丈夫,长得像“四喜丸子”的诗人曹元朗。 现在看来,黄蜀芹“几十年不后悔”的愿望达成了。“选角成功了,这个戏就成功一半了。你要让观众相信这个人物,不然故事再好也没用。”王志华说。 部长、局长、厂长 一晃30年过去了,王志华还记得当初《围城》拍摄时的号召力——要拍新戏的消息一出,全国各地的目光都投射了过来。 包括英达、葛优等北京演员都是慕名而来。连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英若诚都主动请缨,要来出演角色。黄蜀芹分配他扮演高松年——三闾大学那位不阴不阳的校长。高松年戏份不多,但英若诚很重视,特地请了一星期的创作假,从北京直奔浙江上虞外景地。 英若诚是一个人来的,没有一个助理。王志华把高松年所有戏份梳理出来,放在一个星期内集中拍完。在现场,英若诚绝对听导演的指挥。“我在现场拍摄时特别感慨,他是老艺术家,对创作很认真,也很亲切。在摄制组和我们打成一片,没人觉得他是‘部长’,大家都叫他‘英老师’。” 影视剧里,一些前景有台词的龙套被称为“特邀演员”,一般就是在群众演员中矮子里拔高个选出。但黄蜀芹拍《围城》时要求,所有演员形象、气质都要契合原著人物,还要会演戏。 1990年《围城》现场执行 在《围城》里,可以看到很多名人来“跑龙套”,再小的角色也不马虎。当时的上海电影局局长、著名导演吴贻弓穿上长衫,扮演了方鸿渐的岳父周经理。他的太太张文蓉在剧中也和吴贻弓演夫妻。 邀请吴贻弓一家三口演《围城》,这是黄蜀芹主动提议的。有人说原本定他们就演周经理一家三口,但剧中实际演儿子的,是曾出演过《十六岁的花季》的战士强,而吴贻弓之子、导演吴天戈,演的是方鸿渐的弟弟方凤仪。“让吴贻弓夫妇演周经理夫妇,人物关系好处理,形象也接近,但我们没考虑过让吴天戈演小儿子,和小说里的年龄不对,当初定的就是方鸿渐的弟弟,其实演方鸿渐弟媳妇的曾丹,也是吴天戈的老婆。” 当时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于本正饰演沈先生,这位在苏小姐家聚会中出现的归国政治家,话多到让方鸿渐苦恼“政府可以迁都,自己倒不能换座位”。 于本正过来拍戏时,现场也没人把他当“领导”,见面打招呼都说“于老师”。吴贻弓的太太张文蓉是上影演员剧团的演员,剧团里的人都叫她“大姐”,见了吴贻弓,便呼之为“姐夫”。“我们没有觉得局长有距离感,当时他住在淮海路,要找他可方便了。” 1990年《围城》现场执行 当时《围城》的拍摄班底,可以说集合了上影厂各个部门的技术骨干。比如美术仲永清对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特别了解,说到相关场景,脑子中就有一幅图。《围城》根据小说改编,导演不用说,厂里的工作人员都人手一册《围城》,一闲下来就捧着看。 除了露面的72位角色,《围城》还有一位不出镜的声音演员——配音艺术家毕克,他为整部作品配上了旁白。上世纪80年代末,他患上了喉部疾病,《围城》的旁白成了他最后的配音作品。 为了赶时间,导演刚剪完一半的片子,王志华就开始筹备后期配音工作。当时,距拍摄完成大约隔了一个多月,大家又都赶回来上海录音,基本每个演员都是自己配的,包括英若诚在内。 谁的细节多,镜头就给谁 王志华记得是1989年的一天,自己还在忙上一部戏的后期配音,突然接到《围城》制片人张雪村的电话,得知黄蜀芹在看外景时,因车祸不幸被撞断了小腿骨。“黄导很着急,为这事睡不着,因为一定要赶在钱锺书先生80寿辰前把小说搬上荧屏。所以,她想请我来当执行导演,我答应了。” 整部《围城》,黄蜀芹几乎是坐在轮椅上或拄着拐杖拍完的。 1990年《围城》工作照 导演组一共四个人,除了黄蜀芹外,执行导演王志华、副导演夏晓昀、场记钱青青全部在剧中出演了角色。王志华在《围城》中出演外文系主任刘东方,他原本只想跟着导戏,没打算出演角色。一开始,黄蜀芹让他挑个角色来演,他半开玩笑地说,“我就看上方鸿渐了”,他知道早就定了陈道明。 刘东方原本已经定了一位话剧中心的演员来演,但他开拍时突然有事无法前来,只好由王志华代替。“他比我更适合,我演刘东方有点太帅了。”王志华笑着说,“但临时找人太难,演《围城》,必须得对小说熟悉”。这也是唯一一位换角的角色。 《围城》里的很多小角色都由剧组工作人员出演,服装师、道具师等全部上阵。方鸿渐乘火车衣锦还乡时,一路跟着采访的记者是摄像师沈星浩。 非职业演员不怕演不好,黄蜀芹对演员要求是松弛,不要去演,就像生活在里面。 “那个时候拍电视剧费用紧张,大家都精打细算。如果组里有能演的就上,这样可以省预算,而且没有比他们对剧本、原著更了解的人了。” 当时片酬不高,名演员也就几百元一集,王志华10集的导演工资总共2500元。剧组所有的资金,绝大部分用在了拍摄上。 当时的电视剧一般3天拍一集。为了追求艺术效果,《围城》摄制组不图快,10天拍一集,足足拍了100天,并首次像电影一样采用双机拍摄。 以往电视剧采用单机拍摄,分好镜头后,一个机位的镜头要一口气拍掉,调整一下灯光,拍下一个机位,最后组合起来,但画面、表演都容易不连贯。而双机拍摄时,演员可以像舞台演员一样自由表演,摄像机也可以精确捕捉到表情和反应,但也大大增加了工作量和成本。 现场拍摄时,黄蜀芹坐在轮椅上看监视器,当时的监视器非常小。“我现在看当时的工作照,都在想她怎么看得清”,王志华感叹。而且,监视器只有一台,要看另外一个摄像机拍摄的内容时,还要把前一个的接头拔下来,如此反复切换。 黄蜀芹不会要求演员如何去演,但会提醒,机器跟着人走,谁表演里的细节多,镜头就给谁。因为《围城》就是这样一部细节丰富的小说。这种双机拍摄模式,也给了演员更多即兴创作的冲动,谁都想更好地展现自己。 在剧中,陈道明的很多细节就是即兴的。饰演陆子潇的戴兆安歪着脖子出场,让很多人印象深刻,这其实是他自己加的细节。“导演鼓励大家抢戏,她说不怕多,就怕你没有,这个戏就是靠细节。” 《围城》中有一个细节,王志华记得特别清楚。孙柔嘉的宿舍里有一把摇椅,扶手原本是圆的。方鸿渐拿葡萄比喻恋爱,和孙柔嘉争论起来,孙柔嘉转身要走,方鸿渐一急,忙坐到摇椅扶手上讨好解释。等戏要开拍了,陈道明突然提出,圆扶手坐不住,希望能改成平的,这样人物行为逻辑也更加可信。但置景师傅却抱怨,“马上要改来不及”。王志华忙把他叫到边上,好言相劝,都是为了把戏拍好。“你放心,不会影响拍摄的,我来调整一下拍摄顺序,你说,改一改需要多少时间?” 1990年《围城》现场执行 师傅反而笑了,“2小时给你”。小麻烦顿时解决了。“整个拍摄过程中,大家互相协调,彼此尊重对方的劳动,都给这个戏拍好提供有利条件,也在创作中结下友情。” 执行导演的工作还包括安排拍摄计划,一周有个大计划,3天一个小计划,雷打不动,必须准时完成。由于资金有限,“怎么花”必须精打细算。 “有一场‘逃难’的群戏,几辆黄包车拉着方鸿渐一行,被人群拥堵,他们只好步行,扛着行李穿过拥挤的人群,来到一个小旅店。当地组织了1500个老百姓。我们商量什么时候拍,我建议午后,上午万一拍不完,还得管上1500人的午饭。由于各部门通力合作,午后两个小时就顺利拍完了。” 王志华还说起,他第一次看到黄蜀芹哭了。“那次是葛优突然提出,在北京有一场戏要回去补拍,一下子把我们的拍摄计划全打乱了。对方剧组也不容商量,一定要把葛优调过去。”那天在饭堂早餐,黄导委屈地向大家解释,为什么要停拍一天。 王志华今年75岁了,碰到感兴趣的角色,偶尔还会出演。他身板挺直,说话声音中气十足,岁月在他脸上留下的痕迹很淡。退休后,他还在社区老年大学与合唱团辅导朗诵与合唱。 王志华很怀念当时的创作氛围,不管是明星还是前辈,一到组里面,大家都像一家人一样。“我们拍得很轻松,如果不轻松,拍不出这个效果。我们嘻嘻哈哈的,经常调侃小说里的那些事,不断增加对角色的感受。” 前几天,王志华特地抽时间看了《围城》的重播,当年的那些拍摄情景一下子涌现在眼前。 英若诚、沙叶新、吴贻弓、任广智、李媛媛、顾也鲁、李天济……很多人都不在了,让他感慨万千。“我从小在上影厂院子里长大,常常碰到顾也鲁、李天济,要叫顾伯伯、李叔叔。没想到有一天,能和那些前辈合作。他们没把我当小孩,在现场特别尊重我。又能在电视里看到他们,特别开心,也是一种缅怀。” 他觉得,《围城》是一部非常纯粹的作品。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不同的感受,从不同的人物身上找不同的共鸣。“就像品茶一样,这些人物经得起细细地品。”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 s# P" v: L( E& j
[size=0.26]责任编辑:李丹萍 % p A. s7 i k( D" l
) S/ }" ]! Y' J: j* u( I9 y
, |. ~/ ]; g! I! ^
9 u! x8 n9 D% c
+ G% n% n0 _( Y2 [*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