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6 ?8 d3 u7 D7 C$ y' T" j
1950年4月1日 无锡市举行“拆城筑路”开工典礼 不到一年时间 高7米、宽3米、长5600米的城墙全部拆除 拓建成16-24米宽的环城路(即解放路) 无锡古城墙始建于西汉 2000多年沧海桑田 有多少故事发生在这里 今天,滨小档带大家走进 这项无锡城市建设史上的重要事件 探究无锡古城墙的变迁 , u+ ~/ g8 e0 p% `: j- X/ E
拆除无锡古城墙(1951年摄) 无锡古城墙的兴筑及形制 古城墙是兼具权力象征、空间规划、军事防御、抗洪防灾等各种功能的城市建筑。无锡古城墙始建于西汉,从两汉至明清,它的拆筑大都围绕着“军事防御功能”展开。 向上滑动阅览
, K$ ^( Q- s9 [% s1 x两汉 西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无锡建县。无锡城西依梁溪河,距惠山2.5公里,南离泰伯渎(伯渎港)2.5公里。 东汉《越绝书》载:无锡城“周二里十九步,高二丈七尺,门一楼四。其郭十一里百二十八步,墙高一丈七尺,门皆有屋。”这是有关无锡城郭的最早文字记载,表明东汉时无锡已筑有完整的城墙,并设有城门、城楼。 . R) P* M; ~, ?. ]" S: |
唐 唐末,吴王杨行密在无锡城东、南、西加筑外郭,并在原来4个正门(东为熙春门、南为阳春门、西为梁溪门、北为莲蓉门)的基础上,开顾桥门、新塘门、董家门3个偏门。 ( E$ w7 w4 d; X$ A
宋 宋乾兴元年(1022年),县令李晋卿重筑子城(附着于大城的小城,这里可理解为无锡城内域),子城范围有所扩大,东接运河,西距梁溪。 南宋建炎初,无锡外郭倒塌毁坏,为据城御敌,当地人仓促筑城。 此后,无锡历次城墙修筑皆修外城,子城逐渐废弃。 ! g; s/ ]! K; {! D9 t2 A
元 元朝曾实行禁止汉人筑城或补城的政策,到元末时无锡城墙已破损不堪。 直到元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元政府才不得不下令要求全国普遍筑城。元至正15年(1355年)无锡重修城墙。 元至正17年(1357年),张士诚占据无锡,开始用砖石砌筑城墙,废掉3个偏门,保存4个正门及南、西、北3个水门。《无锡金匮县志》载:元末无锡城“周围九里,城高二丈。”
% @8 Q8 [' U* C& s4 ?明 明洪武元年(1368年),无锡修缮城墙,周围1620丈,高2丈,4门皆有城楼。 弘治元年(1488年),无锡知县荣华又修缮了3个水门,即南、西、北水关。 但后来无锡城墙逐渐失修破败,文徵明(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长子文彭在嘉靖年间写了一首诗,记无锡城:“昔尝经此地,荒草蔽颓垣。狂寇频年至,危城一旦完。”此时,无锡城墙的军事防御功能已严重受损。 明嘉靖33年(1554年),无锡知县王其勤为抵御倭寇的骚扰,率领全城人民用70天时间,修筑了一座条石作墙基、巨砖包砌的坚固城墙。城墙周围1783丈6尺1寸,高2丈1尺。分设4座城门,东名靖海、西称试泉、南为望湖、北曰控江。城门前还加修瓮城(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门上修城楼,分别为对育楼、抚薰楼、序城楼、企辰楼。 之后,无锡城墙屡损屡修。 % A9 k9 Z1 U! G- Y D& G9 c
清 清康熙、雍正、道光、咸丰年间,无锡城墙都曾作了几次修建,但城墙的形制基本稳定下来,与明代没有太大差别。 清光绪《锡金县志》载,城周1854丈9尺7寸,合十二里一百十步,稍大于汉时外郭。 清代无锡城墙图
* ~* r- x% Q) M* [( ]5 ~' [
9 g; G" i1 w' G7 ]% G" @: y9 _从无锡城郭的变迁看,在元末之前无锡城墙皆用土筑,时建时废,城墙界址也不固定。 明清时期,无锡城墙改为大规模包砖,城墙形制、格局基本稳定。无锡城郭轮廓最终呈现略向东南—西北向倾斜的龟背状。朝向面南偏东的“龟城”,不仅顺应着常年的主导风向,而且体现了用最短周边围合最大面积的科学建筑构思,同时又表达长寿永固的寓意。 明清时期,无锡城墙与内城河、外城河及城中纵横交织的河道交相辉映,营造了浓郁的水城风貌。
% _# U. X# T4 R
i' ^+ H9 v3 ]& y9 l+ N“拆城筑路”从动议到实施 清末民初,随着无锡城市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空间已突破城墙边界,不断向外扩展。另外,在近代新式枪炮面前,城墙传统的军事防御功能逐渐弱化。城墙原有的城市防卫、划分城乡等作用不再凸显,反而成了路上交通的瓶颈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 受天津、汉口、上海等开埠城市“拆城筑路”的影响,无锡也出现了“拆城筑路”的社会呼声。无锡工商界的代表人物荣德生在1912年提出“欲辟大市街,不可不拆城”。此后,无锡工商人士及地方名流多次集议“拆城筑路”。民国时期,无锡就拆除了部分城墙和城门。 1910年,无锡的北门月城(城外用来屏蔽城门的小城)部分首先被拆除,后改建为商店,为无锡拆城之始。 1912年4月,锡金军政分府拆除城东北角部分城墙,辟光复门,以连接汉昌路、公园路。 光复门(1912年摄) 1931年-1948年,四门外的月城陆续被拆除或改造。1947年,西城门被拆除。 西城门,1931年无锡沦陷前夕,有人将“城”字凿去“土”字旁,以抒国土沦陷之恨(1937年11月摄) 解放后,无锡市人民政府采纳各界人士意见,集议“拆城筑路”。1949年12月,无锡市第一届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原称第二届)通过《关于拆城筑路与取缔违章建筑物的决议》,正式作出“拆城筑路”决策。 1950年4月1日,在吉祥桥堍举行“拆城筑路”开工典礼。 至1951年3月10日,全长5600米的城墙全部拆除,拓建成16-24米的环城路(即解放路)。 靖海门(东城门)城楼(1949年5月摄) 控江门(北城门)(1941年摄) 胜利门(北城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称胜利门)(1950年摄) 南门城墙(民国年间摄) 1951年4月1日,历时一年的拆城筑路工程竣工,各界代表和100余名在该工程中立功的劳动模范冒雨在胜利门举行通车命名典礼。 1951年4月1日,无锡市拆城筑路胜利完成剪彩通车典礼(解放路通车典礼) 整个拆城筑路工程,共计拆除砖石93940立方米,拆除房屋1281户、3117间、42380平方米(主要是棚户);挖土、平整路基15万立方米;铺砌弹石路面86000平方米;建成排水沟或下水道4000米。参加拆城工人总计7600人。 拆城筑路(1951年摄) 拆除的城墙基石,一部分用于建新三里桥至吴桥沿河一带的驳岸(沿河地面以下保护河岸的构筑物);一部分由苏南水利局调去,供苏州、松江专区兴修涵洞(堤坝内的泄引水建筑物)、水闸。 拆下的城砖,分别用于建造无锡市人民大会堂、苏南粮食仓库、苏南日报社房屋、吴桥商场、解放剧场、苏南行署招待所及苏南人民银行,充分做到物尽其用。 北、南、东三个城门基地上先后建成了胜利门广场、朝阳广场、东林广场。原西城门外也于20世纪50年代末新建了工农兵广场。 9 L5 k* ^6 n& W, _9 w/ r; g/ @, k
9 x1 U! ]8 F# i2 d- c
古建筑是城市凝固的历史,也是体现城市历史风貌的重要遗迹。在近代口岸城市“拆城墙'、“筑马路”的市政建设示范效应以及加快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众多的城市逐步将古城墙拆除殆尽。城墙作为一种具有古城象征意义的建筑符号,其兴筑与湮灭,既是城市建设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城市更新发展中值得研究总结的典型现象。
- r8 g7 K$ y; g3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