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30“一代名车贯九州”之一淘车情报站2021-04-02 10:38:29
+ M; |' f1 F3 {. i! H6 S+ u; `! c. g& A5 `- G+ [7 O) i
9 k. p/ U, y) |
“一代名车贯九州,多少艰辛在心头,壮士不言征战苦,回眸一笑写春秋”。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130轻型卡车“横空出世”,并迅速走出北京城,驶进山野、平原、乡村,跑遍了祖国大江南北,形成星火燎原之势,全国各地轻卡生产企业,纷纷效仿,填补了我国汽车工业一向“缺重少轻”的轻型车空白,为我国汽车发展史留下一段可歌可泣的创业篇章。
) U( Q1 R* U8 M F$ W0 r5 p
9 A1 \. J1 L) ^) |; [. U0 v9 E北京汽修二厂最早研制的一款BJ130汽车
4 Z% M; O# `! F* r. p5 k交通局长坐镇 汽修小厂闯关造车
5 g6 _+ z( x A4 V: B! x' H(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的北京交通还相当落后,公交车很少,货车大都是由东欧国家进口,多是大卡车,而国产车也是四吨以上的卡车。北京的小街窄巷多,这些车很难抵达,一些民用物资、轻工产品只能靠人力三轮和马车运输,不但工作效率极低,还影响首都的形象。 提起当年北京街巷中的三轮和马车,上了岁数的老人都记忆犹新:“夏日炎炎似火烧,车夫身上如水浇,一条裤衩遮身体,你是可怜是可笑?”“寒冬腊月雪花飘,街上溜冰慢慢跑,马失前蹄忽卧倒,粪便随即街中抛。”此情此景司空见惯,不足为怪。北京市政府意识到,改变首都这种落后面貌势在必行,决定将首都交通运输的改造升级列入《三五规划》重点。 1965年10月,北京市副市长万里、王纯同志指示,在1969年以前,北京市的客、货三轮和马车运输要全部采用机动车替代,并向交通运输局提出试制轻型卡车的问题。交通局考虑到北京汽车修理二分厂既有研制生产微型车的经历,又有修理汽车和制造配件的能力,决定由该厂研制生产轻型卡车。 1965年11月,成立了小卡车试制“会战指挥部”,主要成员有交通局副局长朱临、修理公司副经理唐根堂、汽修二分厂党总支副书记王明先。同时成立了会战办公室,主要成员有唐根堂、王明先、马义成、张宝琏。 11月23日,召开了第一次试制工作筹备会议,传达北京市委指示,确定试制工作主要人选等。 11月27日,交通局局长苏铤同志召开研制人员会议,根据汽修二厂李镇潮工程师的意见提出“集中搞设计,分散搞工艺,一包到底”的工作方针;并确定了召开小卡车试制工作正式会议的日期与会议内容。 出席会议人员有朱临、李炳章(汽车修理公司经理)、祝玉珩(运输公司副经理)、唐根堂(汽车修理公司副经理)以及各科室负责同志。 5 T x' L# S4 A5 l
6 g0 l2 ?7 }4 w1965年,北京汽修二厂组成三结合攻关小组解决技术难题。这是老工人 (右起)朱顺、李志祥、刘有为和技术员郭荣君、青年女工在一车间试制差速器 1965年12月28日召开会议主要研究讨论通过了以下三个事项。 一是确立总精神。对于小卡车的研制和生产问题,苏铤同志提出要求,进度再稍快一些,总的精神是“干劲要大,步子要稳”。 二是关于小型卡车的选型、设计、制造及生产安排问题。经过会议讨论决定,先搞两吨轻型小卡车。1966年“五一”劳动节前出样品车2辆,“十一”国庆节前搞出8辆,达到设计定型,并做好技术鉴定工作。1966年底小批量试制20辆车,1967年第一季度小批生产30辆车。从第二季度开始到年底调整生产,为成批生产做好准备。初步设想一年半过关,两年后达到生产500辆车的生产能力。 三是组织落实。在公司“小卡车生产办公室”领导下,成立小卡车试制生产指挥部,成立小卡车试制组。经过精心的挑选,确定了各组人选。朱临任总指挥,李镇潮工程师负责技术总工,王明先负责组织生产。下设“小卡车设计组”,其下又按各总成分若干小组。小卡车设计组组长:李镇潮;副组长:王明先、王民治、马义成;总布置:何永祚、王民治。设计组其他成员,有本厂部分技术人员,还从交通局所属运输、电车、首汽、修理、公共五个公司中抽调20多名技术人员,共计47人 。这里聚集了清华大学、北京航空学院、上海交大等各大名校的高才生和北京工业学校毕业的佼佼者。正是群贤毕至,少长成集,上演了一场“群英会”。 小卡车试制生产指挥部在朱临领导下,首先由张宝琏带队先后到北汽、天汽、上海、天津等厂进行参观调研、收集资料,收获颇大。
: b8 k R4 p4 ?" n4 K8 `0 [3 J) t/ p6 P8 ^
1964年,朱临同志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 d1 \0 [/ }9 }# H3 G
就这样,在朱临同志的领导下,他们取长补短、博采众长集BJ130于一身。初步确定了设计基本指导思想与原则。 (1)主要结构及参数:载重两吨,乘坐三人,薄壁平头驾驶室,铁质货箱,六轮,后桥驱动,低重心小轮胎。 (2)设计目标:“三化”、“五好”、“三省” 三化: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 五好:好用、好造、好装、好修、好看。 三省:省料、省工、省钱。 (3)选用北京内燃机总厂生产的492Q发动机。 基本原则方案确定之后,又多次召开各类座谈会。广泛听取技术人员、修理工人、装卸工人、汽车司机等人的意见。经过反复论证,比较之后,很快进入设计阶段。 当时确定的进度目标是:设计任务两个月,自1965年12月初起,到春节前;试生产周期两个月,次年五一节前必须完成两部样车,前后不到五个月。为此只能按照朱局长指定的边设计、边制造、边修改的“三边原则”办事,力保如期完成任务。 根据我国汽车型号中车的种类定位。当时车的种类以阿拉伯数字为序7种,货车打头为‘1’;货车按载重量排号,两吨左右为‘3’;产品技术改进序号,从‘0’开始;数字后用汉语拼音表示除汽油机外,柴油机C,长轴距L,双排座S,等等。除了这些国标符号,前面可以冠以品牌或单位名称,比如解放、东风、跃进或产地名均可。我们想还是“北京”二字适当最响亮,就这样一炮打响,后来走红全国的北京130轻型卡车的名字诞生了,再用汉语拼音BJ表示,简练好记,这就是家喻户晓的BJ130。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严格遵循设计原则,努力在“五好”、“三省”上下功夫。设计工作由1965年12月份起到1966年元月基本完成,其中许多部件设计都是在边设计边试做边修改过程中完成的,全部设计工作是在小卡车正式试制成功时才告结束。 : {3 b5 y+ J9 L, J/ |! M( a
) b9 i; o; { {0 ]
老工人张宝义(右一)在和青年女工李连娣 研制小卡车专机 在设计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成立了“三结合攻关组”,领导干部带头当工人,技术人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走进车间和工人们一起讨论研究,涌现出许多动人故事。如关于前桥的设计问题,当时货车的前桥(前梁)几乎全部是一色的工字梁。这工字梁非同小可,小的工字梁压制成型也要上千吨压力机,还要高温加热。湖北二汽从国外进口的电加热前梁加工设备所需资金相当可观,仅一台模具也要上百万。北京小卡车总投资才140万元,连想都不敢想。在几次召开会议讨论研究时,王民治、武金占忽然想起修车时有辆叫“V3S”的布拉格汽车,不是工字梁,它的前梁是用圆管制成的,两端桥头是锻件与圆管焊接一起。这可把王明先厂长乐坏了,诗兴大发:“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梁却在车间犄角处”一口山东腔,引来众人赞许地拍手称道。王厂长不由分说钻到还在厂内的“V3S”’车底下,用手擦了擦黑乎乎、油渍麻花的桥管,大声喊:“快找把手电钻来,借根八毫米钻头。”王厂长用钻头在管子一端钻了两个孔,用卡尺测一下管子外径为110毫米,壁厚10毫米,桥头插进管子80毫米深,两件为静配合。王厂长带着两手油泥一身土从车底下爬出来,心花怒放。设计组又根据历年修车经验和国外技术资料的考证,大胆的决定,前桥本体采用无缝钢与锻件前端焊接的方法。一个老大难问题就这样迎刃而解了。 在搞小卡车研制阶段,为不影响汽车修理工作,修理公司将汽修二厂一分为二,由李德华厂长带队400多名修理职工和大部分修车设备,迁到北郊的运输公司修理厂。这样一来,试制小卡车时,调试设备几乎空白。当然发动机总成是由北内生产的492Q。但北内的一等品都是提供给北京汽车制造厂的BJ212吉普车使用,而用在卡车上则必须重新测试。不只发动机,诸多零部件和总成的试验包括整车,大部分凭经验来测试。靠眼看、手摸、耳听检验,机加工有普通万能量检具,但是专用检具少之又少。但修车十多年,这里有一批能工巧匠,技术超群的老把式,如王世元、付履震、付茂一、吕国良、谢光先等,他们是大修车间的元老,有一身硬功夫。比如发动机故障,他们能只用一把改锥,附机一听,仿佛医生的听诊器,就能断定是四个缸中第几缸出了问题,该换哪个零件,打开机子一看,果然不错,胜过心脏彩超造影,神医一般。谢光先师傅对调刹车颇有研究,开车伊始,脚制动一踩,立马告诉徒弟,把制动泵螺栓向左或向右松,紧半圈还是一扣,恰到好处,人唤“一脚灵”。这些诀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这些老师傅把关,过好装配关,自然不在话下。
: @( D1 v7 u& M$ v8 F% I9 X' ~
) T, d# z. L7 O1 o8 I6 H6 L, G8 T! F改进自制的第一个驾驶室组焊台 1966年4月26日,为了确保“五一”前两部样车的试制成功,总装车间要提前两天来一次预演,以防万一出错,在底盘上只装好发动机,以底盘试车,万一有故障,好做检查排除。王明先厂长等领导、各车间主任,齐聚大车库(三车间)小卡车周围。王世元同志登上底盘,临时捆上一个椅子,权当座椅,打火启动,只听发动机轰鸣,排气管放出淡蓝色尾气,大家掌声雷动,刚还悬着的心,一下像块石头落了地。小车慢慢起步缓行,然后驶出车间东门,门外院中刹那间聚集了一大群职工,他们都放下手中的活计,在院里喜气洋洋地观看这两辆车的演习。小车绕厂内转了几圈,时停时行,不时有人进行调试,主要是:油路、电器、仪表和制动。这次预演成功了,没发生大故障。下一步,是装上驾驶室、货箱,全须全尾,准备正式威武出场。
" K3 r" s! |# a( k5 i- c' T
4 C6 a3 F! e# E5 [) G$ P9 _/ R* Q1966年4月26日,两部130样车试制成功 1966年4月28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朱临副局长、李镇潮总工程师、王明先厂长、张宝琏副厂长等一早就赶到工厂。全厂职工也非比平日,尤其女工们精心打扮,面貌一新,仿佛要参加一场婚礼佳宴,不时传来一阵阵爽朗欢快的笑声。院子里早已打扫干净,在院子东侧立着一幅一人多高的水墨宣传画:正面主位画着一辆崭新130汽车,一位喜笑颜开的司机正在拉开车门登上汽车驾驶室,下角画着一辆被遗弃的旧三轮人力车,题词为:“欢乐的离别”点破主题。这是二车间工人小许和小刘连夜赶制出来的作品,表达了全厂职工的一片心意。 上班铃声响过,大车库的东大门拉开,从车间内缓缓驶出两辆银灰、天蓝颜色各异的BJ130汽车情侣。大家掌声雷鸣,一片欢呼声,淹没了发动机的声响。此次闪亮出场,宣告我国自主试制的国产汽车BJ130成功了。
6 T% N* N& [1 |
$ N+ s, m' Z3 Z0 d# Q1 B# y3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