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6 S3 R5 X0 j0 M1 A- ^周总理挂念的“小金迪”88岁了原创南方都市报2021-04-01 12:12:30
& ~2 @. U+ ] p- f( V人物名片 金迪出生于上海。少女时代崇拜女演员周璇,自己又能歌善舞,不顾父母反对考入东北鞍山文工团工作。后来她入读东北鲁迅艺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与王秋颖、李默然成了同事。1957年,金迪首次“触电”拍摄喜剧片《花好月圆》,随后,她被长影厂导演苏里相中,出演《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一片里的孔淑贞,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这部电影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影片。1962年,金迪被国家文化部评选为“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1985年,她南下参与深圳电视台的创建,并为之付出半生心血。2020年,金迪获得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荣誉。 在由赵树理小说《三里湾》改编的农村喜剧片《花好月圆》里,她饰演性格泼辣刚强的袁小俊;在老作家马烽编剧的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里,她成功塑造了学好文化服务家乡的新一代农村知识女性孔淑贞;她是“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其银幕形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遍布全国大小影院。 当年那个周总理挂念的“小金迪”如今已88岁了。两年前,她离开生活了30多年的深圳,搬到医疗条件更好的北京居住。她剪着干练短发,身穿红色外套,仔细地化了淡妆,虽然病弱,但一双眼睛在镜头里仍晶莹发亮。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里的孔淑贞,是金迪演艺生涯里的高光时刻。那段时间,周总理非常关心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小金迪”是他喜爱且挂念的电影演员之一。回忆与周总理的几次见面,金迪几度哽咽。 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金迪的荧幕生涯结束在20世纪60年代。1985年,她南下参与深圳电视台的创建,并为之付出半生心血。来时荒草丛生,去时已广厦林立。 2020年,金迪获得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荣誉。颁奖仪式上,她即兴演唱了一段影片《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插曲《樱桃好吃树难栽》。歌声沧桑却富有韵味,仿佛那个青春美好、活力充沛的农村女青年孔淑贞,再度向我们走来。 初次见面 周总理亲切称“小金迪” 南都:在您的演艺生涯里,曾经很幸运地受到周总理的鼓励和扶持。能回忆您和周总理初次见面的情形吗? 金迪:我是周总理的宠儿。我能当“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是周总理提的,不是我所在的长影厂推荐的。因为周总理最熟悉我,我和总理见面有将近10次。 1956年,辽宁艺术剧院在北京演出话剧《日出》,我在《日出》里演“小东西”。有一天,演完“小东西”上吊以后休息了,周总理来后台见演员,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周总理。周总理说,你这个小东西,台下的观众都为你哭了。你叫什么名字?我说,总理,我叫金迪。总理说,哦,小金迪。于是乎,在辽艺大家都叫我“小金迪”。 后来我到了长影拍电影,拍了《花好月圆》《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这些成了我在电影事业上的起步。 南都:在这么多次见面中,对周总理有哪些印象深刻的记忆? 金迪:1961年的7月份,北京开全国电影创作会议,长影推荐我到北京参会。有一天,我被叫上一辆汽车,车上就我一个女孩子,其他都是文化部、电影局的领导。一下开到总理家的门口。总理在门口接待我们,总理说,啊,你这个小东西来啦。我们就在总理的客厅里开会。 在周总理家里吃的午饭。我和他坐在一桌,他坐在我对面,周总理还给我们夹菜。总理跟我说,小金迪,你吃呀,你们生活怎么样?我说,总理,吃不饱,我们演员都瘦了。总理说,别人可以吃不饱,演员不能吃不饱,因为演员出现在荧幕上,会对国际产生影响。他要求给演员增加粮食,马上我们的粮食从十几斤增加到30多斤。那天四个菜,有鱼有肉,大家都抢着吃。总理老跟我们说话,他不吃。等总理讲完了,盘子里的菜也都没了,总理拿了个馒头刮盘子吃。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很不好意思。 那次会议,跟总理见了好几次面。 南都:和周总理最后一次见面,还有印象吗? 金迪:最后一次见总理是1963年,我在长影拍《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总理到了摄影棚,那一场戏正好没有我。总理就跟我们厂长说,小金迪儿呢?厂长说,今天没有她的戏。总理说,去把她找来。马上去宿舍把我带到摄影棚里。我就蹲在总理旁边,总理扶着我看《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的拍摄。看完了以后,和外宾照相,我本来不去,总理把我推上去,我就在相片边上露出一个脑袋。这是我和周总理最后一次见面。 袁小俊是自己演得最成功的角色 金迪出演了《花好月圆》里的袁小俊。 南都:当年评上“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有什么感受?觉得自己演得最成功的角色是哪一个? 金迪:“新中国电影22大明星”是周总理提出来的。当时总理问,为什么我们电影院里挂的是苏联明星的照片,不挂我们自己的? 后来,1962年我到天津演出,看到电影院里挂了大照片,我都奇怪怎么挂了我的照片。我就这么糊里糊涂地当了明星。当了“22大”,就有一个,严格要求自己。在评工资的时候,让大家自己报级别,我想白杨、秦怡,他们是一级,应该的,我还年轻,我报的是二级。 我这个“22大”明星,全部是周总理培养的、扶持的、关怀的。所以我这一辈子一直牢记着总理。我没想到我是“22大”,我没想到我是明星。 《花好月圆》里的袁小俊是我演得最好的角色。我想到的是,我是人民的演员。我要为电影做出贡献。我这一辈子,拍拍良心,我没有对不起党对我的培养。 当演员挺艰苦 但演什么就要像什么 南都:孔淑贞在当年是一个非常受观众欢迎的形象,能谈谈您的演出心得吗? 金迪:《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有一幕是孔淑贞爬到电线杆上,唱郭兰英的《人说山西好风光》。我爬上去后,导演要等我的后面有云彩时才拍。结果等了一天,还是没有等到。中午吃饭时,底下都在吃窝窝头,真想吃,但不能吃,如果云彩飘过来马上拍怎么办?所以当演员还是挺艰苦的。 但那时候你要考虑的是,我不是金迪,我是孔淑贞。不是说你演得像就像,还得靠你平时的生活积累。我一个上海姑娘在东北下乡,一上炕就盘腿儿。我不会呀,就学他们盘腿儿。一个演员,演什么角色就要像什么角色。你在生活当中就要忘掉自己,成为角色。所以当时我们演戏,演一部就要像一部。 我没有辜负总理对我的培养,深圳的建设也有我一份力量 南都:20世纪80年代您为什么选择去深圳? 金迪:当时我在峨影没戏拍。当时也可以去北京,去深圳是一位领导推荐的,我觉得那是个新地方,重新开始,我去帮忙建设。 我们去深圳的时候,那儿连条马路都没有。楼房里没有电梯。我就想在深圳贡献自己最后的力量。我当时四十八九岁,不能再上荧幕了。我就做一些幕后的工作。我参与了深圳电视台的建设,当时让我当副台长,我没干。我就做点具体工作,在电视台里当导演,拍电视剧、歌舞片。现在深圳繁华了,我也老了。 就这么度过了大半生。我觉得自己将来见到周总理,我可以说,我没有辜负总理对我的培养。参加革命,不是为了个人荣誉,深圳的建设也有我一份力量。 南都:您对中国当代电影事业有什么期许? 金迪:我希望现在的电影也应该像以前一样真实。电影是通过演员体现出来的。我希望我们现在的演员也应该演什么要像什么,而不要演个农村姑娘还刷个假睫毛,不要演电影的时候还想着自己,要想着角色。我希望我们的电影能够更辉煌、更真实地反映我们现在繁华的生活,而不要想着个人通过电影怎么出名。演员应该全心全意地为电影服务。 采写:南都记者 黄茜 摄影:南都记者 王森
1 O& P; E0 H# v: I-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