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单和二龙坑中间的大木仓 王爷府变教育部原创北京西单传统文化联盟2020-03-31 18:13:45* L, J P- ?, P& a% z2 Q
 二龙路 4 K& w1 h. w! L# ~9 n) s3 z
老北京粮仓库房多,以“仓”和“库”为名的胡同遍及京城内外。据统计,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北京城,胡同街巷名字里带“仓”字的就有60多条。 但并不是每个带“仓”的胡同都有粮仓库房,西单北大街西侧、二龙路东侧的大木仓胡同就是一个例外。 大木仓胡同在明代就已经形成,在清乾隆十五年地图上标记为打磨厂,顾名思义,胡同里有很多打磨石器、铁器的工匠。后被讹称为大木厂、大木仓。  左:清嘉庆时间京城全图;右:京师城内首善全图
8 d3 c1 c% P% Q% G大木仓胡同原本很短,也很弯曲,只有如今一半的长短,直到1965年,将新皮库胡同并入,才有如今东起西单北大街,西至二龙路的规模。  最新北平大地图(解放版)中的大木仓和新皮库胡同
: p1 P) C8 D& e( s# N. i而这后来并入的新皮库胡同则是条很年轻的胡同,1911年才因在皮库胡同之北而得名。 如今,胡同毗邻西单北大街,东口路南是西单大悦城,路北是菜百、波司登、稻香村、西亨,每天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往西走,有几家酒店(山水、泛太平洋、如家)。 5 w) r! u+ d! ~
4 N: Q& Q5 ^5 h6 j3 j$ I& z$ F/ A; {
过了华远街和大木仓北一巷的路口,画风突变,短短几百米,不仅挤着两座中学(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和北师大实验二龙路中学,不过两座学校已经合并了),国家教育部也在这里,可谓学风浓郁。  大木仓胡同两侧的二龙路中学和北师大实验中学 $ R8 H/ Z& K" t- Y; T$ X
要说历史悠久,就数国家教育部和二龙路中学这片地方了,清代时这里曾同属一座王府。
, |* K9 _: k& Y# V7 {: Z) Y明代:从龙之功姚广孝的府宅在明代,胡同里有明成祖朱棣心腹谋士姚广孝的府宅。  明成祖朱棣和姚广孝 2 l$ h8 o x+ N- I: `" h( u2 @5 i
姚广孝本是苏州人,14岁出家为僧,名道衍,字斯道。洪武年间,道衍和尚随燕王朱棣到北京,住进了大庆寿寺(后来的双塔庆寿寺),而燕王府就在庆寿寺不远的灰厂街(即今府右街),两者之间不过一箭之遥。 
7 V% y: }* w+ O: o7 W# b( } m* A" @/ H6 z* T: W) `
朱棣的燕王府(元代太子府)、姚广孝所在的大庆寿寺,以及朱棣为姚广孝所建府宅的地理关系(仅示意)。底图:1752年北京最早带经纬线的地图。 基于如此密切的交流,姚广孝才有机会说出“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做主?”的谏言,以致改变了整个明朝的命运。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赐名广孝,并在如今大木仓胡同的位置为其建府。
( |# ^* v/ `7 b+ L3 L清代:铁帽子王郑亲王府 曾有京城最优花园到了清代,这里成了“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和硕郑亲王的府宅,是座十分气派的大宅子,郑亲王甚至还曾因府宅逾制被罚。  如今的郑王府是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不过这座临街门是1933年建起的) 1 _' }( o" A; Z7 p
第一代郑亲王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之子、后金四大和硕贝勒之一的阿敏之弟。崇德元年(1636)因功勋卓著晋封为和硕郑亲王,并以亲王爵世袭罔替。他曾与多尔衮辅佐顺治帝,地位显赫一时。 郑亲王府最为人称道的是其花园——惠园,在整个北京城的王府里都算得上佼佼者。修建这座花园的是第八代世袭王爵的德沛,据相关资料记载,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啸亭杂录》载:“邸库中存贮银数万两。王见,诧谓其长史曰:‘此祸根也,不可不急消耗之,无贻祸后人也。’因散给其邸中人若干两,余者建造别墅,亭榭轩然。故近日诸王邸中以郑王园亭为最优。”  惠园跨虹亭 Professor Siren/摄
$ n7 `: f+ M { 惠园天春堂 Professor Siren/摄
' g8 b' V- B. q7 G' o而这座京城“最优”的花园,“引池叠石,饶有幽致”,甚至还有一条瀑布,这在整个京城的园林之中都实属罕见。而这便是借助了地利:郑王府西临二龙坑,多河槽和水坑。 《履园丛话》记载,其“园后有雏凤楼,楼前有一池,水甚清冽,碧梧垂柳,掩映新花老树之间。……楼后有瀑布一条,高丈余,其声琅然,尤妙。”  惠园净真亭 Professor Siren/摄 ! k# ~9 z, Z7 M Y) H% i
 惠园西仙楼 Professor Siren/摄 1 e2 k8 ?' }) d* E; X- K P
据传这花园还是清初造园家李渔设计的,而且是他在京城设计的三园之一,另外两座是半亩园和芥子园。除了造园,李渔在绘画方面也颇有建树,他所作的《芥子园画传》不知成为多少国画大家的“启蒙之良师”。 . r4 Z* I( r- _' B. }. D
4 V( Z3 B# y) ]$ I) r
如今惠园所在已经成为二龙路中学,而其中的假山湖石则是在70年代被拆搬到了东单公园,瘦皱漏透,俱是佳石。  东单公园东门入口处的太湖石,可能就来自郑王府 & q9 w* \2 N5 x4 Q2 v( f
到第十三代端华,作为“顾命八大臣”之一参与了“辛酉政变”,被慈禧太后革爵赐死,郑王府被朝廷收回,一家人被迫迁至西单北大街东侧的馓子王胡同(今东槐里胡同)。同治三年(1864 )郑亲王爵才得以恢复,同治十年(1871)才被发还府第家产,重新住进大木仓胡同的郑亲王府。 而后直到辛亥革命之后,和其他的王爷一样,王府没了经济来源,末代郑亲王昭煦先是将王爷佛堂卖给了新街口南大街的高阳李家,后又将王府抵押给西什库天主教堂,以此借银两维生。1925年王府又赁给了中国大学作为校址,从这时起,大木仓胡同的学风逐渐浓郁起来…… 2 k9 |: S9 @ C& W- Y# j5 A" E
中国大学 36年校史24年在郑王府中国大学最初是由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马邻翼等人一起规划,想要发展“救国济世之学术,培养建国护党之人才,为群众之领袖,作改造之先锋”,进而真正实现民主革命建国理想的高等学校。 学校最初名为“国民大学”(1917年改名中国大学),联系上面所说的几位创办人,您大概应该能猜到和国民党有关。确实如此,“国民”取的就是“则吾校诚为国民党惟一之大学,国民党惟一之教育机关,亦即国民党惟一之精神寄托之地”的意思,牌匾由黄兴题写。 3 F: B4 C) ^0 z1 w7 @9 Z$ \# F
$ Q4 A0 { `' n- R在国民党的推动之下,这所官办的大学顺利开办起来。但随着袁世凯上台,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一些校董受到袁世凯政府的通缉迫害,相继离开北京。同时收回了开办经费,学校由官办改为民办。 官办和民办学校最大的区别便是,民办的办学经费需要学校自己筹集。而当时正处于政党动荡之时,校董几番轮换,学校经营十分困难。但经几届校董多方筹措,以及积极进行学科建设和校务更新,学校终于初具规模。 1925年,随着学校的发展,原本前门内西城根愿学堂的旧址地界狭小,不敷应用,于是迁到了“府第宽敞,房宇伟丽”的郑王府来。  郑王府正殿(五开间,带丹墀) + p+ m5 N. k6 q1 I5 h7 [! H0 I
1928年,国民党革命军进驻北京,南北统一,中国大学也因是由国民党一手创办的关系,地位安定下来,经费也逐渐充裕起来,学校进入校务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此期间,除了校务,大木仓胡同的校园也进行了改建,如今教育基金会的大门(临街门)以及门口的两座铁柱门灯,便是那时建起来的。  中国大学临街门,1933年建
7 l. b+ c* p: f4 w! Y) U$ D不过,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原本政府的拨款随之中断,学校只能靠学费来维持。但学校依旧坚持独立办学,许多坚持民族气节、坚决不吃救济粮的教师,纷纷被聘请至中国大学任教。抗日将领李兆麟、白乙化以及小说《红岩》中华子良的原型韩子栋等,也都曾是中国大学的学生。  白乙化(左)和李兆麟(右) 6 F3 V& p$ Y- M
不过,到1949年学校最终还是因为经费匮乏停办了。这所名为“中国”的大学,历经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革命军北伐、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始终与时代、民族、国家命运相牵连,其并不悠久但却足够厚重的36年校史,注定成为国家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 e2 ~* R" o% e V$ m) e二龙路中学 王小波曾在这里读书说郑王府,逃不开的就是它的花园。中国大学所占的是郑王府东路,而其西边的花园、曾经名噪一时的京城最优花园——惠园,则是被一座中学所占——民办私立弘达学院。  1948年北京地图中的弘达学院
" `4 V; x1 g& v5 g据傅璇琮在《学林漫录》(初集)记载,1936年郑亲王府西跨院大操场北的惠园还有几座建筑作为校办公建筑,曲径奇石楼台花木尚存,瀑布已无水,有池上小桥。西部月亮门内有小山,山上有亭。北大厅为图书馆。 学校始建于1922年秋,初名弘达学院,后名弘达中学,由东北爱国志士筹办。 建国后,学校于1952年更名为北京三十七中学,1960 年改为北京二龙路学校,1972年改为北京二龙路中学。著名作家王小波、国家一级演员女歌唱家翟宪立、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常江等均为这一时期的学生。 4 d' g; W8 T+ `. h9 M
6 y$ |% ?6 k" ]2014年,学校被纳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教育集团共同建设,并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二龙路中学”,由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实行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在办学理念、办学宗旨和育人目标等方面实现融合。 
, o* n) M! F6 Q. `
* q2 U# M; u; ?. X北师大实验 西城数一数二的中学在二龙路中学的对面,还有一所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这可能是整个北京综合实力最强的学校之一。  2016、2017年高考文理总平均都是北京第一
3 K" t; y; _. i1 d% E* b坊间传言:“四中的学生,实验的老师,人大附的家长。”其中的“实验”指的便是这里,可见学校的老师必定有独到之处,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卧虎藏龙。 知乎上有个问题,吸引了很多实验中学的学生回答:“在北京四中和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中选择哪个?” 其中一个热门回答便提到了实验的老师:“在实验的三年,我见到的老师,都是个性鲜明,为学生着想的老师,可能你随便从哪个组找出一个老师,都是隐藏的大boss形的人物……实验的老师不仅仅是教书,他们真的做到了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育人,他们真正的做到了'做真教育,真做教育'。”我想学生们自己的体会可能才是最深刻的吧。 北师大实验中学也是座百年名校,前身为师大女附中,创建于1917年,最初位于东铁匠胡同,同年便迁到了辟才胡同,而后直到1952年才迁到二龙路来。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位置变化示意图 底图:1920年北京地图(日本国际观光局绘制)
0 Z1 P; I4 ^# ^2 h 师大女附中老校门 4 c, G. R9 o( q& P: L
; ^# J- j7 E2 @6 q# ]1 ]+ i+ n
( U/ ^1 ]) P' {
⚫ 1955年9月,学校由中央教育部直接管理,并改名为北京实验中学,校名由郭沫若题写。 ⚫ 1968年,学校开始招收男生,结束了50年女校的历史。 
) R' p! t( l" T) v5 R a& e. `$ @, U& J
⚫ 1972年学校改名北京150中学。 
5 p) c! q; ?" G0 T) b0 |; @9 z; o! f0 d
⚫ 1978年学校归属师大,并定名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1995年校门
8 F ?8 E5 j* i0 a% {9 s 如今的校门 & [9 |1 O! Q& X: \* V8 c
北师大实验最大的特色便是学生自主,这也是学校自1983年就开始探索的德育模式。我们如今强调的"启发式""讨论式"边讲边实验的教育方式,北京师大实验1987年就已经开始往这方面改革了。 走在前面的北京师大实验中学,教书育人是一把好手,著名的女科学家郝诒纯(中国科学院院士)、胡启恒(原中科院副院长)、女将军聂利、女画家肖淑芳等都先后从这里毕业。 O& L8 x. D: G; Q J0 q
. r& B* F: S w+ A
如今的大木仓胡同,除了东口,依然十分安静,但小小的胡同早已变为成宽阔的大街。 胡同旧貌难觅,只有1933年建起的临街门还昭示着这里的历史的厚度,昔日清廷王府的威严只能从门口窥得一角。而曾经京城第一的王府花园,也泯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今天只介绍了三座学校,但大木仓胡同的故事并不止于此,还有更多的故事期待老街坊们来补充一二…… : D. X* Y; A S-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