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说北京第十三期|头发胡同 一条普通胡同的历史底蕴原创北京西单传统文化联盟2018-09-28 18:00:29
' q, w3 J' X! O5 w' s8 D# e翻开地图,沿着宣内大街看,头发胡同的名字映入眼帘。 单看名字,究其来源,有人说胡同细长,状如头发,因此得名;也有人说,原先胡同里有卖髯口(戏曲中表演者所戴的假须)的,因此得名。 
% D% I4 \- k1 X7 I6 g
% |- g2 W& i7 `除这两种说法外,还有一种较有依据的解释:有史料显示,明朝的时候,胡同西段有一座辽代古刹——真如寺,由此得名真如寺胡同;胡同东段叫同法胡同,因近邻真如寺,有“同奉佛法”之意。一来二去,同法胡同就演变成了头发胡同。到了清朝,两胡同合并,称头发胡同,延续至今。 其实头发胡同并不“细长”,相反胡同均宽约4米,算得上比较宽阔了。胡同总体呈东西走向,西达佟麟阁路,东至宣内大街,全长466.19米。同时,头发胡同还和几条南北走向的小胡同相交,路北和振兴巷相接,路南依次和小市口胡同、抄手胡同、众益胡同相接。 
( T! q: _8 a% x% J: T6 V; y; p) g- O, L9 l
唐时原是幽州城北垣据史学家推测,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头发胡同是幽州城的北垣,其北侧的受水河胡同即为北护城河河道。辽时升幽州为南京,城垣不变。此后的金,头发胡同又成为金中都北城墙的所在地。 也就是说,元大都建成之前,头发胡同一直都是城垣,受水河胡同都是护城河河道,别看胡同不长,历史却是源远流长。 * r; N) c8 z( ?! c+ I
/ ?; T+ ]0 C# x; }5 e+ g, L8 ~8 D, y
到了明代,前面有提到胡同西段有一座建于辽代的古寺——真如寺。据《日下旧闻考》记载,真如寺建于辽保宁年间(969—978年),一位来自四川、法号真如的和尚多方化缘,在头发胡同西端建了这座寺庙,并以其法号为寺命名。到了元代,寺庙改称定力院。 明代后复称真如寺,曾两番重修。弘治八年(1495)真如寺的山门变换了方向,由朝南转向于朝北。这可能是当时除西四当街庙外,北京仅有的一座面向北方的寺庙。 关于山门为何变向,这就要提到象房了。当时朝廷畜养着大象仪仗队,每逢有大的朝会,象群便会被牵到宫中,在朝仪中担当站班等重要角色,使朝会更显隆重。象群先是豢养在什刹海南岸,后又养于(广安门内)报国寺古松林中。大象要经常入宫,如果让一群大象甩动着长鼻子,慢吞吞行走很远的路,多有不便。于是朝廷下旨,令将真如寺山门一带辟做象房。真如寺只得垒起南墙,将山门向北,开到头发胡同里。后来,寺庙山门前的胡同就叫作真如寺胡同。  《唐土名胜图会》卷一《午门朝参图》中的“大象仪仗队”
( x8 X& @! ~* U( c* M 《唐土名胜图会》中的象房
& C$ y6 i1 Q7 Z) @0 L6 F1 b* l民国以后,真如寺破损,再未得到修葺,成为民居,后被新华社所用,院内住户多搬迁安置在丰台马家堡。 7 t: t/ J& X; V3 o6 G0 s
. q+ z. ~, x/ R9 j6 }- r
头发胡同小市 为文人所裹足民国年间,头发胡同东口路南的小市一度闻名,陈宗蕃在20世纪20年代末撰写的《燕都丛考》记载:“象房桥之南曰抄手胡同曰小市,首颇繁盛,今渐移于宣武门大街之西,又北曰头发胡同。” 
( _: @3 K5 X# ]0 V0 C( n; o" Y! ^! {
小市,又名海市界、海市街,张次溪《北京琉璃厂书肆逸乘》记有“宣武门内头发胡同内海市界,向有书店数家,中午复有打鼓者出摊”云云,颇为具体。 头发胡同和抄手胡同还有许多家具店和小器作,则为文人学子所裹足。 头发胡同小市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盛,有书店、字画店十余家,到了四十年代仅存文苑斋、致雅堂、文学斋三家书店和醉经堂字画店,其中文苑斋、致雅两家较有名。文苑斋主人赵赖卿,河北冀县人,彬彬儒雅,精版本目录之学,其书多购自没落世族之家,缥帙精美,插架整洁。店在头发胡同东口外迤北路西,匾额为画家新安汪慎生(溶)所书。致雅堂主人阎致中,亦冀县人,朴讷少文,其进货来源与文苑斋迥异,每日黎明即起,徒步至宣外西晓市辛勤物色,午后则至宣武门城根小市孜孜搜求,肩荷布包,风尘仆仆,同行戏呼为“阎驴”,盖嘉其能吃苦耐劳也。店在抄手胡同东口外迤南路西,匾额为收藏家绍兴周养庵(肇样)所书。 如今,头发胡同东口路南是两家饭店,过了饭店就是条小胡同——小市口胡同,其南端就是抄手胡同。 
9 { S' m) O( L- [8 K0 J, f* K0 o# e' D! {
B& ^6 L7 X* V4 C# |
$ _8 Q7 A, ]4 [" y; D, K
第一家面向普通民众的图书馆清雍正年间,八旗官学扩充房舍,镶红旗的官学48间就设在头发胡同里。自此,胡同里的文学气息逐渐浓厚了起来。 宣统年间,胡同内设翰林院讲习馆,翰林院的官员到此研习学科知识,备各部部丞参选。 到了民国初年,时任教育部第一科科长的鲁迅主管图书馆等方面的工作,他认为:“他通俗教育能开启民智,故通俗图书馆之设实关紧要,其中采集的图书要以人民所必须且易晓者为宜。”1913年10月21日,在与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二科佥事徐协贞及同司二科主事王丕谟的通力合作下,京师通俗图书馆在北京宣内大街路西抄手胡同口外(大约是现在繁星戏剧社所在的地方)开馆,这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第一个面向普通民众的图书馆。这一天的《鲁迅日记》写到:“午后,通俗图书馆开馆,赴之。”其后的七八年中,鲁迅常去通俗图书馆,《日记》中记载颇多。 
' D2 ~# R* ^: C9 A8 M1 c. i1 U
, M1 _; o( b& R9 B+ m% a* F京师通俗图书馆除免费阅览外,还附设一个公众体育场,备有单杠、浪木、铁、木哑铃等锻炼器械。另外还修建了一个球场,读者小憩时可以进行锻炼,以健身心。此外,京师通俗图书馆还设有儿童阅览室,面向小读者开放,这些举措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先进的了。十余年后,鲁迅在《小说旧闻钞》再版前言中曾回顾和追述这所通俗图书馆,还称它为“天堂之所”。 1924年7月,京师图书馆分馆(在宣武门外前青厂)经费无着,无力继付房租,只好迁至通俗图书馆(抄手胡同西口)院内,分别办馆。1925年春,与通俗图书馆一道又迁至头发胡同22号,仍分别办馆。 1 x9 a9 J; V5 S* U t$ ^
' _( k5 s }6 l; T% C9 z
 京师通俗图书馆旧址
2 f+ E; _. f& T. ^5 n此馆的藏书以大众通俗读物为主,戏曲、小说类图书达到1000多种。1927年7月京师第一普通图书馆合并过来后,馆内的藏书更为丰富。当时,外院南屋为图书馆阅报室,里院北屋是图书阅览室,后院是藏书库。这里的图书馆既是莘莘学子求学深造之所,也是学界名流查阅资料之地。鲁迅在撰写《中国小说史略》时,就曾多次来到头发胡同这处图书馆查找搜集资料。 1926年10月1日奉部令,改京师图书馆分馆为京师第一普通图书馆,改通俗图书馆为京师第二普通图书馆。1927年7月两馆合并,奉部令仍称京师第一普通图书馆。此后,其名经历了“北平特别市第一普通图书馆”、“北平市立第一普通图书馆”、“北京特别市公署第一普通图书馆”、“北平市立图书馆”等变更。 日伪沦陷的8年间,图书馆进步书刊被烧,业务停顿。 20世纪50年代初,头发胡同通俗图书馆的藏书由首都图书馆接管。首都图书馆于1953年更名为北京市图书馆,迁址至西华门大街。头发胡同的图书馆成为首图的西单分馆,突出少儿阅览是这里的一大特色。图书馆除办理借阅,服务读者,还搞了很多活跃读者的活动。曾请来高玉宝、曲波等作家介绍创作经历,几次邀请孙敬修和小读者见面、讲故事。 1957年3月19日,这处图书馆迁往了东城的国子监。自此,头发胡同里往来的文人墨客渐渐减少,以往浓厚的文学气息也逐渐减淡。而图书馆在头发胡同32年的历史,留在街坊和往来借阅的文人心头,等待某天被人提起或与人提及。 名人聚居地除此之外,头发胡同还曾居住过许多的名人。 胡同1号原为清末内务府官员、苏州织造、后调任镶黄旗蒙古副都统和正白旗满洲副都统景恩的宅院。因景恩“修三海”有功,慈禧太后将紧邻头发胡同东口一块地赐他建成四合院,院内环境幽雅。新中国成立后,1号院还曾是著名学者、历史学家吴晗的故居。吴晗搬走后,这里住进了副市长张友渔,此后,副市长刘仁也在此居住过。  头发胡同1号院 ( ]5 G1 `* f( G6 @- ]) M5 j- S, f
20世纪50年代初,胡同7号居住着毛泽东的表兄王季范。他是一位较有名望的无党派知识分子,曾任政务院参事、全国政协常委。毛泽东曾乘车到7号院探望表兄王季范。 胡同23号曾居住着新华社前社长、著名记者穆青。他住的院子是新华社北面的一个跨院。在此院居住期间,他曾赴河南兰考采访,写出名篇:《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 胡同30号是老资格的戏剧家、北京京剧团编剧、导演张艾丁的居所。1959年创作并导演《林则徐》(裘盛戎主演)。60年代后,相继导演《三顾茅庐》(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主演)、《诗文会》(张君秋主演)、《白蛇传》、《红梅阁》、《碧波仙子》(均为赵燕侠主演)、《杜鹃山》(与汪曾祺合编、与萧甲导演,裘盛戎、赵燕侠主演),这些剧目一经登台便广受好评。 
! ?7 U$ ]& a8 {- y
- E) u! o; _/ ]( \/ x/ U# w! f* k出胡同西口,就看见一座古建筑,经探看就是之前写过的中华圣公会教堂,原是基督教圣公会在北京建的第一座教堂,其顶部亭子十分精美。 9 n! C7 N r4 z% m1 L8 |, Q
7 ^6 ~/ V& j9 v: V5 i

+ J! ]) y6 r% C7 p
% Y( B2 w- @' V c* x8 @ 7 W* P: z9 D& S8 ]. s$ Y5 N
Z$ g! [/ h# q/ ]) ]1 `有兴趣欢迎您点击下方链接阅读。 ; u2 [) A: e2 ]2 P- @2 s5 ?
4 U6 a( i+ G T B! k头发胡同,本以为只是条普通胡同,竟牵扯出如此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如此多的典故。 午后,漫步在头发胡同,看着修葺一新的胡同面貌,仿佛看到了1000多年前高高的城墙,200多年前的八旗学子,看到了100年前往来的文人墨客、名人政客……而今时今日的这些发现,也将留待后来人慢慢体味。 0 L2 Q! Z6 j z& N* _5 A( J
; J/ d! L' c, H( ]1 Q6 _' J. @6 y
图:部分源自网络;文:摘自《一条普通胡同的历史文化底蕴》于永昌、《家住头发胡同真如寺》于永昌、《鲁迅与京师图书馆分馆》李致忠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北京传统文化联盟”了解)
5 V9 s/ {! A- [8 p$ h
& f( ]' j/ s5 b3 g# V#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