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北京丨点心就花茶,旧京十二家老茶庄的独门秘籍原创北京脉搏2020-01-03 16:40:023 Q8 O% F. x0 ^# P( k. r: j c
在漫长的历史上,北京出现了许多茶庄。按1926年的统计,北京“城内、外之茶叶店大小不下三百余家”,当时茶叶的消费总额为370万斤至400余万斤。北京人买茶叶是按两计算的,当时北京不足200万人,人均消耗量相当可观。 " A+ ]) `: J# D

" {& G7 U4 H8 q* i& X5 h5 W6 e4 k, u4 a- H8 z
喝茶的人多,茶叶庄铺的生意自然兴隆红火。清人和民国人物的日记或杂谈中,经常涉及到北京的茶庄,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如今这些茶庄大多已不存在了,于是只能寻觅些片纸残照,抒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
8 z+ @) `# ^7 l" i$ } I4 ?! M+ ~; N. e# v
7 |, V8 W& p) J; A
老规矩,开场前说点闲白儿,很多人认为北京人只喝茉莉花茶。其实不然,一直以来,京城的各大茶庄也售卖龙井、武夷红茶、各种花茶(菊花、玫瑰、石斛等)和普洱茶,但唯独茉莉花茶独占鳌头,久居销量冠军。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0 m$ E( I/ s# M
0 G1 y! y) {; J; Q) g: R
. s: s6 U7 a0 O% T一种说法是由于北京地区水质所致,《燕京杂记》载:“京师之水,最不适口,水有甜苦之分,苦有固不可食,即甜者亦非佳品。卖者又昂其价,且画地为界,流寓者往往苦之。吾尝谓居长安者不怕米贵而怕薪水贵也。”北京的水质不好,这种水质也影响到了北京人的饮茶习惯,老北京人无论贫富都嗜饮茉莉花茶,也就是所谓“香片”。而且过去老北京茶庄也主要制售茉莉花茶。 
0 u8 {' \, l' u* u
Y$ [& g- R5 m" M( f另一种说法戏谑成分更多,据说是慈禧老佛爷对茉莉花茶钟爱有加。有外国使节前来中国,慈禧常将茉莉花茶作为礼品赠送。一来二去,茉莉花茶作为皇家贡品的噱头就流传到了宫外,论名气竟比其他名茶还高些。
3 B6 H, b5 }) b! D6 M北新桥-吴裕泰茶叶店 0 H$ F' h8 a( { b
吴裕泰是江南安徽吴姓于清光绪末年开办的茶叶店,安徽吴姓在北京开办的茶叶店,除北新桥的吴裕泰外,还有前门大栅栏的吴德泰,崇文门外大街的吴鼎裕,宣武门内大街的吴恒瑞,西单的吴鼎和等。清末民初,北京的茶叶行,吴姓是个大茶商,人称“茶叶吴”。
0 j0 i4 i. V# \7 w9 V% c+ u" ]: N V
) b' Q: s9 c% r# C! i* D+ q2 A* R9 ^! c3 p# j4 n, W$ d, ?4 H
吴裕泰老茶壶% ]; c/ p9 _9 p# v# L7 V+ c
. j+ y. H# ]% S, J' u7 _
当年北京的内城居民,特别是八旗居民,饮茶是每天必不可少的,早起、午饭后、晚饭后,都要泡茶饮茶。他们大多数人饮茶是为品茶,摆排场,而不是单纯为解渴。与外城居民不同,外城居民品茶是少数,多数是为了解渴。因之,内城居民对茶叶的质量要求高。讲究喝盖碗茶,好茶叶。
$ N! p: S( @$ d, K% v & {0 v: A2 o, r- ]2 b" j; h) J B
' }% t6 F; w! c0 V4 w4 t
冯亦吾题写的吴裕泰匾额7 g( U2 C9 @9 x6 o' L) E7 e
7 q# B4 @% |3 Q8 I2 @: v2 P' t+ f# _吴裕泰的掌柜叫吴绍墉,这个人善于做生意,了解民情。他知道北新桥一带的居民一般都有饮茶之癖,既讲究喝好茶叶,又不愿意多花钱,都想买到既好、价钱又便宜的茶叶。吴裕泰在经营中,茶叶质量好,售价又比别家便宜,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所以,顾客多,生意兴隆。因为吴裕泰每年入春后,就派专人到安徽采办茶叶,自己雇工人薰制、拼配。所以,成本低,货色好。而且,吴裕泰在店堂里设有品茶桌。在品茶桌上,摆放着几个大碗,碗中放些茶叶样子,任顾客选择品尝。满意再买,不满意可以不买。吴裕泰的生意好,还有个原因,就是货物齐全,花茶、绿茶、红茶、普洱茶等都准备,顾客进店买什么茶,吴裕泰都有。 # S& o+ j F: E- c& h/ `6 P

9 q8 e& }$ P% p/ J# z9 z6 ^+ U7 [+ R
吴裕泰商标# H: H1 R' ?) h) y" Y6 l( @3 i
& n C7 x8 z ]% M" ~
吴家信佛,每年冬三月都搭粥棚接济穷人。吴家几代均为安徽儒商,经商的同时学文。吴裕泰最初的牌匾是吴锡卿用五块银圆请祝椿年题写的“吴裕泰茶栈”。这块匾一直挂到1955年底公私合营时,吴裕泰茶栈改为“吴裕泰茶庄”。“吴裕泰茶庄”没有牌匾。文革初期,东四北大街被改为“红日路”,吴裕泰茶庄也更名为“红日茶店”,并挂有写着“红日茶店”的竖牌。1985年,恢复老字号“吴裕泰茶庄”,牌匾请冯亦吾题写,为黑地金字横匾,沿用至今。
2 ^8 H1 v* N0 D
, S! Q$ f9 i9 P; u) Q# V$ k# C% y$ B4 S1 L
今日吴裕泰
" U: Y1 p7 v! k3 a& U1994年,东四北大街的吴裕泰茶庄翻扩建,营业面积由50平方米增至80余平方米,店内悬挂天津炎黄画院赠的大幅国画《陆羽品茶图》。1995年,在茶庄隔壁建成“吴裕泰茶社”,刘炳森题写了“吴裕泰茶社”匾额。1995年秋,吴裕泰茶社开笔会,刘炳森、胡絜青、李滨声、苏适、米南阳题写书法。
: p* P) _0 U6 w1 S# ] / q9 o7 `6 H9 a7 Q% Q1 y9 V% ^9 |
$ w0 a$ p! E$ k0 |吴裕泰牌冰淇淋
) q7 U0 c* Z) ^
2 r. r5 e$ o4 Q( |. s) \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认定吴裕泰为中华老字号。2005年,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为销售茶叶、茶具、茶衍生品的专业公司。2014年,北京吴裕泰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被北京老字号协会认定为北京老字号。 ( d" L8 d- o) \
地安门-吴肇祥茶庄 . k3 m7 r$ \9 @) g2 R! a4 z$ F
吴肇祥茶庄位于地安门桥北路东,是安徽歙县人吴肇祥在清光绪年间开办的。安徽歙县是我国著名的茶乡,在清代和民国年间,安徽歙县人在北京经营茶叶生意的很多,其中吴姓算个大户。如当年前门外大栅栏里的吴德泰,崇文门外大街的吴鼎裕,北新桥的吴裕泰,宣武门内大街的吴恒瑞,灯市口的吴瑞春等都是他们同族人。吴肇祥茶庄即是这些吴姓茶庄中的著名大户。
6 {# |- o: w: g% U b( |/ z* p, k' o
% T! ?5 x3 Y" r' ]3 s6 S/ b2 S吴肇祥茶叶罐
; ?' v% R0 W1 n3 B1 W吴肇祥茶庄所以能够经营发展起来,这和吴肇祥本人经营有方有关系。据吴肇祥茶庄店中职工介绍,吴肇祥茶庄为了降低茶叶成本和经营出自己的特色,自己派人去南方办货。在汉口、安徽、杭州和福建都有人在该地“坐庄”,就是在该地设办事处,收购茶叶或用茉莉花薰制茶叶。吴肇祥茶庄这样从南方采运回来的茶叶,不仅成本低,而且质量好,进货便宜。所以,吴肇祥茶庄的门市销售自然比别家就便宜。茶叶薰制、拼配,加工细,多放茉莉薰。茶叶泡后颜色呈淡黄,味道浓香并且持久,因此,顾客多,买卖十分兴隆。
/ g; p5 V- g7 J ; ? z$ F- H; O
4 R1 |$ H! m+ \2 [5 v
吴肇祥茶叶罐 % r$ u: [% d3 w2 F7 z- Y K
吴肇祥茶庄在光绪末年时,曾交上了清皇宫的买卖,每年卖给清宫内各种茶叶约一千多斤,很受清宫的欢迎。吴肇祥茶庄因此店名大振,生意越做越兴隆。过去,吴肇祥茶庄的顾客,大多数是旗人。旗人讲究喝茶,要做旗人的买卖不容易,但,有许多旗人都是吴肇祥茶庄的常客,别家的茶叶不买,非买吴肇祥的不可。因为他们喝别家的茶叶不是味不好,就是颜色不正。这与吴肇祥会做生意有关。他对店中伙友说,薰制茶叶不能图省钱,偷工减料。如薰花茶用的茉莉花,价钱高,薰制出的茶叶味好;用白玉兰花薰茶,价钱低,但薰制的茶叶味道远不如用茉莉花薰制出的味道香。吴肇祥茶庄绝不以次充好,绝不用白玉兰花替代茉莉花。由此,吴肇祥茶庄的买卖经久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虽然吴肇祥茶庄已不自薰茶叶了,但其热情招待顾客的老店作风并未改。
7 {' U$ x& @6 z: D东四-汪元昌茶庄
- k1 H5 v; Z- n3 ]3 F0 H- @汪元昌茶庄是昔日北京茶叶行方、张、汪、吴、王、孟六大家之一的安徽汪姓茶商于清同治年间开设的茶庄。生意始终兴旺不衰,汪元昌茶庄所以生意兴旺,主要是由于它在福建自办茶场,有专人在安徽采办茶叶,自己用茉莉花薰制拼配。因此,成本低,茶叶质量高。茶叶外形小、匀整、泡出茶汤呈淡红、香味浓,有杀口。而且红、绿、花、乌龙等茶叶货色齐全;高、中、低档俱全。 5 Q8 C5 w; l4 i% E+ R: U2 I! ]
~/ K( {+ `! W9 Y, ], ]; E汪元昌茶叶罐
5 }6 f$ Z- E: r' i6 g特别是汪元昌茶庄卖的小包茶叶,不仅分量足,而且价钱便宜。当时卖苦力的劳动大众多,买小包茶叶的顾客多;有些无事可做的老人买一小包茶叶到茶馆、酒肆或澡堂沏上一壶茶细细品茗。汪元昌茶庄的小包茶叶质量好又便宜,自然受到这些顾客的欢迎,他们在一些娱乐场所就成了汪元昌的义务宣传员了。汪元昌茶庄于1956年参加了公私合营,1958年并点后,汪元昌就撤店了。虽然这家老店早已不在了,但老北京还想着它。
* W0 `/ z/ d* a" e! B前门-庆林春茶庄
) _' `' R2 p) R' [% ?前门大街的庆林春茶庄原是福建人林子训于民国十五、六年(1926年或1927)开办的。因其所处地域位置好,是商业繁华大街,又因预备货色齐全,所以,开业不久,很快就成了北京有名的茶庄。 - s$ x# f" H( D4 M6 p% j4 n) n0 M* F

- ~) U0 i) n- C' Z/ n- d m
- M% q+ N/ n' m2 r. d昔日庆林春
. P9 L6 I! \7 S5 o8 x' o0 l
T9 E9 q: ?# a R林子训虽然生长在茶乡福建,但他来北京时,学的并不是茶叶行。在民国初年,无业,为了维持生计,在老乡帮助下,不用拿本钱在前门外廊房头条里摆了个茶叶摊。一天早出晚归,虽然很辛苦,但是顾客很多,买卖很兴隆。干了几年,赚了些钱。当时廊房头条里有个劝业场(现新新服装店处)里边店铺众多,游人顾客也多,买卖好做。林子训托人在这里找地方,打算开个小茶叶铺。恰巧,有个小铺子亏了本要关张。有朋友介绍林子训就将这个小铺子倒了过来,约在民国六年(1917)开办了第一个茶庄,“庆林春茶庄”。
- ~5 F1 E- ]7 h. O
; W+ g! b4 l' W
) k8 V( F8 A4 y. w( J( K" Y. Y- Q庆林春广告纸 / d. d4 a$ {$ i
取名“庆林春”三字是有讲究的,“林”是他的姓,“春”字有两个含义,一是茶树春天生的芽最嫩最清香,二是冬去春来万物萌发生长繁茂,人们都用它蕴育其事物的兴盛。“庆”就是庆祝之意。联起来就是,庆祝林子训开办的茶庄事业兴盛。
9 o: N; S9 u( M4 g
7 s. a: A* h ~" y* I
. P# n* d, x. X3 \1 ^8 t2 K; j3 q( K庆林春茶叶罐
$ K5 u% h- {8 w# A. k H Q / V* ~& Z- y6 |6 Q8 v
劝业场开办于清宣统二年(1910),原名叫“京师第一劝业场”,是要达到“劝人兴办实业,振兴国家”之目的。主要以推销国货土产品为主,也销售少量舶来品。场内既有享誉海内外的北京各种手工业品,又有日用百货,各种杂项,风味小吃,台球室,游艺室,后来三楼上又开设了评剧、相声曲艺等娱乐活动。在劝业场里既可选购所需要之物品,又可吃、喝与参加娱乐活动。开业后,兴旺一时。庆林春又是在劝业场内游人必经之处,所以买卖兴隆,获利甚丰。俟第二年春天,林子训又在北京内城的王府井东安市场内三道街开办第二个茶庄——庆林春。 & O# y. c- x8 C4 B, H D

: s/ }3 c/ X6 a# j
0 {( r5 m' N3 w+ t' {5 e8 f昔日庆林春$ v' `8 s% I+ e% w) t. s Z
' j4 @* N% |0 N* k# h; w1 B东安市场开办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占地宽敞,场内分正街,东街,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和南花园等商业街。场内店铺、货摊鳞次栉比,百货、鞋帽、服装、首饰楼、中西药店、南北食品店、大小饭馆、戏院书馆等样样齐全。与劝业场相比,不仅地方大,店铺货摊多,而且档次高。庆林春茶庄在东安市场开业后,其生意之兴旺远远超过了劝业场内的庆林春茶庄。后来,林子训就用从以上两个庆林春茶庄赚的钱在前门大街路东,五牌楼东侧开办了第三个茶庄——庆林春。
+ u0 x, l' X T 5 ~/ }$ r6 y; K8 p; g
3 t. @! s; w) Y" g, Y& C+ Y' b) C庆林春包装袋# R; c( {( N G/ @
- S- S# `( m3 G4 {# M( v
林子训开买卖很重视选择店址,他开这三个茶庄都在繁华地区,而且一个比一个位置好,所以,生意好做,买卖兴隆。林子训作买卖以货全应酬门市,他说,会作买卖的人都是货色齐全,他们说,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前门大街庆林春卖茉莉花茶多,其他品种茶叶虽然卖的少,有的甚至几天卖一斤,但是林子训都叫店伙准备。庆林春的茶叶除茉莉茶外,他们有,龙井、碧螺春、屯绿、白毫银针、普洱、武夷岩、祁红、滇红等几十种。顾客买什么都有,买不缺。 ) E$ w2 P# K0 U B+ P

" N! h! ]: [$ w9 H% B0 a
; b- u( M! ?0 N庆林春茶叶罐
; `6 k; T1 \: ]" j. h5 x- u % r) y! E$ j6 k# k. B. X2 b
庆林春的茶叶不仅齐全,而且有特色与别家不同。林子训虽然不会拼配茶叶,但他不惜重金聘来拼配茶叶能手,负责庆林春后厂的茶叶拼配。庆林春的茉莉花茶颜色清淡,味醇杀口而且有后劲。这种口味深受顾客的欢迎。
# ?1 p9 P7 @" x* B8 f) }; X * L, @, G: N4 K. ^4 z$ x
& `( R6 c0 Q/ t$ z0 f9 N0 w: O今日庆林春柜台/ ]- g2 ]. f3 x' _0 J' K
( d& r) u/ T" n6 s* y% {
在人们的印象中,过去的店铺伙计、学徒活累,挣钱少,吃得次。可是庆林春与一般店铺不同,林子训比较开明,他深知店中对他们好,他们也会对店中好,为店里出力。所以,林子训告诫他的后人,当掌柜后不要亏待店中的伙友和学徒。前门大街庆林春开业后,没几年的工夫,林子训由于劳累过度,得病后各处求医,医治无效,故去。前门大街庆林春由其女儿林连慧管理。林连慧遵父命宽待伙友。不仅伙友月工资相对比较,多于其他一般店铺,就连学徒每月发一些零用钱。到新年(春节)“说官话”时,按一年的出力大小,成效如何发给“馈送”。每天三顿饭都是大米、白面等细粮,六个人一桌,三个菜一个汤。每月初一、十五两天改善生活吃犒劳。年节,尤其是春节从腊月十五日至正月十五日,天天有酒有肉。
& k. l5 o0 S. m& d5 U' u: Q: }0 [
+ Y4 A9 ?/ R, N0 ?9 O% ~
' e! [7 D0 m. W6 C( n% b {今日庆林春) t1 n2 `; q. A9 V
) \! {4 ~# z) k7 m* L4 F+ I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6年三个庆林春都参加了公私合营。不久,劝业场停办,劝业场内的庆林春随之停业。60年代中期,东安市场改建,场内的庆林春也不复存在。近年,前门大街东侧,庆林春所在地段进行商业街改造,因之,庆林春也被拆除。现其分店,前门大街路西的庆林春继续营业。 1 [# D9 K5 G+ Q2 \7 ]
前门-永安茶庄
/ B9 Y: x) B; Q1 _2 j7 a- Z永安茶庄位于前门珠市口西大街2号。创建于1935年,素以茶香茗馨、色重味淡、条缩紧结而驰名。因其匾额系当时的监察院长、现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所书,兼之所售自制“拼茶”芬芳馥郁,别具一格,故许多文人墨客与村客野老,均慕名纷至沓来,藉鬻茶之机兼面瞻仰于先生墨宝。
3 S2 U8 T( G5 z. _, B
( Y A! s! j7 |" |* g% x
v5 `- ?5 X6 K0 d今日永安茶庄内景
& A8 W# [( T& X # S: {' z% ]1 e
1987年2月在其原址上,翻建恢复营业。现主要经营福建、安徽、浙江等地乌龙、紧压、龙井、毛尖、茉莉茗眉、红绿花茶、沱茶等200余种茶叶。
' T+ r( W5 C2 ]" G2 f) i前门-森泰茶庄 , w; l6 {# H/ h7 J1 F
森泰茶庄位于前门大街珠市口迤南,是一家已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它是安徽省歙县人王森泰(字复斋)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开办的。该茶庄多年来,以在安徽、福建产茶区自采自制,茶叶色清淡味久,售价便宜,深得各界茶客的欢迎。营业经久不衰。现在该茶庄继续在原址营业。 / c6 _# j% F2 o

# r' h4 e8 U# u w* y4 E( i* X) p- J8 z- s; j5 s
昔日森泰茶庄 h6 m$ I. h" ~/ j8 `( h* c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北京居民每日开门后的七件大事。北京人讲究喝茶,官员、名流、学者、大学教授等社会上层人士以及贩夫、走卒等社会下层之人都喜欢喝早茶,饭后一壶茶。用茶待客更是北京人多少年来留下的一种礼节。 2 B+ ^7 ?3 V ^" A( B$ s
正是由于北京人爱喝茶,所以,茶叶市场始终繁盛不衰。茶叶产于江南,以安徽、福建、浙江最有名。过去在北京经营茶叶者大都是安徽、福建两省人。在清代中期以前,方、张、汪、吴等安徽、福建四家茶商垄断着北京的茶叶市场。后来又出现了安徽王家,山东孟家,也就是北京六大家茶庄。方家开的是景隆、宝源、泰昌等茶庄,张家开的是鼎盛、源成、张玉元等茶庄,汪家开的是汪正大、汪裕兴、馨泰等茶庄,吴家开的是吴德泰、吴鼎裕等茶庄,王家开的是森泰、利泰、和泰茶庄等,孟家开的是鸿记茶庄。
5 v t" g0 q0 J' O1 M4 e1 P
4 T* A# C9 s" E: e
+ ^+ S& O& J) x2 _- n9 o H森泰茶叶罐
5 H0 S5 H9 v: v% y* {1 n( W以上所讲的六大家茶庄都是资本雄厚,直接派人去江南采办茶叶。森泰茶庄开业后,每年农历清明节前就有专人去安徽采茶,货办齐运至福建。因为福建盛茉莉花,要在福建薰茶。森泰在福建当地租房屋、雇佣工人加工薰制,先用火烘炒,第二道工序人工用手搓卷茶叶,第三道工序将茶叶放花荫处晾晒,第四道工序还是上火炒,第五道工序再晒。经过这几道工序制出的叫“素茶”也称“茶坯”。一般茶商都是买这种素茶去自己薰制。而森泰不然,是自己炒晒素茶,再薰制。其法更细,更要手艺,其法是,一,先用筛子分出粗细;二,挑取去茶叶中的一切杂质;三,上火烘烤,将茶叶放入竹笼中,下边用小火以使干热;四,加茉莉花薰,方法是一层茶叶,放一层茉莉花,以此多层都放入木箱中封严,经过一昼夜为第一遍薰。普通茶薰两遍即可,高级茶要如此薰五六遍方可。五,将薰好的茶中没有味的茉莉花取出,再放入一些新花,这叫“提”。而后装箱往北京运。此时已到秋后了。
: M" A' K& x5 f$ z! l- `) Q森泰将薰制好的茶叶运至店中后,还要过粗细筛子分等级。一般用四种粗细不同的筛子将茶叶分成“高、中、次、碎末”四个等级。高、中等级的茶叶还需要不断地用鲜茉莉花提。森泰有人天天去北京南郊的黄土冈——花乡买茉莉花,为薰好的茶叶换花提味。
1 m* b; Z0 C. Y, P$ u. u: h
3 Q0 R; I) u4 p J; g
1 h4 v" V! l) Z" l6 X" D: [今日森泰茶庄
% d" C( ~" d) @1 c4 V由于森泰茶庄自从南方采办茶叶,成本低,他们既门市零售,又向同行业批发。森泰茶庄门市零售的各类各级茶叶,他们一方面重视茶叶的封严保味,店堂中的茶罐、茶箱随启开随盖盖,一方面卖小包茶时,每一小包放入一朵茉莉鲜花,以增茶叶香味。
# d: I5 q$ t# j5 i' T' w/ F& H森泰茶庄卖的茶叶条叶既小、匀、整,泡出茶汤呈淡黄色,香味浓持久。一般第一遍水无味,从第二遍水出味可喝至第四遍都有香味。而且森泰茶庄的茶叶,无论花茶还是红绿茶比其他茶庄的都便宜一个等级。因此,招来众多的顾客,天天客人盈门。民国初年,森泰又在前门大街珠市口迤北开办第一个分号“利泰茶庄”,不久又在安定门大街开办第二分号“和泰茶庄”。此后,相继在崇文门外小市口开办第三个分号“广泰茶庄”,在京西蓝锭厂开办第四个分号“万泰茶庄”。其声誉和生意盛极一时。 8 [9 |/ ]6 f1 n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由于南北铁路交通受阻,安徽、福建、浙江等南方产茶区的茶叶要通过海轮运至天津再转至北平,费用加大,茶叶的成本增加。又因为北京货价不稳,各种货价不断上涨,影响了森泰茶庄的生意,买卖很不好做。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1956年森泰茶庄参加合营,从此其货源由北京茶叶公司供应。现在的森泰已是北京尚存的老茶庄之一。 7 I. X, V% a$ i4 I( b' \
前门-福德厚茶庄 % p. a' S5 A j8 o
7 P, g3 J, O. T" ^! ?( M: @% r& }* I 福德厚茶庄也是京城老字号之一,只是名气不如上述几家大,原为民国期间天津人赵福柱在北京开办的茶庄,总号在天津,1932年在北平开设了分号。福德厚茶庄最初北京的分号在前门外东珠市口内路北,后搬到和平门外南新华街路西。珠市口的店铺现在已经找不到它的印记了,为人所熟知的是南新华街路西的那家。 2 u( I A% a' t# C& V6 ^, |
`+ z0 h4 F/ [6 n4 H3 ^华世奎题福德厚匾额
, b. i4 S" [3 Q. O+ J& r. {民国时期,琉璃厂买卖字画的人经常去东号那里买茶叶,生意不错。“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为“新华茶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恢复“福德厚”的字号。1987年春,福德厚店面重建后开业,店堂为六开间平顶单层平房,福德厚占用北面三间,通艺斋古玩铺占用南面三间。前带廊,雕花贴金的挂檐板下有倒挂横楣。后南新华街扩路,茶庄由琉璃厂迁入宣武区永安路143号。 
$ |" |1 {+ ~# _. w$ p. z- W- e$ }2 t: z( u4 C6 F
福德厚店内德国镜子 % i$ J* j# B8 Y4 b
“福德厚”民国的老匾额原来有两块,除现在茶庄内悬挂的匾额以外,另外一块早已不知去向。现在店里悬挂的这块匾原在“文革”期间被弄到原宣武门副食品商店做了肉案子,后被茶庄的老经理发现后才得以保存下来。当时店内还有两块从德国进口的大镜子,现在其中一块也已失。原本店里这块民国的老匾和在南新华街时一样,挂在茶庄的门楣上,最近几年才挂在了店内。 8 t4 W& d& Z2 }9 B% Q3 ~1 b
8 w8 c# j9 p3 \+ F7 |! g+ K, n福德厚广告条幅 ) K! S& w+ S; D0 r0 ^" A
福德厚茶庄作为二十世纪京城知名茶庄,以经营茉莉小叶花茶最为著名。另外一个让老北京津津乐道的品种是“高沫”,又称“茶芯”“高碎”,是旧时北京所特有的一种茶叶。 % `: k2 y) `1 i# _! Z
9 r' j" e" a# I/ q1 g
今日福德厚
0 U! s7 @% D6 [8 f高沫就是将各种高级茶叶的碎沫按照比例调配好的一款茶,是老北京人的最爱,一般是没什么银子的老百姓喝的,相当于现如今的茶包。旧时的北京穷人买不起好茶,但又偏爱喝茶,故茶叶店将此物出售,谓为高级茶叶沫。“高沫”虽说难登大雅之堂,但茶仍然是好茶,只不过失了形,放在茶壶里冲泡,香味也丝毫不逊色。多年以来,福德厚还一直坚持销售“高沫”,为的就是保住京城百姓喜好的这一口儿,为人们留个念想儿。那时候的老北京,到福德厚买上二两花茶高沫,就着信远斋的糕点,乃是人生的一大乐趣。 * k$ o3 W, k# W* F% o
现在福德厚茶庄经营有老北京茉莉小叶花茶、绿茶、红茶、乌龙茶、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正山小种、云南滇红等茶叶。其中最具特色的福德厚茉莉小叶花茶选用闽北地区的春茶为原料,经过精心加工熏窨后以条索紧结,香味浓厚、鲜灵清爽。
7 y- f' W3 t, @1 i2 X5 y m( K4 {6 d9 |; }" D# W. ]! V5 ?, }
大栅栏-张一元文记茶庄
; k, C# ?" k3 H: p9 v5 l张一元文记茶庄,是安徽人张文卿开的第三个店铺。张文卿开的第一个店铺叫张玉元茶庄,在花市大街,第二个叫张一元茶庄,在前门外观音寺街。张一元文记茶庄开业于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908)。
' H1 z. B) ]0 Y8 @: N" s, C2 N, Y! ~ % G/ J( F9 x `/ Q* e
2 L, @! H: s% _5 s, i& \冯公度题写的张一元匾额 ; p7 _% G) d D
过去,北京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张一元茶庄的掌柜张文卿是用“一元钱”开的买卖,所以叫“张一元”。为什么一元钱就能开个大茶庄呢?一些人相传,张文卿的家里本来很穷,一年家乡又闹灾荒,所以来到北京,投亲不着,住在一个破庙里。一天,他在街上闲遛,走在前门外珠宝市正通银号前,看到该店正在销售“黄河奖券”,他就用身上仅有的一元线买了张奖券。结果他中了头彩,得了一笔巨款,他用这笔钱开了张一元茶庄。 / w# f, R$ Q7 i! \3 P" u6 \
/ e4 M% j Q( j& u2 p) ?
/ {6 M' i b6 R ~昔日张一元发布在报纸上的广告
( B( p6 ` ^& `但根据时间推算这不是事实,这只是当时推销奖券的人编造出来的一种宣传罢了!因为推销黄河奖券是在1937年“七·七”事变后的事,而张一元文记和张一元茶庄的开业都远远早于卖奖券的时间。
$ b% D9 P) U$ J. K; z5 H
" Y5 W' u5 A! S, M
+ T/ a0 V! l2 Y. P% l% p0 {* a今日张一元 $ ~8 R, S- W2 @# ]# v) v
张文卿所以取名“一元”是取意于“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说法,以祝他的买卖像一元开头那样,永远兴旺发达。1956年,花市大街的张玉元茶庄和观音寺街的张一元茶庄撤销后,大栅栏里的张一元文记茶庄才改叫张一元茶庄。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技艺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 n7 X9 W% {, k U" p% i# W6 h# Q
花市-鸿业茶庄 7 T/ R: X: x/ ^" w1 f* b; ?
鸿业茶庄坐落在崇文门外西花市大街西头路北,开业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以销售茉莉花茶和珠兰花茶为主,而且多是一般价钱低廉的茶叶。
2 P6 S1 B' Q" b; I- O北京人历来喜欢喝茶,社会上层人士爱喝茶,下层之人也有天天喝茶之好。崇文门外花市一带店铺众多,商业繁茂,但顾客大多是北京东南城郊之手工业者、农民和一般劳动大众,这些人都喝低档的花茶或茶叶末。鸿业茶庄经营者根据花市一带的顾客特点,就多准备中、下等的茶叶在门市销售。在民国年间,鸿业茶庄的“高末”是极受一般劳动大众欢迎的。高末是高级茶叶末的简称。
& s. d4 j$ o9 \1 R% ~ 7 @7 o: w1 a( g- g1 i7 b, k& K/ R
7 c3 k3 f; M- c7 \2 X鸿业茶叶罐 6 z' B/ ?$ X" ^) `% I. c
过去北京的茶庄分两类,一类是派人去江南产茶区直接办货,另一类是从当地或天津的茶商手中进货,鸿业茶庄属于第二类。鸿业茶庄门市销售不仅一贯是薄利多销,而且店堂内设有饮茶桌,顾客可以坐在店堂内一边歇息,一边品茶解渴。这种做法特别是对远道而来的顾客和体力劳动的赶车人或拉车人都是极大的方便。鸿业茶庄零整都卖,三斤五斤卖,一两分成十小包的,买一包的也卖。当时的北京居民习惯买小包茶叶,不仅那些提笼架鸟之人到鸿业茶庄买一小包“高末”以便去茶馆里沏茶喝,拉车和作小买卖的买一小包茶叶回家喝,而且就连那店铺掌柜和中等人家到鸿业茶庄买二三斤茶叶也都要小包茶叶。过去居民家中都有瓷茶碗,里边放的都是小包茶叶。所以,鸿业茶庄的后柜整天有几个学徒包小包茶叶,以供应前柜销售。 4 v' p1 F8 a7 ~% N( M
鸿业茶庄自开业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生意一直很红火。但北平沦陷后,南方茶叶货源紧缺,货价上涨,买卖不好作,生意萧条,1940年冬季不幸又遭火灾,因而无力复业,经人介绍将残存的店房及一些货物家什卖与了天津启元茶庄经理卞敬涵。
& g2 z `0 O: C! U1 I( s, p% D5 [花市-启元茶庄 7 r3 M* r# i1 S( A$ _% w
启元茶庄坐落在崇文门外西花市大街西头路北,卞敬涵将鸿业茶庄的铺底倒过来后,经过房屋整修,筹备就绪,遂于1941年开业,取名“天津启元茶庄”。正经理是任润田,副经理是刘润波。
9 b. [5 {7 t2 _8 G启元茶庄的资本雄厚,徒弟、伙计也多,约有60多人。各种茶叶由天津总号供应,物源充足。任润田和刘润波又善于经营管理,所以,启元茶庄自开业后,始终兴旺不衰。
7 U+ b w7 k: B, v
" m! Q6 c9 p' C# ]' R" d4 Y6 A
% `) J4 J/ s8 [, P8 p3 l启元茶叶罐
7 q1 P* e+ I h任润田和刘润波在经营管理启元茶庄上很有办法。在当时的旧店铺中,启元的学徒和伙计的人数不算少了,可是他们管理有序。全店分前店售货柜,简称“前柜”,后店拼配柜,简称“后柜”。管金钱的称“账房”。前柜的负责人称前柜掌柜,后柜负责人称后柜掌柜,账房负责人称账房先生。这是当年启元茶庄的三大职能部门,他们各负其责。 0 ^7 A$ L- O+ v7 X4 I
前柜既负责门市零售,也负责“跑外”去推销茶叶。门市招待顾客,启元茶庄的店规很严,站柜台的人必须梳洗干净,穿长衫纽扣整紧,对待顾客有礼貌。清闲时可以坐下休息,但是,顾客进门必须立即站起笑脸相迎。“跑外”的伙计出去推销茶叶时,也要梳洗干净,穿上长衣才可以。 4 g4 C0 }% I! z$ z( f
后柜既负责茶叶的拼配、包小包茶叶,也负责向天津总号要货。拼配是将从天津总号运来的茶叶进行分类,该用茉莉花提味的就提味。一般的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包小包茶叶的活最累,他们有的裁纸,有的用木版印刷,有的就包包。
- e) T6 c0 \7 V( g
- v. @$ A" |2 y. U; c
\# Y }" `! m- O) ~5 ?今日启元茶庄9 P O: I; z, s1 q5 ]& _
|( o3 T) [" U7 o% w7 y前柜卖货很重要,后柜虽然不直接接待顾客,但是茶叶的味道好坏,颜色正不正,顾客欢迎不欢迎,后柜起着关键性作用。此外,后柜还要源源不断地供应货源。 : D1 y, S$ t7 ], k
账房先生虽然只是一个人,但是他控制着启元茶庄的经济命脉,每天的售货金额和进货付款都经账房之手。此外,库存和伙房的事也由账房先生经管。 % H7 M4 ]' q; ] @# G
在门市经营方面,他在继承原鸿业茶庄薄利多销、以销售“高末”等大众化茶叶为主的经营方针外,还努力创出启元茶叶条匀、色淡、味浓、口脆的独特特色。而且增添上绿茶、乌龙茶等上等茶叶,以满足社会各方面不同顾客的需要。并且派“跑外”的伙计向全市各大小戏园、电影院、浴池、茶馆、杂货店等开拓市场,推销小包茶叶。
( o3 s; n; ]2 Y C任润田和刘润波会用人,不仅是人尽其才,而且还善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启元在花市大街每月初四、十四、二十四日都开集市,游人多买卖忙。每逢花市和年节时,启元都吃犒劳,每天两顿饭都是白面炖粉条肉,就是平日伙食也不错。当年启元茶庄学徒没有工钱,伙计月工钱也不多。住宿和伙食启元免费供应。工钱虽不多,但伙食比别家店铺好,自然学徒、伙计就愿意出力干活。 9 ^! h/ f K4 T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6年启元茶庄参加了公私合营,成了国营企业。现在已成为北京南城茶叶行仅有的老字号之一。
; t0 b8 D b7 x5 E菜市口-正兴德茶庄
* E2 m7 S+ h9 J! O' R* a" w正兴德茶庄创办于清乾隆三年(1738),至今已有270余年历史,初期名为“正兴号”茶庄,清咸丰七年(1857)改名为“正兴德茶庄”,因其创始人穆兴永系回族,信奉伊斯兰教,故“正兴德”为清真茶庄。 7 l2 t* l- g+ _' j# i5 a" n

: U6 t3 Q$ ?* h
, n; @' Z' p' U. y正兴德茶叶罐 2 F' z# L- \$ m1 O, t" J
穆兴永(1752-1816),字远峰,回族,天穆村人。初做米面生意,从事粮运和米面加工。后开设米铺、茶叶店、洋货店等。清嘉庆年间,天津仅有几家徽帮茶店。穆兴永看到茶叶市场的良好前景,收兑了一倒闭的茶叶铺,起名叫正兴号茶庄,清咸丰七年(1857)更名为正兴德茶庄。创办之初,门市并不大,在天津就地买卖湖南、湖北素茶和安徽六安大叶茶,另兼卖闻药(熟称鼻烟)。 
. Q: J* s/ Z& r/ x' Y1 M5 `: @' x1 O. ~8 Y
昔日正兴德
8 J W. L5 C' u4 R: x
1 X8 x2 ?: Y( p' _. G经营有了起色后,又派人到茶叶产地河南周口寨(商水)设香茶熏制厂,采买六安茶、大香片运津销售,销路很好,颇受欢迎。进而又在福州、杭州、黄山、六安、大方等产茶区建厂多处,采购、加工茶叶,批量销售。在杭州建有总厂,设分厂十二处,在北京设分店一处,保定两处,沧县、泊镇各一处。还在天津设立机器制罐部一处,仓库六处。 
$ |% s4 D, g. E7 A+ w) v2 k- ^: h) \: C7 j4 ^4 P
华世奎题写的正兴德匾额
`- C9 q) Y4 j) y( Q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北京“正兴德茶庄”在邻近回民聚集区牛街的菜市口开业,因其具有“清真”标志,颇受回族群众欢迎。生意非常兴隆,且成为百多年来京城独一无二的清真老字号茶庄,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4 S5 h+ i2 \) T3 y

% C! }& N3 l& Y* Z" {# W2 W l0 n
今日正兴德柜台 $ a* t! f; E8 R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兴德北京分号从天津正兴德总号中分离出来,独立经营,但仍保持了传统的经营特色。制成的茉莉花茶汤清色重、杀口耐泡,香味浓醇。2009年“正兴德清真茉莉花茶制作技艺”被纳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z/ v7 v# f4 H0 O) P- e6 k
宣武门内-元长厚茶庄
3 ]# ^2 [& G( o) P. v/ ]元长厚茶庄始创于1912年,在河北察哈尔特别区,原名叫永生元茶庄,创始人是孙焕文。1930年由察哈尔迁入北平宣武门内大街。迁来北平后,孙焕文扩大了经营规模,经营方式仍以自拼自卖为主。 $ ^# |+ |" o3 j
, x) y8 q" J+ Y# k昔日元长厚1 y$ ^9 ]4 U1 a; z) s+ P; U. A
% V% [. r, G' W& F) B
为求得茶庄买卖兴旺,财源不断,引喻了“一元复始、源远流长、庄底雄厚”的含义,改名为“元长厚茶庄”。并请著名书法家吴兰弟题写牌匾。此牌匾里圆外方,苍劲有力,招来了不少文人墨客品茶评字,谈诗论画,生意做得红火。 * M1 Y, `' Q: ~5 c. R& B' F4 D3 s: j
7 {: B# ~, Z7 z3 x; O
萧劳题写的元长厚匾额7 L+ k0 U! {9 J) e" T5 }" `
; g# Q' K4 w& Q; f7 K; D' q1956年公私合营后,将宣内大街的吴鼎和、吴恒端、吴新长3家茶庄合并到“元长厚”,归口北京市茶叶分公司西城管理处管理,“元长厚”传统的经营特色由此得到进一步发展。“文革”期间,元长厚茶庄曾先后改名为“宣内茶庄”、“首都茶庄”、“春岭茶庄”等,成了破四旧的样板。著名书法家吴兰弟题写的牌匾也在“文革”期间被作为四旧给破了。 . e+ A) \. _" ~2 t
% H. l" ^* H3 t6 A昔日元长厚发票0 M, v; d- ^+ p4 T8 T3 G _: a* b$ Y9 H& h
7 {, f! q; b3 b" ]* i8 U r' C5 n进入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也给元长厚带来了生机。1983年恢复了“元长厚”的字号,并请著名书法家萧劳先生题写牌匾。1993年元长厚茶庄被国家命名为中华老字号。
5 ^: D+ w5 o% D8 N& C0 u/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