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88|回复: 0

北京的私营经济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20-7-23 10: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其实,个体工商户这个名词我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上大学时听到的。当年,我们学校的社会学专业的同学,曾经对北京的第一批个体工商户们做过一个社会调查。其调查的结果是,当年在北京的个体工商户,大约90%都是些刑满释放人员。这些人,被释放,重新回归社会以后,没有正式的单位敢于聘用他们,为了生存,于是他们中的多数,便在政府的允许之下,选择了自主就业,个体经营。但要严格说起来,这批人应该还不是北京公私合营之后的第一批个体户,打我记事起,亲眼看到过的个体户并不在少数,只不过这些人都是走街串巷的游商,并没有自己固定的摊位。
8 }, b- `8 u) n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大院里常常能看到些剃头的、磨刀的,锔锅锔碗的,修理钢筋锅的,拉排子车的,摇煤球的等等,在大院的门口甚至还有一家租售小儿书的地摊。这些经营小本生意的手艺人们,肩上挑副担子,或推着辆独轮小木车,行走于大院的各个角落,有的完全靠喊,有的则使用手里的响器,边走边敲打,用此种方法招揽八方的潜在顾客。他们那种独特的招揽顾客的方式,已经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之中,现在想起来都感到很亲切。, j. `1 o& w0 ]- w( J& H
比如,剃头师傅招揽生意的方式是使用手中的一副铁质的唤头,那唤头是依靠一根铁棍在一柄镊子形状的铁器上摩擦,发出一种非常有穿透力的颤音,你远远的就能听得到。还有磨刀的师傅在招揽顾客的时候,除了使用手中一种响板不断敲打之后,还要用嗓子高声咏唱一句“磨剪子嘞戗菜刀”,那声音,即便你正在家中熟睡,也会瞬间被那叫喊声给惊醒。至于说修理脸盆,铝制蒸锅的师傅,他们在招揽顾客的时候,会不断的高声吆喝“钢筋锅换底”的叫卖声,来招揽潜在的顾客们。上述这些吆喝声是比较常见的,我还见过吹号的,反正,那些个响声和吆喝声伴随了我整个的童年和少年。, ?: j0 D9 T% T: _
除了以上这些个个体经营的手艺人之外,我还见过挑副担子买馄饨的小贩,以及摇煤球,爆米花、用牙膏皮换膨化食品和卖棉花糖的小贩。这些小贩们来大院的次数并不算很勤,但隔天差月的总有那么几个在大院里吆喝,所以,我也很熟悉他们的叫卖声。
6 V" T6 G( e8 J& c# Q* A* c$ `$ g我上面所提到的这些个个体经营的营生,是在国家严格限制私营经济的那段时期,那时尽管连蹬三轮的都组织了联社,开始集体经营,但总有些边边角角政策管不到的地方及管不到的闲散人群在社会上悄悄的经营。3 x: r9 E' i+ h
到了八十年代初,京郊的农民开始用自行车拉着盛着大米的口袋到院子里经营换大米的营生。记得,与他们做交易,不需要现钱和粮票,只需要将家里存面拿来与他们兑换即可,以物易物,交易完成,那兑换的比例是1斤2两标准面粉兑换1斤大米,那京郊的农民就是靠用1斤大米多兑换出的那2两标准面粉赚钱。当然,这种交易尽管很受大院的居民们喜欢,但刚开始进行这种交易时它并不合法。因为那时我们的粮食还实行着统购统销的制度,国家供应给城市居民的口粮财政是有补贴的,大约每斤粮票财政补贴人民币一角钱。这样的兑换方法,国家的补贴款便轻易的发生了转移,转到了那些农民的腰包中。$ B( y' [- t$ Z. m
大约到了八十年代的前期,国家的政策进一步放开,参与个体经营的个体户们又进一步的多了起来,这批人应该是在政策允许之下先富起来的城里人,他们的身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被人嫌弃到开始逐渐的膨胀,成为了城里为数不多的“万元户”。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00:18 , Processed in 1.163193 second(s), 5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