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了然客 于 2020-7-10 17:46 编辑
* v+ Z) u: o- `8 Y. q. a" e! {1 o+ j7 S! \7 M: }( W
伞 今年入夏感觉雨水比较勤,几场大雨把北京城冲洗的清秀许多,伞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用品,每当下雨前或烈日炎炎的夏季人们出门办事从要带把伞或是为了避雨或是遮阳以备不时之需。 儿时候的夏天住在四合院很是惬意,檐廊下的窗户大多是竹帘纱窗,尽管外面太阳暴晒暑热蒸腾,屋子里通风透气清爽宜人。 北京的夏天是变化多端,刚才还是响晴薄日,一会儿乌云渐浓,远处传来隆隆雷声,天就要下雨了。 下雨了,出门的人拿出雨伞避雨,过去的雨伞大都是油布或油纸伞,都是竹木做骨架,只有伞面是油纸或油布,虽然有些笨重,但是使用起来还是得心应手,五六十年代崇文门外打磨厂东口路南路北都有卖伞的店铺,各种雨伞琳琅满目,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黄色油布伞和小巧精致的杭伞,黄色油布伞打开散发着一股桐油味,伞虽说笨重但撑的面积大防雨有效,杭伞精美打开透过伞面可以看到各种花鸟山水图案,这种伞是太太小姐们用来遮阳避晒之用,当然一般小雨也可用之。 关于伞的历史相传春秋时期,木匠鲁班的妻子云氏,见丈夫常年在外奔波,遇雨很不方便,便想做一种能遮雨的工具。受到路边亭子的启发她将竹子劈开剖成细条,蒙上兽皮,做了一个如八角亭的雨具,张开若盖,收拢如棍。后人见其方便实用,便开始模仿,并陆续传开,也有说是受到荷叶的形状启发,众说不一。 造纸术发明前,伞面多用丝绸绷制。宋朝后,逐渐有了皮纸伞、油纸伞、布伞;直至今天的塑料伞、化纤伞、防水布伞、银胶伞、防紫外线伞、街头路边的各式各样广告伞等。 雨伞与其它人们使用的物件一样总得有个坏,雨伞坏了您就得修,不然真耽误事。过去修伞的人没有特定的“行头”有人肩背一副“褡裢”,也有挑挑儿的,还有推独轮车的虽然“行头”各异但修伞的家伙什、材料都一样,手摇钻、刀铲、桐油、刷子、竹管、竹签、铅丝,麻绳、高丽纸。高丽纸又称高丽贡纸,最初产于朝鲜故名高丽纸。高丽纸是由绵茧制造色白如绫坚韧如帛,且光亮洁白宜书画用。高丽纸品种很多,一般质地的高丽纸特点表面呈明显大约半公分宽的横条格,过去老北京人入冬前多用这种高丽纸糊窗户遮风挡寒,这种纸也适合修理雨伞。 补伞就是找着伞面的破洞,伞匠拿出原料工具,先在伞面上下破洞周围刷了桐油,待桐油微干又拿出高丽纸用手撕下一块,带着毛边贴在破洞之上再用刷子蘸着桐油刷了一遍,白色的高丽纸便牢牢粘住了破洞同时也由白色变成了与伞面完全一致的桐黄色!据说那桐油里搀进了猪血变得既有粘性又不怕水浸,棉质的高丽纸也极具韧性,耐折耐磨如此这般再贴一块高丽纸,再刷一次桐油,上边的刷完,反过来再刷伞里边的,如此三四次,那雨伞里外修理的平平整整,破洞不见了,俨然是一把整旧如新的雨伞可以继续去遮风挡雨了。 每到下雨的时候,在楼上看到街上五颜六色各种样式的雨伞就像雨中盛开的莲花成为人们生活中一幅清美的水彩图画,此时也想起了儿时走街串巷修理雨伞的匠人吆喝声,修伞没有“响器”,单凭一副嗓子招揽生意,声音前高后低干艮倔闷,嗓音洪亮穿得很远,“修理···雨伞”由远而近在远去一句短短的吆喝声回响在静静的胡同里,修伞这行当如今已经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修一把伞不如买一把新伞,价格决定了这个行当必须退出现代生活成为了历史的记忆,然而各种各样的伞将继续传承下去。 2020 小暑 九城了然,
# D6 s Q* ?! {* `6 [8 N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