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了然客 于 2020-5-16 11:58 编辑
" u4 M7 [# N4 S, j, u; g7 Z1 j2 I# U" Z' N2 G4 M
哈德门外的药铺与茶庄 祖居北京,我从小生在哈德门外长在崇外繁华之地,是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对崇外大街一带再熟悉不过,哈德门就是崇文门,崇外大街是南城的主要商业街, 早年间哈德门是税门,南来北往进京贸易得在此交税,因此成就了崇文门外大街林林总总不少老字号和商铺的衍生,要说在哈德门外大街最有名的买卖铺户当属中药行迄今已有500多年和400多年历史的万全堂、千芝堂。坐落在崇文门外大街靠北边路西的是万全堂,靠南边路东是千芝堂,中间就是花市大街西口,这两大药铺以他们其名有德寿堂药店在珠市口东大街,驰名中外的同仁堂国药最早的一家制药作坊也座落在崇文门外打磨厂。万全堂的“龟龄集”、“牛黄清心”等名药誉满天下, “龟龄集”于民国初年,就在国货展览会和巴拿马赛会上拿过奖。民国年间万全堂有京城名医杨绳武题写的对联:“万国称扬誉广三千界,全球景仰名垂五百年。”足见其五百年悠久的历史,所以有人说,是先有万全堂,后有同仁堂。 千芝堂与崇外大街的渊源极深没人能割断。崇文门早年间是皇上的“税门”南来北往的生意人和五花八门的小商贩促成这一地区的繁荣,千芝堂是一座传统的三间门面间两层小楼,铺内“前店后厂”的格局与其他药铺无异,但小楼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楼前牌匾上的“千芝堂”三字则是吴霭亭亲笔书写。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曾赞叹,千芝堂的建筑格局与梁上精致的彩画对研究明清古代建筑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五十年代千芝堂药店就成为市药材公司供应中央和使馆外宾特供商品的专供点。 。 B$ e! H$ F: ~) |- a1 x% ~) U9 W
1999年6月,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常治国为千芝堂撰记时提到:“秉持经营并重义利,立业为善与人,进药求真,崇信为本。”崇外的一些老人至今还记得,多年来每到酷暑,千芝堂总会在铺外两株国槐下搭建凉棚,免费为过往的百姓提供解暑的汤水。每到初一、十五,药店还减半药价,且童叟无欺,对于我来讲至今不忘的是千芝堂还收购橘子皮、干槐花、土鳖等药材,那时候小伙伴们常去那卖这些东西,卖药材的钱卖山楂丸吃,拿山楂丸当糖吃这也是我们儿时的乐趣。 1992年,崇外大街改造,尽管曾被列为“崇文区文物保护单位”,千芝堂那座有着400百年历史的老楼还是在开发商推土机的隆隆声中荡然无存。千芝堂那座精美的小楼拆了让附近的老街坊们人痛心不已,老北京的精美建筑就在所谓建设崇外商圈的招牌下如同违章建筑一样的推倒了化为乌有,千芝堂精美建筑现如今人们只能通过老照片,影视剧里留下的珍贵镜头品味老北京的万全堂、千芝堂的风貌了。电影《青春之歌》《停战以后》都有崇外大街和千芝堂的镜头。这么有名的两个老药店,深受老百姓喜爱和信任的国药店在车水马龙,霓虹闪烁,熙来攘往崇外大街矗立着现代商厦的“黄金宝地”上可以有洋快餐店、歌舞厅,却没有万全堂、千芝堂的立锥之地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无怪乎许多专家学者扼腕叹息:建一幢商业大厦易,保一个老字号牌难! 说起崇外大街不能不说花市西口的以经营小叶茉莉花茶闻名的启元茶庄, 启元茶庄的前身是鸿业茶庄,始建于民国十二年,股东是大茶叶商;叶敬涵,老店位于崇文门外西花市大街西口路北。启元茶庄西边是个眼睛钟表店,东边是布铺,茶庄落地的大玻璃窗和门斗包着铜饰显着久那么讲究,店里铺着花砖地,东西两侧墙上是巨大的镜子和立轴正楷书写的店史(文革中镜子改成了毛主席语录和诗词),下面是硬木茶几和座椅以备客人品茶之用,高高的柜台是檀木色,顶棚上两架大吊扇总觉得是慢悠悠的转着,小的时候经常跟大人去买茶叶一直对茶庄使用的秤感兴趣,黄铜做的秤盘是握起来的这样便于往包装纸上倒茶叶,还有一种小秤和药铺理用的戥子差不多很小巧,这是为小分量的买主预备的,不差分毫。 开业近百年来,启元茶庄一直坚持“条匀、色正、味浓”的经营原则进行认真加工熏制,分上、中、下三等销售,其熏制的花茶具有“质脆、色浅、条匀、味浓”的特色,沏出的茶水棕黄透亮,口感清爽。很多老北京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早年间北京人有这样一句老话,叫做“过年少不了喝茶,喝茶忘不了买茶,买茶叶只到启元、庆林春茶庄”。可见,启元、庆林春茶庄在当时的名望有多大了。而今的启元茶庄虽然在羊市口重新开业几年,门脸店堂今非昔比了,但总觉得这茶叶不像从前的味道总感觉缺点什么,大概是离开了花市西口的缘故吧,老北京的味道谈了许多。 往事如烟,五十多年前在哈德门外市景生活的点点滴滴依然留在我的脑海里,如今的年轻人对于过去的老北京是什么样也只是从残留的老照片上去揣摩了,只有我们对过去的那些事物记忆如新,往事如昨。 2020年 夏日 九城了然
( z5 f7 X) B* A. R'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