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老北京除了石景山有个“炼铁厂”、发电厂和门头沟有几个煤窑外,几乎没有现代工业。新中国成立后,在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北京现代工业正式起步,而且成果显著,先后建了许多“工业城”。比如,在今天的朝阳区八王坟一带建了以第一机床厂为核心的“机械城”;在酒仙桥建了以电子管厂(798)为核心的“电子城”;在化工路附近建了以化工厂、焦化厂等为主体的“化工城”;在八里庄、十里堡一带建了“纺织城”……后来又在朝阳区建了“汽车城”。
这些“城”与石景山的“钢铁城”交相辉映,组成了北京完整的工业体系,也使北京从传统的消费城市走上了工业繁荣的现代化城市。如今,这些“工业城”因诸多原因成为了“工业遗存”。它们曾经辉煌的历史则留在许多人的记忆中。
- g/ f) c: ~1 p8 k) N( B. }
- H! j: @- v3 E9 }▌ 如今,京棉二厂的部分厂房改建为莱锦创意产业园 安旭东 摄 TAKEFOTO供图
在北京人心目中,通常所说的“纺织城”,仅指东郊慈云寺八里庄和十里堡一线,在这座“纺织城”里,有京棉一、二、三厂,以及北京印染厂、北京纺织研究所、北京第一纺织机械厂等单位。离此不远的小庄北京针织总厂及光华纺织厂等不在“纺织城”范围内。
$ y0 O, p! q! {5 o3 { h) B7 c2 a7 ^# L# Y2 u$ ~
▌ 京棉二厂小区
“纺织城”的核心是京棉一、二、三厂,在建厂初期因被纺织部直接领导,曾称国棉一、二、三厂。京棉一厂建于1953年,最初有五万多枚纱锭,织布机一千余台;京棉二厂建于1954年,最初有九万多枚纱锭,织布机两千多台;京棉三厂建于1954年,最初有八万多枚纱锭,织布机三千余台。笔者曾在纺织城里工作多年,故而知道纱锭和织布机的数量,是衡量纺织厂规模大小的重要依据。当时,京棉一厂开工时有职工两千多人,二厂开工时有五千多人,三厂则有三千多人。上万职工,再加上几万职工家属及工厂附设的医院、纺织技校、幼儿园、托儿所、职工食堂等单位的职工,全聚在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城”。
“纺织城”与其他工业城一样,分生产区和生活区两大部分。在生活区里有非常齐全的配套设施,另外还有社会上办的商店、邮局、饭馆等,员工们下班后不用进城就可以尽情休闲。当年,如果能在厂里上班,且是正式员工,在生活中基本上没有后顾之忧,住房(分房)、儿女就业(招收家属)、医疗(公费医疗)、孩子上学等问题,在“纺织城”都可以得到妥善解决。
在“纺织城”里,女工的比例大,尤其京棉一、二、三厂能占到70%以上,故当时有人戏称为“女儿国”。北京在历史上不是工业重镇,产业工人很少,女产业工人更少。当初,棉纺厂新建时,招收了大量女工,成为当时重大的历史事件。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妇女能参加工作,并能进入国营大厂,是人们极其羡慕的事,如果哪家有女孩进了棉纺厂上班,全家都会觉得光荣。
京棉一、二、三厂的机械设备,除一厂来自当时的民主德国(东德)外,二、三厂都是国产,主要来自郑州和上海。俗话说“轻工不轻”,纺织女工的劳动强度很大,但在那个时代,大家以苦累为荣,无人计较。在“纺织城”最初的十几年,由于老师傅的“传、帮、带”,各厂涌现出一大批全国、全市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如黄宝妹(1958年,著名导演谢晋根据其事迹拍摄了同名电影)、郝建秀、赵梦桃、吴桂贤等全国劳模。
闻名全国的“三姐妹”(陈素芝、王凤霄、于世卿)就是从京棉二厂走出来的。她们的后继者纺纱女工刘景秀是北京市劳模,在全国纺织技术比赛中获第一,而且是中共十五大时唯一纺织女工代表。1984年、1999年国庆阅兵时,女民兵方队中的大多数人来自“纺织城”,她们靓丽的着装,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企业文化是近年才出现的词汇,在没有这个词汇之前,企业亦有文化,而且比今天的更多样。当年,纺织城内文化生活十分丰富。各厂都有合唱队、朗诵队、舞蹈队、戏剧队等。员工在专业人士指导下排过话剧、评剧和京剧。因有些老工人来自上海、无锡、苏州等地,京棉二厂还有越剧团,老工人可以听到乡音。
在举办多样文娱活动的同时,体育活动也十分热闹,各厂都有自己的男女篮球队、足球队。上世纪七十年代,市里的一些专业运动队解散后,不少人来到了纺织城。有趣的是,在以女工为主的纺织城里,还有中国式摔跤队,主要由印染厂和京棉二厂组成,他们隔三差五的走到一起摔跤竞技。另外,免费看电影,在纺织城里是每周一次雷打不动的活动项目。厂里的礼堂(平时当食堂)经常有外来文艺团队的演出。马连良、张君秋等京剧名家都曾来厂演出,而且票价很低,只有二三角钱。
在纺织城里的各个厂都有工会办的夜校和图书馆,像京棉一、二、三厂图书馆藏书丰富。因文化色彩浓厚,在纺织城涌现了许多工人作家及大量的文学爱好者,这种企业文化在今天的企业中难以见到,甚至是无法想象的。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纺织城不再光彩夺目,但还留有余晖。不过,在走过辉煌之后,因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纺织在北京逐渐成为“夕阳产业”,纺织城的历史被终结。终结的过程很快,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发生。先是北京印染厂、纺织机械厂破产,而后是京棉一厂、三厂关门,厂址上盖了商住楼,绝大多数职工下岗或转业。令人欣慰的是,京棉二厂一些厂房保留下来了,被改建为“莱锦创意产业园”。在莱锦创意产业园北面,是一大片有着老旧楼房的住宅区,对外挂的牌子仍是京棉二厂小区。莱锦创意产业园和京棉二厂小区,大概是纺织城留存不多的工业区和生活区遗存了。
) d. W0 w; F0 p+ a
9 H* x3 f% a f▌ 莱锦文创园全景(原京棉二厂) 安旭东 摄 TAKEFOTO供图
“纺织城”曾是北京经济发展的先导,在最辉煌时,它是新中国对外展示的窗口,接待过不少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老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人视察过京棉一、二、三厂。纺织城因种种原因消逝了,他们创造的名牌商标也见不到了,但在那些当年奉献过青春和汗水的纺织工人们的心中,“纺织城”留下了永久的记忆。(责编:姜宝君)
来源 北京晚报·五色土|作者 张双林
编辑:袁新雨
流程编辑:王梦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