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燕山深处 于 2020-3-6 15:56 编辑
9 d; H0 k9 ~4 C" W; G
( }) p( A5 L& A- s, W, d/ H4 e为了阅读方便,我把它录为了Word格式。7 H9 E+ V( H; x0 A$ E K& @
) |: j# H2 R6 t- \ d
《大众电影》1953年第3期: 影片《南征北战》中用“八一”军徽恰当吗? 编輯部转成荫同志: 对于《南征北战》这部影片我有一点想不通的小问题: 根据报刊的介绍,“南征北战”的时代背景是在一九四七年。但是,《南征此战》中的解放军指战员都戴上了“八一”军徽,而“八一”军徽据我知道是在一九四九年六月颁布的。这就与影片上的时代发生了矛盾,一九四七年应该还没有“八一”军徽。 这是我所想不通的一个小问题。是否采用“八一”军徽在电影上表现有其它用意呢?希望你们答覆。 读者 关一 一月十八日 编者按:读者来信中提到这个意见的还有: 华东上海大众影院李正学、陈忠祥同志,黑龙江某部战士江乌、羊羽、食余、永兵、草方同志,中国影片经理公司中南区公司华南分公司,沈阳某部赵登峰同志,潘阳江礼德同志,啥尔滨亚麻纺织厂加工分厂张志伟同志,上海育才中学冯圣葆同志等,这表示了广大读者对于人民电影的无限关心与负责精神。他们的来信,因为内容相同,不一齐登出来了。
/ [$ M0 ]. v+ Z l/ x" Z 关一同志: 你的来信,我们读到了,谢谢你对我们影片的关心。 信中所提“八一”军徽的意见,我认为是正确的。因为在一九四七年,我们人民解放军,并没有采用“八一”军徽,因此,我们采用了,是不恰当的。 我们当时决定采用“八一”军徽,是由于两种想法:一种想法,是因为我军和敌军的服装很难辩别,用了“八一”军徽,那么就容易让观众在银幕上辨别淸楚;一种想法,是觉得为了表现解放军的雄伟,在外形上,可以作这样一些更动。现在想起来,前者是技术上的问题,可以从技术上来解决;后者应该更着重描写人民军队的本质及其崇高精神状态,而不必在外形上作这样一些更动。 因为限于当时的看法,因此造成了这个不可弥补的缺点。 同时,从整个影片说来,还存在着不少其它缺点,如我军人物多还停留在概念化的倾问上;政治工作人员在影片中的作用还显得很薄弱等等。但我们并不会原谅我们在工作上所存在的缺点和错误,由于观众不断的鞭策,我们会更好的改进我们的缺点和错误的。热烈的感谢你的关心,并诚恳接受你的批评。 成荫 《大众电影》1953年第9期: 《南征北战》采用“八一”军徽,究竟恰当不恰当? 编者按:我们曾在本刊一九五三年第三期上,发表了导演成荫同志关于该片采用“八一”军徽对读者意见的答复。现在我们又接到读者洪飞同志的来信,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成荫同志对这意见又再一次的解释了当初采用“八一”军徽不恰当的理由。 读者们也曾经提出过对影片《白毛女》中两位红军所穿服装的意见,他们认为这两位红军可以穿的比较整齐,但不应该穿这样新的制服,因为这不符合于当时红军斗争的艰苦的历史情况。我们认为这意见是正确的。 此外,读者又提出一些影片中的置景上的意见,认为今日悬挂的毛主席的画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采用的,因此在描写解放斗争时期的影片,置景上应当采用当时毛主席的画像。置景同志所以不采用当时的画像,可能因为觉得现在的画像更能传达出领袖的精神,因此采用了现在的画像。我们认为如果置景同志能够按照当时领袖的照像,慎重地创造出更能够传达领袖精神的画像的话,那自然会更好。(置景同志也是应该朝这方面去努力的。)但是创造一幅领袖的画像,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这也是有着具体实际的工作上的困难的。 从读者们所提以上的意见中,可以充分说明广大观众对于人民电影事业的热烈的关怀。而这种关怀,是积极影响着人民电影事业的发展的,因此是值得欢迎的。
- G7 p3 @4 }; Z
成荫同志: 我看过了《南征北战》,也看了您在大众电影(一九五三年第三期)上关于《南征北战》问题的答复。我个人有这样一个看法,这个看法和您的答复有些出入;因此我写出来,写给您,希望您能帮助我明确认识这个问题——关于军帽上的“帽花”问题。 我认为:在《南征北战》电影上,我们的部队有帽花,这是必要的,是符合观众心理和客观需要的。 (尽管一九四七年,我们军队处在解放战争的转折阶段,我们的军队没有帽花,我们的物质条件还很困难,但是,这支军队,显然就是现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您的答覆说:这是为了“服装的识别”和“外形的英武”问题,所以用了“八一帽花”,而实际上,这些技术问题是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解决的——因此,您认为用错了。 我认为,为了区别敌我部队的外貌、行动、……使观众在情节的接受方面,能更容易些,这固然是一个理由;但是我认为这是次要的。主要的这样的做法是切合客观实际的,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我军建军于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这个帽花在物质条件许可下,是早可以成为事实的——犹如土地改革时期的工农红军有红星一样,“八一”帽花,它是代表我军的诞生日和光荣的斗争传统。) 现实不一定是事实,但它是事实的概括,是以事实为根据的。我认为在“南征北战”这部电影上,我们部队有帽花,正如《攻克柏林》影片中斯大林同志出现在柏林机场;《中国人民的胜利》中我们部队渡江时有帽花(一九四九年七月我军才有帽花)是同一理由、同一的表现手法,而这样做又是符合观众心理和客观实际的。 读者 洪飞 三月三十日
' P) _$ a* U, p, T
洪飞同志: 接到你的来信,感谢你的关心和提出的意见,我所以在《大众电影》第三期中关于“八一”帽徽做了那样的答覆,是因为我在《南征北战》片工作结束后.学习了一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我所处理的影片,做了一番检查, 而关于“八一”帽徽的处理有了如答复中所述的看法,也许这种看法也还有不恰当的地方,现我提出与你研究一下。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三个基本方面:首先一条是要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刻划现实。那么,以这个基本原则来看,我们处理一个历史题材必须使人充分感受到,那是在一定的历史情况下,真实地、具体地、使人信服的刻划现实,从而给人以社会主义精神的教育;像服装这样一个问题,应该是按照历史真实的面貌去表现,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为了所谓“提高”、“夸张”而改变了历史的真实面貌。艺术创造中必须有夸张,但这是指本质的夸张,我们不可能把第二次革命时期的红军穿上抗日时期的八路军的服装, 这与处于解放战争初期,到大军渡江时的历史情况下的解放军不加分别是同样不对的。问题是如何以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去认识现实、刻划现实,而不能违背真实的、历史的、具体的情况。我们在苏联影片中看到的十月革命时代的红军,亦是充分的反映出那个历史情况下的红军部队;斯大林同志在那些历史时代出现的面貌,正是充分反映了一定的历史情况下的领袖,从内容到外在的装束。而《攻克柏林》中的斯大林同志到柏林,那是内容上的需要,也是现实中可能发生的事实,虽然斯大林同志并未到柏林,但这是内容上本质上的夸张,这与服装的真实不能同一看待他。 以上只是我一点粗浅的见解,也许我还没有说清楚,最近我们开了一次艺术工作会议,学习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将有不少文章在报纸杂志上刊出,也许那些文章会对你我有所帮助。盼有暇通讯! 成荫 原书页: 6 y+ F% E- a; C7 G1 _
0 U& D0 F7 O" V" U1 O, ^) ?
: I- N) b2 m p;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