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783|回复: 4

过小年儿,我们来祭奠老舍先生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20-1-17 11: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 O! w/ S% y2 R, W; R# m 2009年1月18日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儿。打这天起,春节的序幕徐徐拉开。巧的是,这天也是老舍先生诞生的日子,而且是整数——110周年。
! P& L4 Z/ f; ]
9 s7 z: K3 B2 w  s; E当天黄昏,也就是老舍先生诞生的时刻。酉时,一场别开生面的民间祭奠仪式在东城的灯市口西街老舍故居丹柿小院内隆重举行。+ H; s, d6 O) p. [' x
在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各类纪念活动不少,有话剧《龙须沟》的演出,有关于老舍先生的学术研讨,报纸、电视上有相关的报道。然而,来自民间的祭奠活动,这恐怕是仅有的一次,它反映了老舍先生的著作在北京民众中的广泛影响,以及北京人对老舍先生的深切怀念。
" a% Y6 E% y0 M6 c+ j, m老舍先生是百分之一百的平民作家。他出生于小胡同、大杂院,他对北京的了解有如了解他的十根手指头。他蘸着感情的墨汁,来写北京的风物、人情,那么温馨、亲切,透着一股执着的爱,展现了一幅幅老北京民众生活的多彩画卷。他的作品,描述了下层市民的悲欢离合,劳动者的痛苦呻吟。他经历了贫困艰辛的生活,对大杂院贫民的处境有着切身的体会。
& a: c, l. h# K& d0 |老舍先生一生的创作,写得最多、最好的是北京大杂院中的人物和他们的生活。只有在这里,他才妙笔生花,娓娓道来,把最切身的感受倾诉出来。即便到了晚年,老舍先生成为著名作家以后,他的创作仍然带有明显的大杂院生活痕迹。它与生俱来,相伴始终,成为老舍先生的生命形态。) r# f: ]6 U5 J+ T9 F4 E
老舍先生发誓,要用平民能够欣赏的千字文形式进行创作。他费心尽力地去创作通俗作品:填词、快板、歌词、相声……他努力按照民间的形式进行创作,研究通俗文艺的推广和普及。难能可贵的是,老舍先生并没有停留在平民的视角和水平,而是在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熏陶以后,产生了反封建奴性的尊严感和西方现代文明影响下的时代意识,从而站在时代的高度,以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视角,思考北京文化的本质和特色,由此产生理性的自觉,升华了朴素的平民意识。这些构成了老舍先生多彩斑斓的文学世界,尤其是当中的华彩乐章——京味文学。" a1 o8 X- H+ e/ |* G
老舍先生是京味文学的奠基人。他一生写了15部长篇小说,其中《大明湖》手稿被毁,剩下的12部完整的和两部未完成的著作中,有6部是以北京为地理背景的,即《老张的哲学》《赵子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正红旗下》。在他的中、短篇小说中,虽然环境描写用笔不多,但有不少篇可以看出明显的北京背景。话剧方面,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14部当中,12部以北京为地域背景,剩下两部(《西望长安》和《神拳》)也各有一幕发生在北京。可见,老舍的作品,大部分是写北京的。% h5 T) L8 `8 D3 H! U5 Y9 I8 a0 c* Z
无论身在故乡,还是漂泊外省、海外,老舍都在写北京,他的心始终在北京。
/ x% ]2 {  D: T3 }/ e6 x老舍先生爱北京,写北京,北京人也热爱老舍先生,怀念老舍先生。所以才有了来自民间,完全是自发的纪念老舍先生的祭奠仪式。
1 ^5 _- d& A1 [7 ]' ~: p这天下午,有的人刚过两点就来到老舍故居,开始了准备工作。这场祭奠得到了老舍纪念馆的大力支持。他们打开展室的玻璃门,特别批准,把老舍先生的巨幅照片请了出来,供奉在庭院中。像前的供桌上,按照民间的习俗摆放着五供:一对花筒、一对蜡烛和一对香炉,后面是五碟糕点和五盘水果。为了强调它们是供品,上面还插上了供花、福禄寿三仙和和合二仙。供桌的最后一排,是五座宝塔形的蜜供,这是老北京祭灶之日必备的民俗用品,现已绝于市。没办法,只好由民俗专家亲自制作。蜜供中间摆放着一座木质牌位,上书“北京民间文化祖师舒舍予先生之灵位”。
2 X+ T' B* E) Y' V4 j祭奠仪式在民间文场的“打三参”响器声中开始。民间文场是老北京庙会上祭祀必备的演出,表演者是“西直门外五虎打路”的老少爷们。他们为了祭奠老舍先生不辞辛苦,不计报酬,有的怕道儿不熟,还提前来“踩气,以免误事”。
& Q  M0 g" Y. y) c* J接着,由主祭人老舍纪念馆张文生馆长和老舍先生家属代表,民俗专家、民间工艺大师等陪祭人燃烛、上香。- M' r; Y: `/ \( P1 _
伴随着古老的祭祀音乐,开始朗诵老舍先生自传体长篇小说《正红旗下》片段:+ D, h& j: Q1 f* L

- q# k' R9 J8 E* v" G我是腊月二十三日酉时,今北京人欢送灶王爷上天的时刻降生的。从五六点钟起,已有了爆竹声。等到我出生的时候,花炮的光亮冲破了天空,一闪一闪,每家院子里都亮那么一阵,把灶王爷请到院中来,化为灰烬。灶王爷上了天,我落了地。这不由让人想到我不凡的身世,兴许是灶王爷身边的什么人物也说不定。% M& X( `. C2 k$ |6 s7 v% C& E. E$ f

0 ?5 p) T1 [$ _0 p' ~" m这段生动的记述,仿佛让人感到老舍先生重回人间,和人们一起庆祝他的生日呢。
# ]/ H* R4 v, O( ?$ K% }主祭人在《祭文》中,对老舍先生为弘扬北京文化所做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一代文豪,千古奇英。京味文学,终始奠基。举扬国风,传艺养正。京师文化,得以昭明。讴歌盛世,赞颂贤明。堪称国殇,气贯长虹……”* B2 e$ \" r9 N: ]
舒乙先生代表老舍先生家属所致的答辞,回顾了老舍先生诞生之际的有趣细节。他对民间祭奠的方式尤其给予肯定,认为老舍先生活着的时候就特别喜爱民间的东西,过年过节都要按照早年的规矩。同时,又谈到老舍先生对生活的无限喜爱。他感谢北京民间这种祭奠老舍先生的独特方式,同时为能亲身参与其中而尤为感动。1 T' x. k- X) F2 X1 N, D) Y
0 {4 }. F1 o- l6 @$ t* V! u; f( v
在民间,祭奠先人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焚化为先人制作的“纸活”,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和房屋等。为了祭奠老舍先生,民俗泰斗常人春带领弟子为老舍先生送来了一楼二库纸扎祭品,祝愿老舍先生在另一个世界有房(楼)住,有钱(金库和银库)花,为歌颂北京谱写出新的篇章。1 |' G: D# j8 Y3 X8 Q4 n7 A6 B
祭奠仪式的末项内容是“散福”仪式,就是将供奉老舍先生的水果糕点散发给在场的来客,代表老舍先生向大家致以新年的祝福。在《百鸟朝凤》的优美乐曲声中,人们品尝着水果和糕点。在明亮的聚光灯照耀下,老舍先生的照片格外清晰,他抿着嘴,脸上露出笑意,仿佛在向在场人们说:我是多么地热爱咱们的北京啊。1 W  C/ u  @7 }# h8 s
- Y2 p+ N6 V& s9 R7 F
最后还不能不说两件仪式进行中的小事。一位六十多岁的大妈,虽然与参加仪式的人们并不认识,但她听说这天要搞祭奠老舍先生的仪式,便主动前来,并捧来一束鲜花。当主持人请她当众上台向老舍先生遗像献花时,她表示只想默默地献上,不愿张扬。
3 \; m6 A; F7 ~* Z/ B9 f还有一位日本的女学者,名叫高桥浩子,是一位“老舍迷”。她是专程赶在老舍先生纪念日来参加活动的。为此,她还准备了篇演讲:“我有机会参加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感到无比荣幸。在阅读老舍先生的作品时,我被深深地迷住了。每次看先生的作品,我都有新的发现。当前经济危机中发生的事情,让我想起《月牙儿》的结局。每当我心烦意乱的时候,先生的作品安慰了我,让我懂得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小事是幸福的关键,普普通通的一天是珍贵的时光。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可是我想在自己的生活里实现老舍先生的爱生命、爱生活的精神!”只可惜,这篇演讲事后她才拿出来,所以未能在仪式上朗读。; k& B# C- a0 M8 D; M# H4 c& p' |

% K& |: ~6 l- i# y* A( B% u) `
& M  S5 a! U; N) C, Q9 q, T7 v高巍
$ D4 Z9 E) {' ]2 I# ?" c/ h) Y3 d1 {3 ~6 ~4 \$ A( u9 z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20-1-17 12: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1-17 12:3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1-17 13: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0-1-17 15: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4 12:00 , Processed in 1.151701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