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安德路 于 2020-1-13 10:25 编辑 ! J7 U3 i. h+ k+ r- Z
" Y0 V- ]9 f; b3 G3 _% E- c- Y
早年,特定历史因素所致,北京人俗称的玉米面窝窝头(亦称窝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北京人一日三餐主角。这一成不变,难厌其烦的盘中物,见证了那年月的艰难与辛酸,是平民百姓不可或缺的本命食。 ) ~' p* u9 G: n, q4 }- Y
六十年代某日的一个情景,让还没上小学的我刻骨铭心。我去大妈家里玩儿,正赶上大妈蒸的窝头下屉。刚一揭锅,就见堂哥身形一闪,便伸手抄起了一个。冒着热气的窝头,金光灿灿,像不规则的球一样在他的两只手里跳跃着。堂哥被烫得滑稽地鼓起嘴,脖子一伸一缩地使劲吹,嘴还不闲着:“妈,您蒸的窝头真暄腾,这要是再放点枣儿,嘿!枣窝头那才棒呢。”只见大妈把脸一沉,瞪眼怒道:“别做梦啦!你个不知好歹的东西。还没弄菜,就抢着塞。饿死鬼托生的。能吃上窝头你就知足吧——还点上了,别崩了手。”(点,点炮仗)大妈的话语如机关枪般倾泻着,数落得堂哥脖子一缩,捧着还剩下半拉的窝头就溜出了出去。我瞅了眼怒容满面的大妈,吓得也尾随而去。 2 Z$ J7 |' L: P ^8 j
那年月,生活清苦,家家饭桌上,哪个不以尖尖的“黄金塔”为主。能够吃饱喽就算不错了。还敢有非份之想?难为家庭主妇了,每天都要操心一家老小怎么去填饱肚子。计划供应的粮食百分之八十是玉米面,不吃窝头吃什么?难怪家家都练出了一手蒸窝头的好本事。苦日子得算计着过,一大家子人得吃喝。尽管没别的,窝头也得蒸出水平。街坊一个老太太蒸完窝头说:“我们家蒸得窝头啊,也不知道怎那么甜。”他老头儿赶紧帮腔道:“是。跟搁了糖精似的。”老太太听着喜欢,可儿子不爱听,低头咕哝着:“窝头脑袋。”老头儿耳朵尖,听见了,就回了句:“还豆汁儿屁呢!想不当窝头脑袋也行啊!自己个儿长本事,挣大钱,吃馒头去。” 不光老太太,操持家务的小媳妇,大姑娘蒸窝头也都是高手,每天“九外一内”,抱着面盆,在炉火边操练,手艺早就炉火纯青了。 “什么叫九外一内?”有人会不解地问。 跟您说,这是蒸窝头的动作。俩手捧起一把和好的玉米面,团吧、团吧,就要伸出一个大拇指,在面团上捅眼儿,另外九根手指配合在面团外旋转。转着、转着,窝头尖儿出来了,窝头就成型了。 窝头捅眼儿,上锅蒸,易熟。过去,还流传着讽刺某个卖窝头小铺做买卖玩花活的口头语:“小窝头,大窟窿眼儿”。外形上看,还过得去,可拿起来一翻个儿,膛儿大边儿薄,能当小碗儿用。 除了“九外一内”,还有个“二内八外”,亦是指手形动作。两手合抱,八个手指在外侧,二个手指在内侧,再一合拢。这个动作就高雅多了,不光是高雅,做出的东西也受欢迎啊。这个动作是在包饺子。饺子是受欢迎,可一年能吃上几回?
3 G9 \* i6 I0 f$ f% B& b. @ 弟弟有一个同学,外号叫:“窝头三儿”。不用解释,常吃窝头,家中老三。据窝头三儿自个儿说,小时侯吃完窝头在外边疯跑,凉风一吹,一打嗝,窝头渣就从嗓子眼儿漾出来了,不能浪费啊。得,嚼巴、嚼巴就又咽了(挺恶心的哈)。现在窝头三儿也是五十来岁的人了,熟人见面还是这么称呼他,他无所谓,早就习以为常了。不好意思这么称呼他的人,譬如我,索性就省略窝头俩字,直呼他“三儿”了。有人则叫他“窝先生”,带点调侃的味道。巧得是窝头三儿上学时同班有个同学,外号叫“油饼三儿”的。得,这二人的生活水平,一听外号,就不言自明了。 E0 S% t, ~( T; D5 R
老人说,“一人一个露水珠”。苦日子终归会有个头的。谁都会有阳光灿烂的日子。窝头三儿就是一例,别看小时候没少吃窝头,可后来命好,找了个会持家,疼他的好媳妇,窝头三儿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俩人是高中同学,后来顺理成章就成家了。媳妇虽说个子不高,可非常能干。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不说,饭菜也做得可口,从不糊弄。这么跟您说吧,从打成家后,窝头三儿的小酒就没断过。这不,岁数大些了,媳妇让他改喝啤酒,时不时地就从楼下的小卖部给窝头三买回一箱啤酒。双手一拎,就搬上楼了。个儿小,有劲。知道疼爷们儿! . m0 y5 i% A) c
再狗食的男人有这样的媳妇也没脾气啊!窝头三儿也知趣,开完支,除了留点烟钱,把工资都交给媳妇。小日子过得挺甜蜜。窝头三儿不光有个好媳妇,还有个好闺女。姑娘上学功课好,上班工资高。很听话,时不时地就给“窝爸爸”买件新潮的衣服,买条时髦的裤子美美。窝头三儿感到很满足,走在街上腰板儿挺直,嘴里抽着“红塔山”烟卷,足蹬一双“内联升”的皮便鞋去上班,非常神气。窝头三儿的工作是大客司机,在一个单位里开班车。 * D0 @# f+ l. S! H8 [3 x2 B
家里不再吃窝头了。媳妇知道自己的爷们儿见着那东西“反胃”。可冠以“窝头”的称呼却如影相随,始终陪伴,只要他不离开这生他养他的一亩三分地。 1 }( u6 }3 e. W7 G
老宅后院,有家街坊姓麻,麻家有个小女孩,小名叫“五丫儿”。说话奶声奶气的,还有点咬舌。有人逗她:“五丫儿,你们家今天吃什么啊?” “窝鸡头。” 问话的人打岔:“生活不赖啊!还吃鸡头呢。” 五丫儿赶紧急着白脸的争辩:“不细(是),细(是)窝——鸡——头。” “哦,是窝头啊。我还以为吃鸡呢。嘻嘻~”
9 p3 d( z3 Q3 P% F+ m 后来,五丫儿知道了人家是在逗弄她,再问她吃什么的话题,五丫儿就冲人做个鬼脸不理了。 / ~: S3 ]# L$ A- a6 o' @
五丫儿长大了。街坊碰见她问道:“五丫儿,搞对象了没有?” “搞着呢,搞了俩。” “搞…俩?俩俩的?那还不打起来?能成吗?” “成不成的,先吃丫的。” / Y3 n# L$ _" V# ~
一说吃食,总拿名人说事,似乎这已成了惯例;连窝窝头都不能幸免。传说慈禧老佛爷逃难时也吃过窝头,且吃得很满意。就问这东西叫什么?下人觉着直说“窝头”不妥,一看这黄色带尖儿的吃食挺有特点,就急中生智地答道:“回老佛爷,此物叫‘黄金塔’”。老佛爷听罢大喜,连夸好吃!众人心里都明白,窝头能好吃到哪儿去?“饿了吃糠甜如蜜”,才是硬道理。 老佛爷回宫后说,还想那口‘黄金塔’,御膳房就给老佛爷做了栗子面的小窝头。现在解密,其实并非用栗子面,也是玉米面,只是粗粮细作,做得精致罢了。这种小窝头北海公园里的“仿膳”就有。我琢磨着要让老佛爷天天和老百姓一样吃窝头,惹怒了她,那脸准保比我大妈脸难看。
4 f1 [2 r3 ?1 O2 ]* s2 v, p 时下,不少老人想吃点窝头,一是为怀旧,再有就是吃点粗粮换换口味。市场敞开供应,玉米面的价格和白面相差无几,倒也无所谓。问题是如今大鱼大肉都涌上餐桌,人们无节制地享用,各种‘富贵病’也随之而来,比比皆是。从过去的吃不上演变成另一个极端,不出问题才怪呢。现在的“养生热”足以说明,生命之忧已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电视不少栏目都在热议健康的话题。各路专家,粉墨登场。张口闭口,少肉多菜,少车多步,维生素、氨基酸,胆固醇、三高诸如此类妙论不绝于耳。不错。不无道理。可实际上有多少能以人的意志转移。人永远是受大环境制约的产物。过去是,现在一样,将来亦如此。以前是物资匮乏,定量供应,食品单一,别无选择;今天是瘦肉精,饲料鸡,转基因,添加剂,水源污染、空气……未来什么样,说不好。不是悲观,是难以回避的现实。 # h* G; [# @7 l) w/ S M4 Q
不过,话说回来,多吃些粗粮,生活简单化,合理膳食对人的健康至关重要。别以前是窝头伴着白菜汤吃,现在非要鱼肉伴着“拜糖平”吃。一见面连打招呼都变了:“呦,老没见了您,您倒好啊?您吃拜糖平啦?哦,吃的二甲双胍,那药降糖可也不赖。” 9 b, N# d5 S0 a9 b6 v
9 D! ^3 ^) g4 F( y0 \) O) ~
, T% C1 N" [' h0 S: p
: J6 X# O1 W, d
, _1 }$ k: Q' k% m O3 N7 Q$ T0 L. H
% M7 |+ d6 W9 @1 Y
. ?& o/ v4 c6 a; ]( `* G
$ T6 T6 W9 Z/ L9 ]) a5 \; D+ g) _7 `5 V
老北京咸窝头
4 w& f. g6 y% b$ d
, s% K% p+ Z5 Z% A【原料准备】
8 X9 m2 A) N0 Q; s/ F5 R4 V粗玉米面750克 白面75克 羊脂油50克(或牛油)雪里蕻100克 胡萝卜3根 苏打5克 盐10克 【操作过程】 1、将泡洗好的雪里蕻切碎,洗净的胡萝卜擦丝,羊脂油切碎成小丁(过去蒸咸窝头都放羊脂油)没有,可用炖牛肉的牛油替代。 2、油放入铁锅加热,化开后,关火。将胡萝卜丝,雪里蕻末放入搅拌均匀,放入玉米面,半小碗白面增加粘度,放苏打5克,温水搅拌和匀(适当加些盐约10克调味,咸窝头还是出点咸味儿好吃)。 3、饧发30分钟左右,即温习“九外一内”之动作。 4、水开后,将团好的窝头,大火上锅蒸30分钟即可。 # d" } M0 n. x
. s% X( _# h& Q2 o
6 B4 O& N0 o% @+ A$ T' l+ k【提示】 1 p: ^3 T& V& q V4 {. z
1、面要和得硬些,太软不好成型; 2、放凉后,切片放饼铛烤,更是别有风味。
+ t9 a$ t2 a. x F' x+ f2 @9 o9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