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查看: 12073|回复: 17

年画里的「歇后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3 03:0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9-8-3 03:14 编辑 * s6 v+ ]% _1 z5 ~. F# d
& Z9 Y0 n0 s# t' p: h. Y# b$ _

) n, h: U% q0 Z. W) O1 ?5 a9 q
年画里的「歇后语」
0 V' L/ g0 V! _2 [* l( w
《改良新词谢口语》是一幅天津恒源永画庄于甲子夏月上浣绘制的年画,署名是新镇的杨煦画稿。
按画稿甲子年相近的年代分别是1864年、1924年、1984年,分属清代、民国、共和,分析画稿应是1924年民国时期,亦即民国十三年绘制,时值夏月,是夏季但几月不知,时间是上浣,上浣是指上旬。

: `7 z! q* m$ ~
此画稿绘图并附「歇后语」计十三则,画稿额题《改良新词谢口语》,这个称之「谢口语」的是否指的就是「歇后语」,有待推敲,但从内容来看确是「歇后语」。 另有一幅义永成画坊的作品,没有标题,内容相似,内含十一则歇后语。

9 @6 a# x. r. q5 Y  q
因为画稿分辨率不是十分清晰,只能辨识出大略的轮廓,因此无法完整的将全部歇后语誊录下来,有些仅能靠半猜半想勉强认出字形,勉强的拼凑出来,内中揣误必多,若有识者,望祈斧正。

/ Q( g7 m, u' `% M7 I
这两幅「谢口语」或「歇后语」的画稿,推测可能源自民初。算一算世纪的年画,展现的不独具有古老的风土人物,民俗风情,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智慧,其把生活中的事务、状态、现象、物理,结合语言文字的形式,创造出一种特殊,短小精悍、俏皮风趣、形象会意的语言,用文字表达展现出来。

7 u0 _  W6 k, P7 A
) s- p7 k" {# P" T2 s% D3 [
以下介绍此两画图文:
! J% ~& }- l1 B. \
一. 恒源永 《改良新词谢口语》
1.jpg

: y% P+ |- F5 Q: N* g/ f% K
* 扛着棃把下関东  经的多见的廣
* 莊家老不讓的瓷器  店好大傢伙山
* 狗咬刺蝟  沒有下嘴的地方
* 武大郎盤槓子 上下够不着
* 推著碾子放炮  崩一个园圈为止
* 活墩子打根頭  壺圈
* 雞腿上闩王八  飛不了你跑不了他
* XX裡扯XX  想起一條來是一條
* 赶著王母娘娘呌大姑  望〈妄〉想高攀
* 坐著屎桶敲湯鑼  臭美一噹啷
* 天灯杆子綁鷄毛  好大胆子
* 扒著鍋簷吃粥  等不的豆熱
* 皂〈灶〉王X打根頭  要雜銭
; R" f3 R" ]3 F* W
3 n  w. _) B! h. K6 N/ t9 D

1 {, `5 m! K5 g& u+ C/ i
二. 義永成畫坊(未標題)
39.jpg
* 老虎帶數珠 假善人
* 走道兒打哈欠 乏人8 D7 s0 P, k+ x' M' d
* 六月裡貼掛銭 差著半年
* 鳥槍換炮 越闖越焋
* 半夜里呌草料铺 喂(為)的是你  
* 房頂兒上開門 六親不認
* 戲台底下吊眼淚 替古人躭憂
* 起揭了餅滿天飛 找烙包
* 吹了燈念古人詞 瞎叨叨
* 雞蛋裏尋骨頭 沒事找事兒
* 老和尚捎嫁粧 下世再說
# I5 Q9 t- C% ^9 f7 V4 l
& k* \3 t) u9 o8 z& S; o0 d* `
名詞注釋
0 M+ n+ u, ~$ c+ G
【上浣】 指上旬。也写作澣。同“ 上澣 ”。 《丹铅录》:俗为上澣、中澣、下澣为三澣,盖本唐制十日一休沐,而今犹袭之也。
唐宋官员行旬休,即在官九日,休息一日。休息日多行浣洗。因以"上浣"指农历每月上旬。
; f3 w1 [; n# b" @' u
【草料铺】是加工、出售畜用草料的铺子,其幌子具有特殊标志性,就是将一把草帚斜插于门首。
% f- B+ ]: r4 T6 |2 K# \8 |
【挂钱】是中国北方地区贴在门楣、房檐上的一种传统剪纸艺术。挂钱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贴挂钱,为北方地区民间春节的一大习俗。新春佳节,挂钱与对联搭配着贴,一是表示吉祥如意,二是象征着富有。
2 R7 G7 y5 {; D7 G0 x; d8 w
【鸟枪】是一种火鎗,因配备准星与照门,故瞄准后命中率极高,小鸟在林,亦可轻易射落,故名。鸟枪与炮具是火器,比较而言,鸟枪可说是具体而微的小炮。

2 z* Z6 E$ ~9 a9 r4 ^

" I0 A7 |! O1 }. Z! u
【歇后语】(以下内容摘录自百度)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
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0 ~  o- P1 m" P: v* A5 |% G7 ]
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
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最初的歇后语与现今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 _3 v% v1 O8 q" S
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

0 c( n* q2 A8 V% L1 V+ r  u+ q# l
歇后语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 x) K& f4 `, V' j/ K7 @& |0 T: D
一种是逻辑推理式的,说明部分是从前面比喻部分推理的结果。例如: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蝎鳓虎子掀门帘儿——露一小手儿
1 Z% @7 S7 H* t1 Z% r% z
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鼻孔里灌米汤—— 够受的
揍鸡毛—— 壮胆(装掸)子
冬瓜皮做甑子—— 不争(蒸)气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老公拍扇——凄(妻)凉
; T4 S" M& ^' p8 z' w* b4 w6 I- R

. m3 ~3 k- {1 f& {# E, J6 o9 Y
, N( x8 h" i% l7 B" V
1 i" y4 f0 H  P
发表于 2019-8-3 07: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8-3 15:2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华文正 于 2019-8-3 16:29 编辑
; p- o5 Y0 }9 t' B) Q' Y
9 ~; `% e$ A( L9 I0 b# s楼主能在这印刷粗糙,错字连篇的年画中辨认出如此多歇后语真不容易!这些歇后语有一些仍在使用,但大多已经随时代变迁丧失了生命力。感谢楼主的努力让它们重见天日!# `4 D8 G& E7 G* s5 H" H& b
我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帮您补充几条。不一定准确,只是供您参考。
. c7 L5 v1 \+ F9 g*“莊家老不讓的瓷器  店好大傢伙山”我认为可能是“莊家(庄稼)老不認的(得)瓷器店  好大傢伙山”。这句的是揶揄没见过世面的农民,将瓷器店错称为“傢伙”堆成的山。傢伙山如果加上儿化音就是“家伙式儿”,好大的的家伙式儿又是对工具或武器体量的赞叹。
1 y. m" E% f' c5 \/ z*“推著碾子放炮  崩一个园圈为止”可能是* “推著碾子放边(鞭) 崩一个园(圆)圈为止”。
$ N. z1 j! q1 h" X* “活墩子打根頭  壺圈”可能是“活蝎子打根(跟)頭  壺圈”。
: L1 K3 f# w* `* “扒著鍋簷吃粥  等不的豆熱”可能是“扒著鍋簷(沿)吃粥  等不的(得)豆熟”。
- T( ?5 _, H# D, G; u" P* “皂〈灶〉王X打根頭  要雜銭”可能是“皂(灶)王爷打根(跟)頭  要砸锅”。这句的表面意思是:通常置身于炉灶上方的灶王爷如果翻跟头,肯定会砸毁下面的锅。“砸锅”与失败同义,所以这是一种判定事情必然失败委婉而幽默的表达方式。
* R3 @+ M1 p! Q2 e
* ?+ M# r2 ^" P7 J9 p
发表于 2019-8-3 15: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华文正 于 2019-8-3 16:05 编辑
1 I& h. Y! B* O8 `3 l* F; B" O2 q" I$ Y9 P
发重了!  m. X1 e& |7 e' x
发表于 2019-8-4 20: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年画里的「歇后语」

本帖最后由 南郊农夫 于 2019-8-4 20:38 编辑 : g/ o) a: A1 d0 D$ `. O4 M# T/ X
( T% [* e* |' Y' u/ k7 `
感謝樓主上傳圖文并茂的傳統畫,凑个熱鬧來蒙一下
% `) x4 z& A9 t' y0 k  ?. C 酒.PNG 4 z; d3 v# O. J2 P, D. E- }5 c% v
這句歇后語或是:酒觫子打根頭——磕頭,或吣頭。疑“觫”或是{金素}的訛字。{金素},《北京方言詞典》釋:音;素。细高大肚的酒壶。 {金素},百度百科寫作“嗉”。
; y0 |) q! W3 I( |) v su4.PNG
1 j  A" p5 h$ f7 ]. q
3 \4 D6 j0 s& ^" G
皂王爺打根頭——要雜錢。應為:皂()王爺打根頭,要雜(砸)鍋。理解與華版主同。
! S# U" P& h% |1 v# k1 w& S6 I2 Y7 H! k1 a8 y
! Y& p! Z( v2 u# m$ [$ @0 R
2 \: ^; _- O6 x3 r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02:35: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年画里的「歇后语」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9-8-10 02:45 编辑
& ~! U& l' \6 f; r# l" P: P4 Q/ z+ t% {$ g4 d

+ ]/ T) L7 U! ]) c0 }' A' V- W8 r, W! x9 c1 C
谢谢片兄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02: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年画里的「歇后语」


* {" W8 _8 w0 F4 a' J8 U$ ?$ [5 Q' Q" G/ ]# `4 O

7 k3 q% H6 Y1 }$ m( T# V6 l谢谢片兄 + c( t8 U+ o! }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02: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年画里的「歇后语」

% ^( u) I# I  s2 v
$ C0 H) i3 Q+ S0 @8 [6 a8 R
& Q" |& W! ~, L( Z& A& ~

" E9 T& G5 U6 |5 T/ ?4 k谢谢片兄, A- Q/ B$ x$ F  |7 A" E8 [, V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02:51: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年画里的「歇后语」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9-8-10 02:55 编辑
3 g  J- h  V$ l9 b( D  A; M7 z
华文正 发表于 2019-8-3 15:27
! R* u. l8 P) v* W# O# m8 S2 |楼主能在这印刷粗糙,错字连篇的年画中辨认出如此多歇后语真不容易!这些歇后语有一些仍在使用,但大多已经 ...

: G( l1 b& V* e: W7 D
感谢华兄的斧正

/ h" l' `( l2 ]5 W, k
“庄稼佬不认得瓷器店  好大家伙山”。
推着碾子放鞭  崩一个园圈为止”
“扒着锅沿吃粥  等不得豆熟”
“灶王爷打跟头  要砸锅”。
好解,详细、熱情兼而有之。
关于推着碾子放鞭”,我初期想法也是鞭,但为了便於里解用了炮,如果是“推着碾子放鞭炮”,就更贴切了。
“等不得豆熟”,与熟字型很相近,是不是也有可能作“等不得豆热”解释。

  U) ~" \/ L, {# {
个人之浅见,不一定正确,互相切磋,彼此相长,非常感谢您的参予
' x4 q7 i& R$ V1 Y5 ~

( T3 {. W! J7 H8 @
 楼主| 发表于 2019-8-10 03: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年画里的「歇后语」

南郊农夫 发表于 2019-8-4 20:33  @/ B4 \1 y' O) {6 R. }* P8 X
感謝樓主上傳圖文并茂的傳統畫,凑个熱鬧來蒙一下
+ {$ k0 ?4 U5 g! y6 e9 I" h6 z* ~0 e" K  {2 H/ @: A8 H6 X
這句歇后語或是:酒觫子打根頭——磕頭,或吣頭。疑“ ...

. k4 e( E9 n% _
南郊兄,欢迎加入
" h$ u; @  a0 ?
看了您的分析,再仔细审视,我粗率下题的“活墩子打根头  壶圈”,的是误谬百出。
仔细辨认字型「活」似乎是「酒」,「墩」似乎是「數」,按原“活墩子打根头” 应为“酒数子打根头”,“酒数子”读音同“酒觫子”或“酒嗉子”,故所指可能均系同一物,民俗本就是一般俚俗文化,有时但求表意却并不注重用字遣詞正确与否,正如「竈王」可写成「灶王」或「皂王」,写成「灶王」是简笔字,写成「皂王」是別字 应算讹字。但在约俗成习下,都能表意为「竈王」,也许「竈」这个字笔划繁复才使人们弃繁就简。 采用「灶」是就简,采用「皂」除就简外还含有象形的意味,「竈」与「皂」的外型就像繁简体,如果是这样,那表示「皂」是刻意为之,而非誤植。  “酒数子打根头”可能就是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它所歇后的是甚么语?从模糊的字面难以辨认,但弄清了“酒数子打根头”这个迷面,应该有助于解开谜底,谜底不会是“壶圈”。
 
南郊兄的“酒觫子打根头——磕头”言之成理,但和画面的「谢口语」字形比对,仍有歧异,是否能就“磕头”的谜底再补充一些。 
相互切磋,彼此教学相长,一乐也。
/ ~8 [4 G: w' k6 `
发表于 2019-8-11 11: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年画里的「歇后语」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9-8-10 02:51  }  `, N  H" V, O0 ]2 F
感谢华兄的斧正. w8 k' |' G- O* Y2 h
“庄稼佬不认得瓷器店  好大家伙山”。“推着碾子放鞭  崩一个园圈为止” “扒着锅沿吃 ...

( E! \  y( p; h" b# L谢谢您的回复。与您交流,教学相长很有意义,使本人受益良多!8 W6 B8 F& y; a8 m+ u% I2 h$ L" ~  I
      关于“推著碾子放边 崩一个园圈为止”一条,我的看法是首先应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分辨出其文字的本来面目,接着才有可能通过分析推理得出结论。我放大原图反复观察确认其的确是个“边”字,而非“邊”或“鞭”字。为什么作者使用了这个简体字呢?我认为存在几种可能性:其一,作者文化水平一般,平常使用错别字的概率较大。其二,年画是一般人家装饰过年喜庆气氛廉价购买的通俗印刷品而非教材,所以难免粗制滥造。其三,边与邊、鞭同音,笔画却少多了,刻板制作比较容易。我要特别向您解释一下,在北方地区将连续燃放且威力较小的鞭炮就称为“鞭”,将麻雷子、二踢脚等单独需点燃,体型、威力较大的称为“炮”,二者相合统称为“鞭炮”。我们观察这条歇后语的配图中推碾子的人手中燃放的正是“鞭”。所以,“推著碾子放(鞭) 崩一个园圈为止”是可以说的通的。
  C* F# ]1 h* Q" K4 v! d      关于扒著鍋簷吃粥  等不的豆熟”,熱与熟字型的确很相近。我之所以认为是“熟”而非“熱”字,是基于生活常识的推理。豆类食材煮熟需要很长时间,豆熟的前提是水先要烧开,水开则豆热,烧开水需时短,煮熟豆需时长。如果饿的连水开都等不得,那就不要吃粥,干脆吃生豆就凉水好了。
5 I+ ~1 Y5 o/ T3 O, e      关于“酒嗉子打根头 ??”,我完全同意您与南郊先生的判断,原来我也没看懂配图画的是什么,经南郊先生点拨,现在看出确实就是酒嗉子。谜面有了但谜底却成了问题?期望有识之士尽早现身吧!
+ s) Y( K5 e; N0 `. F$ j* R
 楼主| 发表于 2019-8-13 02: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年画里的「歇后语」

华兄析理有据,惟在“扒着锅沿吃粥  等不的豆熟”一则上,我还是有不同的想法,
“扒着锅沿吃粥”是说豆已煮熟,顾不了粥还很热,就急不耐的凑嘴去吃,所以我认为有可能是不耐等“热”。我的着眼是「吃粥」,代表豆已煮熟。 您的着眼是「豆」,代表粥尚未熟。我是由迷面来推敲,您是由迷底来推敲,这是我们观点的差异。
一般歇后语是由迷面来解迷底,应以迷面的线索为主,但此则歇后语也有自相矛盾的缺憾,即使人陷入「豆」与「粥」如「蛋」与「鸡」思考的盲点,这是我的看法,如有不当,望祈见谅与指正
( R* F! n, T" T! z
发表于 2019-8-13 20:26:2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年画里的「歇后语」

本帖最后由 南郊农夫 于 2019-8-28 17:38 编辑
/ e! s: R$ _7 z! p' \/ S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9-8-10 03:00
7 b3 @0 H. m( L6 s0 s南郊兄,欢迎加入) g3 E% y$ a. f
看了您的分析,再仔细审视,我粗率下题的“活墩子打根头  壶圈”,的是误谬百出。仔细 ...
) Z! d$ A( n5 S4 u0 Z: E$ [
jsz.png
- h* }- g" s, p6 V8 L- P2 b近幾日又反復看了年畫,再蒙;畫中的歇后語或是:酒嗉子打根頭,壺(胡)圖(涂)。因壺中有液體(酒),壺倒地液體流出有“圖”畫之象,“圖”與“涂”諧音,故猜;酒數(觫)子打根頭——壺(胡)圖(涂)。" V1 ~" [$ b* s: C0 m7 w+ P) q

! I" \+ x$ J4 W! d+ G. J6 ?
* S; Z$ d* w$ I
发表于 2019-8-13 20: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年画里的「歇后语」

本帖最后由 南郊农夫 于 2019-8-13 20:42 编辑
+ H9 Q0 w6 j$ D, h# c& Q% N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9-8-10 03:00
, X# d, F, }; I南郊兄,欢迎加入$ X+ }+ `$ ]" G' c" O: ]
看了您的分析,再仔细审视,我粗率下题的“活墩子打根头  壶圈”,的是误谬百出。仔细 ...
發重了,自己刪不了。
) a6 C! n+ `2 q! @( d3 M* E
* Q$ U/ m- I, @8 D! j& f! Q( D' R; z6 n! m
发表于 2019-8-13 21: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年画里的「歇后语」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9-8-13 02:12- w. q  K) J5 Y' ^+ K5 p+ Y
华兄析理有据,惟在“扒着锅沿吃粥  等不的豆熟”一则上,我还是有不同的想法,“扒着锅沿吃粥”是说豆已煮 ...
+ w+ |5 c8 P' t8 M* F" w
与先生探讨真是受益匪浅!+ B6 v6 o7 c& l) [5 M. f6 J$ a
按照您的推理是粥已煮熟,吃粥人等不到温度适口急于食用。那么全句应改为:扒着锅沿吃粥——等不得豆温(凉),怎么会是豆热呢?回到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急于吃粥的人大概不是因为嘴馋而是饥饿难耐才会扒着锅沿苦等粥熟。我们都知道,煮豆粥最费时的是将豆类煮至开花软烂的过程,在这之前水开汤滚食用已经没有风险,当然这时的豆类口感肯定不好也难于消化。但对于三天没吃饭的人而言,这又算得了什么?那还等得到豆熟软烂,先下嘴的为强!边吃边等好过望锅兴叹……所以,才会留下这样一句歇后语:扒着锅沿吃粥——等不得豆熟。
. J6 h* ^5 w# Q  f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思考,不一定准确。毕竟已经是百年前的故事,我们只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有限的历史知识揣度了。敬请您的斧正!
9 x( o1 @! M9 w
发表于 2019-8-15 00: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年画里的「歇后语」

本帖最后由 华文正 于 2019-8-15 00:32 编辑 7 D& v0 N0 V5 ^# F; ^1 N- Z
南郊农夫 发表于 2019-8-13 20:26
! R( ?3 H* n: c近幾日又反復看了年畫,再蒙;畫中的歇后語或是:酒嗉子打根頭,壺(胡)圖(涂)。
# W% o) _. E( k# \, t0 b
刚刚突然想到第二个字会不会是:閙?酒嗉子自己打根頭不就是壷在閙吗!这样全句就可能是:
/ Q6 ]' D% D% L“酒數子打根頭——壷閙。”
发表于 2019-8-28 17:30:3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年画里的「歇后语」

本帖最后由 南郊农夫 于 2019-8-28 17:40 编辑 - o2 ^% I/ V* C/ G. u( R5 M; o
华文正 发表于 2019-8-15 00:25
# S( k% o+ k1 j; \刚刚突然想到第二个字会不会是:閙?酒嗉子自己打根頭不就是壷在閙吗!这样全句就可能是:
# G/ p/ c+ X+ i7 [“酒數子打根 ...

; I3 o2 H5 W7 [* ~9 z! _% ~不常来,也没看到网站消息提醒,未及时回复,见谅!5 F- w5 A; v: v+ v( j2 F; ]
关于;酒觫子打根頭,我傾向于“酒嗉子打根頭,壺(胡)圖(涂)”。因壺中有液體(酒),壺倒地液體流出有“圖”畫之象,“圖”與“涂”諧音,故猜;酒數(觫)子打根頭——壺(胡)圖(涂)。“涂”也有“涂抹”之義。再細看畫中“壺”字下是个“囗”框,上没有開口,而“鬧”字上有開口。所以私認為壺下字是“圖”字。! a2 |) W  h) S4 v* T' Y) k+ s6 J
发表于 2019-8-29 00:57: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年画里的「歇后语」

南郊农夫 发表于 2019-8-28 17:30/ k6 }! T7 @4 c7 {# \5 _5 O% F" L$ U% ^
不常来,也没看到网站消息提醒,未及时回复,见谅!; `, q0 {& C$ i( I  V. ~
关于;酒觫子打根頭,我傾向于“酒嗉子打根頭,壺( ...
8 ?) `4 p8 h8 `- N- L' d
没关系。我又仔细看原图觉得您的分析有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1-4 16:13 , Processed in 0.154813 second(s), 19 queries .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