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片 于 2019-5-28 15:13 编辑
/ Z) O- X0 [6 _9 D% [, @! B# U. O0 l4 a2 y* e7 R, |. N
https://m.toutiaocdn.com/group/6 ... 6695279608255742478
: G* ?1 t) q2 v# s2 d4 |- j# i& I% b
3 l* r7 z7 {2 Y! Q; T+ s在我们的印象中,类似于火腿、腊肉这种腌制的食品,仿佛都属于中国南方地区。比如浙江、云南的火腿,四川、湖广的腊肉。而北京地区似乎不太喜欢制作这里食物,不知道是由于气候的原因还是什么。但是您说北京压根儿就没有自己的火腿、腊肉,那可就错了。老北京有一道传统的美食,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名气很大,与金华火腿、广东腊肉并称为中国三大名肉。只是这道美食一度出现“断档”,几近绝迹很长时间之后,逐渐被人们淡忘,以至于提起它,很多老北京人都不知道。它的名字叫:清酱肉。 0 @# k3 e5 Y2 Y' n/ A" \! L0 L9 F6 N. V
2 K( T' R4 s# a腊肉、不是辣肉,顾名思义是在腊月制作,而老北京清酱肉也是在这个时段加工,从这个意义上说,您叫它腊肉也没错儿;而火腿,是用盐将猪腿揉搓之后挂起来晾晒,其工艺与清酱肉有异曲同工的地方,所以清酱肉又名京式火腿。清酱肉是我国传统腌腊制食品,也是老北京著名特产,大致出现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近四百年历史了。虽然清酱肉属于老北京特产,但发明它的却是山东人。早先咱们在聊北京的老字号饭庄的时候说起过,北京菜受鲁菜的影响很大。北京没有菜系,中国八大菜系里没有京菜这一说,我们提起北京菜只能说是京味儿菜肴。这是因为早期在北京经营饭庄的大部分是山东人,老北京著名的八大楼好像经营的都是鲁菜吧? * K* Z0 R; A6 a
9 }% y9 a, Q! O. w2 v! ]
清酱肉同样是在腊月制作,但它之所以不叫腊肉,一方面是制作工艺的区别,另一方面就跟山东人的习惯有关。先说制作工艺:清酱肉讲究用五花肉或后腿肉,制作流程讲究“腌七酱八”,也就是用盐腌制七天、然后浸入酱汁中酱制八天,之后才是冬仨月的挂晾(而腊肉是无须酱制的,一般是熏)。说起来好像很简单,但是做好了不容易,起码儿来说用盐量和搓盐的手法、以及酱汁的品质、用量等就必须有传承才行。那么清酱是什么?清酱是用豆、麦、麸皮酿造的液体调味品,说白了就是酱油。然而北京管它叫酱油,三百多年前、鲁菜饭庄中的山东大厨,依然管它叫清酱,这就是清酱肉名字的由来。需要说明的是:过去的酱油跟现在的酱油不一样,现在的酱油是直接酿制的,而那时是从豆酱中提取。话又说回来了,得亏当年发明它的大厨保持着清酱这个称呼,要是叫酱油、那就成了酱油肉了,听上去low了很多的感觉有没有? + v$ i% K5 g& s4 P
9 W5 X1 D! ~4 P7 y# I0 b/ F; ]清酱肉与火腿、腊肉一样,成品可长时间存放而不变质,可做主料亦可作配料来食用,火锅、炒菜、炒饭、做馅儿(清酱肉饽饽)都行。最简单的吃法就是清水煮熟、晾凉切片做冷盘,但是在吃之前要用碱水将表面刷洗干净。因为猪肉经过长时间挂晾、直接暴露于空气中,难免有尘土等杂质附着于表面,而猪肉溢出的油脂又会吸附这些杂质,很难洗净,所以要用碱水。与腊肉、火腿相比,清酱肉不仅颜色酱红、肉丝分明,而且口感也不一样,入口更酥松,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并有一种独特的酱香风味。当然不是说腊肉、火腿不如清酱肉,应该说各有千秋,喜欢哪个取决于地区饮食习惯和个人口味。
; g; K* C; N$ n2 \ 5 W5 @( m* G- G
近代有位作家叫梁实秋,梁先生不但是位学者、还是一位美食家。估计很多朋友不光读过他翻译的作品和散文,还读过他的关于美食的著作《雅舍谈吃》,在这部雅舍谈吃中,出生于北京的梁先生就拿清酱肉与火腿做过对比:“从前北方人不懂吃火腿,嫌火腿有一股陈腐的油腻涩味,也许是不善处理,把"滴油"一部分未加削裁就吃下去了,当然会吃得舌矫不能下,好像舌头要粘住上膛一样,有些北方人见了火腿就发怵,总觉得没有清酱肉爽口。后来许多北方人也能欣赏火腿,不过火腿究竟是南货,在北方不是顶流行的食物。道地的北方餐馆作菜配料,绝无使用火腿,永远是清酱肉。事实上,清酱肉也的确很好,我每次作江南游总是携带几方清酱肉,分馈亲友,无不赞美,只是清酱肉要输火腿特有的一段香。”
7 D; H8 C4 l* n
2 Y4 T& Z" X- r3 G7 E) Z* F$ X/ T虽然清酱肉是山东人发明的,但它的诞生地在北京,而且流行于北京,所以清酱肉应算北京传统特产。自从这道美食问世后,迅速在北京流传并经久不衰,梁先生不是说了吗:北方餐馆儿做菜配料……永远是清酱肉。梁实秋先生是1949年去的台湾,之后就在那儿定居了,从这个时间来推断,起码儿在解放前北京还十分流行清酱肉、甚至影响北方大部分地区。清末民初,北京有位名厨叫郑兴文,生于京都茶商世家的他却偏爱厨艺,四处学习、向高人请教,终于自成一家。1907年,郑兴文来到哈尔滨出任滨江关道膳长,开始官厨生涯。为了迎合道台杜学瀛的口味,他将很多北京菜的烹饪方法和北京特产带到了哈尔滨,其中就包括清酱肉。从此,清酱肉不但是道台府餐桌上的“常客”,也逐渐流行于哈尔滨地区。 ) _8 v. ]! D3 m- O5 o$ \) s
6 E9 Z$ `2 ^, H. y) Y" e. l# q
1949年解放后,不知什么原因,清酱肉在京哈两地竟然神奇般的消失了。近五六十年来,不光北京地区难觅其踪,老北京人逐渐将其淡忘;曾经作为官府菜肴流行于哈尔滨的清酱肉,如今提起来恐怕老哈尔滨人都不知道。听说便宜坊曾经恢复并推出过清酱肉,但是不知为什么没“火”起来。还听说有个富华斋饽饽铺有清酱肉和清酱肉饽饽出售,只是还没来得及去找找。
9 `: s5 p7 t% Y8 N/ b
0 Z1 u4 a0 z: j+ y前些日子有个美食节目、是《舌尖上的中国》姊妹篇,叫《风味人间》,其中还专门提到了清酱肉,不过人家那位甄建军师傅潜心学习、研究了这么久,是不会把具体工艺和盘托出的。节目中说甄大厨在不惑之年还拜师学艺,向王希富老人学习清酱肉的传统做法。而传闻这位王希富师傅,不但是研究古代生活方式的专家,也是刚才提到的、富华斋的创始人。 如今清酱肉可算“再现江湖”了,但味道如何、正不正宗,只能是早年间吃过的、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人去鉴别了,似我等年轻人,还停留在只闻其名不见其面的阶段。
% ?' u3 L) o# a! i
! E s+ n. J3 ?/ ]% B9 {1 L. F* j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