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说水 六十年代冬,滴水成冰,零下十度余司空见惯。管道非逐院贯通,无管道户家中男孩承此重担,或一扁两桶百米外挑得回家,或兄弟几人轮换,单手左右摆动状提水到家。水桶内飘有一块木板,无论多有晃荡,水都难以遗撒。每户皆有水缸一尊,或大或小续满为止。 小院有管道,一只铸铁水龙钻出墙外,四户几十口人饮水皆由龙头吐出。寒冷季节转眼冻住水龙头之事常有,一旦龙头冻住后果严重。 寒冬,一旦遭遇险情,全院齐动员。将毛巾缠裹于水管、龙头之上,脸盆于龙头之下接受余温之水,各家炉火烧水支援,开水一壶接一壶浇,直浇得龙头哗的一声喷涌而出,全院欢呼雀跃,各家赶紧提搂铁桶往自己家水缸注水,一时间小院的温度随着水管子开化似乎上升了几度。 齐腰深的水缸灌得溜满,还得在缸边墩上一桶水才算得这件事圆满,家大人盖上水缸,把水舀子搁在缸盖上的那一刻,心踏实了。 天儿短,一会儿工夫天就黑了。各家儿煮杂合面的、喝疙瘩汤的都弄个暖和,吃完了妇女归置归置屋,孩子们帮着刷家伙,十五烛灯泡发出的微弱灯光映在窗帘上,一家人影影绰绰如同皮影戏一样晃动,好一幅老北京市井画儿,想起来心里就暖和的。 “回水啦啊”,脆生的嗓音响彻小院。这一嗓子隔壁(jie bi)那院儿动能听见。西屋大婶掩着半拉门探出脑袋说了声:“得,他大叔您受累”,东屋传出纯正的山东话算是答复:“俺们都躺下了,大哥您辛苦”。井盖和井沿碰撞了几声后,各屋先后拉灭了灯,小院恢复了冬天的宁静。 那时候北京人口少,生活水平低,用水量再大也大不了哪儿去,可那还提“节约用水”呢,打小宣传教育“节约用水”,各种宣传形式随处可见,可见节水意识深入人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北京的楼房多了不知道多少,又一下子进来这么多人口,用水是个大问题。甭说别的,就是每人撒完尿还得冲一回水,就得使多少水?这事儿几十年前根本不敢想啊!这都得归功于南水北调这个巨大的工程,用水不像原来揪揪巴巴的了。 从小时候水桶、水缸到现在的随手一拧,是多么大的变化呀!也是这一代人的福气。得!珍惜吧您。 ( l) h# f# }) f6 j' I) a!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