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 我有个朋友喜欢书画,大半辈子没撂下过笔,这不打今年秋天开始迷上了照相用时髦的话说开始玩“摄影”了。 照相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是在平常不过的事了,举手之劳。可要是在四十多年前那可是比较奢侈的事,没有重大的事情人们很少照相,有事需要照相只能去照相馆。 自小生长在哈德门外,哈德门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崇文门,崇文门外一带只有三家照相馆,花市西口有一家“崇光照相馆”,花市东边铁辘轳把有一家“容真照相馆”,再有就是磁器口老街南边对着东晓市的“红桥照相馆”。三家照相馆年头最长的是“容真照相馆”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有了,设备最好的是“崇光照相馆”地处繁华街市,原来在花市西口北边,挨着启元茶庄。六十年代花市商场扩建崇光照相馆迁到了花市西口的对面,木厂胡同也就是今天的兴隆街东口的北边崇文旅馆的楼下一层,文革时期被改为“红卫照相馆”如今也被“新世界”商城取代了。地处磁器口老街的红桥照相馆早已物是人非了,照相馆成了外地人经营的杂货铺残破不堪。容真照相馆好像还在原地也没有了一席之地。 崇光照相馆是我们常去的地方因为学生证、公交月票、工作证、全家福的照片都是那照的,那时候相片还是黑白的,相纸有光面的、有布纹的,布纹的因为保存时间长、立体效果好而价格稍贵。一寸的头像是证件照,照一次给四张照片一张底版,四毛多钱,一周后取件。若着急等用还可以照快相,价钱自然贵一点,照片还分半身和全身的,有背景和无背景的,背景墙布是画得极其逼真的风景、亭台楼阁等景致,儿童宝宝照还为小朋友准备了各种动物造型的摇椅,更增添了几分童趣。照相馆还可以做放大,修版、上色业务,有点照相馆还可以租赁照相机,135、120的机子都有,押金不多但需押户口本。 八十年代初恢复了婚纱照,那时候的婚纱照可不是今天的婚纱照,那时候男士穿西服女士披婚纱站在固定的道具前合个影就行了,我们老两口也赶了回时髦补照了一张婚纱照,一式两张一个全身一个半身的黑白照片。黑白照片您要是觉得照到不错还可以上色,加工成“彩照”。
+ l) L: n5 ^* q: }; Y 那个年代没有彩色照片,摆在照相馆橱窗的“彩照”都是手工上色而成的,给照片上色分为水彩和油彩,当时在北京城论照相的技术和照片的上色最棒的当属王府井南口的中国照相馆和前门外打磨厂西口的大北照相馆。中国照相馆素有“御用”之称,很多国家领导人和外宾在此照过相或加工他们的照片,中国照相馆响当当的老字号,至今是人们“全家福”的首选。
$ F6 n& B! o0 W; a( Z/ [6 K, V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过去视为“昂贵”的照相机也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那个年代国产的上海“海鸥”120相机是名牌,六十年代初海鸥相机与英雄金笔都成为争气产品为国家增光了。 改革开放以后不少国产相机相继问世如;长城、珠江、海鸥、华夏、红旗、孔雀、红梅等不下四五十个品牌,90年代我买了一架“华夏”135照相机,若干年后有了日本的“奥林巴斯”,照相机慢慢的不再被人们视为“稀罕物”了。随着彩色胶卷的普及提高了人们美的欲望,黑白胶卷无人问津了,人们开始钟爱彩卷了,美国的柯达,日本的富士,德国的爱克发,及国产的乐凯相互比拼的进入大家的视野,乐凯彩卷价格便宜但彩色还原度差,人们认可的还是柯达与富士,不服不行,彩色照片风靡了北京城。 如今彩卷已退出了人们的生活,各种数码相机和光盘、U盘、储存卡取代了胶卷,人们不但喜欢那些“长枪短炮”也钟情新款的“微单”,各款数码相机、手机不断更新取代了人们传统的相机,星罗棋布在大街小巷的图片社、冲洗复印社取代了照相馆,各种档次的婚纱影楼是新人们的最爱,科技在发展,时代也在进步,过去的残、旧老照片通过电脑补残翻新让模糊的印象可以变成美好的留影,今天人们的手机有了照相录像的功能随时随地举手之劳留住瞬间,美景美色美人,好山好水好风光人们享受这无穷的乐趣,通过微信大家能分享你的快乐和美景。当您闲暇时打开相册或电脑看着老相片,追忆过去的时光想起那些往事,一缕缕温馨的回忆荡漾其中也是难得的享受。 2018·10·16 九城了然 ) s5 g/ Y2 t) c; M9 s6 O' 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