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1497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05-2-9
最后登录1970-1-1
|
发表于 2016-6-22 08:08: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蛇
这是那条蛇的照片和我当年写的长城笔记:$ @7 b; ^( M. T; S/ y. g
8 \2 c+ p0 U& X: u# f' f2005年9月10日,我与成老师老两口赶上“白龙马”,一路西北行,过温泉、阳坊、直奔高崖口老薛他们的踞点。院子里只有小宋他们夫妻俩看着,大门口里架子底下的葫芦又大又好看,顺手摘了两个。小宋问我又要去哪,我说成老师要去看样边长城,正好要问你一下路怎么走,小宋说他夫人小陆正好要回家打核桃,她父母家就住在横岭村,正好你们把她带回家,有什么困难他们就都给你们解决了。& M5 b. q }! @2 ^" F3 E: }$ [* Y
带上小陆又继续驱车西行,过了思台在梁头又看了一下那段老边,山坡上的文物保护碑变成了正式的,是由昌平区政府和文物部门立的。这里地势又高且视野开阔,手机信号很强,想起昨天在小站论坛上看到layla她们要来镇边城,我便发了一条短信,询问他们到了哪里,能否在镇边城会合一下。很快layla回信,告知己到流村,正在往这边赶,约好一会儿镇边城见面。+ }* e8 F) r% y4 a+ p
上午九时,我们到达镇边城,成老师他们进城去拍照,我在南门边画速写边等layla她们到来。大约不到十五分钟,两支队伍会合了,他们是layla一家三口和田小榜,共一行四人,见面后我先赠送了猪猪小友一个大葫芦,我和田小榜是第一次见面并一起活动。我问他们打算去哪里,歇了说他们也没什么太明确的目标,就是想爬爬山,拍一拍长城,听说成老师要去考察样边长城,那正好大家就一起走吧,于是layl一家三口,成大林老师老两口,田小榜再加上我共一行七人,老中青少临时组成一支新的考察队,由小陆指引着先来到横岭村她家的核桃地,将车停放在那里,再由小陆父亲陆大叔为我们带路,沿山沟向西北方向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5 g) a: F4 J }5 Z: f
山沟里有许多奇花异草,我边走边画,猪猪也是边走边拍,俨然一位小摄影家。走了将近两个多小时的山沟路,山梁上的长城己清晰可见,一排排的垛口呈锯齿状。小陆的父亲只能为我们带路至此,我们谢过老人家,继续向上走,剩下的路是步步高升,由于植被茂密,还要边走边找路,中午11时多,我们终于钻出树丛,顺利登上了山梁。
0 l9 a6 G) G/ X( u2 L8 z" @% U/ `2 x% y 此时虽然太阳很足,但山梁上总吹着阵阵小凉风,并没有感觉到热。四周围一片美好的山峦秀色,我们选择在这里吃了中午饭,减少了一部分负重,又休息了片刻,队伍背包上山,又走了不到十分钟的路程,我们登上了长城。此处的长城全部是山石砌筑,连垛墙都是山石加白灰膏砌成,每个垛下都有一约20cm见方的孔做为排水用。2 Y" W; d, p0 ^: W: U
上城后我们见到的第一座敌楼是一座圆形敌楼,基座是大条石砌筑,上面应为城砖砌筑,但现存的只剩下里面的山石和白灰,外面的包砖早己不存在。我和layla、田小榜用尺子测量了圆楼的尺寸,现存圆楼直径是13.4米,残高约七米余。现存石墙上顶宽2.50米,垛墙厚0.45米,残高1.45米。沿长城向南走了大约一千多米,又在一处墙上发现了一段保存完整的垛墙,现存五个完好无损的垛,成老师用gps记录下了这里的经纬度和海拨高度,我在现场绘制了一张垛墙的草图,并将其各部尺寸全部标注在了上面。# P H% ~/ z; A/ F. m- F
沿长城继续前行,大约走过了四五座敌楼遗址,没有一座完整的敌楼,全都是只剩台基,两侧山势很陡。此时己是下午四点多,山上风很大,还起了大雾,队伍穿行在云雾之中,虽然是在山梁上,但四面什么都看不见,这时大家都在着急寻找一块理想的宿营地。在长城的外侧约十米处,有一条壕沟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应该是与长城同时建成和存在的,由于植被很密,用照相机拍不出效果来,成老师用dv将其摄录了下来。, h9 o" ^. o( b' A0 M2 G# x
又前行了一段,长城向西拐了一个九十度弯,一路向山下延伸过去,此处长城内侧有一大片很平坦的地方,由于时间关系,又风大雾浓,我们只能选择这个地方扎营了。支好睡帐,大家围座在一个避风处,支起了两个锅灶,面对雾中的群山,背靠老石墙,我们喝着二锅头,吃着涮羊肉,刀削面,长城晚宴开在海拨1300余米的高山上。接到夫人回的短信息,她现在在昆山市。由于雾大,天很快黑了下来,我们各自钻帐过夜,layla一家,成老师一家、我和田小榜一家,三顶帐篷在呼呼的山风和云雾中渡过了一夜。
+ @4 v a+ f; a6 f* f 11日早晨五点半,我钻出睡帐,大家还在梦乡,我登上长城,沿着石墙往下走,风还在呼呼的刮着,长城在大雾中时隐时现,山沟底下有一座塌毁的敌台遗址,看着极眼熟,但一时竟怎么也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一直到回来后看我拍的照片,才发现原来此处就是南口会战中那张老照片的地点,诗书和点点8848他们在前两个星期曾经来拍照过这里。当年日本鬼子就是从那座墩台处越过长城奔袭怀来的。后来,我又发现我拍的一张照片竟然就是原来老照片的拍摄点,当时却一点都不知道。5 a$ V9 @( U3 v$ V, D2 w/ {* M
我下到沟底,又翻上西侧的高山,因为是空手爬山,并不觉得累,只当是在早锻炼。翻上山梁,只见白色的石墙在绿色的大山中盘来绕去拐了好几道弯,非常漂亮和壮观,这里不愧被称为“样边”。
. V r4 y7 P, O V, [2 R 返回到营地后大家都己经起帐,layla正在给大家做鸡蛋汤面,饱餐一顿,又在我们的营地前留下一张合影,收起帐篷和垃圾,打好背包,又开始沿长城向西进发,西侧山顶上的长城来回折了好几道弯,很适合画画和拍照,大家在这里逗留了好长时间。满足了每个人的创作欲望后又开始上山,我走在最前面,后面紧跟着田小榜,前面带刺的植物很密,路也很窄,我边扒着荆棘棵子边向前迈脚,见小路上盘着一堆东西,开始没太看清楚,眼看着就要一脚踩下去,再仔细一看原来是一条土灰色花纹的蛇,高昂着蛇头正在向我丝丝地吐信子,我急忙抽回脚,又向后退了二步。看了看那蛇好象没有进攻我的可能,但它仍盘在原地,看样子它也不想马上走。趁此机会我赶紧用登山杖将蛇旁边的草轻轻拨开,于是就象是记者招待会似的,大伙的照相机、摄像机一通忙活,等我们拍够了,我才用登山杖将蛇轰走。只见那条蛇被我用登山杖从石路上挑了下来,掉到下面的草丛上它还是成团的,又敲了它两下,它才懒洋洋向一条岩石缝里钻进去。, h$ D# R4 ~9 G4 i# W. Q
赶跑了拦路蛇,继续上山,又翻过一个制高点,长城又开始下山,最低点那里有一条偏坡道向对面山上绕过去。一行七人沿着偏坡道一字排开,向着更高山上的长城前进,layla没走偏坡道,沿着石墙登上了对面山顶上的墩台。此时我正在后面山坡上画速写,将此情景迅速地画在了我的速写本上,留下了一幅难得的走长城画面。
; b2 X, a+ K( Y% Z 盘过偏坡道,又登上了长城,从这里长城又转成南北走向,在此处我们又发现了一处保存完好的石筑垛墙。现保存有九个完好无损的垛,垛口整齐漂亮,我们再一次测量了各部的尺寸并绘制了一张尺寸图,记下了这里的海拨高度和经纬度,取得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 ]6 F. G: H% s. Q8 P+ N+ e3 X 这时己接近中午,我们开始寻找下山的路线,附近山势很高,没有下山路。我和layla轻装又向前寻找了约两华里,眼看着山梁越走越高,我俩只好又退了回来。田小榜说有一处向东南方向的山梁可以下去,我们看了看,又对比了一下刚才选择的下山路,最后还是选择了走山梁向东南方向下山。# h% A& [; l: W$ E- a
大家在一座极残破的圆墩台旁边吃完午饭,又分配了一下剩下的水,一行七人的队伍开始下山。刚开始还有一条象样的路,可是好景不长,越往下走树林子越密,走路变成了找路,后来干脆变成了钻树林子。此时成老师的鞋还让山石给划裂了,我从背包里找出了一根绳子,连鞋带脚凑合着捆上了,真是越渴越吃盐。
- B0 ^. p6 k. D# Q1 ` 下了梁子以后就再也找不到路了,钻进密林连天也看不见,感觉极压抑。我走在最前面,找到了一条水道,好歹这里植被少一些,大家一路披荆斩棘,也不知下了多少陡立的小悬崖,雨水大时这里应该就是小瀑布。幸亏林木多,大家可以抓着向下攀缘。成师母是有生以来第一次搞这么大的穿越行动,当时表现非常好,但走到最后说还是感觉腿己发软。
1 I+ A- }# t$ [- t 越向下越好走,走了大约四个小时的路程才来到公路边,向老乡一打听,这里离镇边城五里地。听说我们是来看长城,还在山上住了一夜,老乡们吓了一跳,他们说山上有野猪和狍子,你们真胆大,你们下山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路,这老老小小是怎么下的山?太危险了。不管怎么说,反正我们是安全地下来了。7 i( S! _" F5 p1 Q
原计划是想看一下样边长城,虽然带着帐篷,也没打算住在山上,只是当时歇了建议山上住一夜没准能拍到好照片。于是住山下的计划变成了住山上,只是上山看一看也演变成了一次中强度的穿越。虽然思想准备不足,但老的少、小的也都走过来了,也没觉得有多累,还得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4 j: M0 {0 F& U" Z: `& R" [5 i2 l- u, ^
4 L* q% u7 b4 P$ H) s" \$ d. _% G) t8 x- N
RE: 蛇
: L; Q$ F% x: o- H' P* ^% K+ r1 C4 u3 G* I( P& [
8 T1 T& ~3 E" j+ W- z* u) k j8 P
: l6 o8 x5 a3 C1 I7 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