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了然客 于 2016-6-14 22:01 编辑
: q6 A6 @/ ~1 L
$ D! x4 M6 L7 v往 事 二 三 (一) 一年一度的“高考”在北京淅淅沥沥雨中拉开了大幕,举国上下全民总动员,为孩子们的高考“保驾护航”可谓是盛大节日一般。各个考场外交警与协管忙的不可开交,考子们从各种豪车或摩的下来享受着贵宾般的迎接进入考场,好像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即将来临,“天堂”与“地狱”就看三天后的自己的命了,考场外的家长们更是心里忐忑不安翘首祈盼自己的孩子能够“鱼跃龙门”。孩子们紧张大人们累这就是今天的现实社会。 说起累,这帮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们最累,,三四十年前的他们挣着四十块零一大毛的工资三班倒的工作,小两口为了一个孩子不是媳妇抱着去挤公交就是爷们儿在自行车外首挂个自己做的挎斗风雨无阻的接送孩子,在当时洪流滚滚的自行车大军中挎斗车也是各有创意,有敞篷的,有封闭的还有打伞的各有风骚。今天的八零后们大多都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在幼儿园长大,如今他们有了自己的儿女有了自己的豪车不知他们能记否是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们挤公交蹬挎斗车的情景,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的老话儿千万要记住,因为你自己的孩子正瞪着乌溜溜的大眼睛看着你们的一举一动呐,感恩的心要传辈儿啊。 (二) 这两天南边雨水大,据说好多地方都淹了。北京城倒是没怎么下大雨还算幸运。过去每到这个季节老北京人家里就该准备过夏天了,人们过冬时要糊窗户,安装烟筒。夏景天就要搭凉棚挂帘子糊冷布。 “冷布”为何物?其实就是粗纱布,天气热了,甭管是深宅大院是的小门小户的人家都要换纱窗,北京城的屋子窗户分两种一种可以向外支起整个窗户用冷布糊上,另一种是在窗户绷上线绳用秫秸杆做成卷纸可上下滚动可调节进风的大小,由于有的窗户高人们就用一种专用的工具帮忙,小推手半尺来长形似洗衣板下面有二尺有余的竹木棍为把儿推收窗户卷纸非常方便。总之这些都是为了凉快又可防蚊蝇的飞入。 老北京的冷布大多是外阜生产贩到京城,崇文门外花市一带是集散地,而打磨厂东口和北官园一带有不少转经营冷布的买卖店铺,一些纸店、绒线铺也代卖冷布,当时的冷布也分颜色,蓝绿粉白均有,当然人们还是喜欢白色居多。 解放后兴起了铁窗纱比起冷布结实耐用,冷布就逐渐被冷落了,直到七十年代初才销声匿迹了,铁窗纱比起冷布结实可用个两年也就生锈糟了,塑料窗纱的问世结束了四十多年铁窗纱的历史,时代在变,事物也随之更新,用当下的名词叫与时俱进吧。 (三) 前两天朋友来家做客带来两箱“特仑苏”有机纯牛奶,口感确实不错,上百度查了一下“特仑苏”啥意思,感情这是蒙古话,“就是最好的牛奶,金牌的意思”。 牛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成了必不可少的营养品,婴儿从呱呱坠地开始就离不开奶,当然母乳是主要的,也有不少是一牛奶为主的孩子,如今的产妇有的为了保持产后的“线条美”宁愿让自己的宝贝喝进口奶粉也不愿母乳喂养,真可谓够“狠”的。 五六十年代老百姓能喝上牛奶的人除了三岁以内的孩子和有医院证明需要营养补助的病人能按量供给外,其他人很少能每天喝上牛奶。北京解放后最早的牛奶供应是1956年成立的牛奶总站,六十年代改为牛奶总公司, 在物资匮乏的六七十年代里牛奶成了稀罕物,三十多年前我孩子出生时凭出生证和户口簿办了牛奶卡,定点定时到奶站取奶,文革以后就取消了送奶。过去北京人订奶都是送奶的师傅夜里送奶,保证您一大早能喝上新鲜的牛奶,送奶工一辆三轮板车拉着成箱的牛奶走街串巷风里来雨里去为广大民众服务,那时候的牛奶都是半磅、一磅玻璃瓶装的牛奶,师傅们一瓶瓶的把它放到各家门口挂着的各式各样的奶箱里,说来也怪那时候很少听说谁家的奶被偷了,搁在今天有些不可思议,就是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也是如此。那时候把奶瓶用皮筋勒着的瓶盖纸揭开瓶盖上总是粘着厚厚一层油脂,今天很难看到了。 $ I4 c/ X9 j0 u2 U- c# p/ b
随着改革开放北京牛奶公司1997年成立北京三元食品有限公司,并作为北京控股有限公司成员企业于香港上市,2001年公司改制成为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的牛奶产品也多了丰富了,喝牛奶是居家过日子的必需品,三元牛奶成了咱老百姓信得过的品牌,这么多年来老百姓喝它放心。在北京人的心目中三元牛奶,红星牛二,燕京啤酒,金狮酱油都是不可或缺的东西,老百姓认它们,因为这是咱老北京的产品地道,喝着心里踏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