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6-9 05:39 编辑
/ E# g- U0 V% m4 n f( |1 }) }3 j+ z6 Z5 a* l2 m
8 p7 G; Y6 V% k0 L
: F4 S/ p) z' M# m, }3 o y* Y$ ^2 r% X) V
端午的风俗
端午的风俗
! x/ }$ x- {3 S9 a1 P7 e# A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端日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等等 在旧时传统这一天有很多的习俗活动,包括: 1 驱五毒、驱瘟疫、贴钟馗像 2 包粽子 3 划龙舟 4 悬香草(菖蒲、艾草等) 5 涂雄黄酒 6 佩香囊 7 缠五彩丝线
% b2 ~+ n c, w Z: f
) P) t, j3 K& ]- {% z驱五毒 $ a; i$ \& s: x& E: ]! _0 d& G. V
古代人们将蛇、蝎、壁虎、蜈蚣、蟾蜍等称为五毒。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 }/ S S9 j- ]6 F8 {! [
! R# v. D2 G' k7 z
端午的风俗
, D- H) K" q& [* l6 B
1 a6 h3 G) a* a! ~% Y! r$ ~
; P6 {& Z/ F- c
+ _5 C( X% \) B3 C, ^
端午的风俗
- X" l) o6 j/ }
" J. V, F5 m, ^& k/ d6 u# }# f
l8 `3 v3 y2 F) X1 S0 Y ?: `
6 f5 r- r" A5 m, B- {, Y4 R, \驱瘟疫、瘟神
; h) d7 L- A* K, X4 K五月五日,古时亦称恶月恶日,先秦以来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认为疾病是瘟神降临,或是恶鬼邪魔附于人体所致,故人们于这天以不同的方式驱除瘟疫和恶运,人们会在这天贴神符,以避邪驱鬼,严防瘟神。3 ^9 Q& `: T3 k- ^5 A: D
& X# w8 b9 M7 `* e8 e+ y1 B$ t3 \0 _2 Y 钟馗是中国著名的驱邪神祇,道教中称「翊圣雷霆驱魔辟邪镇宅赐福帝君」,简称「镇宅真君」、「驱魔真君」、「驱魔帝君」,其形象为虎背熊腰,豹头虎面,龙额鱼眼,脸上大把虬髯,威武果敢。在古代,他的装束是穿着蓝袍,戴着破帽,束角带」。而今日最经典的形象是:身着朱红色官服,头戴乌纱帽,一手仗剑,一手持扇,脚踏恶鬼。或有小鬼在旁为其提印、撑伞、背葫芦。身边常随一蝙蝠,代表为其侦查邪魔恶鬼,「蝠」也象征「福」,有赐福的意味。
/ q2 z$ S2 n0 J/ d2 Y6 K6 H+ }: {4 Q& m
钟馗的祭典日在除夕与端午节,每逢这些节日民间会悬挂钟馗画像,相传除夕日驱恶鬼,端午节逐瘟神。《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
8 w" i. F$ g- o! J
( d0 g: M% T2 P7 Y- V# h: x& h 在江浙,民众会贴钟馗像,加以祭祀。。在福建,闽东一带祭拜五福王爷,闽南和闽南人移居的台湾则多半祭祀各府王爷神,希望王爷神能把瘟疫带走。在四川则会祭拜瘟祖大神,瘟祖大神乃文昌帝君化身,能扫除五瘟疾病。中国西北地区则以苻坚、白起等英雄豪杰作为端午节扫除瘟疫的祭祀对象。
& R1 w0 j" P: n8 j- f
4 p' X0 c4 u" H# {3 w
这是一幅镇宅除邪的「钟馗画像」并附有标语如下:
7 `, `: {3 Q4 ^5 t& c「钟馗贴家中,执剑斩妖精,镇宅能除邪,合家享太平」
端午的风俗
/ o% b+ t9 a; f$ J; R
W* z% w$ O! D% @
% u% w( `3 d. A& @
0 m- B w* N) b% J* M. E
食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代表食品 粽子是大中华地区、日本关西至北陆地区、越南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每到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和包粽子,除自家吃外,亲友之间还互相馈赠。端午吃粽子习俗源自中国东汉,当时,人们已习惯于五月五日及夏至期间开始吃独具清香而消暑的粽子了。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 N% A4 U! Q; x1 Q6 L
/ ]* P: V2 Z l. o9 k& I& @. K现在各地粽子不论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盐豆粽、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等。至于粽馅有不包馅的裸粽如原味的白粽、碱粽、包红豆的、甜豆沙、咸的肉粽则变化多端内容丰富。 后世也象征包粽=包中(谐音),意味着考试金榜题名的好兆头。 c+ i- O( r& P' P3 ?9 c0 B( U% t
端午的风俗
4 l+ x+ N- @2 y/ K" T; M
7 y/ K4 ]4 G2 |) C( S1 w" r" l
7 D2 h2 T5 U: S4 T
划龙舟
2 P4 P( N* ?0 m
端午的风俗
9 @5 m. _" J d3 r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庆典活动 划龙舟是端午节图腾象征
2 P3 U# N* G k( H# G( K8 R/ M8 z+ P( F% ]% f; \: j
在大中华地区、日本、琉球,端午节会划龙舟。划龙舟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因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因不得重用而投江,民众竞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尸体。其实东亚地区的划龙舟并不限于端午才举行,龙舟竞渡的习俗也早于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如姑苏就以龙舟有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习俗。古人将船当作送走灾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越快越好,于是便衍生出端午竞渡习俗了。3 G: F7 U+ ^$ g- t% s+ t
7 k, D# I F1 E/ V U$ t" O& A
古代参加竞渡的龙舟已很讲究:船身窄而长,还有龙头、龙尾和鳞甲等装饰,船上结七彩,张旗伞。竞渡时锣鼓喧闹、鞭炮齐鸣、万人喝彩,场面极为壮观。可见龙舟竞渡其实也是驱瘟避邪的一种行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浓于悼念忠忱的爱国者。
N! [) r# Y6 q# `
' h" _( }% E# l4 _( H3 }6 Q
图片来自 痞客邦 六肆零(刘士铭)Blog
端午的风俗
" e5 W; q N6 g+ w
# n& k/ t9 A; N! \; z5 m# E! E
' `! y) N* J& t- H. R9 C
6 v" B. p3 ~* d w
图片来自 台北画刊473期 战鼓咚咚 欢乐庆端午 摄影/王能佑
端午的风俗
+ S7 u' o) I0 G+ F& e3 W: @$ d " l1 y5 W! F3 j3 b* G
! M3 P7 x* U; p! o
; `7 K/ a2 ?2 V* m8 r" d4 _( v" ~
( V) H$ D1 T" q S/ g$ `7 y3 j
悬香草(菖蒲、艾草等) 以菖蒲沐浴 世俗要悬「天中五瑞」以辟邪驱瘟和逢凶化吉。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和龙船花。石榴花的根部可驱虫;蒜头有着浓烈的气味,悬于门外据说亦有驱瘟辟邪之效;通常菖蒲被认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剑斩千邪之说;而艾草则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种可以治疗疾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以使身体健康。现在看来,悬天中五瑞确实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端午节时值初夏,多雨潮湿,病菌容易滋生,悬菖蒲、艾草等可以藉助它们挥发的气味清洁空气,消除病毒。也有些地区因应当地出产的植物而有所变化,或将香草煎药、榨汁服用。- q1 u# M( q7 A
+ a1 `& x5 y8 x; D# J1 a 也有把香草用作洗澡、洗头,例如有的地方以兰草蒸煮于水中沐浴,用以辟邪,称为洗百病,所以端午节亦有「沐兰节」之称。 有些地区会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以僻邪驱瘴。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
2 p$ }5 S4 ^3 U2 Y: ~+ _) T+ e. [! J, b: r" p, `
4 V8 t; D$ _9 u0 X- ^3 Q 菖蒲、艾叶、榴花叶
端午的风俗
8 ]. I+ ?' Q/ A0 }9 Y" q1 z
/ t6 Y* O5 x; ?1 [% }7 c
; ^* x$ _" o @
# E9 G4 X& h1 Q; M- i
雄黄酒 抹雄黄 2 [0 ^. t& ^8 B5 O* [& L7 b
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炮制的白酒或黄酒,华人一般在端午节饮用,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古代人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古人不但把雄黄粉末撒在蚊虫孳生的地方,还饮用雄黄酒来祈望能够避邪,让自己不生病。& V; _6 Q9 h/ l$ H
% p2 W3 M# l7 ` 白蛇传故事里有一段《盗仙草》为「白蛇传」故事的经典桥段之一,描述在端午节的那一天,白娘子因为受不了雄黄酒的刺激而变回原形,许仙撞见自己的爱妻竟是蛇精,活活吓死。白素贞为救夫君,冒死前往峨嵋山盗取南极仙翁的灵芝仙草,与鹤、鹿仙童交战,受困于雄黄阵中,南极仙翁受白蛇诚心所感,赐予仙草以挽救许仙的性命。
# u ^' p: ~+ b `7 G0 c
b1 l0 Q8 h. H) J& \ 民间除了喝雄黄酒,还有沾雄黄涂抹额头脸颊,在额头写上「王」字的风俗,据说这样一样可以避邪祟
# z9 T; i- W4 B3 O% @% e
+ F: l$ p' U$ S% p% F$ A
" v @* y/ ?* |9 @0 _9 Q o
端午的风俗
2 u# v! i1 v, j0 e' L+ l
. X: k5 O5 T( [4 ^% b9 y
0 g0 V3 z; n/ Y9 o. L/ F3 ]1 V9 s) C
% p- d1 }: b6 B) g3 V l
沾雄黄在孩童额头写上「王」字的风俗剪纸
端午的风俗
$ i% X, \ z& v9 R3 @" d' ?
; I8 r5 X% w( N
( Y$ ]& W6 E3 s5 ?: o
& R5 Y( U: d. E
4 s4 e6 a, e x
佩香囊
( [6 U4 n. M5 R+ w2 }# y香囊一般俗称「香包」多用丝绸制成,内装雄黄、熏草、艾叶等香料,也有内装芳香馥郁的药物如白芷、丁香等。一说香包可以避邪,端午节时多会配挂香包。古传统上女性会精心制作玲珑可爱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内装芳香馥郁的药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气具有驱蚊辟秽的功效。心灵手巧的还会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黄瓜、胖娃娃、小纱灯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样的小玩物,挂在孩子的身上,据说也是为了驱除瘟疫。
) L2 C8 V; v; |4 k
* }! \: x2 D: [& q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 `; l( q; ?/ U# l, @4 N粽子型香包
端午的风俗
. H, Z% q2 Q3 \8 D
) H7 @6 u3 N! `8 \8 n各种式样香包
端午的风俗
/ c5 S, o3 a8 o8 _% {$ H/ j. x# T / g' g/ I3 N0 @9 j: ?+ |- f
8 H C. w1 C& ~# [4 P+ P
) g! o0 s, J. T4 n
+ X9 Z5 p; }. @缠五彩丝线 3 H3 O5 {, j# [* v( w
缠五色丝线是中国古时候的一种传统习俗,也叫系百索子,端午节习俗之一。五色线是绿、红、黄、白、黑 中国古代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 z% T9 d, G- o# t7 V0 h
以五色丝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 东汉 应劭的《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0 Z4 d6 ^4 M) N+ ~
清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糉子、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E/ T0 U5 L$ f2 I4 R
0 P" g& ^3 C8 }1 S$ [- |+ |3 s
有些地区端午节时会把五彩丝线缠在手腕或挂在身上,传说可以续命,祈盼长命多福,也有在香包上缠五色丝线,做成粽子型带在身上。 # W9 z- \& ~ c# n& S
端午的风俗
6 j$ L* h6 x$ Y% \' ]/ d8 @3 u
T9 M( R5 r( @3 _
5 a0 y5 W+ N4 K# p2 Q G
端午的风俗
: @) T( e E6 X, Y * r/ {3 g/ |1 q1 H g
名詞注釋 * U {. x. I- f) s2 y
【白蛇传】是一部家喻户晓流传源远的中国民间故事。描述修炼成形的蛇精白素贞与许仙的曲折爱情故事。情节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仕林祭塔等情节。影视并以此故事为原型拍摄了多部剧作片。 % d2 S& S' _, z) I
【五彩丝线】是指绿、红、黄、白、黑五色,佛家常把五色珠,用五色线作索穿取佩挂手腕或项间以为吉祥。在「大悲心陀罗尼经」内有记载:“尔时观世音菩萨告梵王言。诵此呪五遍。取五色线作索。呪二十一遍结作二十一结系项...”。 / M0 h% @1 T5 K$ |7 U+ _
【并皆茸切】「茸切」是调理食材的一种用刀切法,是把材料切成颗粒状:「并皆茸切」即 一并统统切成颗粒状
" S' W- ~" K1 @) E. l0 `% n
【五色水团】一种用糯米粉制作的白色团子,因杂五色人兽花果之状,故称。 陈元靓 《岁时广记》卷二一引《岁时杂记》:「端午作水团,又名白团,或杂五色人兽花果之状,其精者名滴粉团。」 ) p' |2 t) h, v3 o3 V1 h
【佛道艾】即“伏道艾”,意即伏道产的艾草。 宋 时以为艾中之佳品,因其产于 汤阴 伏道 ,故称。古代端午节用以辟邪。
! E' V8 v+ I% s% I9 q# Y3 i* G+ Z4 X
【艾人】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 a L% S) U+ k% I' g6 |( x- z8 o! Z2 l
% _0 U" G \4 s- t. a# v
+ C$ r" I5 y3 L5 | B
. h$ ]% E E- o' u* E
S7 Z( b2 I" e(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