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6-9 05:39 编辑 - W" `3 j# C v+ r! j1 u( s
- _- v3 z. t5 f) C3 { m
$ X2 G7 @: t& q! N. t0 k/ `
3 e9 W/ a! x/ n- z0 X& D$ W
7 e$ u+ K3 e! t" ]/ W& j
端午的风俗
端午的风俗
. S# X8 u( Q. y. ^! Z" Z6 h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端日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等等 在旧时传统这一天有很多的习俗活动,包括: 1 驱五毒、驱瘟疫、贴钟馗像 2 包粽子 3 划龙舟 4 悬香草(菖蒲、艾草等) 5 涂雄黄酒 6 佩香囊 7 缠五彩丝线
. s" G8 j9 t4 H9 S. K! I8 k" x
1 d, `; o1 L( y7 B9 p) r
驱五毒 # [; T- w g" C! g( [" M, }! w
古代人们将蛇、蝎、壁虎、蜈蚣、蟾蜍等称为五毒。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每到端午节,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 T8 K, ], I( R/ L
. F( G% V1 x3 k1 ?2 k
端午的风俗
5 Z- z) Y7 T% S- o/ w! f
- S9 a/ Y+ q! U) j' c. J& A$ {
5 B: E& @. y1 l6 m, d& @, m# ?
0 v- }3 }% w* k, |- ]1 }
端午的风俗
3 q2 A/ I8 X9 U1 T/ k: |! z% b
% Y& q' K6 n! _
4 J; n' a- `. O5 [# m5 O7 s
3 a$ r9 N" A1 ^1 a( r3 y6 k驱瘟疫、瘟神
3 v8 }. E5 W/ U) S五月五日,古时亦称恶月恶日,先秦以来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亦因古人认为疾病是瘟神降临,或是恶鬼邪魔附于人体所致,故人们于这天以不同的方式驱除瘟疫和恶运,人们会在这天贴神符,以避邪驱鬼,严防瘟神。- a0 e7 \. N: l% M
" ?% J+ U$ T! x3 ]8 I7 \ 钟馗是中国著名的驱邪神祇,道教中称「翊圣雷霆驱魔辟邪镇宅赐福帝君」,简称「镇宅真君」、「驱魔真君」、「驱魔帝君」,其形象为虎背熊腰,豹头虎面,龙额鱼眼,脸上大把虬髯,威武果敢。在古代,他的装束是穿着蓝袍,戴着破帽,束角带」。而今日最经典的形象是:身着朱红色官服,头戴乌纱帽,一手仗剑,一手持扇,脚踏恶鬼。或有小鬼在旁为其提印、撑伞、背葫芦。身边常随一蝙蝠,代表为其侦查邪魔恶鬼,「蝠」也象征「福」,有赐福的意味。* u4 O& z2 [, ~$ E* G
. t- p( O+ [$ K; P: I# @8 @ 钟馗的祭典日在除夕与端午节,每逢这些节日民间会悬挂钟馗画像,相传除夕日驱恶鬼,端午节逐瘟神。《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画天师、钟馗之像,或绘画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祟恶。」$ q5 ~" s/ B( Q7 [( Q9 B+ ~0 v
) ]4 s& x, |* z! ]4 m" t$ y 在江浙,民众会贴钟馗像,加以祭祀。。在福建,闽东一带祭拜五福王爷,闽南和闽南人移居的台湾则多半祭祀各府王爷神,希望王爷神能把瘟疫带走。在四川则会祭拜瘟祖大神,瘟祖大神乃文昌帝君化身,能扫除五瘟疾病。中国西北地区则以苻坚、白起等英雄豪杰作为端午节扫除瘟疫的祭祀对象。 + l2 i5 t* x% M7 D3 L
5 `+ e2 Z7 k, W/ Q6 j, ~/ } 这是一幅镇宅除邪的「钟馗画像」并附有标语如下:4 ^0 a3 h. V# X) e* K6 Q6 U% }( G2 C
「钟馗贴家中,执剑斩妖精,镇宅能除邪,合家享太平」
端午的风俗
6 G* H1 ~% d' i+ j, R4 |) N
$ l& i! V( i' w4 k' x, Z; q
: n/ P9 U" \/ K/ T
2 T* C" E7 z. @9 `6 l
食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的代表食品 粽子是大中华地区、日本关西至北陆地区、越南端午节的传统食品。每到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和包粽子,除自家吃外,亲友之间还互相馈赠。端午吃粽子习俗源自中国东汉,当时,人们已习惯于五月五日及夏至期间开始吃独具清香而消暑的粽子了。在荆楚地区,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6 G$ F; n( Z! Z& w* b
$ E0 O* X5 M+ ?5 D9 q2 p现在各地粽子不论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如浙江的湖州粽子、四川的椒盐豆粽、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等。至于粽馅有不包馅的裸粽如原味的白粽、碱粽、包红豆的、甜豆沙、咸的肉粽则变化多端内容丰富。 后世也象征包粽=包中(谐音),意味着考试金榜题名的好兆头。 8 o; y- @ O. r, `( s' ^
端午的风俗
4 k1 M! E$ `% `: O7 V
6 y: h! @8 K$ W4 d" j
S; Y. A6 r; N
划龙舟
2 J+ C8 Q' {$ I# X3 a5 |
端午的风俗
1 ~1 a, O5 }! z7 ^+ o6 w& [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庆典活动 划龙舟是端午节图腾象征7 J" h+ t8 @% V2 b3 d4 ?$ V
$ ^2 a7 W8 y' W9 X% N
在大中华地区、日本、琉球,端午节会划龙舟。划龙舟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因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因不得重用而投江,民众竞相划船希望找到他的尸体。其实东亚地区的划龙舟并不限于端午才举行,龙舟竞渡的习俗也早于屈原之前已经存在,如姑苏就以龙舟有迎接潮水之神伍子胥的习俗。古人将船当作送走灾邪的工具,既然送邪,也就越快越好,于是便衍生出端午竞渡习俗了。
# D# T; X; s4 C
$ t3 A0 y& J- a8 g) j8 J x; w; A8 {古代参加竞渡的龙舟已很讲究:船身窄而长,还有龙头、龙尾和鳞甲等装饰,船上结七彩,张旗伞。竞渡时锣鼓喧闹、鞭炮齐鸣、万人喝彩,场面极为壮观。可见龙舟竞渡其实也是驱瘟避邪的一种行为,其原始宗教的意味浓于悼念忠忱的爱国者。 & q" \$ n. K$ ?& S* a, `; N
1 }0 _" o: N( H1 m: U! a
图片来自 痞客邦 六肆零(刘士铭)Blog
端午的风俗
w' V7 [2 r/ ^! l& d( U) T
, q* X. n1 u) H p/ s
& V% e" e! m. Y& w! {
`$ ]5 A: `! o, h5 {
图片来自 台北画刊473期 战鼓咚咚 欢乐庆端午 摄影/王能佑
端午的风俗
% p2 Q% @0 K, \+ e
9 n$ [0 ~8 j$ Q5 h
: Z/ G) L" w- Y9 e3 E
8 {" e9 S9 `6 B$ L
" n3 e, L' |% s$ X j* ?6 S
悬香草(菖蒲、艾草等) 以菖蒲沐浴 世俗要悬「天中五瑞」以辟邪驱瘟和逢凶化吉。天中五瑞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和龙船花。石榴花的根部可驱虫;蒜头有着浓烈的气味,悬于门外据说亦有驱瘟辟邪之效;通常菖蒲被认为是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故有蒲剑斩千邪之说;而艾草则代表百福,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一种可以治疗疾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以使身体健康。现在看来,悬天中五瑞确实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端午节时值初夏,多雨潮湿,病菌容易滋生,悬菖蒲、艾草等可以藉助它们挥发的气味清洁空气,消除病毒。也有些地区因应当地出产的植物而有所变化,或将香草煎药、榨汁服用。: L, M9 J5 d" a6 p$ m) W* V- p1 x
8 w; f- \, ?* w% X p 也有把香草用作洗澡、洗头,例如有的地方以兰草蒸煮于水中沐浴,用以辟邪,称为洗百病,所以端午节亦有「沐兰节」之称。 有些地区会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以僻邪驱瘴。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拴五色丝线。& A8 |( s- Z7 J5 B4 }
" l$ b; O5 |' b9 i1 V8 |" c& d/ H
5 h% o* ^# k& n& h; I 菖蒲、艾叶、榴花叶
端午的风俗
' n. ?0 ?9 C% K7 m
6 f7 d, F# a. @% \5 y8 m
8 i5 A7 g$ Z6 c5 w5 {
! p5 x7 f" o- A. T
雄黄酒 抹雄黄
]# H8 P2 ^4 l( m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炮制的白酒或黄酒,华人一般在端午节饮用,作为一种中药药材,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古代人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古人不但把雄黄粉末撒在蚊虫孳生的地方,还饮用雄黄酒来祈望能够避邪,让自己不生病。6 o: b1 \ U, {3 u' E
3 W. N1 V, P6 b0 ]4 X4 d e" C 白蛇传故事里有一段《盗仙草》为「白蛇传」故事的经典桥段之一,描述在端午节的那一天,白娘子因为受不了雄黄酒的刺激而变回原形,许仙撞见自己的爱妻竟是蛇精,活活吓死。白素贞为救夫君,冒死前往峨嵋山盗取南极仙翁的灵芝仙草,与鹤、鹿仙童交战,受困于雄黄阵中,南极仙翁受白蛇诚心所感,赐予仙草以挽救许仙的性命。
) X. `4 H4 a" c+ ?
# i* c) C3 G; A( N! t 民间除了喝雄黄酒,还有沾雄黄涂抹额头脸颊,在额头写上「王」字的风俗,据说这样一样可以避邪祟
; i: H0 [4 f$ J: e$ N" \
4 H/ D. t4 D& H
: i) m5 |9 N, B4 t4 K/ T2 `
端午的风俗
3 ~0 Q! h8 c+ O/ [& H. h( r
+ P' X. f9 X: }
$ d5 S! y. S! T4 p. Y
/ x( J, g! j! T4 z i# g
沾雄黄在孩童额头写上「王」字的风俗剪纸
端午的风俗
) f O" @ X/ G, Z! Y& y
/ @5 c; U6 v3 v0 k
/ l& ]. J6 p2 @9 [: W
# }4 K" J0 x, T* v$ l
$ M3 F. t; Z. u" q" Q% r
佩香囊 7 @7 a- l1 n5 m8 _1 G" ^% h$ w
香囊一般俗称「香包」多用丝绸制成,内装雄黄、熏草、艾叶等香料,也有内装芳香馥郁的药物如白芷、丁香等。一说香包可以避邪,端午节时多会配挂香包。古传统上女性会精心制作玲珑可爱的衣香粉荷包和香袋,内装芳香馥郁的药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气具有驱蚊辟秽的功效。心灵手巧的还会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黄瓜、胖娃娃、小纱灯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样的小玩物,挂在孩子的身上,据说也是为了驱除瘟疫。
( B9 w" o' _3 B4 K7 @9 x
# p$ Z B, I) G3 w' R, n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 v# R- a- T3 q* r2 |, B粽子型香包
端午的风俗
. c$ F' R! ]3 d4 c . x! c+ h& j0 k( }5 F2 R
各种式样香包
端午的风俗
7 _+ s! v. t; T6 J$ D4 Y# y
5 i! K" n: p9 w' P: u4 j! X4 L9 { i/ P
! L6 B6 f+ h2 m- i" P, _4 m
# q1 t" s6 _) ^2 i0 d+ |, L% d+ I
/ ^+ G9 g$ j6 B0 }' G( _4 }
缠五彩丝线
+ E& |; p( J+ s- i缠五色丝线是中国古时候的一种传统习俗,也叫系百索子,端午节习俗之一。五色线是绿、红、黄、白、黑 中国古代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 s* n- G+ J2 K( ]% U. a
以五色丝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 东汉 应劭的《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 B5 p# S! d# I; S
清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糉子、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 r2 h; f8 d7 H# l8 R) ^) W/ ~* y6 r
有些地区端午节时会把五彩丝线缠在手腕或挂在身上,传说可以续命,祈盼长命多福,也有在香包上缠五色丝线,做成粽子型带在身上。 , a8 F, ~3 @' ?+ L' l
端午的风俗
# w2 r& l, h; |/ e' P: S+ c
/ | p) f/ h& Q" g; L, m) m8 `* g, Q! p- [$ e
端午的风俗
8 F7 M) t. Z+ ]/ Y) M
' v8 a/ m% _* w' S
名詞注釋 ) N( f4 ^' ~3 [7 \) w/ h t
【白蛇传】是一部家喻户晓流传源远的中国民间故事。描述修炼成形的蛇精白素贞与许仙的曲折爱情故事。情节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仕林祭塔等情节。影视并以此故事为原型拍摄了多部剧作片。 6 H- R4 [" {) `8 L
【五彩丝线】是指绿、红、黄、白、黑五色,佛家常把五色珠,用五色线作索穿取佩挂手腕或项间以为吉祥。在「大悲心陀罗尼经」内有记载:“尔时观世音菩萨告梵王言。诵此呪五遍。取五色线作索。呪二十一遍结作二十一结系项...”。 & f1 ~7 p1 l7 v& ~4 H- [
【并皆茸切】「茸切」是调理食材的一种用刀切法,是把材料切成颗粒状:「并皆茸切」即 一并统统切成颗粒状
2 C5 _. B: v# i* ~
【五色水团】一种用糯米粉制作的白色团子,因杂五色人兽花果之状,故称。 陈元靓 《岁时广记》卷二一引《岁时杂记》:「端午作水团,又名白团,或杂五色人兽花果之状,其精者名滴粉团。」
) \0 B* X$ {) j0 z9 g6 @0 @; v
【佛道艾】即“伏道艾”,意即伏道产的艾草。 宋 时以为艾中之佳品,因其产于 汤阴 伏道 ,故称。古代端午节用以辟邪。 & @" Q' W2 k w8 q- I" d5 E% e
【艾人】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1 R% A6 ~+ i2 P8 f8 l
3 n: W9 a$ V+ a- k% z7 Q* L
& o+ d" f: T1 S. K# N \9 [
8 ~% i/ d9 v( s7 M ' B& b/ W" ~/ j8 k$ E" I
; q1 k: K) [6 X$ Q Q& ^$ o& C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