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沟壑纵横的黄土塬上,房屋错落,窑洞成行,人们在吃饭的时候端着大碗,或在树下,场院,或碾盘上,或蹲着,或站着。黄土坡坡上走着一群群的羊,放羊老汉面对着黄河高喊着信天游。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黄土里笑来黄土里哭~~~~高耸的华山,秀美的秦岭,还有那革命圣地延安的宝塔山,这就是我向往已久的陕西。 适逢春节长假,我和夫人自驾车一起到陕西汉中看石门颂原刻石,路过陕西华阴县时,忽然想起了今年春晚谭维维演唱的那首揉进了华阴老腔味道的歌,使我对华阴老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里不就是华阴老腔的发源地吗!为何不去听一听原汁原味的老腔呢?路上我突发奇想,一定要去听一听华阴老腔。这个好机会不可错过。在潼关的老城里,我向一位当地人打听,说是再向西十几公里,到双泉村,进村问唱老腔的张家,都知道的。 我们一路打听一路问,找到村里,冒冒失失的就闯进了张香玲的家,听说我们是远道而来听老腔的,全家人非常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就在她家的院子里给我们来了个小型专场演唱,还要给我们做西北臊子面,留我们住在家里。西北人那豪爽的性格和热情让我感动得无以言表。 双泉村是一个位于华山脚下的小村庄,黄河、渭河和洛河在村庄的东北处交汇,村子里代代相传一个老腔皮影戏班。皮影戏在陕西一带并不少见,但是双泉村的这个戏班子却会一种叫做老腔的独特唱法。本村的李月法老人,今年已经68岁,是老腔戏班子里的板胡演奏者。在和老人聊天时,得知华阴老腔最早起源于西汉年间,因村南的黄土塬上有一个华仓遗址,曾经是西汉年间的军事粮仓。华仓,亦称“京师仓”。遗址位于今华阴市城东10公里的涝峪乡段家城和王家城北面的瓦渣梁上。东面和北面为耕地,与双泉村近邻,西面和南面为断崖。 当年从下游沿着黄河,渭河运到长安的粮食要用船运过去,运粮的船要等东风,帆船借助东风,还要有纤夫拉着,运粮船才能沿着河道逆流顶上去。纤夫们在等东风的时候很寂寞,于是就在黄土塬上吼起了这种调子,纤夫和船工们在拉船和搬运粮食的时候,为了动作一致要唱起劳动号子,以达到一起用力和解除劳动时的疲惫。久而久之,便有了今天的这个华阴老腔,造就了老腔的独特唱腔特点。老腔的唱词大都是以三国演义,封神演义,说唐传等中国历史名著里的故事为主。唱法是一个人主唱,其他的人跟着和声伴唱,委婉悠长的拖腔,也是老腔的一个特色。用心去听能使人颓然泪下。其伴奏用的乐器就是两把板胡,一把自制的月琴,打板,铜铃。甚至一条老板凳,都可以敲击起来当做打击乐器用。形成了华阴老腔的独有的音乐效果,使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世代流传,久唱不衰。 当年的华阴老腔只是老张家独有的族戏,是只传张姓不传外姓,只传男不传女的。如今唱老腔的人越来越少了,这个规矩也逐渐的被打破,现在全县能主唱的也不过五六个人,连伴奏带演唱的全算上也就十几号人,应该算是急需拯救的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听张香玲说,在十几年前,这个项目已经被定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本人也是自古至今第一个能主唱的女传人,已经跟着师父唱了十几年了,也是最年轻的一个唱老腔的,但她如今也已经五十岁了。看来还急需要有更年轻的传承人,才能更长时间的保护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但愿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继续发扬光大,能够永远的传承下去。听完了老腔,告别了淳朴的乡亲们,继续往西赶路。在通往西安的高速路上,那高亢嘹亮、磅礴豪迈的吼声仍然久久地回荡我的脑海里~~~~~~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来到华阴听老腔,是我们这次出行一个意外的,也是最大的一个收获,正是:新春过潼关,俯瞰黄河湾。双泉听老腔,吼声震华山。 积雪庐完稿于2016年2月29日 * m. s" L2 S% l; ^$ |
华阴老腔寻访记
" E8 {* U2 R- g2 F% T: _
& r; n0 j4 i a& z( N* A
华阴老腔寻访记
a' o' a, p- I/ _3 d J# s
2 g! x0 c2 f4 V3 \
华阴老腔寻访记
4 O, b; B) b9 O4 Q5 \, {5 k: Q% J: R1 f8 x F: K$ @
华阴老腔寻访记
# j: w& b- l& }1 Q3 Q9 I0 b! ?
6 D; _5 y+ Q1 G8 f& h
华阴老腔寻访记
2 t# _* m* p/ f# ~6 C8 @/ i
9 D/ E6 \0 C! o
6 o4 C3 k7 n" z/ ~5 F' o2 ?. Z% m `7 E. H; y- U- `7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