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04|回复: 19

北京家庭取暖史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6-1-3 10:0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家庭取暖现代史
   平房住户取暖煤改电,终结了烧柴、烧炭、烧煤的历史。在北京是划时代的。电暖气省事安全、干净暖和。手指头一拨开关,就“点着”了。不用添煤撮炉灰,也不会“中煤气”。多地道!
   多少年来北京冬天采暖都是炉子烧煤。最近五十多年用的炉子、烧的煤,都有变化。原先手工用筛子摇煤球,煤末子掺黄土加水和成泥,在平地上摊两三公分厚的大片,用工具剁小方块儿。撒上干煤末子,铲到筛子里摇成球。不太圆、大小不一。铺洒地上晾干。为火力旺,搭配砟子(碎煤块儿)。1957年有了机制煤球,不馋黄土加白灰。煤球大小一致,乒乓球一样。好烧,不炼焦子。也有了蜂窝煤和烧蜂窝煤的炉子,后来造出了铸铁的两用炉。老人们不认,不用蜂窝煤,两用炉也光烧煤球儿。到七十年代以后才普遍烧蜂窝煤。
一  煤球炉子  搪炉子
老北京的火炉子,铁皮做的。四个部件:炉盘、炉腔、炉箅、炉子腿儿。做炉子的工匠,现在叫钣金,前二三十年叫黑白铁,再早叫焊洋铁壶的。这炉子,没设计图纸,没材料和尺寸要求,更没工艺规程。手艺人心里出,随意,按原料定工艺。炉盘,40 -50公分见方,正中掏直径10公分左右的窟窿(炉口)。1-1,5毫米厚的铁板,四周裹8号铅丝卷圆棱边,左右两边加手提梁。炉腔,直径20-30公分,长短30-40公分。铁板厚1毫米以下,不论新旧,无锈蚀孔洞即可。木榔头敲打,卷成筒。或用旧铁桶改制。在离下沿四五公分处,开直径3-5公分的小孔,炉眼儿。炉箅,翻砂铸造成品,外购配件,装在炉眼以下。炉腿儿,厚2毫米以上,宽2-3公分扁铁,打四道湾。2公分处向外弯,挨地的脚。往上15-20公分长,直腿。向里弯3-4公分,支承炉腔的台阶。向上弯2-3公分,打眼儿穿铆钉,和炉腔铆接。向里弯,留2-3公分,支炉箅子。炉子总高50-60公分。炉盘和炉腔铆钉铆接,炉腔咬口或铆。黑白铁加工的铺子,边做边卖。日杂商店(借用。1956年以前没这名称,麻刀铺、山货铺等。)只卖不做。
  买回来,搪炉子。青灰掺缸沙,在硬地上,少加水,用铁通条抽打砸匀,和成很硬的泥。炉子倒放,四腿朝天。炉箅拿下来。一支胳臂褪出袖子,抓一块泥,粘点水,用力塞在炉盘和炉腔的连接处。一块一块塞实,留出炉口。接着搪薄泥,但必须用力和炉腔拍实贴紧,留出炉眼。炉腔搪满,放炉箅子,翻个儿。从炉口伸进手,把炉箅子周围用泥塞满。竣工。搪好的炉膛,上小下大。“上头伸进手,下面卧条狗”。合格,好烧!
  炉子搪好,立即点火,放劈柴,大火烤炉膛。表皮见干,放煤球,生第一炉火。不急着烧,泥往下出溜。早添煤,硌坏炉膛。
  搪炉子的料,麻刀铺(砖瓦铺)、煤铺,有配好的青灰缸沙块,叫“窝头”。买回来砸碎加水,比自己现配省事。搪一次炉子,用二三年,就有掉的地方,露铁皮,火不旺,毁炉子。得重新搪。也有修补修补凑合使的。穷人的日子,没一定之规。铁皮炉子简陋,用起来不简单。没使过,玩不转。初来北京的人,生火(北京人叫笼火)都费劲。劈柴用了不少,煤球烧不红。拔火罐儿拔着,火不上来。添火(加煤)也许压灭喽。煤球炉子不好伺候,是经验不足。拿火通条,从炉口捅捅,从炉眼儿擞擞。火苗子腾腾的,炒菜蒸馒头,满顶(ding)。擞,通条从炉眼捅进炉子,清除死灰,空气畅通助燃。“咳嗽一声儿”是不必说话的警示或暗示,甲乙丙仨人聊天,甲认为乙说的话不宜让丙听,不便明说,就故意咳嗽,暗示乙“别说了”。丙看穿了,就调侃甲“别擞(嗽)啦,留神炉条(炉箅)折喽。”现在生活里,“咳嗽一声”的事还有,这调侃的话没了。
  这种炉子生火时受罪!寒冬腊月,“一九二九不出手”的早晨,在院子里生火炉子。冷风飕飕,冻僵的指头捏着火柴盒儿,打着颤儿划火柴,引柴(报纸、刨花等)没点着,火柴灭了。划好几根才点着,扔进炉子,添劈柴,放拔火罐儿。火苗子上来,劈柴着了,添煤球。煤球压劈柴,浓烟滚滚,呛鼻子烟眼睛。冒眼泪流鼻涕,咳嗽。低头眯眼躲着。烟散尽,拿下拔火罐儿,用通条从上头捅捅,把劈柴灰捅透,通风。炉子里的煤球烧红了,扒拉平,续煤球。再放上拔火罐儿,拔。待到拿开火罐儿,没有了蓝火苗儿。才能搬回屋子。
  和这炉子构造一样的还有“炕炉子”。炉盘小、炉腔细、炉腿改四个小轱辘。炉腔后加个“庫儿”(铁皮筒,可装木棒)。总高30公分上下。老北京家里都睡炕,炕面铺方砖,下面有烟道。炕帮当中贴地面留小洞,炕炉子能推进拉出。洞口配木板门。冬天晚饭后,在院里生着炕炉子,火上来搬进屋。推进炕洞,用锹把顶到里头。睡觉时,炕面温温的。为了睡热炕,也有修地炉子(砖砌)和烧柴灶的。
  这种炉子不能接烟筒,生火添煤搬进搬出。麻烦,容易中煤气。
为防煤气,按风斗,糊卷窗。风斗还常见。卷窗不见了。现在的窗户,都可以打开通风换气。先前不能打开的死窗户多,通风换气靠卷窗。窗户上糊一块冷布(棉纱织的窗纱),冷布上蒙一层纸,纸上端糊死,下端糊在一根秫秸杆上。沿着糊冷布的窗棂,上下左右四角钉小钉,钉上拴小线,连四周对角,绷紧。秫秸杆和纸,贴紧冷布了。转动秫秸杆,纸卷在杆上。冷布露出,空气流通。小线“制动”,秫秸杆卷起放下自如,“风量”大小可控。冷布蒙纸卷秫秸杆儿,叫“卷窗”。挡风透气,四季皆宜。
  近日,读《鲁迅日记》。他1912年5月5日到北京,6日住进菜市口南半截胡同绍兴会馆。冬天,他买炉子取暖。11月8日日记“……是日易竹帘以布幔,又购一小白泥炉,炽炭少许置室中,时时看之,颇忘旅人之苦。”那时用白泥炉子,不灰木做的。听说,没见过。白泥小炉,使了好几年。1917年11月4日换成铁炉子。“……晚庄铁炉一具,九元。”可能是铸铁的洋炉子,带烟筒。不然不会这麽贵。从鲁迅先生的日记,能读出冬天人对火炉子的情感,老先生看看炉子里的火就“颇忘旅人之苦”。怹没说出的话,咱能揣摩到。种种不如意,种种失落,在通红的炉火中融解。她驱赶走的不单是寒冷。至此,想到白居易的诗“……红泥小火炉……”雪夜围炉,惬意不在酒。
二  从“洋炉子”到“两用炉”
铸铁的火炉子,能安装烟筒的,老北京人称作“洋炉子”。大概最早是进口货,所以称“洋”。后来“土造儿”了,“洋”还戴着。铸造的火炉子原来就有,和洋炉子不一样。方炉盘,圆炉口,有盖儿。直筒炉腔,炉箅下头,连着盛炉灰的空腔,比炉腔粗好多,鼓形,有底。底下三条腿儿。也有铸铜的,很笨重。没有安装烟筒的口。
“洋炉子”有不少样式。家庭用,常见是“花盆炉”。规格不一样,有大中小号。最早的由四个部件组装(可能限于铸造工艺)1、炉盘,带浅盆状的圈,圈后铸出按烟筒的口,前头铸个长方形口(口上有上下开合的盖儿,盘上配另铸的炉圈、炉盖)。2、炉腔上半部,上小下大,带梢。3、炉腔下半部,铸出炉门框和放炉箅的支架。4、带三条腿的炉底盘,炉腔下口坐上边。四件,用罗栓连为一体(都有上螺栓的小爪)。另铸的配件:a、炉盘上的一套火圈、火盖;b、炉腔中间外套的镂空花盘,宽五六公分的圈。上头可烤食物、甚至湿的鞋袜。C、炉盘下烟道里能转的挡板、方形口的盖、炉腔下可开关的炉门、炉箅。这种炉子里边要贴炉瓦(不是烧蜂窝煤那种一体的,是一块一块拼接的)。炉盘上的火圈,挑下来,锅能坐进去,受热面积大。烧水做饭方便。最适合家庭使用。
五十年代末,改进花盆炉结构,生产出“简易两用炉”。沿用至今。比花盆炉矮,炉身一体,光溜溜上小下大的筒子。炉盘炉底,螺栓连接。简单、轻巧,煤球、蜂窝煤都可以烧,两用。铁皮煤球炉被彻底淘汰。
专门散热取暖的炉子,炉身直筒子。顶上如扣个小盆,盆底是炉盖。也有平顶的。炉身里头铺炉瓦。可以坐水壶烧水,饭盒热饭,烤食物。不宜做饭。
1949年以后,工厂、学校、机关单位冬天取暖用这类炉子,比旧式的有小改动,叫“新民炉”。没炉盘,上头大厚圈,傍边一烟筒口,一个炉盖;炉身带凹凸竖棱,不用炉瓦,火旺时炉壁通红。下头炉门、炉底、炉腿。新民炉也分大小号,商场商店公共场所,冬天也是炉子,超大号新民炉,高一米五以上,粗半米多。上下是铸铁件,炉身是铁板圈的。怕烫着顾客,用铅丝网做栏挡,把炉子围上。每个单位都有专人管理炉子,生火、添煤、封炉子,当然重任在肩:保证炉火安全!比用空调、热风、暖气,操心费力,而且空气混浊,粉尘飞扬,时有煤气中毒的危险。今天的人们,上班、外出、居家、休闲,时时处处,安然适意。真令过来人羡煞!
蜂窝煤,机制煤球,五十年代末才出现。之前的燃料,就是人工手摇煤球和砟子(砸碎的小煤块,也叫硬煤)。1956年以后没有了私营煤铺。胡同里卖煤的是煤建公司下属的煤厂,买煤凭本儿,按人口定量。冬天拿着煤本儿,在煤厂小窗口外头排队。递进本儿去,审核、记录,扔给对面的办公人员。甩给你一句话:“内口儿交钱!”您挪到另一窗口,前头有人您接着排队。交上钱,连煤本儿带小票儿,杵给你,还是一句话:“内边领煤去!”推着车到大棚子里,小票交给发煤的人。他下口令:“装吧!”你戴上手套,往车里搬。屋子外头排队,冻得捂耳朵跺脚,煤棚子又高又大,挡雨不搪风,吹得从脚腕子凉到脖颈子。这一装车搬煤,暖和过火。里头背心都汗湿了。到煤厂门口,等着管事的过数儿,多了少了都不好。工夫不大,可天冷,湿背心冻成冰了。煤运到家,冰化了,顺脖颈子冒哈气。卖趟煤,冰火齐来。煤铺变煤厂,煤厂属公家。公家是衙门。煤厂的人是公家人。公家人就不是老百姓。改革开放以来,扭过来不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慢慢儿的化吧。说远了,跑题。往回找——
这蜂窝煤,老北京人不爱烧,认煤球。煤厂货全:手工煤球、机制煤球、蜂窝煤,都预备。直到七十年代中期,蜂窝煤才被北京人接受,成了唯一。煤改电,被接受的蜂窝煤,也得出局了。凡事如是,先进替换不先进。总有更先进!
三  柴锅、高灶、地炉子
当年百姓家里还有砖砌炉灶。一  柴锅,在北京广安门内,杂院和小户人家的独院都有这个设施。杂院,不说家家有,院里总会有一个两个的。窗根底下,墙犄角里,不碍事的地儿,捡碎砖头码成圈,五六层砖高,上口能坐进锅去,下面层层放大。前头留烧火添柴的“灶火门儿”,后头立几块瓦。当烟筒。黄土泥上下糊严。锅底下还要挖成盆型圆坑,灶火塘。屎壳郎钻灶火塘——拱火儿。图的是省煤钱。出门上街,遛弯买菜。见能烧的树枝、破筐、竹笓木棍儿,烂鞋底子废胶皮都往家摡搂,燃料。过日子就得算计,能省就省。多数还生着煤球炉子,烧水方便。截长补短儿地烧回柴锅。冬天烧热炕的柴锅就在屋里了,砌的就讲究些。整块青砖,方方正正。锅台面上白灰抹光。木锅盖擦拭的干干净净。三间房一明两暗,两边住人都有炕。中间屋里一进门左右俩柴锅,烟道通里边炕。炕角墙里有烟囱,烟从房顶排出。两间房里屋住人,柴锅砌在外屋。一间房,一间屋子半间炕,柴锅砌在烟囱的对角上,烧火的热能在炕内转着走向烟囱,才行。
二  高灶,厨房里做饭的灶。靠一面墙,砖砌。 一米左右高,六七十公分宽,一米四五长。尺寸,要看厨房宽窄,人口多少,家庭条件,可大可小。取中留炉口,旋炉膛,铺炉条。炉条上头留擞炉灰的炉眼儿。下头落空,通风,掏炉灰。灶台挨地面的砖收进去,逐渐放宽;不能直上直下。给做饭的留搁脚的地儿。炉口炉条,铸铁的。铺子里卖。炉膛旁边要砌进一口小缸,盛水,配木盖儿。叫“温罐”。24小时有热水。高灶可烧煤泥。灶台下头,立砖砌个小池或放个盆,煤末子掺黄土,浇上水,煤铲子和几下,就直接铲进炉子。扒拉平,捅个眼儿。做完午饭添上。做晚饭时,煤泥干了,用通条豁开捅碎,不用加煤,就能做晚饭了。夜里封火要添干煤垫底,再拿煤泥糊上。商家铺户也砌高灶,烧水做饭。饭馆的炉灶,单是一路子,另说。
三  地炉子,用煤烧热炕的炉子。炕前头中间,刨坑。七八十公分深,长宽一米多。从坑底往上砌砖,也要砌进个温水的小缸。够尺寸了,铺炉条,留炉眼、炉膛,往炕里走烟的口儿。出地面二十多公分按炉口。成五十公分宽,一米多长的台儿。炉子前头留炉坑,存放炉灰。坑口配木框,铺木板和地一平。人能下去,擞火、掏炉灰。一般家里老人睡的炕有地炉子,黑夜白天炕是热的。屋里老是暖和的。
生活,生存、活着。重点在“活”,生活没有死章程。见机行事,相机制宜。冰天雪地造温暖,草根百姓创意多!
7 j/ w: Z# \# }# Q% j7 A
' r& Z+ ^$ R* W# c) }  Z6 Y) z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6-1-3 10: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说的够全的,顶
发表于 2016-1-3 10:4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还少了  点,嗽完炉子,还要把二煤留下,京人叫煤核【读 hu】专门备个破搪瓷盆,放煤核。
发表于 2016-1-3 10:4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记得哪时候家里有个大炉子四周有个大炉盘可以在上边烤窝头片吃。每天得拿劈材点炉子烧煤球,每天早上各家都点煤球炉子,搞的院子青烟缭绕。煤铺的送煤来都喊:要不要煤球儿?嘿正宗的定兴味。
发表于 2016-1-3 10:52:1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您老的文章,好像又回到胡同里的大杂院里了,祝您新年快乐!
发表于 2016-1-3 10:53:30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松阁 发表于 2016-1-3 10:432 b$ u& A6 u/ X$ q( M$ O8 y
我就记得哪时候家里有个大炉子四周有个大炉盘可以在上边烤窝头片吃。每天得拿劈材点炉子烧煤球,每天早上各 ...

. i- I3 Y# z( t$ g% K: s+ U$ O1 |( o% t送您一张烤馒头的图; C. ~+ G* O8 t- H& _; Y+ ?: o
煤炉子.jpg 9 P: x2 `2 O) T+ O; P$ X2 D
发表于 2016-1-3 11: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村里人家 发表于 2016-1-3 10:53" V2 K3 A4 d4 I* N, q  E
送您一张烤馒头的图

8 X4 d# `0 A2 Q谢谢您上一图,家里的爐子比这个高,盘子比这大,可能是所谓的洋爐子。
发表于 2016-1-3 13:06: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层的锅台八层炕,十三层的坎墙把窗户上。这里的层字读qing(第四声)或xing(也是第四声),是指砖的层数。
发表于 2016-1-3 13:25:1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人家写得真够细,恍若隔世,回味无穷!
发表于 2016-1-3 13:31:12 | 显示全部楼层
米北愚翁 发表于 2016-1-3 10:411 x3 I& W, B$ [  s8 k( N
还少了  点,嗽完炉子,还要把二煤留下,京人叫煤核【读 hu】专门备个破搪瓷盆,放煤核。

- @; b# z$ R  A- B' n5 y/ J哥:文字北京版块,擞炉子比较起来更好一点。
发表于 2016-1-3 14:5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写的够细。我想着我家大概就是个有烟筒,上面是个方形下面有个挡风板的空镗,,挡风板使用于封火,空镗用于烤东西(烤白薯()么的),生火,点炉子可费劲了,那个呛,真不是滋味,好在那时住户少,不然空气就好不到了哪儿去!
. N. e6 u/ w8 b7 C3 R
发表于 2016-1-3 15: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潘老新年好!您的回忆文章太好看了,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将北京家庭取暖史娓娓道来亦庄亦谐,令我们仿佛重新回到了生火取暖的年代。非常感谢潘老的美文!我想起在室内烧蜂窝煤和煤改电之间许多平房家庭为避免室内煤气中毒和烟熏火燎,自主进行了管线改造:土暖气。
发表于 2016-1-3 15:2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忘了祝福潘老新年好。补上。; Z' t- J& y* W+ P( M) j
    祝:潘老新年快乐,合家快乐。. W) i( M2 A2 P( v/ h  o
发表于 2016-1-3 15:57:27 | 显示全部楼层
云松阁 发表于 2016-1-3 11:35
" f" [3 k: D, m- w( R谢谢您上一图,家里的爐子比这个高,盘子比这大,可能是所谓的洋爐子。

3 t6 v# F9 R4 A  S7 }  x! d" B' V" ~帮您找了,没找着那么大个的炉子 以前小学的时候,教室里就是那大炉子
发表于 2016-1-3 17: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北京最早使用的蜂窝煤,还没看见介绍,借潘老的营地,说道说道。
9 T/ a. i# D0 g( |最早的蜂窝煤和后来的差不多,12个或13个孔,但是当时的蜂窝煤是用手工打的,在一个长凳上固定着一个圆钢筒,桶底上向上焊着12个(有13个的)钢筋,我们家使用的是东四五条煤场的,他们是12个孔的,有一块花板套在桶里,也是12个孔,花板正中央焊着一根长钢筋,桶底正中央有一个透孔,长钢筋从孔中向下伸出去,连载踏板上。工人手里拿着一个压板,这个压板也是12个孔,中间在不碍事的地方十字焊了钢板,在头上焊着一个细一点的钢管,管子里塞木头,砸煤的时候先把湿润好煤末子放入筒子了,用压板循着12个钢筋立柱压合,用木榔头砸压板,煤饼子压实了,脚下踩踏板,一块蜂窝煤就打成了。
  J8 P7 k. L( \6 ^- ?蜂窝煤炉子也简陋的多,煤铺有卖的,就是用铁皮打一个圆筒,带底,下方做个风门,在风门的上方打四个孔,顺着穿进四根自行车车条,在上面放上一块用薄钢板切成的圆环,圆环的外围齐着炉筒子,里圆比蜂窝煤尺寸略小一点,从篦子到炉口正好有两块蜂窝煤高,用的时候很简单,将两块煤摞着放在中央,四面填上炉灰,压实就成了,每次续火时上面压上一块生煤,用力往下压,下面的乏煤和着四面的炉灰压下去了,再把炉膛了的炉灰取回来倒在煤饼四周,压实。每一次换煤,都会能得暴土扬长,所以只能搬到室外。现在只能说说,可能看不见图形了。
发表于 2016-1-3 18: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1-3 18:2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原来用的花盆炉子,下边还特意配了一个二尺多见方的木托盘,包着铁皮,防止把木头点燃,还有一个能折叠的,小方木条构成的四面围栏,一侧可以打开,防止烫着小孩,据说都是日本时期的东西。大炼钢铁那阵,不容分说,街道来人,进屋就把中部的花篮散热圈给砸了,拿走,炼铁去啦。
发表于 2016-1-3 18: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搪炉子,也可花钱请人,把搪泥往炉膛糊住后,用一条类似扁担似的长竹板,用劲儿搪压炉膛壁,使之压实,光溜。
发表于 2016-1-3 18:34:55 | 显示全部楼层
sdj 发表于 2016-1-3 17:06+ L8 X2 t2 N% t9 m1 u6 J" p$ j
对于北京最早使用的蜂窝煤,还没看见介绍,借潘老的营地,说道说道。% ^+ D# K' _3 h5 K2 ]+ C# }! @: P
最早的蜂窝煤和后来的差不多,12个或 ...
9 o# T& R, I$ S7 y5 L9 D
蜂窝煤还分,大块,小块,半块,炭煤。
 楼主| 发表于 2016-1-4 15: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各位关注,谢谢各位的问候和祝愿。关于蜂窝煤在记忆中北京是1957年以后有的,用户极少。80年代开始有土暖气,中期批量上市。煤改电前用土暖气就很普遍了,我把这个阶段漏了。各位的文字补充了我的不足。感谢感谢!祝各位在新的一年愉快、顺利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16:59 , Processed in 1.235007 second(s), 6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