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穎太世澤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含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6-5-13 11:0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多得的好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5-15 04: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孤独五斗虫 发表于 2016-5-13 11:06
( `7 Z  ]& q$ |5 D6 W8 t* b# e7 e7 u不可多得的好帖
9 Y+ p8 C" j; Q: D
谢谢! 尽心而已
3 D7 m9 {4 f# _3 [
 楼主| 发表于 2016-5-21 04:25: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5-21 04:44 编辑
* T8 O2 f- Z" y
6 A1 u) P+ s+ u6 B
. L' g8 \; u& D: I% a4 p9 v7 y6 e, R& `6 W, l
35【百衙喇章京】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e7 Q5 b4 i' S8 `4 J
【百衙喇章京】
- A" X! U1 q* L- f, q
“章京”一词是满语的音译,而满语“章京则来自汉语“将军”。 后金时武职以「额真」为名。清太宗天聪八年规定除固山额真外,皆以“章京”为称。八旗武官不论职位高低,世爵大小有无,凡职官皆称“章京”。 下列是四个基本的章京,阶级依次为:
昂邦章京(相当于明朝的总兵)、
梅勒章京(相当于副将)、
甲喇章京(相当于参将)、
牛录章京(相当于备御官),
  A( Z4 a7 t* A1 U; u! D7 W
% o. W4 x+ P8 C* ~( v
于巴牙喇营设:
纛章京
甲喇章京,+ l* S3 I# ]' m& I$ T/ N

$ H/ o  Y* B& p6 H" G) f; B
于蒙古八旗设:
管旗章京、
默林章京、
苏木章京、
札兰章京。
: i4 W" ~% e) W3 N
2 `, D! Q" A. [% E/ }& L9 G' `! v
顺治元年在八旗左右翼设:
噶布什贤章京(归噶布什贤噶喇衣昂邦统辖)。
$ w7 V, W$ l4 c) @0 P$ ]& p; v6 t" f4 {2 X! k# P3 K( p5 F5 }8 L
1 {  n% o" z2 l+ {) C* M
清军入关后于天聪时开始制定“兵制”及顺治时制定各种章京的汉字名称
' o+ U4 c5 Z) b+ W9 b6 q  j) ]
天聪八年皇太极首次制定兵种名称
7 a9 ?  O4 H! h3 E8 w
据钦定大清㑹典则例卷一百七十四 八旗都统 兵制 纪载,其文如下:
“谕朕仰承天眷,抚有满洲、䝉古、汉人兵众,前此歩骑、守哨等虽各有营伍,未分名色,故止以该管将领姓名称为某将领之兵,今宜分辨名色,永为定制,随「固山额真行营」,

! v8 G4 b) t% Q% W2 a
「马兵」为“阿礼哈超哈”即骁骑 + J& n( ~% y9 f8 U& q
「歩兵」为“白竒超哈”,
「摆牙喇哨兵」为“噶布什贤超哈”即「䕶军前锋」驻防盛京,
「炮兵」为“守兵”,
「闲驻兵」为“援兵”,
「外城守兵」为“守边兵”,
「旧䝉古右营」为“右营兵”,
「旧䝉古左营」为“左营兵”,
「旧汉兵」为“乌贞超哈”,即
「汉军元帅孔有徳兵」为“天佑兵”,
「总兵官尚有喜兵」为“天助兵”,
后䝉古两翼仍分八旗,
天佑天助兵均归入汉军
钦此
. M, s. C7 s+ Q4 C3 G+ \; b
; p% y1 @$ }9 D; c# H
" J0 h2 T8 p+ G
至清世祖顺治朝制定各种章京的汉字名称
, k, J' b6 s( Q3 O$ X) ~
顺治八年,定
“札兰章京”汉称「参领」。
. }- Q9 w! f9 Z) j  
- y! _+ X* E$ Z" V
顺治十七年 定
“牛录章京”汉称「佐领」,
“喇章京”称「参领」,
“梅勒章京”称「副都统」,
“昂邦章京”称「总管」。( e4 D) x3 D1 a
  
0 I4 P) X# ]" }& ?; F0 x1 ]
是年还定
“巴牙喇纛章京”汉称「护军统领」,
“巴牙喇甲喇章京”称「护军参领」;
“噶布什贤章京”汉字称「前锋参领」
“噶布什贤噶喇衣昂邦”汉字称「前锋统领」。  如此一来各种章京都有了汉字名称。
2 X) g1 d2 S8 n. w& Y; T
5 I- V% t4 x& R# P) y$ Y- b1 c  l

! i8 r# y" E% e( i. ^& B+ c8 r
百衙喇章京

+ V! @$ z3 G! L3 y5 |
即“巴牙喇章京”,清典并无“百衙喇章京”,粤语‘百衙’的发音即‘巴牙’,会否题注此图着或者绘此图卷者是南方人故把“巴牙”误为“百衙”,抑或以为「百衙」之意即“众官署而误植。按巴牙喇章京有“巴牙喇纛章京”与“ 巴牙喇甲喇章京”
据钦定大清㑹典则例卷一百七十八前锋统领前锋营 营制 纪载:$ d( I& f8 p3 z$ {6 v+ F8 y

$ e6 }% ~0 I& {5 k0 X/ {
天聪八年定“巴牙喇”即「䕶军前哨兵」 称为“噶布什贤超哈” 即「前锋军」。
天聪八年奉㫖改“巴牙喇纛额真”为「纛章京」,“巴牙喇甲喇额真”为「甲喇章京」。
顺治十七年定“纛章京”汉字称为「䕶军统领」,“ 甲喇章京”汉字称为「䕶军叅领」,“ 壮逹”汉字称为「䕶军校」

3 g$ ^1 i& a8 O& l" b上面的纪载就是「百衙喇章京」迭经的沿革,最先皇太极天聪八年将
“巴牙喇”定为“噶布什贤超哈” 〈“巴牙喇”即汉语 䕶军前哨兵,噶布什贤超哈”即汉语 前锋军〉。 又把“巴牙喇纛额真”改为「纛章京」,也就是把“䕶军前哨兵”的统领 由“巴牙喇纛额真” 名改为「纛章京」,同样的 把“巴牙喇甲喇额真” 改为「甲喇章京」,这些变革基本上名称还是维持在满语上打转。到了顺治十七年始大规模定汉名,才有了“纛章京”称为「䕶军统领」,“ 甲喇章京”称为「䕶军叅领」。
0 F. n5 a/ ?9 F: Z. }8 u% g* f6 p4 A0 f/ i% Z! n, ^# s" D
  此图中的「百衙喇章京」实系指巴牙喇营设的「纛章京」与「甲喇章京」两职,一如前图例的「贝子」代表贝勒与贝子、「公爷」代表镇国公和辅国公的例子是一样的。按汉名定制「百衙喇章京」就是「护军营䕶军统领」与,「护军营䕶军叅领」。& M9 B1 R. x8 \- @8 N/ I7 n& x. _. X

" r; \- m3 D( U
5 J$ l& m* T/ w
军机章京

+ }  w  w8 J  F/ L
以上均为清代的“武职章京”,清世宗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以后,又出现了在军机处供职的“文职章京”,即「军机章京」。
军机处成立于雍正七年,初名“军机房”,不久改称“办理军机处”,乾隆以后多省去“办理”二字,简称“军机处”。
军机处的职官有军机大臣,俗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简,有些也由军机章京升任。军机大臣之任命,其名目为“军机处行走”,或“军机大臣上行走”。所谓“行走”者,即入值办事之意。
军机大臣没有定额,军机处初设时为三人,以后增加到四、五人至八、九人,最多至十一人。$ [) a: y% O" B& J  ~! E1 `" H

" t( P9 {4 N, P3 w3 d: X; Y* Z( M
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
早期也称为“司员”。军机章京初无定额,在内阁中书等官员中选调。乾隆初,改由内阁、各部、理藩院等衙门调派。至嘉庆初年,始定为满、汉章京各两班轮值,每班八人,共三十二人,各班设领班、帮领班章京各一员,由军机大臣于章京中选资深望重者任之。军机章京之任命称为“军机章京上行走”。 军机章京的官衔一般为正五品,其中领班章京官衔可以达到正四品或是从三品。
# Z" V* V- U* C* c  T% S2 e
$ U1 a" L7 ]0 O* e8 }  ]! p
军机章京的选任
据《枢垣记略》记载:“汉军机章京由内阁中书、六部郎中、员外郎 主事。 七品小京官由进士、举人出身者兼充;满军机章京以内阁中书、六部、理藩院郎中、员外郎 主事。 笔帖式兼充”。
军机章京职掌繁重,除承担军机处的撰稿、缮写、收发文稿、记载档案等事务外,亦可奉命单独到各省查办或处理政务,参预军机处承办案件的审理及纂修方略等事宜。
+ w- s; g9 W# R  `6 d! K4 e

) t2 c7 p- W  w4 C) o4 Z- ~. R4 C9 s% I
. X- Q. j  w$ Q' f

- f2 D, s+ X% r2 |7 o' R
 楼主| 发表于 2016-5-22 04: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9 w2 l: p: o1 x' w
2 T# H$ ^9 i. ^$ v  ?: {4 X( d- u: G& ^. D% R! v+ K2 o# L
2 g& @5 ]0 d7 l, S0 J
36【笔帖式】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 z& P0 P# v4 s6 j. R

4 K7 b5 X  p# ?# y) [+ D% a' r
【笔帖式】
1 Q# X/ B+ ]) N4 ~8 P
清入关前称有学问的人为“巴克什”,天聪五年改为“笔帖式”,意为办理文件、文书的人。

: |8 |4 S$ ^6 q% B8 U+ C
清入关后,国家制度日臻完善,政务剧增,文书档案工作也日渐繁杂,清政府遂在各衙门广置笔帖式。各部院、内行衙署均有设置,主要掌管翻译满汉奏章文书、记录档案文书等事宜。笔帖式为国家正式官员,有品级。早年有五、六品者。雍正以后除极少数主事衔笔帖式为六品外,一般为七、八、九品。
7 }' _7 V/ k2 y' ], L8 @+ {9 e
清定制正途出身包括科甲(文进士、文举人)及恩、拔、副、岁、优,其余为异途。异途经保举,亦同正途,但不得考选科道官。非科甲正途,不得任翰、詹、国子监及吏、礼二部之官。 但旗员不受此限。
旗人官学生通过考试,可用为九品笔帖式,
旗人库使、外郎等能识满、汉字者可考用为翻译,优者可用为八品笔帖式。
旗人翻译、进士、举人可考用为七品笔帖式。

% C1 b$ M6 w7 D! b
* H- R+ ~( t/ q6 I
由于上述条款无异为旗人子弟开了一个方便之门,类同捷径与后门,可以轻易地得到进入仕宦之途,尤其是后三条似乎是专为八旗子弟量身打造的笔帖式条款。因为笔帖式升迁较为容易,速度较快,被称为“八旗出身之路”。
; P2 q: p7 P: l" O7 u" n* P1 U
名词注释

7 L  L5 l! [. f' D: J! h8 Z& X
【库使】官名。清代某些部、院、府、寺之守库官,受司库管辖。
如户部于管理三库大臣下置库使十一人;刑部赃罚库有满洲库使二人;工部制造库有满洲库使二十一人,节慎库有库使十二人;理藩院银库有库使二人;太常寺有库使二人;内务府属三织造处各设库使一人,广储司六库各设库使十七人至二十九人不等。其秩均为未入流,具体经手库藏之出入,记载档册并对其所在之库进行日常之管理
0 t! Z; k5 o6 U  f
【外郎】官名。 中郎将分掌三署,皆掌宫殿门户,出充车骑。郎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没有固定职务的散郎称外郎。六朝以来,亦称员外郎,谓正员以外的官员。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外郎,散郎也。”
张籍 《寄元员外》诗:“外郎直罢无馀事,扫洒书堂试药炉。”
/ d, R( a8 v4 F  x

) F( A; z6 O$ k( O# w- t
& \% E( a2 @7 G! O  k" G! i
6 F& Z7 @9 A7 q$ w& @
: J, L$ f/ M2 u
发表于 2016-5-26 13: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M% c& z. @* G( f' h6 V0 q
 楼主| 发表于 2016-5-27 22:41: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M) Y; e' b4 X8 [
这么大的拇指!实在是过蒙宠渥,后面的漫漫长路才发觉步履维艰难以举步,这里要感谢你的支持, 给我全力以赴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谢谢你 紫滃!
/ q/ }$ @' [3 P2 @; _4 N6 u
发表于 2016-5-27 23:03: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穎太世澤 发表于 2016-5-27 22:411 f) D7 Z* K; t5 `
这么大的拇指!实在是过蒙宠渥,后面的漫漫长路才发觉步履维艰难以举步,这里要感谢你的支持, 给我全力 ...
1 G' n/ z$ W7 h% v+ x* K3 Y
千万别客气!我太喜欢这些了。
& D4 C+ a* D7 x& s" I

, [! A( w1 {1 y' S/ J6 O$ o, ]+ l& @2 a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u( D3 G) Q5 s! w+ T
& Z/ i/ B0 u* {6 ~9 f! H) Y& F6 Z; V/ C+ m- w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g, _, [! X5 a' d' ?

/ }3 Y, |5 b8 i5 o6 B! Q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m' ?, Q9 T8 m0 O& C- Y4 X8 e* ~8 y* U3 o' g* y8 r0 Q. P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3 ?; ~# n1 l4 n! \$ s
1 x  }+ D1 k5 }/ \6 r/ [+ a- C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5 C# _8 f) [7 F; ?
/ ]. W; i+ d( P1 t! ]/ D$ W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B, y+ v' V9 b" d/ x! K- r5 u. L$ ^! `! b% n
《寻根北京》李滨声先生的作品
6 N& f2 T; i( `; M4 k# y
 楼主| 发表于 2018-6-3 15: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8-6-3 15:35 编辑
2 }/ g2 _9 o6 B6 ?6 |9 ~: Z* Z
6 e) N2 A* h0 f& o; f
' r4 F7 B+ ^3 M2 H. Q$ I( M( j" R( e) v6 F( z
37【披甲兵】
清国京城市景风俗图.Les Rues de Pékin.2册.19世纪_page81_image1a.jpg

* M6 o* y3 `5 O$ H: `

/ k/ n% v) I% a( l3 d2 q
【 披甲兵】
披甲
披甲兵按字义来解是披着甲装的士兵 甚么是「甲装」,简单一点说就是用坚韧的材料制作成的服装像一个保护层穿在战士身上能抗受兵器的攻击,据纪载古代将士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具皮制做呌甲 金属制呌铠,《周礼·夏官·司甲疏》古用皮,谓之甲。今用金,谓之铠。”从司甲疏可知先有甲后有铠。 中国先秦时,主要用皮革制造,称甲、介、函等;战国后期,出现用铁制造的铠;唐宋以后,不分质料,或称甲,或称铠,或铠甲连称。
严格来讲古时对铠是有细部划分的,对于保护头部称「首铠」又称之为「兜鍪」也称为「冑」 ;保护手臂的为「臂铠」也称为「焊」 ;保护颈部的为「颈铠」也称为「铔鍜」 , 但后来把铠甲上下装视为一件称甲,首铠即〈头盔〉视为一件称「冑」,合称为「甲冑」,在清皇朝礼器图式 卷十三武备一,即划分为「甲」「冑」两部分
' T5 [  J5 q- \! J  Q" g9 b+ t
铠甲简介
相传甲是夏朝第七位夏后杼(予)发明的。《世本》云:“杼作甲”、“杼作矛”。而《墨子》:“古者羿作弓,杼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杼精明干练,曾协助父亲夏后少康攻灭东夷人夷羿(后羿)、寒浞势力,中兴夏朝。
少康带领儿子杼,攻打东夷。夏军首攻东夷人就遭到了顽强的抵抗,由于东夷人擅长射箭,弓箭十分厉害,杼的军队被善于射箭的东夷人的用弓箭攻击,遭受损失,无法前进。退回国都后,他发明用兽皮制做甲,兵士穿上后,不畏弓箭,能格挡敌人的刀砍和箭射,战斗力大大增强,东夷人弓箭优势不复存在,身穿甲装的夏人终于灭绝了东夷。
战国后期,锋利的钢铁兵器逐渐用于实战,促使防护装具发生变革,铁铠开始出现。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铁铠甲片,是在河北省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但直到汉朝,铁铠才逐渐取代了皮甲。
西汉时期的铁铠经过了由粗至精的发展过程,从用较大的长条形的甲片(又称甲札)编的札甲,逐渐发展为用较小的甲片编的鱼鳞甲;由仅保护胸、背的形式,发展到加有保护肩臂的“披膊”及保护腰胯的“垂缘”。随着钢铁加工技术的提高,铠甲的精坚程度日益提高,类型也日益繁多,其防护身躯的部位逐渐加大,功能日益完备。
到三国时已出现了一些新型铠甲。在曹植的《先帝赐臣铠表》中,列有
黑光铠、
明光铠、
两当铠、
环锁铠和
马铠等五种。
南北朝时期,随着重甲骑兵的发展,适于骑兵装备的两当铠极为盛行。北魏以后,明光铠日益盛行,逐渐成为铠甲中最重要的类型,直到隋朝和唐朝时期仍是如此。
至北宋初年,铠甲发展得更加完善,形成一定的制式。火器的出现,使有效地抗御冷兵器的古代铠甲,开始逐渐衰落。

, E5 J" L/ y6 Y& M' W& `
铁甲历史沿革
铠甲的原身为铁甲,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汉代称铁甲为玄甲,以别于金甲、铜甲。汉代军队已普遍装备铁甲。据测定,当时铁甲片由块炼铁锻成甲片后,再退火脱炭,具有韧性。穿用者躯干及肩至肘部均用铁甲围护,形如半袖短衣。
唐代的铠甲形制多样,据《唐六典》记载有十三种:即明光甲、缀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主要供步骑兵使用。其中明光、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而鱼鳞甲、罗圈甲、山文甲,这些甲都属于局部甲,它们不是全身甲。它们的防护能力是不同的,像山文甲,它的“倒丫”甲片中间凸两边凹,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这样甲表面形成无数的凹凸面,非常利于防箭。宋明两朝多装备此甲,甚至影响了民画艺术,民画中的武士都披此甲。
宋代以后,虽然火器出现,但铠甲仍然是重要的防护装备。宋代镜甲有钢铁锁子甲、黑漆濒水山泉甲、明光细网甲、明举甲、步人甲等数种。
明代由于火器开始普及,盔甲开始轻装化着眼减轻镜甲重量,每付减重从40斤至25斤,多为铁阀甲、锁子甲。明代亦大量使用棉甲

' k- D$ j, K" i* |% ]4 L
清朝装备的铠甲
清朝自明接收与学习了不少盔甲与技艺,加上自行发展。据大淸会典则例卷一百二十二 兵部 武库淸吏司 军器 盔甲 之制其纪载如下 :
盔甲之制
原定以铁二片制如帽形上锐下平合而成之曰盔,卽兜鍪,高五寸,围圆一尺九寸,其合缝处压以铁梁,曰:盔梁,盔前安铁一片,曰:遮睂,阔寸余,围长九寸,上覆铁檐一,如盖形,曰:舞擎,阔六分,长四寸三分,为覆椀于盔上,其上仰者为盔椀,径一寸六分,高一寸二分,围圆五寸,安管一,长二寸,围圆一寸,以插盔枪,俗名:状帽,顶枪长三寸六分,枪上为盘,以垂髦,上安顶,顶各有品制详见于后,垂于项后者曰䕶项,垂于两耳者曰䕶耳,䕶耳之下曰䕶颈,均以布为表,官用锦缎或施彩绣无定式,敷以铁鍱,䕶项用铁鍱九,䕶耳二用铁鍱各六,䕶颈同
马兵铁甲甲衣长二尺二寸,下广尺有一寸,䕶肩二各长尺有一寸,广尺有三寸,䕶袖二各长尺有二寸,上围圆尺有二寸,下围圆九寸,䕶腋二各长一尺,上广九寸,凹其中以承腋,其末锐遮裆一方八寸,左裆一方六寸,甲裳长二尺六寸,幅二,每幅上广尺有二寸,下广尺有五寸,均以布为表,官用锦缎施彩绣无定式,「甲衣」用铁鍱一百三十有六,每鍱长二寸五分,广二寸,「甲裳」用铁鍱一百十有六,䕶肩、甲袖、䕶腋、遮裆、左裆五分,均用小铁鍱,长一寸六分,广一寸四分,歩兵甲衣,长二尺,甲裳长二尺六寸,闲有无裳者,余同   
  |. ~/ U8 W3 [3 }; l" S( S
顺治
十七年奉旨领侍卫内大臣、都统盔顶已有定制仍令上挿雕翎下垂貂尾,余皆着去雕翎貂尾,定议具奏遵旨议凖亲王郡王盔用起花金顶嵌绿松石珊瑚宝石者听,不得擅用东珠,下垂熏貂二十四条为髦。贝勒、贝子盔起花金顶髦同入八分公,盔插蜜䑕尾。 领侍卫内大臣、都统盔插雕翎二,作燕剪形,均垂貂尾十二条为髦。内大臣内行走之公、侯、伯、和硕额驸、郡主额驸、㪚秩大臣盔均插蜜䑕尾垂朱髦。 随旗行走之公、侯、伯、统领、副都统盔均插獭尾垂朱髦。上三旗侍卫、銮仪卫官盔插豹尾。下五旗、王府长史、䕶卫、典仪盔插猞猁狲尾垂朱髦。王府长史垂黑髦。 前锋䕶军营叅领、副叅领侍卫盔插獭尾垂黑髦。 前锋校䕶军校骁骑校前锋䕶军均铁顶垂朱髦。 骁骑营叅领以下官盔插獭尾垂朱髦。 领催骁骑均垂黑髦。 凡铁顶各旗异制以示别○

" i& H3 ?$ e% H8 M0 g
康熙
五年题准八旗前锋校、䕶军校甲以白段为表。前锋、䕶军绣甲蓝布为表。侍卫、䕶卫、前锋、䕶军甲及裳均用明甲,施铁鍱于外曰明甲。 八旗骁骑甲绣布为表各如本旗之色○ 又定直省督抚提鎭盔插雕翎垂貂尾。副叅以下盔插獭尾垂朱髦。马歩兵盔枪铁顶朱髦,制甲之式与八旗同○ 又定鎭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甲胄均视一品○ 
雍正
十一年奏准官员盔甲区为三等,一二品官为一等盔之䕶项䕶耳䕶颈甲衣前后甲裳左右䕶肩䕶腋遮裆左裆共绣团蟒十有五。三品至五品官为二等,绣团蟒十有一䕶腋及遮裆左裆不绣。 六品至八品官为三等,甲衣甲裳䕶肩绣团蟒六。余皆不绣。按等定价令工部制造
& R" b% w$ u4 F' S- u
乾隆
二十一年钦定 棉胄以革髤漆,顶植铜鍱,䕶项、䕶耳、䕶颈均敷棉。 䕶军校、䕶军、前锋垂红缨,䕶项以下石靑色。 骁骑校、骁骑、鹿角兵、礟手垂黑缨,䕶项以下各从旗色。 甲亦敷棉,䕶军校、骁骑校、前锋、䕶军均全身。骁骑无左右袖,鹿角兵、礟手无裳及左右袖左裆,色如胄制。官 绮表,绸里,外布黄铜钉,鋄金。 绸表,布里,外布白铜钉鋄银○
二十三年奏定两翼前锋统领、䕶军统领胄顶均植雕翎二,垂貂尾○ 又定胄顶垂熏貂缨,亲王郡王均十有八。贝勒贝子均十有四○ 又定直省总兵胄顶植獭尾垂红缨,副将植獭尾,均绣蟒五。叅将以下亦植獭尾不施绣○ 又定固伦额驸、县主额驸、郡君额驸、县君额驸、乡君额驸、子、男甲胄各视其品所应得与冠服同○ 又定甲绦,亲王、郡王用金黄色。贝勒以下用石靑色与冠服同○

: d9 B. D/ M, `/ O1 j7 ]9 ]' a
( d) m9 E/ d( c& C

7 D* q. t" m3 D2 e, J
$ c* S8 K4 z# a2 h6 O& k
 楼主| 发表于 2018-6-3 15: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8-6-7 23:19 编辑 & Z6 ?$ @% x. j% a

2 s6 W( g$ W5 o* v
清朝盔甲的基本结构
由以上之纪载,清朝盔甲之制定在顺、康、雍、乾诸朝,到乾隆时大抵完备。

6 G# o* P) P- S7 a4 L
盔制 组成
; `$ Y% @" b# U# \
1_page4_image1aa.jpg
1. 以铁二片制如帽形上锐下平合而成之曰「盔」,卽兜鍪,高五寸,围圆一尺九寸,
2. 其合缝处压以铁梁,曰:「盔梁」,
3. 盔前安铁一片,曰:「遮睂」,阔寸余,围长九寸,
4. 上覆铁檐一,如盖形,曰:「舞擎」,阔六分,长四寸三分,
5. 为「覆椀」于盔上,其上仰者为「盔椀」,径一寸六分,高一寸二分,围圆五寸,
6. 安管一,长二寸,围圆一寸,以插盔枪,俗名:状帽
7. 顶枪长三寸六分,
8. 枪上为盘,以垂髦,
9. 上安顶,顶各有品制详见于后,
10. 垂于项后者曰「䕶项」,
11. 垂于两耳者曰「䕶耳」,
12. 䕶耳之下曰「䕶颈」,均以布为表,官用锦段或施彩绣无定式,敷以铁鍱,䕶项用铁鍱九,䕶耳二用铁鍱各六,䕶颈同
名词注释:
【兜鍪】“鍪”读音牟, 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遮睂】 睂(méi),古同“眉”。遮睂即「护额」
【舞擎】是遮睂上方沿前方盔沿似檐的一片铁片
【覆椀】「椀」据《广韵》《集韵》《正韵》与盌同。《玉篇》小盂也。《北史·卢叔彪传》魏收 访 卢叔彪,食但有粟食葵菜,木椀盛之。 综合所述「椀」即可盛粟食葵菜的盌或小盂,覆椀即形如倒扣的盌或小盂

5 e1 Q! A% M, s2 i. H; b: u# f

1 u+ r* b* X6 U6 h9 T
甲制 组成
8 i) a  Z0 s, e$ c8 f7 Q
皇朝礼器图式1301-1350.頁_page30_image1.jpg
一 马兵铁甲
1.「甲衣」长二尺二寸,下广尺有一寸,
2.「䕶肩」二各长尺有一寸,广尺有三寸,
3.「䕶袖」二各长尺有二寸,上围圆尺有二寸,下围圆九寸,
4.「䕶腋」二各长一尺,上广九寸,凹其中以承腋,其末锐
5.「遮裆」一方八寸,
6.「左裆」一方六寸,
7.「甲裳」长二尺六寸,幅二,每幅上广尺有二寸,下广尺有五寸,均以布为表,官用锦段施彩绣无定式
, d3 x2 e! Y$ c. p
甲衣 用铁鍱一百三十有六,每鍱长二寸五分,广二寸
甲裳 用铁鍱一百十有六,
䕶肩、甲袖、䕶腋、遮裆、左裆 五分,均用小铁鍱,长一寸六分,广一寸四分,
9 w' v9 K9 v$ a& C/ ?4 }7 k
二 歩兵铁甲
歩兵甲衣长二尺,甲裳长二尺六寸,闲有无裳者,余同。

0 k  K+ L" d( ~; D- f
名词注释:
【铁鍱】「鍱」读音同「业」,铁鍱:用铁锤炼成片的东西,简言之即构成甲装〈甲衣、甲裳、䕶肩、甲袖、䕶腋、遮裆〉之薄铁片

, m* }6 s5 p  ^" P% Q' R

& h9 E* P$ G2 r. |, {- F
. p7 j6 `' [2 d+ c/ j- N9 C$ T

& `9 s9 ~* j4 C, u% R9 i/ o- M
 楼主| 发表于 2018-6-7 23:46: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8-6-9 00:15 编辑
7 D& d2 j6 w/ T# S+ s" R5 L
( e, B$ M$ y, p9 ~3 X2 e5 @清朝官兵盔甲的差异3 ]! X2 V- Z2 h
  \; Q, J3 q" f4 D
由上述资料整理可知
「盔」制结构无论官兵大抵相同,差异主要在:
〈一〉 盔顶 :其变化和种类如顶带,有明身分示尊卑的作用,详见于后
〈二〉 䕶项,䕶耳,䕶颈:其差异主在使用的布料色泽和图案,文中
“均以布为表”:是指低阶的士兵䕶项,䕶耳,䕶颈都用布做为外表,
“官用锦缎或施彩绣无定式”:是指官䕶项、䕶耳、䕶颈都用锦缎且上面绣有图案,绣的图案亦不同,有龙图腾、蟒图腾、莲花或没有图案
) }* [5 I% ^8 s0 t; d2 c
清朝盔頂的定制
顺治
十七年奉旨领侍卫内大臣、都统盔顶已有定制仍令上挿雕翎下垂貂尾,余皆着去雕翎貂尾,定议具奏遵旨议凖
1 亲王郡王盔用起花金顶嵌绿松石珊瑚宝石者听,不得擅用东珠,下垂熏貂二十四条为髦。
2 贝勒、贝子盔起花金顶髦同入八分公,盔插蜜䑕尾。
3 领侍卫内大臣、都统盔插雕翎二,作燕剪形,均垂貂尾十二条为髦。
4 内大臣内行走之公、侯、伯、和硕额驸、郡主额驸、㪚秩大臣盔均插蜜䑕尾垂朱髦。
5 随旗行走之公、侯、伯、统领、副都统盔均插獭尾垂朱髦。
6 上三旗侍卫、銮仪卫官盔插豹尾。
7 下五旗、王府长史、䕶卫、典仪盔插猞猁狲尾垂朱髦。
8 王府长史垂黑髦。
9 前锋䕶军营叅领、副叅领侍卫盔插獭尾垂黑髦。
10 前锋校䕶军校骁骑校前锋䕶军均铁顶垂朱髦。
11 骁骑营叅领以下官盔插獭尾垂朱髦。
12 领催骁骑均垂黑髦。
凡铁顶各旗异制以示别
! E2 ]7 Z. e$ e% J6 E/ a( b  b% b
康熙
五年 
1 又定直省督抚提鎭盔插雕翎垂貂尾。
2 副叅以下盔插獭尾垂朱髦。
3 马歩兵盔枪铁顶朱髦,
制甲之式与八旗同
 
乾隆
二十一年钦定 棉胄以革髤漆,顶植铜鍱,䕶项、䕶耳、䕶颈均敷棉。
1 䕶军校、䕶军、前锋垂红缨,䕶项以下石靑色。
2 骁骑校、骁骑、鹿角兵、礟手垂黑缨,䕶项以下各从旗色。

  d) u3 _# G6 A- m
二十三年奏定
1 两翼前锋统领、䕶军统领胄顶均植雕翎二,垂貂尾
2 又定胄顶垂熏貂缨,亲王郡王均十有八。贝勒贝子均十有四
3 又定直省总兵胄顶植獭尾垂红缨,副将植獭尾,均绣蟒五。
4 叅将以下亦植獭尾不施绣
5 又定固伦额驸、县主额驸、郡君额驸、县君额驸、乡君额驸、子、男甲胄各视其品所应得与冠服同ˇ
# T% e6 K8 K+ `; B+ `! |

! `5 }% F8 W4 F, ?* `( M$ P9 C
$ b- q9 H; J$ I( E# y: I
「甲」制结构大抵相同,差异主要在
〈一〉 布的质料色泽与图案上。譬如 皇朝礼器图式 武备篇里載
〈1〉亲王甲    石青鏁子锦表,月白绸里,中敷铁鍱,外布金钉,青倭缎缘,裳幅铁鍱四重,护肩接衣处铁鍱十有四,周以鋄金云龙
〈2〉职官甲一  石青缎表,蓝布里,中
敷铁鍱,外布银钉,石青倭缎缘前后及护肩、护腋、前裆、左裆各绣团蟒一,裳幅团蟒二, 护肩接衣处铁鍱二十,髹漆鋄金龙
〈3〉前锋校甲  缎表,素里,无袖,中敷铁鍱,外布黄铜钉,红片金及石青布缘二重,前后绣蟒各一 通绣莲花,裳幅铁鍱三重。  
〈4〉前锋甲    青布表,月白里,缘如表色 余俱如前锋校甲
〈二〉战斗的需求上,前锋校甲、前锋甲的「甲装」是无袖的,以利挥使武器,增加战力。

6 N8 @0 w% M5 k9 y
如上载“前锋校甲  缎表,素里,无袖”,又 前锋甲 青布表,月白里,缘如表色 余俱如前锋校甲,这说明了官披甲主在指挥重保护,兵无袖主战斗重便利。
但仍可发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例如 马兵铁甲〈马甲〉和 歩兵铁甲〈步甲〉之差异: 
马兵甲衣长二尺二寸。  
歩兵甲衣长二尺,闲有无裳者,余同 
所谓“闲有无裳者”就是有的步甲只有甲衣〈上身部分〉卻没有甲裳〈下身部分〉
6 H  e( _; {% d& h. |1 T  F( H
清代盔甲的发展历程

1 F% O/ x9 Q" Z
顺治十七年首次大规模制定盔顶之制 ,其后康熙 、乾隆也迭有小幅修定

0 j% h  c" }5 l  }* I
康熙五年主要制定前锋校、䕶军校、前锋、䕶军绣甲的用布材料与色泽。及规定 侍卫、䕶卫、前锋、䕶军甲及裳均用明甲。 何謂「明甲」,即施铁鍱于外曰明甲。
9 N: H5 }5 u( ^3 r$ X) I
雍正十一年定职官盔甲上的绣蟒图腾,区为三等。 一二品官为一等、三品至五品官为二等、六品至八品官为三等。团蟒位置:䕶项x1、䕶耳左x1x1、䕶颈左x1x1、甲衣前x1x1、甲裳前 左幅x1 右幅x1、䕶肩左x1x1
一等,绣团蟒十有五,盔之䕶项、䕶耳、䕶颈、甲衣前后、甲裳左右、䕶肩、䕶腋、遮裆、左裆。
二等,绣团蟒十有一,䕶腋、遮裆、左裆 不绣。  
三等,绣团蟒六,甲衣、甲裳、䕶肩。余皆不绣。
' `/ y; b( h8 J- o; y4 p
乾隆二十一年制定棉胄与甲之制,
棉胄是采用皮革髤漆,顶植铜鍱,䕶项、䕶耳、䕶颈均敷棉。
䕶军校、䕶军、前锋垂红缨,䕶项以下石靑色。
骁骑校、骁骑、鹿角兵、礟手垂黑缨,䕶项以下各从旗色。
甲亦敷棉,
䕶军校、骁骑校、前锋、䕶军均全身。
骁骑无左右袖,
鹿角兵、礟手无裳及左右袖左裆,色如胄制。
官 绮表,绸里,外布黄铜钉,鋄金。
兵 绸表,布里,外布白铜钉鋄银
于原有「铁甲」外,康熙五年定「明甲」,乾隆二十一年又制定了「棉甲」,
而旧称「盔甲」,大概到乾隆以后称为「甲冑」
7 o. J8 U0 x* U% ^4 N
文官亦服甲

8 W2 F# ^' }2 `. w. y
清朝擐甲不止限于武职,在大清的定制下 内大臣、散秩大臣、文官一样有甲冑,例如 :
甲制:
〈职官甲一〉 谨按本朝定制 职官甲 石青缎表,蓝布里,……护肩接衣处铁鍱二十,髹漆鋄金龙,甲绦石青色。领侍卫内大臣、八旗都统、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直省总督、提督、巡抚、内大臣、和硕额驸、郡主额驸内大臣里行之公侯伯、散秩大臣、随旗行之公侯伯子男、文一品、文二品、八旗副都统……、县主额驸直省总兵皆被之。
〈职官甲二〉 谨按本朝定制 职官甲前后及护肩各绣团蟒一,裳幅团蟒二,余俱如职官甲一之制 文三品以下 骁骑参领、郡君额驸 县君额驸 乡君额驸、直省副将以下皆被之。
冑制:
〈职官冑二〉 谨按本朝定制 职官冑顶植蜜鼠尾 周垂朱牦 余俱如职官冑一之制 内大臣、和硕额驸、郡主额驸、内大臣里行之公侯伯、散秩大臣皆冠之
〈职官冑三〉 谨按本朝定制 职官冑顶植熏獭尾 周垂朱牦 余俱如职官冑一之制 随旗行之公侯伯子男、一品、文二品、八旗副都统、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 奉恩将军、县主额驸直省总兵皆冠之
〈职官冑四〉 谨按本朝定制 职官冑顶植熏獭尾 宝盖盘座前后梁及舞擎俱鋄银云龙 余俱如职官冑一之制 文三品至五品 骁骑参领、郡君额驸、县君额驸、乡君额驸、直省副将皆冠之
) R' a$ O% Y. q( [0 d* y4 q) [% L( \
& }6 m2 f( T5 T1 t
武状元甲
在这些甲冑以外,清朝还有一款比较特殊的呌「武状元甲」, 它与其他甲冑有显着的不同点:
武状元甲
是铜制的甲,红绸做里,红片滚边绣金线,甲通体满簇贝形图案的铜鍱,两袖铜鍱四重 裙下周边用绿丝绳带编结, 尾端垂红绳线,前后〈左右〉各四十行,
武状元冑
是铜制的冑 不刻花文 顶上竖立三刃 如古戟型 下为圆珠贯鎗植管 周垂朱牦,前梁加凤首,后梁加凤尾,两旁为凤翼,护项及护耳俱贝文铜鍱,红片金缘,红布里

' \- j' E( u2 T9 W. D
名词注释
【緌】音同蕤, 緌: 打结后下垂的部分;像缨饰的下垂物
【朱牦】:牦,音毛。《说文解字》:“牦 ,牦牛尾也。「朱牦」即红色状如牦牛尾的盔顶垂饰物
4 `( B& ]$ {; R( a& A; i
" U; [$ r; p& K# I4 k. T' q
鏁子甲
记录在清朝的甲装最末一项,有一款呌「鏁子甲」,铁连镮编织的甲装, 上衫下裤二件,上衫套头式,领口布缘。清朝不产鏁子甲,这些皆为乾隆平定西域所得俘获品 。为纪念战争胜利,乾隆命藏紫光阁,并登于皇朝礼器图册附于甲冑之末。同时仿效汉麒麟阁、唐凌烟阁画功臣像,把战役有功之臣画像图形陈列于紫光阁。
1 x, Q! e7 M# c4 }/ U! R
+ K0 V, D# U2 a5 _* v3 Q" s
' x7 N) v: @  _6 ?

: ?/ Z( s% R5 V8 P: B4 `+ p. ]
 楼主| 发表于 2018-6-8 00: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8-6-9 18:52 编辑
/ d! |4 `- l" x- I6 C* G; }, s1 C8 a( Q7 w  m
清制各式甲冑图示说明
+ \. ?5 @0 u1 i- R. u' k
据皇朝礼器图式 卷十三武备一,所有职官与士兵甲冑如下:

8 a1 h  X$ j3 x9 N7 v1 h5 }
※﹝甲目﹞
亲王甲
贝勒甲
职官甲一
职官甲二
职官甲三
前锋校甲
骁骑校甲 
前锋甲
骁骑甲
护军校棉甲
骁骑校棉甲
前锋校棉甲
前锋棉甲
骁骑棉甲
护军棉甲
鹿角兵棉甲
藤牌营兵虎衣
武状元甲
鏁子甲
- T# G$ k; o8 f* }5 ^, |7 m" S

" g9 r3 \( G! F9 J+ F  R+ F1 S
【亲王甲】谨按本朝定制亲王甲 石青鏁子锦表,月白绸里,中敷铁鍱,外布金钉,青倭缎缘,裳幅铁鍱四重, 护肩接衣处铁鍱十有四,周以鋄金云龙,饰珊瑚、绿松、青金石各一,前悬护心镜, 甲绦金黄色、郡王亦被之。
2_page7_image1b.jpg
2_page6_image1a.jpg
( l* U, ^! ?  o' Q
5 U( w9 G! O% L8 Y7 \- R
【贝勒甲】    谨按本朝定制 贝勒甲绦石青色,余俱如亲王甲之制、贝子、固伦额驸、入八分公皆被之。
2_page9_image1b.jpg
2_page8_image1a.jpg
" A0 V2 n* U" {) N- v" u
【职官甲一】 谨按本朝定制 职官甲 石青缎表,蓝布里,中敷铁鍱,外布银钉,石青倭缎缘, 前后及护肩、护腋、前裆、左裆各绣团蟒一,裳幅团蟒二, 护肩接衣处铁鍱二十,髹漆鋄金龙,甲绦石青色。领侍卫内大臣、八旗都统、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直省总督、提督、巡抚、内大臣、和硕额驸、郡主额驸、内大臣里行之公侯伯、散秩大臣、随旗行之公侯伯子男、文武一品、文二品、八旗副都统、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 奉恩将军、县主额驸直省总兵皆被之。
3_page8_image1b.jpg
3_page7_image1a.jpg

- l5 K% f# e/ \$ |7 O  n- B, i8 f% k6 M0 U
【职官甲二】 谨按本朝定制 职官甲前 后及护肩各绣团蟒一,裳幅团蟒二,余俱如职官甲一之制 文三品以下 骁骑参领、郡君额驸 县君额驸 乡君额驸、直省副将以下皆被之。
Untitled1_page1_image1b.jpg
3_page8_image1a.jpg

" _) [1 a' |& v7 q* t$ @0 C
8 y( L* W: d2 J7 |
【职官甲三】谨按本朝定制 职官甲前后及护肩各绣团蟒一,裳幅铁鍱四重,护肩接衣处鋄银云龙,余俱如职官甲一之制 侍卫、銮仪卫所属官、前锋参领、护军参领、前锋侍卫、护军侍卫、王府长史护卫 典仪 皆被之 。
Untitled1_page2_image1b.jpg
Untitled1_page1_image1a.jpg
* s: v. ^/ t9 N7 A  Z  r( I

9 Z; b+ ]0 L8 e! m& {- S
【前锋校甲】 谨按本朝定制 前锋校甲 白缎表,素里,无袖,中敷铁鍱,外布黄铜钉,红片金及石青布缘二重,前后绣蟒各一 通绣莲花,裳幅铁鍱三重。
4_page5_image1b.jpg
4_page4_image1a.jpg
% m$ [; ]+ ?2 J9 X& ]8 \
  
【骁骑校甲】 谨按本朝定制 骁骑校甲表以缎,各从旗色,如冑制 缘亦如之,余俱如前锋校甲之制
4_page6_image1b.jpg
4_page5_image1a.jpg
& e0 H" F# Z: ]3 F: _2 O2 ~
【前锋甲】 谨按本朝定制 前锋甲 青布表,月白里,缘如表色,不施彩绣,余俱如前锋校甲之制、护军、绿营兵皆被之。
4_page9_image1b.jpg
4_page8_image1a.jpg
" |! c( X( j$ u: d+ l. P
1 I  B+ w+ {0 W) D+ @2 z
【骁骑甲】 谨按本朝定制 骁骑甲 表以布,各从旗色,如冑制,缘亦如之,余俱如前锋校甲之制。
4_page10_image1b.jpg
4_page9_image1a.jpg
/ O7 w# K/ a  o3 x' o" z9 L
' U" l3 d" W. o/ T
【护军校棉甲】谨按乾隆二十一年 钦定 护军校棉甲白缎表,蓝绸里,缘如表色,中敷棉,外布黄铜钉,上衣下裳 左右袖、护肩、护腋、前裆、左裆皆全。
5_page3_image1b.jpg
5_page2_image1a.jpg

' K/ {: D* p* Z' S. A1 O0 N/ f
  }1 P) c/ o. y* [+ E, {2 a# u' z" k
【骁骑校棉甲】谨按乾隆二十一年 钦定 骁骑校棉甲石青缎表,其余俱如护军校棉甲之制。
5_page4_image1b.jpg
5_page3_image1a.jpg

- r9 Y. x$ B# D; Z( P% @- _
6 F2 k3 w8 Y* c$ o1 i7 ?
【前锋棉甲】 谨按乾隆二十一年 钦定 前锋棉甲石青绸表,蓝布里,外布白铜钉,余俱如护军校棉甲之制 护军亦被之。
5_page7_image1b.jpg
5_page6_image1a.jpg
1 U  c8 X6 k9 z; O

' R+ R7 P9 L" k' \' {& {, y
【骁骑棉甲】谨按乾隆二十一年 钦定 骁骑棉甲绸表各如旗色,蓝布里,缘如冑制,中敷棉,外布白铜钉,上衣下裳、护肩、护腋、前裆、左裆皆全。
5_page8_image1b.jpg
5_page7_image1a.jpg
7 q( c5 }/ `: [# S0 Y$ ^

( ^2 T9 T& f' G2 W7 d
【鹿角兵棉甲】谨按乾隆二十一年 钦定 鹿角兵棉甲无裳及左裆,余俱如骁骑棉甲之制,炮手亦被之
5_page9_image1b.jpg
5_page8_image1a.jpg
9 Y$ Z% t& @+ q' l. l

1 `' n$ r, d) e9 x: B
【藤牌营兵虎衣】谨按本朝定制 藤牌营兵虎衣 黄布为之 其长半身下裤如其色通绘斑文袖端白布以象虎掌鞾亦以黄布绘斑文 绿营藤牌兵亦被之
6_page1_image1b.jpg
5_page10_image1a.jpg

2 Z( I$ C  f% A$ Q2 T9 L* z9 @# p  ]0 B+ r6 N' C. Y
【武状元甲】 谨按本朝定制 武状元甲炼铜为之 红绸里 红片金缘 通簇贝文 铜鍱两袖铜鍱四重 裙下周结绿绦 下垂红緌前后各四十行
6_page3_image1b.jpg
6_page2_image1a.jpg
5 D( h9 M% D9 G/ j' P. p

1 R3 m6 K* |. P
【鏁子甲】 谨按 乾隆二十四年平定西域俘获军器无算,上命皆藏紫光阁以纪武成,鏁子甲炼铁为之,上衫下裤皆为铁连镮相属,衫不开襟,白布缘领,贯首被之,西师深入屡得兹甲,即被以击贼,殊方异制克底肤功,敬登于册以附甲冑之末
a.jpg
6_page3_image1a.jpg
  w* m/ J8 h- b3 n) m
! R# s0 S( U; T8 W9 d& y* c

0 }, u2 J3 q) {
※﹝冑目﹞ 
亲王冑
贝勒冑
入八分公冑
职官冑一
职官冑二
职官冑三 
职官冑四
职官冑五
职官冑六
职官冑七
王府长史冑
王府护卫冑
前锋校冑
骁骑校冑
骁骑冑
护军校棉冑
骁骑校棉冑
前锋棉冑
骁骑棉冑
藤牌营兵虎帽
武状元冑
4 K$ z6 L; Y! k( k% b
" w6 G6 G; A- I- Y7 E
【亲王冑】 谨按本朝定制 亲王冑炼铁为之 或以革髹漆 其制下达庶官 顶镂金火焰 衔红宝石或蓝宝石及珊瑚绿松石 惟不得用东珠 承以金云 下为金立龙二 饰红蓝宝石各一 又下为金衔珊瑚园珠 又下为金垂云宝盖 贯枪植管 周垂熏貂缨十有八 红缎里 管衔金叶四 承以圆盘皆镂龙 盘下镂龙金座 冑前后梁亦镂龙 其饰杂宝惟宜 梁左右金梵文三重 上重八次七 间以金璎珞 次二十 舞擎亦镂龙 饰杂宝 护额浴铁錽金龙 护项石青鏁子锦表 月白缎里 石青倭缎缘 左右护耳护颈亦如之 俱中敷铁鐷 外布金钉 系青缎带六 冑衬石青缎表 月白绸里 顶缀红绒 郡王亦冠之
2_page5_image1b.jpg
2_page4_image1a.jpg
5 K2 ]2 b, _0 p  R

3 t, L% O) C+ e( D2 V
/ U) n3 Q( |: x, h# r. ^, |  k
【贝勒冑】 谨按本朝定制 贝勒冑 顶衔素金 宝盖盘座俱镂花金不加饰 垂熏貂缨十有四 余俱如亲王冑之制 贝子 固伦额驸皆冠之
2_page8_image1b.jpg
2_page7_image1a.jpg
0 H2 f: K7 I. V7 `# A0 U' J0 \

! J6 J  ~6 g+ K6 f- k! w

' v; p; u: G4 x  U+ K) |
【入八分公冑】 谨按本朝定制 入八分公冑 顶植蜜鼠尾 宝盖盘座俱髹以漆锓金花及云龙 垂貂尾缨十有二 梁及舞擎亦髹漆锓金云龙 梁左右无梵文 余俱如亲王冑之制
2_page10_image1b.jpg
2_page9_image1a.jpg
. l: X3 b: a- w: R* w/ n
, s4 T" K7 d6 q, L
4 i/ k3 l; m* S6 T" `
【职官冑一】 谨按本朝定制 职官冑顶植雕翎二 衔镂花金叶 宝盖盘座俱髹以漆锓金花及云龙 周垂貂尾缨十有二 梁及舞擎亦髹漆锓金云龙 梁左右无梵文 护项护耳护颈皆石青缎表蓝布里通绣蟒五 中敷铁鐷 外布银钉 系青缎带二 冑衬石青缎表 蓝绸里 顶缀红绒 领侍卫内大臣、八旗都统、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直省总督、提督、巡抚、皆冠之
3_page1_image1b.jpg
2_page10_image1a.jpg
5 l4 S9 i* A. S. k8 u" o% E6 D2 [

: U" x! L) {. P) _# i/ v
/ K4 l( X6 R! p! S) j1 j% q
【职官冑二】 谨按本朝定制 职官冑顶植蜜鼠尾 周垂朱牦 余俱如职官冑一之制 内大臣、和硕额驸、郡主额驸、内大臣里行之公侯伯、散秩大臣皆冠之
3_page2_image1b.jpg
3_page1_image1a.jpg
+ u+ D+ e; B! \8 ]0 @
. S" o7 g( U3 i: C* B
5 ~! I; ^5 ?1 }1 r9 I  ]4 ]) P
【职官冑三】 谨按本朝定制 职官冑顶植熏獭尾 周垂朱牦 余俱如职官冑一之制 随旗行之公侯伯子男、文武一品、文二品、八旗副都统、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 奉恩将军、县主额驸直省总兵皆冠之
3_page3_image1b.jpg
3_page2_image1a.jpg

' J1 P. V! E9 W$ s3 n& h: }; F' B% y/ j

+ m# S# M6 w; E1 X) Q
【职官冑四】 谨按本朝定制 职官冑顶植熏獭尾 宝盖盘座前后梁及舞擎俱鋄银云龙 余俱如职官冑一之制 文三品至五品 骁骑参领、郡君额驸 县君额驸 乡君额驸、直省副将皆冠之
3_page4_image1b.jpg
3_page3_image1a.jpg

& L# r# C3 x  D% Q0 h: o% B+ X) \' `0 H# O" O- h/ H8 x) v

% p6 z$ B- U1 f( A* @
【职官冑五】 谨按本朝定制 职官冑顶植豹尾 周垂朱牦 宝盖盘座前后梁及舞擎俱鋄银云龙 余俱如职官冑一之制 侍卫、銮仪卫所属官皆冠之
3_page5_image1b.jpg
3_page4_image1a.jpg
! V7 O+ p1 T4 H, @- h3 T0 f
; n8 X7 Q+ o( u4 Y/ p/ y
6 Y0 Y; `2 d3 r
【职官冑六】 谨按本朝定制 职官冑顶植獭尾 周垂黑牦 宝盖盘座前后梁及舞擎俱鋄银云龙 余俱如职官冑一之制 前锋参领、护军参领、前锋侍卫 皆冠之
3_page6_image1b.jpg
3_page5_image1a.jpg
2 h( m$ q5 y8 r8 c

" |$ v0 y; \8 m* l- y3 h4 X2 h- B9 c9 O. L- B
$ N9 j: G) }) ?2 u; N
【职官冑七】 谨按本朝定制 职官冑顶植獭尾 周垂朱牦 不加锓饰 护项护耳护颈均不施绣文 余俱如职官冑一之制 文六品至九品 直省参将以下皆冠之
3_page7_image1b.jpg
3_page6_image1a.jpg

1 A; c+ {' ?: r
. L. d$ p! x' f- _, p1 ^4 u/ r: R

* \7 |! O$ y% }5 C" r1 ]
【王府长史冑】 谨按本朝定制 王府长史冑顶植猞猁狲 周垂黑牦 梁及舞擎俱鋄银云龙 余俱如职官冑一之制
4_page1_image1b.jpg
Untitled1_page2_image1a.jpg
0 i& R5 {' {  Q4 Z* J/ H
( D( E5 V3 c) |. O/ G( r! W

! b9 ], \. G% u+ n. K$ Q
【王府护卫冑】王府护卫冑 谨按本朝定制 王府护卫冑 顶植猞猁狲 周垂朱牦 梁及舞擎俱鋄银云龙 余俱如职官冑一之制 典仪亦冠之
4_page2_image1b.jpg
4_page1_image1a.jpg
( f1 r; k; @: I
- C. y1 X* k( g$ W- J, H

% m7 s9 Q6 j, }0 C, X$ d
【前锋校冑】 谨按本朝定制 前锋校冑 炼铁为之,顶植铁鍱,周垂朱牦,宝盖以下俱素铁,不加锓饰, 护项护耳俱白缎表,素里,红片金及石青布缘二重,绣莲花,中敷铁鍱,外布黄铜钉, 冑衬石青缎表,蓝布里,顶缀红绒 护军校亦冠之。
4_page3_image1b.jpg
4_page2_image1a.jpg
/ B0 R; E  U" e

: u* s% n! z2 G; w4 F9 n7 x7 _8 k5 ^5 }
$ W; G% \& \" I3 w
【骁骑校冑】谨按本朝定制 骁骑校冑顶周垂黑牦,护项护耳俱表以缎,各从旗色,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红缘, 镶红旗石青缘,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皆如表色,余皆如前锋校冑之制。
4_page4_image1b.jpg

4 v+ Q( N+ M- f5 o8 O$ D- v0 \! x7 B
# p) F. T7 i1 H) H! F+ e
【前锋冑】 谨按本朝定制 前锋冑护项护耳俱青布表,月白里,缘如表色,不施采绣。余如前锋校冑之制。护军、绿营兵皆冠之
4_page7_image1b.jpg
4_page6_image1a.jpg
# J. g5 K" \1 B5 d
, A& `  I& Q' j8 G* T8 F& ~0 w( }

% e3 f0 f) }+ d! h; ?7 m+ R1 L/ K
【骁骑冑】谨按本朝定制 骁骑冑顶周垂黑牦,护项护耳俱表以布,各从旗色,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红缘, 镶红旗石青缘,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皆如表色,余俱如前锋校冑之制。
4_page8_image1b.jpg
4_page7_image1a.jpg
( V/ W1 y1 _. x# U* _! P
4 V/ k% ^* p+ c* o7 ^
, ^( C% x$ a# Y# _
【护军校棉冑】谨按乾隆二十一年钦定 护军校棉冑革为之,髹以漆,顶植铜鍱,周垂朱牦,惟正红旗黑牦,饰皆黄铜, 护项护耳俱白缎表,蓝紬里,缘如表色,中敷棉,外布黄铜钉,冑衬石青缎表, 蓝布里,顶缀红绒。
5_page1_image1b.jpg
4_page10_image1a.jpg

; n% y2 N9 ], F, c& {- I, A
5 }8 M& F' Q" W* z3 x, D
+ F" q: z. \1 r1 x) s
【骁骑校棉冑】谨按乾隆二十一年钦定 骁骑校棉冑顶周垂黑牦,护项护耳皆石青缎表,余俱如护军校棉冑之制。
5_page2_image1b.jpg
5_page1_image1a.jpg

2 K3 P# M% M4 }/ D; x! k( E) Z: p! j. d) G+ R

6 {; [. e. j/ h7 q% r
【前锋棉冑】谨按乾隆二十一年钦定 前锋棉冑顶周垂朱牦,护项护耳皆绸表布里,外布白铜钉,冑衬石青布表,余俱如护军校棉冑之制。护军亦冠之。
5_page5_image1b.jpg
5_page4_image1a.jpg
1 ?7 m+ z$ _  {$ V0 B/ n) d0 j. u
$ K- S3 l: N9 j6 L
! k! j5 t; ~/ E3 u# b* s* a- G7 h
【骁骑棉冑】谨按乾隆二十一年钦定 骁骑棉冑周垂黑牦,护项及护耳皆绸表,各从旗色,蓝布里,镶黄旗/镶白旗/镶蓝旗俱红缘, 镶红旗白缘,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正蓝旗缘如表色,外布白铜钉,余俱如护军校棉冑之制,冑衬石青布表,蓝里,顶缀红绒。鹿角兵、炮手皆冠之。
5_page6_image1b.jpg
5_page5_image1a.jpg
# m$ z1 c" o+ ^0 E0 w- t

2 v/ b9 d! K7 u8 j' w
8 e7 @* M6 ^; @
【藤牌营兵虎帽】 谨按本朝定制 藤牌营兵虎帽制 革为之 形如虎头 后垂护项 下为护耳 皆黄布为之 通绘斑文 绿营藤牌兵亦冠之
5_page10_image1b.jpg
5_page9_image1a.jpg

5 T; O0 H, @: B- U( n0 M' d. a8 N: y/ M) A% L

5 n0 T5 k4 I* l: a
【武状元冑】谨按本朝定制 武状元冑炼铜为之 不镂花文 上植三刃 如古戟型 下为圆珠贯鎗植
管 周垂朱牦,前后梁加凤首尾 旁为凤翼 护项及护耳 俱贝文铜鍱 红片金缘红布里
6_page2_image1b.jpg
6_page1_image1a.jpg

; }" r% W& ]" Z% H3 J6 I

" V" A& }% r: L; \% Z+ j" g0 E
( }4 b/ d  C5 f6 K+ j) F  _
3 N: ?/ ?1 ^5 H- Y
清朝披甲兵总结
清朝甲冑的种类若以形式分有:
铁甲
明甲
棉甲
隶属的兵种分有:
马甲
步甲
披甲兵有;
护军校、前锋校、骁骑校、护军、前锋、骁骑、绿营、鹿角兵、炮手。
护军校、前锋校、骁骑校、护军、前锋、骁骑、绿营兵是皇室护卫与作战主力,故配备「铁甲」与「棉甲」。鹿角兵属工兵与炮手〈炮兵〉非主力作战部队,只配棉甲,且无裳及左裆,所以只能称半甲。
上述兵种的铁甲衣都是无袖的,可能是便于作战的考虑。
康熙五年时题准禁卫军:侍卫、䕶卫、前锋、䕶军 甲及裳均用明甲,所谓「明甲」即铁鍱装于外部,其余骁骑、绿营兵所著的铁甲相对可说是暗甲。   
棉甲是乾隆二十一年钦定的,乾隆后期大量使用棉甲,这种新制甲可能着重于实用性,和铁甲比, 外表没那么华丽,明朝时即已大量使用棉甲与锁子甲,不知清朝为何未跟进,直到乾隆朝才采用棉甲,而乾隆时的锁子甲亦非己造,俱是平定西域时所俘获的战利品。
因为火器的发展,甲冑的防御效果大打折扣,随着清末引进新军,传统冷兵器逐渐式微,冑甲于焉也开始步入历史。

. ^9 L: W8 S& H  ~8 d
7 _; |& w  O$ A- z3 p. C; M$ T
名词注释
【铠】《说文》甲也。《广韵》甲,介铠也。《周礼·夏官·司甲疏》古用皮,谓之甲。今用金,谓之铠。《初学记》首铠谓之兜鍪,亦曰冑。臂铠谓之焊。颈铠谓之铔鍜。《云笈·轩辕纪》蚩尤始作铠甲兜鍪,时人不识,以为铜头铁额。
& L, m) ?6 p. p: c) Z0 s
【护心镜】,古代的一种镶嵌在胸部的金属护甲,位于胸口正中,用以防刀箭。多为圆形,正面稍凸,;表面十分光滑,所以称为「镜」,可以缓冲攻击或抵挡攻击的作用。
+ [% l% z# d' ?% ^# D, F: ]9 [) q+ i
【猞猁狲】又名土豹 状若狸猫
" ~8 y- I  c0 M' |1 w/ X4 }# O
【冷兵器】简单的说就是古老传统的各式作战与攻击武器。狭义上冷兵器是指不带有火药、炸药或其他燃烧物的武器。广义的冷兵器则指古代所有的武器装备,以别于现代各种机动化武器如枪、炮、飞弹等..。
! B# j' D! [! p( M, K3 K9 O; h
【鹿角兵】汉名,满语音译鄂尔布,或作“敖尔布,清代八旗汉军骁骑营掌抬鹿角的甲兵,绿营亦有编制。
/ i6 Y; {% F" E
【鹿角】并非鹿的角,取其形,古防御工事,今之路障或拒马〈附图文如下〉
「汉军鹿角」: 谨按《魏志》徐晃传“鹿角十重”;《晋书》马隆传“地广则为鹿角车营” ;
《南史》韦叡传“树鹿角为城”。 本朝定制汉军鹿角规木为之,横木一,长八尺,围四寸;斜木八,长五尺五寸,围一寸五分,皆贯横木,当斜木之半,首末相属,涂以黄油,汉军每佐领一, 直省绿营各随其地有差。
11.jpg
12.jpg

. V2 J5 F7 f+ Z8 }" o9 M
3 f' M- N* y5 y. }
【鏁子锦】亲王甲冑的表布,材料俱是采用织以人字形连环互锁图案的锦缎,故名鏁子锦〈附图案〉
3 D6 A1 F/ H9 n' s; a, V! O" K5 Y
2_page6_image1a.jpg
5 {) J1 ]! f& A6 u% n' i

5 j: I$ Y. j, Z1 A
【鏁子甲】利用重复互锁连结的方式形成的甲装,三国时环锁铠就是鏁子甲,唐缀鳞甲、山文甲亦有鏁子甲的身影,山文甲它的“人字形”甲片中间凸两边凹,像个倒丫,由多片甲片相互扣合成整片甲,清朝亲王的甲冑用鏁子锦为表,其实内敷铁鐷,鏁子锦的图案,乍看之下,外披宛如山文甲或鏁子甲,实际上清朝确有一款铁连镮编织的甲装呌鏁子甲, 上衫下裤二件,上衫套头式,领口布缘。清朝并不产鏁子甲,所得皆为乾隆平定西域俘获品。为纪念战争胜利,命藏紫光阁,并登于皇朝礼器图册附于甲冑之末。

4 [$ l+ T7 K( R0 {
【紫光阁】清朝乾隆为表彰功成诸将仿汉唐画功臣像陈列之处,同时也是以纪武成诸多用途之场所

. T5 f5 l  U4 {4 ~' }
8 X8 m- d/ O  a: F

! z0 |% ?4 M, J
 楼主| 发表于 2018-6-10 21: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8-6-10 21:58 编辑 , m0 F9 L4 _) l6 T& `, y+ B% @

9 [1 [& |, I9 Z6 s# w
补充资料 身着鏁子甲衫的功臣画像

6 f2 L9 D+ O6 `* V
 下列四幅紫光阁功臣画像:
〈一〉散秩大臣 喀喇巴图鲁 阿玉锡像
〈二〉副都统 塔什巴图鲁 端济布像
〈三〉领队大臣前锋统领 墨尔根巴图鲁 玛瑺像
〈四〉原定边右副将军二等超勇伯内大臣 萨拉尔像
1 ^; W+ S) c" I" L8 M
都有一共同特征,即上身所著的衣衫都是束身的且无襟扣并于腰间用白绳绦系缚。他们的装备明显的显示出是武士身分,那么这些武士身上所著的是什么装备?如果仔细端详即可发现这些武士身着的与「皇朝礼器图式」卷十三武备篇甲冑里所述的鏁子甲上衫似乎一样,在皇朝礼器图式中关于鏁子甲的图文解说如下:
“谨按 乾隆二十四年平定西域俘获军器无算,上命皆藏紫光阁以纪武成,鏁子甲炼铁为之,上衫下裤皆为铁连镮相属,衫不开襟,白布缘领,贯首被之,西师深入屡得兹甲,即被以击贼,殊方异制克底肤功,敬登于册以附甲冑之末”
6_page3_image1a.jpg
 
其中
“鏁子甲炼铁为之,上衫下裤皆为铁连镮相属,衫不开襟,白布缘领,贯首被之” 说明鏁子甲是烧炼的硬铁材料制作的,分为上衫下裤,都是用炼铁编织如镮相扣,甲衫是整体的没襟,领口是白布做缘,穿戴是用套头方式。
“西师深入屡得兹甲,即被以击贼” 说明平定西域深入叛区常俘获这种「鏁子甲」,就马上用这种甲穿上加以攻击贼众。
这些功臣画像不仅保存了画像个人的声名伟绩,也同时披露了当代时空背景下的一些文物特征。 由皇朝礼器图式的「鏁子甲」制式,按图索骥找到了功臣画像中身着鏁子甲的踪影,再根据记载鏁子甲的关联“西师深入屡得兹甲,即被以击贼”,证实这些武士就是西征之师,身着的无疑的就是战争中俘获的鏁子甲,但有一点他们都选择穿甲衫,而未选择穿甲裤,至于原因为何?,就留予读着诸君思考了!
) O1 x1 i1 X% R. M8 v8 ]# Z! E
〈一〉 身着鏁子甲衫的 散秩大臣 喀喇巴图鲁 阿玉锡像
Ayusi.jpg

8 R& [: _3 z$ L* p9 z8 G
! p( K! u$ |, y: o4 V* a' k( b. g
                              
〈二〉身着鏁子甲衫的 副都统 塔什巴图鲁 端济布像
Duanjibu.jpg

( b. Z" V" D: f0 K2 \* T! ?
1 F: [! |! l- N% W" I, Y" O
〈三〉身着鏁子甲衫的 领队大臣前锋统领 墨尔根巴图鲁 玛瑺像
Machang.jpg
. x  a+ c2 b7 w  |& }1 X
% g+ k# p7 l5 ^( ?/ y+ f
〈四〉身着鏁子甲衫的 原定边右副将军二等超勇伯内大臣 萨拉尔像
Saral.jpg

* s+ `% y* f7 x( g# F  |" q2 `* N1 u, ^, J. w

: N0 h- x# V3 y" U
名詞注釋
1 N& c" a: [  D" a, q% a9 X$ l
【巴图鲁】巴图鲁源自蒙古语的「英雄」即「巴特尔」一词,在元、明时期有「拔都」、「拔都鲁」、「把都儿」等不同汉语音译。到了明朝末期,巴图鲁成为女真人的称号。汉文翻译为「英雄」、「勇士」,清朝时逐渐发展为赏赐有战功之人的封号。因其用来表彰获封之人的武功,故而又有「勇号」之称。
! S" o- \9 o; k) B" C: ~! {7 N; o

. E. {5 p8 H0 G. A
! T/ c* [' B3 K# T7 K1 E5 u
 楼主| 发表于 2018-7-4 01:37: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8-7-4 03:00 编辑 6 a8 q0 {' F4 |; X( }8 o

: X5 ^6 A$ x" J* T+ o0 t: T* l' s' G1 e
- q0 j  Y8 M4 D9 [

           紫光阁        

/ I' V$ i$ l; Y: m2 n3 q9 ]4 Q


7 [) |; ^) v9 F; y
  e3 a$ }) h7 ?; I; O
紫光俪影
紫光阁赐宴图》绘乾隆赐宴时情景乾隆帝在中和韶乐和丹陛清乐声中,赐酒给大将军,并由侍.jpg
* g! G; j3 `! b7 X6 K- t
                              
历史沿革
紫光阁位于中海西侧,始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初为明武宗朱厚照跑马箭射之地,名曰平台。高士奇的《金鳌退食笔记》中记载: “台高数丈中作团顶小殿,用黄瓦,左右各四楹,接栋稍下,瓦皆碧。南北垂接斜廊,悬级而降,面若城壁……”。后废台建阁,到崇祯时其面貌已大不一样。
到了清朝,紫光阁开始做为皇帝殿试武进士和检阅侍卫大臣较射之所。
从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后,每年十月十八日左右,皇帝在紫光阁前考试武进士马步箭、弓、刀、石科目。并由皇帝钦定一甲三人,二甲五人,三甲前列十人的人选。入选者,择其优秀充当御前侍卫。康熙帝曾留有紫光阁阅射诗一首,中有“队引花间入,镳分柳外催”之句。
到清高宗乾隆时期,西征南讨,国运达到巅峰。乾隆自诩的“十全武功”便与紫光阁有着密切的关系。

+ [7 X) m7 R; h5 u8 M7 ^
7 g- _( G, R3 ?  z4 ^
“勒壁画图思伟绩”
所谓“十全武功”,即是两次平定准噶尔、一次平定回部、两次征服大小金川,一次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一次征伐缅甸,一次征伐安南以及廓尔喀两次受降等。
' w' _7 {; i4 f7 Q1 I& K* E  M) y# J
十全武功之一  平定伊犂受降图
official01.jpg
) c$ d* T# W4 \, _8 A
平定伊犂受降诗
poem01.jpg

( z+ `7 ~" S; T) u3 H1 I; O" }
在乾隆的“十全武功”中,尤其是平定准噶尔和平定回部之乱,是乾隆皇帝最为重视的。为了宣扬他的西征武功,表彰成功诸将士,乾隆于廿五年(1760)命重新修葺紫光阁。并于翌年新正,举行了落成典礼。他把紫光阁用来当成宣扬自己战功的纪功丰碑,乾隆仿效汉「云台阁廿八将」及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之举,利用紫光阁设置清西征功臣一百人之画像。,他把平准平回诸战役,绘成战图多幅于阁中。更把这次战役中有功之臣一百人画像图形,陈列于阁中。并亲自为其中勋绩显著者五十人撰写赞文。其余五十人由儒臣撰辞,据知拟写撰辞的有傅恒、尹继善、刘统勋、阿里衮、舒赫德、于敏中等。
乾隆在御制五十功臣像赞序文中说:“兹者事定功成,写诸功臣像于紫光阁,朕亲御丹铅,各系以赞。不过誉,不尚藻,惟就诸臣实事录之。”他还在一首御制诗中写道:

# B1 R6 I1 x( o$ f6 J" |+ y5 d
阁就胜朝址,图标昭代勋。
格惭虞帝羽,数过汉时云。

5 u: G$ j# @0 r$ ~& s4 {, S+ j
形容紫光阁是为胜利的伟业而建立,画像是表彰为国立功的功臣而绘制
认为紫光阁功臣图像无论是从格局上或规模上都是胜过前朝的,它用格惭虞帝羽,夸大其格局,用数过汉时云强调其规模胜过汉代云台廿八将,更遑论唐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的盛举。兵贵精不贵多,论数目紫光阁功臣图像的确是「数过汉时云」「众过唐时烟」,但这代表甚么呢!汉唐功臣像的立意是缅怀功臣,而乾隆立功臣像主要是炫耀武功,自诩十全武功的乾隆,好大喜功的心态,由此可见一斑。

8 k0 C# f) @- W( h3 W
在御题赞文五十人当中首推大学士、一等忠勇公傅恒。
Fuhenga.jpg
6 Y, [& L2 u$ Y8 g
傅恒并没有督师就征,但在赞襄军务上成为乾隆的辅弼。西征用兵之初,举朝文武诸臣,不愿劳师动众,远途兴兵,唯有傅恒极力赞成。因此乾隆题傅恒赞文中有“定策西师,惟汝予同,酇侯不战,宜居首功”之句,借用汉相萧何以比拟。户部尚书兆惠、捐躯西域的兵部尚书班第列为功臣赞文第二、三名。乾隆对绘制战图及功臣像十分重视,亲自指定画师,那些画师画头像,那些人画衣纹、着色都规定得十分具体。功臣像有立轴、手卷两种,绢本设色,立轴诗堂左右各题满汉对照的赞辞。手卷因未发现实物,不知全长多少,从已发现的立轴看,纵约150厘米,横约95厘米。

& d$ l7 N4 i+ r$ C  N7 U/ M( r* n& m
附注:个人观点
9 [' ^* _: f/ B+ H( G; X
〈其实手卷有实物。在 格登山斫营 阿玉锡夜率精骑二十二人,成功突袭准噶尔部达瓦齐格登山大营。阿玉锡 率众奋进,持长矛突击,如入无人之境,达瓦齐全营因此惊溃,自相蹂躏逃散。因其夜袭敌营有功,乾隆皇帝除命令郎世宁为他绘下《阿玉锡持矛荡寇图》卷一幅外,更特地撰诗记述,以表扬其忠勇。这一幅手卷尺寸:27.1×104.4cm。  另一幅手卷 《玛瑺斫阵图》尺寸:38.4 x 285.9 cm〉
$ v, K$ I! @7 V' R" y
阿玉锡持矛荡寇图
img6_1a.jpg
9 @0 G0 G1 A: o7 Z7 n/ N# K) Z

6 R; f2 l. n% m! D
玛瑺斫阵图
02a.jpg
- s" r+ t/ t( t. e; @( c
' E+ ^8 o3 r8 h- O. e- R

6 x/ W7 x5 k. o- e2 r

8 P$ t" _% Z/ U2 ~" p( v4 L; K8 g! `
“诘戎求世德,宝训揭鸿文”
清前期对习武锻炼的重视,特别藉大阅、大狩的仪式,进行对宗室子弟的意识加强与训练,例如:南苑大阅,德胜门外八旗演阵,木兰行围,又名「秋狝」,设围场于古北口外,近郊田猎,设围场于南苑。 但承平日久,宗室子弟渐生怠惰,而有借口不参加活动,乾隆对此还特别有谕评。
  v. T/ Z4 ]$ ^5 H5 f3 F" ?7 z' E1 u: M
乾隆六年九月谕诸王大臣等曰:
朕行围回京之后,恭读太宗皇帝实录内载,昔太祖时,我等闻明日出猎即预为调鹰蹴球,若不令往,泣请随行,今之子弟惟务出外游行,闲居戏乐,在昔时无论长幼争相奋励皆以行兵出猎为喜,尔时仆从甚少,人各牧马、鞁鞍、析薪、自爨,如此艰辛,尚各为主效力,国势之隆非由此劳瘁而致乎! 今子弟遇行兵出猎,或言妻子有疾,或以家事为辞者多矣,不思勇往奋发,而惟躭恋室家偷安习玩,国势能无衰乎!此等流弊,有关满洲风气,是以蒙太宗皇帝谆切训谕,朕此次行围诸王大臣中,竟有躭恋室家托故不愿随往者,朕已为姑容亦不必明指其人,夫行围出猎既以操演技艺练习劳若,尤足以奋发人之志气,乃满洲等应行勇往之事,若惟是偷安不知愧耻,则积习相沿,实于国势之隆替甚有关系,嗣后倘有不知悛改仍蹈前辙者,朕断不轻为宽宥。

3 g+ }8 ]7 V& @+ X
为了遂行各项不同形式的政治活动,乾隆一般对各项活动的参与人员事后都会进行赏赐,如银、缎、燕.等。其赏赐的背后都是具有隐含的象征意义,目的只有一个,建立皇家体系维持皇朝的巩固与长治久安。

2 l$ Y& q. K/ e# S, V8 n7 i
鉴于满族入关以后,八旗子第日益崇尚浮华,喜文厌武,弃满语习汉语者日众。为了继承发扬满族的骑射传统,乾隆用谕旨告诫子孙之外,更勒石立碑置于紫光阁内正中。他在谕旨中先推出先世圣训,“我祖宗躬亲劳瘁,勤求治理,榘护相传,罔敢逾越。以立万世之丕基。至今感受无疆之福者,皆仰遵明训所致也。我朝满洲先正遗风,自当永远遵循,守而罔替” 而立碑用意则是:“俾我后世子孙、臣、庶,咸知满州旧制,敬谨遵循,学习骑射,娴熟国语,敦崇淳朴,屏去浮华,毋或稍有怠情。xx钦承彝训,冀亿万世子孙共享无疆之庥焉。”

1 i  t9 L# z# w1 G$ w# R, \3 @! L
但促成乾隆立碑的决心除了上述继承发扬满族的骑射传统的理由,还有一项因素,乾隆二十三年 十二月副都御史孙灏奏请停止明年巡幸索约尔济一摺,惹恼了乾隆皇帝
, U: e) }. r  L  i
在皇朝通典卷五十八大狩一节记载
二十三年 十二月副御史孙灏请停止巡幸索约尔济
谕曰孙灏奏请停止明年巡幸索约尔济一摺 朕初阅其词以为无知罔识事体,付之不问而己,继思孙灏此奏其所关于本朝家法及我满洲风俗人心者甚大,有不得不明白宣谕者,我皇祖圣祖仁皇帝临御六十一年,惟恐八旗之众承平日久躭于安乐不知以讲武习劳为务,是以省方问俗较猎行围之典岁频举行,圣寿既高,犹不肯稍自暇逸,其所以为万世子孙计者意至深远,迨我皇考世宗宪皇帝十三年中,朕与和亲王等日聆庭训,每谆谆以皇祖之定制贻谋永当效法,而深以未遑举行为憾,朕临御以来,思绍前徽,早夜兢兢,罔敢少懈,如比年来戡定准夷两路用兵,我满洲大臣官兵等皆能踊跃奉命,克奏肤功,亦由躬亲整率,习之有素,是以临事赴机,人思自效,即此亦其明验矣 如徒以恭己养安,借口于文恬武嬉之说,朕岂少御园别馆足供览憩,而必亲御鞍马时勤弓矢,转以此为自娱计耶 朕今日适阅圣祖仁皇帝实录天下虽太平,武备断不可废,如满洲身历行间随围行猎素习勤苦,故能服劳,若汉人则不能矣 虽由风土不同,亦由平日好自安逸所致之”。 谕恭读之余,凛然悚惕,岂敢一日忘之,今孙灏折内以为索约尔济地在京师直北,远与俄罗斯接界,一似轻车前往,不无意外之虑者,此语尢为笑柄,今额驸色布腾巴尔珠尔 及喀尔沁贝子呼图灵阿扎拉丰阿俱在朕前,试问索约尔济非即伊等之部落家室耶 伊等非国家教养之子孙臣仆耶 以伊等恭勤望幸迎请,犹恐不及,而谓有意外之虑,当亦梦呓,所不应出此者矣 折内又称索约尔济非江浙胜地可观等语,其言更为荒诞,且南巡之举,岂仅为山水观览之娱,上年朕临徐邳、淮、泗、沮、洳之地为之相视,求瘼疏泄、修防次第兴举,今岁农事倍收,孙灏独不闻之乎且果如孙灏所言,南方为胜赏之地,则索约尔济之习劳练武所为固胜于彼,益不可中止矣 至称,随从侍卫官员人等,长途费重,生计艰难,则从前皇祖时,狝狩之典,岁率二三举行,彼时大臣中或有外来之助,至于侍卫兵丁何尝不以为苦,然正所以教之节用,知艰也,且今预借俸饷,额外赏给,较昔实厚,岂至苦累转甚于前者,若如孙灏之意,将使旗人尽忘淳朴服勤之旧俗,而惟渐染汉人陋习,人人颓废自安,文既不文,武亦不武,如此而后快于孙灏之心,则其心为何心乎至近年来,朕每秋狝木兰,恭奉圣母皇太后安舆,窃念圣躬或致劳勚,恳请驻跸山庄,犹未蒙慈允,且屡垂懿训,示以大义,谓祖制不可少违,安逸不可少图,惟恐朕之稍有废弛,此亦诸王大臣所共知者,而孙灏顾以长途往返藉词缘饰,谓足耸动众听耶,孙灏以上书房行走之员而识见舛谬害事如此,若侍诸皇子教读,耳濡目染,岂独贻误养正之功而已哉 副都御史职佐风纪,断非谬妄之人所可滥竽,孙灏着以三品京堂改用,将此旨通行晓谕知之

5 u1 l( z6 y, R% H2 U
乾隆针对此摺说:“孙灏此奏其所关于本朝家法及我满洲风俗人心者甚大,有不得不明白宣谕者”,他对孙灏的冒奏加以严厉的批评,说孙灏之言,尢为笑柄,当亦梦呓,更为荒诞,曰:“若如孙灏之意,将使旗人尽忘淳朴服勤之旧俗,而惟渐染汉人陋习,人人颓废自安,文既不文,武亦不武,如此而后快于孙灏之心,则其心为何心乎?”。 又称“孙灏的识见舛谬害事如此,若侍诸皇子教读,耳濡目染,岂独贻误养正之功而已哉!认为 副都御史职佐风纪,断非谬妄之人所可滥竽,故将孙灏着以三品京堂改用“。
8 `6 D! G) h% T: k$ H1 b$ Z
孙灏并无恶意,只是不识趣,以乾隆如此心高气傲贵为一国之尊,谆谆以皇祖之定制贻谋永当效法,他偏偏在这当口触动了乾隆的避讳,冒言而谏。而乾隆如此周章的长篇谕论解说也实属罕见,只是以三品京堂改用,并未降等惩处孙灏,也算识其立意初心本善,并未深究,只是孙灏换来一顿臭骂却给乾隆其后助推立碑的决心。当然乾隆的好大喜功,以紫光阁作为宣扬自己赫赫武功的地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则是推升这个举措至波澜高峰的主要原因之一。

6 G8 L2 u4 Z1 Q+ O
这块碑于今尚存,已由紫光阁内移至院中,文革时,曾被人以“四旧”弃掉,后来在周恩来总理的过问下,将碑找回,立于原处。周恩来总理曾把这块碑概括为“下马必亡”碑。
鄙意以为此碑的用意在加强发扬满洲的武功意识所以说其为「勤致武功」碑较为贴切ˋ
24837169_19a.jpg
8 f8 y2 z& S( Y  I. l! Q2 O. x
24837169_20a.jpg ˋ

. K4 G  o: R4 R3 ^3 B7 |1 s+ D% w

4 H1 F. Q% m4 v6 K2 J3 f
/ Q! W+ {. }  g0 N0 [" E9 M2 g
“始末亲筹笔,其观勒壁文”
乾隆把有关西征的全部御制诗勒石刻于紫光阁武成殿的回廊壁间。据《日下旧闻考》记载,“两庑各十有五楹,石刻御制自乙亥军兴讫己卯成功诗二百二十四首。”从现存的实际情况看,记载不符。回廊实际共三十二间,应是两庑十有六楹。除一间为垂花门外,其余三十一间均有石刻。诗起止时间也不同,实际是从甲戌(乾隆十九年)五月“恭奉皇太后驻跸避暑山庄”杜尔伯特三车凌谒见开始,至辛巳(乾隆廿六年)正月《紫光阁写功臣像及诸战图毕集宴落成爰赋六韵仍叠四章》为止。从他的诗,特别是诗注中可以看出西征用兵的始末。乾隆还把紫光阁诗墨拓本分赐给各地巡抚、总督等,宣扬西征的业绩。

) x8 t2 |% _0 Z: x
# m( H  ^* F; V% d! r9 T
“爰开高阁以图形 并弆灵斿为守器”
乾隆还命令把西征将士的得胜灵纛收藏于紫光阁楼上,如兆惠、富德等所用纛幅均有名书其上。还把俘获的军器也藏于紫光阁楼上,大多是甲胄、鞍辔、弓箭撒袋之类,军器上书有所获者姓名,以志永久。

: m+ z) D9 u/ F. h

* Y3 ^: q' a% A. _% T
“紫光佳话从今纪  丰泽恩筵合此移”
按清朝典制,每年新正皇帝例行赐外藩和蒙古王公宴。过去多在南海丰泽园,从乾隆廿六年以后,就移往紫光阁,直到清末。
6 y) H5 a8 v( M9 ^
紫光阁赐宴图
《紫光阁赐宴图》即是对此赐宴之描绘aa.jpg
                              

! r! {% X6 t, z5 @- r; I

3 t' k! j& X0 \2 K
“金巵手赐按名呼”
紫光阁修葺落成后,乾隆皇帝于廿六年正月初二,举行了盛大的筵宴。参加者有画像诸功臣大学士傅恒以下及文武大臣、蒙古王公台吉等一百零七人。回部郡王霍集斯等,叶尔羌诸回域入觐伯克萨里等,以及哈萨克汗阿布赉来使苏勒统卓勒巴喇斯等十一人。由大学士傅恒献爵,皇帝遍赐诸臣酒,并将缎疋等物分赐入宴诸臣。这次盛典也被绘图留存。
; z2 t' {1 w3 {  ^9 \
同日,乾隆皇帝还在紫光阁茶宴,以紫光阁落成赐宴为题联句,吟诗联句除乾隆自己外,有有功之臣傅恒、兆惠、富德、阿里衮、色布腾巴尔珠尔、扎拉丰阿等,还有大学士来保、史贻直、梁诗正、于敏中等共廿四人。这次联句收入《乾隆御制诗集》中,并有单独的册页、拓本。
) L2 X. V% n6 t, N4 p6 m  t
乾隆皇帝在紫光阁如此精心布置,并举行盛大活动,名为宣扬西征将士的业绩,实际上真正的目的在于宣扬自己,把紫光阁做为他武功显赫的丰碑。
: c; x8 b' }- N' u2 H
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乾隆又把紫光阁抱厦拓宽,陈列了平定金川的战图,并依平西之例,再图形一百功臣像于紫光阁。以后,举凡乾隆“十全武功”各役,多有绘战图和功臣像之举,都收藏在紫光阁中。所以乾隆的“十全武功”是始终与紫光阁密切相连的。紫光阁实际上成了清代的军事陈列馆。紫光阁收藏的战图、功臣像及其他文物,都是重要的历史文物见证。
9 L/ ?2 J3 P( y( z! N* g7 N
- _7 k/ C: C( }9 P* |3 G1 j

1 r# t4 f& J- f% Z+ ]) M0 W
 楼主| 发表于 2018-7-4 02: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8-7-8 15:41 编辑 . j" o0 h0 g7 z% b/ `' U

/ C8 w7 C  b+ r
紫光浩劫
紫光阁到了清代同治、光绪时,曾一度做为皇帝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所,但国势日微,已不足道了。
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侵略军司令部驻在中南海后,紫光阁中收藏的文物遭受了浩劫,损失殆尽。如功臣像,现国内只有天津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两幅,而其他均已毁坏或流失,或被劫往海外。如平准第一功臣傅恒像,曾于1987年刊登在纽约苏富比的拍卖目录中,后以一万七千六百美元成交,现收藏者不详。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省博物馆、德国柏林国立民俗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馆及一些私人手中均收藏有功臣像,但和功臣像总数相比,差距甚大。平西战图和平定台湾战图则在德国汉堡国立民俗博物馆收藏。
- ^8 }- F* Y0 A0 @' n
紫光浩劫 八国联军入侵照
24837169_7a.jpg
; O+ X6 \! N5 e% ^4 {
24837169_8a.jpg

: |5 L  J% L2 ~( U, P, M
24837169_9a.jpg
, e, p  H% ]$ m+ t- t0 R0 A2 V
24837169_10a.jpg
( I; N* U. @8 P) K
24837169_12a.jpg

6 ]! f7 S! M9 ?
24837169_11a.jpg
2 W- y9 Y% c4 Y% ~  T
# w. T4 {! G$ M' o
& a) o1 D& Y8 s4 C, i; W

, t8 B+ c( o( }8 l8 P
  U2 b( [3 l3 A8 K6 p

# e( ?1 ]* g& P0 C
时代意义
到了民国时期,紫光阁建筑残破不堪,在19386月还曾被雷击毁一角。
紫光阁由盛而衰,是三百年来中国由盛而衰的缩影。中共建国后,在周恩来总理指示下,重修紫光阁做为政府领导人接见外宾的场所。
9922720e0cf3d7ca548f1aedf01fbe096b63a92b.jpg

4 a6 T( U! o: I# t6 \) E; q5 w4 C6 I. v* w! g

+ ?/ n' C3 z: g1 w9 V1 g
名词注释

1 q- l6 {  P, z/ [. P

+ c0 j: w, E" O& F5 e
【“云台廿八将”】
汉代云台廿八将指的是助汉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重兴汉室的麾下廿八员大将。 汉明帝永平年间,明帝追忆当年随其父皇打下天下的功臣名将,命绘廿八员于洛阳南宫的云台阁,称云台廿八将。这二十八位功臣包括:邓禹、吴汉、贾复、耿弇、寇恂、岑彭、冯异、朱佑 、祭遵、景丹、盖延、坚镡、耿纯、臧宫、马武、刘隆、马成、王梁、陈俊、傅俊、杜茂、铫期、王霸、任光、李忠、万休、邳彤、刘植。事实上不止廿八员,其外又有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合三十二人。
- g# ]! N1 H6 }( B- {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像”】
唐朝贞观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比例皆真人大小,画像均面北而立,是为《二十四功臣图》。太宗时常前往怀旧。阁中分为三层:最内一层所画为功勋最高的宰辅之臣;中间一层所画为功高王侯之臣;最外一层所画则为其他功臣。这二十四位功臣包括: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征、尉迟敬德、李孝恭、高士廉、李靖、萧瑀、段志玄、刘弘基、屈突通、殷开山、柴绍、长孙顺德、张亮、侯君集、张公谨、程知节、虞世南、刘政会、唐俭、李世绩和秦叔宝二十四人。
但事实上,太宗以后的皇帝有不少还是有陆陆续续将功臣绘入凌烟阁,以致最后共有一百多人入阁;甚至也有像程元振、鱼朝恩这样的宦官入阁。

( f: \# V! P5 l1 o% ?3 q5 w
【“勒壁画图思伟绩”】
「勒壁」指刻在碑上的紀功赞文
「画图」指画在绢上的功臣图像
「思」 缅怀追忆之意
“勒壁画图思伟绩”义即 由刻在碑上的赞文和绘在绢上的功臣图像来缅怀追忆这些勇士征战的伟大事迹

+ J3 j) w* Z' G
【酇侯】
酂侯是汉高祖刘邦赐给萧何的封号。刘邦平定天下后,论功行赏,因萧何功绩卓著,定其为首功,封为酂侯。《史记.世家》记载:项羽自刎,高祖平定天下后论功行赏,各功臣争功,高祖论萧何功劳最大,其他功臣不服,认为萧何从未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高祖以猎狗捕获猎物,乃是因人的指挥为例说明,萧何正是那个发号施令指挥的人。萧何为汉代制定律令,后为相

5 H7 [; U9 f+ X' ^$ ^+ C" E: X: c
【“诘戎求世德,宝训揭鸿文”】
「诘」 戎从戈,从十。“戈”是兵器,“十”是铠甲,基本解释为:兵器,武器,军队,军事相关者。“诘戎”是治理军事、训练,乾隆为了整治八旗子第日益崇尚浮华的生活,因定期举行习猎、演武,事后赏银、缎、燕.等。
「世德」世德指乾隆祖辈,清初开国诸皇帝,躬亲劳瘁,勤求治理,奠下之丕基。
「宝训」乾隆十七年,二十四年谕旨。
「揭鸿文」“揭”是 显示、披露之意,鸿文即宝训之内容,指勒于石碑上的宝训
“诘戎求世德,宝训揭鸿文”的文义就是:乾隆为了整治八旗子第日益崇尚浮华的生活,因此除了定期举行习猎、演武外。并传谕旨告诫子孙要学习祖宗躬亲劳瘁,勤求治理,奠下之万世丕基。更不殚用心良苦的用立碑的方式将训诫勒石披载在碑文上。

8 P) P4 w( H1 V4 n0 B$ \$ [
附錄宝训 乾隆十七年谕旨原文:
乾隆十七年三月二十日奉
上諭朕恭閱太宗文皇帝實錄內載崇德元年十一月癸丑日
上御翔鳳,棹集諸親王、郡王、貝勒、固山額真、都察院官,命弘文院大臣讀大金世宗本紀。
上諭眾曰爾等密聽之,世宗者,蒙古漢人諸國聲名顯著之賢君也,故當時後世咸稱為“小堯舜”。 朕批覽此書悉其梗跡,殊覺心徃神馳,耳目備加明快,不勝歎賞。朕思金太祖太宗法度詳明可垂久遠,至熙宗合喇及完顏亮之世盡廢之,酖于酒色盤樂無度,效漢人之陋習,世宗即位奮圖法祖,勤求治理,唯恐子孫仍效漢俗預為禁約,屢以無忘祖宗為訓,衣服語言悉遵舊制,時時練習騎射,以備武功,雖垂訓如此,後世之君漸至懈廢忘其騎射,至於哀宗,社稷傾危,國遂滅亡,乃知凡為君者酖於酒色未有不亡者也。 先時儒臣巴克什達海 庫爾x屢勸朕改滿洲衣冠,效漢人服飾制度,朕不從x以為朕不納諫,朕試設為比喻,如我等於此聚集寬衣大袖,左配矢,右挾弓,忽遇碩翁柯洛巴圖魯勞薩托身突入,我等能禦之乎?若廢騎射寬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食與,尚左手之人何故?常切此慮耳!我國士卒初有幾何?因嫻於騎射,所以野戰則克,攻城則取,天下人稱我兵曰:立則不動搖,進則不回顧,威名震懾,莫與爭鋒。 此番往征,燕京出邊,我之軍威竟為爾八大臣所累矣!故諭爾等其謹議朕言,欽此,朕每敬讀
聖謨,不勝欽凜感慕,深惟國家開創之時,我
祖宗躬親勞瘁,勤求治理,榘護相傳,罔敢逾越,以立萬世之丕基。至於今咸受無疆之福者,皆仰遵明訓所致也。我朝滿洲先正遺風,自當永遠遵循,守而勿替。是以朕常躬率八旗臣僕行圍較獵”,時時以學習國語,熟練騎射,操演技勇,諄切訓誨,無非率由舊章,期以傳之奕禩,永綿福祚,惟是我
皇祖太宗聖訓所垂載在
實錄,若非刊刻宣示,則累朝相傳之家法,外庭臣僕何由共悉,且自古顯謨今典,多勒之金石。 曉諭群工,我皇祖太宗之睿聖,特申告誡,昭示來茲,益當敬勒貞珉,永垂法守,著於紫禁箭亭,御園引見樓、及侍衛教場,八旗教場,各立碑刊刻,以昭朕紹述推廣至意,俾我後世子孫、臣、庶,咸知滿州舊制,敬謹遵循,學習騎射,嫺熟國語,敦崇淳樸,屏去浮華,毋或稍有怠惰xx欽承彝訓,冀億萬世子孫共用無疆之庥焉。 特諭

# H, s* @& L. o/ T! V& ~
7 }" j1 G9 }& Z
宝训 简版内容如下:
乾隆十七年三月二十日奉
上谕朕恭阅太宗文皇帝实录内载崇德元年十一月癸丑日
上御翔凤,棹集诸亲王、郡王、贝勒、固山额真、都察院官,命弘文院大臣读大金世宗本纪。
上谕众曰尔等密听之,世宗者,蒙古汉人诸国声名显着之贤君也,故当时后世咸称为“小尧舜”。 朕批览此书悉其梗迹,殊觉心徃神驰,耳目备加明快,不胜叹赏。朕思金太祖太宗法度详明可垂久远,至熙宗合喇及完颜亮之世尽废之,酖于酒色盘乐无度,效汉人之陋习,世宗即位奋图法祖,勤求治理,唯恐子孙仍效汉俗预为禁约,屡以无忘祖宗为训,衣服语言悉遵旧制,时时练习骑射,以备武功,虽垂训如此,后世之君渐至懈废忘其骑射,至于哀宗,社稷倾危,国遂灭亡,乃知凡为君者酖于酒色未有不亡者也。 先时儒臣巴克什达海 库尔x屡劝朕改满洲衣冠,效汉人服饰制度,朕不从x以为朕不纳谏,朕试设为比喻,如我等于此聚集宽衣大袖,左配矢,右挟弓,忽遇硕翁科罗巴图鲁劳萨托身突入,我等能御之乎?若废骑射宽衣大袖,待他人割肉而食与,尚左手之人何故?常切此虑耳!我国士卒初有几何?因娴于骑射,所以野战则克,攻城则取,天下人称我兵曰:立则不动摇,进则不回顾,威名震慑,莫与争锋。 此番往征,燕京出边,我之军威竟为尔八大臣所累矣!故谕尔等其谨议朕言,钦此,朕每敬读
圣谟,不胜钦凛感慕,深惟国家开创之时,我
祖宗躬亲劳瘁,勤求治理,榘护相传,罔敢逾越,以立万世之丕基。至于今咸受无疆之福者,皆仰遵明训所致也。我朝满洲先正遗风,自当永远遵循,守而勿替。是以朕常躬率八旗臣仆行围较猎”,时时以学习国语,熟练骑射,操演技勇,谆切训诲,无非率由旧章,期以传之奕禩,永绵福祚,惟是我
皇祖太宗圣训所垂载在
实录,若非刊刻宣示,则累朝相传之家法,外庭臣仆何由共悉,且自古显谟今典多勒之金石。 晓谕群工,我皇祖太宗之睿圣,特申告诫,昭示来兹,益当敬勒贞珉,永垂法守,着于紫禁箭亭,御园引见楼、及侍卫教场,八旗教场,各立碑刊刻,以昭朕绍述推广至意,俾我后世子孙、臣、庶,咸知满州旧制,敬谨遵循,学习骑射,娴熟国语,敦崇淳朴,屏去浮华,毋或稍有怠惰,xx钦承彝训,冀亿万世子孙共享无疆之庥焉。 特谕

- V8 S/ {9 C* K( z( y- F! U9 O
【上书房行走】
上书房是清朝皇子皇孙上学读书的地方
上书房行走,实际上就是清朝时候皇子、皇孙师傅的副手。
清代把不设专官的机构或非专任的官职称为「行走 」,上书房行走。其既非正式官名,亦非额设职官,只是一种差使,其编制仍在原供职衙门,俸禄待遇及升迁转补也按原衙门品级及俸次。
! X, i: ?$ X! }$ [" b9 C0 u+ ]8 @, {
【“始末亲筹笔,其观勒壁文”】
平定准噶尔、回部征伐,乾隆透过下列各种方式来彰显与表达记功:
一 皇朝礼器图记载  例如 “锁子甲”之记载
二 功臣像    例如立轴 傅恒画像,手卷 郎世宁绘《阿玉锡持矛荡寇图》
三 自作御制诗  例如得胜图御制诗之一  平定伊犂受降诗:
               乘时命将定条枝,天佑人归捷报驰,
                战有征安绝域,壶浆箪食迎王师。  〈附注:条枝是西域地名,此处当指“伊犂”〉
四 铜版记功   例如 得胜图之一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格登山斫营图
五 勒壁文
凡这些事物都是由乾隆主导,至于御制诗更是百分之百不假手于人。 自始至终乾隆亲自策画凡事躬亲,并作御制诗纪录,他不但作诗还写序,更命人勒文于碑以记武功。
“始末亲筹笔,其观勒壁文” 的文义就是:乾隆自诩其亲自策画并作御制诗纪录,欲知征伐的事迹都勒文于碑。
8 }# d) p9 _4 q; Q8 o: f
【“爰开高阁以图形 并弆灵斿为守器”】
「爰」:于是; 因而 ;乃之意。
「高阁」指 紫光阁
「图形」指 功臣画像
「灵斿」“灵”,旗上绘的灵兽〈如 龙、虎、麟、凤、玄武..〉“斿”,旌旗上飘动的彩带。“灵斿”指有图腾飘带的大纛、战旗
「守器」象征君权的器物,国家的重器,如祭器、车服等。
“爰开高阁以图形 并弆灵斿为守器” 的文义就是:为了彰功 “乃启用高阁用以陈列功臣画像,并把不用的旗纛一并当作国家的重器收藏于紫光阁

& k$ a, n/ f& L
【“金巵手赐按名呼”】
「金巵」“巵”读音同知,酒器。 金巵是 金制的酒杯。“金巵手赐”指乾隆用金制的酒杯亲自敬酒。
, t/ C# V0 W# o! C" f/ C% C" c
“金巵手赐按名呼” 乾隆用金制的酒杯亲自按名字一一招呼敬酒。

) n3 I! ^: A* E$ q0 I! q
- a! Q+ o2 O) ~7 }

# O7 e/ w" d0 ~" q9 r
3 V8 ?  C4 k! y+ |: M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23:03: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8-7-16 02:16 编辑
5 U! U) H7 q* k. R& D+ r
. _$ v) n/ H9 S& s
铜版纪功
1.jpg

  S- ?# i* P1 {! ^7 |
乾隆效云台、凌烟阁,将紫光阁作为十全武功”各役功臣像陈列场所之外,更精心的把部分战争的场面景象用铜版镌刻纪录下来,其中尤以平定西北准噶尔部和回部的战役为重大。乾隆二十四年,弭平西北准噶尔部和回部的叛乱後,为纪念自己用兵西北的战功,乾隆于二十九年命郎世宁等西洋宫廷画师,以此为主题起稿绘图。 乾隆三十年交由广东粤海关监督分批寄送法国巴黎制作铜版画。
乾隆平定准噶尔回部,总计有十六幅战争铜版画,称之为「得胜图」,分别是:
1. 平定伊犂受降图              平图021226
2. 格登山斫营图               平图021228 本图又称〈爱玉史诈营图〉
3. 鄂垒扎拉图之战图           平图021230
4. 和落霍澌之战图              平图021232
5. 库陇癸之战图               平图021234
6. 乌什酋长献城图              平图021236
7. 黑水围解图               平图021238
8. 呼尔满大捷图               平图021240
9. 通古思鲁克之战图           平图021242
10.霍斯库鲁克之战图           平图021244
11.阿尔楚尔之战图              平图021246
12.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图         平图021248
13.拔达山汗纳款图              平图021250
14.平定回部献俘图              平图021252
15.郊劳回部成功诸将士图         平图021254
16.凯宴成功诸将士图           平图021256

# {+ }- R# q8 \4 R& h
这十六幅铜版得胜图都有乾隆的御制诗并批注讲评,由内府雕版。加上得胜图御制序与臣工跋共计十八帧,分别是:
  得胜图御制序            平图021224
1.平定伊犂受降诗            平图021225
2. 格登山斫营诗              平图021227
3. 鄂垒扎拉图之战诗           平图021229
4. 和落霍澌之战诗           平图021231
5. 库陇癸之战诗              平图021233
6. 乌什酋长献城诗           平图021235
7. 黑水围解诗               平图021237
8. 呼尔满大捷诗              平图021239
9. 通古思鲁克之战诗           平图021241
10.霍斯库鲁克之战诗           平图021243
11.阿尔楚尔之战诗           平图021245
12.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诗         平图021247
13.拔达山汗纳款诗           平图021249
14.平定回部献俘诗           平图021251
15.郊劳回部成功诸将士诗         平图021253
16.凯宴成功诸将士诗           平图021255
  臣工跋                平图021257

9 R1 a+ S: ]% D: z- |
当郎世宁等人完成《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稿样,并奉旨交由广东粤海关监督分批寄送法国承作之际,乾隆皇帝已迫不急待为这批铜版战图亲自撰序。铜版画战图的序文〈得胜图御制序〉,撰写于乾隆丙戌年孟春(三十一年正月)。

5 T& ^( ?9 u4 x4 |3 V! q
清高宗首先说明平定准回战役过了七年战图始完竣,是因为欲详细询查军营征战之形势及绘制图稿须花费时间所致;
其次阐明下令绘图的目的,是藉此战图让他们的战功事迹得以永存,因将士百死一生,为国宣力,才赖以成功,怎么忍心让他们的事迹冺灭无闻呢?所以紫光阁既已绘存功臣像予以表扬;然这些战役是成就血战之名的地方,故制成战图,描绘战士攻坚、斫锐、斩将、骞旗实迹,用以表彰将士为国宣劳、奋勇杀敌之功。
最后描述个人抚图之际,在神驰连营之间,感念天眷庇佑之余,未敢因胜利自诩而益须兢兢守业的心情。
  c: X( W$ k# }" h4 S' Y5 {' o3 A
0 s7 [/ A6 n. c
附錄「得胜图御制序」文:
西師定功於己卯,越七年丙戍戰圖始成,因詳詢軍營征戰形勢以及結構丹青有需時日也。夫我將士出百死一生,為國宣力,賴以有成,而使其冺滅無聞,眹豈忍為哉,是以紫光閣既勒有功臣之像,而此則名就血戰之地,繪其攻堅斫銳斬將騫旗實蹟,以旌厥勞而表厥勇,爾時披露布已有成詠者即書之幀間,其未點筆者茲特補詠。凡六事禮不云乎:“聽鼓鼙之聲則思將帥之臣”,撫是圖也有不啻若是之感!先是宵旰勤勞,雖曰神馳於連營列陣之間,此則目繫心存,竟如指揮諸將士於折衝禦侮之際,而痛定之懼,予惟益欽 天眷於無窮凜月,盈於有承,遑敢自詡,坐謀伐恭躍而忘競業哉!
乾隆丙戍孟春月御題
1 Q" i- _% k. U! y1 R
简版「得胜图御制序」文:
西师定功于己卯,越七年丙戍战图始成,因详询军营征战形势以及结构丹青有需时日也。夫我将士出百死一生,为国宣力,赖以有成,而使其冺灭无闻,眹岂忍为哉,是以紫光阁既勒有功臣之像,而此则名就血战之地,绘其攻坚、斫锐、斩将、骞旗实迹,以旌厥劳而表厥勇,尔时披露布已有成咏者即书之帧间,其未点笔者兹特补咏。凡六事礼不云乎:“听鼓鼙之声则思将帅之臣”,抚是图也有不啻若是之感! 先是宵旰勤劳,虽曰神驰于连营列阵之间,此则目系心存,竟如指挥诸将士于折冲禦侮之际,而痛定之惧,予惟益钦天眷于无穷凛月,盈于有承,遑敢自诩,坐谋伐恭跃而忘竞业哉!
乾隆丙戍孟春月御题
( @! y! |5 `( W1 i5 t; W/ K
名词注释
【西师】西征之军队
【丹青】丹、青,都是中国古绘画中常用的颜色。因此,古称绘画艺术为丹青。
【露布】露布是一种写有文字并用以通报四方的帛制旗子,多用来传递军事捷报。
【百死一生】形容 冒着极度生命的危险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
【鼙】“鼙”读音同“皮”,小型战鼓:《说文》— 鼙,骑鼓也。
【宵旰勤劳】 “旰”读音同“赣”, 宵旰,本宵衣旰食,义: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黑了还不休息 指的是人之勤劳。“宵旰勤劳”实即“勤劳”的复语,就是指「勤劳」,义同宵衣旰食
【遑敢自诩】“遑敢”义即“不敢”; “自诩”是 夸耀,说大话。“遑敢自诩”义即 “不敢自我夸耀”。 〈事实上这是乾隆自说辞,从其表现上无一不在夸显他的功绩〉
  U* I0 C  b/ ]. y( }# ]$ {
/ ?+ a9 T( h- A2 Y, m7 [$ h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23:25: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8-7-15 03:35 编辑
6 ^" x; r8 p4 t/ H. I- T$ {
$ A9 @. i  K1 H) w7 `$ Y) I

, ]' j$ B7 Q$ \
关于这十六块铜版得胜图的制作过程,波澜转折,涉及人物,与相关文件,及散播…..。兹摘录自台北故宫的《乾隆纪功》,有详实的记载如下:

# c+ M) P+ N" n- f& ~7 t- F' z9 O. D
1.png    故事缘起
9 n. d$ z* a4 y
十八世纪,欧洲商船抵达中国唯一对外开放的贸易港口广州。他们藉由与清廷特许的广东行商进行贸易,意外地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 t; T9 {+ }: O4 a( v( E
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广东十三行的一群行商们,非常紧急地集合在同文行老板潘振承的家里,他们苦恼的是朝廷刚刚颁布下来的一道命令。原来,当时的两广总督杨廷璋,接到了乾隆皇帝的上谕,指示他必须将一批画稿送往欧洲制作铜版画。随 上谕寄来的还有上谕的意大利文和拉丁文翻译本,并附寄四幅称为「得胜图」的西洋风格墨绘画稿,和一封意大利文的信件。
/ @# L8 e9 c* u! O9 v- ?# p( a
可是乾隆皇帝并没有指明要送往欧洲何处制作?这让杨廷璋颇为困扰,连忙与粤海关监督方体浴商议。两人最后决定由总商潘振承召集在广州的行商,讨论如何顺利完成皇帝交办的任务。

/ j& V% B8 M8 v# @5 w; e# z' V
让人好奇的是,乾隆皇帝为何要制作这批「得胜图」铜版画?又为何指定送往欧洲印制?这些墨绘稿件由谁绘制?绘制的内容又是甚么?总商潘振承应该将这些画稿送往欧洲何处制作铜板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又与国立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档案和得胜图铜版画有何关系?
2 q  p1 z/ n* m; u& I  D% \
未命名的圖片1.png
未命名的圖片3.png
5 i9 k* R& o1 W" a9 r3 ~' H 未命名的圖片5.png
- y1 q) n2 j3 l3 P  q) L 未命名的圖片7.png 3 h# p( c) x, E2 A
未命名的圖片9.png 1 y3 j1 W$ l  I7 A
未命名的圖片11.png
( k7 {: Y' a/ j$ r5 A 未命名的圖片13.png
- e4 }+ I( b& z7 \/ T* u& H
4 I1 x' y$ L  U9 r  t0 Y7 D8 Q. f5 ]6 H( y! U6 g; R1 z+ G
* r( L" y+ e! ]' m: @: q9 e

9 x& k1 Z' a$ }; p( U5 P. I. e( Z( ]- ~
7 x, z2 \+ }! j3 u2 r& e7 D
 楼主| 发表于 2018-7-14 23:39: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c! n) x% S' i9 Z
! }0 [+ G/ V% O7 d. X- y

5 q8 ^1 Q5 }2 ^- O4 [. s铜版记功 Documenting Victory in Etching
) D" _1 y4 Y4 @3 C4 k. H% t+ @/ _- m 9.jpg
1 B) x6 w  V7 {% @: M" V6 y6 s* u9 p
# @4 G& j+ v4 |6 p( a8 o1 r
" e- e- o$ a1 u: M0 I0 I: W; d6 v
十八世纪 广州
10.jpg
: L6 D, L) N, Y4 Y

# P# d! H9 O' r+ T) N. G
( _5 R: M4 W% r) r
十三行总商 潘振承
11.jpg
  H6 k8 f- ?0 k
" }* w8 K0 |0 s* L4 M! g! }9 T
横跨中国到欧洲的航程
13.jpg
, J) E3 j' B" S1 L9 l

+ j/ g. p) e% Q, M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
12.jpg
. `3 R" }" K! Q2 v6 |7 k$ w$ L
, h  ^0 F4 |+ U' b
& y) a" r5 I: Z, r1 }& Y

9 ?9 s6 u, O' S/ e" m8 f0 }9 [( ]  \" L9 ]1 O

- f  {% v1 K: B  [
 楼主| 发表于 2018-7-15 01:49: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1 q$ O# G; t+ F! V3 o! e0 l
名稱 得胜图御制序
作者 清高宗
5 J% g* Z* V$ Z% c9 z# ^4 p& H時間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
尺寸 纵58公分 横95公分2 z2 i& R: i  y. L9 i2 U
編號 平图021224
prelude02.jpg

6 `; S% Y' f1 a! Q6 L9 H; D8 X
: B6 _+ f& ]# ]3 n* L$ a
当郎世宁等人完成《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稿样,并奉旨交由广东粤海关监督分批寄送法国承作之际,乾隆皇帝已迫不急待为这批铜版战图亲自撰序,甚至早已决定对完成作品,将装潢成册页形式,俾便翻检阅览。
铜版画战图所题的〈御制序〉,撰写于乾隆丙戌年孟春(三十一年正月)。序言开始,清高宗首先说明此图起 稿之所以耗时较长,是为了彻底掌握整个战争经过,以为绘制图稿的依据;其次阐明下令绘图的目的,其对准回两部战争,个别重要将领既已绘存功臣像予以表扬; 但对重要战役,则必须制成战图,具绘战士攻坚斫阵、不避锋镝之勇,亦用以彰显将士为国宣劳、奋勇杀敌之功,藉此战图让他们的战功事迹得以永存;最后描述个 人抚图之际,在神驰连营之间,感念天眷庇佑之余,未敢因胜利自诩而益须兢兢守业的心情。(郑永昌)

+ r9 U4 }; Q  b9 x
3 h3 J/ Z/ _/ W; Y& _2 q  I& {
 楼主| 发表于 2018-7-15 01: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 O. U& o' E! N

2 d) G: F+ F$ o2 t- q
平定伊犂受降图
绘稿者 艾启蒙 (IgnatiusSickltart, 1708-1780)
) |5 b3 U0 M/ l主持 柯升 (Charles-Nicolas Cochin, 1715-1790)- x6 Z0 ^; b7 h. D
锓版者 卜烈孚 (B. L. Prevot,)   
完成时间 1769      平图021226
official01.jpg
平定伊犂受降诗     平图021225
poem01.jpg

* }" Q# L& g- U/ i
& N; J4 p8 O  ?& z. a0 ?
$ L, m" ]- o# W% {; N  {: v! i# d9 _& H. X2 g0 t3 E
 楼主| 发表于 2018-7-15 01:55: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8-7-15 01:57 编辑 : Q  H$ l1 d  X0 g
& X* l6 a( r3 E" k# A( }
/ k) S+ w  v/ o! Y$ }4 N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格登山斫营图(正式本)
绘稿者 郎世宁 (GiuseppeCastiglione, 1688-1766)' {. P, _' K2 e1 P# J
主持 柯升 (Charles-Nicolas Cochin, 1715-1790)( l2 N* R6 l% K# K
锓版者 勒霸 (J. Ph. Le Bas, 1707-1783)  完成时间 1769
纵58 公分 横95 公分     平图021228
official02.jpg
本图又称〈爱玉史诈营图〉,是役清军彻底击溃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是 清廷控制天山北路的决定性战役。图中描述乾隆二十年(1755)五月间,降附清廷的翼领喀拉巴图鲁阿玉锡(Ayūsi,生卒年不详)夜率精骑二十二人,成 功突袭准噶尔部达瓦齐(?-1759)格登山大营的情形。图中格登山大营中敌军装备齐全,备重炮多门,只见阿玉锡自密道小径接近敌军,突被发现后,阿玉锡 率众奋进,持长矛突击,如入无人之境,达瓦齐全营因此惊溃,自相蹂躏逃散。
全图由郎世宁(GiuseppeCastiglione, 1688-1766)亲自起稿,写实地描绘当时战场情景,藉由人物的细腻表情、空间层次的三维效果,营造阅者亲临战场,感受战云密布的肃杀气氛与战斗的张 力。在画中阿玉锡身骑黑马,手执长矛,刺向敌军胸前。此役,因其夜袭敌营有功,乾隆皇帝除命令郎世宁为他绘下〈阿玉锡持矛荡寇图〉卷一幅外,更特地撰诗记 述,以表扬其忠勇。
此图在郎世宁起稿后,乾隆三十年(1775)首批送往法国巴黎蚀刻铜板,由铜版画家柯升 (Charles-NicolasCochin, 1715-1790)主持,并由巴黎著名工匠勒霸(Jacques PhilippeLe Bas, 1707-1783)负责锓刻,其名即刻印在图下方之石块上。乾隆三十四年,此铜版画制作完成,次年九、十月间,由法国东印度公司运抵中国。(郑永昌)
3 \% R+ U; ^' C5 @" l3 `1 |

- k' k7 s% \' f9 V2 K+ U  [; _* |8 Z
格登山斫营诗
清高宗
- L0 \/ y1 L% H4 }& Y2 z6 O/ v7 T清乾隆间内府雕版
纵58 公分 横95 公分
+ r$ O/ c$ I; p5 `' S平图021227
poem02.jpg

( r" L1 P( ?* [6 N3 d! D* Z$ o0 k4 _' E
* g* [; T- x* `+ v" q) E- A
. k) s6 U, v, K. M7 t: y2 Z
 楼主| 发表于 2018-7-15 02: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y8 A6 P% P5 J$ @2 S- k, r
鄂垒扎拉图之战图
不载绘者3 i( Q7 L" ~4 M! R, U
锓版者 勒霸 (J. Ph. Le Bas, 1707-1783)+ h1 ?4 n) R# W* n+ K! }
完成时间 1770
平图021230
official03.jpg
! x) q# M0 X; Q! C% S# z
; `: N9 S- m' ^% U+ g& j

, i7 s6 b) b2 A$ \) |% ^
& P( h+ w; s8 L5 l8 T* ]
鄂垒扎拉图之战诗  平图021229
poem03.jpg
% c: e% D- H+ A; K+ s: w

. r3 y  T  C/ ?/ ?* y4 _# r+ X) l
: c7 W& E1 A$ \) s) [; N& x( Q' X
 楼主| 发表于 2018-7-15 02: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0 l& }6 P, i) A' b, K8 X0 ^* |! z7 @& D' u9 x5 V3 P2 S
和落霍澌之战图
绘稿者 王致诚 (Denis Attiret,1702-1768)
* c8 ^( b3 C  \绘稿时间 1766   ~; C& k( D) W
主持 柯升 (Charles-Nicolas Cochin, 1715-1790)7 |' u$ |# e1 P4 Q, p% v0 m: G2 P
锓版者 勒霸 (J. Ph. Le Bas, 1707-1783)) u+ `' D6 P) j7 P3 m8 h2 s" ?# S
完成时间 1774
平图021232
official04.jpg 6 [' ?9 l; K6 \6 r" I2 C8 D* ~

2 \6 b+ m* A2 c6 \9 e0 P! g* [
落霍澌之战诗     平图021231
poem04.jpg

1 H& y8 j) W6 R, S7 R( t
& R1 _7 @. V2 G2 y
% M% Y$ r/ x9 y. k* ^( P% M8 U2 U9 Q4 g) _" I+ U' ^9 z$ x$ p
 楼主| 发表于 2018-7-15 02: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r0 W' l) S6 |1 E& K) Y' ]$ Q5 }3 z6 N+ b$ g
库陇癸之战图
绘稿者 安德义 (JoannesDamasceuns Salusri, ?-1781)+ c) d% j' j: m/ J5 f; Q
主持 柯升 (Charles-Nicolas Cochin, 1715-1790) , g: N+ l7 X1 S/ z2 E; {% k
锓版者 阿里迈 (Jacques Aliamet, 1728-1788)
平图021234
official05.jpg

" h% H) x, D% [- s* K/ J1 x

: L* u' V' k7 }9 S/ L0 R
0 Q# p2 ?9 W  Y# O* D

* |8 {  Y" u+ B6 m) Z
库陇癸之战诗     平图021233
poem05.jpg
; b0 L7 N. `) U* E4 [( y( m
# P/ f% ~! v6 v2 {! B. P% K" U

# Q5 t: |  y  y) b* a. w- R
 楼主| 发表于 2018-7-15 02: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0 l" b5 Y* S6 E$ [8 D5 D* n# R* }! U5 y; Y: `- c
乌什酋长献城图
绘稿者 安德义 (JoannesDamasceuns Salusri, ?-1781), q' P7 T% M8 F$ G6 W
主持 柯升 (Charles-Nicolas Cochin, 1715-1790)0 D, a1 W6 ^' A" _3 G
锓版者 学法 (Pierre-Philippe Choffard, 1730-1809)
$ |7 F) T4 _# _& d" B$ t$ d完成时间 1774
平图021236
official06.jpg
9 U% n$ o8 h# Z$ c- m" L; V
$ Y0 S4 g4 Y/ o0 \/ V
乌什酋长献城诗     平图021235
poem06.jpg

" x4 c& [( E9 d; q) ?
" c8 g0 z' B' q0 B6 E+ G5 ^/ N7 f; _
- q, B5 j4 [* ?1 A; k. Z# `% O
 楼主| 发表于 2018-7-15 02: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7 [8 }+ A% _% H" {0 Y9 \$ h# Q
9 \' h+ f$ L# n/ d
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黑水围解图(正式本)
绘稿者 郎世宁 (GiuseppeCastiglione, 1688-1766)
' ?. N9 u' w, `- \绘稿时间 1765 8 `2 D' N) r: p9 g
主持 柯升 (Charles-Nicolas Cochin, 1715-1790), d6 M4 ?3 d1 P/ m  A6 n
锓版者 勒霸 (J. Ph. Le Bas, 1707-1783)
/ L2 t6 e2 U( D乾隆三十六年(1771)巴黎蚀刻铜版正式本
纵58公分 横95公分, H9 T% g5 L; N0 d8 O# A
平图021238
official07.jpg
黑水,蒙古语作「喀喇乌苏」,位于新疆叶尔羌河上游。郎世宁所画的〈黑水围解图〉,即是描绘乾隆二十四年(1759)三月兆惠(1708-1764)所部在叶尔羌城外受困,后在援军抵达后突围的过程。皇帝亲撰〈黑水围解〉诗,具体描述战况细节。
图后方山峦迭嶂,云影跌宕,衬托清军孤军奋战的坚苦。左方清军的防御工事,图正中举臂执鞭的兆惠,铠甲 英姿,坚忍沉着,指挥若定,彷佛具有稳定军心的重要力量。图右描绘清军调集大兵解围,各路并进,追杀回部的惨烈场面。构图描绘时间不一,突破时空限制,融 绘定格于一图,充分体现郎世宁处理战争场面的绘画功力,为清军进剿回部留下翔实纪录。
本战图经送法国巴黎雕刻铜版,亦由名匠勒霸操刀镌制,乾隆三十六年(1771)完成,次年铜版画与铜板一并运回中国。(郑永昌)

5 M3 A- z' t3 R6 J; Q$ J
8 I+ L( ?) o8 N9 N# y; Z. B2 r
; R+ O, z  C8 C. \( u  H, S* M

% J  C8 f! N- [! L' c
黑水围解战诗
清高宗
$ R/ C6 L7 v3 Y! b* c8 Z. f7 G清乾隆间内府雕版
纵58公分 横95公分
3 g- _- e* v+ v) i$ ?  N: {平图021237
poem07.jpg
; K$ U6 w( Z. S# e# B! a; g7 q0 G
0 [5 M' P; a: u8 S
4 ~" S9 l/ G$ J
 楼主| 发表于 2018-7-15 02: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A' W5 V( u; A$ S" W8 J
5 ?, ?6 c4 M+ c3 M; m
呼尔满大捷图
绘稿者 安德义 (JoannesDamasceuns Salusri, ?-1781)
' p0 r% I2 W5 l& z0 m; M2 ^* E4 \绘稿时间 1765 ) G+ D8 w* ]0 @9 ~0 C# g. W1 h# ^
主持 柯升 (Charles-Nicolas Cochin, 1715-1790)8 z1 _7 G- b$ m) V
锓版者 散多班 (Augustin de Saint-Aubin, 1736-1807)
8 C" R' {1 \' b& q/ M% f完成时间 1770
平图021240
official08.jpg
0 D3 m% Z9 x1 n7 D3 T; J
! n3 L' z' I$ Z
呼尔满大捷诗
平图021239
poem08.jpg
, B# T3 s5 H7 L, A
5 Y! E' [0 V7 [" _
7 g/ C6 v0 t5 I' |0 |; K& q: O6 N
 楼主| 发表于 2018-7-15 02: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9 z+ L3 p% [& I- g* O6 S0 u

  C5 r, T% O( V, ?! u1 h4 ^3 I! P
通古思鲁克之战图
不载绘者  ^- y- s6 P7 S+ y3 |, L/ K
主持 柯升 (Charles-Nicolas Cochin, 1715-1790)& K" B1 x2 D! ?
锓版者 散多班 (Augustin de Saint-Aubin, 1736-1807). n; }  q! _0 b  G* z+ N! Z. w5 v
完成时间 1773
平图021242
official09.jpg
- t; f# j1 s# n+ s
4 a, V6 X3 M- _
通古思鲁克之战诗
平图021241
poem09.jpg

1 ~5 P- R2 E$ F# E5 R( y
* O0 e/ D" R3 N
3 ?+ Z! b1 o* H+ _6 K
9 @+ i3 D3 K3 X) W: P
 楼主| 发表于 2018-7-15 02: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1 g1 _+ g- t/ l: G" C
* Y0 g$ D$ ~4 h/ z- M* J: U6 J3 X
霍斯库鲁克之战图
不载绘者1 i1 ^  J: L# v- f2 p8 R
主持 柯升 (Charles-Nicolas Cochin, 1715-1790)
7 {& F0 K5 f7 e& e6 B" T锓版者 卜烈孚 (B. L. Prevot, 生卒年不详)
1 m/ A' W) N; j7 Z+ T  s( c- T" u) X完成时间 1774
平图021244
official10.jpg
+ `2 l# v) f2 U. \2 F3 n3 _* }
霍斯库鲁克之战诗
平图021243
poem10.jpg

+ H; U3 p. `" Z3 U; V+ a- v+ o4 T6 I/ i3 l7 l2 w8 W

  H/ L& n' D& Q2 _7 ?; k
 楼主| 发表于 2018-7-15 02: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u" _1 s# G+ @0 l2 ~- k

1 y- L' ~6 X; b6 J
阿尔楚尔之战图
绘稿者 王致诚 (Denis Attiret,1702-1768) 4 F$ y" P: a5 X; f5 G
绘稿时间 17656 ^5 G; m' |! s
主持 柯升 (Charles-Nicolas Cochin, 1715-1790). ^' G" L3 U9 C1 ?$ o3 S0 [, X
锓版者 阿里迈 (Jacques Aliamet, 1728-1788)
平图021246
official11.jpg
$ z8 f7 M/ E* I' u: [1 p" D( Y

+ `0 Y! L8 \' s/ x* N
阿尔楚尔之战诗
平图021245
poem11.jpg
/ l: h6 L( O! L0 C4 P8 L3 p4 c9 l& _$ X

1 n3 O9 ^% Q4 ^& n0 u/ s
1 }& v6 r7 U, r/ v  \0 R& r: R
 楼主| 发表于 2018-7-15 02:29: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P: r4 g' H( i( N& v; x0 L4 ?3 _1 |9 a" j0 Q' Z5 [
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图
绘稿者 安德义 (JoannesDamasceuns Salusri, ?-1781)
5 K1 F0 p3 ~( \主持 柯升 (Charles-Nicolas Cochin, 1715-1790)
0 C+ a8 w; w' C! s! y$ t2 Q5 |( l锓版者 洛奈 N. de Launay (1739-1792)4 @5 q  F; P. l/ }2 V& c9 z: u
完成时间 1772
平图021248
official12.jpg & t- Z! l7 J& `. i- v" T* Y
. |$ G+ n( w# I- }+ J, v: m3 C
伊西洱库尔淖尔之战诗& }- a) I1 i. c$ b
平图021247
poem12.jpg
" \* W. p6 l: c6 D7 m

, Q/ h, U- _& ~6 W4 \9 `7 I3 K4 B

8 y" L' M, u' Y1 W- Q
- O% A; N/ b! O' T* l( }9 \! j*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5 11:36 , Processed in 1.277236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