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4-1 04:39 编辑 / V- i0 J$ Y: k( L0 k 
 
! u8 e% E$ ]* A7 B) f# p4 I& b& R14【采桑命妇 】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h' d8 |* ^# E, I9 v  
# [+ @5 n/ m7 W$ T8 Q3 Y 
/ }5 C' R( e; l' A2 Z, v# q+ r1 g【采桑命妇 】 8 m! C3 l$ ]# x3 g' m 
  命妇8 V1 f0 |+ T0 R5 w. g6 m) _ 
 是君主正式册封有封号或爵位的女性,一般是皇亲国戚或官居高位显宦为人妻为人母的妇女,分内命妇与外命妇,  宫廷中嫔妃,称内命妇: 指的是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及未婚的公主、长公主、大长公主;还有宗室之母及其正妻、经过君主正式册封的嫔妃等等。 
+ H7 @* b7 M) e! X4 X2 c2 b% k# |( R 
 出嫁的公主及受诰封的外廷官员妻、母,称外命妇: 或称诰命夫人,一般指的是已婚的公主、长公主、大长公主等,及所有经过君主敕封爵位的官员之母或正室。 
: Q8 O. S0 C( {# ?% O) d) r+ b" o; N) n. m% q3 ?6 Y" U* } 
 唐制后宫内命妇的编制为一后、四妃、九嫔,此为高等级,婕妤、美人、才人算中级,宝林、御女、采女算低级。皇后和皇帝一样是不讲品级的,而其他后宫佳丽都有严格的品级。 
# l; d' Y0 o/ F! \1 u# z8 { 
, Y- D* ^! l) v1 V1 V 唐代诰命夫人,定制一品 国夫人,二品为郡夫人,四品为郡君,五品为县君。 宋代有国太夫人、国夫人、郡太夫人、郡夫人、郡太君、郡君、县太君、县君、孺人等(以上,母封加“太”字)。徽宗时改定封号,又有淑人、恭人等称号。 清制,凡命妇封号,一品二品称夫人,三品称淑人,四品称恭人,五品称宜人,六品称安人,七品以下称孺人。不分正从,文武职相同。 历代封建王朝妇女的封号皆从夫官爵高低而定。清制夫官封一品,妻敕封一品夫人,夫官封三品,妻敕封三品淑人,余如例举 
: X8 S9 R4 R, n' `$ ^1 ~ 
, t% a& g3 w6 ^$ b' L5 n9 c  l  K' T' z# x% l1 h5 ` 
祭祀大典      中国自古崇天尚法,注重礼仪,清延续一贯的礼法,按时祭祀天地山川神祇,帝王最隆重的祭祀。指祭祀天地、宗庙等。曰‘大祀;次祀,日月星辰,曰‘中祀;小祀,司命以下。 清初定制,凡祭三等: 
1 ]) k8 Y- O2 X* O8 @" H* G) t' h9 A 
* A0 b' B- w% u  S, @, E  圜丘、方泽、祈谷、太庙、社稷为「大祀」。 天神、地祇、太岁、朝日、夕月、历代帝王、先师、先农、先蚕、常雩为「中祀」。 医庙等,贤良、昭忠等祠为「羣祀」。  乾隆 时改「常雩」为大祀。  光绪 末,改 先师 孔子祭 为大祀。 
9 _2 \1 Y5 B. z  {* W) x" d      考自中国历代帝王肇自远古即非常重视国计民生的两件大事「衣」与「食」,‘ 丰衣’与‘足食’是安定国家先决的要项,所以帝王每岁时依礼都要举行盛大隆重的祭祀典礼,以祈求丰衣足食国泰民安, 这个典礼一曰先蚕, 一曰先农, 先农本曰藉田,则天时。改藉田坛为先农。先农大典是祈求足食由皇帝主祭,又称「天子躬耕藉田」《汉书·文帝纪》:“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故历代皇帝在先农仪都要下地犁田率耕,一般躬秉耒耜而三推,但有些皇帝为表隆重其事,并未遵守三推之制,例如: 
+ D$ B3 f* a2 g4 @  e1 ]: o( N; u9 a4 g+ S5 k 
 乾封二年正月。行藉田之礼。唐高宗躬秉耒耜而九推。礼官奏陛下合三推。上曰。朕以身帅下。自当过之。恨不终千亩耳。(文献通考。) 开元二十三年正月十八日。唐玄宗亲祀先农。礼毕。降至耕位。侍中执耒。太仆秉辔。帝谓左右曰。帝藉之礼。古则三推。朕今九推。庶九谷之报也。赞导者跪而奏曰。 先王制礼。不可踰越。帝曰。夫礼岂不在济民治国。勤事务功乎。朕发乎至诚。深惟嘉殖。将以劝南亩。供粢盛。岂非礼意也。于是九推而止。公卿以下终其田亩 
6 {8 u5 h" r! d) {; F6 N% P6 s5 ?' F 
0 m5 {. v! H% w# B! f/ \先蠺仪典    皇帝祭先农,而皇后祭先蠺。先蠺大典是祈求丰衣,由皇后主祭,「先蠺」或称王后亲桑又称「王后躬桑亲蠺」,这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典故,起自始蚕的嫘祖,是以女性为主,由王后率领包括天子的嫔妃宗室以及大臣之妻,即内外命妇主祭,祀于每岁季春吉日。 
( x1 M7 O2 h7 r. E% w* y$ K3 m 于祭祀前五日皇后须先斋戒,散斋三日于后殿。致斋二日于正殿 。当日其日未明四刻,皇后服鞠衣。乘舆以出。华盖侍卫警跸如常。内命妇从出门。皇后升车。尚功司制进筐钩。载之仗卫。如常。内命妇及六尚等。乘车陪从。如式。其内命妇应采桑者四人。各服其服。典制等进筐钩。载之。诸翊驾之官。皆乘马。驾动。警跸如常。不鸣鼓吹。诸卫前后督摄如常。内命妇官人以次从。这个典礼包含 馈享、赐胙、望瘗、亲桑 。礼成车驾还宫之明日。内外命妇设会于正殿。如元会仪,谓之劳酒。0 _; C& @1 O- ], i' \3 ~: D3 m 
 
2 ]6 S5 w8 d! ]4 Y: \3 `       「先蠺」典礼主要是由皇后率领嫔妃主祭,一 般命妇只是从祭,馈享献礼中的三献礼,皇后初献;贵妃亚献;昭仪终献,馈享、赐胙、望瘗的仪式后是「躬桑」礼,命妇直接上场参与的就是「躬桑」一项。" Q; M: u" W, P7 W 
: c; h& G8 q, `! r 
+ X. Q$ u# \  {4 d8 `6 z7 X采桑  摘新唐书 卷一十五  志第五 礼乐五 一段有关「皇后躬桑亲蚕礼」采桑的叙述: 
1 M8 {8 X: w* Y" F& Y 
  A& _% r7 N* _/ u 皇后采桑三条止。尚宫前受钩。典制以筐俱退。复位。皇后初采桑。典制等各以钩授内外命妇。皇后采桑讫。内外命妇以次采桑。女史执筐者受之。内外命妇一品各采五条。二品三品各采九条。止。典制等受钩。与执筐者退。复位。司宾各引内外命妇采桑者退。复位。司宾引婕妤一人诣蚕室。尚功帅执钩筐者。以次从至蚕室。尚功以桑受蚕母。蚕母受桑。切之。以授婕妤。婕妤食蚕。洒一簿讫。司宾引婕妤还本位。尚仪前奏。礼毕。退复位。尚宫引皇后还大次。乐作…..….' f$ C3 h, D& z5 a  [, F" e/ L 
 
: u9 W+ p$ e$ P: C1 x5 }2 ~   书为白话: 「皇后」采桑三条后停止。「尚宫」前来接受采桑的钩子。「典制」拿着筐俱退下。回到原位。皇后在开始采桑之时。「典制」各以采桑钩交给「内外命妇」。皇后采桑完成后。内外命妇便按次序轮流采桑。「女史」拿着箩筐者盛装之。内外命妇敕封一品的各采五条。二品三品各采九条。采完后。「典制」接受采桑钩子和拿着箩筐者一起退下。回到原位。「司宾」各引内外命妇采桑者退下。回到原位。「司宾」引领「婕妤」一人进入蚕室。「尚功」带领执钩筐者。依次跟随至蚕室。「尚功」把桑交给「蚕母」。「蚕母」收到桑后。切下桑叶。再将桑叶交给「婕妤」。婕妤餵葉於蚕。洒一蚕席完。司宾引婕妤回到本位。「尚仪」向前奏報。典礼完成。退回原位。「尚宫」引導皇后还回先蚕典礼所设之大篷帐。開始奏樂,…..  L8 A" }- y) s8 W+ M# o+ Y% N 
 
6 z/ |; d( L2 ]1 }& X. j' g, m9 G0 s 
1 C- j8 i6 r% E; g& ^, P$ x" M! E( j$ o) ?# P; \. x8 T: e
清朝「先蚕仪」       清朝的祭「先蚕」仪式如何呢,据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卷六十一 礼部 仪制清吏司 亲蚕 所载:' I3 ]1 f0 {% R% F% q( Q" Q 
 
9 @% K9 T) Q( v6 v4 O& z   雍正十三年议准京师于北郊择地建先蚕坛,每歳以季春已日,遣礼部堂官一人承祭,直省各府州县均于北郊设立先蚕坛,以季春已日致祭,一切礼仪均依祭先农典礼。  一 这说明了清朝自雍正十三年始议准北郊择地建先蚕坛,每歳以季春已日,派遣礼部堂官一人承祭,而皇后并未参与: ?1 J3 G8 I* C6 B# e  h3 w' X 
; Y6 K! Z& _2 @4 O7 [ 
   乾隆元年议准停止建立先蚕坛,改立先蚕祠宇,至期遣礼部堂官一人承祭,其各省蚕坛皆罢设。  一乾隆元年不知何故停止建立先蚕坛,改立先蚕祠宇,并罢各省蚕坛,仍是由礼官承祭 * I& U$ G' @+ l2 T! \3 p9 J 
3 a! ^& v. T# I; v! U 
    七年议准皇后亲飨先蚕暨躬桑礼, 分两日举行 ,每歳以季春之巳吉日祭先蚕…   一 乾隆七年始议准由皇后亲自飨先蚕暨躬桑礼 ,在每歳的季春之巳吉日,分两日举行 
8 g% p+ K& g1 T- G, _  f" L4 i 
* ^7 H4 X1 s' N6 p 又议准皇后躬桑从采桑者九人, 妃嫔二位, 公主福晋以下辅国公夫人以上三人, 文官左副都御史等官以上, 武官副都统暨二品官以上, 命妇共四人。公主福晋夫人等由宗人府开送, 大臣命妇由内务府开送, 均于前期一月移取无事故者奏请。  一 说明了皇后躬桑从采桑者九人,妃嫔二位, 公主福晋以下辅国公夫人以上中选三人,名单由宗人府开送。 文官左副都御史等官以上, 武官副都统暨二品官以上命妇中选四人,大臣命妇由内务府开送。 
- V1 K) t8 K- e/ g) {/ [ 
8 C, J; T0 B( G4 B; s/ P. _  N   又定设蚕宫令一人、丞一人经理蚕务,以首领内监充补,由宫殿监督领侍遴选列名奏请,钦㸃○ 
6 f6 h8 n( {  ?4 H, G8 |  1 p2 `) g. W) `) ^( x5 B  x: s 
   又定设蚕母二人,于内外命妇中择年髙迪吉娴于礼仪者为之,总理礼仪之事,不必移居蚕室。 皇后躬桑率蚕妇以从,献茧奉茧以进皇后,缫三盆手相其仪,蚕妇二十七人以旧「经内苑」育蚕熟悉蚕事者为之,居蚕室朝夕饲养○ ' U- ^6 `, n7 s 
      又议准执事女官典仪二人,掌奏请皇后行礼之仪,赞引二人,掌恭导皇后行礼之仪,传赞六人掌分导「从采」暨蚕母「受筐」,唱赞行礼之仪;对引二人,掌引导;前引十人,在对引前导引;相仪二人,在皇后后随宜;襄赞补阙八人,凡执事有遗阙者补之,前期三月,内务府列应执事人名奏请,钦㸃 命下之日,令内监监视习仪,礼成之后,分别赏赉,临期,内务府请㫖○ 
) s! h9 q0 f" W# {; F+ E8 r   
1 G+ h+ z2 w; n# y- ?   又议准皇后采桑时,照耕耤三十六禾辞之例,唱采桑歌执采旗者四十人、司金鼓版六人、司笙箫篴十有八人、歌者十人、在桑林外东西序列咸以内监充之,先期令内监监视演习○8 x! \8 B1 b! {4 {( @! I 
  0 r0 {; H# L- y' z 
   又议准茧成之日,蚕妇报蚕宫令,蚕宫令报内务府,择献茧及缫丝吉期以闻 及期蚕母率蚕妇择茧之圆洁者贮筐献皇后,皇后受茧以献皇太后,皇帝仍分赐妃、嫔,讫,皇后率妃嫔亲临织室,蚕母蚕妇全献茧之所登者,相仪命妇奉盆水,蚕母纳茧于盆,皇后三缫,妃嫔五缫,毕,遂布于蚕妇之吉者使缫,而朱緑元黄之以供郊庙黼黻之用○: q- o7 g2 }+ \# l% p+ K  d 
# h! H, K" s& ^9 z. y 
     九年奏准赏执事女官皆表里各二疋,蚕母各银二十两,蚕妇各银十两 
2 S) H/ H: K' B: k2 Z/ U9 i, y# S8 o  v 
    从上大清会典则例显示,清先蚕先期皆由礼官承祭。乾隆七年始议准由皇后亲自飨先蚕暨躬桑礼,並議定典禮各項職司人員細節。可以說乾隆七年始大規模的制定了完備的皇后亲飨先蚕暨躬桑礼,規定了蚕宫令、丞、蚕母、蚕妇、典仪、赞引、传赞、对引、前引、相仪、襄赞、等的編制職掌如下: 
. L4 s) U5 m; l1 O; D 
$ N  n' J* \" G3 e5 s8 @ 蚕宫令一人 经理蚕务 以首领内监充补,由宫殿监督领侍遴选列名奏请 丞一人     经理蚕务  仝上 蚕母二人   总理礼仪之事,于内外命妇中择年髙迪吉娴于礼仪者为之,  蚕妇二十七人  以旧「经内苑」育蚕熟悉蚕事者为之,居蚕室朝夕饲养 典仪二人  执事女官 掌奏请皇后行礼之仪 赞引二人  执事女官 掌恭导皇后行礼之仪, 传赞六人  执事女官 掌分导「从采」暨蚕母「受筐」,唱赞行礼之仪; 对引二人  执事女官 掌引导; 前引十人  执事女官 在对引前导引; 相仪二人  执事女官 在皇后后随宜; 襄赞补阙八人  凡执事有遗阙者补之, 唱采桑歌执采旗者四十人、 内监充之 司 金、鼓、版六人、    内监充之 司 笙、箫、篴十有八人、 内监充之 歌者十人、         内监充之 
* g2 L- |; |$ D7 m 
) i+ P5 p& K  M8 ?$ [3 x$ r8 x 這些遍制人員在典礼完成之后,會受到分别赏赉。除了人員遍制之外,在親蠶禮中既有項目「親饗先蠶」、「躬桑禮」外,更增加了「繅三盆手禮」,其內包含献茧及缫丝,皇后三缫,妃嫔五缫,抽出茧丝由蚕妇之吉者接手,繅過的絲經過染色後會製成供郊庙祭祀用的禮服 
6 k- H* `/ h5 R: [) [4 L 
$ H8 ^: O; |1 P6 B2 s5 g# `7 a   到乾隆九年時奏准對执事女官皆賞衣料表里各二疋,蚕母各银二十两,蚕妇各银十两為定制。 
$ l! ?1 {& L& Y) x& O% q: B3 b 
" j0 m' m. p5 [  t% u   上述的編制都是附屬人員,執掌的都是配合行儀的雜役,而行儀的主角是以皇后為主,親蠶禮含「親饗先蠶」、「躬桑禮」、與「繅三盆手禮」三部分。& p' ^0 a1 ]  X6 l" Z# q 
 「親饗先蠶」是由皇后親饗、 「繅盆手禮」,皇后與妃嫔 「躬桑禮」, 皇后與从采桑者九人, 是由: 皇后                       一位 妃嫔                       二位 公主福晋以下辅国公夫人以上遴选       三位 大臣命妇遴选                   四位 
8 [9 ?8 y9 z5 M, O1 ]) U- a& l
" g4 Z3 j9 ?; ]1 Q6 q& g9 A. s9 b5 w采桑命妇    「躬桑禮」是皇后率从采桑者九人,共十位所组成的 。所以广义的说这整个团队就是所谓的「采桑命妇」成员。除皇后外,妃嫔、公主、福晋、辅国公夫人…俱有特殊身分,正式名衔,其名衔蓋過「采桑命妇」,不須以此矜飾。若以狭义的定义来阐释采桑命妇,一般所指即這些以外的從采桑者 一 大臣命妇,是以文二品暨以上,武副都统与一品的命妇,有此资格的是下列各职官夫人: 
! C+ y1 m; e  q+ x- f/ B* E! F4 R! |' \- U 
 正一品 (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 (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 (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 ?& Z, K: N8 R* |4 T$ b7 ? 
 
  u1 h' \# P" j* W     在此阶层胥为二品以上官衔,皆谓位极人臣的夫人,能被遴选为先蚕仪的采桑命妇自然是集富贵荣宠于一身,这个「采桑命妇」的名衔无异是一个闪亮粲然发光的金字招牌,代表的是卓然不同凡响的豪门身分,虽然没法和公主福晋夫人这些命妇相伦比,若说皇亲国戚子孙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则采桑命妇之子孙无疑的是含着银汤匙出生的! 
& Z( z% a8 J& E& o3 g% {
& ?. [: L7 y. w( c3 }; G( X/ {( Q4 s3 L' y, [& C 
 采桑命妇的代表意义    若要具体给「采桑命妇」下个定义,就广义来说:参与皇室先蝅典采桑的内外命妇皆是「采桑命妇」;就狭义来说就是:遴选为皇室先蝅典参与采桑的一、二品诰命夫人。 而实则这个「采桑命妇」所代表的并非字义表面单纯的“一个采桑的诰命夫人”,它隐含的真实意义是“一个跻身皇室大典的贵夫人”,不论就狭义或广义言,「采桑命妇」它所隐含的真实意义,实是在于其「高贵」的阶级成份背后所拥有的荣华与富贵。无论是内命妇亦外命妇两者皆然。. f7 b2 ~; y. w9 U 
% `2 I$ b( `" }9 u 
名词注释: 
2 z/ r: q' h- _* u     【藉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   【亲桑】指皇后亲自参加蚕事的典礼   【耒耜】「耒」音同「磊」; 「耜」音同「四」。  耒耜,象形字,中国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耒”是汉字部首,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有了耒耜的发明方开创了农耕文化。   【粢盛】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御廪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 何休 注:“黍稷曰粢,在器曰盛。”   【斋】「斋」就是事前屏除一切,一心一意放在祭祀上,心中就只有祭祀这一件事,没有其他杂念。一到祭祀时,无论鬼神在那里,心中一片诚意,一「观想」,就感应鬼神现在眼前。这种「观想」的力量,就来自事前「斋」的工夫!   【致斋】 《礼记》中记载孝子祭祀之前,要做到「致斋」及「散斋」。「致斋」是孝子心中思想着过往双亲生前的居止容貌等,从粗的方面想到细的部分。如此用心三日,双亲的样子才能见到!其实「致斋」是调息身心,排除一切杂念,使身心毫无旁骛,进入正心诚意,心诚意灵的境界    【散斋」】 《礼记》中记载孝子祭祀之前,要做到「致斋」及「散斋」。「散斋」是七日前的自我约束,停止一切享乐、应酬。   【鞠衣】古代王后六服之一,九嫔及卿妻亦服之。其色如桑叶始生,又谓黄桑服,春时服之。《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汉郑玄注:“鞠衣,黄桑服也,色如鞠尘,象桑叶始生。”   【馈享】馈:献上食物。 享:献、上供。馈享,祭祀时献上熟食给 祖先、神明   【赐胙】天子于祭祀宗庙、社郊后,把祭肉分给群臣。   【瘗坎】瘗坎,yìkǎn,亦作瘗埳,古代祭地时用以埋牲、玉帛的坑穴。   【望瘗】。仪式之一,通过焚祝文、焚帛,上达于天。   【元会】皇帝于元旦朝会群臣称正会,也称元会。 魏 晋 以降因之。《晋书·礼志下》:“魏武帝都 邺 ,正会文昌殿 ,用 汉 仪,又设百华灯。 晋氏 受命, 武帝 更定元会仪。”   【劳酒】古时天子设宴慰劳群臣谓劳酒。《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反,执爵于大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   【簿】[bó]  古同“箔”,养蚕席   【大次】 释义:.帝王祭祀﹑诸侯朝觐时临时休息的大篷帐。   【兴】 兴〈興〉,会意字。从舁,从同。舁(yú),共举也;同,同力。本义:兴起;起来。在祭祀礼仪中用语是从跪拜的姿势起立     【六尚】,古代官职名、官署名。尚是掌管帝王之物的意思,尚是掌管意。战国时已有尚衣、尚冠、尚书等官。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六尚大部分为女官范围。其中也有部分为男官,如;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兵部尚书等官职。   【尚仪】.隋文帝所设女官“六尚”之一,员额三人,掌礼仪教学;「辖司氏」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赞」三人,掌导引命妇朝见。唐沿置尚仪,员额二人,秩正五品,掌礼仪起居,所属四司同隋。金与明初均设尚仪,员额、品秩均与     【尚舍】官署名。隋炀帝置,有「奉御」二人,正五品,「直长」八人,正七品,掌殿廷陈设及出行时帐幕等。北齐时为「殿中局」。隋初为「殿内局」。炀帝改为「殿内省六尚局之一」。唐隶「殿中省」。宋仅存空名,职司归「仪鸾司」。徽宗时一度重建,钦宗时废,元有尚舍寺,掌行在帷幕、骆驼等,属宣徽院,有太监、少监等员,太监秩正四品。   【尚宫】尚宫最早出现于隋朝。《隋书》载,开皇二年,隋文帝采汉、晋旧仪置六尚,尚宫就是六尚之一。唐朝时,后宫仿照六部设六局: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功局;尚宫是尚宫局的首席女官,掌 导引中宫,定员二人,为正五品。 尚宫一职为历朝所承袭;直至清朝废除女官制度,尚宫这个官职才被废除。   【典制】     【司宾】官名。 唐 宫内官,属尚仪局,掌宾客朝见等事。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三》。   【蚕母】.古时主管蚕事的女官。《晋书·礼志上》:“ 汉 仪皇后亲蚕,取列侯妻六人为蚕母。” (2).养蚕的妇女。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桑柘》:“ 杨泉 《物理论》曰:使人主之养民如蚕母之养蚕,其用岂徒丝茧而已哉。   【缫 】 sāo ㄙㄠˉ音同‘骚’,煮茧抽丝   【随宜】便宜行事。谓根据情况怎么办好便怎么办。   【黼黻】读音同‘府服’。古代衣服边上有规律的“黑白”“黑青”相间的刺绣花纹;外观类似商朝青铜器上的边框纹路。最早出自周制(天子服十二章纹样)。花纹半黑半白如府形的称「黼」;花纹半青半黑如两个弓字相背的形状称「黻」。意指官服或朝服   【篴】古‘笛’字,读音与义皆同‘笛’。) c; Z" e4 n; F3 N" J1 L 
" J$ P' P- T% U! U 
1 Q1 U6 Q) d! V% [# C 
        
. i* D" g9 o$ S1 B) T: O" i  ?7 r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