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穎太世澤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含1P]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03:40: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2-27 17:37 编辑
& c% u; m) H) c+ w3 t$ ^- N; N1 w: T7 ~7 ^+ R
4 ]1 _* n( |: i8 P0 X

- r& P( J+ x# H2 I3 G6 J3 X
大狩 皇朝通典卷五十八 礼十八 军一
$ I# a5 V; ^# r9 z. J* z9 d

. H1 z5 M* o* B5 o
兰行围仪
; C& I2 i. G/ B% q+ J3 O; z: f  a6 H+ \! z$ u& ?$ v
  凡秋狝设围场于古北口外,曰:「木兰」,以总管掌其地政,岁遇皇帝行围,既奉旨总理行营,王大臣奏请向导官一人,先莅围场,于銮舆所经之地除道清轨,行文所司储备宗人府内阁部院奉请钦命,扈从王公各官八旗护军统领请命统领一人,营总三人,其参领以下及护军由八旗酌委奏闻,先期由兵部行文驻防将军、都统、副都统、各选所属官兵材艺优长者分班遣赴京师随围学习,理藩院行文扎萨克王公等选猎士一千二百五十人、从 喀喇沁翁牛特共一千名敖汉五十名科尔沁一百名巴林克什克腾共一百名又哈喇沁派围场伙记鎗手六名随围鎗手六名哈玛尔三十名打鹿鎗手四十名喀喇沁土默特翁牛特派向导一百名长鎗手一百六十名】 蒙古诸王公台吉应随围讲安者,令其至波罗河屯祇候,先期一日遣官祇告奉先殿,至日皇帝御征衣乘马出宫,翊卫诸臣前引,后扈百官采服跪送,均如巡幸仪,行营驻跸护军统领营总各一人率护军参领、护军校、护军先莅其地,度地广狭以立御营,禁随驾官兵践禾稼扰吏民,营总巡警严讥察止夜行,违者论如法,既至行在,兵部颁行围禁令,钦命统围大臣数人先莅围场,按旗为队,分两翼斜行成列,各建纛以为表,前哨左右用蓝,两协左白、右红、中军用黄,前哨驰而进,则后队以次随发绕围场蝉联环匝,由远而近,毋差池毋间断,行围之日五鼓,管围诸王公率猎士先往撒围,皇上临围场亲御弓矢,围合兽突,皇帝发矢殪之,御前大臣侍卫皆射轶于围外者,从官追射,遇大兽虎鎗官兵从之,既获兽各比次其类以献,驾还行营以所获兽颁扈从诸臣,大狝礼成,赐宴赏赉有差
7 }/ Y9 D: }+ ~
3 \6 l0 s" ^, m: I3 C+ |' j: V

8 C0 B6 {, Y( ~# ]. Y* m! N8 j* `. j; S

& Q3 F- B0 k7 `' Q" s
  南苑行围仪$ u& n; Y) j* T9 A

: }( k9 @8 k1 L4 `% {
  凡田于近郊,设围场于南苑,以奉宸苑领之统围大臣,督八旗统领等各率所属官兵先莅围场布列,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以次列于左,正黄、正红、镶红、镶蓝四旗以次列于右,两翼各建纛以为表,两哨前队用白,两协用黄,中军用镶黄,驾至围场合围校猎与前制同,巡幸所至行围仪,凡巡幸所至各备围场车驾,东巡由兵部移文盛京等处将军,经行蒙古诸部由理藩院行知,扎萨克王公等各率所属官兵以从命统围大臣分翼合围,均如前制,驾幸木兰行围,外藩进宴仪,凡圣驾行围木兰,蒙古卓索图昭乌达二盟长例进宴一次,设蒙古账房六座,白驼十八、鞍马十八、骣马一百六十二、牛十八、羊一百六十二、酒八十一坛、食品二十七卓、扑跌人二十名、歌蒙古曲人九名、生驹一千匹、骑生驹人二十名、赛跑马二百五十匹,先期呈行在,理藩院奏闻,并列各蒙古王公职名,具奏请旨派一人进爵,届期武备院官将所进蒙古账房设行营,月牙城内所进驼马牛羊等俱列于道旁,驾至理藩院,官引蒙古王公台吉等在月牙城内跪迎,驾升帐殿宝座,理藩院官引帐殿内应坐之蒙古王公等入列,坐于左右,其余分坐于两旁所设账房内,皇帝进茶诸王公等,俱兴行一叩礼,次赐诸王公茶,复叩,饮毕坐,皇帝进膳,有司恭捧御爵实酒,进爵者出班跪接爵,恭进御前,退复位跪一叩,众皆一叩,进爵者兴诣御座前,受虚爵退,有司承旨赐进爵者酒,进爵者跪饮毕,复叩首,兴,复于原坐处,赐蒙古王公台吉等食,侍卫等分递酒于蒙古王等,各以次,徧是时绰尔齐人及歌蒙古曲人以次入侑,皇帝进膳毕献茶,乃陈相扑之戏,次观蒙古王公子弟骑生驹,宴毕皇帝还行宫,诸王公台吉等于原接处跪送如仪2 W* r# P8 f% G8 k1 q2 @9 r) D: i

, {4 ^/ Z0 d6 [" U& p: ?! x+ s' D
$ ~7 c  l% ]; [: m* ^
【生驹】指强悍的马。
( V( F" S2 k: y& m; Q" O
) J4 V- b8 ?" a. a% F+ J7 D

' [2 D1 T$ J" r2 B
回复 支持 反对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2-27 18: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4-1 04:27 编辑 7 _. h) Z& l9 R6 Z

" L% C  P, H- G2 M
0 q1 {- `% {7 T) M2 U6 t) g
補充資料
0 Z% }0 f' |4 a- i5 M

# q* @7 W* u9 E1 @7 |7 D0 v
诒谋燕翼 转载自 _新浪博客    秋鹤与飞"
- j6 |7 W% k& \/ C& M# {, X
贻谋燕翼
! q7 R  ]2 V$ L1 l
阅读:21792010-10-08 22:14

5 ?& e- V& E2 `6 `" W6 k
到韩城的党家村去看民居,那精美的节孝碑、高耸的魁星塔、雄壮的泌阳堡,以及那独特的陕北四合院,都让我流连忘返。说起来也怪,我不是搞这个专业,就是对其感兴趣。

5 p. ^3 R6 M! H! M6 W当我走进一家有“慈弟孝”门楣的院里,从内往外看,突然眼前一亮。我看到那古旧的木板上横写着“诒谋燕翼”四个字,很多人都不知所云,这是除了书上,我第二次实际见到这四个字。
# o2 S' b# |% C" l5 s) ~2 k; m' g- q, K
第一次见到是两年前,在北京雍和宫对面的成贤街东口,有一家私人博物馆,叫《松堂斋博物馆》。馆内展出有一块有“诒谋燕翼”的砖雕,因为解说员解释的很牵强附会,后来又和馆长聊了一会天,回来后还专门查了字典,翻看了诗经,写了一篇文章。/ B2 G- V6 A" w

# p6 h1 q6 r$ ^) q, w) d诒谋燕翼出于《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翻译“给他的孙子来设想,把谨慎的道理教给儿郎,武王真是好王啊”。恰巧案头 有1984年版《诗经全译》,陈奂批注:“诒,遗也;燕,安;翼,敬。言武王以安敬之谋遗其孙子也”!《幼学琼林》中有“燕翼贻谋”,意思也是给子孙留下 好的计谋,使他们平安。此处燕非燕子,乃舒适安闲之意;翼非羽翼,乃保护之意。古人常以“燕翼”为建筑厅堂、楼宇、山庄等立名、题额,取其深谋远虑、荣昌 子孙之意。

7 W+ v; [0 {: r1 b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H' V! W2 {# C6 Z. _
* g2 ]7 A  X6 w* L. S/ K# G! r5 o. |) Q6 h% i

) L1 I8 O* {7 P, A1 L
6 L9 J3 L$ u: T2 A8 U2 w5 `- B" b  j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02: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2-29 19:23 编辑 8 m5 l/ G" S+ J. o  _3 G

. O/ z2 t: R; v* p" }/ f6 {/ c+ I. F* y. R% I8 L+ E9 U. K# b
" V( T) [2 O4 d$ t7 Y
清朝皇帝之赏赐  蠲䘏  F3 f; n9 Q; {) _8 i9 y
* {* f  `8 ?& K3 b8 E/ g
蠲䘏」是清皇帝赏赐其中涉及篇幅最多最广的一项,在前论述两汉的赏赐最主要的八项之一「灾异」,虽曰是赏赐但其实是救济恤贫,两汉的「灾异」项目’就是清的「蠲䘏」,‘蠲’音同‘捐’;‘䘏’音同‘序’, 「蠲䘏」就是免除赋税傜役与赈济,在典例中有众多的蠲免例子, 皆是免除地丁钱粮租税傜赋的条例,在大清㑹典则例卷五十三 蠲䘏一、五十四 蠲䘏二、五十五 蠲䘏三,共三卷有通篇的纪载,其中又细分为下列细项:
一赐复
一免科
一除役
一振茕独
一养幼孤
一收羁穷
一矜罪囚
一救灾
一拯饥
一平粜
一贷粟
一蠲赋
一通商
一劝输
一严奏报之期
一辨灾伤之等
一兴土功使民就佣
一反流亡使民生聚

4 q. x7 A  y' f8 J- E7 n
其中不只是对灾民的蠲䘏,还有一些政策与措施,鉴于篇幅过大,只摘录一部分。 关于清朝皇帝之赏赐,还有很多种类与项目,为了继续介绍其他单元不得不裁汰精简与略过,就以此项出现最多的「蠲䘏」作为清朝皇帝之赏赐的通篇结尾5 K3 @& u4 T  s2 `2 `! u0 _  k# u
6 d; U/ `, f% t$ f
【蠲】 juān ㄐㄩㄢˉ 此处作  除去,免除:例如~除。~免。
【䘏】《正字通》为恤字之讹。本作恤,非从 阝,别见卩部。1、对别人表同情,怜悯。体~。 2、救济:~金。抚~。
【蠲䘏】蠲、䘏两字之义 即免除与救济     
  l+ J  p4 A3 t2 T) i' A

2 J# n' C8 r  F8 N$ t# o大清㑹典则例卷五十三

9 q6 z+ u9 Z% D% j5 P6 \
蠲䘏一
! W' ~  z2 e. I7 X- j1 t; K% _. h2 Q" G* Q1 Q% ~2 K! u
一赐复4 w5 O( m, L) J4 p1 A6 J6 c& N: a
2 M$ {* ~8 q- ]- E) k/ ^
顺治
元年 定京城遭明末宼贼蹂躙之后迁徙之家免赋役三年,房舍被毁者免一年,大兵经由地方田禾被践者免本年租税之半,河北府州县卫租赋屯粮免本年三分之一○
二年 定山西地方初复,免本年田租之半○
三年 覆准江南各府漕米折价于恩诏外再免三分之一,江阴漕白二粮亦如之,潜山太湖英山霍山等县尽予蠲免○
五年 覆准湖广岳州等处大兵经过附郭钱粮免半,余免三分之一,衡永等处大兵驻札颇乆辰靖等处残破附郭免十分之七,余免半○
十一年 诏顺治六七两年直省地丁本折钱粮积欠在民者悉予豁免○
十三年 诏顺治八九两年直省地丁本折钱粮积欠在民者悉予豁免○ 又题准蠲荒流抵恐民间不得实惠,令百姓亲填布政使司原簿以禁滥征○
十八年 覆准江南之江都如皋、海州三州县修理烽墩马路各免一年差徭○

, [$ n7 [8 _9 n+ p0 n
; Y. S, X! z1 f5 M6 m  l. S康熙
元年 议准江西南昌府属之寕州及南昌新建、丰城、进贤、奉新、靖安、等六县,浮米折银十有九万五千一百二十二两,浮本色米十有四万九千一百三十一石各有竒,悉予豁免○
三年 诏直省顺治十五年以前民欠各项银米药材紬绢布疋等项钱粮槩行蠲免○
四年 诏直省顺治十六、十七、十八等年各项民欠钱粮均予蠲免○
八年 议准陜西平凉、临洮、巩昌、三府所属各州县田赋积欠七万八千三百余两,粮十有六万三千余石槩准豁免○
十年 诏巡幸经歴通州以东至山海闗地丁钱粮蠲免一年○
十九年 覆准江南财赋繁多旧欠追比累民、康熙十二年以前钱粮均予蠲免○
二十三年 恩诏江南江西、浙江、湖广等省、自用兵以来供应繁苦宜加恩䘏,二十四年所运漕粮着免三分之一,自十三年起至二十二年积欠漕项钱粮,着自康熙二十三年起每年带征一年○
二十四年 谕河南湖北康熙二十五年钱粮蠲免一半,其二十四年钱粮全免,直隶江南被灾地方二十四年下半年,二十五年上半年钱粮均予豁免钦此○
二十五年 谕直隶顺永保河四府,四川贵州二省,康熙二十六年地丁各项钱粮及二十四年未完钱粮,湖南福建两省二十六年下半年,二十七年上半年地丁各项钱粮及二十五年未完钱粮尽行蠲免钦此○  又谕直隶正顺广大四府康熙二十六年地丁各项钱粮一例蠲免钦此○
二十六年 恩诏自用兵以来一应动用钱粮累年未清者槩行豁免○ 又谕除漕项钱粮外,江苏陜西省康熙二十七年应征地丁各项钱粮均着蠲免,二十六年未完钱粮亦悉予豁免钦此○
二十七年 诏免江南安徽府属二十六年地丁漕粮○ 又谕康熙十七年以前,民欠漕项银及米麦均着蠲免钦此○ 又谕朕南巡至江南境上所经宿迁诸处,民生风景较前次南巡稍加富庶,朕念江南积年带征钱粮恐为民累,出京时曽询户部知全省积欠约有二百二十万,除江南正项钱粮已与直隶各省节次蠲免外,再将江南全省积年民欠地丁一应钱粮,屯粮、芦课米麦豆杂税槩予蠲除钦此○乂谕云南百姓供亿王师运送劳瘁着将二十一年至二十七年所欠屯赋银及米麦等项尽行蠲免钦此○
二十九年 覆准山东省本年地丁钱粮尽行蠲免○
三十年 题准江西南昌等五府自二十二年起至二十七年止累年积欠分年带征钱粮免其追征○ 又奉㫖蠲免湖南三十一年漕粮○ 又覆准江西吉水县二十七年以前民欠地丁银悉予蠲免○ 又谕 朕抚御区宇三十年以来夙夜图维,惟以爱育苍生,俾咸臻安阜为念,比岁各省额征钱粮业已次第蠲豁,草岁运漕米向来未经议免,朕时切轸懐,所有京通各仓米谷撙节支给数载,于兹今观近年储积之粟恰足供用,应将起运漕粮逐省蠲免,以纾民力,除河南省明岁漕粮已颁谕免征外,湖广、江西、浙江、江苏、安徽、山东应输漕米,自康熙三十一年为始以次各蠲一年至江寕京口杭州荆州大兵驻防地方亦应豫行积贮将康熙三十一年起运三十年漕米各截留十万石存贮仓厫以备需用钦此○
. s8 u5 t) f& k1 q
【仓厫】厫:收藏粮食的仓房。仓廒即储存粮食之仓库。顺治初年定,京城八仓,通州三仓。每仓以五间为一廒  N6 q0 x& s$ v' F& o" m

6 C( R$ P) T9 Y( B" E" `3 t) w: B
三十一年 覆准广东化州琼山等四州县自十八年至二十九年民欠槩予豁免○
三十二年 谕朕念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四省皆属邉地,土壤硗瘠,民生艰苦,与腹内舟车辐辏得以广资生计者不同,朕时切轸懐,数岁以来屡施恩泽,广西省康熙十六年通省钱粮,十七、十八年民欠钱粮,贵州省二十二年秋冬及二十三年春夏地丁钱粮,又贵州四川二省二十五年未完及二十六年应征钱粮,云南省二十七年以前屯地积欠钱粮,皆经次第蠲豁,兹念育民之道无如寛赋矧,邉省地方非再沛优䘏之恩,则闾阎无由充裕,所有康熙三十三年四省应征地丁银米着通行蠲免钦此○
三十三年 谕邳州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积欠租银悉令蠲免钦此○ 又谕直隶安州等十一州县康熙三十四年地丁钱粮均予蠲免钦此○
三十四年 恩诏凢应追赔赃私如果家产尽絶力不能完者凖予豁免○ 又诏免河南三十二、三、四等年民欠○
三十五年 谕漕项累年积欠及带征未完银米均着豁免钦此○ 又谕直隶宣化府比年以来大兵供亿,殊劳民力,着将三十六年地丁银米全予豁免钦此○ 又谕比年以来军前需用马匹在大同府属牧养者甚多,措办刍豆等项虽皆支用帑项而供亿浩繁殊劳民力,康熙三十六年大同府属州县卫所应征地丁银米着全予豁免钦此○ 又覆准陜西地方大兵往来供应劳苦,其三十六年全省地丁并草折银悉予蠲免○ 又奉㫖免浙江台州卫所未完三十二年存留银○
三十六年 谕比年出师讨冦大兵牧飬马匹及三次师行出入皆经山西地方沿邉各州县卫所,其余诸郡虽非师旅所经,亦有协办转输行赍居送之事,又该省屡岁不登民间生计艰难,着将康熙三十七年山西通省地丁银米一槩蠲免钦此○ 又谕比年以来因厄鲁特噶尔丹狂逞逆命,遣发大兵分道进剿,军兴供亿不得已而烦民力,甘肃所属各州县卫所榆林等处沿邉各州县卫所适当师行要道,其牧养军前需用马匹并大兵往来经过各项措办虽皆支给正帑,而供应繁多,闾阎劳苦,朕心深用轸念,着将康熙三十六年甘肃巡抚所属州县卫所陜西巡抚所属榆林等沿邉州县卫所地丁银米尽行蠲免,行文各该抚徧加晓谕,务俾小民均沾实恵,称朕体䘏黎元至意,甘肃所属银米既经全免,需用钱粮着于邻近省分作速拨给钦此○ 又覆准苏松等府州属康熙十八年起至二十六年止民欠正杂钱粮尽行蠲免○8 l! m% q( ^' w1 N5 L
.......4 A: `" k/ E- P
以下略去& s! ~/ E4 O5 Y0 }: G% K0 c

0 B  Z/ C$ G0 D$ u
7 }* z& {2 s5 C. Q4 D- g0 V$ q  U0 H7 `
5 v' }* t- R; u2 o/ \

5 _0 @* g& Q1 P' `
一免科
4 b) h! C! D0 t1 y: J9 D0 s. B" d

1 a& C# k" s* z6 n顺治

$ I  z7 L# v. A' f$ V元年 定明季加派三饷及召买津粮槩予豁除○
三年 覆准直隶任邱县咸水浸地赋税无出照数豁免○四年覆准江南淮徐荒地无主者钱粮全免有主者量免额赋三年漕米一年○0 V  H& D/ r  C2 G. |3 I# z  x
七年 覆准免湖广蕲州麻城罗田蕲水黄梅黄冈等县五六年分荒田额赋○
  L; b9 d! n* L. |) j
八年 覆准免直隶安州芝麻棉额解银○又覆准免山西朔州浑源州大同县无主荒地一万三千四百九十顷钱粮仍令有司招人开垦按年起科○又覆准免山西荒地一万五千顷额粮○又议准西安鳯翔汉中延安四府兴安一州有新荒民屯废藩地亩及前揑报民丁所征银三万七千三百九十余两粮千二百八十余石悉行豁免○3 v' L$ P' A, R
九年 覆准陜西荘浪西寜肃州所属故絶抛荒并水淹沙压地亩额征粮草悉予豁免○
$ Y" @  L# K) \; w& t8 c. N& q
十一年 覆准减江西瑞州袁州二府浮粮○ ; {, x+ k) K! O- V& p/ m# L; F
) v! c! T1 A" s. V( Q. p9 v3 M& D
康熙; S* s& X* i, l( C8 A4 x
元年 覆准江南海州近海居民迁移内地所遗田粮准予豁免○

  K8 U$ N( j6 b' z2 G2 N二年 准广东福建迁移沿海田地无征银米悉予豁除○
, U+ T8 d! {' c9 o
九年 覆准江南淮属邳海宿沭四州县扬属通泰二州坍塌入水地亩令勘明永免○# O; [8 V  s4 T5 r: C
十年 覆准河南陜州等处包荒银及江南临淮县古荒地灵璧县包荒地准予豁免○又覆准湖南各官揑报垦荒希圗纪録以至百姓包赔钱粮世受其累令察明悉予豁免○# \5 h4 B, `2 j$ \7 {. J( r0 z4 z$ l
十三年 覆准江南丹徒金坛二县田地有坍入大江者准予永豁○

4 e! @+ o; j0 B二十六年 恩诏自康熙十三年以后加増各项杂税该部察明豁免○; K1 t. E& U" A* T
二十七年 覆准江南丹徒县康熙十八年以后坍卸入江田亩将钱粮豁除○. V# N9 L2 }  ~2 D
二十九年 谕朕近见广东高州琼州等府所属州县地丁各项钱粮累年每致逋欠如果因丁阙地荒不能输纳该督抚将实系户口稀少田畆荒芜徭赋无从办纳州县积年所欠钱粮数目详晰察明具奏钦此遵㫖议定广东高州府属呉川县琼州府属临高澄迈二县自康熙十八年起至二十八年止未完地丁银十有二万八千六百两有奇米四千六百石有奇实系户口稀少田亩荒芜徭赋无从办纳照数悉行豁免○& {/ X7 H( D' \/ z7 F# H/ q* R- e
三十年 覆准江南睢寜县坍废地亩及阙额丁银自康熙三十年为始槩予豁免从前旧欠并免追征○又覆准豁免江南通州海门乡坍江田地正赋银四百九十二两米麦百二十石○6 _! q& n" o, g+ q; c
三十一年 覆准云南邓川州水冲石压田亩不能开垦银米永行豁除○

7 G5 f# z* G$ P1 s0 R三十四年 覆准山西津荣河二县冲卸入河地亩钱粮永行豁免○
. ^! [! a' d+ W3 N# J
三十八年 覆准浙江鄞县潮水冲没田地千有七十余亩钱粮悉准豁免○
. D2 X- ~( j) X; p
三十九年 覆准浙江鄞县十一都三圗近海田地旧有塘闸御湖蓄水自顺治十七年冲没未建田地被水淹没每年应征银永予豁除○
- J5 x  s/ M3 Q) ^* Q$ j% q$ b
四十九年 覆准免江南荒地银○
; ]! ~- X0 U& _% y1 T% U五十二年 覆准免江苏等属荒地银○
/ c$ g" V) R: v0 w' y# u* i五十三年覆准浙江奉化县水冲田地无征钱粮悉行豁免○

4 n+ A$ h+ F+ `/ k( ~7 R9 q$ C* b- ~六十一年 十二月谕朕惟治安天下欲兵民并得其所必以敷恩减赋为要比年以来策妄阿喇布坦狂逞逆命发师致讨四川陜西官兵经由险道往返万有余里甚属劳苦朕深悯念其倒毙驼马价银及口外沿涂与西蔵留驻兵丁续补驼马价银着悉免追赔又西陲军兴以来民间急公趋事应付差役实厪朕懐闻陜西甘肃二属各州县卫所地丁银每钱额外征收三厘米每斗额外征收三合以为偹荒之用此项徒有加赋之名而无振济之实着自雍正元年为始将额外征收银米永行停止如有旧欠亦悉予豁免钦此○又谕京师琉璃亮瓦两厂官地每月按间计檩征租相沿已乆朕念两厂多系流寓赁住揭本经营之民情可悯恻嗣后止征地租免其按间计檩逐月输纳钦此○又覆准将宛平等县一应地丁杂赋等项通行豁免○

$ ^  j  V% A0 K( L' L( e8 w........
9 D/ o, o. P2 N% G1 Y
以下略去2 ]# H; c4 k, T% X
2 U8 R0 l; `, H. O$ r' `! h
- i9 V. O+ r/ f) J; }( d& j/ a( v" L+ M
一除役
! ]% G  k( d" T% |% r1 r5 ~3 E  t0 u$ b0 [3 v3 F: v
顺治( H8 F9 t7 r' h& |! \3 B* R
元年 题准各旗壮丁差徭粮草布疋永停输纳○
: g5 r# E: v: e% M& ^% `
二年 覆准江南丹徒丹阳二县明末加派马折银悉予豁除○
$ n  G/ V1 R' r2 U5 o$ H8 {
七年 议准免江南桐城潜山太湖宿松休寕句容等县逃丁荒地额赋○
7 ?2 y2 Q: U4 u9 Y( g7 }3 }
2 W* |# }1 b: h- L. m
康熙
$ U2 G" Z# |$ C; F$ b0 j
十二年 议准停止河南佥派河夫,如遇歳修准动河道银雇募,毎夫月给银二两○  [2 o& @0 |5 y4 `' s8 e" i* F
十六年 覆准禁止有司派罚百姓修筑城楼垜口○
& w9 d. t$ }* W0 r+ o" w
二十三年 谕东巡经行山东江南各州县卫所丁银,曲阜县地丁银,悉行蠲免钦此○8 x/ W) H5 l& w1 b5 @8 e; ?
二十八年 题准江寜民间铺面岁输房号廊钞等银,悉行豁免○4 i  x* @. ~9 M; a2 R( v0 i
五十二年 恩诏嗣后编审増益人丁止将滋生实数奏闻,其征收办粮但据五十年丁册定为常额永不加赋○7 c  I+ C: R4 ~. M; n
五十四年 直省社仓劝输之例,富民能捐榖五石者免本身一年杂派差徭,有多捐一倍二倍者照数按年递免○
9 r  L- W5 A) n0 G' L# [& F* U5 U. X0 g3 @% k9 T3 V& V
雍正. S( p& }! g; R! Z% f
二年 覆准凡督抚提镇及有属员之官到任其属员派累兵民修理备办,及州县守御等官到任其属下人役铺设修理派及兵民者,均严行禁止,再不肖之官指称修饰衙署等派累兵民者,该上司即行据实指名题叅。 文职照科敛律,武职照克扣律治罪,如该上司徇庇,或勒令属员修理衙署,发觉之日将该上司一幷交部,分别议处○ 又议准直隶各省督抚各该属员署内遇有官事所用工料什物,将设立总甲出票,官买派工伺之处严行禁止,务照时价给与,铺户工役倘有不肖官员肆行科派扰累小民者,该管上司即指名题叅,从重治罪,如该上司隐匿狥庇不行题叅,或别经发觉,或被旁人首告,或被科道纠叅将该管上司一幷交部议处○
! _" K) o# g( ^5 @! h
八年 谕新设永顺一府所属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四县火坑锄头烟户等,名色钱一槩删除,令该户自行开报开垦,地方官给以印照永为世业 钦此○, O' q( Y  W) I6 A3 A
十三年 十二月谕山西大同、偏闗、老营、水泉、三汛、兵丁交纳徭银向在饷银内扣交,每年征银六百八十两有奇,着自乾隆元年为始将此项蠲除永着为例钦此○ 又谕江南太平县杂派江夫河篷钱粮永行免纳钦此○ / }; b/ G& R1 g' S; }4 v2 _3 n- T  p
/ H6 B) g% B2 k0 \+ G% ?( p/ [, ?& X
乾隆

" ?3 [! y( r! b7 N1 n元年 谕朕闻康熙五十七年甘肃伏羌通渭秦安会寜等县及岷州卫有地震阙额丁银着该督察明即行豁除钦此○又谕将湖北江夏等十九州岛岛岛岛县未经摊减之丁银八千三百两有奇自乾隆二年为始全行豁免钦此○又  谕免江南长江一带网户鲥鱼折价银永着为例钦此○又谕四川松潘镇属番寨按年输纳正赋外各镇将衙门不得丝毫科敛钦此○又覆准陜西富平县水冲民地十有九顷十有八亩六厘应征折色均徭银一百八十七两三钱有奇准予豁除○9 @; f7 ~3 I+ N7 T  p5 c! J1 Y
三年 奉㫖豁免福建延平府南平县浮多丁银三千三百余两○
. s" m5 J" R1 ]6 T" W  u2 F
五年 谕朕闻江省歳额钱粮地丁漕项芦课杂税之外又有名为杂办者不在地丁项下编征仍入地丁项下彚入分数奏销款目甚多沿自前明迄今赋役全书止编应解之数未开载出办原委即有开载出办之处亦未编定如何征收则例于是有阙额累官者有征收累民者有累在官而因以及民者有累在民而因以及官者朕心轸念特颁谕㫖除有款可征无累官民之项仍照旧征解但湏核明则例立定章程明白晓示以杜浮收隐溷等其实在阙额有累官民者着督抚确勘请㫖豁免钦此○
$ `% }, Q( n* _, `七年 议准安徽所属社仓有捐谷五石者免本身一年杂派差徭○
8 B4 H: Y! B; V3 Z. E2 w9 `2 J
十一年 覆准江苏杂办钱粮,有城租吏农班余米、军饷、碾饷、折谷等项均系有款无征与乾隆五年原奉谕㫖相符以乾隆十一年为始准予豁除
+ |; S6 x& r* [5 K+ I5 \0 t4 m! X2 U0 ^. o$ T  j8 X7 ?2 p8 E
0 v3 {7 B  [3 h
一 振茕独3 E3 K  |# V: t& w
0 V  K/ R4 u) h
顺治
4 Q. }4 J6 ~8 x9 I( H八年 题准大兴宛平二县收飬孤贫每月给米三斗银三钱每年给发六月○
; s( N( j9 t; u' P0 i' u  H( ^7 ~
十年 议准大兴宛平二县孤贫银米每年给发十月○
$ f& }) p! t7 G' N0 `
, Z' X! m4 i9 @7 P- u
康熙- x# Z/ U  G& q! x8 L% A6 b% }
四十五年 京城广寜门外士民公建普济堂,颁赐御制碑文又御书「膏泽回春」四字○

. Q4 Q4 s* S; o; _; q; x& |  U# J# a
) D; @3 K. {1 r, k
雍正) @, E* Z/ _% c( v% u, P- k
元年 谕各处养济院所有鳏、寡、孤、独、及残疾无告之人,有司留心以时养赡毋致失所钦此○
$ f  p$ a8 U4 \, U; f7 y
二年 谕京师广寜门外向有普济堂,凡老疾无依之人每栖息于此,司其事者殊为可嘉,圣祖仁皇帝曾赐额立碑以旌好义,有地方之责者,宜时奨劝鼓舞之,但年力尚壮及游手好闲之人不得藉名溷入其中长游惰而生事端钦此○9 E, J- r4 p3 W6 A# {2 F# {  U( @
三年 谕今冬天气甚冷,京城广寜门外安定门外飬济院三处,将变色米赏给百石,煑粥振济以安穷民,传谕仓侍郎将变色样米呈验然后赏给钦此○
/ X+ H8 M: H: X- J, e5 ~, H十三年 议准广西镇安府向未有孤贫口粮,应准其各设四名,每名每年给银三两六钱,遇闰加增一两二钱,以雍正十三年为始,均于地丁银内动支,又迁江县所编口粮米折银一两四钱一分六厘有奇,原编有孤贫口粮应核明充补照例开支,又桂平县原编板木银五两九钱六分五厘为殓葬孤贫而设,亦以雍正十三年为始,一例支销,如该年无病故孤贫,留存备给,无庸解充兵饷○
5 k5 a" C8 C7 H+ ?/ C) r5 }

6 _9 ?( Y3 K3 `% }6 t$ m& v
8 h2 i9 j) m/ B1 a
乾隆2 B8 Z9 C6 d. R& o! m0 D
元年 谕各省府州县皆有养济院以收养贫民、此即古帝王哀矜茕独之意、朕闻归化城地方接壌邉关人烟凑集,其中多有疲癃残疾之人无栖身之所,日则乞食街衢,夜则露宿荒野,甚可悯恻,彼地旧有把总官房三十余间,可以改为収养贫民之所,每年于牛羊税内拨银二三百两,粟米百余石,为饘粥寒衣之费, 着该处同知通判简选诚实乡耆经理其事,仍不时稽察以杜侵蚀之弊,倘地方有乐善好施者,听其捐助共成善举,但不得稍涉勉强,着该「都统」㑹同该「同知」「通判」妥协办理,务令穷民均沾实惠钦此○
" Q" H1 Z9 |/ D3 w* R3 K
- \! v( Y8 t7 ]4 A
二年 题准江南淮、扬、徐、海、通,三府二州额设孤贫,原编有银无米江、苏、松、常、镇、太、五府一州,属原编有银有米歳支数目不一,应一例均给,每孤贫一名歳给银一两二钱六分,米二石八斗三升各有奇,遇閠加银三分,加米二斗三升各有奇,于本县照额动支其原编银有余者即裁充饷不足者于地丁银内拨给原编米有余者改归南米项下拨给兵饷无米者即动地丁银按每石一两折给
又议准各州县设立养济院,原以收养孤贫但因限于地额不能一同沾惠,嗣后如有外来流丐察其声音频其住址即移送各本籍収养,令各保甲将实在孤苦无依者,开明里、甲、年貎、取具邻右保结,呈报州县官,除验补足额外,其有浮于额数者,亦收养院内,动支公项,散给口粮,仍将散过额外孤贫口粮名数按年造册报销,如冐滥扣克奉行不力照例叅处○又题准浙江所属之奉化等二十九县孤贫口粮荒阙银,九百二十九两八钱八分三毫有奇,按各县荒阙之数在于解司地丁银内补给○又题准陜西额编孤贫二千一百九十一名,支银者每名日给一分,支粮者每名日给一升为率,其额外孤贫四百九十八名亦一例支给,共应加增米一百二十五石五升二合,在于各县存留粮内支给;加増银五千九百六十五两三钱五分四厘,在于各州县起运项下并存留公项银内分别支给,至小建银米按日扣除造册报销○又覆准四川居民流寓最多与他省不同,且地处万山险阻难行,若将逺方流丐照各省之例一槩送回原籍,其老病茕民举歩维艰既多跋渉之苦,亦非矜全之道,将川省外来流丐饬令地方官稽察果系疲癃残疾无告穷民,准其一例収入养济院,动支地丁钱粮给养○又议准河南额编孤贫一千九百九十名,自乾隆三年为始,毎名日给口粮银一分,其各州县有额设冬衣花布银者每名歳给银三钱三分○又题准浙属鄞慈等九县孤贫口粮,自乾隆三年为始,每名歳给口粮银三两六钱,柴布银六钱,均于各该县地丁银内动支,遇閠加增,小建扣除○又题准江西孤贫口粮,每名岁给银一两八钱,日食不足,请照安徽例每名日给银一分,歳共给银三两六钱,于乾隆四年为始,除原额之外新增银在于起运项下动支,遇闰加增,小建扣除,口粮既经倍给,其冬月布衣银裁革毋庸别立名色○又议准湖北孤贫口粮,每岁给银一两八钱,布花银三钱,共银二两一钱,较之江南等省虽属减少,但楚省米价较平,请照江省给米三石六斗之例,每石折银七钱,每名岁増银四钱二分,共银二两二钱二分在于地丁项下动支○又题准云南孤贫口粮,向于常平捐输项下每名日给谷一升,请照江南等省之例每名日改给银一分,以资养赡,通共歳给银二千七百六十一两二钱在于藩库地丁银内动支○又题准四川孤贫口粮,每名歳支谷七石二斗,布冬衣一件,棉一斤,共折银二两四钱九分,每日止得银六厘零,难免饥寒,请照江南安庆议定之例,每名岁给银三两六钱,遇閠加增,小建扣除,在于地丁银内动支○又题准广东孤贫口粮,额设四千六百七十六名,编征粮银六千二百八十三两九钱五分有奇,按数匀给每名仅三厘七毫,不敷养赡,准其每名歳给银三两六钱,遇闰加增,小建扣除,其不敷银在于地丁起运银内拨补归入备支项下册报○' T/ t7 l' i! v# d' {4 I
9 ]6 F% Y( p$ E4 f2 p
四年 谕各府州县设立养济院,原以收养鳏、寡、孤、独、疲癃、残疾之穷民,近闻山西、陜西一带多有老病残废之人在涂行乞,行旅见之恻然,朕思各䖏既有飬济院,若有司实力奉行何至小民之困苦无依者,饥寒难支乞食于道,山陜一路如此,则他省与此相类者不少矣,着各省督抚各饬所属州县官体国家设立养济院之至意,与朕哀此茕独之心,实力奉行毋得视为具文故事,该督抚亦当时时留心访察钦此○
四年题准湖南孤贫口粮,照江南匀给之例每名歳给米三石六斗,无米州县以每石六钱折算共折银二两一钱六分,其各州县有实征米者即给与本色,无实征米者给与折色,毋庸于常平仓内支放,共额设孤贫千二百五十八名,除每岁有实征米谷及原有银外尚不敷三百四十二两八分有奇,在于各该县地丁银内动支报销○
/ L, S! V5 C! e% n

9 i: c. k" _! k2 T6 z【有奇】计算之数量有零头,即:足予且尚有余谓「有奇」,例如给二钱六分,实秤比二钱六分多一点点,这一点点无论是一分的十分之一,亦百分之一,或其它分数,就是「有奇」。其实表达的意义就是「实两足秤」无短少,保证只会多不会少。 7 I3 ~; A# T& I5 B
  {! k; f  F( G0 g  M6 Q
又题准江南安徽所属额设孤贫,自乾隆三年为始,按名均匀支给口粮,每名日给银一分,歳共给银三两六钱,遇閠加増,小建扣除○
4 Y& Z% T) ]7 n) @

4 |1 ]* {! r, o$ I! P【遇閠加増】中国古时是用太阴历,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一年只合三百五十四天,跟太阳的回归年差了约十天因此需要调整,平均隔约三年就需调整一次,而古时为配合农事则采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所以中国的历法是阴阳历合行,阴历观盈缺非常准确,逢朔望必是初一、十五,但阴历与时序却没有关联,时序是与节气相关的,如采阴历十二个月为一年 那么十八年就差了一百八十多天,若不调整 届时过农历年就会是在摇扇的酷暑盛夏,整个时序都颠倒大乱,古人于此早有认知,于是采用隔约三年插入一闰月的方法来调整阴历,是谓「闰月年」其推算是,3年一闰,5年二闰,19年七闰,至于闰何月则依节气推算而定,并非固定。遇「闰月年」有十三个月,比常年多一个月,所以「遇閠加増」是说逢閠月需增加粮银以补足多出的月份
& e( U7 ]9 c0 R5 Q6 h. Q$ e

" g5 b1 i; ?$ k# E/ q; r【小建扣除】太阴历是以三十天为准谓大月,小月份,只有二十九天称「小建」, 所以逢小建只有二十九天需扣除一天

$ o+ s9 ]* {" `2 \& z  d- w

  t6 W) H) ^& f! i9 [7 ?8 U- s/ h" j# `' B1 l# c
六年 题准留养额内额外孤贫,定上下稽察责成之法,将见在额内额外孤贫饬定各该州县逐一详察,凡不愿居住院内及冐滥食粮者,悉行革除,将境内实系老病无依之人照例取给收院顶补,其余多者亦准作额外孤贫収养,有滥收揑结者照例治罪,核定之后将实在人数按额内额外分造二册,挨次编甲,开列花名,辨明年貎委系何项残疾孤苦之民,并注明原住籍贯,出具印结,由府转送上司稽察后遇裁革病故顶补,新収随时申明仍于年终将给过口粮柴布造册申核○又议准令该管道府每年遇盘察或躧勘公事之时,即带原送册籍赴养济院㸃验,如房屋完整孤贫在院并无冒滥出具印结呈报上司,如房屋坍塌孤贫不尽在院或年貎不符冒给者该管官照违例支给例降一级调用,道府不行察验遽行加结转详照违例支给之,转详官例罚俸一年,若纵胥役及令为首之孤贫代领以致侵蚀,该管官照纵役犯赃例革职,道府不行察出,照豫先不行察出例降一级调用,如道府狥庇容隐及扶同出结,照狥庇例降三级调用○
, ]! Q  c2 p) @# g+ O5 M) D; ]# [* _0 ]1 u' x* A5 [2 _- m
七年 覆准江西南昌等十一县原额孤贫一千八百八十七名应裁一百七名奉新等二十县原额孤贫二百六十七名应加一百七名所裁口粮归入起运项下解司所加口粮即于地丁银内动支若茕独尚多仍准额外収养随时损益○% ?+ B9 Q5 Y7 t. Z

6 @9 A' }7 S+ {% J4 s2 Q4 a* M
九年 覆准各省流寓孤贫如系附近都邑仍照例移送原籍収养其有隔省遥逺及本省相去至千里外者准其一例加恩収飬动支公项银年终造册报销○又覆准广东广南等九府连罗二州额外孤贫二千九百十有四名准照额内之例每人日给银一分共银一万四百九十两四钱在于田房税羡银内动支遇闰加增小建扣除岁终造册报销
; O3 H7 v# d$ a. W- k6 @9 I..........: S8 Y) M: G1 d. q
以下略去' p# a# s) W! g5 n8 \

9 ^8 q+ `# ?4 M& v: M/ X6 n
% F" U# K8 C9 T# ]- H
一养幼孤0 M9 e) A. S- a% H6 y$ d, A2 ]

3 x0 ~) Y9 i5 J
康熙
7 R# m- a# p" h8 A. v9 k1 c3 d元年 于京师广渠门内建立育婴堂遇有遗弃病废之婴儿收养于堂有姓名年月日时可稽者一一详注于册雇觅乳妇善为乳哺抚养有愿収为子孙者问明居址姓名方与之仍补注于册籍至本家有访求到堂识认者亦必详细问明与原注册籍无讹方许归宗○
# I) F, u0 p; I. e- P4 i  F

& ]8 @8 b7 ~. m  c- Z; i5 Y4 s$ Q" d; v
雍正6 R; x4 c, L% X* n: E  B
二年 赐广渠门内育婴堂帑银千两○
3 H! X" v8 P' X# T9 M
八年 又赐帑银千五百两令置立产业每年约收租银六百余两又养济院每年余剰孤贫口粮分拨育婴堂银二百余两合银八百余两及一年捐助之银每岁支销款项均归顺天府察核○又谕闻广渠门内有育婴堂一区凡孩稚之不能育养者收留于此数十年来成立者颇众夫养少存孤载于月令与扶衰䘏老同一善举为世俗之所难朕心嘉悦特赐御书功深保赤匾额并白金千两顺天府尹等其宣示朕意并倡率资助使之益加鼓励再行文各省督抚转饬有司劝募好善之人于通都大邑人烟稠集之处若可以照京师例推而行之其于字弱䘏孤之道似有禆益而凡人怵惕恻隐之心亦可感发而兴起矣钦此○
7 m) d: ?$ b2 U

: u: n0 R4 N3 E- b$ _
乾隆# z5 }  J: {# F* \! R1 g2 \
六年 覆准通行直省督抚将见在设有育婴堂严饬地方官实力奉行择富厚诚谨之人董理并令州县率同佐贰不时稽察将实在无依遗弃婴儿收入养赡每于年终将所育婴儿及支存细数分晰造报察核如有怠玩克扣需索等弊即行报叅8 X; Y) p! `6 S; @$ a: v% F3 v
.......
; [* u2 b, h6 Y& J6 A
以下略去
3 B& J2 }' Y* P# M+ {4 a/ _1 \7 ^6 G  i' G
' u; J7 s* q) U( s) o/ ^0 U9 ~
; m/ u3 W1 P3 d' \. C
一收羁穷
8 m/ i* {& C+ C0 z" ?' X
京师广寜门外普济堂每岁恩赐崇文门税银千两拨给孤贫口粮银二百余两堂内地租银千余两以为养赡孤贫之用○
- h" f; W2 }0 [9 M7 J1 F% U6 D, t. ]) t
顺治3 \( ?( u6 t! y! }# U( G7 ^0 h
九年 题准京都五城每年自十一月起至次年三月中止每城日发米二石煮饭银一两以供炊爨定例事宜载都察院○
- f1 c! Y" h2 a' E  G0 D
+ g: [  G  x, ^0 w. a& b
2 X' ?6 x1 o( {0 \
康熙& K/ r, z( k; e( w/ [7 ?# m3 k
二十九年 议准五城増饭厂五处每厂令贤能满汉司官各一人逐日亲往散给其新增五厂日需米二十石银十两并前五城原设饭厂均至六月终止○
9 A* W$ V( [1 O4 t4 \, Q# W0 `2 A. Y" Y
四十九年 议准五城设厂煮振于十月初一日起至次年三月二十日止每城日发米二石柴薪银一两其米行仓场于仓内支领其薪银于户部库内支领○$ l# E8 s4 ^7 x% ]. _5 ^0 h
六十一年 十二月 谕治天下要道莫过安民朕缵承大统以来轸念苍生痌瘝时切直隶山东河南连年歉收特降谕㫖缓征遣官振济每岁京师五城设厂自十月初一日起至三月二十日止交五城御史煮振今犹青黄不接之时着展期一月散振至四月二十日止但就食之民来京者多每日各增米银一倍务使得沾实惠以副朕悯念穷民之至意钦此○
! G# Q9 t! c5 `+ ?# y. \! V+ b
# r  k* \2 ~6 j# k, N9 T
0 b, n' o) B: Y0 J
雍正3 j# g# Y3 h+ q0 \1 b1 U8 q
十三年 议准将存厂稄米详确验㸔如果米好色纯即饬令各该司坊官照数散振如系减色仍照例赴仓支领又行令五城所设饭厂加振一月○ ! e8 U: s6 F! H$ H/ G
* Z6 K3 D* Z+ V4 s+ J% }

' D. S; ]3 ?+ o4 T6 h' Z! h" a; }
乾隆
7 j0 [: s3 T0 u6 x" t二年 议准漕船纤夫中涂患病弃置河岸即无生理令河漕督臣转饬沿河各官遇有此等病夫就近送入各州县普济堂调养或送附近庵观量给口粮务令得所○又议准令五城御史转饬司坊官责令各铺总甲每日下午分在于各所管地方遍行察㸔如有贫民冻卧道旁无所栖身者即就近引赴普济堂栖流所等处宿歇饬掌管之人加意照看次早仍令赴厂就食竢来岁春融听其去就○

! l. }/ Z9 e' M  F$ S. q; n6 x  n% |6 y4 J+ L9 k$ Z
三年 谕每年十月京师五城设厂煮振以济贫民今岁米价昻贵恐小民乞食者多着照常设厂早半月之期于九月半举行钦此○
4 P  p; g4 P3 A/ h3 t! E# m" M% W) t; r' l4 \: C9 f
八年 奏准本年直属歉收普济堂收养人多外来孤贫就食者亦众所有钱粮及租息等银不敷接济者恩准赏给京仓老米二百石以敷穷民日食之用一安节孝乾隆十年覆准孝子节妇中有食贫守志难以存立之人或至饥寒失所较之泛常孤贫尤宜矜䘏令该省督抚分饬州县核实取具邻右印官各结详报酌量给与口粮俾存活有赖不致失所仍将动用款项数目造册报部一䘏薄宦乾隆元年谕各省县丞主簿典史巡检等微员嗣后离任身故实系穷苦不能回籍者该督抚于存留公项银内酌量赏给还乡路费每年造册报销钦此○0 m% c) T2 x- e+ S/ }, ^

; n) k8 z) |9 g: R' [% @' C$ P十四年 题准微员归籍赏给路费一案节年各省酌给银数有计算人口大小支给者亦有笼统酌给者有分别水陆程涂里数支给者亦有按每百里每千里约计省分逺近核给者亦有按其无力等次分别给与者办理参差殊不画一嗣后各省县丞以下等官如遇病故休致因公革职并无侵贪重款穷苦不能回籍者不论家口多寡每千里给银十两按程涂扣算身故者不论逺近加扶柩银八两州县官出结府州加结藩司于存留公项银内核实支给不得额外加增至各省教官有相隔本地五百里以外实系艰窘不能回籍者亦照此例支给
  B, J! Y" x1 R7 K. N6 E6 Q) T+ n' j# X

- y. g4 W! l8 D$ g# ~- b5 }
* {. _9 v, _+ D% f
一 矜罪囚
8 X9 t3 n+ L8 p# V& ~
- Q8 H  Y9 x& |6 |) U
刑部南北两监囚粮及各城门枷示之犯无家属送饭者日给仓米一升每季在部攴米三百石以昭矜䘏夏给氷水冬给棉衣并镫油药饵诸费在刑部秋审项下开销○& A7 J) \) c; l; [' Y
9 x. e- V: _0 h: M
雍正, x: L- Z* f) q; p# R
十年 题准贵州每年囚粮在于秋粮耗米内拨给○

) X2 Q5 D5 @9 K+ L- Q- T, [8 v十一年 题准直隶每囚一名日给米一升钱五文米动支仓粮钱每千折银一两动支耗羡○+ O' P. K! G& V" @) e1 K7 J0 K- b2 v
十二年 题准山西每囚一名日给米一升钱五文动支耗羡银河南每囚一名日给米一升钱五文囚粮于仓谷内动给钱于耗羡内支销福建每囚一名日给米八合银四厘额征囚粮银内动支陜西西安每囚一名日给米一升钱五文米动常平仓钱动公用银甘肃每囚一名日给米一升钱五文米于额征存留粮内动支如有不敷及并无存留粮米者每粮一石折银一两同应给之钱均于藩库公用银内支给四川每囚一名日给米一仓升钱五文除官基地租银租米外其不敷银在于存公银内动支棉衣一件工价银四钱七分六厘单裤一条工价银一钱四分八厘七毫五丝亦于存公银内动支广东每囚一名日给米一升于征收耗米内支给镫油柴盐银五厘于屯粮耗米内支给棉衣银于火耗内支给○十三年 题准奉天每囚一名日给米一升大制钱五文又每囚一名给棉衣工价银八钱至一两不等米于征收地米内支给钱照时价合银于本省赃罚银内动用不敷银于田房税契银内支给山东每囚一名日给米一升大制钱五文米每石折银一两制钱每千折银一两均于存公银内支给安徽每囚一名日给米一升钱五文于狱田租银租米并常平仓粮存留公项银内动支江西每囚一名日给谷二升钱五文折银五厘其动支银榖于存公银内报销湖北湖南每囚一名日给米一升照时价折给钱五文折给银五厘于原有额设及捐置有狱田之司府州县支给其有不敷及原无额设囚粮之州县于公项银动支广西每囚一名日给米一升油薪盐菜钱五文于额征地丁银内支给如有不敷于存公项下动支○
; `0 ]* d2 j0 F  N( U' m  j5 H
; l$ L% Z8 u0 u9 v8 x# f* U1 P( G: S3 B' D% o. G. [8 F) i! C
乾隆' L) X5 s8 I( S: n6 d
元年 题准江南江苏每囚一名日给米一升钱五文于狱田租银租米及常平仓粮存留公项银内支给○又题准云南每囚一名日给米一京升柴菜钱五文遇闰加増小建扣除米于狱田及常平仓项下支给钱于公件项下动支○
: h6 y* W: A5 X+ f4 N3 Q# G& |! }

9 T. K4 h8 F( i二年 题准直隶每囚给棉衣一件折银五钱二分棉裤一条折银二钱八分于自理赎锾银内支给山东每囚一名给棉衣一件价银五钱棉裤一条价银三钱于本省自理赎锾银内动支如有不敷于存公银内支给河南每囚一名给毡㡌一顶价银五分棉袄一件价银六钱棉裤一条价银三钱五分外药饵每剂价银二分棺木每具价银一两动支自理赎锾银如有不敷于耗羡内拨给江西每囚一名给棉衣一件工价自二钱五分至七钱二分不等其动支银于外结赃赎银内报销福建每囚一名给棉袄一件折银六钱四分棉裤一条折银三钱四分于自理赎锾银内开销甘肃每囚一名给棉衣一件每件价银六钱三分至一两不等又每名给煤炭银五厘每年约计共支银一百八九十两不等每年除自理赎锾银动支外不敷银于司库公用内找支贵州每囚日给镫油柴水盐菜钱五文遇冬给棉衣一件报销银四钱五分患病每日用药一剂报销银一分五厘病故给棺木一具报销银一两○
: R9 x% ~+ p% t$ P* g
6 d+ O( ^; `. D3 B5 V# o
三年 议准江苏所属系狱罪囚有赤贫之犯縁事系狱家口不能逐日送饭准一例给与口粮油盐等费湖广湖北每囚夏月酌给席扇茶叶冬月生姜草荐各照时价均无定数棉衣一件价银四钱服药一剂价银一分病故给棺木银八钱湖南每囚夏月各酌给扇一把银四厘席一条银三分茶叶银无定冬月日给炭银五厘姜银五毫草荐一条银一分棉衣一件银四钱每药一剂银二分○
% B. V3 y* @" e- Q8 _
0 I8 N0 {6 ?! r1 s5 ^
八年 题准福建囚粮每米一石定价九钱发给不敷随时酌办于常平仓谷内令各州县动支碾米给散仍将额征折价拨给原动仓谷之州县尽数买补○
! X2 D6 r# b0 y1 |
; b3 u1 q2 v, f( }5 D
九年 题准浙江每囚一名日给米一升钱五文动支地丁存公银一抚难夷乾隆二年谕今年夏秋间有小琉球国装载粟米棉花船二只遭值飓风断桅折柁飘至浙江定海象山地方随经该省督抚察明人数资给衣粮将所存货物一一交还其船及器具修整完固咨送闽省附伴归国朕思沿海地方常有外国夷船遭风飘至境内者朕胞与为懐内外并无岐视外邦民人既到中华岂可令一夫失所嗣后如有似此被风飘泊之船着该督抚督率有司加意抚䘏动用存公银赏给衣粮修理舟楫并将货物给还遣归本国以示朕懐柔逺人之至意将此永着为例钦此: n* F; T/ k" [2 H7 q7 B4 W
........
# j9 F3 w, b" D
以下略去! m# u0 E7 O8 U* _6 w! O2 Q- }
【 矜】表示怜悯
3 T, F  ?- T- t% A1 [2 ?
- B3 K, C9 x0 T& `
           
4 _/ T. ~, P/ d/ ^, v
" f! i$ w# P2 B, @6 W1 C2 x6 i8 ~$ ?* @- v; T* N1 Y4 m! B
   蠲䘏二

: x. n7 p* U" I8 b
救灾
+ Q5 ]0 l: t9 Y2 k# i7 b1 O8 p2 }6 K# q9 n( z! _2 [, u
康熙
6 J# h  B; o4 J$ l8 S3 m* p二十七年 覆准云南鹤庆、剑川二处地震,该抚委官振济压毙者,毎名给银一両,压伤者毎名给银五钱,倒壊房屋毎间给银二两,被灾无栖止者毎名给榖一䂖,㓜者给榖五斗,动支常平积榖○

" t  t8 g- e; t: X' v% o2 O五十七年 谕索伦人等于围场効力甚属年乆见在,亦有出兵之人,闻被水灾,朕心深为恻悯,将户部备用银内动支万両前往散给,将被灾之人逐一察眀,无房屋者即赏给房屋,无衣服者即赏给衣服,务令均沾实惠,以副朕轸恤至意钦此○
五十九年 覆准台湾飓风大作,伤损人民,倒塌房屋照散振例散给,其船壊淹溺兵丁照出征病故绿旗兵丁之例赏给
4 e5 P" I3 S% K# q8 a
/ N* p* c5 ?7 \1 M4 W
6 k* f; R3 }+ T. D6 m
雍正7 S8 u" S3 L5 q( k+ f3 F: _" g
元年 覆准河南中牟县黄水漫溢,武陟县沁黄并涨冲塌房屋贫民共三千五百八户,动支地丁银毎户给银一两○
: [% i# d. w3 T6 H6 g% I* \
六年 覆准福建永定县五月大雨山水骤发,傍溪房屋人口被冲,毎大口给银一两,小口给银五钱,倒壊房屋住房毎间给银一钱,浮店毎间给银四分五厘八年 谕昨午地震,兵民房屋墙垣必有颓塌者,其内外城居民毎城令满汉御史各一人分询民闲房舍倒塌墙垣倾颓者,作速分别具奏,朕将加恩赏给钦此。遵㫖察勘给中城银七百八十四两有竒,东城三千五百十有六两,南城八百六十五两,西城万二千三百六十两有竒,北城万三千六百七十两有竒,均发内帑赏给○ - m4 g* t- h6 h+ P

+ r8 U" r( R6 L乾隆

3 Y" H7 b8 f' S- w5 s二年 题准地方倘遇水灾骤至,督抚闻报一面题报一面委官量拨存公银,会同地方官确察被灾之家,果系房屋冲塌无力修整并房屋虽存实系饥寒切身者,均酌量振䘏安顿,如遇氷雹●风等灾其间果有极贫之民亦准其一例振䘏○ 又谕前因畿辅地方被水特命侍卫等前徃振䘏居民,其各营汛防被水兵丁据议称兵丁领受饷银其房屋亦系官给不应在振䘏之内,朕思兵民均属一体,此畨被水室庐坍塌,妻子无依情殊可悯,应毎名量行赏银二三两,为目前养赡,以待官葢营房,着即●谕振䘏官员等酌量轻重,作速妥恊办理钦此。遵㫖议准将营兵被水至重人口多者赏银三两,被水稍重人口无多者赏银二两,被水至轻人口少者赏银一两○
6 t* D* B, q  P9 \! \( G
. m9 O; r; b, C9 l' t: Y; `
三年 谕各省督抚身任地方皆有父母,斯民之责于所属州县水旱灾伤自应速为访察,加意抚绥,朕前屡经降㫖训示该督抚等自能仰体朕心不致玩视民瘼,稽延时日,朕念水旱之灾同宜振救,而水为尤甚,旱灾之成以渐犹可先事豫筹,水则有骤至陡发之时,田禾浸没庐舎漂流,小民资生之策荡然遽尽,待命旦夕,尤当速为拯救,庶克安全,不致流移失所,见在成例,分别极贫、次贫其应即行拯救者,原不待部覆,但恐各省办理不一,或仍有拘泥迁延致灾民不能及时沾惠者,用是再降谕㫖,嗣后各该督抚可严饬地方官,凡遇猝被水灾迅文申报,督抚即刻委官踏勘设法拯济安置,一面办理一面奏闻,务使早沾实惠俾各宁居以副朕悯念灾黎之至意,倘或怠玩濡迟致伤民命或有司奉行不力、胥役侵蚀中饱、以及藉名揑饰浮冐开销等弊,该督抚照例严叅,倘办理未恊积弊未除则咎在督抚,将此永着为例钦此○2 n3 M: r. M" w  ^; t
% t- g# n. y. a5 ~
七年 覆准江苏所属山阳等二十州县,夏秋被水冲坍民房十有四万八千四百八十七闲,给银抢修草房毎间给银四钱五分,瓦房毎闲给银七钱五分○ 又覆准安徽所属懐宁等二十六州县被水冲坍民房六万六千三百八十间,照例分别瓦房草房按间给与修葺抢修之费○ 又覆准江西兴国、贑、宁都、瑞金、万安、龙泉等县,夏被水灾淹毙人口,冲倒房屋,大口毎口给银一两五钱,小口八钱,瓦房毎间给银八钱,草房毎间五钱○& U8 ]7 q0 N$ e7 R: }! o
6 M, H7 b$ t1 [; c
八年 议准四川西昌县城乡等处雨水冲没民房、瓦房,毎闲给银二两,草房毎闲一两,墙壁脱落三面者给银三钱,脱落二面者二钱,脱落一面者一钱,淹毙人口,毎口给银二两○九年 覆准 江南、江浦、六合等县水冲民屋,瓦房毎间给银七钱五分,草房毎间四钱五分,淹毙人口毎口给银五钱○
. p' \: M& g) i+ a2 n$ _5 }6 C# p/ X6 h. J6 I* P$ _6 Y. g
十年 议准上下江被灾民房,上江瓦房毎间给银四钱,草房三钱,次贫各减一钱,下江瓦房毎间给银七钱五分,草房四钱五分,仍于定例之外毎间各加银二钱。 又淮安所属阜宁县,水冲民房,草房毎间给银六钱五分外毎间加给三钱○
+ p% p/ l8 E/ _  z
/ Q8 f! H# O' J8 F* }' r( O
十一年 议准陜西通渭县水冲民房,毎间给银五钱,淹毙人口,毎口给银二两,平凉县水冲民房毎间给银一两,塌损民房毎间给银五钱,秦州水冲民房毎门给银一两,压毙人口,毎口给银一两○/ b0 [' g& t; v! x: z9 Y
. C. B2 `8 V- N; R8 g& I% ^8 r
十二年 议准江南崇明县风潮为灾,坍塌民房除瓦房草房于毎间常例给银外,毎间加给二钱○ 又覆准山东邹平等九十州县卫所被水冲倒民房,极贫毎户给银一两五钱,次贫毎户给银一两,再次贫毎户给银五钱○

/ X4 V' u( r' M: y* Z4 o! v; W3 i0 b$ E, s8 p
十六年 谕上年江安二省内有偏灾之宿州、鳯阳、泗州、长淮、宿迁、邳州、大河、海州等处,各该抚业将本年应征新旧漕粮题请分别蠲缓,所有此项减船军丁苫葢食用之需,未免拮据,着加恩于定例折给半月之外,再赏给二分以䘏丁力钦此○ 又谕据奏朝邑县于六月十四五等日,河水骤涨,淹及居民轻重不等,见在察勘分别振䘏等语,朝邑逼近黄河地夲洼下,此次河水涨溢被灾贫民虽经照例抚䘏,但其中有房屋家具粮食尽被淹没者,家室漂揺更可悯恻,着该督抚察眀此等被灾较重之户于常例外加恩赏给一月口粮钦此○* w4 T1 T. w& H

' d9 j; y' }( |1 T* k
十七年 题准湖南茶陵州及●县于乾隆十六年被水冲倒房舎七百十有二间,毎间给银五钱,草房二百六十七间,毎间三钱,淹毙老妇,毎口给银一两,幼孤毎口银五钱 ) |1 J2 w& F; V- a4 m
..............* F$ b7 I( t' O5 `
以下略去     
( e) @8 |: m) B1 U# ?
8 X) f- {  F) U( V  b6 w* t; P4 ^% P# w4 ^+ c- E

4 M$ g3 J1 v) p7 K  H% I一拯饥4 ~* Y( G! ]$ G( E
* n! B  w- ]9 l  D
顺治; R3 Z/ i/ H$ D- i# \( ]" I
二年 题准八旗涝地,毎六亩给米二石○ 又题准口外八旗䝉古地亩被灾按饥民名口折给米银,许其沿边籴米毋令进口○又题准八旗游牧地方被灾人口毎月给米一斗,在张家口者给米,古北口者给银○ 又题准王、贝勒、贝子、公等府属人役涝地振米照例支给,其投充人带来地不准给○ 7 S3 Z$ k/ i' B$ O( w
% R# U" J; M0 ~7 q" a
【涝地】经常被水淹的土地。1 I3 q. J" \+ \& D3 X, T

! E3 B: z8 l) }& K% m& q
五年 题准直省驻防官应给涝地米,所留家口在京支给,随带家口在驻所支给○! ~/ V; A/ t# E) \' B0 s5 `
六年 定八旗毎岁倚恃振给,不务农桑,嗣后停其●勘如遇荒岁,王以下、食俸官员以上,毎岁照俸米倍给○ 又定地方被灾督抚即详察顷亩分数具奏○
3 l9 S2 Z7 i  v0 q# z2 Q八年 覆准山左江浙水灾亟需振济,以仓榖振穷民,以学租振贫士○
0 X; D: l' ]9 v$ U, ?9 J+ A
十年 题准振䘏旱涝地亩,自王等府属佐领以下至所属旗人,令该旗都统确察口数,七岁以上为一口,六岁以下四岁以上为半口,不得以投充及佣雇人充数○ 又题准八旗贫人、满洲、䝉古毎佐领下给布六十疋、棉六百斤、米百石、汉军毎佐领下给布三十疋、棉三百斤、米五十石○
! Y: y# q! K5 g# `3 N: @! X$ u
十一年 覆准八旗涝地令即振给到通漕米,满洲䝉古毎佐领下给仓米二百石,汉军毎佐领下给仓米百石,不论有无俸粮该旗都统酌量散给○ 又覆准八旗旱地毎六亩给米二斛,米折各半,折色照时价支给○ 又覆准看守南苑海户灾地毎六亩给米一斛○ 是年发户、礼、兵、工部库贮银十有六万,并内帑银八万两,分振直隶各府饥民○" f* s) C$ `/ z1 ~+ r1 |* y2 g
十三年 题准八旗满洲䝉古毎佐领给米三百石,汉军毎佐领给米百石,着该佐领领催亲验贫户,给发其官员家人,充兵者不准给○ 又题准八旗被灾地亩毎六亩给米一斛○ 是年发内帑银三万两振济直隶饥民○
0 Q* ^3 L8 m6 C3 S/ L. X8 i
( Z4 H# o( X- s! P
【领催】职司 册籍、俸饷的职官。 清代官名。”注:马甲之优者选为领催,以司册籍、俸饷。”
0 E  ^$ A# k* Q/ ?. k/ T

8 E# L+ S3 X4 x% m
十四年 发内帑银十万两,分赏八旗兵丁及振济直隶饥民○ $ P4 L% Q# ?9 P  Q* e' s( o0 f
, u. A2 v: w# K. K2 V' G

# E6 ^1 K  b. V4 ]* [4 U3 I康熙
; k+ _3 a: R* W& }$ M  x2 [
元年 覆准八旗被水灾地毎六亩给米二斛,蝗、雹灾地毎六亩给一斛○

3 ~' |1 ^$ F8 }- b- j- C" ^三年 覆准振给八旗灾地米,京通各仓挨给驻防在外者,行文该地方官支给○- \, B/ p% K$ V4 j! B
九年 特遣部院堂官往勘淮●水灾,以鳯阳仓米麦及捐输等各项米榖尽数振给,如仍不敷即动正粮接济○
4 E' D  p& l9 ?8 k1 J十年 遣部堂同江南督抚截留漕米并鳯徐各仓米振济淮●灾民,毎名给米五斗,六岁以上十岁以下给半,各处同日散给以杜重冐之弊○ 又题准江南淮扬府州县分设米厂,散给饥民毎人日给米一升,三日一放,部差司官,毎府一人恊同地方官亲验给放○2 I/ M, ]1 q: `% `5 G
十一年 覆准八旗旱灾地毎六亩给米二斛,本折各半,其折色照时价支给○二十五年 特遣大臣往鳯阳、徐州等处,发鳯阳仓银米并动支附近州县正项钱粮振济○
! k& I5 A, w' ~8 P6 Y1 d- e二十八年 谕振济饥民闗系紧要,着拨户部库银三十万两解交直隶廵抚速行振济钦此○
, Q4 G) c! I9 J8 U+ m
三十年 谕近因西安等处灾荒拨发正项钱粮振济,着遣部院堂上官一人前往亲行验给,务使饥民均沾实惠钦此○ 又议准陜西西安鳯翔等府被灾毎大口日给米三合,小口日给米一合五勺,照时价折银㪚给○ 又覆准陜西西安府属被灾二十四州县卫所,鳯翔府属被灾三县,拨发山西省银二十万两,解赴陜西振济,大口日给米三合,小口一合五勺,照时价折银给发至次年四月终停止○ 又覆准直隶被灾井陉等十四州县,将积榖振济,大口日给米四合,小口日给二合○  [  z- C# a7 P$ _* |8 R  [
三十三年 直隶霸州、文安等十州县被灾,将各州县见贮备振米粮委道官按日给发,大口日给米三合,小口日给一合五勺,自二月初一日起至四月终止○
2 Y4 d' D) n/ [2 a
三十六年谕 直省被灾地方,着差 户部贤能司官一人会同该抚等逐一亲行确勘具奏钦此○
( c; B  D' j! p& c' s三十七年 谕山东济、兖、东三府属比岁不登,米价腾贵,令保举贤能司官二人前往会同该抚一面振济一面奏闻钦此○
/ ]  C3 k3 c9 D5 u0 K4 }  F/ X
1 _' t/ L. K2 l. j" M1 C. g6 t" l1 b
【比岁不登】比:屡;频之意。比岁:以往几年。 不登:农作歉收 。「比岁不登」即 农业连年歉收。0 u) f2 v, ]1 g7 E) U5 N: B

" y* e. w1 o/ `
四十年 覆准陜西甘肃河州所属土司,旱灾照内地毎大口月给米一仓斗,小口月给五仓升○' B) l! J7 e7 x0 p2 i, p6 Y6 X
四十二年 江南鳯阳府属亳州等州县卫振济饥民,大口毎名日给米五合,小口日给二合○  又议准山东振济饥民,差户部贤能司官,驰驿速往截留漕运尾船米五十万石,交与山东地方官,并委八旗官贠各支库银三千两前往山东,㑹同地方官振济饥民○  又谕振济山东饥民事闗紧要,应分为三路,毎路差大臣一人,与先差往司官一同往返廵察,于事有益,截留漕粮亦属紧要,漕运总督见今无事,著作速前来亲看截留,其振济饥民官员所领虽系公项,若勉力自効有益于民,事竣回时一并议叙钦此○
...................
以下略去
) q$ Z! P' u$ B* D  a2 V+ L% s# `

# j+ ^' \, }& s8 ]
2 Z" a: J' a" T% O7 A
; ~5 M* A' {9 ~
2 a# V8 \& _8 p* I( X! \

& i3 e) C2 p  P6 l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03:56: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4-1 04:39 编辑
$ [6 P" @3 j  M
; u8 [; ^0 _4 J9 k3 p" x
14【采桑命妇 】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H) {8 O5 A$ A  F2 J# O" n. _

' E" E# M3 ]; k( u$ D  @$ K! P+ R: _) \
【采桑命妇

& q( N1 `; v, r
命妇7 n& ~% N8 {0 {) p* l4 U3 U2 c
是君主正式册封有封号或爵位的女性,一般是皇亲国戚或官居高位显宦为人妻为人母的妇女,分内命妇与外命妇,
宫廷中嫔妃,称内命妇: 指的是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及未婚的公主、长公主、大长公主;还有宗室之母及其正妻、经过君主正式册封的嫔妃等等。
  s( O' z; R+ g" O3 @  i& i6 L, _: R0 T) r/ v# I+ z
出嫁的公主及受诰封的外廷官员妻、母,称外命妇: 或称诰命夫人,一般指的是已婚的公主、长公主、大长公主等,及所有经过君主敕封爵位的官员之母或正室。
! a2 T$ d: R* E: d9 I
) v2 {- w) Q" {! U0 \! W7 L/ n
唐制后宫内命妇的编制为一后、四妃、九嫔,此为高等级,婕妤、美人、才人算中级,宝林、御女、采女算低级。皇后和皇帝一样是不讲品级的,而其他后宫佳丽都有严格的品级。
6 S7 a8 d" x0 g$ g) I3 X; `
5 }! `/ L& l6 _+ Z' S  {
唐代诰命夫人,定制一品 国夫人,二品为郡夫人,四品为郡君,五品为县君。
宋代有国太夫人、国夫人、郡太夫人、郡夫人、郡太君、郡君、县太君、县君、孺人等(以上,母封加“太”字)。徽宗时改定封号,又有淑人、恭人等称号。
清制,凡命妇封号,一品二品称夫人,三品称淑人,四品称恭人,五品称宜人,六品称安人,七品以下称孺人。不分正从,文武职相同。
历代封建王朝妇女的封号皆从夫官爵高低而定。清制夫官封一品,妻敕封一品夫人,夫官封三品,妻敕封三品淑人,余如例举: q" \, Q; ]7 m5 _  E+ A$ r- `2 A

( e% S# U5 g7 r" i( l7 G3 Q7 G, H

5 W% {7 a) t: N# t1 P. y
祭祀大典
  中国自古崇天尚法,注重礼仪,清延续一贯的礼法,按时祭祀天地山川神祇,帝王最隆重的祭祀。指祭祀天地、宗庙等。曰‘大祀;次祀,日月星辰,曰‘中祀;小祀,司命以下。 清初定制,凡祭三等:
0 }1 e6 r: N3 T2 H
8 c. ?' t3 N( R8 J' t) X5 U, z
圜丘、方泽、祈谷、太庙、社稷为「大祀」。
天神、地祇、太岁、朝日、夕月、历代帝王、先师、先农、先蚕、常雩为「中祀」。
医庙等,贤良、昭忠等祠为「羣祀」。
乾隆 时改「常雩」为大祀。  光绪 末,改 先师 孔子祭 为大祀。+ A2 r/ m5 M1 B9 {$ Z
 
  考自中国历代帝王肇自远古即非常重视国计民生的两件大事「衣」与「食」,‘ 丰衣’与‘足食’是安定国家先决的要项,所以帝王每岁时依礼都要举行盛大隆重的祭祀典礼,以祈求丰衣足食国泰民安, 这个典礼一曰先蚕, 一曰先农, 先农本曰藉田,则天时。改藉田坛为先农。先农大典是祈求足食由皇帝主祭,又称「天子躬耕藉田」《汉书·文帝纪》:“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故历代皇帝在先农仪都要下地犁田率耕,一般躬秉耒耜而三推,但有些皇帝为表隆重其事,并未遵守三推之制,例如:
: K" J) v" H7 M; h- c
8 k$ u5 m* d9 X9 b2 C$ r" d- O% p
乾封二年正月。行藉田之礼。唐高宗躬秉耒耜而九推。礼官奏陛下合三推。上曰。朕以身帅下。自当过之。恨不终千亩耳。(文献通考。)
开元二十三年正月十八日。唐玄宗亲祀先农。礼毕。降至耕位。侍中执耒。太仆秉辔。帝谓左右曰。帝藉之礼。古则三推。朕今九推。庶九谷之报也。赞导者跪而奏曰。 先王制礼。不可踰越。帝曰。夫礼岂不在济民治国。勤事务功乎。朕发乎至诚。深惟嘉殖。将以劝南亩。供粢盛。岂非礼意也。于是九推而止。公卿以下终其田亩
! U, J  k0 B8 B& g' e( f; t: V! d  x2 y- a9 ?- @6 Y8 t

; s  V: p4 G% L- v0 b2 P
先蠺仪典
  皇帝祭先农,而皇后祭先蠺。先蠺大典是祈求丰衣,由皇后主祭,「先蠺」或称王后亲桑又称「王后躬桑亲蠺」,这是一个源远流长的典故,起自始蚕的嫘祖,是以女性为主,由王后率领包括天子的嫔妃宗室以及大臣之妻,即内外命妇主祭,祀于每岁季春吉日。
; H2 T( c+ s5 |- Z  i 于祭祀前五日皇后须先斋戒,散斋三日于后殿。致斋二日于正殿 。当日其日未明四刻,皇后服鞠衣。乘舆以出。华盖侍卫警跸如常。内命妇从出门。皇后升车。尚功司制进筐钩。载之仗卫。如常。内命妇及六尚等。乘车陪从。如式。其内命妇应采桑者四人。各服其服。典制等进筐钩。载之。诸翊驾之官。皆乘马。驾动。警跸如常。不鸣鼓吹。诸卫前后督摄如常。内命妇官人以次从。这个典礼包含 馈享、赐胙、望瘗、亲桑 。礼成车驾还宫之明日。内外命妇设会于正殿。如元会仪,谓之劳酒。
" d4 i9 d$ S0 b$ \# s! j
; e# E! V! Y/ Y# {" W2 v+ h0 C
「先蠺」典礼主要是由皇后率领嫔妃主祭,一 般命妇只是从祭,馈享献礼中的三献礼,皇后初献;贵妃亚献;昭仪终献,馈享、赐胙、望瘗的仪式后是「躬桑」礼,命妇直接上场参与的就是「躬桑」一项。6 g( v1 ?. b$ d& W" @1 j' E3 m
- q7 _# H$ s$ G5 Q, `& E  g

5 `0 j# u* Q3 F/ Y$ z* c
采桑
摘新唐书 卷一十五  志第五 礼乐五 一段有关「皇后躬桑亲蚕礼」采桑的叙述:
' Z/ z  o  u! C  }0 n8 R
4 s9 y3 |/ h! g- j3 \
皇后采桑三条止。尚宫前受钩。典制以筐俱退。复位。皇后初采桑。典制等各以钩授内外命妇。皇后采桑讫。内外命妇以次采桑。女史执筐者受之。内外命妇一品各采五条。二品三品各采九条。止。典制等受钩。与执筐者退。复位。司宾各引内外命妇采桑者退。复位。司宾引婕妤一人诣蚕室。尚功帅执钩筐者。以次从至蚕室。尚功以桑受蚕母。蚕母受桑。切之。以授婕妤。婕妤食蚕。洒一簿讫。司宾引婕妤还本位。尚仪前奏。礼毕。退复位。尚宫引皇后还大次。乐作…..….
" j3 @' U/ r: G, D# M/ G
0 Y+ m! z# [" V8 p& t5 A! h, y3 z
书为白话:
「皇后」采桑三条后停止。「尚宫」前来接受采桑的钩子。「典制」拿着筐俱退下。回到原位。皇后在开始采桑之时。「典制」各以采桑钩交给「内外命妇」。皇后采桑完成后。内外命妇便按次序轮流采桑。「女史」拿着箩筐者盛装之。内外命妇敕封一品的各采五条。二品三品各采九条。采完后。「典制」接受采桑钩子和拿着箩筐者一起退下。回到原位。「司宾」各引内外命妇采桑者退下。回到原位。「司宾」引领「婕妤」一人进入蚕室。「尚功」带领执钩筐者。依次跟随至蚕室。「尚功」把桑交给「蚕母」。「蚕母」收到桑后。切下桑叶。再将桑叶交给「婕妤」。婕妤餵葉於蚕。洒一蚕席完。司宾引婕妤回到本位。「尚仪」向前奏報。典礼完成。退回原位。「尚宫」引導皇后还回先蚕典礼所设之大篷帐。開始奏樂,…..* y& y3 O  |# T. k. k( V: |/ e
. j( R6 t. N! S. D: M; z

% R1 w1 F' G5 [! Y' }

; Q7 \; {: N1 o! `: v
清朝「先蚕仪」
清朝的祭「先蚕」仪式如何呢,据钦定大清会典则例 卷六十一 礼部 仪制清吏司 亲蚕 所载( }$ l  C$ X( [$ F

8 q2 r% y; b: O  `7 j) V# U
雍正十三年议准京师于北郊择地建先蚕坛,每歳以季春已日,遣礼部堂官一人承祭,直省各府州县均于北郊设立先蚕坛,以季春已日致祭,一切礼仪均依祭先农典礼。
一 这说明了清朝自雍正十三年始议准北郊择地建先蚕坛,每歳以季春已日,派遣礼部堂官一人承祭,而皇后并未参与1 K4 G: U) U1 O; R2 e% ^

( I' I/ w! Z' Q& c; B
乾隆元年议准停止建立先蚕坛,改立先蚕祠宇,至期遣礼部堂官一人承祭,其各省蚕坛皆罢设。
一乾隆元年不知何故停止建立先蚕坛,改立先蚕祠宇,并罢各省蚕坛,仍是由礼官承祭 : G- [9 s7 E! L6 o3 P' B& I  w) l" a

7 b7 C6 C; t3 u0 M
七年议准皇后亲飨先蚕暨躬桑礼, 分两日举行 ,每歳以季春之巳吉日祭先蚕…
一 乾隆七年始议准由皇后亲自飨先蚕暨躬桑礼 ,在每歳的季春之巳吉日,分两日举行0 v6 O8 \; b* X5 J4 a  ~

/ T+ X* ?+ w1 V9 p
又议准皇后躬桑从采桑者九人, 妃嫔二位, 公主福晋以下辅国公夫人以上三人, 文官左副都御史等官以上, 武官副都统暨二品官以上, 命妇共四人。公主福晋夫人等由宗人府开送, 大臣命妇由内务府开送, 均于前期一月移取无事故者奏请。
一 说明了皇后躬桑从采桑者九人,妃嫔二位, 公主福晋以下辅国公夫人以上中选三人,名单由宗人府开送。 文官左副都御史等官以上, 武官副都统暨二品官以上命妇中选四人,大臣命妇由内务府开送。
" o8 |* [' X2 E; n! `6 Y8 E3 k0 y' y8 R, ?& @: _
又定设蚕宫令一人、丞一人经理蚕务,以首领内监充补,由宫殿监督领侍遴选列名奏请,钦㸃○
3 z$ ^( y/ O& Y! i" s" R  
( q$ d8 ~5 R: u- o& D
又定设蚕母二人,于内外命妇中择年髙迪吉娴于礼仪者为之,总理礼仪之事,不必移居蚕室。 皇后躬桑率蚕妇以从,献茧奉茧以进皇后,缫三盆手相其仪,蚕妇二十七人以旧「经内苑」育蚕熟悉蚕事者为之,居蚕室朝夕饲养○
9 D) C& [$ k4 ?9 J! j   
又议准执事女官典仪二人,掌奏请皇后行礼之仪,赞引二人,掌恭导皇后行礼之仪,传赞六人掌分导「从采」暨蚕母「受筐」,唱赞行礼之仪;对引二人,掌引导;前引十人,在对引前导引;相仪二人,在皇后后随宜;襄赞补阙八人,凡执事有遗阙者补之,前期三月,内务府列应执事人名奏请,钦㸃 命下之日,令内监监视习仪,礼成之后,分别赏赉,临期,内务府请㫖○. X- R! P2 p$ @' X
  3 T( x8 e. Z9 U) g9 ?- b9 s, ?
又议准皇后采桑时,照耕耤三十六禾辞之例,唱采桑歌执采旗者四十人、司金鼓版六人、司笙箫篴十有八人、歌者十人、在桑林外东西序列咸以内监充之,先期令内监监视演习○2 ], |( B. Q# k4 ^% W
  2 g4 g/ j$ ?; F/ }) r. r
又议准茧成之日,蚕妇报蚕宫令,蚕宫令报内务府,择献茧及缫丝吉期以闻 及期蚕母率蚕妇择茧之圆洁者贮筐献皇后,皇后受茧以献皇太后,皇帝仍分赐妃、嫔,讫,皇后率妃嫔亲临织室,蚕母蚕妇全献茧之所登者,相仪命妇奉盆水,蚕母纳茧于盆,皇后三缫,妃嫔五缫,毕,遂布于蚕妇之吉者使缫,而朱緑元黄之以供郊庙黼黻之用○2 z- B8 G* K( M5 e. u  y
* e6 A9 i4 ^: t8 o& `- c
九年奏准赏执事女官皆表里各二疋,蚕母各银二十两,蚕妇各银十两1 Y! F1 L* {, b" w; S

: z/ L* v3 M7 m2 G$ E0 Z; r$ D0 {* `
从上大清会典则例显示,清先蚕先期皆由礼官承祭。乾隆七年始议准由皇后亲自飨先蚕暨躬桑礼,並議定典禮各項職司人員細節。可以說乾隆七年始大規模的制定了完備的皇后亲飨先蚕暨躬桑礼,規定了蚕宫令、丞、蚕母、蚕妇、典仪、赞引、传赞、对引、前引、相仪、襄赞、等的編制職掌如下:4 I: t4 ^" s& J: W, j1 K1 \# V
2 q8 n5 ~: t5 c7 L$ m+ d
蚕宫令一人 经理蚕务 以首领内监充补,由宫殿监督领侍遴选列名奏请
丞一人     经理蚕务  仝上
蚕母二人   总理礼仪之事,于内外命妇中择年髙迪吉娴于礼仪者为之,
蚕妇二十七人  以旧「经内苑」育蚕熟悉蚕事者为之,居蚕室朝夕饲养
典仪二人  执事女官 掌奏请皇后行礼之仪
赞引二人  执事女官 掌恭导皇后行礼之仪,
传赞六人  执事女官 掌分导「从采」暨蚕母「受筐」,唱赞行礼之仪;
对引二人  执事女官 掌引导;
前引十人  执事女官 在对引前导引;
相仪二人  执事女官 在皇后后随宜;
襄赞补阙八人  凡执事有遗阙者补之,
唱采桑歌执采旗者四十人、 内监充之
司 金、鼓、版六人、    内监充之
司 笙、箫、篴十有八人、 内监充之
歌者十人、         内监充之" H: z9 \2 |# q: N' r9 u  |

5 P5 A5 I, a8 K7 Y. J" w9 k
這些遍制人員在典礼完成之后,會受到分别赏赉。除了人員遍制之外,在親蠶禮中既有項目「親饗先蠶」、「躬桑禮」外,更增加了「繅三盆手禮」,其內包含献茧及缫丝,皇后三缫,妃嫔五缫,抽出茧丝由蚕妇之吉者接手,繅過的絲經過染色後會製成供郊庙祭祀用的禮服  m5 M1 Q" v0 N6 L8 W2 @* x# @

% C3 c. H: o6 J- d4 j& a& X4 D& c" \
到乾隆九年時奏准對执事女官皆賞衣料表里各二疋,蚕母各银二十两,蚕妇各银十两為定制。5 s4 y% s7 B5 a) f1 A9 I

+ I( @6 r; G4 m3 c3 d: T9 a+ D
上述的編制都是附屬人員,執掌的都是配合行儀的雜役,而行儀的主角是以皇后為主,親蠶禮含「親饗先蠶」、「躬桑禮」、與「繅三盆手禮」三部分。) {& P( v$ F; V4 }9 ^1 W' @! D6 ^
「親饗先蠶」是由皇后親饗、
「繅盆手禮」,皇后與妃嫔
「躬桑禮」, 皇后與从采桑者九人, 是由:
皇后                       一位
妃嫔                       二位
公主福晋以下辅国公夫人以上遴选       三位
大臣命妇遴选                   四位
# @: O0 e+ \$ k4 T; F+ _

$ _1 W* ?1 l  q4 i
采桑命妇
「躬桑禮」是皇后率从采桑者九人,共十位所组成的 。所以广义的说这整个团队就是所谓的「采桑命妇」成员。除皇后外,妃嫔、公主、福晋、辅国公夫人俱有特殊身分,正式名衔,其名衔蓋過「采桑命妇」,不須以此矜飾。若以狭义的定义来阐释采桑命妇,一般所指即這些以外的從采桑者 一 大臣命妇,是以文二品暨以上,武副都统与一品的命妇,有此资格的是下列各职官夫人:
/ }& B0 r/ H' Q1 k- W/ P: h% p) |0 \
正一品 (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 (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 (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 V! w' P# w8 i8 P0 f% ]6 T

' W1 M: u( R; p& v/ J- _6 x: v5 I
  在此阶层胥为二品以上官衔,皆谓位极人臣的夫人,能被遴选为先蚕仪的采桑命妇自然是集富贵荣宠于一身,这个「采桑命妇」的名衔无异是一个闪亮粲然发光的金字招牌,代表的是卓然不同凡响的豪门身分,虽然没法和公主福晋夫人这些命妇相伦比,若说皇亲国戚子孙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则采桑命妇之子孙无疑的是含着银汤匙出生的!* F0 ~/ U3 g5 H+ q# k% R
8 h: N" B0 m# u

! }0 L4 U; ]4 F* @  m# i) u
采桑命妇的代表意义
  若要具体给「采桑命妇」下个定义,就广义来说:参与皇室先蝅典采桑的内外命妇皆是「采桑命妇」;就狭义来说就是:遴选为皇室先蝅典参与采桑的一、二品诰命夫人。 而实则这个「采桑命妇」所代表的并非字义表面单纯的“一个采桑的诰命人”,它隐含的真实意义是“一个跻身皇室大典的贵夫人”,不论就狭义或广义言,「采桑命妇」它所隐含的真实意义,实是在于其「高贵」的阶级成份背后所拥有的荣华与富贵。无论是内命妇亦外命妇两者皆然。5 k, `, S( l- Y5 J, D+ i# n

) V9 E8 N' f* a
名词注释:
1 B2 o% Q% T6 ]) S. A, R" F/ X4 ]
【藉田】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躬耕藉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
【亲桑】指皇后亲自参加蚕事的典礼
【耒耜】「耒」音同「磊」; 「耜」音同「四」。  耒耜,象形字,中国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耒”是汉字部首,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有了耒耜的发明方开创了农耕文化。
【粢盛】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御廪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 何休 注:“黍稷曰粢,在器曰盛。”
【斋】「斋」就是事前屏除一切,一心一意放在祭祀上,心中就只有祭祀这一件事,没有其他杂念。一到祭祀时,无论鬼神在那里,心中一片诚意,一「观想」,就感应鬼神现在眼前。这种「观想」的力量,就来自事前「斋」的工夫!
【致斋】 《礼记》中记载孝子祭祀之前,要做到「致斋」及「散斋」。「致斋」是孝子心中思想着过往双亲生前的居止容貌等,从粗的方面想到细的部分。如此用心三日,双亲的样子才能见到!其实「致斋」是调息身心,排除一切杂念,使身心毫无旁骛,进入正心诚意,心诚意灵的境界
【散斋」】 《礼记》中记载孝子祭祀之前,要做到「致斋」及「散斋」。「散斋」是七日前的自我约束,停止一切享乐、应酬。
【鞠衣】古代王后六服之一,九嫔及卿妻亦服之。其色如桑叶始生,又谓黄桑服,春时服之。《周礼·天官·内司服》“掌王后之六服”。汉郑玄注:“鞠衣,黄桑服也,色如鞠尘,象桑叶始生。”
【馈享】馈:献上食物。 享:献、上供。馈享,祭祀时献上熟食给 祖先、神明
【赐胙】天子于祭祀宗庙、社郊后,把祭肉分给群臣。
【瘗坎】瘗坎,yìkǎn,亦作瘗埳,古代祭地时用以埋牲、玉帛的坑穴。
【望瘗】。仪式之一,通过焚祝文、焚帛,上达于天。
【元会】皇帝于元旦朝会群臣称正会,也称元会。 以降因之。《晋书·礼志下》:“魏武帝都 ,正会文昌殿 ,用 仪,又设百华灯。 晋氏 受命, 武帝 更定元会仪。”
【劳酒】古时天子设宴慰劳群臣谓劳酒。《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反,执爵于大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御。命曰劳酒。
【簿】[bó]  古同“箔”,养蚕席
【大次】 释义:.帝王祭祀﹑诸侯朝觐时临时休息的大篷帐。
【兴】 兴〈興〉,会意字。从舁,从同。舁(yú),共举也;同,同力。本义:兴起;起来。在祭祀礼仪中用语是从跪拜的姿势起立
【六尚】,古代官职名、官署名。尚是掌管帝王之物的意思,尚是掌管意。战国时已有尚衣、尚冠、尚书等官。六尚是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与尚书。六尚大部分为女官范围。其中也有部分为男官,如;礼部尚书、工部尚书、兵部尚书等官职。
【尚仪】.隋文帝所设女官“六尚”之一,员额三人,掌礼仪教学;「辖司氏」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赞」三人,掌导引命妇朝见。唐沿置尚仪,员额二人,秩正五品,掌礼仪起居,所属四司同隋。金与明初均设尚仪,员额、品秩均与
【尚舍】官署名。隋炀帝置,有「奉御」二人,正五品,「直长」八人,正七品,掌殿廷陈设及出行时帐幕等。北齐时为「殿中局」。隋初为「殿内局」。炀帝改为「殿内省六尚局之一」。唐隶「殿中省」。宋仅存空名,职司归「仪鸾司」。徽宗时一度重建,钦宗时废,元有尚舍寺,掌行在帷幕、骆驼等,属宣徽院,有太监、少监等员,太监秩正四品。
【尚宫】尚宫最早出现于隋朝。《隋书》载,开皇二年,隋文帝采汉、晋旧仪置六尚,尚宫就是六尚之一。唐朝时,后宫仿照六部设六局: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功局;尚宫是尚宫局的首席女官,掌 导引中宫,定员二人,为正五品。 尚宫一职为历朝所承袭;直至清朝废除女官制度,尚宫这个官职才被废除。
【典制】
【司宾】官名。 宫内官,属尚仪局,掌宾客朝见等事。参阅《旧唐书·职官志三》。
【蚕母】.古时主管蚕事的女官。《晋书·礼志上》:“ 仪皇后亲蚕,取列侯妻六人为蚕母。”
(2).养蚕的妇女。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桑柘》:“ 杨泉 《物理论》曰:使人主之养民如蚕母之养蚕,其用岂徒丝茧而已哉。
【缫 sāo ㄙㄠˉ音同‘骚’,煮茧抽丝
【随宜】便宜行事。谓根据情况怎么办好便怎么办。
【黼黻】读音同‘府服’。古代衣服边上有规律的“黑白”“黑青”相间的刺绣花纹;外观类似商朝青铜器上的边框纹路。最早出自周制(天子服十二章纹样)。花纹半黑半白如府形的称「黼」;花纹半青半黑如两个弓字相背的形状称「黻」。意指官服或朝服
【篴】古‘笛’字,读音与义皆同‘笛’。4 s: @1 e; x; Q5 Z8 k; Y

* T: `, I1 W3 @
  J4 R8 f( l" G7 @$ q* b

/ q+ C9 _+ q! {
6 e+ Z7 b& ?# }3 h$ [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04: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2-29 19:56 编辑
; }2 Z* a- x/ z; \0 u
" ~& i; H3 P+ z2 ~8 @$ t) U) |. G% Q& L
     清院本 亲蚕采桑與献茧图
+ }8 }! b' q+ K: D& S  T# F
# |' w* r1 U$ _- k  J
      图写朝仪  部分资料摘自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展
3 Q8 r* e. m  a; J! T# k

4 }3 f1 l' b# b9 b+ g
  郎世宁本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Giuseppe Castiglione),出生于意大利米兰的圣马尔切利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到中国时,郎世宁被康熙帝以艺术家的身份召进宫中,成为宫廷画家,他每天都在画室作画。此外,他继续学习汉文和满文。

' f, o2 r# L, q1 E
  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帝驾崩。雍正帝继位后,施行禁教政策,下令驱逐在中国境内的传教士,不过只有在宫廷服务的传教士例外,因此他不仅没有受到驱逐,反而受到更高的礼遇,因为他拥有生动现实的绘画风格,受到雍正帝的青睐。这一段时期,他创作了《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等作品,展示欧洲明暗画法的风格,使欧洲油画技艺在宫廷内盛极一时。雍正帝下令扩建圆明园,他参与圆明园的规划设计,负责绘制园林建设的蓝图,也画出不少装饰殿堂的作品。
& \' ^, _$ u) |4 ~
  雍正时,郎世宁完成一幅最重要画作之一。这幅画是郎世宁在北京开始的。那幅委任画作就是一幅「百骏图」的手卷。在百骏图中,第一幅见证画,郎世宁马上让大家看自己的独创性。他的独创是联合义式方法与中国的美学。郎世宁从剧场画法的透视感,呈现出百骏图的风光。这是一个具有不同重点的透视感,而不是一个线性的透视。郎世宁的方法,是用交点透视(linearperspective),或称直线透视法,让透视视觉跟中华画空间的方式结合。
2 X7 C  {6 C5 J: @2 i1 Q+ X) F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乾隆帝继位后,由于乾隆帝雅好艺术,郎世宁更加受到重用。他曾多次陪同乾隆帝出巡,出席各种重大场合,创作一批极具历史价值的艺术珍品,代表作如《乾隆大阅图》。他继续担任圆明园的施工设计,还曾一度担任掌管皇家园林工作的奉宸苑苑卿一职,官居正三品。2 x% A, V8 `/ R' L

! v/ v0 e: i7 T, y: ?' t# I; C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为郎世宁举办七十岁大寿,证明他在宫中颇受礼遇及恩宠。晚年亦为乾隆帝及其妃留下不少的肖像。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郎世宁去世,享年78岁,再追封侍郎衔。葬于滕公栅栏。

7 b: ]- t* M' B: c# s  F
  郎世宁所绘肖像画,真实记录了清朝帝后、皇室贵族及功臣的形象。在乾隆皇帝审美观指导下,保留人物脸部结构准确与透视关系,以正面受光,减弱明暗差别,刻划细腻,并具有立体感。〈画孝贤半身像图屏〉、〈画慧贤朝服像图〉,虽未署名款,从其技法来看,应是郎世宁所作。〈画弘历射猎聚餐图〉、〈画弘历挟矢图像〉,描绘乾隆皇帝在木兰围场的狩猎活动,用以彰显满族讲武习军之法;与其他宫廷画家合绘〈亲蚕图〉四卷,记录了孝贤皇后在西苑举行采桑、献茧典礼,用以昭示农桑并重之意;〈画阿玉锡持矛荡寇图〉、〈画玛瑺斫阵图〉内容记录重要战功史事,这些作品皆兼具纪实与历史意义。
/ C% x4 K6 K) I( W+ Z- q; g. G0 o; B9 C. F. [
: e; `! |  |8 ]( I

0 p% I/ n) D( f4 b" y" F
  院本亲蚕图采桑(利) ﹝亲蚕图四卷以“元亨利貞”排序﹞
    卷 绢本设色
    纵51公分 横590.4公 分) l- w  u5 A# N/ L4 Z

% S8 X2 _: E5 M- n7 ~4 s1 s
「亲蚕」指季春时宫中后妃躬行蚕事之古礼,然久废。乾隆七年(1742) 议定其礼,并于西苑建先蚕坛。九年(1744)坛成,始行亲蚕大典,由孝贤皇后主祭,妃嫔公主等陪祭。从此岁岁皆行此礼。乾隆十 三年(1748)孝贤皇后殡天,乾隆皇帝乃下令绘制〈亲蚕图〉,分「诣坛」、「祭坛」、「采桑」、 「献茧」四卷。虽志懿典,实怀其人,故孝贤皇后之像见于后三卷。本次展出后二卷。此卷「采桑」绘皇后着吉服于观桑台看命妇采桑。

6 U' S6 Y: S8 C  j8 a# W
采桑图局部一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0 l# }* R3 V2 [0 p3 `' J1 t/ r( k3 }8 W# I/ d& @
采桑图局部二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7 N; O4 p/ n" R& [/ m, Y9 w/ Z* n# U
- Q- C5 i( C& f$ L, ^3 q; N
采桑图局部三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1 h$ \6 K- s1 w, M/ O  }7 B

! G+ ?1 e  H$ O0 P1 j1 c
4 v) D) o. C, b
* A. y: \; i2 p  G
& }8 C* M3 q8 L
& M. l+ n( r1 E' R5 p$ c, e! N- e

/ i5 K6 ]# D* |0 F" V; t0 e% z7 D
 楼主| 发表于 2016-2-29 04: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2-29 19:57 编辑
: u- m, S- O3 _+ H6 r! D8 j% [2 u6 T9 m0 ~. d1 X% z

9 K3 Z' Q5 @. H  Q; Z  O" T7 L; V! u" g, K
  院本亲蚕图献茧(贞)
    卷 绢本设色
    纵51公分 横639.7公分
( M; y( l. Z' H2 P- I: g( W
- n, N# _5 G9 N
亲蚕礼含「亲飨先蚕」、「躬桑礼」、与「缫三盆手礼」三部分。此卷「献茧」作皇后着常服,于行缫丝礼之前,在茧馆受茧。据载,〈亲蚕图〉乃由金昆于乾隆十四年(1749) 起稿呈览,落款却由郎世宁领衔。画中皇后与陪祭妃嫔公主等五人之面容皆非格套,皇后像更与其他孝贤皇后肖像相仿,这些脸像或即出自郎氏之手。此四卷原由金昆擘划,郎氏仅作特定肖像,却得列名其首,可见其宠遇之殊。卷末乾隆皇帝长题,道尽对孝贤皇后的无限追忆。' D7 ^- ^% U1 V
/ s, I5 H- Z7 U
献茧图局部一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7 p2 l" X% P' B* S4 W# t

& I3 n8 x+ W1 y8 N# e. E: q! ]- ~9 E2 f- `* W$ Z# t( F' a0 G
献茧图局部二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9 x* Q' h# Z8 z2 A% B

6 j( }3 k. T5 v5 E& a: W
3 N& \& l8 N* z4 S
献茧图局部三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6 ?9 S9 k( O8 d* |" j
' b6 U& \0 U1 C$ P' q% n

- H% G' w  g1 k& S/ @4 S  O
/ j  j9 x( y' j2 O3 c5 U
0 o# G: }) {. U( ~% t
 楼主| 发表于 2016-3-9 04: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3-9 04:37 编辑 . f6 ~$ L# M' Q( |2 Y( ^  T& N6 {

+ b6 s" m, w, @# M  I9 ^- }- V8 o, s! c% \8 R7 d' W' |/ U4 {

% o; C1 k% A* |* B1 q0 u5 w
% s- C) b; P! r* h$ i& }$ W
  乾隆皇帝对孝贤皇后的悼念$ ~' T6 @4 v$ p8 ~9 N* R8 D: z
1 j7 K* }" x8 P1 V/ `% e4 x! t
 亲蚕图末卷「献茧」的卷末有乾隆皇帝长题〈附图〉,道尽对孝贤皇后的无限追忆,题作是乾隆在辛未长夏作,也就是乾隆十六年六月,乾隆展阅亲蚕图时,睹物思情,看见画卷犹新,然孝贤皇后的音容久已不复可见,不觉悲从中来,乃题作了如下的悼念诗文:

$ p  p1 U' N" V3 }6 S9 W9 @6 m) s. I2 W
  农桑并重以身先, 创举崇祠荐吉蠲。
  秋叶哀蝉惊一旦, 春风浴茧罢三年。
  宛看盆手成新卷, 益觉椎心忆旧弦。
  柘馆萧条液池上, 分明过眼阅云烟

7 k% O' m9 e2 h, C, H8 q3 Y: Z
先蚕坛垂于西苑 乾隆九年孝贤皇后肇称懿典,嗣此岁尝举行,鞠衣将事钩筐具仪,命图以志之,藏于玺馆,辛未长夏载一展阅,念缥素犹新而音徽久閟,不胜怆然,爰题是作,御笔

" |. }, G2 V+ J" P: b4 g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m  L+ Y  f) l$ g( ]# h  ?6 p' T. A/ }1 [' B8 l$ K% X; S; D

/ f4 N% ]6 x. l6 G/ ~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6 k5 b0 S9 h$ s8 X% t7 H1 Z

' G5 {  L2 w3 g) x, V/ O4 y9 {  L2 q# H+ O6 Z' }5 E
  i2 ^7 a6 U# f9 l: P& b7 d
注释:
; A; k: ~' n7 U) M: q5 P4 h
农桑并重以身先】农:指「先农」。 桑:指「先蚕」。并重:同等重要。 以身先:「先蚕」于七年议准皇后亲飨至九年始由孝贤皇后首次率领主祭,乾隆悼念文中所谓「孝贤皇后肇称懿典」指此,故曰“以身先”。 整句义即 祀「先蠺」的仪典同祭祀「先农」一样重要,皇后躬桑亲蚕肇始由孝贤皇后亲率主祭

9 [- a/ y' u( b$ I6 w
吉蠲 :诗经:「吉蠲为饎,是用孝享」。 尔雅.释训:「饎,酒食也。」 说文;酒食也。
. [$ ~% O; d4 k3 q" ^  q7 y3 t- n
荐吉蠲】荐:进献,祭献。「荐吉蠲」即 进献酒食,是馈享之礼,此处概指“亲蚕大典”
% h& Y; l$ a+ M! X  b2 a7 }5 B3 n
创举崇祠荐吉蠲 创举:前所未有的事物,首先出现的呌做创举。 崇祠:高大的祠堂。“创举崇祠”指 创建“先蚕坛”,乾隆七年议定其礼,并于西苑建先蚕坛。九年(1744)坛成,始行亲蚕大典,由孝贤皇后主祭。「创举崇祠荐吉蠲」即 为举行亲蚕大典创建“先蚕坛”7 k' r" h7 @  c- R- L+ K
, r; N5 G9 M+ a/ q' d' Y  j
秋叶哀蝉惊一旦  蝉活耀于夏天,一到秋天便陆续死亡,残存的蝉鸣若断若续宛若哀鸣,一番秋风秋雨过后便荡然无存, 秋蝉意味着生命的尾声, 不知何时就会突然死掉,「秋叶哀蝉惊一旦」的字面语意是“秋天树叶上哀鸣的秋蝉有一天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了,但是,这是一句寓意诗不是述景写实诗,乾隆欲表达的是哀悼“孝贤皇后短暂的生命宛若秋蝉”。另外一重就是讲求对仗,特意用秋叶对春风;哀蝉对浴茧;惊一旦对罢三年,尤其哀蝉与浴茧的最终下场都是很悲凉的生命终结,这一句对应下一句「春风浴茧罢三年」可以说对仗的严丝合缝。「秋叶哀蝉惊一旦」的寓意 即惋惜孝贤皇后短暂的生命宛若秋蝉一日忽然间就逝去了
5 O4 Q( D7 q7 D6 v2 l2 Z! Q  c; m
春风浴茧罢三年 亲蚕礼于每年的季春举行,其中的「缫三盆手礼」即将蚕茧置热水盆内煮茧抽丝,宛若浴茧, 因孝贤皇后逝世此礼而停了三年,「春风浴茧罢三年」即指此, 简化语意即“亲蚕礼因孝贤之亡而停办三年”
& C$ J4 u0 e9 Y4 c. J
盆手】 谓缫丝时伸手到盆水中捞取蚕茧的丝绪。《礼记·祭义》:“夫人缫,三盆手。” 郑玄 注:“三盆手者,三淹也。凡缫,每淹大揔而手振之以出绪也。 淹:伸手入水 。 揔:持、握 。 绪:丝头
: b7 S9 m8 U+ B" s! @
宛看盆手成新卷】宛看:彷佛看见。盆手:指孝贤皇后伸手到盆水中捞取蚕茧的丝绪  。「宛看盆手成新卷」即彷佛看见孝贤皇后伸手到盆水中捞取蚕茧的丝绪 把丝绪绕成一卷新丝卷。
2 X1 J; j9 d1 ?+ K$ Z
椎心】椎:音同‘追’,捶打之意。「椎心」捶打胸脯,“悲痛”的表现。

+ E0 L" C% j4 }; N" w7 d
益觉椎心忆旧弦】此句和「宛看盆手成新卷」的对仗亦是严丝合缝。益觉对宛看;椎心对盆手;忆旧弦对成新卷。 益:‘更加’之意。 觉:‘感受、感到’之意。 忆:怀念。  旧弦:概指“孝贤皇后”〈详注〉。 益觉椎心忆旧弦」即 更加感到悲痛而思念起孝贤皇后。

: y4 X! A- m1 {& _4 E% v4 l( n
〈详注〉「旧弦」的相对是「新弦」,所谓「旧弦」是指“故人”,「新弦」或称「续弦」指新人,这个典故如下:
相传春秋时,俞伯牙善鼓琴,他的妻子非常赞赏他的琴技,常让俞伯牙弹给她听。后来俞伯牙的妻子得了重病,俞伯牙请医熬药精心地侍奉,可总不见效。俞伯牙为此焦急忧虑,无心思弹琴。妻子的病一天比一天重,有一天,妻子突然感到身体好多了,精神也好了,就让丈夫给她弹琴。俞伯牙忙取琴调弦,“铮铮淙淙”地弹奏起来。他不顾劳累,弹了一曲又一曲,当他弹得雅兴正浓时,突然“崩”一声,琴弦断了。就在这当儿,妻子也不呻吟了。俞伯牙丢下拔子,急忙到床前一看,妻子已经咽气了。伯牙抱头痛哭,招呼家人料理后事。从此再不弹琴了。
6 e" L) K  Z8 V. G
一年后,俞伯牙一位朋友为他介绍了一门亲事。伯牙还沉浸在亡妻之痛中,本不打算再娶,经不住众人的劝说,只好勉为答应先去女方家相看后再定。没想到这一看,俞伯牙竟然对那个姑娘一见钟情,而对方也因俞伯牙才华横溢,有意嫁他为妻,但她提出一个条件,要先听俞伯牙弹琴一曲,才肯嫁给他。

- Y+ u- U) c2 E9 w' G; O/ @; X
俞伯牙回家取来那张断了弦的琴,拆去一直没心思接的断弦,续了一根新弦后,为姑娘弹奏起来,一曲曲悠扬动听的雅韵,如高山流水,如碧空飞云,出神入化。大家听得似痴如呆,琴声停后好一阵才醒转,就连一向拘谨的闺秀也情不自禁地拍起了掌。当下就答应了这门婚事。
8 n6 y" O3 w0 U, w8 b1 j7 Y
因为这个典故,民间开始用〈新续之弦〉“续弦”指丧妻再娶。乾隆藉这个典故以「旧弦」喻亡妻“孝贤皇后”,另则为求和前一句诗的「新卷」对仗,而引用了「旧弦」,可是引用的自然 而无龃龉不合之感。
4 C+ j1 i" z2 g! C8 ?4 f
# |% o# Z$ r3 {. e( a" r& \
柘馆1.汉上林苑中嫔妃所居之馆。 2. 泛指内宫。  此处指皇后居住的内宫
& Y) x# X$ Q* f& p7 R
液池 即「太液池」为皇家宫苑建筑群之池苑,汉、唐、元、明均有开凿。 元时北京的太液池是现在北海与中海的总称,那时南海(湖)还没有。明清之太液池:明朝 明成祖定都北京后,从1406年起营建新的皇宫,明朝宫城在元朝宫殿的位置基础上向南移动,因此皇城城墙也随之南移,为丰富皇城园林景观,开挖了南海,挖出的土方和开凿筒子河的土方堆成万岁山(即景山)。北海、中海、南海统称“太液池”,属于皇城西苑。

8 H' m, z7 k! z) q8 g1 r
柘馆萧条液池上】皇后居住的内宫寂寥冷清的座落在太液池边上

" r: n  W  L5 J6 V3 X. w
分明过眼阅云烟】往事清清楚楚飄過眼前如看云烟消散
# @* s, B+ o' H. w* R. J& S5 G8 C
坐落之意
4 D3 z8 Z/ B3 u( t3 T8 C1 z
肇称】 始称。
" O% d7 U# G2 G
玺馆】 玺始出于周,到了秦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而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玺”是印章最早的名称。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制定了一系打印章等级制度,在少府中设置了专门掌管的“符节令丞”。当时规定皇帝才能称“玺” 材用玉,臣民只能称“印”,且不能用玉。汉代沿袭秦制,但制度已略放宽,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至于玺馆 顾名思义应是贮放玉玺的处所,但遍翻资料查无清朝以玺馆命名的宫殿建筑。与玺相关的纪载于:皇朝通典卷五十四礼十四 嘉四 宝印, 皇帝御宝 国朝诞膺天命设御宝于交泰殿,初立尚宝司,其后以内监典守,当用则内阁请而用之,乾隆十一年皇上御定宝谱藏之交泰殿者二十有五藏之盛京者十…..

  L% n) ?- j4 d' D6 L2 o0 ^
清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以外,交泰殿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可见交泰殿的另一用途是贮放采桑的用具,是以乾隆所谓之“玺馆”当是指交泰殿,而亲蚕图收储的地方亦可能是于此。这是个人的想法。
8 }0 s* p$ x% b5 h
 所以要厘清此点,只因絕大多數人将乾隆題文中之“璽〈玺〉馆”因缘附会作“蠒〈茧〉馆”,我个人的想法基於以下幾點:
% w( W# z: U1 q9 y7 x( L4 e3 a5 M8 M$ S, Y
一、乾隆写这个字下部的笔顺是由右往左下斜拉再往右横、点,这是玉的写法,若是虫的写法,是一笔直下到底时往右横、向下弯钩,所以这个字其实是〈璽〉不是〈蠒〉,
乾隆为何一个〈繭〉两种写法?似乎没这个必要。合理的解释就是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即〈繭〉與〈璽〉
皇后祀先蚕的采桑用具,为何不贮放于“茧〈繭〉馆”,而是贮放于交泰殿,如果采桑用具不贮放于“茧〈繭〉馆”,那么和桑蚕更疏远的画卷更无贮放于“茧〈繭〉馆”的理由
从逻辑言,茧馆是专业养蚕的机构,并不适合做为收贮画卷的场所。
, i5 K" j# n' o, Y
& G; }" Y' Y9 Z* R$ E) J
辛未长夏】辛未:是乾隆16年。 长夏:《素问·六节藏象论》王冰次注:长夏者,六月也。 「辛未长夏」即乾隆十六年六月

5 @' X0 c, {+ }7 w; x, u
缥素】缥是青白色的丝绸,素是白色的生绢,皆为丝织品。古画多是用彩墨在绢上作画,所以画是画在绢制的丝织品上,所谓「缥素」乃 指绢制画卷,〈即 亲蝅图〉。

  o0 C+ [+ h: ]  y: }/ f
音徽
(1).指琴上供按弦时识音的标志。亦指琴或乐曲。
(2).美音;德音。李善 注:“音徽,即徽音也。” 张铣 注:“徽,美也。”
(3).指音容。 刘禹锡 《彭阳唱和集引》:“今年公在并州 ,予守吴门 ,相去迥远,而音徽如近。”
(4).犹音讯;书信。前蜀 魏承班 《谒金门》词:“雁去音徽断绝,有恨欲凭谁说。” 汤显祖 《紫箫记·出山》:“十年来, 河陇路断, 松潘围逼,至今三君音徽断绝。”

5 e4 ]. u3 Y+ j! m4 G' o
音徽久閟】閟:音同‘闭’,是关、隔绝之意。 此处音徽久閟是指音容久隔,即久已不见孝贤皇后的音容。若是生隔两地,这个音徽可作「音容」亦可作「音讯」解,若已是阴阳两隔则只有「音容」一种解释

" h0 n' f5 p8 f
念缥素犹新而音徽久閟】此句是睹物而思情。 「念缥素犹新而音徽久閟」即 感念绢制画卷尚完整如新而孝贤皇后的音容已久不现
不胜怆然 怆﹕悲伤。  怆然: 悲从中来 不胜怆然: 禁不住悲从中来
' d4 E7 a5 |% [% c3 W+ K2 z, L5 P* S
爰题是作 爰;于是 ;乃 之意。 是作:指这一首悼念孝贤皇后的感伤诗文。 爰题是作:即 我于是题写了这一首悼念孝贤皇后的诗文。

1 [& n) T, P% Q* d2 k& @# `1 f
御笔   即皇帝所题写。表示“乾隆亲写”

7 p6 ?& U( Z+ J' r8 `/ X
4 u3 m' W( C8 r/ ^  |6 W& ]
. ^! a2 t0 [3 X3 V- f9 R- L5 U
& c9 c0 i; B9 f
8 x) H) M2 a2 f
 楼主| 发表于 2016-3-12 05:42: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3-22 01:05 编辑 , S3 L- U# s  U* `2 E3 t. g

8 f( C) h5 h$ q2 s' F9 A; a) n6 V3 C! t* @4 R% y: P( {
9 r- J% `& T5 L2 s! t8 R
  院本亲蚕图采桑(利) 與 亲蚕图献茧(贞)全卷

6 y4 L7 V0 w* r1 J- ^( f0 R$ R8 k6 u
5 M( T3 T' m8 \( g6 p" Z3 T
   亲蚕图采桑(利)

7 V. {. \" g) o
亲蚕图采桑一(利)
- h# u% w/ |' m: L5 i( b/ X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2 f) w) D& T3 ~
* t2 Y' d/ s. q% |

4 P) u8 C. L" h  [: C9 F( x' @$ W* \' {+ x# d9 R, U1 O% x
亲蚕图采桑二(利); F& k0 v7 C2 W( J) r: x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 P9 A" f' F
! c1 Y" @! [6 X4 e- {2 _
/ z) U* \1 q, w. x4 q9 w2 J

0 F, l/ D7 B, N5 u5 T
; y: G# T! n7 l5 Z# P
亲蚕图采桑三(利)) w/ O; d, D' C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G- n5 R+ X9 V# s3 C

  l% ?# u( t7 l+ D1 w
# M" \! N, k$ ]. Z. q0 `; \. h$ |. K- a
/ I& A2 J* N( N/ F6 l4 B9 m/ l
亲蚕图采桑四(利)$ V/ J, f6 q* Y+ k+ y) h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y+ }5 S1 n& A/ r1 K1 {" B
) p, W6 \. T- {$ s" Q! R+ \( [

  Z; p2 P- p, n- {; }! T4 \' c8 z! c8 }' B
* Z! P% }0 v+ v9 I
亲蚕图采桑五(利)
& B% b) I9 k' N$ Z! X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6 I9 y6 \4 h, f1 A
. |: v4 V5 C5 @6 g0 U5 b
( |1 j: N) ^3 n! z

& e. x  J/ ^3 d% g9 Y4 N8 J' J- ^/ B$ G2 D: B7 C# L( l
亲蚕图采桑六(利)$ l$ O! ^% e$ P9 S$ q8 O- W! n+ X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I0 z9 ^8 X4 Y" o, o7 F, ^# L

3 o# i7 ?1 @0 `" z2 I
% f6 J1 J( d- L& u) O  e
$ C& u1 [; t, c( L# f7 z$ Q* l, ?7 b, P0 z7 h
亲蚕图采桑七(利)) \* n  d0 S' {, A2 t' Q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a* E. R3 M4 Z& l8 C) Z4 X) m1 }
$ r1 y/ l. o* O

7 |  Y8 s1 _" j' n" P7 b* @7 T9 P: W. E3 u+ H3 S4 U8 ^% M

9 N2 I% ]$ p4 ?" f2 a. y& ~" v
亲蚕图采桑八(利)" ^6 O. S5 _/ D1 Q. v1 z2 Z% ~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T4 d9 {* e( u1 o

3 N9 f2 d  b  V, ?
. s8 j5 d: E- ^; t& r& p0 s% I& p3 ^, l1 d, @: [7 c2 R
7 S+ v! M9 ]( y. ^7 ~8 Q3 ^- H
亲蚕图采桑九(利)5 N- o& [2 ^, E0 B" l6 O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a0 W, m4 C$ ?! {* ^! _
' L# Y3 W: a8 j, i+ G! \  Q0 j
3 i7 _) \; m  M% [9 ?1 f
2 p  _5 ~/ s+ \

; a  |; E, |. E  y3 s7 }  }
亲蚕图采桑十(利)
) i( D3 \) ]1 v" \- w( }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I2 A$ O6 W; c5 B5 j' @4 q- b

5 u0 |1 {" N) ^1 t! v- r! i9 y2 X7 n5 n; T% H5 Z
( A1 B8 i0 R+ K* w  K
3 |6 Q* b: C% ?! |1 R- }
亲蚕图采桑十一(利)* ~. k7 K$ W' [* ^5 W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S, S% v9 J$ [

: J5 U/ b  @2 U8 w' Z+ s' l% T/ ^* y( O5 T" ~  \

7 a9 K+ k: H$ G8 i5 ?$ d' Y
: P4 Q/ v. B2 D- C' A
亲蚕图采桑十二(利)
0 l- ~: e' O0 |0 C+ I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i% f' F: n' \

  B) P$ A/ |, j, D, q  V( i, \, ^  A. [9 }

( @, R5 P& g& Z; f& c9 K9 Z* ?& y# M4 D- h! w) i6 n
亲蚕图采桑十三(利)5 I+ L1 w* D% \3 }6 P- M4 i* v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4 ^$ \; L1 Z% u3 X" i

# b; Z$ _! Q: ^, }' c8 D) a: n1 ^8 m4 x) D8 C0 t+ E6 b
) Z3 b! w4 A: Q0 z" u& N

" Y6 f0 O9 u3 I/ H
8 _- Q1 u4 J9 _7 I7 j
" u$ z" D' ?+ v" N7 L- T0 z1 N1 {
   亲蚕图献茧(贞)

9 u2 ^- Z% t; q8 l

$ P2 i- m( a6 ]- f; H
亲蚕图献茧一(贞)  ^8 Q1 p0 n, a% z4 z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v. F9 w& @8 e$ _) y. |

% Q+ t5 s& {" J! }& n3 U: @3 u5 k4 |/ _- ]. X6 l
0 U) k3 |( ~- F* G" B; V# ]

; a! e- j: h+ P$ n% Y
亲蚕图献茧二(贞)
. Y" G9 G% V( F# N& c& U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T+ b3 z3 a0 I

7 {9 o2 N% D2 [- X8 u9 \$ J3 P& Z
- `; K1 S3 y( W& A) `6 J7 J2 U; Y
* _" S1 B  l( v% S) P6 A  ^3 K  J5 _0 ]
亲蚕图献茧三(贞)
- x) I" Q/ w2 X2 c8 `: d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E# X* W8 V- o8 b, f
' f) A3 @: m) W$ D6 S0 w

5 X% k6 R) q+ m+ ?5 p
, f8 l/ O2 B% D9 p) _* l2 h9 a0 _1 V1 w! c/ ?# ~% N; g
亲蚕图献茧四(贞)& G+ V# [, W2 D6 {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A. u- R. {- F6 k0 p& Q
0 X% Y* h: H" a6 y5 Y' z& x

* r- E( x) `3 Q* |0 r+ C0 [. T8 z' b! y5 V) u5 S

5 J- m" b, e/ R2 ~2 ~' I" [$ w
亲蚕图献茧五(贞)  Z" h7 Z; ]+ W* S3 e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5 J* z3 U; \( L9 p: Z/ r3 y& X
2 S+ M- g1 s9 u0 I  j

, i* R: r4 F4 h! T" L  K- u, {: ]; ?) o. W6 d0 t4 K/ R; n

: |* y7 i! @' i" n
亲蚕图献茧六(贞); U7 q. y# q6 z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F3 ], W9 t! c

- I  ^0 R! k: k+ X) X9 \3 L2 @
! _6 m4 t2 G( z+ c# @
3 o! j- R* t  f. `, m7 b4 E$ T: j1 q: ?( F
亲蚕图献茧七(贞)% M, I% [1 s4 n$ p$ w% l$ O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7 B: \" q& x5 y5 j* [% K; t3 u7 {

' ^7 Q" X) c. y4 w& z+ B0 ~
; q5 W8 H% |: x: E3 g8 Z7 x/ L/ m4 A1 h3 j+ y0 J: A: M

! N6 `- I- x8 [7 @
亲蚕图献茧八(贞); z. E, P( y7 h1 G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 _3 h, b4 L1 \8 U0 f  V" \
% ]; I1 r( @/ |& G3 V
. q& s# x' b- }  r3 i

  m2 V* f* d+ m' H! Q
7 Z" x: ^! E* C0 Q" T* O- @
亲蚕图献茧九(贞)
8 j& E' _( l  x# C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q4 Q2 e( ~/ e4 |7 h
" B& ^5 M0 h# D! c8 }
# G( p# x* j6 U1 \- d
9 _2 X' {- b; G* F+ c

) v7 {: F7 E4 r! S, t0 W7 g- ^
亲蚕图献茧十(贞)! c- o2 a3 @5 {! l0 {' s6 M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G- K) h1 Q/ o; S
2 W  y  N  G/ C
  i. Q1 J, x" e; H9 |1 U
& F; {: h+ I: z( h/ _2 e

6 c+ U4 U6 @2 k7 i! f
亲蚕图献茧十一(贞)
, M. `, c% X7 n* V- ]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V2 @/ D1 T* y/ Q7 @
2 `) o5 ]$ Q( {
2 ~! j; b# Q2 g7 ]0 G# e

9 M9 c( B* B- O+ e2 \  P: _. |! G( l/ P5 u3 p% m+ o: d) T3 F/ ~
亲蚕图献茧十二(贞)# Z. {; T6 J, _8 N0 t1 _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X2 Y  \7 O, q1 Q- c

; _( k- i& ~6 y9 Y0 X5 Q( N( y! ~9 s; j% f9 I
+ |& c  x, B- k" l
. e5 t4 O  K' p8 ]( F
亲蚕图献茧十三(贞)
! S2 y; \0 I/ v$ _: u7 Y: Y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8 |- N0 @' B' w# j8 A+ X

3 l3 B7 y* X1 O9 k+ P1 J2 l. G% A2 P& K& S& K; h5 K* w

0 J8 t5 [7 j+ n# a6 k! F' `1 `( D. L0 {6 I% P+ L
3 z- t% q2 l" o1 Y' S* U: X3 h
: B5 p- U% k$ R; ~5 j  B$ w: l
 楼主| 发表于 2016-3-12 07: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3-12 07:48 编辑 5 P7 _$ J8 L1 D. E

& Y+ p1 }4 W- \' [0 d
) a4 m' t" q2 Y- g& ?) T2 _, j$ G0 P5 N" h& ^# R, O: F3 M% ~" o
补充资料

  q+ @) B7 s, @' \1 S; O: F2 B) _
细节背后的故事 〈 收贮郎世宁、金昆、等绘制之亲蚕图卷」的画柜$ X+ m) ~, {; z# g- }

) G- S) h- c0 Y9 D2 a+ q5 [

9 ]& x- }% F! p1 [   亲蚕图画柜3 t! q* J; y  n( J4 G0 u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Y! n# V* z$ u1 H' ?/ E; a
前言
" C4 ]' E* q6 K$ v" ^4 O! a. U 按 亲蚕图卷原本是贮藏在画柜里,但因缘际会使得这一组
器物乖隔两地,现今亲蚕图画卷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而画柜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有幸这件画柜保存了下来,并验明正身是收贮郎世宁、金昆、等绘制之「亲蚕图卷」的画柜,犹如一颗久被尘蒙的明珠,有朝一日尘净光生,让我们得以一睹这件二百七十年前的杰作闪耀着熠熠的光芒,述说着那一幕幕的历史故事。

+ `$ V4 z7 ]- D0 n- r

# W, w- s9 h$ p9 t9 f9 J8 Y
" [- n) ?! {* u
转载本文
, N" }/ P/ C* r8 U  }
【作者】 黄剑;
【机构】 故宫博物院宫廷部典章科家具组;
【摘要】宫廷家具的细节与档案的相联 
【关键词】 宫廷家具; 古典家具; 松花玉; 乾隆朝; 金昆; 孝贤皇后; 黑漆; 雕工; 花石; 活计档;

# R# v7 M6 @) q7 \5 w, C) u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5 t" ]  t* x  C- f# _% c. m
' Q) x$ X% n/ g5 k+ d$ P' T! R1 m' v% I
活计档】是清代内务府造办处承办宫中各项活计档册的总称。活计档中最主要的是各作承办活计清档,另外,还有一些为承办活计而往来的文书簿册,值班、值宿档等。: W" v# M# J6 k- w; _

3 r* }8 U6 V2 p1 h, v1 c
油作】是中国古代建筑工程中为保护和装饰木构部分,在木构件上刷色涂油漆的专业。在宋《营造法式》中,彩画作内容包括油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分别列有画作和油作章节,油作作业内容为油饰木构件。2 W' h6 I* e9 _# a; q) z- o
/ T2 T1 h' s5 J" P( k, q4 Z* F
】音同‘灰’,即「袆衣」 古代王后的一种祭服。《周礼·天官·内司服》:王后之六服:袆衣、揄狄、阙狄、鞠衣、展衣、缘衣。 《释名》:“王后之上服曰袆衣,画翚雉之文于衣上也。翚雉:是五彩雉鸡。画翚雉之文于衣上:是在袆衣上绣有雉鸡的图案
/ {. [& v0 T* S* m
9 l0 C4 o. o8 l9 t; y7 a7 u; ^
】音同‘鱼’,即「褕翟」「翟」古代王后、命女的三种祭服,即袆衣、褕翟、阙翟(狄)。因服上分别以翚翟、鹞翚图形为饰,故名。 翚翟、鹞翚皆雉鳥。
* w5 Z2 C6 U5 h  {" V; J8 Q6 c1 m6 |$ b5 f4 H
附明代袆衣、褕作参考4 ^  m" l  m6 R  y& u$ G* {6 a) E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z% m4 c% T" U2 h8 ~. f$ J0 D3 P
4 |$ h  H/ U6 K% a% C( W6 |0 s0 I, m/ D+ @' a
章采】服饰花纹和色采。《后汉书·舆服志下》:“衣裳玉佩,备章采”  明 李东阳 《陆仪庄甫字说》:“被之裳衣韨韐,以为之章采”。4 p; t! J5 J; `0 k- d

$ B+ C5 x" `, {' V6 `
章采犹新袆褕邃渺】章采犹新:指孝贤皇后祭祀礼服的纹采还很新,实意念皇后新丧。 章采犹新袆褕邃渺:即皇后祭祀礼服的纹采还很新,然皇后着祭服的身影已飘渺无可追寻
% l' g+ M. x3 n7 f* b& }8 P

; Q; O& X& J' E2 t7 ?7 {6 _
0 r* e) i; n1 T( q9 G
$ M4 y  e% B& \) w9 [2 E7 r
! [8 H1 t  {9 G/ i: B" k
. |. _% X3 }/ ^  l2 w1 f# `

6 Z% u) p+ j* s! l2 b; u% J/ N- f, t% A+ n, s6 S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00: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3-22 01:08 编辑
/ J% k+ v2 A/ A+ ~
; |2 j9 ]# p* F$ _
" `* V( @5 G# z: J+ t  l0 T8 P9 p& Y( s! ?) G& p+ c; O$ Q
15【亲王坐的轿子 】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b5 Z( R8 h: v: C
. |; [  {2 s( G) V- b" U

( Z  R; t; Q( ^" W! S! z
: J& A' J5 j) C7 Y, b( f
【亲王坐的轿子】
1 Q7 \" H+ I/ B: v( P. m# [; a3 V' G( Q4 D, S

8 ~: R  @" c) G2 s! Z' s
据皇朝通典卷五十五  礼十五  嘉五  车舆 记载:
(臣)等谨按 杜甫「车舆篇」先叙天子五辂,次详车制,并自皇太后车以至王妃、命妇等车一一载入,而辇舆之制乃具于后。 今变通其例,谨据皇朝礼器图式,首载皇帝五辂辇舆,次皇太后辇舆,次皇后及皇贵妃、贵妃、妃嫔车舆,其余公主以下等轿车之制并见仪卫篇兹不复载云。
  e# g$ _" W" B/ Z
# d3 _. o8 x' c4 N5 w5 G2 {
! q" Q7 H1 Q" k6 C. V2 w
上面这段话 是说大清通典之「车舆篇」并非按杜甫「车舆篇」一一 涵盖述及命妇等车制,而是据皇朝礼器图式,只载列皇帝五辂辇舆迄妃嫔车舆,自“公主以下等轿车之制并见仪卫篇兹不复载云”。故其他的车舆是并载于仪卫篇,不复载在车舆篇内。也就是说要找「亲王坐的轿子」得 到「仪卫篇」去,因车舆倂在仪卫之内。亲王车舆仪卫内记载如下:
% x8 L# d1 \1 {& c) l2 g
* i7 V$ U. v6 z' ?5 U3 f
7 {- ^! u4 g% ], G$ M/ N
亲王仪卫
明轿一,木质洒金不施幰,盖、辕、杆皆髤朱饰金。 暖轿一,银顶,金黄盖幨、红帏,缎毡惟其时。红罗绣五龙曲柄伞一、红罗绣四季花伞一、红罗绣金瑞草伞二、红罗绣四季花扇二、青罗绣孔雀扇二、豹尾枪四、旗十、大纛二、条纛二、色名从本旗,立瓜、卧瓜、骨朵、吾仗、各四,仪刀四,每出入前引十,后从六。
" ?- T; ^+ Q0 O. |5 X
7 a' X. `* V8 M  P) ?, R6 P; _' V
8 k  M* ~5 T# g1 g
另据 清史稿 志七十七 舆服一 所载
亲王明轿一,木质,洒金,不施幰。盖、辕、杆皆鲀朱饰金。暖轿一,银顶,金黄盖幨,红帏,缎、毡各惟其时。初制,亲王明轿广三尺三寸,地平广与轿面同。俱施羊肝漆洒金,上下雕玲珑花卉。直杆、横杆、撑杆各二,肩杆四,俱朱鲀贴金饰。红布幰衣、油绸雨衣各一。
. ]% z) f+ R6 x# [3 q' k9 i+ o' C7 u/ p" w- k+ [0 L& K
) R, c0 Y( q: `( c2 S
从上列记载,亲王有明轿、暖轿两式,清史稿记载,轿有肩杆四,知正式编制亲王轿是八人舁,但从附图观之,亲王乘轿明显与所载不同,显然除了正式编制外尚有便轿,是四人舁,非金黄盖幨、红帏,各杆木亦皆非髤朱饰金,也没仪仗卫从。
0 A7 X+ J. [+ N* T, F1 V7 j% f0 l
1 h9 F& M  a9 }
皇朝通典仪卫所载仪轿的阵仗包括:
红罗绣五龙曲柄伞一、
红罗绣四季花伞一、
红罗绣金瑞草伞二、
红罗绣四季花扇二、
青罗绣孔雀扇二、
豹尾枪四、
旗十、
大纛二、
条纛二、〈旗帜的颜色和名称从本旗所属,〉
立瓜、卧瓜、骨朵、吾仗、各四,
仪刀四,
每出入在前引导有十人,
在后扈从有六人。% ]; p3 _8 P/ H  M6 r" ]8 F

: h. Z) Z3 x& Q% g0 G0 o+ w
  \0 b; l  v  C+ h
图示項目为皇帝卤簿 借作参考:
孔雀扇、豹尾枪、大纛、条纛、立瓜、卧瓜、吾仗、仪刀

# @" k: o7 m9 y% i) M
孔雀扇、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1 m$ P5 N# n5 ~; T2 I. w8 G$ i
$ A- B2 w. \8 g( E. s1 \) h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w+ t* t) @3 o3 L+ P& E
2 B: l; a1 y! F: s2 @/ ?
; J* \: W# X! X
豹尾枪、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z, Y# z$ @& A# G2 q+ k

+ `  j& V' V* m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Y3 c- D8 M# q  i$ v' l3 A- ]/ Z; D, K6 O6 M5 I) t1 n# y' h$ z
9 n* U  l2 w7 ]

+ ^1 C* n+ Y% B9 c( k+ y* F  R+ E
大纛、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C# A; s! S5 F# z4 E& G
. _5 a' F: i$ V: L& t& Y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L# I8 q5 X4 _: }+ j0 C/ ^. i

* Z9 b9 a6 e1 O6 o& U* G6 ~5 u7 p6 `, M( |2 W$ h" X& j! h- \, z; ^

! N7 k% o& f- V% g# R; X* A
条纛、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n. w; w1 ~  N
3 Q( R! v# `; A! U/ H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0 N1 e! s9 k& E+ ^: q
! K0 X. B0 Z; s# c9 _2 ?0 J
& C2 A' J- p: C
3 h, p. h/ {- u$ r3 D
立瓜、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2 C# o/ N1 f1 e

5 f0 x* q" q, g. ?/ ?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d6 [8 l3 H$ I+ M$ w0 P2 q0 _4 f# m
. H* y9 y0 ?: M# D. S! w6 V
卧瓜、
- e0 f# m+ p" r( q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A- m- D0 U2 Q+ A7 l! q
* h* V( \: B1 E1 t: {" M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1 c' s( Q) s- `! c* I

4 D5 j5 |1 y8 [: \) K9 F& A! E
0 f$ |" y: v* P- \( N
吾仗、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4 F7 a/ g% D+ _+ k

2 G3 l" Y' F. S( c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y6 y3 I3 Q/ h1 G6 @
0 X; }5 H: F$ f( p8 L9 d

- u3 V8 `" F; C+ t0 X# ~. G
仪刀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F9 p/ @! Q# g+ X' }# ?: K4 O
# A+ j/ d9 v' N5 G# c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4 p1 t: |8 w* [+ U9 N. C; Q( |/ |: A0 s" b

$ U  u2 I8 V% T$ G9 D8 v* J

% Q' H  G  |, e% N
6 J& V( J5 R. Y) |1 f/ [1 Y" Y

/ {8 J, o, s6 ?& v4 @
名词注释

& v" o) v; ]: \: L3 n【明轿】即“轿椅”。式样和圈椅相似。惟座面离地很矮,是为了加上底盘,穿上轿杆,抬起来行走用的。
) ^+ Q5 r, E4 ?2 K1 |3 z
【暖轿】有帷幕遮蔽可以防寒的轿子。
9 }% n9 E* s) K$ i: _, X% P
【五辂】古代帝王所乘的五种车子,即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

) y$ U. ~6 w6 E0 S& C5 h【辇舆】1.用人拉车。(2).人抬的车。即后世轿子。

/ _# X) K8 N7 ^6 `2 x& h【洒金】指漆底上碎金点的装饰工艺,如同撒金屑于物体表面。

" A+ Y! X' z' }1 O3 ?- `; z5 w【幰】音同‘顕’。 车上的帷幔

1 I  T% B. u/ A- K% u: w8 S# ]* u4 H【舁】共举也。共同抬东西

  t5 p  \. r. E, C. w! J【辕】车前部驾牲畜的木杆。先秦时代是一根曲木;汉代以后多是两根直木,在车前两侧
( X1 ^& ?2 s9 t3 L( Q4 q0 j
【幨】音同掺,帷幔

% ~& K7 P7 Q1 |# Q5 `+ K& Z1 P【帏】帐子、幔幕。

7 D% _5 P, D- J- x% J4 F【皂盖】(皂盖)亦作“皁盖”。 古代官员所用的黑色蓬、伞。

' V; y3 j* R. W【红罗】红色的丝织品

" q& x/ E0 ~! d/ M0 w1 J【纛】音同‘讀’,大旗
, B1 L0 y5 ]* {! q2 j8 d: H$ k. V) ~- K

, Q$ ~4 \4 K- V$ p3 E' f" s) S. }
 楼主| 发表于 2016-3-28 18:16:4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3-28 18:27 编辑 ! h& z2 Z* ?9 Q7 v/ r7 K* ~
1 L5 Q; S& P9 I  z  m# O! G* @
16【傅公坐的轿】
: @! b7 |7 `: ~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y5 _6 j' y* `+ s6 N( a. l8 {& k0 m
1 P# \2 C1 ^- ^" _, r' L
7 n) L8 q- r" |; p0 a
* Q$ Y5 l% ^6 D! ]( o- i4 ^
【 傅公坐的轿】9 J. k$ p% ?' F3 t: J/ Z
1 k* K0 Q; P' v/ A! v( z
有关傅公4 j3 g4 [& L7 U  i* t. e8 j
据各种文史资料记载:
7 Y9 o" D( p% u# X5 Y有佛门大德称傅公者 ,' M# O; H+ g* \/ e: e& o
有“傅公祠”为纪念傅公者 * v% E- Q4 v) R5 z9 a) M
有明朝开国颖川侯 傅公者
% o% z& z0 [- f0 x4 E6 o5 Q' ?3 S历朝与清代更有数不清的传列碑文有傅公相关的纪载,- A1 o7 ?3 l) v8 s- V& I
! _9 ^; g% b: ?) t6 y4 n6 @

! k# u; x8 }1 e3 k' l& @5 g傅公 之推敲
* @+ b+ l4 M9 C0 j/ {# D, w+ e0 C$ J1 g3 x/ Y- D
而“傅公坐的轿”所称的傅公身分到底是甚么? 究竟是姓氏称谓!是一种敬称!亦是一个职务名称还是一个官衔,始终是扑朔迷离。然根据这一系列的图画来推敲,所指应是职称或官衔,是属共通的一个集合名称,以上所列的诸种假设,如:某佛门大德、傅公祠、颖川侯傅公、传列碑文纪载的傅公、皆属傅姓个人,只能代表自己,无法代表一个群体。所以在“傅公坐的轿”这个句子里,所说的「傅公」虽称为‘傅公’, 实则与姓氏‘傅’无关,而是与职务有关的一个名词。 “傅公”一语,个人的揣测有可能是古时所称的“太傅”
: J  f7 H1 H3 t! [1 h6 ^% T9 F  `4 q
; {- Y3 w( D+ G6 _
太傅 " D, j' L% H, `5 s& K" q6 x: U
太傅 是古官职,周代始设,位列三公,正一品,为辅弼天子之任,次于太师。 春秋时期,在晋国,是国王的辅佐大臣(辅弼官,国王年幼或皇室闇弱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齐国和楚国皆设置太傅。秦朝时废止。汉代复置,西汉曾两度短暂复置该职位,东汉则长期设立。以后各朝代都沿置,太傅之职虽位高但权不重,多为虚衔,是用来为大官加衔,无实职。   9 v6 p. r& G( ]3 k, f0 ]

: k7 o. U6 Z5 `3 Z$ v 清史稿 记载
  U0 i# R! F  B- C% k“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正一品……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 嗣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 另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师、少傅、少保、皆为从一品。   6 B& O) D) T0 k3 i% a. I* _0 K; d

& ]/ }* W$ N+ K5 ~! G8 t6 V 皇朝通典卷五十五 礼十五 嘉五 车舆 ·京官仪从 记载:0 n2 `6 P' `% c6 B/ S3 x3 r2 o
「汉文官均许乘轿,自大学士以下至三品以上,轿用银顶、皁帏、皁盖,轿夫四。」 按“太傅”为正一品,轿用银顶、皁帏、皁盖,轿夫四。所述与图大致相符,唯 帏、盖是暗绿色,稍有差异,是否「皁」虽称是“黑色”,但亦可代表其他暗色如暗青色…。1 N- X& n2 q) ^6 x, x" |3 Z( D

8 ~3 t1 w( V5 W/ h7 y# D7 u, p4 n+ ^! B2 a8 ~! D

1 w9 Z4 S/ ^+ t9 u# ^* M% Q
名词注释! `6 X- b: }# ^& Q3 o
【兼官】 在本官职以外,又任其他官职。所任其他官职即为兼官
【加官】 指升官;于原有官职外,兼领的其他官职
【赠官】 古代朝廷对大臣死后追封的爵位官职。

8 b! }( G. s% A' c6 u4 x( o" E
. ~/ X! l( x5 J6 ~

1 A" w4 A, q: t; }
; O! f* l9 c; F0 S
5 r+ K! v9 d7 W+ ~5 o+ _+ o3 ~, X6 T

4 F, m; r$ h* S* Q6 c3 L
$ L# u: H/ J0 T+ I* U% J
 楼主| 发表于 2016-3-30 01: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4-1 04:29 编辑
/ \! W0 r5 u  [
. T7 c: |: J. I8 ^* _1 o; m. j  a' m9 |2 B; P% N& L! V9 m
17【二人小轿】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9 w+ P1 I4 O) j1 B2 J  m

4 D* h, v- O* p2 c# O
+ {( d& L' t5 f5 T) q
【二人小轿】
4 y" y/ {% R. S0 A! |) q' I; k& I4 }
抬轿多寡论尊卑2 X, _. h7 i- \- w9 M2 F  i
轿子在古代是交通工具也是身分的表征,由抬轿人数的多寡便可知坐轿人的身分,清朝

0 F( N/ P9 ~$ Q, Y6 b
0 C& h1 Q8 C' s$ N皇帝

( B' ~9 w( s) r9 j的玉辇是舁以三十六人 〈舁:共抬〉
9 {8 X3 B' t& H& v+ j+ ]& X% V$ ]. }7 D
金辇是舁以二十八人 ; a7 }% I- J3 q( P! \$ _6 N
礼舆、步舆、轻步舆是舁以十六人。 + C5 ^8 x1 I; q, ~* d8 c

8 A% J8 r. Q. k9 p% |
皇太后* J# |) D" p, j" Z
仪驾龙凤舆舁以十六人, # E* {2 y0 k: [9 A
仪舆舁以八人。 ' f: r, Z8 I7 G3 X+ P% M( R
4 S9 l, S" T* K+ x' a2 x4 _' V. q
皇后
) N) n9 b0 z- @) V  k
仪驾凤舆舁以十六人,
( Q$ b- L, M7 l, j- a仪舆舁以八人。
, {+ O- @* s6 l, g: T/ s" O
+ H3 [4 ~9 D& R! }6 r5 u" H
皇贵妃. k- G; A6 h. H; X; d2 h" E. D
翟舆舁以八人,
* _& V' N! t' y0 P
仪舆舁以八人。
+ u8 Z9 R* x5 W) p( _1 N# e; Q, w4 p3 u- e' I! e' `4 t  K4 X
贵妃

7 d3 s% [" t& v( h" n( S翟舆舁以八人,
* G1 u  w$ B* q0 ]- k; f& N
仪舆舁以八人。 % V. l3 q- ]' u* h1 x8 v& {

: c, W. ~' X6 N0 w
" p) C, |4 E6 Q# T
翟舆舁以八人,
9 {, P. s% o% C3 k9 C7 U; X仪舆舁以四人,

: x9 ~: j# u& ]& B9 I: M: v; q, ?$ G6 s% e; N% H
宗室亲王下至郡王用轿夫八人,
7 M" E; `0 L" U6 U' ]7 T: Y/ y3 J) @, w8 [$ b: ?1 S
贝勒下至辅国公用轿夫四人。  ( T0 K2 L1 ~$ \3 b
8 [( S! U9 F( j
京官
% c4 i6 k" y5 e9 B% D) a4 H# L
一至三品,轿用银顶,皁帏、皁盖,轿夫四人
  u2 H( P* U& K1 C0 @
四品以下,轿用锡顶,皁帏、皁盖,轿夫二人。 ( Z/ c7 w0 L9 V) Q
, F: [( r* v: D# J$ n- I3 L3 e
直省文官   z* U+ ?. `! b$ K. L( x3 u+ L; b  G2 o
河道与漕运总督,视同总督。轿夫八人
/ Z( A' m5 Y% y# {学政、盐政、织造、暨各钦差官三品以上,视同巡抚。轿夫八人
, a( O8 a% j* d" i( L
四品以下视同两司,司道以上、教职以上用 轿夫四人。
* u+ {& [: x  T  Z
杂职乘马   3 j, m' v7 l. M+ S$ Y) E

5 u+ G9 f! ]1 U! B
民间
) w0 ~0 C$ u: D  {$ I二人抬小轿,
+ Z, Q7 h3 i& w: `
: Q* C' k  D2 a
# |$ Q3 F% k: E5 ^$ ?9 X
二人小轿

( E$ e5 A( n% ~) d2 b也就是寻常庶民的交通工具,一般分为自备轿与营业轿两种。自备轿多属富绅之家自用,随时伺候老爷、太太、小姐出行。营业轿是供租赁给有需要的雇用者。有凉轿和暖轿之分,供不同季节使用。凉轿用于夏季,轿身较小,纱作帏幕,轻便快捷,通风凉爽;暖轿用于冬季,轿身较大,厚呢作帏,轿内可放置火盆。 另有花轿供用于婚嫁迎娶。) P  {  Z+ ^$ `& ]( K0 k- k

9 j, E& ^  U% B% M

3 B( E/ l/ W4 |1 j: o2 `' S- t无抬轿$ ?" Z8 B( V! m7 k
不同的官品,在轿子的形制类型、帷子的用料颜色等方面都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逾制,身分愈高抬轿人愈多。文官杂职的品类不够,就只能乘马不得乘轿但也有身分高却不能乘轿,所以也算是没有抬轿人, 清朝崇武习猎要求满族子弟乘马,然不得乘轿以养成耽于逸乐之习,故满官文武均乘马,惟亲王、郡王、大学士、尚书得乘轿, 贝勒、贝子、公、都统、及二品文大臣,非年老疾病不能乘马者,均不得乘轿。 又八旗大臣并不得乘车,违者查旗,御史行参奏。汉文官均许乘轿,惟各省驻防武职,依例凡武官皆乘马,将军、都统、副都统、总兵官有老年不能乘马者听奏明请旨才许乘轿 。 # u" B/ f% A7 e# s7 m0 b
* ?4 b, U) X3 c. s

3 F* `/ [5 G8 g& j8 g' s: [: B) E9 i. Y7 e( c

8 {6 w$ O/ G: d# n名词注释
【两司】明清官制,是「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合称。布政使司管民政,按察使司管刑名。$ h3 s6 R0 P; f1 Q, d" r$ A$ K
【司道】清时是隶属于「巡抚」管辖的专设机构。
5 L# l$ l9 L: l# v
【教职】官制名。凡府厅之教授,厅州之学正,县之教谕,府厅州县之训导等官,以及京内各类官学之博士、助教、学正、学录、教习等,均属教职

2 S: G- A9 d& R2 Q, W0 X6 n9 y( c+ n% @* b
; V" Q( R6 h: i. l. Q/ ^. D

- v  n9 r; S; v: S" X" S
  V) J; |5 ]7 z. a) y
. g/ T+ M2 `1 v
7 a$ ^8 m' M* Y% b2 J4 Z
 楼主| 发表于 2016-3-31 21: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3-31 21:47 编辑 ! o0 `8 u  F  b0 u/ _5 i: H

/ O) P7 _# D/ M3 k# F1 y9 {- q' H5 x; i0 n

: p8 j) Z" g( e9 e4 n9 V  E
8 ]2 B8 W6 k6 v6 ?" A3 d
18【驼轿】
; s4 ]/ q  l! G- |3 |1 I* K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N6 A. k' M  t* j/ r  h
5 T" o5 r* w3 e0 M7 B

. p& F% z+ f1 A$ h: j9 X& L6 J
) R' p! H1 T4 k) o2 T
/ G( m) t9 O$ x7 j& R  e
【驼轿】 骡驮轿

( u2 Q7 X, f5 j+ }3 x
「驼」字当名词是指骆驼。 当动词是“ 以背负物”,也作“驮”。 在本单元的图画「驼轿」,其背负轿子的是骡非骆驼,所以「驼轿」非指骆驼驮的轿,而是指骡驮的轿,若用「骡驮轿」会更令人清晰明了,或用「驮轿」也符合画意,虽然「驼」字也通“驮”,但引用「驼轿」来指「驮轿」,或代表「骡驮轿」若无图示常易使人误解是骆驼驮的轿,实在是用字的劣例。
/ V# e- g4 {( A8 J" i
7 H' V/ L, b8 X
, C- S( b: U. h: h6 z! J6 B
骡驮轿 载自百度文库
5 {. X' {- g! [4 s# x* K
6 ]) B) T2 T( L3 N
骡驮轿是近代晋、陕北部山区迎娶新娘所使用的交通工具,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花轿。
骡子和花轿通过两根长杆、驮架、驮鞍、皮带、铁轴等巧妙组合在一起,无论是上坡下坡,拐弯直行花轿都灵活自如、平稳顺当。娶亲时,花轿用大红绸盖顶,辕木用红绸缠裹,并绣有吉祥纹样。驮轿的两头骡子扎着红缨,脖系铜铃。整个娶亲队伍披红挂彩,鼓乐班子唢呐声锣鼓声不绝于耳,在山间久久回荡,场面十分热闹。准格尔旗是蒙汉人民聚居地区,山路崎岖、沟壑纵横,骡驮轿娶亲既符合汉族婚嫁乘轿的风俗,也体现出蒙古民族骑马的习惯,更有效解决了山路交通不便的问题,骡驮轿已成为准格尔民俗文化的一大亮点。

: S  B: }; H1 Q$ }  V
' b$ G2 j7 C+ r
1 n  b! H+ `1 F网摘 骡驮轿图片

1 n+ E2 K! o$ j  
0 Y8 T3 `/ j8 O( |
和林人 让乡亲们看看这非物质文化遗产---骡驼轿!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 K6 T6 D# Z) |) l$ S, v
, k/ p  k1 w' p& \) n% W4 r% [0 A$ r# m# P6 \* t9 G5 x
骡驮轿的今昔
' L+ U& F1 [: r( x2 q+ }* s
: i- c" B* |" g8 o( n) \( x
上面的图例与文字将骡驮轿的用途指向观光招揽游客与婚嫁的交通工具。 作为婚嫁的交通工具脱不出古俗的范围,其实就是花轿的另类展现,是为适应崎岖地形的相应变化,将人抬换为骡驮。但骡驮轿古时的实际用途当不止此,古昔驮轿可能是具有各种广泛用途的交通工具,并不止服务于婚嫁的交通工具一项而已,只是随岁月的推移它的功能逐渐萎缩至目今的状况,有可能一天终至消失,也许被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项处里,当作观光招揽游客的工具,这是许多古文物最终的共同宿命!
+ J' V1 y0 S) t" Z7 Z0 d- g5 M+ X4 i9 j) ^) b& \9 @" ]

' Y" z1 {/ [2 S3 l) U' E) ^) L/ O1 Q3 Y) `

1 G6 j% g' r; M  g1 V
 楼主| 发表于 2016-4-13 22:50: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4-13 22:59 编辑
& B- M' x' i; L0 c& G6 M7 @1 M' \5 f3 O  ]2 ~

% d. j# {3 S* f8 @% s
+ Y6 ^7 y( g2 r8 Z) j. S
) Y7 [& Z3 |$ e1 d
' f# G' ~; m. j* u4 {! Q
19【黄罩帷车皇妃用】( v0 K3 }+ t( g' O4 D% {/ O% k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2 k1 f' _+ B& w& s* a
! t1 a8 C8 s% ~
【黄罩帷车皇妃用】5 r7 b5 k4 T/ L$ H  R/ c$ h

0 ]; i# ?& i5 X4 S
清皇妃是皇帝的嫔妃,位于皇后、皇贵妃、贵妃之下,皇帝驾崩则称为皇妃又称太妃,然也有泛称皇帝所有妃子 包括 皇贵妃、贵妃、妃、嫔為皇妃。' q- M( Q" H: X7 c8 P) I" b

# h$ O* d$ Q" F/ z" ?: m
皇室后妃用车舆
8 s; ~* h7 j' K$ g3 c
皇太后 仪驾 龙凤舆
皇太后 仪驾 龙凤车
皇太后 仪驾 仪舆
皇太后 仪驾 仪车' p; W; @2 L2 a' j; q" [: Z- A

+ X8 n, i3 d* ]3 v% w: s
皇后 仪驾 凤舆
皇后 仪驾 凤车
皇后 仪驾 仪舆
皇后 仪驾 仪车$ k2 Y. K! M- u7 ~' x( J  F2 `
% _: X) _. W# t+ k' \
皇贵妃 仪仗 翟舆
皇贵妃 仪仗 翟车
皇贵妃 仪仗 仪舆
皇贵妃 仪仗 仪车0 i9 U9 M, m0 f( c! K

* F" U& f& p# J. d
贵妃 仪仗 翟舆
贵妃 仪仗 仪舆
贵妃 仪仗 仪车8 J6 k) D7 I/ I4 l
& O* \/ `. w* K$ U' W8 ?* h; U: T7 L
采仗 翟舆 〈嫔同〉
采仗 仪舆 〈嫔同〉
采仗 仪车 〈嫔同〉% k, f3 e; C4 G

9 D& M( o1 `/ P/ Z4 j) @; Q
2 f  N  m) m, C/ |6 _0 \, \) R4 ~
皇妃用车舆 
- J  K$ W" d4 ^3 W) d
据皇朝通典卷五十五 礼十五 嘉五 车舆 记载
于乾隆十四年钦定 ,皇太后、皇后、皇贵妃之车舆,计有四款:其中二款舆制,二款车制。贵妃、妃、嫔为三款:其中二款舆制,一款车制。 舆臾以十六人至四人不等、而车概为鴐马一。

0 T+ j7 c3 E" I  n因考附图及皇后以下至妃嫔用车其制式几雷同,本文「黄罩帷车皇妃用」采用泛称的皇妃定义。
以皇贵妃用车舆为例,有翟舆、翟车、仪舆、仪车,其中翟舆、仪舆二款是八人抬轿,翟车、仪车二款是一马驾车,其制如下:
6 X3 l+ x& z4 j/ R2 d; w
翟舆  木质髤以明黄,穹盖二重,上为八角各饰金翟,下方四隅饰亦如之,冠金,圆顶,镂云衔以杂宝,明黄缎垂幨,上下皆销〈绣〉金翟,四柱皆绘金翟,棂四启,青紃网之,苛为双扉,启扉则举棂悬之,内髤浅红,中置朱,座倚髤明黄,绘金翟,坐具明黄缎绣彩翟,前加抚式,亦髤明黄,绘金翟,直辕二、大横杆二、中为铁鋄银,双翟相向,小横杆二、肩杆四、皆髤明黄,横钻以铜,纵加铜鋄金翟首尾,舁以八人。
. f$ M" @" y! d6 d# e, U% g1 J
翟车  木质,髤以明黄,穹盖二层,上绘八宝,八角各饰金翟,下绘云文,四隅饰亦如之,冠金圆顶,镂云衔以杂宝,明黄缎垂幨盖,明黄络,四隅系明黄绒紃属于轸,四柱左右及后皆绘金翟,中各启棂,青紃网之,门上镂金翟相向,明黄缎帏,黄里坐具,明黄缎绣彩凤,轮各十有八辐,辕二,两端钻以铁鋄银,驾马一。
" ^/ t) i# ^4 Z6 Q
仪舆  木质髤以明黄,上为穹盖,冠银圆顶,涂金檐,四隅系黄绒紃属于直辕,明黄缎垂幨,明黄缎门帏,红里,中置朱,座倚髤明黄,绘金翟,坐具明黄缎绣彩翟,直辕二、横杆二、中为铁鋄银,双翟相向,肩杆四,两端钻以铜鋄金,舁以八人。
! W5 K7 q, x! O' E" V: s" {/ ~+ k
仪车  木质髤以明黄,穹盖上圆下方,冠银圆顶涂金,檐四隅系明黄绒紃属于轸,明黄缎垂幨,四柱不加绘饰,里髤浅红,明黄缎帏,黄里坐具,明黄缎绣彩翟,轮各十有八辐,辕二钻以铁鋄银,驾马一
/ C6 `+ H( q4 s$ C5 `$ u* ~( r3 A: m. D
* u8 d! p. z' J8 W$ Y4 h
黄罩帷车6 X4 T, N. z: j0 W3 a
皇妃的车舆,若不论轿子,自皇贵妃以上拥有「凤或翟车」、「仪车」两款,贵妃以下仅有「仪车」一款,视身分有别,但基本上所有后妃至少都拥有一款「仪车」,仪车似乎是一项共通的配备,且从形制观,本单元的「黄罩帷车」似乎是「仪车」一类的。 虽然从附图看与通典所述似乎简化了许多,也省略了很多细节 ,另有一点显然的差异,车驾应是马,但图中似乎是骡子,但整车为黄帷所罩,确为皇家的制式。为比对其间的差异兹附上皇朝礼器图示所载后妃仪车做为参考
- T; ?) v! u, t8 U# E0 m0 g* I

# l5 Q7 v- ?2 P: |; m, n. J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U# `0 ?5 v9 }/ f$ N% O
" X; T- L( x, _* a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x. a+ E! A% N0 L
+ D3 r# Q7 P6 O+ y6 g3 L2 I7 m0 q& f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3 P; C% c/ ]( H# V) r" m) z
/ a$ J7 K! K+ b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8 m5 `! n9 N0 y

, ^) ~1 u# d5 f' f- x0 M! Y& J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o5 G! @+ a9 E: m# i- S. K. x1 W3 f8 H& A$ m7 k' H- J) A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F4 \1 k6 q3 b" Z2 j9 m$ D, M0 h- [
* c# g: B6 \$ E/ {9 I3 t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K) K& l8 b  p9 R# e7 N" W" a) S; }# G; P5 a2 r% [" q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i( [+ ]& z' b2 ?4 n4 p6 u1 S* a. \4 l) G

% E8 n7 s- m) ]- `
8 z9 O  L5 h. y  q# E. u/ d- Z& \9 n# F: _) d
名词注释  q: U$ F; z$ U1 ]1 N/ J3 S
/ S7 s5 f5 [! \# u2 v' U; R
【髤】 同‘髹’,读音‘修’, 涂漆、上漆      
【穹盖】 穹音‘穷’意为隆起。穹盖:隆起的顶盖,此指车隆起的顶盖
【紃】 音‘巡’,圆形像绳的条
【铁鋄银】 鋄音‘万’,于铁胚件上镶嵌银的工艺
【辕】 车前部驾牲畜的木杆。先秦时代是一根曲木;汉代以后多是两根直木,在车前两侧
【驾马】 拉车的马匹
【轮各十有八辐】 车毂与轮框之间连接的辐状木条有十八根

  `4 _" N/ G, n- A0 u6 |: J; ^8 J  i5 X- Z' i( Q3 _0 P# f

0 ]  j' @' K' V; h, |( o1 P
$ T4 d. @# X+ F" d5 w$ |- ?
发表于 2016-5-5 08: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好书
 楼主| 发表于 2016-5-8 02:37: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大虫江2015 发表于 2016-5-5 08:253 d7 y( R3 j2 [  q% T, U* p* U
真是好书
' F  u/ T; u6 `0 C
欢迎!
 楼主| 发表于 2016-5-8 02: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5-8 02:48 编辑
% h9 ]8 o& p) {) {% N3 Z: S, ^% h2 L* Y" ~' K0 E% R
5 y$ g( a( Y0 c# r1 S( x( C- d

1 Q1 p1 v) R$ J5 s" {0 \' a( D' ^% ^' s" ^
20. 公主坐车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B, v4 L' ~. }2 `: R/ g
$ w* P  e" Q- H

  R- Q% j6 @. s& m
公主坐车】
皇朝通典卷五十五 车舆 记载:
固伦公主仪卫与「亲王福晋」同,惟暖轿及朱轮车用金黄盖四角红缘
和硕公主仪卫与「亲王世子福晋」同,惟暖轿及朱轮车用红幨
凡民公夫人及文武各命妇车轮均不得用朱
. m. ^( D9 U! w+ l7 Z' N! E1 _0 C5 O" V+ E9 k, E
由上可知,在清朝的典制除皇室以外,其他民公夫人及文武各命妇人等车轮均不得用朱,朱轮车是辨识皇家车舆的一个简单识别方法,公主坐车自不例外。
这一辆「公主坐车」和上一主题「黄罩帷车皇妃用」显然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大红的车轮和轸、辕。

  D/ Y; f( P; X* U) a+ J- `3 \( _3 `" M3 R/ z. L5 j
- l; W7 [+ r- Q# t2 x( g$ ^6 w: t' d

2 |# U  W  b/ d
8 U- ~) I& O. [0 P* Z# n! l% G
1 l" J. Y8 V5 P
 楼主| 发表于 2016-5-8 02:53: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5-8 02:55 编辑 ! L) P" s+ ~0 a

3 [1 @" ^0 t" K4 j4 S9 d# F! y
4 |/ V, e* @/ v) ]
# v* K  c: Z& [6 V) q# c
) p1 W- u0 x' o5 [/ S7 p
' F: h+ Z1 S1 @0 m
22【官员冬天皮帷车 】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i$ k* Z, ?# z! i1 i% `& V6 H
8 k, V; E) J; }$ Z2 {+ r. y

; u7 q: b5 C1 B6 |$ N) M【官员冬天皮帷车 % @+ }  N/ o1 _7 l# |+ f& R
帷车是车四面有围帐封闭的,冬天寒冷故用皮料作帷,防风保暖,清朝能乘坐大抵以文官与老年为主,其他身分是有受限制的。

% s: t; B& Z' a, z5 }9 I$ {- I  D& w& s: h( {3 n! ^* f
  @& H- {# z3 a' T6 p% {  |/ X

8 [3 `1 p# ^2 @6 D0 M4 e
5 m5 D9 j3 b* c6 k2 D! E
- U3 n. T8 ~4 J* [9 n
2 I+ S" ~. W  L3 B, R

4 t9 W' H& @* r0 x
 楼主| 发表于 2016-5-8 03: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5-8 03:39 编辑
, I! C: d( j* l
* {) c8 A0 [  j! ~. k. q1 k; w% |
2 U+ p0 Q0 u% h$ o8 {
23【收生婆】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6 \+ J8 C8 f" u' h( Z
& s/ b. T( {6 _& H# ^$ X
23【收生婆】

" |. e, Z  k* ?( }
收生婆就是接生婆,有称为稳婆、老娘等。 接生婆是帮助接生婴儿的妇女,古时属于宫中三婆之一,三婆指的是奶婆、医婆、稳婆。给皇族、达官婴儿喂奶的呌奶婆。给宫中女人看病的呌医婆。接生的叫稳婆。古时医疗设备不发达,交通也不方便 ,一般妇女生产都是在自家生产, 请接生婆或年龄大有经验的妇女助产,尤其是头胎,接生婆凭的大多是累积的经验,在现在看来以前的接生婆知识水平并不高。 在拘泥于传统男女授受不亲的道德观念下,所谓医生只是管医病治病的,接生婆才是管接生的 ,古早的人们認定生產是接生婆的事, 故在缺乏医疗设备与专业条件下, 接生婆似乎是唯一可选与凭靠的。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虽是社会一道卑微的人文景观,接生婆在整个社稷族群绵延发展的历程无疑的却是不能或缺的一个重要角色

% G4 `! L% S1 q# K$ W
7 i( n0 n0 b  Q/ P- W  {
/ Y% n& w& m% o; j* @" i6 C
+ l, o2 v7 x. b4 O5 Y2 K' T9 r9 i
补充资料
" `5 s6 p; D# x1 M5 p% }
接生婆
2011-12-12 10:09:18 来源: 内蒙古日报(呼和浩特)
网易  徐翔麟

) O$ N0 p5 M7 h$ K, G+ F8 Z
接生婆在我们那里叫“老娘婆”,生孩子,大多数离不开老娘婆,特别是生头一胎。
9 B$ D7 n, p9 M: Y: j. p0 R# }: ~% p: D$ G
( A  S5 {  H& y
  接生手艺,那时在农村,也没有专门到什么地方学习的,都是靠经验。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接得多了,也就摸着了门道。那时的人皮实,命也没有现在值钱。新媳妇怀了孕,见了人羞的,低下头,红着脸,似乎平平的肚子忽然鼓起来,是见不得人的事,对不起大家。哪像现在有的孕妇,腆着个大肚子,昂首傲视,心高气雄,面有德色,简直有点显摆和耀武扬威的意思。所以过去的孕妇好摆弄,现在的孕妇难伺候。
0 k- ?% r9 B2 n7 t( G" V# N5 _( [2 ]7 T
  过去村里女人生头胎请老娘婆,很大程度上是壮胆子,为了有个主心骨。至于以后的二、三、四胎,叫来母亲陪着就成。有时母亲不在跟前,叫隔壁婶子大娘来也行,反正轻车熟路,瓜熟蒂落。有些女人,是在地里干活儿时生下孩子的。我有个本家姐姐,头胎就是从地里劳动回来的路上生下的,正好当时没人,生下后自己脱下褂子把孩子包起来抱回家。就是请了老娘婆,遇上麻烦,老娘婆的本事也很有限,常常束手无策。有句话说接生婆是“双手剖开生死路”,完全正确。那是条生路生孩子的路,可弄不好就可能是条死路不单孩子死,大人也得死。邻村上下,因为坐月子而死的,我就知道有好几个,小时候曾见过一回。有个新媳妇生头胎时是“立生”,这是很麻烦的。你想,胎儿头冲下,运动员跳水似的,手顺腿顺,在羊水的润滑下,很容易生下来。而立生是脚冲下头冲上,手脚枝枝杈杈,麻烦就大了。胎儿的一个小脚丫伸出来,老娘婆抓住送上去,想摸到另一只揪住一起拉出来。可空间有限,总不能如意。何况腿出来还有两条胳膊呢!折腾了半天,没有进展。产妇先是淌着汗哭叫,后来脸刷白,血流了不少,叫声也渐渐弱了。我们一伙孩子在门外听,从出出进进的女人们嘴里听到这些信息。后来老娘婆让产妇的丈夫端着一脸盆水,教他上房从烟囱里倒进去。据说这是一个法子,有助于分娩其实是迷信。结果倒了好几盆水,事情还是没有进展,只好惊动人去公社,往县医院打电话叫救护车。后半晌救护车才来,产妇和孩子已经都完了。那场面真叫怕人,我七八岁,在大人缝里挤进去看,老娘婆跪在炕上,她手托在羊毛毡上,满头大汗,渗在毡里的血从指缝间往出溢。

" z% i# o: K. ~; y3 J7 W# P
  
0 o! l; V8 S0 r$ R      至于接生技术的具体程序,我实在不大清楚。只知道在偏僻农村里,五六十年代,生孩子的手段还相当落后,在后炕上把席子卷起,从野外背风处用细筛子筛些干净的细土,倒在炕上,在上面铺些破衣褥,以防弄脏炕。产妇就坐在上面分娩。有人损别人,“看你那脸灰得像坐了土炕的屁股”!说的就是这事。等生下孩子三天,才把这些土清理出去。“三天头上起土炕”,说的就是这事。在土上生孩子,我想是人类变成人之前就采用的法子,资格可谓老矣。再往后生孩子不再铺土了,改成铺纸那种粗糙的“草纸”。我曾说过,如果让我划分人类进化史,生在土上的“土人时代”,和生在纸上的“纸人时代”,绝对是个大的分野。而且我曾观察过,“土人”和“纸人”在观念意识、耐劳程度等方面,都明显不同这是题外话。0 i& p9 C% \4 F, H* _! N8 ]7 i6 W

& _- a4 K* _& K+ G9 T7 s5 k: a! S- v+ r: a2 e  N

- Q. l: |' F3 j' ~6 d, e
% l4 E, E7 r. n3 K4 S8 I7 i

1 H& O$ P* {% A
农村接生婆的故事
时间:2006-12-8 13:51:43 来源:5721 | 中国孕育网( V& |+ q' \) e3 K
4 X$ A" W7 H& f' _

/ @: A' N5 m/ ~
接生婆,属于中国民间育儿习俗中的一个角色,即三婆之一。三婆,是古代汉族中所指的奶婆、医婆、稳婆(收生婆,即接生婆)。明代沈榜所著《宛署杂记·三婆》中记载:“故事,民间妇女无得入禁中者,即诸宫女已承恩赐名称,其母非得旨亦不入,惟三婆则时有之。”清代蒋士铨《一片石·梦楼》:“他是苏州刘娘娘,会接生的。”接生婆,多为本村或邻村有临床接生经验的老年妇女,无医师资格而帮助其他妇女分娩的女人,实际上是民间业余助产士。由于古代缺乏医疗卫生条件,更缺少专业妇产医生,因此,民间接生婆成为一种受人敬重的职业。她们一般年龄在40-60岁之间,大多有生儿育女的亲身经历,而且多少懂点粗浅的卫生知识。接生婆接生时要用到的器具主要有三样:蜡烛、剪刀、热水。蜡烛,应该是用来消毒剪刀的;剪刀,是剪断小孩和母亲之间的脐带;热水,是用来清洗的。
自古以来,中国城乡受落后生育观影响及医疗卫生条件限制,绝大多数产妇选择在家里生产,请妇女帮助接生,这些妇女逐渐成为“专业接生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农村人家生孩子大都靠村里的接生婆,在泰顺山区,直到七八年前,村里的接生婆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年76岁的吴钗,是泰顺县筱村镇北坑村有名的接生婆,在她70岁那年,接生了村里一个男孩后,她木制的卫生箱里存放的接生用具,才成了一种记忆。
' e; r! e1 S: j" d  E4 E' L  f7 v5 |! J2 c6 \
  做五年帮手
  “放松!用力!再用力!”一名额头布满细密汗珠的中年妇女,一边用手轻压着躺在床上的孕妇,一边柔声地安慰着她。孕妇在大声地呻吟、翻滚,声音在寂静的山野里传得很远。
  中年妇女突然神色紧张起来,她看到的不是婴儿的头,而是一只脚。“胎儿移位了,难产!”中年妇女脑中闪过这一念头。
  中年妇女毫不迟疑地伸出两只手,轻柔地顶住婴儿的脚,慢慢地往回缩,直到婴儿的两只脚平了,她才松了手。这一过程,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可中年妇女感觉是那样的漫长,此时,她才发觉,自己的两臂有些酸痛,穿在里面的内衣也已经湿了。
  这中年妇女就是吴钗。这是她接生时一个场景。
  吴钗出生在泰顺县筱村镇玉溪村,从小就听母亲念叨,是接生婆救了她的命。为此,每年过年过节,她都要去接生婆家拜年问候,一直到接生婆去世。16岁的时候,吴钗嫁到了北坑村。“没有想到,婆婆是当时村里有名的接生婆。”吴钗23岁时生下第一个孩子,自然,她的孩子是婆婆接生。吴钗现在还记得,当时婆婆接生的用具简单:一条毛巾、一把剪刀、一个洗脸盆。毛巾旧而干净,好像几年里都没有换过。剪刀是农村家里平常用的裁剪剪刀,黑亮黑亮的。而她也记得自己生第一孩子时的情景,那种撕心裂肺般的疼痛,让她好几次差点晕过去,但婆婆柔声的安慰,那双布满老茧的双手却是那样的温暖并给了她无穷的力量,让她顺利产下孩子。“从那时开始,我觉得接生婆的重要。”农村当时都还是用旧法接生,并没有严格的消毒过程。
  随着婆婆年龄增大,接生的时候,她开始有些吃力了。吴钗开始跟婆婆一起去接生。第一次与婆婆去接生的那年,吴钗25岁。那一次,吴钗只是做帮手,看着婆婆熟练地用那黑亮的剪刀在开水里烫过后,“咔嚓”一声剪断婴儿脐带,就利索地用温水洗好婴儿,并包扎好。这样,一直跟在婆婆身边做了5年帮手,吴钗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接生。
8 G( z1 Y$ \8 u" I2 {& q
+ s+ u3 `, P- \1 \! T% F
  第一次接生
  她眼睛微微地眯起来,咂吧了一下嘴巴,今年76岁的吴钗回忆起了让自己难忘的第一次接生经历。
  一天下午,一个汉子气喘吁吁地跑来说,村头钟家的老婆要生了,要吴钗赶快去。“我顾不得多想,急忙背上药箱,跟着他就跑。走在山路上,冷风一吹,我浑身猛地一噤,心里忽然害怕起来:自己一个人从没动过手,万一出了危险怎么办?顿时,心里七上八下,脑壳也变得迷糊,平时婆婆说的经验一句都记不得了。”
  吴钗赶到钟家时,产妇已经躺在床上,肚子挺得老高老高的。“我假装镇定,有模有样地检查了胎位,听了胎心音,消毒好,又拿出接生包里的垫布,帮产妇垫好,就等她再次发作了。婆婆告诉我,第一胎通常要痛16个小时,小孩才会出生,第二胎以后,一般只要七八个小时。我就这样轻声安慰着产妇,让她放松。”
  时间一点点过去,产妇的阵痛越来越密,豆大的汗珠沿着她的脸流到枕头上。产妇痛苦地喊叫,两只手乱抓,垫的被褥都蹬得乱七八糟的了。
  吴钗一边稳住产妇,一边轻压着产妇的肚子,大声地叫着“用力,用力!快要出来了!”一会儿,婴儿的头发露出来了,按照以前的经验,婴儿的头就应该接着从产门中滑出来,可它始终不肯出现。“农村的床不是现在
医院的产床,没有供抓手的地方,产妇无法借助手的力量来用力。看着产妇在呻吟、在挣扎,我手足无措,汗也刷刷地流了下来。”
  吴钗说,山区村里,一直有一种习俗,当产妇正在分娩时,小孩若迟迟不肯落地,接生婆就要打开箱子,把所有带盖的家具统统揭开,并打开所有的门窗和家具的抽屉,让所有有门的摆设物件全部敞开。“我听婆婆说,以前接生婆还要唱催生歌:‘大柜小箱开了口,娃子才敢往外走。’”吴钗说,接生歌早已经不唱了。她当时也赶紧叫家里人打开所有的门窗,可婴儿还是迟迟不肯出来。
  “我一咬牙,双手从产妇的产门伸进去,轻轻地托住婴儿的头,均匀地用力往外拉,同时大声地叫产妇用力。”终于,产妇痛苦地大叫了几次,一股羊水涌了出来,婴儿的头也就慢慢地滑了出来。“我又高兴又害怕,小心地用手托住婴儿的头,轻轻往外一带,一个小生命就通过我的手诞生了!”吴钗眼睛笑成了一条缝。“哇!哇!”婴儿大哭着,是个男孩。他母亲则满脸大汗,斜斜地歪着头看着吴钗手里的孩子,汗水、泪花和疲乏的微笑一齐涌现在她显得有些苍白的脸上。

  p) Q% ?: x) C  n- t) g9 d2 t" H$ ^" d+ D. X$ t% n

1 z/ o  o5 ]1 Z/ l6 T, P) l$ @6 q5 q1 }! t/ u' y( e  t
* w* a8 ]' `# h

5 k/ S7 {3 C0 [; y" M+ o. W& T% \, h9 s* b0 \- W
 楼主| 发表于 2016-5-8 03:50: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5-8 03:53 编辑
) d; b& y, P" Q1 N* ^% P8 C% |2 s! K9 G) P3 p: e" H

' T0 r, V: i6 v! Z2 U) Z
" F6 z' r) I$ ?/ H1 Z6 v# e  a8 d3 c. S, p8 W+ T
24【二人相约拉手
  F7 {1 F# c  O* m2 _3 ?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3 Q8 e7 v8 i$ T2 u8 X
0 F5 r. U' C6 Y- O6 E4 e5 N$ o/ O

3 ]6 F6 S; v1 i) Z4 ~9 u9 A* r
【二人相约拉手
  P, O( U% \# S! K# H
相约拉手是一种亲密的表现,通常古时相遇行礼多是打恭、作揖,只有极为亲近的亲朋好友才会如此,这是一种越乎常情的本能反应,没有拘束,没有避讳,感情的自然流露,是极为熟识的人或情谊深厚的朋友之间相遇时的表情,和现代流行的握手、拥抱,俱象征某一个时代风俗民情的指标

. X5 C3 E1 G8 X3 G9 R2 b, T4 P& O7 u' g

4 _5 t/ u0 X$ y$ I; D
* `! L& z8 e5 t. U8 H
( J6 X( [5 C+ X4 e& r

8 F3 f4 N3 i) o# k6 w
9 \" H+ \- S! u. X
 楼主| 发表于 2016-5-8 04:02:09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5-8 04:37 编辑 6 c' _3 }" c, w/ R( m6 ~

7 X& m4 z: k* d% B9 s; V8 S; E, E, _7 w

/ ~, i& s/ g4 h# v2 e8 J; P2 p0 H
25【大人上朝 】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9 u6 e# q% b+ d3 Y( P) ?; y
% x) b: U6 p! _) t4 ^

【大人上朝 】

臣子到朝廷觐见君王,奏事议政称为「上朝」,是例行的公事,犹如今之上班,大人上朝犹如今之一般官员上班。在清朝官员上班乘坐交通工具,文武朝臣是有区别的,文官可乘轿,但一般武官只能骑马。
, h! \  ~' U* I( M+ N( y* b. X9 f


( k$ }, c' R8 z9 Y

清初时一般文武均有骑马的习惯,随着承平日久,官员中享乐之风渐盛,康熙以降,弃马乘轿者渐多,至雍正四年九月,出台了武职官员不准坐轿的规定,这一规定,主要针对副将及其以下官员。其文如下:

四年 谕武职有整饬营伍操演兵丁之责,理宜服习骑射为士卒先,近闻副将游守等官,竟有乘轿不乘马者,习赡养惰莫此为甚,且身为武臣,而以乘马为劳,与职守大相违背,何以训练兵丁,嗣后副叅游守等官槩不许乘轿以长怠惰之习,倘有不遵,该督抚提镇即行指名题叅, 钦此。

乾隆五年,针对汉族武职官员多有乘坐轿子的情况,又重申了雍正时期的规定。

乾隆十二年,下令禁止年轻宗室公等及旗籍武职大臣乘轿。

乾隆十四年,进一步强调外放为官的旗籍文武官员,60岁以下者,一概不得坐轿。
9 O1 Y- n/ C$ \; q

, f2 _  I7 v' x* k4 f8 T

清史稿 卷102 志七十七 舆服一 纪载:

满洲官惟亲王、郡王、大学士、尚书乘舆。贝勒、贝子、公、都统及二品文臣,非年老者不得乘舆。其余文、武均乘马。8 R0 T! y* U6 i% C3 M6 @


1 d" W6 f# K: R* c& \

汉官三品以上、京堂舆顶用银,盖帏用皁。在京舆夫四人,出京八人。四品以下文职,舆夫二人,舆顶用锡。直省督、抚,舆夫八人。司、道以下,教职以上,舆夫四人。杂职乘马。
8 J$ g; Q8 f1 L- [  A

' l  F1 O% |" ]2 `% @  z/ s# Z

钦差官三品以上,舆夫八人。武职三品仍不得用。武职均乘马。将军、提督、总兵官,年逾七十不能乘马者,奏闻请旨。初制,凡公、侯、伯以下职官,三品以上,坐四人暗轿,镀金装饰,银螭,绣带,青幔。四品以下,坐二人暗轿,或乘车,原乘马者听。其轿、车之制,四、五品素狮绣带。六品以下,素云头素带,青幔。汉武官有坐轿者,禁如例。


  O* v0 |! S  L6 y6 }9 u

乾隆十五年谕:「本朝旧制,文、武满、汉大臣,凡遇朝会皆乘马,并不坐轿。从前满洲大臣内有坐轿者,是以降旨禁止武大臣坐轿,未禁止文大臣。今闻文大臣内务求安逸,于京师至近之地,亦皆坐轿。若谓在部院行走应当坐轿,则国初部院大臣未尝坐轿。此由平时不勤习技业,惟求安逸之所致也。满洲大臣当思本朝旧制,遵照奉行。嗣后文大臣内年及六旬实不能乘马者,着照常坐轿,其余着禁止。」 . x3 ?" G/ ]6 u4 M% c3 H) U5 d: O% U5 m: I


2 o  \- _( b. a! C8 e

由此可知不能乘轿的条例是逐步订定的

第一阶段是雍正四年的武职副将及其以下官员,也就是武二品官以下概不得乘轿

第二阶段是乾隆五年的重申对汉族武职大臣乘轿之禁令
2 C, H# Z- H7 B- @. r! F% Y; h

第三阶段是乾隆十二年的旗籍武职大臣、年轻宗室公等之禁令
: j5 s; |: ]: x# f( d1 N2 }2 Z' t) g

第四阶段是乾隆十四年的外放为官的旗籍文武官员,60岁以下者之禁令

第五阶段是乾隆十五年的文大臣内年及六旬实不能乘马者,着照常坐轿,其余着禁止。
8 O% O0 U3 G2 a' c# R/ p4 t  q


5 A- a, X3 L* [7 w. V+ N5 y. E

简言之,清朝自乾隆后逐渐修订制度,一般武职官员寻常禁止乘轿,只能骑马。〈甚至更严厉以待对外放为官的旗籍文官60岁以下者亦不可乘轿〉。职官上朝,藉由乘轿乘马即可窥知文武职别,「大人上朝」此图所描绘的,表面是官员骑马上朝的景观,其实透露出骑马上朝的大人是武职官员秩在二品以下。 这幅图所表达的意涵,更深入的还可从补服得知这位大人的方补图案是虎,官秩为清朝的四品武官


$ ~' d- J0 ~8 j' G0 \- x6 z( [' ^! U! P
, f4 ~1 ]6 S$ ]' d: a% k

6 R- E! U% I0 U& R

# F* Q$ e& y& T  n

补充资料1 {/ F7 S/ H  `

# i; n3 L# ?- X5 v% ]# D

(作者潘洪钢 为湖北省社科院文史所研究员) (来源:北京日报)

% [2 K7 b) l3 u: V0 e$ x

清代“车改”:旗员及武职官员不准乘轿


( h6 `6 M0 `9 D

《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118记载雍正六年出台规定:凡副将及其以下擅自违制乘轿者,革职。清初,从王公贵族、八旗官员到汉族官员,骑马者多,乘轿者少

$ m5 D' T  @, y8 c; K0 Q$ X
  武职官员要带兵打仗,因此不得乘轿,原本是中国王朝的一个传统,如《万历野获编·勋戚》卷五载:明代“武臣贵至上公,无得乘轿。即上马,不许用橙杌。” 清朝以骑射取天下,对此项制度的继承便是顺理成章的事。顺治入关后,从王公贵族、八旗官员到汉族官员,骑马者多,乘轿者少,所以对于官员坐轿之事,并未给予特别的关注。顺治四年及九年,清政府两次颁布有关制度,在提到乘轿与骑马一事时,虽然规定了不同等级的官员乘坐轿子的大小等规制,但仍有“若不乘轿,愿骑马者,各从其便”的说法。当然,出于礼法的需要,清政府有时对乘轿一事也有关注。如顺治四年五月,有官员就平西王吴三桂等各路王爵乘轿一事请示,朝廷上谕回复说:平西、恭顺、智顺、怀顺各王,在镇守的地方可以乘轿,到京师则须骑马。但大体上,不论满洲王公还是八旗将领、官员,一般均有骑马的习惯,汉族文臣也多骑马,所以虽然定了乘轿的规矩,但并未引起高度重视。

5 k7 L, T' M% M8 b( L. S
  随着承平日久,官员中享乐之风渐盛,弃马乘轿者渐多


  T) r3 h2 w! m" M0 g  v6 e   康熙以降,社会逐步走向安定,经济渐趋繁荣。承平日久,官员中享乐之风渐盛。不仅王公贵族,而且旗籍官员、汉族中的武职将帅多有弃马乘轿者。此种现象在康熙时即已引起当朝注意,雍正、乾隆时期,出台了一系列旗员与武职官员不准乘坐轿子的规制。
/ ~. d) |( h1 @9 ?, g   康熙二十七年,曾下令将一名坐轿开赴作战前线的武职官员免职。雍正四年九月,出台了武职官员不准坐轿的规定:“近闻副参游守等官,竟有坐轿并不乘马者,习赡养惰,莫此为甚,且身为武臣而以乘马为劳,与职守大相违背,何以训练兵丁。嗣后副参游守等官概不许坐轿,以长怠惰之习。倘有不遵,该督抚提镇即行指名题参。”雍正六年出台规定:凡副将及其以下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官,如不乘马,“擅自违制乘轿者,革职”。当然,雍正时期的这一规定,主要针对副将及其以下官员,还没有对旗籍官员乘轿一事作出规定。

. Q! d1 E4 [7 _4 |
  旗员及武职官员不准乘轿的规定,到乾隆时期成为定制


6 ]( k) Q! f3 i' R   乾隆时期,陆续出台了禁止武职官员、旗籍文武官员及宗室王公乘坐轿子的规定。乾隆五年,针对汉族武职官员多有乘坐轿子的情况,重申了雍正时期的规定:“自副将以下至都司守备,俱公然乘坐四轿,甚至有前呼后拥,喧耀街衢者……各省督抚提镇,务将朕旨通行申饬。如仍不遵奉,即指名题参,交部议处。” 乾隆十二年,下令禁止年轻宗室公等及旗籍武职大臣乘轿:“年少宗室公等,平日亦皆乘轿。伊等不过间日上朝,自应练习骑马。似此希图安逸,亦属非是。此关系我满洲旧习,着力行禁止。”至于旗籍武职大员,“自应遵照旧制骑马,以为所管辖人等表率,若自求安逸,则官兵技艺,安望精熟。” 乾隆十四年,进一步强调外放为官的旗籍文武官员,60岁以下者,一概不得坐轿。乾隆十五年,细化了满洲籍文职大臣禁止坐轿的规矩。规定所有旗籍文职大臣,除60岁以上,身体的确不好者,一律禁止坐轿。除辈分高于皇帝和年纪很大的以外,王公亲贵亦禁坐轿。有乘轿资格的年轻亲王等,除了在特定的礼仪场合需要“列仪卫”,可以坐轿子以外,平时一律骑马。倘禁止后有坐轿者,着察旗御史即行察参,若御史不参奏,经访闻,连御史一块治罪。


! e/ F! q3 |" c( w! ]: F1 P   有趣的是,乾隆帝多次发布禁止乘轿的上谕后,有的官员以为皇上是反感坐轿,于是改为坐车,乾隆帝不得不再次发布上谕,反复说明不许坐轿的意思:叫你们不坐轿,不是说你们没资格坐轿子,也不是你们不应该坐轿子,而是要你们保持“娴习武艺”,不要把满洲人的传统全都丢光了。乾隆二十二年,对于外省旗籍武职官员也明确规定:“各省驻防将军、副都统视在京都统副都统,凡武官皆乘马,将军、都统、副都统、总兵官,有老年不能乘马者,听奏明请旨”。亦即〈也就是〉说,不仅旗人,绿营汉族将领都不得坐轿,年老体弱的要请旨,得到批准后才能坐轿。


4 }& _% D6 {# F) z3 k$ v5 h   对于违例乘轿的处罚,乾隆定制后的一段时期相对较严,此后则时紧时松


0 a& w4 ]: O+ M3 I( j$ P: \4 s% N) G   清朝对于违制乘轿的官员进行惩治,早在定制以前就已开始。然而,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每一项规制,都难以贯彻到底,清代旗员、武职不准乘轿的规定也是如此。其间既有正常的“特许”,也有高官显贵的公然违制。

# K6 ^7 w: [: w1 C
  就一般情形而言,由最高当局出面给予的特许,都是有理由的,或者也是出于特殊原因。如,乾隆五十八年上谕:“向来武臣无乘轿之例,海兰察在军前效力多年,腿有宿疾,着格外施恩。赏令乘轿。”但这种特许或例外,易使一般官员感到乘轿也是一种尊荣,遂出现效仿者。如嘉庆年间,特许因保卫皇帝受伤的丹巴多尔济等乘轿,却导致一班官员“继者亦相率因之”。同时,也有一些特许,使贪图安逸的官员有了乘轿口实,如道光曾在谕令中说,如遇到“高山峻岭,逼仄崎岖,或稻田水曲,不能乘骑”等情况,可以允许乘坐“竹兜”一类的小轿或滑竿之类,这导致一些官员以此为由,寻机违例乘轿。

: a9 a4 S. ]' G0 J% {) {
  大体上,对于违例乘轿的处罚,乾隆定制后的一段时期相对较严,此后则时紧时松,越到后期,处罚越轻。有时是以违制乘轿的单一条款进行处理,更多的时候是一名官员的多项违规行为中,有违制坐轿这一条。道光时,尚有福建提督许松年因违例乘轿而被革职的事例,后来,类似的严厉惩治渐渐减少。光绪时,湖广总督张之洞为整饬营伍,参劾宜昌镇总兵傅廷臣、郧阳镇总兵邓正峰“公然乘轿,毫无顾忌。旧制新章,一概置之不理”。但到了处罚时,却又说“姑念相沿旧习,量予从宽”。只不过是“请旨将其摘去顶戴,拔去花翎”而已。

" l; R" M5 J+ R5 z. w8 _5 N
  公然违制的情况也时常发生,如乾隆时出征台湾的大将军福康安,出行所坐的大轿子,用36名轿夫抬行,速度极快。出师打仗,这位福大帅也坐轿,轿夫每人要备几匹好马,轮换时就骑着马跟着大轿行进。关于福康安的传说很多,他敢用这么大轿子是公然违制的行为,竟未受到处罚。在高官显贵面前,制度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上行下效,违制之事渐渐相沿成习。无独有偶,清末湘军中也有武将坐轿子打仗的。曾国藩建立的湘军,本来就是以文臣上阵打仗为特点的,王錱为湘军中儒将,此人上阵打仗,不骑马而坐轿子,每每端坐于轿中,指挥将士上阵。


. ^4 I9 n, U: E; i2 K+ D& W   专制时代的政令,往往难于贯彻执行,社会上对于此类违制行为,也多是有人举报、弹劾时才进行追究,或者是在犯了其他大案时才牵扯出违制坐轿这类行为。


1 H& Q8 Z1 h3 d
1 r8 C* ?" H9 r6 A: ^
2 m+ t; `9 E- S+ }

* b1 M0 J0 @5 @  C0 V

5 C$ F" ?" l9 C7 z9 k( B: \
7 q5 R. @0 k! B0 {+ w: h$ `
 楼主| 发表于 2016-5-8 04:46:08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F2 Z. b# @  I; c* S, @
$ Y5 Y0 r6 Y6 ~( c

) c- S& [% o3 J" z/ c
  D2 b* r8 f8 k* _2 G1 H& x
26【路遇下马 】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i  }. @* G1 l8 J; l2 F
【路遇下马】+ [) f& C& d; ^, V' h7 `& O

  ?+ ^; l  F  U' c: M& Y; r
是一种礼节,此语出自《弟子规》:「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是 原名〈训蒙文〉的修订编,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为七个部份加以演述;具体列举出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后经清朝贾存仁修订改编,更名为〈弟子规〉,是一本启蒙养正,教育子弟的最佳读物。「路遇下马」就是在路上遇到熟识长者应下马表示尊敬的礼仪
0 n6 ~& `% E# E- X
弟子规全文
总 叙》: 弟子规,圣人训, 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事虽小,勿擅为;茍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茍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 事死者,如事生。
  
〉: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7 p4 K, L" }2 v! ~  e
〉: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茍轻诺,进退错。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过能改,归于无,倘揜饰,增一辜。
  
〉: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 J' d. ]' I! |
6 g5 R( h' o  j  ]% k; ]! J
/ T7 U: H, x# U8 |! `* H- Z/ A+ H. m5 G7 M
8 t  ?  l0 O$ B; G1 S$ z

7 z' h- _; u$ r  Z: w' e/ M2 W' b. j4 T% U% L7 E6 N9 k
 楼主| 发表于 2016-5-8 05:16: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5-8 05:33 编辑
0 F) B  r6 L/ \0 g% X8 ]2 g: W8 N; E/ Z3 U, Z; p" O

# ]7 [+ p! }' Q5 U
27【秀才游街】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y" D( m# E1 R: z5 e0 N5 v

) y* x; [; m1 u- U$ G
秀才游街】

& u4 d! V; B! ]6 L+ c
「秀才」是古文官考选制下资格诠定的初阶名称之一。 明、清时,任官资格取得需经过重重考试,层层资格检定, 学子必须通过级级考试,才能进入核心的仕宦之途 ,考试别是: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六级。县试是最低层的考试,殿试是最高层的,由皇帝亲自面试,能到这一关都是历经披荆斩棘过关斩将的佼佼者。' e0 F& z7 X+ z' \' B

5 w" A7 [; }1 e
通过 县试、府试                   取得 童生资格
通过 县试、府试、院试                取得 秀才资格
通过 县试、府试、院试、乡试            取得 举人资格
通过 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        得 贡士资格
通过 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取得 进士资格
. w- h) n/ Y8 ~
秀才
( ^. y2 s5 h2 k& _0 a( w
通过 县试、府试二关的学子,取得「童生」资格,童生再通过院试后呌「生员」俗称秀才,「秀才」是进入士大夫阶层的基本门坎。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享有各种优惠。可免除徭役,面见知县不用跪拜、知县不可随意对其用刑、公事可禀见知县等等,还有生活津贴。
通过院试后,中了秀才的例必身披大红袍,头戴红花,胯下骑高头大马,在城街游行这叫做「游街夸官」,并有前导执旗 上书“泮水呈香 黉宫俊彦”。

+ \( N1 S" \& ~6 \  @  e6 w) P; `) Y泮水呈香 黉宫俊彦

9 w' R5 Y' W6 N
何谓「泮水呈香 黉宫俊彦」,所谓泮,古代学宫之内有泮水,故称学宫为 泮宫 ,童生初入学为生员则称为 入泮 。「泮水呈香」即考中秀才。黉宫亦是古代学校的称呼。俊彦即:杰出之士、才学出众之士。 在中秀才后即为生员得入黉宫继续求学,这「泮水呈香 黉宫俊彦」整句形容的就是:考中秀才入泮为生员成为黉宫的一名才学出众杰出之士。
成为杰出之士无疑的是为迈入举人资格铺路,是否能实现就端看是不是真的是一名「黉宫俊彦」了〈一如旗帜上所书〉 
) U7 q" ^% @  ]
5 K* Y! h$ o9 X! _+ W% x9 m
名词注释$ V4 |( H9 k+ H4 J- Y  Y& E) c* K3 |/ S

* r* G9 J6 \. Q$ D5 ?6 C【黉宫】 古代称学校的称呼之一,如黉宫、黉门、黉宇、黉序。 

2 H6 f* b% X( P6 z0 e# Q8 t
【泮】泮宫之略称--古代的学校。 古代学宫之内有泮水,故称学宫为 泮宫 ,童生初入学为生员则称为 入泮 。
8 a7 k9 `, A. L; ^; S
【童试】童试亦称童子试,分为「县试」、「府试」及「院试」三个阶段。

) Y$ C: N1 C5 m/ J9 ^【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清朝时一般在每年二月举行,连考五场。通过后可进行由府的官员主持的府试
8 R% t4 E9 d2 k/ c
【府试】在四月举行,连考三场。通过县、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参加由各省学政或学道主持的院试。

# _$ H- D7 t  a$ R, }& I: v, U1 `
【院试】清朝的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由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辰、戌、丑、未年的称为岁试;寅、申、巳、亥年,称为科试。院试得到第一名的称为「案首」。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N# v; n1 L! ^% E* P

- ]; B3 X% {5 l) y
生员获得「入学」的资格后,可以到官办的府、州、县学读书。不过明清的入官学基本上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多少真正的知识传授。入学后经过学政的选拔,便可以参加下一级乡试。成绩特佳的生员,有机会被选为「贡生」,成为国子监的学生。与国子监其他「监生」不同,「贡生」是正途所出,属一种荣誉。) w- F$ C6 }) D1 O8 Z& v6 m

# ]3 K' [7 R# z6 g+ X9 |
有些读书人要多次尝试才能通过最基本的县、府试成为童生。亦有人得到童生的身份后,院试多次落第,到了白发苍苍仍称「童生」者大不乏人。清道光年间广东曾经多次有百岁童生参加院试的纪录。

& e: e1 f( h# o1 ~( L0 c! z. R: m' a【乡试】
乡试是正式科考的第一关。按规定每三年一科。清朝时是在子、卯、午、酉年举行,遇上皇帝喜庆亦会下诏加开,称为「恩科」。乡试于八月在两京及各省省城的贡院内举行,亦称「秋闱」。考官是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官员临时担任。乡试每次连考三场,每场三天。开考前,每名考生获分配贡院内一间独立考屋,称为「号舍」。开考时,考生提着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各种用品,经检查后对号入座。然后贡院大门关上,三天考期完结前不得离开,吃、喝、睡都得在号舍内。每次各省乡试取录的名额不一,按各地文风、人口而定。清朝时,以直隶、江浙取录最多,贵州最少。监生、贡生更可以离开本籍,到京师赴考。
乡试发的称为「乙榜」,又称「桂榜」。考中的称为「举人」,头名举人称「解元」。中了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8 j1 t2 @" s/ K* @3 k6 o
【会试】通过乡试的举人,可于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和殿试。会试由礼部在京城贡院举行,亦称「春闱」,同样是连考三场,每场三天,由翰林或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发的榜称为「杏榜」,取中者称为「贡士」,贡士首名称「会元」。

' X; K) G) l3 H, t* q% y
【殿试】得到贡士资格者可以参加同年四月的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钦定前十名的次序。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一天。录取名单称为「甲榜」,又称「金榜」;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第的情况。

7 A. ~2 g1 R6 w7 U- F# F
能中进士便是功名的尽头,不能重考以求获得更高的名次。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就是「三元及第」。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仅有13人能够三元及第,在唐朝有二人、宋朝有五人,在元代只有王崇哲一人;明代三百年间的八十九位状元中,只有商辂一人,清代则有钱綮、陈继昌两人(另有三元及第的武状元王玉鐾)。
明清的惯例,殿试一甲授翰林院修撰及编修。其他进士要经过考核(称朝考),成绩较好及年龄较轻者获得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进修。其余的进士则可能任六部、中书、御史;间中亦有派为知县、知府等职。进士榜下即用为知县,被称为「老虎班」;指其行事往往雷厉风行。

5 q4 Q) h- [, F: E1 i
明初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会试曾发生南北榜之争。当年春天杏榜取录的五十二名进士全部为南方人,引起北方举人的不满。朱元璋大怒,亲自查问后,把三名主考处死,在夏天再发榜,所取的进士全为北方人。之后在明仁宗时确定,会试按地域分配名额。在会试的试卷中加上「南」、「北」等字,按「南六十」、「北四十」的规定录取进士。之后比例偶有调整,但按地域分配名额的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朝科举被废。这种制度保障了文化相对落后的边远省份(如甘肃、贵州、云南等)每界科举会试有一定数量的举人成为会士、进士,进入政界的中高层,有利于保持国家的统一与政治安定。
% L7 }8 `; |) M9 D, e
: X: {4 |' h7 k3 j( ]/ O4 w

  B: A: Y9 V' ~( ^1 p/ x
7 i2 c. A: o% O- g' t- n5 G0 C3 \
( b- j' S' b; A: ~& B. F' Q
 楼主| 发表于 2016-5-10 23: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5-10 23:15 编辑
1 y# y- B! o* h8 K$ z7 m0 v0 I2 E
$ {* m% n3 J* z  C* u5 S3 c" X. A
( R/ N& t* W6 U* s% U$ r) ^+ k+ r  Q9 A+ u4 l- n) _
# S, y+ y7 u, W4 K8 ^( n  C
28【马兵 】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 P. o% U+ f; \/ b8 W8 N( N& R# t! f) m. d9 ]. l
【马兵
: N* J4 U* O* A+ I3 ~  X2 T! {9 W. d5 j' u6 [' X4 H
马兵就是骑兵,棣属绿营。 绿营两大主力之一,另一是步兵。  
% k1 ~- W/ }6 j' {
清朝入关之后在统一全国、巩固政权的过程中建立了绿营制度。绿营是纯用汉人为兵的制度,它的特点就是兵源分散化、士兵土著化、军官则实行流官制 ,和八旗的世官制不一样是类招募制度 ,其待遇也较八旗为差 ,是清朝前中期重要的武装力量
  
清朝的养兵制
; N# ], h) w9 P/ h
虽然绿营脱胎于明代的镇戍制度,但是与前明最大的区别在于,明代卫所制度下的军实行屯田,而清代绿营实行养兵制度,完全由财政供养。士兵收入分合法收入和隐性收入。合法收入又分为平时收入和战时收入。战时收入包括:俸赏银、盐菜口粮。士兵在战争中立功,也会有一份收入。绿营兵丁的平时合法收入包括清廷分发的饷银、饷米。绿营兵丁正饷,随兵种和驻地的不同而异,但都低于同级的八旗兵饷。京师巡捕营,马兵月支饷银2,步兵1,月支饷米3,此外,每马一匹,月支豆草银2.5两。各省镇标马兵饷额多定于顺治朝(各省待遇有差别)
- }! j( f  M8 p3 w( S) @+ {4 |- p
顺治元年定各镇马兵月支饷银1.5,步兵1两。
顺治四年,各镇马兵月给饷银2,步兵1.5,守兵1两。马、步、战、守各军每名月支饷米5斗。
顺治五年改为月支米3,遂成定制。另外,每马一匹,冬春两季月支豆9,夏秋两季月支6,草均30(每束重7)。如果家有余丁在伍,则多一份收入。兵丁若曾经战阵,退休时有退休俸饷。绿营额外收入,主要基于绿营功能的多样化。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提到,维持社会治安,保持政治秩序就成了清军最重要最大量的日常任务。清朝的军队不是一支纯粹的国防军,而是同时兼有警察、内卫部队、国防军三种职能。而担负职能更多的莫过于绿营。
' Y. y3 i* h: X  m/ {& P% x
* M' v6 X( k  Y# X3 D+ c4 I& ]! O4 a* o  \2 W2 O
有关马兵的纪载

, Z. K. g- a; o) o
《明史·流贼传·李自成》:“战久不胜,马兵佯败诱官兵,步卒长鎗三万,击刺如飞,马兵回击,无不大胜。”
薛福成《应诏陈言疏》:“查各省緑营旧制,马兵月饷银二两。”
沈从文 《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革命后地方不同了一点,绿营制度没有改变多少……马兵仍照旧把马养在家中。”& P- v: `, w' w6 Q) |1 X

' _/ t3 R9 L. d2 M
! i1 \1 B4 N  }
由《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可见到了清末二十世纪初马兵之制仍然存在在不到一世纪之间机动化的各式车辆如风卷残云般席卷全球,马已被更先进的交通工具所取代,马兵逐在不断推进的滚滚时代巨轮下湮没,它终完成了历史阶段性的任务,功成身退,走入历史$ }3 b. x  l: S6 d

& P/ _; k) ?7 D* G7 J9 F( b( q# T
2 v1 A; t1 Y; p4 }  l0 i+ k5 n
〈清朝的养兵制 摘錄自 清朝绿营兵役制度的特点研究。 作者:赵治国,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 上海2013 03〉

; H% l, D& X  |
/ m; G* m" W; m+ p5 |; z: e$ y# L/ q# z4 y
3 S, i! E, F: z/ G$ D; ?3 ]9 G
 楼主| 发表于 2016-5-11 00:35: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5-11 00:44 编辑 9 }5 S' P, z4 Q1 C

5 q9 K7 ?! n4 M; D2 B1 M9 d* d' V# V" b( K, E3 Y. k
1 |- S% J$ W" V- \

5 T2 T+ ?: C+ T: d, |& g6 H
29【报马】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9 ?; J" x+ g" E, C/ Z: f

, D4 h8 C9 c( M) G4 h7 O' c- k8 @9 t6 r
【报马】

+ f: W0 U& s; b* L1 o6 Y3 N) v8 S' x
   古时騎马探路通报消息的侦察兵, 职务类似现代哨兵、斥侯、通訊兵。在小说《水浒传》《老残游记》《红楼梦》里都有报马的记述:
《水浒传》第五五回:“却说梁山泊远探报马,径到大寨,报知此事。
《老残游记》第十三回:“只见那埝上的报马,来来往往,一会一匹,一会一匹。
《红楼梦》第十六回:“小的听见昨日的头起报马来说,今日大驾归府,略预备一杯水酒掸尘,不知可赐光谬领否?

( i1 b+ y) ^6 c: |0 _% _; S* ?
从摘录内容可慨括得到一些报马之面貌,
《水浒传》里形容的“梁山泊远探报马,径到大寨,报知此事。”说明报马是刺探并禀报消息的人员。
《老残游记》里形容的“埝上的报马,来来往往,一会一匹,一会一匹。” 说明报马是是一拨拨絡繹於途的
《红楼梦》里形容的“昨日的头起报马来说,今日大驾归府”, 说明报马通風報訊,類如信差。
& B1 c# ]$ M- B8 a

* \' K$ ~/ q! o$ C4 [. r, I
三界直符使者
) [: `( ~5 P& T  j' C
在传统民俗神祇也有类似的人物,牠是驱驰于三界〈天界、地界、水界〉传达天地水三官大帝讯息的使者。呌「三界直符使者」,其形象是身披铠甲,驱驰于马上,左手持斧,右手执宝箧,内盛灵符的使者,所谓天官赐人福,地官赦人罪,水官解人厄。 祈福、赦罪、解厄, 人神之间的沟通胥赖三界直符使者传达。) r( ^  k- ^6 a1 B+ O& C- ~
- x$ n  N: Z2 y
三界直符使者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9 W4 X5 R4 G; C1 c, K3 m
; {/ v; {  L+ ^: h

0 u# }$ C# S# W5 G& `/ T! N
庙会的报马仔
8 d) Y8 f/ ^% L1 C7 s; M
在台湾民间也有一种称为「报马仔」的,报马仔亦称探子马,简意就是探路、报信,因此会走在遶境队伍前方,每当神明出巡, 如「妈祖娘娘遶境」,都有所谓「报马仔」先行在阵头前,除了探路外,遇到沿途有居民触犯禁忌,得需通知避开,以及告知居民准备香案迎轿。这种宗教习俗有「报马」的身影 ,似乎是仿袭报马而来,「报马仔」不同点是不骑马,但一身行头比「报马」的单一背囊复杂繁盛的多,其装备依地区而异,行头与涵义例如下:
2 f# @# W! K2 C2 ~1 t& n1 u% C& J- `2 K
8 V- f/ l7 e6 w. P7 L" g
〈一〉
身穿黑衫.............德高望众;
单片眼镜.............看破世情;
手持铜锣.............劝人向善;
肩荷纸伞.............长期行善;
抽旱烟斗.............感恩报恩;
八字燕尾须...........不打诳语、诚实;
反穿羊皮袄...........知人情冷暖;
裤腿卷起一高一低.....不说人长短;
脚一只草鞋一只赤足...脚踏实地;
纸伞上挂锡酒壶.......祈福惜福;
壶中寿酒.............寿久;
猪蹄.................知足长乐;  G1 `5 a. V2 f/ i, ]% w$ h* Z' t& q
- r# S6 U* Y4 p! D! b
〈二〉
红樱帽  :负责尽职。
眼镜  :做人不能目中无人。另一义为明辨是非。
铜锣  :劳心劳力。
雨伞  :一团和气。伞为长柄之纸合伞,分别代表长善、直善、合善。
烟斗  :含烟,与台语「感恩」谐音。
+ M5 }% W/ t2 }8 q4 u燕尾胡  :言(燕)而有信。

2 j0 S* ^$ j" ]% L; z皮袄  :意指无私,反穿毛袄带给他人温暖。另一义为倍受煎熬。

$ |" ]4 e$ |, y6 Q. f+ ]3 K疮疤  :提醒世人别揭人疮疤,是因有疮疤的腿是穿短裤。

7 w+ N* B8 l4 g- `  b( {2 |鞋子  :用意提醒世人要做人脚踏实地,在有疮疤的腿上穿上鞋子,另足赤脚。
( n+ I% ]8 u2 D
锡壶  :意指惜福。

: p' `9 a; S. e) w韭菜  :长长久(韭)久。

1 n; h2 i5 j/ G* x5 N6 p猪蹄  :提醒世人要做人知足。
  J8 u8 g" R" w/ _. ^& O+ k; N9 l! N* v6 G: u4 J

6 v$ {9 N- c0 j7 @7 q+ Y
迎妈祖-报马仔 创作者:黄庆源  全球华人艺术网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2 m1 h  m  C1 [7 p+ ?9 V( H$ u

: V4 G5 x1 ?' z$ P& ^) [& F" v; m) q* ~; V, V, d5 S1 O$ _
1 ~$ Q/ F. K5 o3 M9 D# {  b, C4 C
# R2 Z7 M- s9 N& H' s

4 n$ x, g9 w8 C5 ]
 楼主| 发表于 2016-5-11 03:28:4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5-11 04:01 编辑 3 p. {7 U% F( b, \6 n) l1 _+ n

' J" I; r. w+ u. c6 N
0 Y; P# ?" d8 F5 t* I3 K6 `
& O# h4 I/ b5 C+ e$ C" r6 d4 Q
- _. O7 x3 ?+ f) ]- `# Z+ T
30【赶脚】
& }& d5 U; c" r4 w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4 l9 Z" A& Q( I

, E8 }7 m! F% S, m% C! w3 }  S( _2 x

0 Z3 E, b" m+ J8 G; E, W
【赶脚】

6 ^) s* A+ N/ R. g
指赶着驴或骡子供人雇用的活计。也指赶着牲口供人骑用的业主。这一行类似如今的出租车, 赶脚的把驴拴于城根,有需要者就骑上牠,赶脚的在后面紧随其后。

3 C# r% y+ {# \
有关赶脚的各种著述摘录如下:
0 A4 C8 P  r5 S; ]8 [% w8 M+ P7 b1 }# R6 _+ H) w* F1 m
《儿女英雄传》第五回:「这赶脚的营生,本来两条腿跟着四条腿跑还赶不上。」
* a) O1 A& ~& _* R
4 f. T9 W/ h7 F, M2 Q
康濯 《腊梅花·灾难的明天》:「 祥保 !我跟你合伙先干一趟!我出牲口,你赶脚跑道,你说行不?」$ }1 K0 U. N9 V& _2 q: ]6 X2 I7 s

- `8 X: q$ _8 b( R& t4 q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五鼓鸡鸣,两名夫和一个赶脚的,牵着一头骡一个叫驴都到了。”
) P, H7 \+ v$ z( h4 n- g# D/ ?, ^
明冯梦龙《挂枝儿·送别》:“送情人,直送到丹阳路,你也哭,我也哭,赶脚的也来哭。”0 B5 I/ W% y7 s5 P

: g, Z  ?' ~" L2 v
《醒世姻缘传》第二五回:“即如舍下开这个客店……只为歇那些头口,撰他的粪来上地,贱贱的饭食草料,只刚卖本钱,哄那赶脚的住下。”+ L$ p% N/ E3 {/ N
4 H% F- d( @+ d0 I! y  R$ T
王隐菊等《旧都三百六十行·搬运行业·赶脚的》: “在各城门脸,驴市口和赶驴市,均有不少赶脚的,拉着小毛驴,供人们骑用。这种赶小毛驴的,北京人都称之为‘赶脚的’。”有句俗话:“骑驴的不知赶脚的苦”。那有驴可骑的人,不但能以驴代步,且配有鞍子、骑垫、缰绳等物,既舒服又安全。想走得快就用小鞭子抽一下驴屁股;嫌走快了太颠,就用缰绳调节一下,悠哉游哉,当然快哉乐哉。照理说你这骑驴之人,本应体谅“赶脚人”的艰辛与苦楚,不把驴子让给“赶脚人”骑也就罢了,却时不时地找“赶脚人”的麻烦,不是嫌“赶脚人”跟不上他的前进步伐,就是嫌“赶脚人”满身尘土,影响了他的形象。其实,那“赶脚的”又何尝不懂得骑驴的风光与舒服?当下他不是没驴可骑嘛。

$ n& \5 r! _1 X+ v0 g; p0 s" W9 z) }: C# z2 X9 q, X1 ~4 t
以上有关的各种描述中或可了解赶脚这一行的大致轮廓,画面只看到赶脚、雇主和驴的外表形象,却难看到背后的艰苦历程,「赶脚」的职业,要跟着驴子跑赶路、五鼓鸡鸣备便行程。送情人也陪着哭,宿脚客店只供贱贱的饭食草料,还得忍受雇主嫌跟不上他的前进步伐,满身尘土,影响了他的形象。真是饱汉不知饿汉饥 骑驴不知跑路苦!
1 _* `$ i9 v; G. q  C9 i

' I0 G. W" z. ^. K. D+ v- u+ R/ M- e4 e4 u- M" |' J7 L
4 l  a# R% A( R6 f0 L& w# Q

  ^5 g, ~8 x6 [5 f2 D* D/ n' [3 D3 o: F  u. y
 楼主| 发表于 2016-5-11 03: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 [# v0 ]% H7 y
; C5 O8 J. B! G* Q  I4 u% j1 R% [, b2 d" p: r- T) F
5 F3 r! J6 p" l& J0 Z
31【屯里人上京】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0 B4 A( I0 i1 J$ C' a6 [# H2 I- o* [/ Z$ D# L& N+ w! O  S
( x( V& h: x* m+ Y! V. ^( @
屯里人上京】
" B+ n* Q6 B3 j8 ]3 Q3 r3 |0 Y7 Z( C
这幅画的主题虽是“屯里人上京”,然表达的意义与前一幅实无甚差异,只是人物主角换了,但实质上描绘的仍是“赶脚”这一行职业,赶脚的主顾换作屯里来的妇人与小孩而已,在以人力与牲口为主的交通方式,赶脚的无疑是一种轻便与经济的选择 ,第一它配套简单,拿荡子车来说 赶脚免去了车具 减少了负担 不光是成本上的负担 同时在牲口荷重上的负担 这样车资就会压得更低 拿轿子来说 用人力至少得雇两名轿夫 以人力代牲口 轿夫抬的也辛苦 价格肯定比赶脚高 从经济效益来说 “赶脚”的确有其诱因 尤其是对屯落里的人来说,虽然没有乘坐轿子或荡子车来的舒适,得冒忍受刮风、日晒、雨淋、与颠波之苦,若非长程骑行 但求便利节省 这确实是一种经济实惠自在方便的交通工具。( Y& v0 H& i5 v/ T) A) W

) m: v: _0 W% F  a  ~5 q$ S( t0 n/ c- _
6 ]( }; a+ u. V0 z# g0 B# Z

' i- {1 q% j4 E( w

! Y, S/ `" \- N6 A
 楼主| 发表于 2016-5-11 03: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5-11 04:07 编辑
9 E4 {. l( u! l: H' x6 G2 ], S$ [4 c5 p* A# b  }
2 w4 o+ G; B/ h) }' a
# h+ g0 ]# M% b8 z+ S7 S3 n4 s
' O/ z9 w1 T6 [# ]9 D* }
3 ]- Z) W6 g: g' X, l: P& a+ N' p
32【乡里人上京 】! T2 ~, ]5 l$ d6 c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6 i5 e+ D, S$ [, f- N, k
6 j+ u8 t: T+ ^& Q* }/ Z  i2 \4 k" ^
【乡里人上京 ) j# [" I: S7 k* ?5 S8 [- Q4 S
7 B; U1 `2 t) j/ ]5 B) C. J
这幅画承袭了上幅画的特征,这幅画的主题 “乡里人上京”,几乎和“屯里人上京”一样,只差乡、屯之别,其实描绘的仍然是“赶脚”这一行职业,两者差异的是两画中妇人的装扮与服饰,尤其此画妇人多了左手握着的旱烟杆,在装扮上亦稍微华丽一点,在发型上发髻下垂如马尾并有花钿围绕 和上一幅发髻直接绾起如鸠尾差异稍大 所著鞋亦不同上一幅着黑布棉鞋 这幅似着革质皮靴 从这些穿着显示出了来自乡、屯的区别,且在驴后挂了备便送礼的家禽,显然两者进京的目的也显着的不同,但无论如何,他们上京使用的交通工具“赶脚”是一样的
5 B* H: r, {. ^3 W: K  M
5 k% H4 T( C. v% o, H

; c; E; h" J  R" J
1 s  d4 R: V- M7 R& m; K
7 v% Y; C( d2 L& V  m

5 @( {* }. S: w2 q3 G
 楼主| 发表于 2016-5-13 03: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5-13 03:11 编辑 ' g3 I& l) q/ s6 o# _1 w4 Z& C
( N) J0 O! @3 e: H7 r0 r& h/ S
! B) G4 b) s3 p8 P4 W$ u9 M. h1 ~5 n

  S. _' i9 d& X( H  c
3 D$ w4 |  S% i" r- G
33【外官进贡】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9 h+ j9 n! W- K' x" l# v- z1 A
5 r. o. I; |! S
  T, I0 K' M* R, [1 n$ @
外官进贡】
) F! o! g( l- `- K4 g, w9 w

1 _8 m& |- Q! B. O4 _ 明、清在京里的官叫“京官”,在各省以及出使外国的称为“外官”
进贡指对君主呈献礼品,有外藩对宗主国的进贡,与本国臣民的进贡。外官进贡即屬本国臣民的进贡,所呈的礼品呌「贡品」,一般外籓进贡的贡品大多是异国奇珍罕类,臣民进贡的多是本国各地的特产如贡糖、贡酒、贡茶…。
! H/ _5 f2 }' R# T2 ?0 K  Y# y# \7 A& x' h8 [5 O# U
前面曾述及君主对各种阶层的恩赐 相对的君主也从各方取得各种物品与馈赠, 恩赐是施与舍 纳贡无庸说则是受与得,一种几乎是天授王权所赋予的垄断特权, 可以名正言顺地向籓屬納貢、向百姓征收各种赋税繇役,充实国库,一部分复以恩赐的方式进行各类再分配,流放到各种对象
6 R! A4 o. H3 V# Z6 Z' x4 X) o3 ^2 b
除了外藩对宗主国的朝贡,亦有地方政府〈在各省的官员〉向本国君主进贡物品,所贡者:名、特、优也,贡品通常是全国各地质量优秀、稀缺珍罕、享有盛誉、寓意吉祥的或精华与极品。2 F; U0 C, |6 |3 D# y* d
3 A! |  E- \) z5 Q2 L. v

+ j0 L1 b* S: p# N& ^, L7 t
国内的朝贡
3 X% j8 T$ m& C
; P5 n2 R; ?& L9 U
例如太湖白鱼是隋朝贡品,《吴郡志》载:「白鱼出太湖者胜,民得采之,隋时入贡洛阳」。
0 a' M5 _- M. ~  {7 W唐天宝年间巴蜀的荔枝亦为贡品之一,由重庆涪陵(妃子园)经垫江、梁平、大竹、达县、宣汉、平昌县、万源市、通江县、镇巴县、西乡县,最后进入子午道,到西安全程1000多公里的路程就是著名的「荔枝古道」是唐玄宗千里驰骑专为杨贵妃运送生鲜贡果荔枝的驿道。《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唐诗人杜牧有诗描写:
: w2 n5 m" _8 a& P1 b, ~/ m
) }6 c; |+ f- t( N7 R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7 Y3 q' v1 M( D( f+ C* ^2 v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 k  `2 Z, F2 c$ o& _: p7 c) r4 Q8 g/ x7 E
这首诗写千里驰骑送荔枝的火速,通往皇宫关卡的各门次第开启,一骑红尘飞奔而来,贵妃不由而笑,没人知道飞骑传送的是甚么? 只有贵妃暗知那是荔枝到了( [+ A, \7 h! O; I
% L* P% _; u) z8 ^. _
明清两代,鲥鱼是为贡品,自江南送至北京。吴嘉纪〈明末清初人〉有《打鲥鱼》诗:
# {5 e$ o& |5 E! h打鲥鱼,供上用,! f7 M- q, E* a$ P; y# w
船头密网犹未下,官长已备驿马送。& k: f2 s; m9 G  m5 o3 x
樱桃入市笋味好,今岁鲥鱼偏不早。
- A5 I% H' y7 Q+ }7 \8 J+ p( T观者倏忽颜色欢,玉鳞跃出江中澜。

- A' u/ g/ D0 s天边举匕久相迟,冰填箬护付飞骑。
/ G$ V2 m( G+ ?0 T7 u: h) w' h
君不见 $ K! y, ?* N  D
金台铁瓮路三千,却限时辰二十二。
2 S( _# K' s5 i6 w$ x5 L  _
9 L9 y. `4 F! u1 u
康熙二十二年,山东按察司参议张能麟上“代请停供鲥鱼疏”,历数鲥贡给百姓带来的不便。康熙下令:永免进贡。 ! o; S0 O6 a9 G8 |
方浚师云:向有鱼贡,乾隆初元,恭奉上谕:闻江南长江一带有贡献鲥鱼之例,至康熙年停止,因而改为折价向网户征收。 ) b0 V- X  m' J$ ^% e9 w
亦可证贡品清代与明代相同,作为丁役的一部分,通常为贫户负担,免去仍要改其他丁役负担,比如负担衙门差役的工时费,雍正时摊丁入亩,已将原本地方经费的丁役丁银上缴中央,乾隆时但仍对渔户征银,故有方浚师之疏,同样的有清一代贡品作为丁差丁银的一部分,所有地方都重复征收或加杂派,比如福建、金门的贡糖,各地及台湾的贡茶如云南普洱茶,及广东以外国商品上贡,在清代都属摊丁入亩后的加派,其例全国可见。, b' X3 k/ y& \( N
" ^# o3 }9 k  \. e" n
明代岁贡为均徭银差的一部分,均徭则是以丁为主,服务于官府内的经常性差事,均瑶又分力差与银差,力差多由富户应役,名目多为皂隶、狱卒、门子、马夫、驿馆夫,由应役人亲身应役,银差多为贫户应役缴纳,以平衡负担,名目为岁贡、马匹、草料、工食、材薪、膳夫折价。 上述鲥鱼是明太祖定都南京定下的,鲥鱼为四月左右的回游性鱼类,主要作为太庙祭祀的享品,「鲥非难供而鲥之性难供」鲥鱼离水即死,明成祖迁都后,经二千五百里运送到北京,造成富户的负担加重,捕鲥鱼对贫户而言,事实上是不难的,难在鲥鱼的长途运送与保鲜。 ' w* D( w) S* w- r6 X9 [

+ F2 A2 Y9 Q: }" w- z进贡历史在历代长远的累积下逐步形成了一项特殊的「贡品文化」,内容涉及广泛,涵括政治、外交、货贸、内政、税赋…,单就内贡而言即无法三言两语道尽,摭拾一、二略述其概…。
$ c' X+ K7 V3 [' |
' b, A9 U$ v9 t+ t# l: [0 [" s
. x9 V. @7 D5 v
解析吴嘉纪《打鲥鱼》诗:* @3 Q* k, y0 M/ X3 \# ^7 G
打鲥鱼,供上用,船头密网犹未下,官长已备驿马送。樱桃入市笋味好,今岁鲥鱼偏不早。观者倏忽颜色欢,玉鳞跃出江中澜。天边举匕久相迟,冰填箬护付飞骑。君不见金台铁瓮路三千,却限时辰二十二。
) u9 [, A! ^/ y7 S5 ~* @' y& e2 R/ \- ?
浅译
- F8 s' i: X& r  i6 N$ U捕鲥鱼
为供皇上享用船头密网犹未下,官长已备驿马准备运送。樱桃已上市笋味也甜美,偏偏今年鲥鱼还未到。望着江面的渔人忽然展现笑容,闪着玉鳞的鲥鱼从江中波浪跃出。在皇宫早已举匙久待准备尝食鲥鱼〈在皇宫早已举刀久待准备剖鱼烹调〉,赶紧用冰保鲜竹叶包护立刻交给驿马飞递传送。君不见 京城离镇江路隔三千里之遥,却限四十四小时送达啊。 2 t, t- a4 ~& c% \" y- S
2 [5 i8 R9 g8 t2 L# \& E
, O+ [2 n0 h* F1 Y7 Y5 B
名词注释+ ?% ?" h$ U- }4 q( ^
" L( E0 q7 b$ V9 l5 G. y
【鲥鱼】俗称迟鱼,又名生鳓、三来、锡箔鱼,属辐鳍鱼纲鲱形目、鲱科、鲥属。为中国珍稀名贵经济鱼类,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濒危等级为濒危物种。 : k  w7 V( F# {4 N
( ~; @" H) D$ A; u$ {; v7 \
【樱桃入市笋味好】意樱桃已上市筍味也甜美,但配合「今岁鲥鱼偏不早」的語句,似乎意味樱桃和笋亦是貢品都當時上市唯鲥鱼未趕上。
0 k/ u" y0 j8 u: [8 x+ B
! K. E4 i& |1 d. v6 A) W
【天边举匕久相迟】

. L& Z; `* y% e3 x1 i! o. F天边:指皇宫那边,
1 w( z9 F) y8 M5 l( p
匕 :匕是古撷取食物之器,类今之汤匙。匕端很尖锐似剑,故短刀或剑称匕首。
: O5 a; l( |$ \; u0 a3 l0 z6 j0 M相迟:相是准备,迟是“迟鱼”即「鲥鱼」,相迟即准备享受鲥鱼

1 [* M* G# H8 p" y$ b* P2 ^! |天边举匕久相迟:即 在皇宫早已举匙久待 准备尝食鲥鱼,
% l0 T- `6 b/ G" \- [" P* b

3 h) Q8 ?5 B5 {. t7 i0 m
举匕可作「举汤匙」,亦可作「举匕首」若作「举匕首」,则迟是动词作剖鱼、杀鱼,相迟即准备剖鱼烹调“天边举匕久相迟”即在皇宫早已举刀久待准备剖鱼烹调。这两个解释我是较认同举匕作「举汤匙」,就是“在皇宫早已举匙久待 准备尝食鲥鱼” * h& T8 V( Z8 y
3 }9 y9 q3 t; Z$ Q5 i5 k* d
【金台铁瓮】“金台”指「北京」。 “铁瓮”古“润州”,今之「镇江」。

4 [. }: T, D1 s  K* A; T5 p
# X( y2 K4 ^2 B( z/ \
9 @- {' z( Z5 Z

/ `' u. b! S& z/ S, s3 l1 t

5 }+ a4 ~7 m* P8 \$ B" b$ S0 f  }- O* x! P3 L* n# _
 楼主| 发表于 2016-5-13 03: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5-13 03:38 编辑 ) b; w9 I3 |) M& u, Q% G
9 Z& a8 N" ]' R* |) p& [: i
9 B; G3 O: p' [0 C5 L
2 c9 ]8 i4 c( j$ l$ e2 s# _' I

- b' A8 K/ s- d% D- Y
34【穿褡狐的满洲 】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RE: “北京街头”画册看清末风俗和典章
8 ^0 r- ?6 ~( V( [

7 i0 h4 H, `2 \$ h6 p, j7 w& X  D: [
【穿褡狐的满洲】
; T9 h! B! |0 u5 p, j
‘褡狐’是种动物的名称还是指某种狐的皮毛? 其实都不是,但是都有点关联,清朝有一款服装呌「端罩」,满语叫‘打呼’,画册里称褡狐,‘褡狐’和‘打呼’是指的同一物而不同的发音,也就是「端罩」。在清代冠服典制中,是皇帝、诸王、高级官员等人在冬季时替代衮服、补褂,套穿在朝袍、吉服袍等袍服外的一种圆领、对襟、平袖、长及膝、左右垂带的翻毛外褂。
+ D1 ]( A* m& R' f. z
端罩按《大清会典》的分制,有黑狐、紫貂、青狐、貂皮、猞猁狲、红豹皮、黄狐皮等种类;按质地、皮色的好坏及其里、带的颜色等内容,又分为八个等级,用来区别身份地位的高低尊卑。

0 L0 F0 M( m( l* z& j# s
  清朝时满洲进关入主中原,清初以满洲八旗为骨干, 除了宗室封爵,更大量起用八旗子弟为各统领阶层,故满族通常是权贵阶级,常位列高官,享有特权,即使是八旗子弟亦优渥无比
& s+ {; ~( O$ m9 x& U* s$ L! E# K
例如八旗兵丁所享有的福利制度是非常优厚的。清廷对其基本上采取的是完全包揽制度。八旗兵丁房屋之建造、修缮、红白喜事、迁移经费,完全都由官方支给。每临大事,皇帝对在京护军披甲,多赏给一月、两月、半年不等的钱粮。为了保证八旗生计,康熙朝后期还实行生息银两制度。即由中央下拨给驻防将军一笔款项作为基金,令其管理营运,将利息作为驻防兵丁婚丧等事的补助。此制度从雍正朝正式实行,对解决基层官兵的生计困难起过重要作用。同时为了解决八旗生计困难,清廷实行了养育兵制度,各地步甲和养育兵收入有所差别,但是目的都是为了改善旗兵的生活。养育兵的功能主要是为了改善八旗生计问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清廷对八旗实行的不是简单的养兵制度,而是厚养兵,可谓是殚精竭虑,周详之至。八旗兵丁享受的是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
  n, v: u% b# s
  与八旗福利相对照的是,绿营士兵,一支完全由汉人组成的军队,却没有这样好的福利待遇。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绿营兵丁的合法收入只能供自身消费,很难保赡养全家,同八旗相比,绿营实行的是低薪制,而且并无多少福利。

$ `$ _2 |9 ]/ t6 V4 E0 U
  又如任用文官制度,清文官的铨选与任用,其来源有科甲、贡生、监生、荫生、议叙、杂流、捐纳、官学生、俊秀等,定制正途出身包括科甲及五贡,其余为异途。异途经保举,亦同正途,但不得考选科道官。非科甲正途,亦不得任翰、詹、国子监及吏、礼二部之官,但旗员不受此限。
# \$ x2 u; T4 g, O+ |
  满洲一般是高人一等的阶层,特别是皇室宗亲与着有功勋的开国功臣,宠命优渥,除酬以封爵,后代并可按等世袭,在生涯中经常得到皇帝的赏赐(晋)擢升与旌扬,除了高爵,尚包括赐与皮裘与顶翎。这种荣宠非一般人可得。

1 h, Q; g: r9 j  [
  按清制的封爵及官品,位在等级以上始可服褡狐,非一般等闲人可穿着,所以穿褡狐的满洲实是权贵阶层的同义词,如下列的官爵才有资格穿褡狐〈端罩〉:
2 j6 u. s0 `0 |% j
1 皇帝                       黑狐、紫貂
2 皇太子                      黑狐
3 皇子                       紫貂
4 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固伦额驸       狐
5 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           紫貂
6 民公、侯、伯、仔、男爵、
文一品 、文二品 、文三品 、
武一品、武二品、
郡主额附、县主额附、
镇国将军、辅国将军、
京、堂、翰、詹、科道 官员            貂皮
7 一等侍卫                     猞猁狲 间以貂皮
8 二等侍卫                     红豹皮
9 三等侍卫与蓝翎侍卫同              黄狐皮
2 D* _& i$ H/ ~8 N0 T
" m1 V9 z5 s9 O9 e& Z: s
由表列九项中,除了第6项「貂皮」褡狐,对部分异性封爵、文武品官及京、堂、翰、詹、科道官员开放外,其他八个项目悉为满洲包揽,若再滤掉这一项中具八旗满洲身分的官员,所余的非满洲褡狐已寥寥无几,所以穿褡狐的满洲几乎是皇亲贵族的同义词,是一种高官显爵的阶级表征, 代表位在金字塔层顶尖的一撮满洲皇族与八旗子弟。
5 |4 l9 Q, U2 b+ n0 O

$ [2 u4 f+ ~/ d# `* t7 r7 {# ^

9 E& v7 @" T  U

6 K& W' C0 Q5 a6 h4 d2 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4-11-5 11:43 , Processed in 1.399657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