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穎太世澤 于 2016-1-8 03:01 编辑 6 ^" d0 j. I$ \( c3 }$ M 
 
+ z6 p/ g9 {! x  E5 A7 v$ N 
. U5 F2 c3 e5 ]9【大人 】图中“大人”穿着夏季的服装,戴夏朝冠,挂朝珠 ,身着一品锈麒麟补服,内蟒袍 " u4 u# t% l/ Y& C( J4 J 
' a/ m- B9 H6 I* W$ ` 
 
5 P, n7 z- O0 D+ V【 大人 】 「大人」是一个广义的辞语, 代表的意义甚多。 在此大人是对官员的泛称, 清 福格 《听雨丛谈》有关大人的诠释:“本朝内大臣、都统、尚书、侍郎、寺卿、学士、堂上官,皆称大人。中允、洗马、赞善、巡城御史、掌科给事,皆在本署中称大人,出署则否也。外官文职督抚、学政……武职提督、副督统、总兵、城守尉,皆称大人。”  
8 G, }' f6 b8 U6 X3 [. A( ^: e
 从这段描述可知「大人」是清朝对众多官员的一种通称,也就是所谓的‘庶官’。福格所提及的职称按品秩排列涵盖一至七品兼及文武职:一品有都统、尚书 、提督;二品有总兵、侍郎 、学士、督抚;三品有寺卿、 城守尉 、学政;四品 缺 ;五品有洗马;六品有 中允、赞善、巡城御史;七品有掌科给事  
$ T9 V4 Q( u4 N. Z; {" w4 O# H
 按清代的官吏等级制度沿用了自汉魏六朝以来的“九品十八级”基制,每一品有正、从,如正一品、从一品。此外还有超品官员,宗室不入八分辅国公以上、八旗蒙古王公和异姓功臣世爵伯以上的,都视为超品。若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则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0 M1 w7 E0 [5 l. E' O 
 
* l  s% _2 E% W0 h2 V職官品秩  
3 z/ p' U6 L8 r% ?4 u) M, {清官秩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列表如下:   正一品 —(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 —(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 —(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 —(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 —(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 —(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 —(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 —(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 —(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 —(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 —(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 —(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 —(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6 P* a2 f0 W% f0 m' A  t3 i# Y
   虚衔官职 正一品的太师、太傅、太保, 只是对大臣的一种荣誉加衔,或死后所赠而已。清史稿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正一品……初沿明制,大臣有授公、孤者。嗣定为兼官、加官及赠官。 ” 右都御史是总督的加衔; 右副都御史是巡抚的加衔;总督和巡抚是地方最高长官,兼了都御史的头衔,就可以有弹劾权。这些都是空衔而不是实职。  
$ D) z, C  n2 r
   官吏体系 官吏以行政区域,分为京官和外官〈地方官〉,以职能体系,分为文官和武官两大系统。 品级高下与职能所属,通过服饰与顶戴区分。以顶珠为例,官员品级高低一目了然。  
& G, q9 w( ~+ ~; m; Q7 ~- c
 顶戴区分:顶珠 一品 红宝石,俗称亮红顶       二品 镂花珊瑚,俗称暗红顶    三品 蓝宝石,俗称亮蓝顶,               四品 青金石,俗称暗蓝顶      五品 水晶(chequ)石       六品 砗磲            七品 素金,即表面光华的金顶 八九品 镂花金顶   $ I& N" ?2 _5 z: Y 
补子区分: 文官:一品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练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犀牛、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d( f1 K; ]8 ]& X
 文官任选制  
5 E( V" b1 Y5 z+ w
 清沿古制,文官选用由吏部主持,武官选用由兵部主持。吏部内设文选清吏司直接负责文官的铨选与任用,任用的来源有科甲、贡生、监生、荫生、议叙、杂流、捐纳、官学生、俊秀等,定制正途出身包括科甲(文进士、文举人)及恩、拔、副、岁、优,其余为异途。异途经保举,亦同正途,但不得考选科道官。非科甲正途,不得任翰、詹、国子监及吏、礼二部之官,但旗员不受此限。  
' o9 ^5 t" X, b2 x
 其中汉内阁学士及翰林院编修、检讨以上官,詹事府赞善以上官,国子监祭酒、司业,奉天府丞,汉吏部及礼部郎中、员外郎、主事,宗人府主事等官,必须进士出身。 ' k4 G, @! I, r  l 
 凡出任官职之人,必须身家清白,八旗户下人、汉人家奴及长随,不得入仕为官。 . _4 n! y9 U: r, C 
 进士出身者可以除授京官修撰、编修、检讨、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及外官知州、知县、推官、州县教授; 举人通过考授及大挑拣选可以出任内阁中书、国子监学正与学录、知县、学正等职;  优、拔、贡生可以录用为小京官、知县、教职及州判; 一、二品荫生可以考用员外郎、主事、治中、知州、通判等职; 贡、监生通过考职,可以用为州判、州同、县丞、主簿、吏目; 京通仓书、内阁六部等衙门书吏、供事,五年役满,可用为从九品、未入流之官; 礼部儒士食粮三年,可用为府检校、典史; 一般吏员通过役满考职,一等用为正八品经历,二等用为正九品主簿, 三四等用为从九品及未入流;旗人官学生通过考试,可用为九品笔帖式, 旗人库使、外郎等能识满、汉字者可考用为翻译,优者可用为八品笔帖式。 旗人翻译进士、举人可考用为七品笔帖式。 凡由异途出身者,汉人非经保举、汉军非经考试,不得授为京官及正印官。 清代后期捐纳滥行及官制略有变更,文官任用之制遂有所出入。   9 Y0 h# o) a1 H" T 
2 z" j7 }. O/ r0 E- l- h 
 ﹝名詞注釋﹞  
& K+ W/ I$ a4 |; d- M
 贡生: 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2 R& {8 c1 o7 x! H 
五贡: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    
( {6 [& d, i$ B, d% F恩贡:凡遇皇室或国家庆典如皇帝登基等,推恩加选一次称为恩贡。 此外特许“先贤”后裔入监者,亦称恩贡,例如,朝廷每年都会给孔氏后裔一定的贡生名额,以示尊孔崇儒。
   ; |2 o' C9 Y3 R' S, x 
岁贡:定期每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读书的,称为岁贡。 由于大都挨次升贡,故有“挨贡”的俗语。     
! z2 m+ r+ ~1 h& c优贡:每三年各省学政三年任期满时,就本省生员择优报送国子监的,称为优贡。每省不过数名,亦无录用条例。同治中规定,优贡经廷试后可按知县、教职分别任用。 
    
3 h+ }& V+ Q5 }3 b, s. `拔贡: 每十二年各省学政考选本省生员择优报送中央参加朝考合格的,称为拔贡;初每六年选拔一次,清高宗乾隆七年(1742年)改为每十二年一次。名额是每个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 
   * j$ z& |6 r8 \8 U 
副贡:乡试也就是秀才考举人的考试中,没有考中举人,但成绩尚可,取入副榜直接送往国子监的贡生。始于元朝至正八年(1348年)。明朝非常制,永乐中会试曾设副榜,嘉靖中设乡试副榜,准作贡生。清朝定制为各省学政在乡试录取名单外增列的优秀落榜名单,入国子监读书肄业,称为“副榜贡生”    2 p  l/ q; h- Y# z: \( }# C 
另外有‘例贡’:是指捐款于官家“援例捐纳”取得贡生资格,分附贡、增贡、廪贡等。    做了贡生以后理论上可以当官了,蒲松龄是“岁贡”,后来得到一个虚衔“儒学训导”。传统社会公办学堂分好几级,国家一级是国子监,省里面是府学,县里面是县学。这个儒学训导就是县学的副长官,贡生算是地方层面的高级知识阶层,所以有资格获得这个级别的“职称”。      
5 ?8 f0 O/ F, W' M不入流: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品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 `2 Z/ H! a" Z6 s$ h2 ?八旗户下人:旗下家奴是八旗制度中整体地位最低的群体。清朝时期,外八旗人和包衣人均拥有数量不等的旗下家奴,宗室王公之家除府属佐领管领下的包衣外,也有自买之旗下家奴。旗下家奴没有独立的户籍,因户口完全依附于主家户口之内,又称“附户”。其中立有战功者,赏赐开户权利,称“开户人”或“另户”,地位高于一般家奴,但仍明显低于身为“正户”的外八旗人和包衣,也无法彻底脱离与主家的隶属关系。在法律上,他们处在近似于贱民的地位。在一些情况下,当旗下家奴人身权益遭受损害之时,因受到《大清律例》的歧视性对待,基本难以得到公平的裁决
   1 ?* l$ j$ X7 s  P2 i7 }+ u 
《听雨丛谈》:是清代风俗掌故笔记。一共十二卷。清福格着。所记多为作者耳闻目睹之事,也有部分录自他书或有关案牍。其内容甚杂,而以涉及清代满洲及旗人风俗制度为多。此书所述的清代制度,也颇有参考价值。其中有的记载,还反映了作者对某些社会陋习或制度的独到见解 
% ~7 t. V( X: m6 [. O, V8 i  P6 I" j3 @6 F 
 
/ ^& I4 k5 v4 u     据《清皇朝礼器图式》卷五 冠服 所载,「大人」其相关品等服饰规格制式如下一一附图列示: 
! x+ l! t+ \' V 
' E4 p% a  o5 |+ p2 l     文一品冬朝冠:谨按本朝定制文一品冬朝冠 顶镂花金座,中饰东珠一,上衔红宝石。武一品镇国将军郡主额附子皆同   文一品夏朝冠:谨按本朝定制文一品夏朝冠 顶如冬朝冠。武一品镇国将军郡主额附子皆同   文一品补服:谨按本朝定制文一品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鹤。   都御史补服:谨按本朝定制都御史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獬豸副都御史监察御史按察使及各道皆同   文一品朝带:谨按本朝定制文一品朝带镂金衔玉方版四每具饰红宝石一武一品子皆同   武一品补服:谨按本朝定制武一品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麒麟镇国将军郡主额驸子皆同   文二品冬朝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二品冬朝冠 熏貂为之十一月朔至上元用貂尾 顶镂花金座 中饰小红宝石一 上衔镂花珊瑚  武二品辅国将军县主额驸男皆同   文二品夏朝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二品夏朝冠 顶如冬朝冠  武二品辅国将军县主额驸男皆同   文二品补服:谨按本朝定制文二品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锦鸡   文二品朝带: 谨按本朝定制 文二品朝带镂金园版四每具饰红宝石一 武二品县主额驸男并皆同。   文二品冬吉服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二品冬吉服冠 顶镂花珊瑚 辅国将军县主额驸男皆同   文二品夏吉服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二品夏吉服冠 顶如冬吉服冠。武二品辅国将军县主额驸男皆同   武二品补服: 谨按本朝定制 武二品补服 色用石青前后绣狮辅国将军县主额驸男皆同   文三品冬朝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三品冬朝冠 熏貂为之十一月朔至上元用貂尾 顶镂花金座 中饰小红宝石一 上衔蓝宝石     文三品夏朝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三品夏朝冠 顶如冬朝冠  武三品奉国将军郡君额驸皆同   文三品补服:谨按本朝定制文三品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孔雀   文三品朝带: 谨按本朝定制 文三品朝带镂金园版四武三品郡君额驸一等侍卫皆同。   文三品冬吉服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三品冬吉服冠 顶用蓝宝石武三品奉国将军郡君额驸皆同   文三品夏吉服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三品夏吉服冠 顶如冬吉服冠。武三品奉国将军郡君额驸皆同   武三品冬朝冠: 谨按本朝定制 武三品冬朝冠 熏貂为之顶如文三品冬朝冠 奉国将军郡君额驸皆同 其冠制下达未入流皆如之   武三品补服: 谨按本朝定制 武三品补服 色用石青前后绣豹 奉国将军郡君额驸一等侍卫皆同   文四品冬朝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四品冬朝冠 熏貂为之十一月朔至上元用貂尾 顶镂花金座 中饰小红宝石一 上衔镂花珊瑚  武四品辅国将军县主额驸男皆同   文四品夏朝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四品夏朝冠 顶如冬朝冠  武四品辅国将军县主额驸男皆同   文四品补服:谨按本朝定制文四品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锦鸡   文四品朝带: 谨按本朝定制 文四品朝带镂金园版四每具饰红宝石一 武四品县主额驸男并皆同。   文四品冬吉服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四品冬吉服冠 顶镂花珊瑚 辅国将军县主额驸男皆同   文四品夏吉服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四品夏吉服冠 顶如冬吉服冠。武四品辅国将军县主额驸男皆同   文四品蟒袍: 谨按本朝定制 文四品蟒袍 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 通绣八蟒皆四爪  武四五六品文五六品奉恩将军及县君额驸二等侍卫以下皆同   武四品补服: 谨按本朝定制 武四品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虎 奉恩将军县君额驸二等侍卫皆同       文五品冬朝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五品冬朝冠 顶镂花金座 中饰小蓝宝石一 上衔水晶  武五品乡君额驸皆同   文五品夏朝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五品夏朝冠 顶如冬朝冠  乡君额驸皆同   文五品补服:谨按本朝定制文五品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白鹇   文五品朝服: 谨按本朝定制 文五品朝服 片金缘 色用石青 通身云缎 前后方襕行蟒各一 中有襞积 领袖皆石青妆缎 冬夏皆用之 乡君额驸武五六七品文六七品官皆同   文五品朝带: 谨按本朝定制 文五品朝带 银衔素金圆版四一 武五品三等侍卫皆同。   文五品冬吉服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五品冬吉服冠 顶用水晶 武五品乡君额驸皆同   文五品夏吉服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五品夏吉服冠 顶如冬吉服冠。武五品乡君额驸皆同   武五品补服: 谨按本朝定制 武五品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熊 乡君额驸三等侍卫皆同     文六品冬朝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六品冬朝冠 顶镂花金座 中饰小蓝宝石一 上衔砗磲   武六品同   文六品夏朝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六品夏朝冠 顶如冬朝冠  武六品同   文六品补服:谨按本朝定制文六品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鹭鸶   文六品朝带: 谨按本朝定制 文六品朝带 银衔玳瑁圆版四  武六品蓝翎侍卫皆同。   文六品冬吉服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六品冬吉服冠 顶用砗磲 武六品同   文六品夏吉服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六品夏吉服冠 顶如冬吉服冠。武六品同   武六品补服: 谨按本朝定制 武六品补服 色用石青 前后绣彪  蓝翎侍卫同     文七品冬朝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七品冬朝冠 顶镂花金座中饰小水晶一 上衔素金 武七品同   文七品夏朝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七品夏朝冠 顶如冬朝冠  武七品同   文七品补服:谨按本朝定制文七品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鸂鶒   文七品朝带: 谨按本朝定制 文七品朝带 素银圆版四 武七品同。   文七品冬吉服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七品冬吉服冠  顶用素金 武七品进士皆同   文七品夏吉服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七品夏吉服冠 顶如冬吉服冠。武七品进士皆同   文七品蟒袍: 谨按本朝定制 文七品蟒袍 蓝及石青诸色随所用 通绣五蟒皆四爪  武七八九品文八九品未入流皆同   武七品补服: 谨按本朝定制 武七品补服 色用石青 前后绣犀 武八品同         文八品冬朝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八品冬朝冠 顶镂花金座上衔花金 武八品同   文八品夏朝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八品夏朝冠 顶如冬朝冠  武八品同   文八品补服:谨按本朝定制文八品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鹌鹑   文八品朝服: 谨按本朝定制 文八品朝服 色用石青 云缎无蟒 领袖俱青倭缎 中有襞积 冬夏皆用之武八九品文九品未入流皆同   文八品朝带: 谨按本朝定制 文八品朝带 银衔明羊角 圆版四 武八品同举人贡生监生公服带亦同。   文八品冬吉服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八品冬吉服冠 顶用花金 武八品同   文八品夏吉服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八品夏吉服冠 顶如冬吉服冠。武八品同     文九品冬朝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九品冬朝冠 顶镂花金座上衔花银 武九品未入流皆同   文九品夏朝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九品夏朝冠 顶如冬朝冠  武九品入流皆同   文九品补服:谨按本朝定制文九品补服色用石青前后绣练雀 未入流同   文九品朝服: 谨按本朝定制 文九品朝服 色用石青 云缎无蟒 领袖俱青倭缎 中有襞积 冬夏皆用之武八九品文九品未入流皆同   文九品朝带: 谨按本朝定制 文九品朝带 银衔鸟角 圆版四 武九品未入流皆同生员公服带亦同。   文九品冬吉服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九品冬吉服冠 顶用花银 武九品未入流皆同   文九品夏吉服冠: 谨按本朝定制 文九品夏吉服冠 顶如冬吉服冠。武九品未入流皆同   武九品补服: 谨按本朝定制 武九品补服 色用石青前后绣海马    
2 H. v9 k$ y, @: U5 s 
' S( O! a+ `; c3 L$ ~ 
' A: [9 _4 E" z3 e( f) f- v: N& e4 W. p2 k: W 
 
6 D) w: _/ K: K, K' M7 P# w& X)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