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30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04-2-27
最后登录1970-1-1
|
粉房烟云
. E1 H! Q; L/ F0 A
3 n3 \. [( b& B1959年2月23日,正月初六,粉房琉璃街82号院的东屋。. \, Y$ _2 u+ s9 ^+ C. A
) K4 U! a6 K- j! e T+ A0 b这一天,20岁的王荣琴结婚嫁来这里。但是,新婚当天晚上她被丈夫“欺负”了。
5 u0 s& K' g! ~5 H. w* U! {5 g4 x+ [, _6 K6 h
丈夫大她两岁,是她发小儿。白天同事朋友们来家里吃饭、闹腾了一天,家里摆满了人们送的礼物,搪瓷盘子、铁皮暖壶、梁祝的挂画、玻璃的糖罐等等。) u+ z5 G. a1 q* p1 ]
- z+ E2 `; q5 P, |. x6 z
但是丈夫不高兴,因为王荣琴的嫁妆。那个年代的人们都挺苦的,丈夫当然不会嫌弃嫁妆少或者不值钱。王荣琴带来的嫁妆是一个一尺多的、仿皮的箱子,按照咱北京当时的老理儿,婆家要有一位全乎人“翻箱”,也就是把箱子扣过来,大概的意思是告诉夫妻二人,要开始新的生活了。
0 q, m8 [( P2 j: R2 m- o
% ^$ S: ]# U- F% q5 H" @王荣琴的箱子里装的,除了几件衣服之类的普通嫁妆,还有两盒“青鸟”的香烟。
9 ] z- X* y" x* o
( f8 l8 m- j: a! n- c6 L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U. w& T! |: P4 d# |3 _
8 _. F. ~' `# ?+ `# _9 ^% g因为王荣琴会抽烟,按理说,这嫁妆应该配上一条香烟,意在告诉婆家,新媳妇有抽烟的习惯。但由于当时生活都挺困难的,王荣琴的母亲只给她装上了两盒。那位婆家的全乎人翻箱的时候,看到了这两盒香烟,大概是告诉了婆婆。婆婆也是个烟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反应,把这个情况跟儿子,也就是新郎说了。
$ V: [9 y5 j$ x: L( t' ~' m
' I, `3 Y3 f4 Y) C' s& J. b/ k3 F新郎不高兴了,他不抽烟,而且认为抽烟不是什么好习惯。于是,就在结婚这天晚上,亲朋好友已经离去,小屋子里只剩下小两口的时候,当着媳妇的面,拿起那两盒“青鸟”,如同拧毛巾一般,将两盒烟扭断了。
: o3 y& o6 D% k4 N# I8 \9 k; k1 J( G% r, K( ]
王荣琴默默看着这一幕,落下了眼泪。嫁来之前说,家里没有女儿,来这里不会受小姑子气。这倒好,刚嫁进你家门,就要受委屈了。
2 T! D, b( _' ?9 L. i- j v
* c/ j, \' a4 ?( z至今,56年过去了,已经76岁王荣琴,还是生活在粉房琉璃街82号的东屋里,而丈夫已经于4年前过世。想起那个新婚之夜受到的委屈,她咯咯笑着,“即便这样,那两盒烟也没糟践,我都半根儿半根儿地抽了。”
( k( a* x) L; O6 S2 I+ H" a3 |* L4 K9 y6 H
. g7 Y2 w5 S% N2 Z: G% c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 E9 n9 |1 ~9 ^) T; n7 z7 d' D, z
老两口后来的生活挺幸福,并且在她的“培养”下,丈夫也成为了一个烟民。今天咱们故事的主人就是这位抽烟的奇女子。& B0 |$ _/ f' v, E" A6 \) P# z
" b- u/ ^" Q0 Q9 n5 H& q7 i1闹日本# [! V: g/ M& r* @
2 y+ F+ _$ M5 c& u( ^& ]
本段内容与抽烟无关。
* l- ?6 _: M9 h' x
9 X7 _3 _' s# J王荣琴生于1939年,父亲是通州宋庄人,母亲家就在广渠门内。刚刚有记忆的时候,她在宋庄遇到了日本鬼子“抢花姑娘”。5 z1 c" V& k: @4 H
% n: d7 F% K( L' m2 v/ h
当时王荣琴不过是四五岁。街坊有个十来岁的大姐姐,小名叫“大卓头”,带着王荣琴在家里玩。突然间,门被踹开了,几个日本兵突然闯了进来,笑呵呵地上前,要抓大卓头。王荣琴清楚地记得,几个日本兵一脸淫笑,就跟现在电视里的臭流氓没什么两样。有一个上前一把抓住了大卓头的衣襟,猛然间将衣襟撕开。他们嘴里喊着的话并不是太清楚,但王荣琴记得,能听出“花姑娘”这几个字。
. j2 J0 k i4 i$ Q+ E
5 v7 z1 h! N% T: T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4 V+ l) g; V, V这图片是前两年安徽黄山某地,办的“抢花姑娘”的旅游项目。配个图大家看个意思,这种揭自己伤疤的缺心眼活动还是少参加为好。
2 e- G0 G6 p0 c7 {4 V) O+ M$ m# G# {0 i+ ~6 u& D; n/ P
大卓头吓得哇哇大哭,小小的王荣琴更是吓尿了裤子。好在大卓头并没有被抓走,因为闹出的动静,不知惊动了附近的什么军队或是组织,日本兵很快就撤走了。2 ]4 S# O. _9 }$ a
/ i7 i- S, p1 S9 J8 @% v从此以后,这位大卓头姐姐出门的时候,一定要用锅灰抹脸,并且将长长的辫子盘起来,假装自己并不是待嫁的姑娘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的时候,王荣琴所见的通州一带的居民、村民,无一不敲锣打鼓庆祝,连刚刚懂事,并不懂得日本兵干过多少坏事儿的小孩子们都跟着高兴。王荣琴是小孩子里的例外,她至今清楚记得抢花姑娘的情景。
3 P9 j$ Y. G. B9 ^: f- ?
4 U- B6 I1 P2 G$ {3 X/ ?2学抽烟
5 G/ F& C3 O/ e5 P1 e
% e, B* o4 ^' N8 h8 H6 }% H王荣琴的童年,更多时间是在广渠门内的姥姥家度过。当时的广渠门,老百姓习惯称呼它“沙窝门”,据说这是因为广渠门外有大量的坟地,一些负责丧葬的人,会提前在地上挖坑,因此那一带的地上有很多的“沙窝”。
7 v. a4 }) B" n' d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c! ~- H% y0 c- }
- D7 ]5 w4 n" S' x6 u" s) i当时的护城河。后来广渠门那边变成都市,没有沙窝了,却因为下雨积水淹死了开车的人。好吧说远了。4 \6 W/ d& V& Z6 O1 V7 a
/ P. X- @- _2 N! C广渠门内其实也有很多坟地,之前咱们说到过红桥东北边的南北岗子便是。住在这里的老百姓,大都也是城市贫民,王荣琴听母亲聊过,姥爷曾经拉过洋车,姥姥则给人家当过奶妈。姥爷爱抽烟,随身带着一尺长的烟袋锅子,下面拴着装“叶子烟”的荷包。& r J: x4 q( r; p/ ?1 _2 ~- y. s# k
6 h, _3 i/ O4 }6 t" L/ d
当时姥爷去化工厂当了工人,不拉洋车了,但为了生活,两只手还是停不下来。小时候,王荣琴便常见姥爷在院子里撕碎布,街坊们一起将碎布粘在一起做成“嘎巴”,也就是做布鞋鞋底的材料。于是,年幼的王荣琴经常在姥爷干活的时候,将烟袋锅子伸进荷包,揉进去一袋烟,划着了洋火,给姥爷点上。点着点着,王荣琴就学着自己叼着烟袋锅子,点着了再给姥爷。. I4 C+ ^% L8 Q% u& f5 I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s0 o7 X, e( O$ k; D3 E# C8 @0 v
, p/ ]+ ]; ^: p* e0 F. f4 s" m5 j这张是八国联军在广渠门外跑马场。
' l+ l. M" | D3 t2 ~; p' P$ M$ R& X O
: s. X* H2 ^7 Y8 F* i“那烟袋锅子挺沉的呢,一开始我咬不住。点着了烟我学着嘬,又辣又呛。后来嘛,慢慢就能咬住了,也不觉得呛了。”不知是不是受姥爷的影响,母亲也会抽烟,并且王荣琴记得,父亲和母亲偶尔还会为抽烟闹点儿小矛盾,因为父亲并不抽烟,他会把母亲的烟袋锅子藏起来。“当年这穷人们,都是抽烟袋锅子的。”0 J& x: Q; L1 s; B' A. S
, r* ]% X. q0 \2 m8 e) S6 ~+ }# d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8 ~5 C, N9 I: e8 t+ w这是前两年拍到的抽烟袋锅子的老爷子。+ ~* @- f, M* N @
$ `3 ~1 q# F" [# B) g# H3 t6 r
父亲上过多年学,别看解放前的生活挺苦,却愿意掏钱让王荣琴上私塾,并且上学前就已经背下了三字经。“我们当时学的就是课本,一个人有两只手,左手五个手指,右手五个手指。到现在我还记得那课文。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大家都在同一个教室里,有的孩子自习,有的孩子听讲。”王荣琴因为做错算术题挨过先生的板子。+ l g7 R F2 q! ?* ?; l" [
9 G4 y9 v% G6 A4 f2 ~7 ^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J$ R( ~$ }& [
广渠门老照片。, ?6 \$ O7 v, R( \& b
" u; [5 [' @! a( z
大约是在1949年解放前后,王荣琴来到了宋庄小学。由于基础不错,识字不少,还跳了一级。小学毕业,她考到了当时的40中学读初中。上了一段时间,她决定退学。她觉得离以前宋庄的小伙伴们太远了,到了新的学校,谁都不认识,生活很别扭。她软磨硬泡,让姥爷给她办了退学。第二年,重新考了宋庄中学。
' x: X( l5 o" I$ x, Q' }
* U2 m ]5 c5 }; M0 T% K就在这段时间里,约摸是13岁的时候,她觉得,自己有了烟瘾。“哎?我自己怎么就琢磨上了?上学这么累,这要是能嘬上两口,多舒服啊。”# e3 t2 \4 K% N, K) x. i8 H
: E* ^# O+ @' C, l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6 m: U1 R% ?: `- N+ j/ x2 m老烟袋锅子。
* q2 y* ~9 e* g5 A0 z- Y8 I
0 a3 {! d# G* T# M E# ?其实当时,北京的女性吸烟者并不是那么少。据北京地方志的《人民生活志》记载,解放初年,农村的老年妇女抽烟并不算罕见,可能只是在城市里没那么多。当时的居民主要抽的,便是“关东叶”。而烟卷,无论是否国产,老百姓还习惯称呼为“洋烟”,就像火柴虽然国产了,仍然被老人叫做“洋火”一样。# |* X% Q% V1 ?/ D* R' r
8 Y, v" i% ^5 V
在家的时候她偶尔会躲在屋子里抽姥爷的大烟袋,为了方便,她也开始找叶子烟,自己学着“卷大炮”。搞来的那点儿烟叶,一开始用纸包着。纸包不结实,换成了布包,却不经意间被姐姐发现了。好家伙,年纪轻轻学抽烟?
# e" G; M( S" N+ M' ~7 Z1 {6 c
! ^) c1 d' @" I* \/ m于是姐姐批评了她,“你别叠来叠去那么包了,缝个口袋多好。”
) N, j& J& p! T+ q H5 x
, ^) h4 _' z) m' h+ \# C8 Z% n3 l3去上班9 y& t% `" q {; K! A
2 i; g4 u0 \ R
18岁的时候,王荣琴初中毕业,此时姥爷已经过世。她本来考了个位于颐和园附近的“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中专,但是,上了21天学,又退学了。
! Z& G3 u$ g, B* g/ w) E5 P0 I% S7 U* u" J1 \" p$ U
“我想上班挣钱啦。女孩子好漂亮嘛,挣钱能买漂亮衣服穿。”年轻人对于早年北京人穿着的印象,大都是一身蓝、一身绿,其实在解放初到文革前,社会并不是这样的。& z5 x+ E# N+ V3 h& a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9 a. L9 }) O6 p6 l
8 |' w% |# @! W5 H# F5 F N( Q% _6 g这应该是张50年代的照片。应该说,人们的脑子还没有被“政治”洗涤,保留着很多过去的生活习惯。% N1 B, ?' Q6 U- B* o2 ] N% n
- Y; H0 P1 E$ E) ^) P当时社会上有一些小报,她从上面看到了各个行业都在发展生产、招工的消息。很快她报名了崇文机械厂,当上了电工。但是,干了一个多月,又不干了,因为“当时我1米6高,78斤。每天背着那么多工具,实在是累得受不了。”/ h- L! m7 N& P6 `3 j. F% C2 p
[' }: ~+ i( r8 u7 b4 E+ t$ a
她又报名“国棉四厂”的招工。当时国棉四厂还在筹备中,本来计划的选址大概是在今天的南菜园附近。1958年的8月20日,她来到这里报到,接着被安排到东郊的国棉三厂进行培训。
9 A+ C$ d7 I b
# [6 q6 y! k2 N8 ?; P1 N& g就在她报到之前3天,1958年8月17日,北戴河开了一个政治局扩大会议,《全党全民为生产1070万吨钢奋斗》的决议通过。这是大跃进最核心的时代,工作之余,工人们一起捡废铁、砌土窑。6 w: c ]7 X d! T7 `* J# s
0 j% ]( K1 n8 @$ y! r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c4 p8 \- {5 w( W
大炼钢铁时代的老照片。
! Y; j( D9 c; k4 R
- H/ d% ^- U" N, R$ ^$ Y; s E“没人给多发工资,每天大家都干12个小时。但最后还是什么都没炼出来。”王荣琴说。
1 I* \- a$ t, l9 |/ T1 X1 {2 u
1 T" K+ C- L# W; i/ h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 p5 u6 X5 W( `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r. [: N1 @$ ]- d) A
; A- x$ K5 ~5 \ u+ _( a# W* V; V- y: J& A: O1 q$ @- {: O" J, _( s
两张老照片。哎,你能说上面的人不是“人民”吗?8 | @: z+ N4 s9 w
L: f% Z4 t M9 {# }% @9 c! H" Q
在这里培训结束后,按照安排,王荣琴又来到了崇文织布厂学习。半年后,回到国棉四厂开始工作。过去人们所谓“挑选”工作,很大程度上会要求“离家近”。没想到,国棉四厂却最终选址选到了昌平区,也就是后来的昌平第二毛纺厂。
2 f4 e# W9 r; b/ C3 i" @ Z; o* H, Q* M
上了班之后,王荣琴基本上都是买烟卷抽,因为解放后几年经济建设搞得不错,抽烟卷的人也多了起来。据记载,195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消费卷烟16.2盒,烟丝、烟叶0.13公斤。到了1959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卷烟就上涨到了29.4盒,烟丝烟叶下降到0.07公斤。$ s2 l# r; n1 L9 J0 a3 _& u
: [0 m7 ]9 R5 } ]: r t( P4 N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c7 @) ?" j- U9 {" \# h
! g( i, R% Q+ O9 _" _9 {简单解释一下这个数字,一般来说,一条香烟20盒,基本上相当于0.1公斤烟叶。 笼统地说,1955年,老百姓抽烟叶子比烟卷多;而4年之后的1959年,烟卷的消耗量已经高于烟叶的两倍以上。' A: m: Y1 C1 @4 C! n" M
8 F. q& t) g! q
4结婚
" O i+ u+ d1 \+ @5 r; c, b {5 Z1 J! ?" j2 I
1959年2月23日,正月初六,王荣琴结婚了,就是咱文章开头那一幕。
% `* L. x% y* ?6 ~# h1 B, [0 A( v# Z4 b7 @/ @8 V0 T. \
按老北京的习俗,“腊月不订,正月不娶”,结果婆家就订了这么个日子,让她有点儿别扭。为什么呢?是想借着过春节的时候大家吃饱喝足了,就不用准备太好的饭菜,省点儿钱吗?" P! C: F& ~" s& }' z( W
( j( G. @. F" C9 H f5 {: w0 V
丈夫比自己大两岁,丈夫的姥姥家与王荣琴的姥姥家同在广渠门内的那个小院子里。两个人是发小,但是,丈夫并不知道王荣琴抽烟。“年轻的女孩子抽烟,当时确实不算什么好事儿。无论到哪,我都是偷着抽的,尽量不让人家看见。”& S( I2 A. i+ F
. l+ f% A) b& ?* c婆家位于粉房琉璃街82号,自己家有一个不大不小的平房院儿。办喜事儿那天,同事朋友到来,前面都已经写过。到了晚上,便是丈夫拧碎自己那两盒“青鸟”嫁妆的一幕。7 f% t9 O) o3 T' o% ~ Q# _
2 Y) k. P( |# Z6 c9 k
0 J( F; a4 w+ S, h/ ]1 z7 E4 i0 w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a) {+ M% n. V4 o王荣琴大婶怕我不明白,给我比划了一下丈夫的手势,两手如同拧毛巾。哎,难为老太太您还记得这么清楚。“俩人躺床上了,我大叔道歉没有?”我问。
7 {/ e2 v! h( _ L p) \: a7 s
# _$ t9 i1 W& m# h大婶说,没有。“但我这人也不记仇,当天哭了一鼻子,也就过去了。哈哈。”
0 C9 ~0 f/ R5 Z# N \; I: m/ B& _) g4 G% | z( y
婚后的生活也挺特殊的,因为昌平太远,她只能在周末回到婆家,往返必须途径德胜门的长途汽车站,不必细表。
& K& x. s% L" r" Z' D8 a7 d' B: Q( c6 N
当做嫁妆这“青鸟”香烟,当时大概算是比较普通的香烟——不是最差的,也不是什么好烟。因为王荣琴的户口并不在昌平,因此当学徒工的时候,别人挣16块钱,她挣15块钱。她抽的最多的,是1毛5一盒的“绿叶”,偶尔也会抽8分钱一盒、印着拖拉机的香烟(大婶忘了这叫什么烟)。再好一点儿的烟,大前门、香山、恒大,基本上不抽。严格来说不是抽不起,还是那句话——有点儿钱,买漂亮衣服去,不想在抽烟上面花太多钱。8 O( A) ] x9 R" }# N* ^+ _+ T* X
2 Y: m9 a2 W" ?
来一组图,都是拖拉机图案的香烟。各位欣赏之余,也许能从包装图案上,看出那个时代生活的蛛丝马迹。
2 J3 n5 o8 f7 _# ]: O9 {+ A3 A2 t$ W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o) Z" C# Q% h5 z5 `* C
: i) B/ W( F7 F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w) W% T0 r" P+ y* @. }$ K- n8 D: i$ H3 X$ q; q0 m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G2 A4 n1 c G2 M1 q& }8 V' A
8 F- |5 M T" l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r5 U, h" o4 a& u8 J. A6 [! m, d0 S# o8 r! [! `' z- D2 P C4 k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1 X& C& }( m! ~! |6 x) w8 W+ P: ~: W& J+ v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4 O. k( Z2 J, y$ @9 g' X; C, J S
# k+ `! U. q! Y: a$ {5 D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4 d4 h+ `/ V0 S8 r# u
l8 N. `9 s3 a. G- h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7 d5 p7 E [, j# O5 _7 R3 H! D
, _$ ]3 t; |* c/ k; A, t7 I
8 M$ j9 d1 |1 e嗯。。。当年拖拉机也许得算高科技产品吧。呵呵。5 k( {. c7 l! J) U
# b" ]% x1 X6 x }0 p& n
那么,“你这抽烟有什么好处啊?有什么滋味儿啊?”丈夫问。
: h: A" a$ w" O5 M
" I. i0 ^; v! C% L7 B( [“反正就是抽完挺舒服的。你试试呗。”* G/ f3 F. l) X# d$ F
5 h0 F( g( m7 m1 g7 F& K试试就试试呗。结婚一年多的时候,丈夫已经学会了抽烟,只是一直都没有王荣琴那么大瘾。3 [) a v' i& g( s: N2 @, N4 s
. m: a4 M! A5 i$ C; ~+ M, b$ w; N$ @5困难时期公开抽烟身份; r& U, W' H2 a, t7 S
1 c: C% l- [$ H3 \
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王荣琴迫不得已,公开了自己“女烟民”的身份。; b( L1 k" {5 ]6 \, ?5 O
h5 V1 Y3 z( a
这是因为全社会的各种资源,都开始“配给”制度。香烟也不例外,必须凭票购买。“烟票”从哪来?单位发,但只给登记的人发。既然如此,就登记吧。
' v+ j+ n: i* b0 A
0 u# U' `6 L1 d$ a7 I% t5 f6 u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S; L1 l1 b, J c4 F6 Z4 @
% d$ r/ S- h! q& y1 C
当时她所在的生产班组共有20多人,其中少量维修工种为男性,绝大多数都是普通的纺织女工,其中有三个女工抽烟,只有王荣琴一个人登记了。可见:其一,当时女性抽烟确实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其二,她烟瘾不算小。
% g. W7 ^* F: N' w% @
6 b5 T U% h3 T烟票和粮票之类的生活必须的东西不同,你登记了,就有你的,你不登记,也不会多给你钱或是粮票。每个登记的人每月一张烟票,到副食店里,可以买“一捆”香烟,这一捆,一开始是8盒,后来是10盒,再后来宽裕一些了,可以是12盒。除了烟票当然还要给钱。8 i+ i9 k! t ~! S3 U4 F0 p
: \; Y0 R+ V% H+ M! T% n p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6 [6 E, {1 e3 `' d
( J2 g5 O; ]1 K" e
虽然公开了烟民身份,但抽烟大都还是背着人的。因此,王荣琴的香烟消耗量不算太大,至少每个月这些烟足够抽。工厂里的男性烟民可就苦了,烟瘾大的,那根本不够抽。于是,厂里的什么主任之类的,都会来找王荣琴。“他们当官的,能搞到好烟,于是拿着一根香山烟跟我换五根咱自己的破烟。我当然不答应啦,后来他们没辙,一根换三根,好歹剩下的够我抽的,我才答应了。没抽过那好烟,倒是尝尝什么味道。”5 w7 T" A2 |, z3 j# n& u
: ` l, K* z6 A7 Y+ Z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3 l: y) j( O+ K i0 J
香山的烟标。不过这个好像也是后期产品的样子了。, r! m! r/ g" O$ E0 z+ m% l7 d
2 ^* c7 Z7 C- u( o/ L( a
那香山、牡丹之类的好烟,“不干,不呛,确实好抽一些。”2 d, q R* G9 J! T
q, ~) n4 K9 [
三年困难时期,除了工厂的工作,工人们还要到朝阳区的三间房一带种大白菜。昌平的工厂,为什么要到朝阳区种大白菜呢?王荣琴说,不知道,反正那个时候工厂会开着车拉着人们一起去。大家还曾一起到山上采“野生纤维”,也就是一些植物的树皮、茎皮,回来加工之后,掺在棒子面里蒸窝头。“说是采野生纤维,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在山上帮助村民们摘杏儿。”9 g3 h# M# E" h
" E; u3 M$ ~- Q" v前面说过,王荣琴很瘦,所以自然灾害那些年,“30斤粮票,我自己吃不完,算是没怎么挨饿。”当时食堂里的菜分甲乙丙,“基本上没吃过甲菜、乙菜,每顿都是吃半份丙菜。这丙菜就是最简单的菜,大锅熬出来的,大白菜、小白菜之类的。”
9 \$ r9 ~, C& c( z7 l" {* B/ ~& G- C3 q& G8 L; s; ]5 g8 O. }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K) M. W/ O' I) `聊天中的王荣琴大婶。直到现在都很苗条啊。' P7 _$ O% \& M1 w# T& E) W
4 i4 B" K6 w0 n7 t) r王荣琴当上生产小组的班长,困难时期还没结束,当时争当厂里的“红旗小组”,有一条标准便是“计划用粮”。于是王荣琴省下来的一些粮票,送给了同班组饭量大的男职工。: N3 D4 d q, w- `
/ r8 u- n! I$ \2 E/ j6 T. t别看她在单位这么大方,却并没给家人贡献太多的粮票。“每个星期回婆家一天,所以每个月要给婆婆四斤粮票。我丈夫算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他一个月28斤粮食,不够吃,管我要粮票,我还真没给过他。”她记得丈夫偶尔会到“城外”的地方摘柳树芽,摘回来之后,婆婆用滚水煮、凉水拔,包成包子。让她尝尝,她没吃,“我看见他在厨房那儿数个儿来着。”# G1 {7 m1 u3 O4 A
2 S( x5 @3 n3 E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q$ Q8 A- V& s, p- o柳树芽做菜,来自一位网友的博客。看来现在还保留着这个做法。3 K0 C2 X- F4 y
( _1 V3 [3 j( E: q* f, G
为了争当厂里的红旗小组,把粮票给了同事,却亏了自己家人。我问王荣琴大婶,您后悔不?大婶说,没什么后悔的,当年工厂里争当先进的氛围很浓,换谁都会这样做。
* U$ w3 R1 E! M' w2 u" l& H0 Z6 L- ^" N( j3 |* |2 {: ^8 w$ Y; \
6抽烟没入党; n8 P0 P) _* a& C
; t# F& x$ r/ M" z ?( j2 Y, S
都当上小班长了,算是不大不小的先进人物。于是,厂里的干部就来了,入党吧。& m- y+ F) `1 }; f3 \
2 F* T& U) Z! U1 k2 ~这在当时自然是大好事儿。找她谈的厂里干部,据说早年间还是个地下党,思想先进。“你各方面都挺好的,就是生活上嘛,有点儿小资思想。”: x3 ?& {% ]1 }8 A" i
4 M9 J* U; M8 N c$ q1 t/ w; \哪有嘛。算起来,只有抽烟可能与这位干部说的“小资”沾点边儿。王荣琴写了入党申请书。6 |5 @ i% O8 v N. j2 X2 n8 g
# t2 D0 m& @0 H- D' H5 Y
刚刚熬过困难三年,1963年,四清运动又开始了。这次直接就说清楚了——小资情调,当然不能入党。得,这下连申请书都不用再写了。
) x1 D$ q9 m6 N! w+ U6 w+ i% P4 i. Z- m0 c o1 U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0 K" x6 x$ A9 e9 k2 C& |1 o+ |8 Z现在也有饭馆起名叫“小资情调”,几十年过去,小资情调从一个贬义词变成了一个褒义词,代表明亮而安静的小咖啡馆或餐厅。( Z9 }* A! c# s2 @4 u
# [$ N a; n) M# o. B
其实,即便是为了拿到烟票“公开”了抽烟的身份,王荣琴一般也不会在公开场合抽烟,她还是觉得“不好看”。
: O. B5 A! r5 G6 G/ J" u' e$ F( s9 i; U+ X2 u
7婆家1 r( p! E( A8 m. ^5 }
1 { U- f2 N( E! I" w. d) {- ?婆家的情况也挺特殊的。
' r; _' N; W5 q |9 i) N+ w# i- H" b- f4 x/ a$ x {
解放前,老公公曾经拿着几块钱,置办了小车,做了一个推车的小货郎。全家人省吃俭用,不久,小车变成了一家绒线铺,仍然是卖针头线脑的生活用品为主。就在南横街路北,后来那里改成了南横街第一副食商店。7 R8 v+ N0 Y$ c' d0 J+ |
* s) b5 {- P! }' y4 d1 @+ R& l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Q& f$ c g/ Z/ s5 [
这是2009年的南横街。6 F) h; y7 a9 h5 v2 e" O& B
( ^4 m3 b+ O$ T* R+ e( x) I+ q按说这生活算是不错吧,可是,嫁过来之后王荣琴觉得,丈夫家生活还不如自己家。“每年八月节,我姥姥家那样的穷人家,还得吃顿肉呢,可是他家这边实在是太省了。每个星期只有在我从昌平回来过周末的时候,带四毛钱肉馅来,全家礼拜天吃顿饺子。”
# G: H1 j4 M- i; i1 Z( n4 {( b$ m1 C2 E! P& |1 g" d
事实不是这样滴,省,是有原因的。首先说,毕竟都是穷苦人出身,日子省着过是很正常的选择。其次,老公公攒钱,后来又跟别人合办了一个茶叶铺,别看家里生活节俭,毕竟把买卖做大了些。只是这些买卖公私合营之后就都改国家姓了。
+ l z, P3 D0 b7 g9 s/ g5 B S
8 O7 d% {/ |" i! }* [# ?# K再次,其实值钱的东西都在家里呢。家里有正经的硬木家具、条案、琴桌,家里那两头沉写字台都是大理石面儿。还有一个红木架子的、上面有九条龙的大瓷鱼缸,明摆着不是一般人搞得起的东西,有收旧货的来家里看了看,出价500,都没卖给他。
0 H# e$ t) D* G% W( T4 D3 S8 h4 E5 ~! x) C' s P
哎。。。呀。。。呀。。。呀。。。呀。。。( p8 X9 _5 ]4 `( {) z. w* c
# {! q1 [. F( k
这么多好东西,我不说,您也知道后来的事儿了吧。
3 c# J/ ~+ W3 P# g; i" m T5 ?
# ?) K1 b b' F4 p" z- F文哥来了。文哥是谁?哪有这么个疼人的哥啊。是文革。
z" e& F* s% w5 @
* Z. t6 E# _3 N2 A: G# r. D8文革的工厂" \8 _# t+ U& a5 h! T& b
! j2 Z3 R; G5 [ s1 j# G1 J
“纺织厂的女工都爱美。特文气的姑娘,大都是在机关工作,她们并不是很追求漂亮;而纺织厂的女工们,就都比较爱打扮自己。”
5 J- e0 A# A5 }, b$ h# s3 c O4 O) |. n$ Q) T
正中爱漂亮的王荣琴下怀。她有两大爱好——跳舞,滑冰。跳舞就是交谊舞,下班、周末时不常找地方去跳舞。她记得1959年国庆节那次跳得很尽兴,当天白天是阅兵式,晚上大狂欢,她在天安门广场上随着大喇叭的音乐跳了半宿。4 R1 s: @& Z1 S3 e
3 W, f$ I* ^, G+ h4 H) Q7 S
当年跳交谊舞是普遍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挺受人们欢迎。王荣琴又爱美——现在的王大婶,两只大眼睛炯炯有神,年轻的时候,她78斤1米6高,穿上连衣裙,绝对是漂亮姑娘。她还烫头了。0 F- D) d9 ~1 \) D% u9 O3 {
+ P. j+ M W T* u, N然而就在烫头之后两个星期,她走到工厂附近的公交车站,发现站台上站着两排年轻人,每个人都戴着红箍,拿着棍子。“我赶紧找了个工厂里最常见的白色帽子戴上。”
- z9 b' o3 j& ?. C m, s7 C P. ~( ?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2 ]% b5 {9 h6 b# [& D
老照片。! H) |5 N* K# W$ [
9 N! p. ?- {8 G这些人就在街边抓那种打扮不合时宜的。比如说烫头,当时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那要是被看见,甭管你出身好坏,肯定先打一顿再说。“你说我怎么那么倒霉,烫头俩礼拜就赶上文革了。”爱跳舞,那高跟皮鞋,都得自己先给毁烂了,再悄悄扔掉。
1 q* N9 H4 d- y e( N4 `, f- A1 q* E9 d% `
这昌平第二毛纺厂的“武斗”是出了名的,两派之间打起来,时不时爆发打群架一样的冲突;坚决革命这一派准备柴草要点了办公楼,“保皇”的另一派赶紧披上棉被去救火。* F! o7 ^8 Q5 S+ l" G8 \
8 H c" r2 o8 g, E9 i/ p4 r0 C工厂里有过两口子,男的是司机,女的是挡车工,俩人天天吵架,最后闹得自己做饭自己吃。当时这不算新鲜。有个叫赵玉(音)的老纺织专家,被扣上了“军阀”的帽子,天天挨打,后来听说是从工厂围墙旁边的排水洞钻出去逃走了。这也不奇怪。
$ h- c5 i+ L5 i' f9 z: l `# ]$ }7 S# b( r* P: [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g- C/ W2 L- T' o( X老照片。9 k: e& E+ D2 X P
/ v& I6 ?+ ~. M7 Z" v) [# E P在当时的人看来,无论发生什么都不奇怪。关键是我等文革后出生的人,已经无法理解这种奇怪与不奇怪。
" M7 B& O( z* S( [, x1 C
! S, \9 U! z/ U* B& z2 n; C“明儿个我当了妇联主席,封你当我秘书。”说这句话的人叫邵福兰(音)。这句话是文革前说的,但被造反派揪了出来,不知怎么就给扣了个“现行反革命”的帽子。
& _+ P3 o4 S" ?. Q' X8 i7 v5 \4 s- S, l. y! e4 l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g! Z7 N- z2 R老照片。
8 W/ v' A8 E+ o5 n7 g3 q
7 S: `- u4 Y& Z, K$ Y& R挨斗的时候,屋子里放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摆着一张小凳子,邵福兰就跪在上面,摇摇欲坠,造反派一脚,她就会直接摔下来。反革命的牌子挂在她脖子上,铁丝勒破了脖子,血液就这样顺着牌子流着。她刚生完孩子,产假56天,此时孩子还不过两三个月大。每天中午,她抱着孩子站在大太阳下面给孩子喂奶。孩子招谁惹谁了?
/ O0 z4 ?2 Q \ Q0 n- U' F- Q y, b- q9 s0 C# x" a
不久,邵福兰跳楼自杀了。收尸的一幕王荣琴看在眼里,“我哭了,但是赶紧跑开,怕被别人看见。”
8 p9 v2 J3 Z% U$ s6 G# X1 O# @
7 }5 n( ~3 ~; O- I另一个被斗的女工叫崔桂葛(音),她也是说错了话。每周一上班的时候,工人们习惯显摆毛主席像章。崔桂葛的那个像章大概是看上去不错,一个修机工说,“我拿三个像章,换你那一个。”
! w; q. S t' `# g5 J
3 p Y) p. p. t* }崔桂葛说,“十个我也不换。扔茅房里我也不换给你。” q' j0 P" W* @, F1 |2 a! n# s k
! a# b" d8 Q1 R; J- w听了这句话,如果您明白了为什么崔桂葛被打成现行反革命,那说明,看官您仍要加强思想改造,赶紧摈弃文革思维。1 ^0 S& Z; h4 G; c9 q( r
' P. E% K6 G6 K3 z- X0 R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 G1 n& u# S! ~5 P文革时期,全国各单位制作的像章,其种类多得无法统计。7 d" `0 H9 i* m
. P. O9 v' i% b2 F3 n! O崔桂葛站在大空场上,早班下班的人先斗。站几个小时之后,下中班的人斗。“铁锹、木棍,倒是没有枪。”这种场面,“就好像现在在电视里看到抗日时期打日本人一样狠。”
0 w" e$ y- V, J. Z" Q& r0 }& G* U- e# S" L k
而所谓“小资”的抽烟习惯,当时似乎并没有被任何人当做批斗的题材,可能是因为抽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习惯。文革前负责发放烟票的那些厂领导,很多都已经被打倒,而在王荣琴印象里,烟票或是相关的供给,还是有继任的人来负责的。这一点并不是太清楚,因为也有资料显示,烟票这一形式在1965年就停止了,文革时期“卷大炮”抽烟叶的人多了起来。直到文革后期,部分卷烟才又采取了限量供应。还希望有印象的朋友,在此留言讲讲您的印象。* A" y, x% T# j
a9 l' f7 T' F6 K8 K0 H( O* \& w& K2 K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O: a5 _: t: h1 C+ ~/ \' \0 ~# J! b+ y n* |& X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o4 W7 K7 e+ {0 R* B卷好的“大炮”。
& r. \# p( O. i9 Z' P( u! }
8 m7 C. J2 u' P9文革在家里* j0 k/ d& b* g0 X) w
( V( a: d: C) n; D
王荣琴的姥姥曾经当过奶妈,是给一家首饰铺。人家挺客气,送给了姥姥一些首饰。这些首饰传给了王荣琴的母亲,母亲将首饰又传给了王荣琴,附带一句话,等我去世的时候给我戴上送行。
! x9 ~2 ?2 ]8 z% t& m- @% q1 ]/ {4 j6 B w- p
这当然是四旧,文革开始了,必须处理掉。“扔到哪我都害怕。我把它放在家门口的垃圾堆里,上面再盖上一层垃圾。”搓垃圾的工人一铲子搓走,估计不会被发现。
8 P1 f* m- i, F* H q4 g P
7 E4 f; a! q+ f' i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0 U: T: V8 w. E
老照片。1 W6 e( h# I! J
, \: w- w$ J5 x$ s" c: c( m# S7 K老公公被定为了资本家。当时认定资本家,大概有个说法。王荣琴回忆,公私合营的时候,国家会给个评估,根据评估给钱,将私人的产业收归国营。评估要是在2000块钱以下,就不算资本家。丈夫家评估的结果是2000多一点儿。
6 O' p# E K/ d
: t# L- v/ L+ N公公婆婆胆子都小,没等红卫兵来,就想争取个好态度。婆婆找到居委会主任,居委会主任带着红卫兵就来到了家里——说胆子小还有一个证据:公公婆婆本来都不识字,婆婆只是在解放后参加过扫盲班。没文化的人胆子若是小,那就真的不是一般的小了。
( B' T2 b* m9 b0 X+ m
6 y0 x; S+ o) @3 _' C8 G0 V% A7 ~+ j4 {也是被吓的。王荣琴在昌平工作,每周回家,“前一个星期,听不远处斗人,那鞭子声是‘啪’,过一个星期,就变成了‘噗’。估计是人都被打得没模样了。再过一阵一打听,打死了。”
* Z/ J1 j! S1 O6 V. p
: I: \6 b5 {9 J) l; w/ y; y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S* b4 w0 e2 w# v2 }老照片。+ ~! {0 L) L w5 O0 o. y/ H. S
9 v, X# f! i5 a- x9 y3 V, k. M2 k能不怕吗?有红卫兵来到王荣琴两口子住的东屋,“你是干什么的?”
5 w0 y" M. v0 {, M( R/ S2 T" u' o2 ^' V5 e# a( I- ^
王荣琴答,我是儿媳妇。红卫兵没难为她,“要说是闺女,肯定也得挨数落。”于是红卫兵在东屋里写了一堆封条,拿到西屋。
, X' H3 H+ c: J& I2 I# m/ K, R1 E: Y" Y
公公婆婆住在西屋里,东西统统摆好,贴上封条。那九条龙的大鱼缸,那搬不动的大座钟,那红木家具。就连一套餐具都没放过,婆婆老老实实去找来了抽出去使用中的几个盘子,刷干净放回了箱子里。现在想起来,这真是老实人!2 \ _4 z' ?6 H) Q4 n _. [
k/ X$ o' ]! N+ A
王荣琴说,公公婆婆在邻里之间并没有挨什么欺负,因为人头儿口碑都不差,没有街坊来找事儿。但公公是否在单位挨过斗,她就不知道了,反正丈夫在单位也享受了特殊待遇——既然公公是资本家,丈夫便是“狗崽子”。当时的人们每天要对毛主席像“早请示晚汇报”,自己出身是贫农,在毛纺厂请示的时候就是念念语录;而丈夫在单位里和几个同样出身不好的人,请示的形式是:站在毛主席像前,低着头。
7 `7 I+ z* k6 @& x5 a6 U6 v8 A( g2 ^( K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8 `0 S. K0 s, u5 L l. |: ]! q8 z
老照片。
' ?8 @! q: ~( l+ \$ M: P1 _/ d2 i* ~2 y& D* x
连家具和床都贴封条了,睡哪啊,不能老睡在地上吧。王荣琴去买了一张木头床,45块钱。这张床一直到现在还摆在王荣琴的屋子里,后来更换家具,她扔掉了自己两口子睡过的床,却始终没舍得扔掉这张木头床。
" g% J' q! U8 x" ?8 n, K. _
& s( j. f' n( U7 I2 Z4 m( c9 V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u O& U6 t' @7 I6 O# |) A6 H/ e! ^这张木头床,普通至极,却有一段抹不去的回忆。% q; o6 s6 M3 G0 {5 B" g8 k* T* R
( I! ~5 ~/ ], T' K1969年的一天,丈夫找来了一辆三轮车,将家里这些被封的东西,按照当时的要求,送到了不远处的红土店的一处集中地点。王荣琴帮着推了一段路程。
3 e/ H5 {' D. l* y. Z) g* D: U a5 u4 R4 w
哎呀,说了半天,还没说到抽烟呢。
+ q; h; v. L6 }# c0 U- I5 ^3 G# Z9 M. A
文革时期的抽烟,同样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什么状况呢?其一,穷,有闲工夫都闹革命了嘛。其二,确实有闲工夫。8 G( O! a( J- P( {( f
- e: Q5 l( V! Z5 y穷怎么办呢?那就只能抽回烟叶儿了。这一段的历史,连地方志记载都很少,原因可想而知。《人民生活志》记载,烟票制度其实早在1965年就废止了。但是市场上烟卷的供应大概还不是特别丰富,1974年以后,部分甲级好烟限量供应,乙级敞开供应。1 J" M- l" R; v. s2 O* B* s; k
" R# G v- t1 L* S9 I1 ?
与此同时,一个时尚到来——抽烟斗。全北京的男性烟民为代表,都绞尽脑汁找麻梨疙瘩之类的材料。还是那句话,闲啊。当年那工厂之类的地方,木工设备并不难找;手艺好的也大有人在,恨不得纯手工就能抠个烟斗出来。
% t8 O2 l8 I b% c1 b1 \$ q
4 ?! Y" s1 B- l不过作为一个女烟民,当然不会“同流合污”啦。王荣琴连抽烟卷都觉得有些不好意思,更何况叼个烟斗。
7 o" u( ?* v; z. _
( F; z" k# a& _4 B, u; b1 e& ^* P0 H/ Q6 |- q- ]/ t- r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z6 s' ^. M5 f9 M/ H
改革开放后,落实政策,这些东西按说都要归还。公公婆婆有两个儿子,于是,丈夫和小叔子一起去了认领地点。他们拿回了一对花盆和一个瓷瓶子,当时的通告上说,其他的东西,都已经“出口”了。. F) S- H4 D2 c7 \) L8 B& ?' D$ X& x4 Y
" A! @! X5 T% @/ C2 Y
不知道为什么要以“出口”为理由呢?% r3 c* R; R: l+ I+ B
2 i+ J8 [2 P7 X% `9 l$ A
先别骂街,国家挺仁义的,不是丢东西了吗?给你们补偿,给钱。
! p7 J6 z, T1 |* i, `+ l. w& `8 ]$ X
然后,一共给了74块钱,当然包括那个被收旧货的出价500块钱的九条龙鱼缸。文革前的500块啊。
/ }6 p; u7 D1 A3 p) ^8 V
& q5 p. X$ I+ o6 |% N! B; m* `10再次公开抽烟
! a" p I$ w/ x1 A7 L6 q3 j, o% p( u
文革,扔掉首饰、不再烫头、家里的好东西统统给国家送去。: P( W* q: F* b F
6 D, n. ~# A* V0 M7 j j5 ~. g因为所有的人都觉得,以后的日子就是这么过了,这些东西、生活习惯,不会再有出头之日。
) [2 u, U% D9 i1 ` b+ i
+ D; Q" \6 ` `+ \& X: F, V“四人帮怎么就给揪出来了呢?真是没想到啊,不敢想。”居然一切都结束了。改革开放了。
% G' a) j, ?9 f8 z u, K9 c6 t; g2 W3 s, K3 L# Z: ?& o
1977年、1980年,公公、婆婆相继过世。
% ~8 F: o4 o8 G$ r( J5 W" b( t6 _7 F, Q5 _ o
1985年,46岁的王荣琴退休了。她1962年生大女儿的时候留下了点儿病,此前在家休长假,吃了6年的劳保。工厂里的老领导找来家里,“我们也要退休了,今后没人照顾你啦。你也退了吧,现在办还能涨一级工资。”1 c& C4 u: F5 N% j2 z' ]
" e% [ l5 q7 v) e" b* [王荣琴抽烟一直保持着比较简朴的习惯,“大婴孩”、“工农”都是常抽的烟,改革开放后,生活好了一些,她偶尔还会抽抽“恒大”。大女儿上班,用第一个月工资给她买了两盒“八达岭”。这烟挺好抽,她后来抽了好一阵儿的八达岭。
0 R! n L P) x) S" B& m
: C( R8 R- L( W( j$ @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0 C/ h5 X& k/ n* I! h$ M
0 q, G: E& C: H: Q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7 j7 Q- M. D4 ^5 X% q7 {( U
- H. ^+ y9 ^+ h q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0 n8 q. t7 o) @, _. m
八达岭、大婴孩的烟标。
1 H& S3 z' k% ^' M
; J2 o; n( @* I" B/ ]5 u: l80年代,过滤嘴香烟兴起,王大婶抽了好一阵儿“小威龙”。洋烟很快就来了,希尔顿、万宝路,不用加引号,大家也知道这是香烟的名字啦。王荣琴说,她当时还不舍得抽洋烟,大都是偶尔有人送点儿就抽点儿。- U4 P* {( U( C5 O
+ G8 w- F. D7 L4 c+ C" ?; a6 \工厂里的造反派,据说后来都挺消沉的。没听说谁为当年打人、揪斗的事情道过歉,也没听说谁为当年被打被斗报过仇。
- P' z1 F- @- N# a' S3 ? @/ W3 r$ K
早早退休在家这几年,她没有接受居委会派出所的热情邀请去居委会发挥余热,而是选择在家,“我爱看电视。”; z0 x3 a( L2 F# T% U
1 } V2 j2 W) r* ]: x
她也不再隐瞒自己抽烟,年轻的时候想好了,“到了50岁,抽烟这事儿我就不藏着掖着了。”0 j( Q1 p# w1 D2 X% n) l8 b! t1 K
9 z. n5 Q% S7 r3 j2 p虽然卷烟已不是什么稀罕物,但部分好烟直到80年代其实还是限量供应,国家逢年过节还会发布消息,“敞开供应一批好烟”或者是“凭副食本,可买一条好烟”。
& a, K6 k+ k# ?% G4 F1 S4 N; _- H" T; U) D
地方志记载,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卷烟消耗量最大的,是1987年,达到40盒。注意,这是总体人均,并非仅限于抽烟者的统计。至1997年,下降至30盒。增长最快的则是从1985年到1986年,85年人均21盒,86年猛涨到39盒。
& h9 B5 V8 g3 X) d4 e9 f. k: J+ w# x" d' B: x9 q0 h& [6 m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6 W W9 e' m+ t7 j5 A; H7 W* D+ \; Y! b; v1 x* S/ g
是奥运会那年,王荣琴还是“出山”了,当了个治安志愿者——其实就是搬着小板凳,在马路边上跟其他大妈聊了半个多月的天儿。“奥运会这么大的事儿,能赶上不容易,还是要参加的。”
* ~ L* X* c6 R( Z* w
, I2 Q7 D2 J3 o8 n' {' W( Q0 J老伴脑血栓,在床上躺了7年,2011年过世。% o) ~( v, ~4 g8 A$ i/ y
# j5 @+ f2 j4 ?6 a: l, g% K8 L% w' H她仍然爱美。她给我看了2012年工厂化验室工人们聚会的照片,她染黑头发,戴着眼镜,看上去也就四十来岁,文文静静。/ ?! R( O7 E: V
& [% |3 Y$ B* J( ~, A m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u6 x' W& U3 Q7 \9 V/ k3 g/ a( T/ s5 @/ Z( o8 t
女儿嫁给了四川的女婿,仍然定居北京。女婿工作好,前些年听老太太念叨没见过大海、没坐过飞机,带着大婶去了青岛、陕西,还看了延安的窑洞,“那是毛主席周总理住过的地方。”她自己收藏着很多毛主席像章,经常还会戴出来。/ w; N4 N' E I, [' w
: Q5 X" [3 e& G
儿子一家跟随自己生活,王大婶自己连饭都不做,儿媳妇伺候的好着呢。她的退休金3000多,足够花了。
2 e( b+ D) D' h0 E7 G
& p$ k3 Q Q4 w$ Y+ l- j5 }; K; W还有一只老猫,毛都稀了,就像一个老街坊,我们聊着天儿,它就悄悄钻进了屋里。东屋门口摆着两个猫粮小碗——本来是两只猫,据说前些年死了一只,不知什么人给猫下了毒。) w* j( \' p4 h$ N& h
$ v" ^5 C3 m; E* J6 y+ a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k7 w1 V3 T, ~% a- f8 t. K; K+ |
我跟大婶聊了两个下午,每次来到东屋,她都开着电脑。她会炒股票,昨天一天形式低迷,她一见面就念叨,哎呀,我那股票今天没卖出去,本来都挣了3000块钱啦。我说,您真是本事,都3600了您还挣着钱呢。
$ }& O( o- A. U
, ~! p/ I# v4 Y6 x7 j额,最近这两天我没过去,好像2900了。。。。' E1 l8 D) l: F/ B! ?
/ t& A$ X4 O0 d2 ?* g$ B i怎么那么巧,在粉房琉璃街那个理发小摊上碰上了王大婶,怎么就一起抽了一根烟,怎么就听她唠了几句,便觉得那么有意思?在这个社会,大婶是个挺“听话”的公民;在生活里,她又不那么“听话”,直到现在,她家里的窗台上还摆着一摞烟。
3 G$ M% [6 G. @. N4 L8 N
' R- M) L/ D' v8 _# o她最喜欢中南海的“彩8”,偶尔也会抽抽红塔山等烤烟。聊着聊着,她打开柜子——里面还有十来条烟呢。“我还是喜欢中南海,一阵儿不抽它就觉得别扭。”
/ f) a5 X0 z8 Q- \' i) r9 r; T. H: D0 b" f/ t2 Q
猫儿胡同·第299辑:粉房烟云64年烟龄的奇女子
" i6 |+ U1 q* n+ j1 K( F1 N) {+ A2 g
这是大婶家里一角,摆着的几盒烟。/ B, d5 ^6 W h( ~ V" d5 M6 ?; [7 G
# ^1 z8 k i) [! }3 P. W3 k但是,大婶还是会尽量少在公开场合抽烟,最直接的原因嘛,还是觉得不好看——爱美嘛。国家这次闹禁烟,大婶去胡同口京天红吃饭的时候,就不会在饭桌上抽烟,“都说了有房顶的地方不让抽,我要是让人家数落,多寒碜。”5 h0 v/ P! S4 z9 F# ?
4 z9 h( f9 h. o. }7 e
最后提醒大家、提醒大婶、提醒我自己:抽烟有害健康,还是少抽、不抽为好。
! w) h% d! Y# C6 r7 s) [6 X; l
% r+ l' N* U4 ?# [/ s4 C* ~最最后提醒抽烟者的家属们,理解万岁。
x3 I& w3 @; Z7 i [
7 q+ c. W0 `- ~( _4 E$ K, G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谢谢观看。
& W, O3 L! e) X& ?4 ]# ?1 b6 [! P. t _
猫儿胡同 lox$ j$ ]* U, C7 ]! c( r, d% e) y8 F
原创 2015-08-26) @- H2 n( ^( I7 Q
( B' ~" O# |8 i$ F+ [
/ i& m, C% v. j! a4 ^! b7 V, w+ Z5 d% 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