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ID30
帖子
阅读权限200
在线时间 小时
精华
威望
日志
相册
注册时间2004-2-27
最后登录1970-1-1
|
百花三弄
, k" f; }( J' B1 T8 Y
5 W3 k8 d" D8 A: s+ lone-night-in-beijing
4 Q, _3 C! Z3 b; h8 \我留下许多情2 I0 } T% i9 H
不敢在午夜问路0 D* c+ g6 g+ L
怕走到了百花深处
( |$ Q1 F0 a1 J( R
1 T/ M8 E( c* C5 q" |扯你妈蛋!真去过百花深处吗?
0 ?3 `5 m) f; w7 v U2 k: {. e& g, Z( `0 i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5 x' Z* b i9 J3 V
, e3 Q, c! [3 Q
一直不敢写这里。这个名字给人的感觉,太美太美,但实际上这里只是最最平凡的小胡同,甚至可以说,建筑凌乱、缺乏绿化,还不如普通的小胡同那么漂亮,落差太大。
1 i0 z ?3 E( K( Z+ e! }7 M" m) l A0 Y* V" z
然而百花深处这个名字,穿越了朝代更替、战火硝烟、文革、拆迁,居然一路走到了现在,便已注定它将不是个平凡的地方。陈升确实来过百花深处,而陈凯歌的《十分钟年华老去》更是把一个百花深处,拍成了老北京故土难离的感情的代表。+ r$ h) b. a0 b4 G4 ]% x# X
8 D. e) r1 y' _
百花一弄叶凋零- g1 k# N( M5 p3 u* V
' G2 |' X6 @' T# L. {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 N7 |% k d W3 J s
, N5 i9 U8 E7 h a6 I2 F百花深处在护国寺西北边。早二三十年说,护国寺比起百花深处恐怕有名多了。对面有人民剧场,旁边有护国寺小吃,还有改革开放初期很有名的护国寺花店。
; z5 V! S3 _: C/ L$ a" `* F1 [6 b' I- `2 H$ `8 m$ G
那个时候的百花深处不过是很普通的一条小巷。这个名字,据记载诞生于明代,万历年间,曾有张姓夫妇在此购买空地,做成花园,有山有水,颇为幽静。清代还改称为“花局胡同”,这里为种植花卉的场所。至光绪年间,又称为百花深处胡同,至民国,胡同二字去掉,称为百花深处。
$ U" H& r- r% m, R2 O% U4 _2 I' o1 b0 D' m6 k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 n- z, [. c0 I2 p( U9 I! `
) S4 s0 P3 u. T1 p& R至解放初期,这里已经是普通的平房区。在这里住了80多年的一位老奶奶说,她一生在这里,从未见过百花簇拥的场面。
9 y* i l0 F" X d: k( p
! h$ H& V6 y6 ?. a" _胡同里并没有太多的商业设施。《北京晚报》从1980年至1995年,也只报道过这里寥寥几次,从未写过这里有什么繁荣的商业、美好的传说、靓丽的景色。只是在1988年3月的一篇副刊文章里,说到这里是“北京最美地名”之一。8 F/ [8 c' C; F2 t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 j, f+ o+ M! k$ a/ T
! e% _) m" k/ \( F i1 K+ j像这种院子门口有点儿花草的地方,已经是百花深处难得的美景了。 [4 m9 N2 N; }6 z' B6 C; {
- X3 ?6 ?' @$ O% `( R* y至2002年陈凯歌拍摄《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这个地名,可以说是重新被北京人“想起来了”。难怪,乏善可陈,空有一个美名的小胡同,这种小胡同在北京真的不算少呢。当年看过这个小短片的人恐怕并不多,直到互联网时代来临、网络视频火起来,加上怀旧思潮在社会上涌动,这部小片子,着实感动了无数的北京人。' @) ^& Y/ x9 c" ~, y: \
) o2 Q3 k( P; ^# o1 @没看过的话,现在看一遍吧。; h! I8 a9 R q8 U" p) R1 c
6 v5 C W% R# q那时候我看过这个小电影并不明白,为什么,陈凯歌这样一个国际级大导演,会拍摄这样一个“粗糙”的片子。一个不具备代表性的精神病人,面对拆迁,有些留恋,仅此而已,画面里没有漂亮的红墙绿瓦,没有花鸟鱼虫的京味儿生活,甚至没有精致的调色,如同电视剧般平淡。; o( y) z2 [& P' y9 I
( J3 Q% ?- @8 b" v* R
这些年拍摄胡同、眼见拆迁、和离开这座饱含感情的都市的人们聊天之后,我才明白,这短短的《百花深处》,仅仅10分钟,却真正地做到了“感染”。这才真正称得上是大导演的手笔。; v4 _5 D. Q% i# K! P `1 T
* Q: u8 m$ ^0 @3 x$ U另外,虽然电影中把百花深处拍“拆”了,但实际上百花深处一直都在,并没有拆迁,以致于留给了我们那种落差感。4 U, G2 g4 S: R' [5 G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 k( Q+ _: q, ?) L: b5 _3 l( K4 f: I
; r* q- j* Q8 _" y1 ?' s3 h x
8 J) u8 {: u A) Q& _6 S0 O$ m* k% M% P6 a6 \' Q
百花二弄婉转鸣0 w3 q! b* g3 Y$ }1 f X
/ S) Q# M! h0 o* j! j
1990年。夜晚,一个现在很著名的歌星——或者说是艺术家,走出百花深处16号。他还没什么名气,是在16号院里来录歌曲的。他走出两层楼高的录音室,回头看去,心里充满自豪——那座录音室落成时间不长,号称“亚洲第一棚”。8 _# j0 e z; i
1 R0 x9 N$ ~2 M7 [# u他在院里转悠了一番,突然想起,今天没骑车。于是,溜溜达达走出16号院,门口的老师傅看他出来,“走啦?”打了个招呼。
7 ?# G7 s# H; c/ |9 C W( I; W1 X8 r5 K7 S5 a. f$ Y
但他没抬眼,心说,进来的时候,瞧你们这份儿难为我,还非得让人出来接,让我在传达室门口晒了半个钟头。
p% f5 z/ {5 M" e5 |/ ^- I& u
- {2 q- o9 N" h8 T( P S他来到了胡同口,左手揣进西服裤兜,右手伸出,“潇洒”地打了一辆“面的”。
1 g0 E6 h% H3 d- K1 N9 O# Q# n4 b8 G9 X
以上内容纯属虚构。但也是根据几个老职工的片断记忆,复原出来的。' S0 [/ i T; \! Z0 h, w
+ K4 R" E# z% O2 q& W( I
16号院便是著名的“百花录音棚”。1990年它建成的时候,还登上了《北京晚报》,后来更是被说成是“亚洲第一录音棚”。
; D7 P( E. W7 b! ~1 ^2 L6 T9 C! ^* W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 y9 G" k9 W! V! I, L6 s3 Z6 b- g
( y* f) O: }3 [7 A- W- v3 r+ n只是今天这个院子看上去再普通不过,简直就是一个典型的落魄的国营老工厂,门口一排办公平房门窗连在一起,都是典型上个时代的样子。里面三四层高的一座小办公楼,都已经出租出去变成了各个单位的办公室。院子里还停着不少车,从奇瑞到奔驰都有。
# \5 G t$ h) l+ _4 a% O7 O- L& z* k) E7 z h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0 D4 D% }4 z) I! l: G& }4 E
: ?4 _, ?$ G5 c1 f2 c4 L
门口挂着“北京市音响器材厂”的铜牌。跟看门的大叔一打听,原来音响器材厂早已没有实质性的生产,大多数的办公用房确实已经面向社会出租。只有一座楼例外。
, E0 E9 l2 I" }4 c7 U$ _( W& W' J5 W* m0 O4 l
这座楼有些奇怪,两层多高,侧面居然只有两扇窗户,外立面看上去非常简陋,就如同临时房一样。它便是著名的“百花录音棚”,这座棚子落成的时候,北京晚报报道如下。不用细看,后面为您摘录。
& t5 R2 B# F! B* _) L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9 E5 p+ I$ J; q& a% j* {: q
, {9 ^: n" Q R$ I3 H
+ d. N4 d2 b8 |2 @记刚落成的设备先进的百花录音棚,记者吴汾。
2 ^ r) P' Z3 ?/ } l
6 N8 Q! E: \9 M9 |新街口有条狭小的胡同,百花深处。一座具有九十年代初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数码录音棚——百花录音棚,历时五年,终于在北京音响器材厂建厂10周年之际,落成了。; H9 [* B& ~+ s3 m
/ x5 @) V/ X' t录音棚各项指标均达到录制激光唱片母版的要求。为了消除固体传声,百花录音棚采用了室内弹簧悬浮的方法,头顶上则是倒挂吸音椎体。9 @" T' M# [ c+ ?7 O3 [
\. N. t4 z- P& I
这里究竟走出过哪些歌星?大叔说,去录音棚里打听吧,那里有个值班的老师傅在。一进门,那位师傅正坐在门厅里的沙发上喝茶。“我1991年就在这个录音棚了,你想打听什么?”7 D" P5 o M* R' V, X2 h8 d
0 }3 g! f3 X P* j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 |, }: P& ~: ^ R' W+ e画面中间偏左的这栋楼,就是百花录音棚。% b4 ?% b, F# `" M; b
/ l! t$ ]# f3 ^6 i2 o" L& d6 l直奔主题,当年陈升真的来过这里吗?《北京一夜》的创作,到底是不是和这里有关?$ o( _3 y& B8 z- b. i0 \# E) x
$ C( p" ~8 t6 ]' O5 `1 g& G% I# E9 o师傅听了,皱皱眉头,当然来过。这里来过的歌星多了去了。2 v$ H' n, N7 ]$ D# E, H
Q. Q4 I7 s; S- Q, k( D' B这位师傅名叫张晓微,是很著名的录音师。1976年,他来到这里工作,当时这里是街道的铁工厂,隶属于市五金系统。1980年以后,北京音响器材厂在这里落成,这是个“集体”的厂子。像这种专业领域的工厂,很少有集体性质的。8 r9 ?3 q* K8 s! y/ D
# Y# A) @3 u! ]6 [9 |/ g音响器材厂生产什么?最开始,简单的说,“盗版”。哎呀,今天说,这是违法啦,违规啦。而当年,“哪有什么版权意识啊。厂子里有几台设备,从外边买进来邓丽君、刘文正、张学友的母带,在咱们这就录唱片啦。”( b$ ?9 x* ]/ H6 `9 Z& r
5 i0 Y) N' \& j; X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8 d! D& f T" K% }+ x
; K' A* Q+ j, q0 U1 R" N互联网上找到了一篇《中国环境报》署名王琳琳的文章,记载了这里的发展历程。
" c6 P( l/ M" A) v2 F: I! b
, I4 `2 }4 ~% x3 W2 n' @- ~7 f“一天生产6万盘都不够。”时任器材厂生产科科长的白家祥告诉记者。工人们出来接单子的时候,等待的人们便人头涌动,纷纷挤向前来,“晚了就没有了。”胡同每天进进出出的三四百名工人倒是小数了。一位名叫三子(音)的工人向记者回忆了当时的情景,“那时我们三班倒,基本能做到停人不停机,24小时生产。好多人想调来我们这里工作。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别的厂工资才发几十元钱的时候,我们一个月就有三四百元,还不算年底奖金。”1 m) B* [( y5 @4 S3 x0 S
7 W/ Z4 M) t9 {2 M( D6 u9 e后来随着改革,厂子被几个单位收并过。1985年前后,这里开始筹备,做一个高水准的录音棚,至1990年建成。“你现在脚下的部分,就已经是悬空的了,全靠弹簧支撑。这个录音棚,光是土建工程,就花了1100万。当年的1100万啊。”这座录音棚乃是合资建设,为的是可以免税地购置高级的设备。" U0 g T( z# f* m2 Q! l7 Q
! o# X3 k) R" V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0 P) g$ k+ h. S S$ v' _. z张晓微先生。
0 Y: D1 J7 c# v' H, P, ~! ?
* y7 Q: c5 `5 Q, m) b3 I1991年以前,张晓微的职位是“音乐编辑”。80年代,有大量的港台歌曲被翻唱,这是因为有很多港台明星无法通过国内的“政审”,所以其作品无法发行,只能由这边的歌手翻唱后发行。录音棚落成前,他要跑其他的录音棚完成制作等工作。
3 W1 Q- e9 Q7 m* c& e4 s
% a' ?8 Q) h1 ]# F! d北京毕竟是首都,录音棚并不算太难找,各大电影制片厂都有录音棚,而中央电视台的录音棚更是高水准的代表。百花录音棚建成之时,张晓微正在进修,1991年,他作为懂技术的职工,成为了执掌百花录音棚的人之一。“当年有八九个录音师,大家都有任务。”最忙的时候,几乎每天这里都会录制好一张专辑。. p$ X( z% G$ C$ `
) V2 f7 Z4 V! A# ~6 o5 c$ J$ j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9 y0 Z# s9 c$ r% N, h0 @: R: P
录音棚的核心区域,是一个大概有一个篮球场大的、正方形的大厅,确实如当年的报道,房顶是一个个倒挂的锥形。
7 y- w! Q/ g, ], S6 _5 S# I0 V6 C% O- G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0 d: N) y$ D' S+ {9 j( \/ s
监听室、调音台。& O& c5 n, ]/ M
B1 I* H( K8 Y" V1 e9 ?+ v此时也已有一批国内的乐队、歌星成长起来,“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有三大音乐制造中心,广东太平洋、上海中唱、北京百花。……陈升那首著名的《北京一夜》,就诞生于这里。许多知名的北京摇滚音乐均出自于此,比如唐朝乐队的《唐朝》、张楚的《姐姐》和何勇的《垃圾场》等。”
/ u* i. _1 K- V# F8 s0 \
5 S, l. O% F6 e% K8 C0 N e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 w% j8 |8 N- ~: l' T9 J
$ \0 p" Q! W; ]5 G" U: R8 [只是黑豹、唐朝的时代,用的乐器现在说起来还很简陋。那个时候,能进入咱们市场的东西太有限,“能有个像样的鼓给你敲就不错了。”
7 t- e0 S; z/ [' C& T+ f
+ s; f" N- E" ^7 C7 {. G, u \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3 L, L. a+ [6 C* @3 @
7 i# s5 E/ `5 t: g6 L除了歌星,电视剧、电影音乐,随便说几个,“《康熙大帝》、《雍正王朝》、《北京人在纽约》的歌曲,都是在这里录的。”各晚会也会来这里预先录音,当年的晚会大都是假唱对口型嘛。很多歌曲,录音的时候,并没给张晓微太多特殊的感觉。一两年过去,突然他就会从电视里、电影里乃至街边的音像店,听到它们都在播放自己当初录制的东西。
8 ]0 R( f' A$ ?% @. `3 v* R7 k
& d$ n; P M5 C9 U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 l4 y f" s! ?7 o. s
5 X* e2 q% a9 h8 V, M5 ~
《青藏高原》便是这样,事后许久,张晓微才从圈内好友那听说了这首歌获了录音的奖项,“听说还有一万块钱奖金呢,但最后这钱也没到我这儿,不知道谁给领走了。”
# G' z' f3 i2 z: {6 ?- K8 [" K1 i* X0 R
时过境迁,百花录音棚至今在规模上不算小,但是张晓微坦言,在一些设备上,已经稍微落后于各大电影制片厂的录音棚和中央电视台的录音棚。由于公家的投入力度有限,有些设备都是他自己采购的了。还是有一些歌唱家级别的老牌“大腕”会选择这里录音。8 g$ g) l; U# W% ]
- o" u0 Y! g% u) O9 [) T5 p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 f7 K, J; j! w" _0 D
& d& ?! ` ?' b& `9 ?7 F/ L还有一年,张晓微就到退休的年纪了,他已是这里唯一的老一辈录音师。他说,他的儿子也很喜欢这一行,但是,他不想让孩子早早加入进来。除了感觉儿子还年轻,沟通能力还不够,“天天坐在这儿,声压很大的,听时间长了会掉头发。”3 Q5 K# m- N6 }6 d2 C/ m+ }
- a+ `) {) H" R% x- Z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 m5 j8 Q1 O8 m
* N; ?# B/ m: _. C, z' s
至于陈升的《北京一夜》,张晓微说,当时陈升确实是来过这里工作。2007年,搜狐娱乐曾经采访陈升,问到过这件事情,陈升是这么说的:' e, {# ^; H8 l6 C
0 w: Z* ^4 z& K1 \( ~4 g6 s9 K
“1991年,我为电影《屋檐三秋》做电影配乐,需要大量的弦乐跟很大的空间,我在台湾找不到这么大的空间,来到北京后和朋友一起吃火锅,走到了百花深处胡同,把录音室重开,灯再打开,重新再录,就这样,他就弹,“我为什么在北京”,词需要时间,但是音韵一直冲在我脑海里,就学小时候看京剧的调,闽南话的我为什么在北京就唱成英语了ONE-NIGHT-IN-BEIJING,其实我很想哭,很想死,很想自杀,我想回家,那首歌也是在那个时间完成的。”) g& w8 W0 @' x1 L J5 h3 [
. h* E/ n6 C! f: G0 H# ?5 H/ X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 F5 a: F: Z5 U% t5 V' z5 `
) a! f/ @# G% m2 L
另据网络百科记载——
) k1 D! \0 N8 W1 \$ B0 l4 I9 I8 q m! ~4 p9 f% h8 n; R
陈升回忆,当时去北京的百花街录音棚,只是为了给电影写配乐,但他与编曲人李正帆却始终不能找着感觉,“但那时全世界都知道我在北京录音呢,要是弄不出好的东西,我还不如自杀算了。”碰巧一天两人在路边吃涮羊肉,当时陈升已经想好要打包回台湾了,一边懊恼一边用闽南话哼出“为何在北京”,像极了英文的“One-night-in-Beijing”的发音。坐在一边的李正帆大叫好,而陈升却以为他开玩笑骂道,“去死吧”,最后在李正帆的强烈要求下两人回录音棚,将简单的几个小节转化成一首经典之作。5 k* K o* M4 j- f& W; C8 v
1 t& l7 P' I x" [陈升选择了音乐,而上天选择了百花深处。若是这个录音棚建在八大胡同——* p: I( I! p, O! h) B2 s5 |3 B5 \
; b* b; F& I) u
不敢在午夜问路
3 }3 A8 b, T/ m8 \9 Y) V5 n怕走到了八大胡同
" ~1 s2 r2 ~3 I6 r0 @0 R, C" U7 E; Q' ?( C" b
呵呵,也挺押韵的。
/ V- o2 S* r6 ~4 M
% D6 C, f# Y0 \/ w6 u# }# z下面是《北京一夜》的mtv视频。
" B0 a* k; Z9 ]+ j
' j. {4 X0 n4 ^, P: p0 k* M还是那句话,上天选择了百花深处。$ A1 L. K+ x# f& W W0 k
/ l _: }3 s& K7 v然后文化部选择了“禁播北京一夜”。# D* M/ G; p1 B4 W1 X8 V) o( q- C5 ?
9 T4 h' X f U8 l" q$ B这些个落差,韵味无穷也。
; o# [8 ]( B x6 D+ k% ~( t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 a* Y% t" k+ M: p" a/ L
4 W; ?# {0 Y6 t w9 A陈升,你想说点儿什么不?
. b; m) e9 I$ d% ]& X* ]8 R
$ D& w5 G( ~, H( \, S, Q& T' n5 I; r% T3 ?0 v, Y0 r& s
百花三弄琐碎影. I3 F$ M1 }. e1 H: B) T& i
. I" g$ u3 m6 S* `8 i# I如果说,百花深处的平凡的居民中有什么“名人”,可能就是他了。
- i: k( X% U$ D2 T8 K0 ]- G0 k) d, |7 C
他上过北京晚报,因为……用刀砍了妻子。不必细看,后面为您简单摘录。
- U$ J- M7 C; f% z" n/ o8 g2 x9 D A. C$ F+ S6 D9 ]3 O2 f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 \" E1 \4 |( ? Z+ I
) S& V6 o9 s% G8 N2 q( |7 _- D8 q
那是在1990年11月23日,一位居民先生与妻子因家庭琐事发生了争吵,气急之下,这位丈夫抄起了门上的弹簧,抽了妻子几下。这门上的弹簧,早年很常见,挂在门上防止房门打开。/ v" D5 Y7 K' Z, {4 D% |6 u
) h2 o# ]4 Y- n, A
他俩刚刚结婚不过一个月。妻子提出了离婚,丈夫很苦恼,颇是后悔,跪在地上恳求妻子。但妻子没理他,见到屋子里没有生火,便在屋子里找柴生火。然而这个举动再次惹怒了丈夫,丈夫从组合柜上抄起菜刀,向妻子的头上砍去。
$ w7 C, `/ ]; D, M" f
( {/ A. t4 X' X/ V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0 `* |3 {1 a. H6 z3 J9 O$ `1 }& E
3 M3 h) J; ^& _7 `! C( W: O6 V$ V9 C妻子被街坊们送到了不远处的积水潭医院,丈夫则找到了派出所自首,被拘留。 m; m: M& k: A8 n1 G( A
: |7 C' W, A1 J" ^9 t1 a* Z这篇报道中,写出了丈夫的名字和居住的院落的门牌号。这是个很普通的平房院,并且,这则刀砍妻子的警法新闻,其两位主人公至今住在这里。6 H" J1 o- H( l' }; u7 P
; V( p: R+ |1 `1 ^; }. H
向街坊打听主人公,“都过去这么多年了,你为什么还要找他们呢?”表明来意后,一位街坊大姐问我。
% m' \7 W# V( o3 ^9 R/ Q) L4 x/ |. S& C* z+ N, P6 N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 z _+ ?) G- I" q2 N5 `4 Q5 Y
5 \3 A4 u& `9 Z我无法回答,以往的回访,大都是当年做过“好”事儿的人。他们回忆起当年登上《北京晚报》的经历,也许那些风采早已随风飘逝,至少也是自己一段美好的记忆。而唯独这一家,他们会如何面对当年的“家丑”呢?- @, J: S9 r. `: @
! Q; u2 U/ |9 H5 w# x0 { c
上帝既然创造了男人和女人,这两种人天生便要有矛盾。尤其是在中国,女人,长久被当做男人的附属品,直到现在,女权运动一直也在我们的生活中偶尔被提及着。1990年那个年代,女性刚刚从传统的家务中解脱出来,于是,“丈夫打毛衣、女人打麻将”之类的现象,都成为了讽刺的对象。
' A% t* _' q5 q: E4 i
1 H+ Q/ J# g6 n6 F p$ X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5 A2 Q+ c E% f5 N# L' L0 ]
3 f N/ m4 g) f% B P5 H而这位丈夫刀砍妻子的行为,无疑是“反历史趋势”了,恐怕这才是他能登上报纸最大的原因。要搁现在,两口子打架,哪怕动了刀子,只要没出人命或是没留下残疾什么的,也着实算不得什么大事儿,毕竟人家是两口子,外人掺和什么劲。4 @2 [3 g9 ` a3 Y
+ Q& `/ G- n0 g$ l6 k0 r Y
我找到了那户人家,站在门外,叫了几声,敲了敲门,无人应答,家里黑着灯,不在家。透着那上锁的门,我感觉自己已经看到了门上那根生锈的弹簧,听到了两口子吵架,有哀怨,有怒骂,有啼哭。
N0 x- p0 R Q/ C1 h- |/ S
8 x0 u( A$ {- e% P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 M! Z* l" |3 o% u
5 a) ^7 t( @! I: d/ r- l: c; P“看来是出门了。你也别打扰人家啦,我告诉你吧。他家自从闹了这一次之后,就特别和睦了,那位男主人公,人缘非常好,对人也很和善。”街坊说。+ Y5 D, `, r7 z; \) ]
$ `' D! I- \9 H) S7 M
当年妻子被砍伤送往医院,治好了,没留下什么后遗症之类的。两口子的恩怨很快和解,妻子也没有追究丈夫的责任。6 i/ [4 j+ H& y+ q6 x4 S+ `. u( D
* O7 \5 Z8 B. I& X9 M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 h! ~) ~5 [& m8 |
5 [0 u( D3 z- c) y后来妻子调动了单位,还曾经当上了先进工作者,大照片被贴在百花深处胡同西口外的新街口大街上。现在,人家孩子也都长大了,两口子从来没再闹过什么矛盾,跟街坊们关系也很好,“其实,街坊们大都知道当年这件事情,毕竟闹得上了报纸了嘛。可是,你要是看见那个丈夫,你肯定也得纳闷,他看上去那么和善,那么普通,当年怎么会这么冲动,做出了这样的事情。”
' ^& t- x- M( m ?8 v/ s
4 m9 s# L5 T, l+ z5 u说实话,我想看看这个丈夫。您一定也想看吧?
$ [, \0 t% [9 |6 P' v2 K% C
6 u& T2 L9 K' P8 H" i( R; e我再次站在了那间小房门口。但仍然没人。看来是天意了,既然人家两口子已经回归了和睦美好而平静的生活,我们不为了自己的好奇心而揭开人家的伤疤,也是一件好事罢。7 ]* ]% B, M5 q6 U' v1 ~* V' i8 I
2 u4 E( D. }3 }. @5 L& x' M$ [8 v3 z7 G2 D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0 _# ]) [# J) X; u% {. f$ I3 y' _4 P2 o
6 X5 l* a8 `+ s) M" s
百花深处待细聆
/ v) G5 |" E6 k2 d3 z. n1 @8 ^5 G% ]4 l# [# t. @
人说百花地深处; |6 } y/ T1 I4 v
住着老情人缝着绣花鞋" C/ e0 }/ ^/ ]" v' U# }9 }
面容安详的老人
8 {/ R+ ~# q: g- Y2 {依旧等着那出征的归人" y7 \( ?2 {* ^' l. a& r
4 W1 i) Z% H, k/ z/ |& J# r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 i" Q# { b9 v" L, r" O- |- e/ Q G
H4 y2 _! `$ ^- P! y3 N百花深处没有歌中这么浪漫的故事。“这首歌出名之后,来这儿拍照、旅游的人多起来了,很多人见着我们这样的老居民就抱怨,原来这里并不像名字一样美丽。”街坊们听惯了这种抱怨。2 }2 G" b# e1 W; @, k3 G
9 x0 S: E3 Y' f% }/ f: u6 h# A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 ^+ R, v4 i4 u6 I, p. `1 m
) E, A& D C2 x% l, S3 {' s7 C( X9 m它这儿有的,只是一群最平凡的北京人。然而百花的深处,平静的外表下,又确实藏着一段段神奇的故事。从发展的浪潮到家庭的琐碎,看似顺利成章,实则激荡着每一个外表平凡的人。 A$ F$ [/ d5 a- ~- p2 R& L# `+ ^
2 T6 U0 S) { u, u7 I$ f2 |: E8 }
! n) c/ }5 {4 Y3 e( P, `+ v( d E8 q, c
猫儿胡同·第300辑:百花深处那些情
3 Q9 v2 i# }1 K3 C1 x( J
因为这里是百花的深处。如果没看到它的美,只是因为没到“深处”。
4 A; P$ c, I( \* z6 T
2 Y* d5 z1 c- ~7 {猫儿胡同 lox, b+ E. i4 R* c/ V" C- [. D3 B! U
" r7 o$ f3 b6 S( ^4 d! m
: c2 y9 Q# L$ N7 Q8 f+ o7 _' V ?5 j% T' S# q# U* {*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