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84|回复: 4

开封相声艺术家杨宝璋获颁“庆龄枫叶奖”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3-8-9 15: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3年08月09日09:57         来源:河南省人民政府网站
/ N0 G8 [; B& \% f  Y3 i( s: q/ I% N% q
       8月8日晚,“庆龄枫叶奖”颁奖晚会暨相声艺术家杨宝璋先生获奖庆典在大众剧院隆重举行。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文化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杨丽丽,中华宋庆龄国际基金会主席王东喜,著名军旅曲艺家、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李立山少将,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省曲协主席范军等嘉宾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杨宝璋先生摘得殊荣。市领导祁金立、于吉良、陈国桢、陈传智等出席庆典并观看演出。
7 b0 I. P  }. t3 c5 d! Y  y& P5 T8 A+ S/ K. t) {% z  @
       庆典仪式上,市委书记祁金立为杨宝璋颁发奖杯,范军为杨宝璋颁发奖牌,王东喜为杨宝璋颁发荣誉证书,中华宋庆龄国际基金会还为杨宝璋颁发了奖金,并聘请杨宝璋担任中华宋庆龄国际基金会文化艺术委员会专家委员。5 J$ t9 ^& A" a8 @' @( k' e& l1 x

6 D  ~+ d: G6 V       刘兰芳对老艺术家杨宝璋获奖表示衷心祝贺。她说,杨宝璋老先生获奖不但是开封的喜事、河南省的喜事,也是全国曲艺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的大事。开封是文化名城,文风甚盛、人才济济,是人人向往的文化圣地,希望能有更多像杨宝璋一样的艺术家获此殊荣。
0 t; Y8 [5 n% n. N$ t4 L& s# _* a& Y, }6 N; J3 ~% i7 J
       副市长陈国桢在致词中说,省内外著名艺术家们以及各位领导不畏酷暑,专程莅汴参加“庆龄枫叶奖”颁奖仪式,体现了他们对开封文化建设的关心、关注和关爱。开封正处在风生水起的黄金发展期,真诚希望各位艺术家、领导和嘉宾在汴期间多走走、多看看,饱览千年帝都美景,体验古城文化魅力,多关心、多支持开封发展。, ~" ]4 K# u' _7 o6 L
  
5 C7 |2 L( R) R( u      今年88岁的杨宝璋先生是开封人,他一生追求相声艺术事业、勇攀艺术高峰,70年来掌握相声段子300多段。他以独特的艺术风采和卓越建树在相声界享有盛誉,为中原大地相声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作为全省继著名艺术家马金凤、刘石平之后第三个“庆龄枫叶奖”获得者,该奖项可谓是对杨宝璋献身表演和教学成果的最高褒奖。0 T# B- s4 e2 h' B# C0 I* t& T
; N* [) o, B% g$ m9 o! X
http://news.hexun.com/2013-08-09/156948204.html. z/ w/ o9 u+ Y- w2 _: j5 O  K

, a0 _1 m) _; ]2 B5 E
回复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8-9 15:3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宝璋,原名杨云贵,1925年出生,祖籍河南省封丘县,河南相声名家。后拜相声老艺人陶湘九先生为师,赐艺名杨宝璋,是河南相声的旗帜性人物。杨宝璋先生是相声大师侯宝林、刘宝瑞、常宝堃的叔伯师兄弟,是全国尚健在的为数不多的“宝”字辈相声老前辈。
 楼主| 发表于 2013-8-9 15:38: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宝璋自幼家境贫寒,直到九岁才上学,但他经常逃学去开封相国寺听相声,还迷上了说相声这一行。那个年代,相声艺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下九流。他父亲一怒之下,把小学刚毕业的他留在自己身边学手艺(其父是竹器匠)。但杨宝璋偏偏不爱子承父业,他不顾世俗观念,痴迷于相声,决心这辈子非说相声不可。他父亲无奈,最终成全了他。5 \/ E9 F2 o6 l& s  C& Y# m) l9 i9 f

9 a$ B% Y/ ]4 I4 g5 @: ^这时他在开封结识了几位酷爱相声的发烧友,如:铜元局的徐世杰、大成舞台写海报的秦爽、修车铺的小伙计王俊卿、相国寺内剃头的马振浠等。他们经常在一起听相声、谈相声,切磋相声技艺,后来干脆就几个人就凑钱,在南关四营房街办起了一个相声场子,说起了相声。最初由于会说的相声段子又不多,因此观众不多,收入寥寥。他们意识到了危机在于他们的知识太浅薄,技不惊人,无法吸引观众。所以,他们就想到了拜师学艺。恰好,这时候北京相声名家陶湘九先生在开封相国寺献艺,他们几个便找到陶先生要求拜他为师。陶先生是位正经八百的相声行家,自幼随其兄相声名家陶湘如学艺,后拜师郭瑞林(郭荣启的父亲),在全国相声界人人尊称陶三爷。陶先生看这几位青年人诚恳、执着,便欣然同意收为弟子,分别赐予艺名:徐世杰为徐宝瑜、秦爽为秦宝琦、杨云贵为杨宝璋、王俊卿为王宝珍、马振浠为马宝璐。从此杨宝璋先生在相声界有了名份,这才算走上了专业相声演员之路,成为河南藉相声演员的先行者之一。! F* @* b& [$ `, L

/ }2 Q2 T2 x- w' @# h杨宝璋拜师之后,学习刻苦,而且极有悟性和灵气。他白天在跟师父学艺,晚上就把学来的东西拿到四营房实践演出。陶先生看他勤奋好学,天资聪慧,对他就格外器重,非常用心地传授技艺。陶先生的这几个弟子中,他在杨宝璋身上下的功夫最大。他教先他从说绕口令背贯口开始,打下坚实的基本功,然后再学活儿(段子)。那时候的老艺人既没无文字脚本,又没音像资料,全凭口传心授,用耳朵听,用心去记。为学好相声,杨宝璋下了大功夫,他走路练、吃饭练,一大早到河边去练,晚上躺在床上还练。他认为合格的相声演员都少不了这样一个走火入魔的阶段。否则,就领悟不到相声艺术的奥妙。9 Q% @  \8 m' k$ W+ i# `- n  d
  F; b% S4 F2 U) a2 h- ~
旧社会的相声,有不少“荤口活”(即低俗不健康的段子),杨先生说他从学徒时起就不爱演这类相声。拿自己和别人的家人抓哏逗乐,等同于“骂大会”。但这类相声的手法很高明,也有可取之处。要借鉴这类相声的手法,去粗存精,为新相声的创作而用。马季先生的《海燕》就是借鉴了极低俗的传统相声《大娶亲》而创作出来的。现有的青年相声演员不学习、不研究传统相声,所以他们的相声就缺乏技巧性,没有趣味。6 B# c4 p% a/ b5 P
. m. w& T/ U. \, ^8 M$ k- N& B
杨先生说相声,特别讲究“活理”,即相声段子和“包袱”的合理性。要顺理成章,合乎逻辑,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还要有可信性,不可牵强附会,胡说八道。“包袱”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 F/ E* E- s2 I; [
1 w9 M; L  t) R过去有句老话:“说十年相声也不够个听相声的资格”。杨老先生解释说,十年相声怎么还不够个听相声的资格呢?花点钱不就能听相声了吗?内行听门道,外行看热闹。听出门道了,也就是你对相声的鉴赏能力提高了。才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何为高雅?何为低俗?该怎么‘使’(指表演),怎么才能‘寸’(恰到好处)。只有鉴赏能力提高了,真正理解了相声艺术的深刻内涵和巧妙的表演技巧,才能把相声说得合情合理,耐人寻味。把握好相声表演的度,才能给观众带来高雅、健康的笑,笑不是目的,是手段,要给观众留有回味和启迪,既有娱乐性,又有知识性和教育性,这是杨老先生一生的追求。
 楼主| 发表于 2013-8-9 15: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宝璋先生一生喜欢“文哏”相声(指有知识性的段子)如:《解学士》《苏东坡三吃鱼》《刘罗锅传奇》(原名满汉斗)、《小神仙》《五行诗》《文章会》《孔夫子吃元宵》等。他一生所会三百多段传统相声大多数为“文哏”。他不善唱(柳活),但他匠心独运,改唱为说,表演风格独具魅力,堪称一绝,被业内人士所称道。
7 D, `7 D  Q' d6 q9 M2 N4 A% N4 T$ H+ r
晚年的杨宝璋先生曾随淮南文工团赴江苏、安徽、上海等地演出,还多次与侯宝林大师同台,受到了观众及同行的一致好评。1993年应中原电视台之邀录了他的二十集长篇单口相声《刘罗锅传奇》。还与他的弟子余文光先生在河南电视台《七彩虹》《梨园春》栏目频频上镜。1999年被中国曲艺家协会命名为建国50周年有特殊贡献的曲艺工作者称号。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6 13:39: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宝璋的曲艺人生
8 j" c. t; b6 s3 o5 r# R0 e" C1 I
9 h4 j* `1 h7 h/ u; C
9 B6 z0 a) m7 F# h& F4 l8 ] 相声,曲艺形式之一,用诙谐的语言,尖酸的嘲弄,以达到惹人“捧腹大笑”而娱人的目的。它最早的形式是由“俳优”这种杂戏派生出来的。
% b1 ^  o+ p( O4 d2 L  V& @- H+ ^- z8 R9 c
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模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为象声。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模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由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 ]. c+ @/ ?9 n1 B0 [* C4 N
. t2 S  b- j, @3 Z
88岁的杨宝璋老人,是一个在省内外名气很大的相声表演艺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如今老人已经很少登台表演了。
; c3 W1 H6 y8 B3 Z
+ n( w: u- T4 }: j痴迷相声 拜名师学艺  B- u# N: z  S# z( z1 y. m8 s0 O! x
% |/ J: l. u4 g8 Y
清末民初,开封相国寺内游人终年不断,鼓书、坠子、土梆子、说书、相声、双簧、戏法、皮影戏等民间娱乐活动很繁荣。相国寺是曲艺杂技艺人群星荟萃之地,很多身怀绝技的艺人都在那里“撂地儿”演出,最吸引游客的是相声场子,而在相国寺表演相声最有名气的就是“张傻子”。! i: }/ o, a, R0 P6 ]1 |
0 D0 \* }2 L# Q, k( Q- f+ k
我小时候经常到相国寺听相声,当时最喜欢听的是“张傻子”的相声,尤其是他的相声“三部曲”——《关公战秦琼》、《罗成戏貂蝉》、《张飞打严嵩》特别有意思,听了他的相声后,我便迷上了说相声,决心这辈子非说相声不可。但是在那个年代,相声艺人被认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下九流”,被人看不起,所以我父亲强烈反对我学说相声,打算将我留在身边学手艺。但是我死活不肯,最后父亲拗不过我,只好成全了我。2 {1 k0 x6 T: [8 ?
" u0 H  B% l5 k( h
那个时候,我还结识了几位酷爱相声的小伙伴,我们经常在一起听相声、谈相声,切磋相声技艺,后来几个人凑钱,在当时的南关四营房街办起了一个相声场子,说起了相声。最初,由于我们会说的相声段子不多,并没有多少人气。恰巧在这个时候,北京相声名家陶湘九来相国寺献艺,我们几个便找到陶湘九要求拜他为师。陶湘九看我们这几个年轻人诚恳、执著,便欣然同意收我们为弟子,并分别给我们起了艺名。“杨宝璋”便是陶湘九先生为我起的艺名。
% v0 O$ {6 s4 e( [% B: u0 C* L! j2 T" v
刻苦学习 练就精湛技艺+ @4 ?/ d4 J& N& K
! {" e# V7 H7 o/ F5 G8 n% ?! Q  J
拜师之后,白天跟师父学艺,晚上就把学来的拿到自己办的相声场子里演出。当时,老师先从绕口令背贯口开始教,然后再教“活儿”(段子)。学相声扎基本功最难,那时候没有教材,全靠师父口传心授,师傅怎么教就怎么学,一天要背20多遍,一天下来腮帮子都是酸的。7 M6 X, {& q% D% c6 H1 T# f2 F

* I7 n5 ]! b' ?# a! z学相声没有啥技巧。为学好相声,我每天一大早就到河边练习,走路练、吃饭练,晚上躺在床上也练,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当时的窗户都是纸糊的,师父就让我们对着窗户纸大声背,喷出的唾沫星子容易把窗户纸打湿,什么时候不喷唾沫星子了,才算出师,最少也得两年。拜师学艺期间,练就了我的基本功。( z8 w- a/ x6 d2 g, k7 q

8 h; J4 \: |# F- B  ?7 M; ^, r在学有所成后,我开始走江湖、跑码头,足迹遍布黄河两岸、大江南北。我先后与相声名家李寿增、高桂清、张杰尧、来振华、侯宝林、刘宝瑞等联袂演出。上世纪20年代,曲艺曲种交流频繁,我经常受邀到济南、安徽、武汉等地演出,那时候不像现在的剧场,都是明场子,不卖票,说一段收一段钱,板凳上坐满了观众,场子周围经常是里三层外三层站满了人。在老师的催促下,我去了北京,在北京天桥“撂地儿”,白沙撒字写上“开封相声”,成为在北京天桥说相声的河南第一人。( j) S: l$ V5 }4 E+ a
+ l0 E( R# ^4 F7 j. r9 u
广收徒弟 传承相声艺术" L$ v7 D; I4 x1 |. x! W% p

* [% C9 H5 n0 g8 N- ]# L5 p从艺70年来,我共收了14个徒弟,现在他们遍布全国各地。如今他们都取得了一定成绩,有的是国家一级或二级演员,有的担任省、市文联和曲协负责人,并屡屡在全国及省、市各类曲艺大赛中获奖,在相声创作表演、教学方面各有建树。1 M9 \$ H1 {9 M3 s( S+ T

3 w# t3 @3 f) ?. P9 F我们那一代人,因为生活条件不好才去学艺。如今,有很多博士、硕士等高学历人才热爱相声,积极投身曲艺事业,从文化层次上来说比我们强。年轻人学相声是一件好事,但是保留传统的很少,这方面应该引起重视。一方面应该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应该保留传统的东西,因为每一个新段子都有老段子的影子,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要是全部抛弃老传统,就很难有新的段子产生。% f. x% q4 i& X: }
6 o$ p2 N6 N4 L3 }
年轻人学相声不要太激进,要打好基础,多看表演,多看书,多琢磨,多向观众征求意见,观众就是你的老师,没有这个想法不行。我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相声能够蓬勃发展,得到传承并被发扬光大!
* a9 `9 c% P' ~+ r) S! \0 p: g以上内容来自:汴梁晚报
- |' @" s5 j& v% b9 Z( y[责任编辑:yf001]
; a# ], t0 N4 |) Z6 @( }: U$ V) ?9 U+ }
% N( C: o- y8 e0 @9 Z/ x9 r; ?9 ^
http://news.gmw.cn/newspaper/2013-12/21/content_2632585.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4-3 16:44 , Processed in 1.120124 second(s), 10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