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中文 切换到宽版

服务器里的北京 - 老北京网

 找回密码
 注册老北京网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57|回复: 5

我所经历的厂甸变迁

[复制链接] 放大 缩小 原始字体
发表于 2013-9-30 23: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草长鹰飞 于 2013-10-1 06:27 编辑
' o: w6 G! h, i$ r3 q5 j2 O$ m7 n" U/ p/ H5 d) e" R" n

2 R4 ^& n, t0 K3 S; r1 q* {# A
& _; p6 v7 H' o# a+ v2 _6 ~/ R. D
      
      通常意义的“厂甸”指的是过去春节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在和平门外南新华街至虎坊桥举办的迎春集市,现在有人说是厂甸庙会,那时很少听人说“厂甸庙会”,实际也早已不是什么庙会,把它叫做“迎春大集市”更为贴切。老的厂甸迎春大集市很有特色,也很有影响。仍被现在的老北京人念念不忘。

) m2 i- ]# c, D* [8 U
      
      厂甸不过是和平门外南新华街路东一条很窄很短很不起眼的小胡同。这么大规模的迎春集市为什么叫“厂甸”而不叫“琉璃厂”或“虎坊桥”,我不得而知。
* k) b9 ^$ ?- c; N) g4 D; ^2 ]3 n
      
      听老辈人讲,厂甸最早的起源也是庙会。那时东琉璃厂有个很有名的寺庙,叫火神庙。大概窑厂烧琉璃,总得请个火神爷保佑吧。后来烧琉璃的窑厂都迁走了。这里不烧琉璃了,改成古玩图书字画的买卖一条街了。但是把早已香火很盛的火神庙给保留下来了。火神庙的庙会趁着琉璃厂古玩字画的“火势”逐渐向东西琉璃厂延伸,又向着南北新华街扩展,终于形成了一年一度雅俗“共挤”的盛会。那座火神庙至今还在,不过早已改成“宣武区文化馆”了。
      厂甸虽然一直保持古玩字画和文房用品的特色,由于前来看热闹的平民百姓越来越多,厂甸也越办越向平民靠近,最后竟喧宾夺主,成了市井民俗一条街了。我们小时候的厂甸最招摇的就是好几尺长,头上插小纸旗的大糖葫芦和风车。街上如果看谁扛着长长的糖葫芦经过,那一准是逛完厂甸回来的。
. m+ n9 }/ m% D4 H* S
      
      从1960年到1962年,大概是北京现代老百姓最挨饿的困难时期。厂甸也因此停了3年。那时老百姓食不果腹,买什么都要票。市政府兴许怕老百姓没什么心思再逛厂甸,于是就给停了。到1963年情况稍微好一点,厂甸迎春集市便又恢复了。可是这次的恢复好景不长,真正只连续办了两届,延续近200年的厂甸迎春集市就又被停办了。直到2001年又恢复了厂甸,而且厂甸的地址往南延续到陶然亭,去过的很多人都说找不到原来老厂甸的味道了。为什么说困难时期停办后又恢复的老厂甸真正只办了两届。其实应该说办了三届,但是1965年的第三届已经不是原来意义的厂甸了。这个我是有发言权的,因为我们家于1962年底搬迁到宣外椿树胡同上头条,可以说与厂甸只咫尺之隔。因此,那最后的“老三届”我非常清楚。这三届老式厂甸最精彩的要算1964年那届。
+ U. G1 G4 ?* l% {8 H' K: s
      
      1963年停办3年后初办,人们大概还没完全从挨饿的状态缓过神来,恢复厂甸的消息也传播得不够家喻户晓,那届其实不是很热闹。到了第二年,也就是1964年,就不一样了。完全恢复到停办前的热闹程度。虽说还是买什么都要票,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连续好转,市场供应的东西丰富多了。那年的厂甸由于离家近,我甚至一天要去逛几次,让我有足够的机会观察这个一年一度北京城最大的春节集市。我发现,厂甸真正意义上说应该是亲子的盛会。就像现在的小年轻夫妇,哪怕日子再紧也要给孩子买进口奶粉一样,那时的父母也会在厂甸慷慨地满足孩子们的要求。厂甸不仅卖风车和糖葫芦,还卖各种小孩子们玩的玩具和喜欢吃的食品。带孩子逛厂甸是孩子们盼了一年的希望,也是大人们体现亲子之情的难得表现。看那些当爹当妈的,大点的孩子手牵手领着,小一点的孩子干脆“黑儿喽”着,孩子们用贪婪的目光搜寻着每一个他们感兴趣的摊位,指挥大人们往里挤。从和平门到虎坊桥,从早到晚,整条大街从高处往下看全是人头,大人“黑儿喽”着孩子,孩子举着各种玩具和吃食的“战利品”。那是一次我去过次数最多的厂甸,也是我所见最热闹的一次厂甸。到1965年本该更热闹的厂甸却不行了。那年从市里下到区里一个文件,说是为了缓解交通拥挤,厂甸要分散到几个不同的地点办。于是,那年宣外大街也办起了“厂甸”。分散了还热闹的起来吗?不热闹那还叫厂甸吗?因此,我说老式的厂甸实际到1964年就永远结束了。我有幸逛透了那年的厂甸。那是最后一届的老厂甸。

$ D8 S- t* `+ A& D* \. y4 }; `3 W5 e6 R6 W# ~, R. L, J- {
9 j+ t7 \+ B$ T" ?
回复

举报

发表于 2013-10-1 01: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厂甸儿,是我儿时每年春节必去的地方,母亲带着我在那儿吃过茶汤、灌肠之后,左手拿空竹右手拿风车回到不远的家。虽然只有两、三站车的距离,但天气寒冷,双脚已冻木,双手也冻得拘挛了。记忆犹新啊!
发表于 2013-10-1 10: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好,有史料价值。要不是您说,真记不清那年有那年没有。文字流畅,爱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 17: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董瑞征 发表于 2013-10-1 01:09( d, R! u  x0 [; K4 i; B
厂甸儿,是我儿时每年春节必去的地方,母亲带着我在那儿吃过茶汤、灌肠之后,左手拿空竹右手拿风车回到 ...
- O( B+ B! L" w$ T
空竹、风车,还有花脸,扎枪。能让家大人带着去厂甸,绝对是一桩美事。天儿再冷也得去。谢谢您的回帖。
) x8 ^/ z! \5 A' x$ V) ^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 17:24:43 | 显示全部楼层
pangong 发表于 2013-10-1 10:594 x" O9 o0 E3 A) r
写得好,有史料价值。要不是您说,真记不清那年有那年没有。文字流畅,爱读。
2 q/ B! ^( L# O; U" }2 \- u
感谢鼓励。我只是把自己知道的那点事写出来了。' A3 S, l' n- D2 B
发表于 2013-10-1 21: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厂甸是宣武区南新华街路东一条小胡同。元代政府在此设窑烧制琉璃瓦,故名琉璃厂厂甸。一般的庙会大都是以庙宇的名称命名,厂甸庙会的庙宇有三座,即火神庙、吕祖祠和土地祠,这三座庙宇都是明朝建造,火神庙现为宣武区文化馆,吕祖祠在厂甸七号,土地祠已拆,原地现为宣武区实验幼儿园。由于这三座庙宇相距很近,而且都在农历正月,佛事兴盛,人群和商贩摊位连在了一起,所以称为厂甸庙会。
7 e: |- I1 ^9 T% R7 c. e2 u4 M
, a2 f1 g$ x. j4 V    历史上的“厂甸”庙会北起和平门,南抵梁家园,西到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以新华街、海王村、火神庙、吕祖祠为核心地带。据乾隆年《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每于正月元旦至十六日,百货云集……千门联络、图书充栋、宝玩填街”,光绪年《厂甸记》中说:“至正月则倾城士女、如荼如云、车载手挽,络绎于途。”1918年,厂甸庙会被北洋政府正式认定,成为旧都惟一的官设春节庙会集市。1945年,“残灯破庙”的冷落时期,仍有游人逾20万,占当时京城人口的五分之一;1960年因自然灾害曾中断一时;1963年,市政府重开厂甸庙会,全城轰动,席棚布帐鳞次栉比,商摊货贩比肩靠背。 " Z# D9 i( I4 t
, o+ O5 ^5 R& Y" O3 s
    厂甸庙会向以书籍古玩、字画文具独秀于林,自古便以“文市”著称。同时特色小吃、传统工艺、日用百货和儿童玩具也颇具盛名,逛庙会的人三教九流、工农商无所不有,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此各得其乐,各有所获。每当厂甸庙会的最后一天即正月十五晚上,都要在东琉璃厂西口处燃放“盒子”,那是一种大型烟花,观者甚众,使庙会欢乐的气氛达到高潮。) X+ i" k3 f. Q) u) X

* i5 {0 i* v5 J. p' ^4 q; {& x: `+ D- V& V, i
  K3 B5 a0 g, C" L% m8 Y

% o; d2 m2 S: t* s) f; 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老北京网

本版积分规则

上个主题 下个主题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官方QQ群

2000.11.1,老北京网自创办之日起,已经运行了 | 老北京网

GMT+8, 2025-1-20 22:43 , Processed in 1.140313 second(s), 7 queries , MemCache On.

道义 良知 责任 担当

CopyRight © 2000-2022 oldbeijing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返回顶部